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正式版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正式版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正式版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正式版

《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渭南瑞泉中学徐利平

【教材版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设计理念】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建一定的教学情景。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的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及展示等课堂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及学习自主性。

2.不少同学感到物理难,就难在物理规律的应用上。本节课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将原本是平衡条件的推导与应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将有利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应用。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复习物体的平衡状态,接着利用几个同学拉绳子的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物体的平衡条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的激情,对设计中碰到的问题,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共同解决,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精神。最后,通过实验交流,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物理实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学习共点力的平衡及其应用,内容包括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条件和力的平衡。共点力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列方程运算等多方面物理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问题,是高一物理的难点,同时是解决高中力学问题的基础。另外,平衡问题中,涉及到的各种物理模型,在今后物理学习中会经常见到,对高一学生来讲,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模型素材。因此,学好本节课对今后力学学习意义重大。但刚开始学习时,力的平衡理论并不难掌握,只是后续应用较为困难。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衡的概念及其条件,难点是实验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加以简单应用。【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会比较容易;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分析推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学生也不会有太大困难,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即可;但学生在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时会感到比较困难,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并可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的概念

2、了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概念

3、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物体的平衡条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

3、通过课堂练习,训练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及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互相交流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先从实验探究,再从理论上总结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然后再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衡状态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实验探究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并加以简单应用。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法、归纳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场景一:上课预备铃响后,老师并没有立即上课,而是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只见他先将一本课本顶在右手食指间上,旋转起来。同学哗然:太简单了,再来一个。于是该同学又将另一本课本同时顶在左手食指旋转,并大步向前走动起来。顿时教室一片掌声,大家脸上都是笑容……

(一)引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马踏飞燕,悬空寺,飞行中的飞机等

设问:什么是物体的平衡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板书)一、物体的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并回答)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设问: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处于平衡状态?

(学生回答)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两个平衡力

设问:如果物体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力的大小、方向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场景二:课堂演示实验:

老师将三条绳子系在一个结上,请三位同学上前分别拉住三条绳索,互成角度地拉绳结。师问:如何描述绳结受到三个力的方向?

生答:绳结受到三个力为沿绳方向,只要观察绳子的方向即可。

师问:这三个力方向间有什么关系?

生1答:不在同一直线上。生2答:不在同一侧。……

师问:三个力会共面吗?

(学生七嘴八舌,没有统一意见)

此时,老师将一片白木板贴近绳结,任意调整三条绳索的方向,学生顿时恍然:如果物体在互成角度的三个力共点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力必共面。

3.教师提问:如果三个力共面又共点,我们怎么研究这三个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弹簧秤互成角度拉细绳,记录绳子的方向及弹簧秤的读数,用力的图示将三个共点力描绘在白纸上。

进一步提问:你的猜测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做?需要哪些仪器?桌面上都有吗?需要几个人配合?你们怎么分工?如何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讨论确定实验方法)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矢量三角形等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并分小组进行实验。

(拓展思考)如果物体受到的共点力不止三个呢?你的结论能推广吗?

场景三:课堂实验结果展示:

实验结束后,由几组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展示,介绍实验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及结论。这些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各有各的特点。上台展示实验成果的学生自信、大方,语言流畅,小组成员间有较好的分工与合作。

4.总结结论:

(1)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力的平衡条件为合力为零

(2)在共点下作用下的物体,如果所受合力为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3)推论:

a.当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时,其中的任意一个力必定与余下的两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b.当物体受到三个力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时,任意建立直角坐标系并分解不在坐标轴的力,沿两个坐标轴方向的合力均为零

c.三个共点力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引导学生将此推论拓展到多个共点力平衡时的情景)

(三)、练习巩固

课本P98的1、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2、进一步学习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方法。

过程与方法

学会使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明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难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共点力平衡条件的综合应用。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

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幻灯片出示复合题:

(1)如果一个物体能够保持或,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

a.物体所受各个力的合力等于,这就是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b.它所受的某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外力的合力关系是。

2、学生回答问题后,师进行评价和纠正。

3、引入:本节课我们来运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求解一些实际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举例:

案例1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固定于A 点,线的中点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另一端B 用手拉住,

(1)当AO 与竖直方向成θ角,OB 沿水平方向时,AO 及BO 对O 点的拉力分别是多大?

(2)现设法增大夹角θ,仍保持OB 水平,是分析AO 、BO 两绳中拉力的变化情况。 师解析本题:

(1)先以物体m 为研究对象,它受到两个力,即重力和悬线的拉力,因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悬线中的拉力大小为F =mg 。

再取O 点为研究对像,该点受三个力的作用,即AO 对O 点的拉力F 1,BO 对O 点的拉力F 2,悬线对O 点的拉力F ,如图所示:

a.用力的分解法求解

将F =mg 沿F 1和F 2的反方向分解,得到

///tan ;/cos ,F mg F mg θθ==

得到

12/cos ;tan F mg F mg θθ==

b.用正交分解合成法求解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F x 合=0;及F y 合=0得到:

???==-2

11sin 0cos F F mg F θθ 解得: θθtan ;cos /21mg F mg F ==

c.用合成法求解

将F 1和F 2合成得到F ,F 合=F =mg ,

所以 12/cos ;tan F mg F mg θθ== (2)由12/cos ;tan F mg F mg θθ==可以看出,当

增大时,cos θ的值变小,tan θ的值变大,两绳中的拉力F 1和F 2都变大。

2、结合例题总结求解共点力作用下平衡问题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受力图;

(3)据物体的受力和已知条件,采用力的合成、分解、图解、正交分解法,确定解题方法;

(4)解方程,进行讨论和计算。

3、学生用上述方法求解课本P95案例2,并抽查部分同学的答案在投影仪上进行评析。

4、讲解有关斜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案例2如图甲,物体A 在水平力F 1=400N 的作用下,沿倾角

为60°的斜面匀速下滑,物体A 的重力G=400N ,求斜面对

物体A 的支持力和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u 。

(2)分析本题;

a .定物体A 为研究对象;

b .对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物体A 共受四个力的作用:竖直向下的重力G ,水平向右的力F 1,垂直于斜面斜向上方的支持力F 2,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里F 3,其中G 和F 1是已知的,由滑动摩擦定律F 3=uF 2可知,求得F 2和F 3,就可以求出u 。

c .画出物体的受力图;

d .本题采用正交分解法;

对于斜面,常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 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 轴,将力沿这两个方向分解,应用平衡条件求解;

e .用投影片展示本题的解题过程。

解:如图乙,取平行于斜面的方向为x 轴,垂直于斜面的方向为y 轴,分别在这两个方向上应用平衡条件求解,由平衡条件可知,在这两个方向

深的合力F x 合和F y 合应分别等于零,即

27.0146;5460

cos sin 0

sin cos 2

3321213=====--==-+=F F u N

F N F

G F F F G F F F y x 所以:解得:合合θθθθ

5、巩固训练:

如图所示:重为G =10N 的小球在竖直挡板作用下静止在倾角为θ=30o 的光滑斜面上,已知挡板也是光滑的,求:

(1)挡板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2)斜面对小球弹力的大小。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点:

1、应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题时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

2、解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对所选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3)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运用平衡条件,选用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四、作业

课本P98 4—7题

五、板书设计:

00x y F F ????????????=??????=??????????????????????????

合合力的合成法常用的方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确定研究对象(物体或结点)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

画出受力示意图解题的一般步骤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处于平衡状态运用平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教学内容: 最简单的鸽巢问题(教材第68页例1和第69页例2)。 教材分析: 本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内容。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鸽巢问题”,使学生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是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人)。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狄利克雷原理”,也称之为“鸽巢问题”。“鸽巢问题”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鸽巢问题”的应用却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论。因此,“鸽巢问题”在数论、集合论、组合论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学情分析: “鸽巢原理”的变式很多,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此类问题。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容的程度。教材选取的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将具体实际与数学原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每组3个文具盒和4枝铅笔。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宾县第四中学冀光玲 一、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本节课的设计力图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物理现象的探索和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新的理念,更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我制作了一个学习站点,搜集储存了有关压强的教学资源,以备学生学习之用。因此,这节课的定位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中主要依据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的相关内容,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物理课程的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

压强是教科版第九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起始课,是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是学习流体压强和流体的力现象的基础,所以压强这一节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体系看比较完整,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流体压强,为以后的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从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来看,学生对压力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在教学中补充了压力的概念和它与重力的区别等相关知识。 由于压强这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因此我把本节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实验中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建立压强的概念。第二课时从生活事例和压强的概念去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从实验中让学生了解流体也存在着压强。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经初步的形成,而且学生对网络都很感兴趣,所以本节课教师提供一个网络平台,把本节课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以学生的自学、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第六课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 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3.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二)能力训练点 1.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 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三)情感渗透点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检查字词预习,讲解字词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串讲课文 第三课时阅读课文,串讲课文 第四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五课时阅读并理解课文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提名背诵课文。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及人口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小结:2、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意义 原因: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 (3)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4)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意义: ①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②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③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图:计生政策的调整(PPT) 思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与全面二孩政策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目的一样)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图片(PPT) 思考:这几幅图反映了我国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回答 标记要点巩固要点 标记要点巩固知识点

机? 3、我国的资源环境面临哪些危机? 图:我国资源现状及问题(PPT) 思考:上列资料、表格说明了我国资源现状的哪些特点? 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资料(PPT) 思考:我国在开发资源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归纳:4、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影响分别是什么?(1)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2)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影响: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图:当前我国环境形势(PPT) 思考:我国当前面临哪些环境问题? 5、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环境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思考问题回答 教材中标注要点 欣赏课件看图片思考问题

《鸽巢问题(例1)》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例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初步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的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引出探究 课件呈现: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总有”和“至少”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总有”就是一定有,至少就是“最少,最起码”。(学生都有类似的理解。) 师:你觉得这句话说得对吗?请你静静思考一下。 师:大家可以用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学生探究。(略) 2.反馈交流。 (l)枚举法。 生1:我们是用铅笔模拟摆出来的,一共有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中,不管哪一种,都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师:我们来看这些摆法,凭什么说“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生:第一种摆法有一个笔筒是4支,第二种摆法有一个笔筒是3支,第三种摆法有一个笔筒是2支,第四种摆法有两个笔筒都是2支,所以“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师:比2支多也可以吗? 生:至少放进2支笔就是最少是2支,比2支多也是可以的,3支、4支都是符合要求的。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四种摆法,把符合要求的笔筒用彩色粉笔标出予以“检验”,理解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 生2:我们是用数表示的,比他的方法要简单。 师生一起圈出每种分法中不小于2的数,认可这种方法,对学生简洁的表示法予以表扬。 (2)假设法。 师:除了像这样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举出来,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证明这句话是正确的? 生:我是这样想的,先假设每个笔筒中放1支,这样还有1支。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是2支了。所以我认为是对的。 教师板书图示,引导学会直观认识“这时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那个笔筒中就有2支”的情况。 师:你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中放1支呢? 生:因为总共只有4支,平均分,每个笔筒只能分到1支。 师:你为什么要一开始就要去平均分呢?(板书:平均分) 生:平均分,就可以使每个笔筒的笔尽可能少一点,也就有可能找到和题目意思不一样的情况。 师:我明白了。但是这样只能证明总有一个笔筒中肯定会有2支笔,怎么能证明至少有2支呢? 生:平均分已经使每个笔筒中的笔尽可能少了,如果这样都符合要求,那另外的情况肯定也是符合要求的了。 (3)确认结论。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齐):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三)提升思维,构建模型 1.加深感悟。 师:刚才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这句话是正确的。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改,你们看看还对不对,为什么? 师(口述):5支铅笔放进4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2支铅笔。 (生答略。) 教师让学生继续思考: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放进()支铅笔。 10支铅笔放进9个笔筒呢?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教师引导学生说理,学生逐渐都采用假设的思路熟练地来表达。)

《压强》的教案设计

《压强》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了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比值定义引入压强概念→压强的应用”的流程来学习压强。 书中通过滑雪者和雪中步行者、蚊子和骆驼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通过让学生实验探究,来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通过比值法定义来理解压强的概念。通过相关的计算,加深对压强公式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过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次使用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在速度和密度的学习中,已经用到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也有较好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因素。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通过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等学习方式来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会设计实验,会科学归纳实验结论。 2.通过应用比值法构建压强概念,能理解压强的定义和公式,并能用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通过讨论和交流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压强公式的应用(计算、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压强公式的应用(计算)。 教学资源: 水球、钉板、小桌、钩码、海绵、课件等。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都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大自然的 文字及他们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咱们一起初读了前苏联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伊林的作品——(指黑板, 齐读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2、咱们就继续来认识大自然中的文字。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速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文字”在文中指什么? 2、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板书后述:大自然好像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指的就是书中的“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一本书,把大自然中的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比作文字。 三、指导学习第一种文字——北极星 师:这些“文字”,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看星座可以辨别方向。 师: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师{示句子}谁再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师:你从这个句子又读出了什么 生:即使没有任何工具,在有北极星的地方也不会迷失方向。 师:看来星星还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板书:辨别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功劳可真不小。 四、指导学习第二种文字——砧状云 师:可是天空这本书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生: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这座云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每当这时,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否则会毁掉飞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师:那你来给大家读读。[生读]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的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公开课教学设计_0

第六课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我国人口现状;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危害;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口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现状;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危害;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难点:全面二孩政策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师启发式教学法。 四、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十九大报告中的内容导入第六课内容的学习,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入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 (二)预习检测:以填空题的形式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第一目: 1.我国人口的现状如何?

2.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我国人口的新特点是什么? 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原因是什么? 5.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何意义? 6.我国于哪一年开始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7.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效果) (四)合作探究: 1.全面二孩政策主要针对我国人口现状的哪个特点实施的? 2.你觉得全面二孩政策还是“计划”生育吗?它与计划生育政策 是什么关系? (五)课堂小结: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全面二孩政策),它是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不断完善;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好处: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六)当堂练习:略

第五单元《鸽巢问题》例1例2 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鸽巢问题》例1例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8--69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会用“鸽巢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鸽巢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2.完成课下“做一做”,学习解决问题。

压强(教案)

压强 马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沙槽, 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1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四章压强第一节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4)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大自然的文字》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结合学生质疑,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介绍了哪些知识,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3.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 二、设计思路: 1.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模仿别人说话,不是用别人说话的方式取代自己原有的表达方式,而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让自己的表达能力自然生长。 2.进行板块设计,力求简洁。预设越充分,越容易控制学生。同时尽量不要表扬孩子的学习表现(这也是一种外在控制),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文本及语言本身的兴趣。 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提出问题开始。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判断主旨: 1.导入新课。 2.出示伊林的介绍,指名读。伊林是前苏联作家。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时他常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在厨房里制造肥皂,按照配方制作鞋油……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为孩子们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kuàizhì)人口的科普作品。他的作品知识性强,文笔流畅生动。 3.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伊林为什么要为孩子们写这篇文章。(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问: 1.在初读课文时,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出示问题)谁来读一读? 2.自由读课文,自己尝试解决。 3.讨论交流,教师倾听、指导。重点抓住“作者为什么把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称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知识。(三)体会写法,仿写片段: 1.说说你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介绍给同学们听听。 2.看看课文是怎么生动地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指名读句子,说说体会。(1)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2)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3)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3.仿写片段,交流。(四)尝试进行批判阅读: 1.课文里的哪些知识很有意思,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你? 2.哪些知识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产生了怀疑?(五)总结课文,推荐读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鸽巢问题 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68-70页例1、例2,及“做一做”的第1题,及第71页练习十三的1-2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鸽巢问题”的特点,理解“鸽巢原理”的含义。使学生学会用此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究“鸽巢原理”的学习过程,体验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的学习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通过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具体问题转化成“鸽巢问题”。 难点:找出“鸽巢问题”解决的窍门进行反复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凳子的游戏”。 请4位同学上来,摆开3张凳子。 老师宣布游戏规则:4位同学跟随着音乐(甩葱歌)围着凳子转圈,音乐“停”的时候,四个人每个人都必须坐在凳子上。 教师背对着游戏的学生。 师:都坐下了不?老师不用瞧,也知道肯定有一张凳子上至少坐着2

位同学。老师说得对不? 师: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其实这里面蕴含一个深奥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鸽巢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题1情境图) 思考问题: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为什么呢?“总有”与“至少”就是什么意思? 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探究证明→认识“鸽巢问题”的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 操作发现规律:通过吧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可以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1鸽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总有”与“至少”就是指把4支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一定有1个笔筒里的铅笔数大于或等于2支。 探究证明。 方法一:用“枚举法”证明。 方法二:用“分解法”证明。 把4分解成3个数。 由图可知,把4分解成3个数,与枚举法相似,也有4中情况,每一种情况分得的3个数中,至少有1个数就是不小于2的数。 方法三:用“假设法”证明。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证明都可以发现:把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无论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只铅笔。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平时我们喜欢到大自然去游玩吗,为什么喜欢,我的原因是: 大自然丰富多彩,他充满着生命的神奇与魅力 大自然奥妙无穷,她满载着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大自然用她那宽广的胸怀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类 大自然用她那美丽的容颜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有关大自然的文章, 它将指点我们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它将引领我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风采

这篇文章就是—— (生:《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大自然的文字。 2、知道作者是谁吗,是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 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课件介绍伊林。 3、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样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速读课文,初步找到自己的答案。明确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 (星、云、石等物帮助人们辨别方向、了解历史等,它可以使我们了解信息,增长知识。)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勾出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这些词语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新词。小熊、耸立、预兆、铁砧、砧状云、罗盘、星座 1、读这些词语,你提醒大家那一个字注意读好,(兆、砧) 2、你给同学们介绍那个新词的意思,(学生解析词义) 预兆:于是将要发生某种事情或情况。 铁砧:锤或砸东西时点在地下的器具称为“砧”,砸钢铁材料时用由于铁制成的就是铁砧。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略。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2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文明与家园”中的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然而当前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正确认识面临的挑战,是必然要求,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正视发展挑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本框由“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和“资源环境面面观”两个目标导学组成,由于本框内容、知识点较多,一节课上完时间不够用加之学生难以接受等因素,所以我们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先完成目标导学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世界观及人生观正走向成熟的阶段。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渴望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明辨是非的能力逐渐提高,并能逐步热心于国家大事。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情况树立远大理想。本课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但一些学生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认识不足,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程度有限,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全面,对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够深刻,对人口政策的调整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等,根据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及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有以下方法进行学习,自主学习,情境学习,合作探究。运用这些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学习致用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现状;发展中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危害;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能力目标:收集我国人口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依法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引导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承接课前谈话内容,直接揭示课题。 二、经历过程,构建模型。 (一)研究“4个小球任意放进3个抽屉”存在的现象。 1.出示结论:4个小球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2个小球。 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让学生用长方形代替抽屉,用圆代替小球画一画,看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3.全班交流。 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观察每种放法,通过横向、纵向比较,找到每种放法中放得最多的抽屉,然后从最多数里找最少数,发现不管哪种放法,都能从里面找到这样的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有2个小球。从而理解并证明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小球”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二)研究“5个小球任意放进4个抽屉”存在的现象,找到求至少数的简便方法。 1.猜测:根据刚才的研究经验猜一猜:把5个小球放进4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几个小球? 2.验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先画出不同的放法。然后观察分析每种放法, 1 / 3

最新六年级《大自然的文字》教案(精品)

六年级《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 淫雨铁砧漂砾毒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 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 主要内容: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总——分——总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生存手册》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课文,感悟重点 1、保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优质课获奖教案_0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正视发展挑战——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环境、资源问题的实质。 【学情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整体素质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当前,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面存在真空、缺失或者不力的地方,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等活动中,还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生态意识淡薄的行为。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优患意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内容依据】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课程目标”,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二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与“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引导法、讲授法、谈话法、归纳总结法以及练习巩固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观察法、互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法、练习法等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精心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选择练习题、制作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是在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大不容乐观的问题影响“美丽中国”的建设,它们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它们的解决除了需要国家积极应对之外,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参与。为了帮助大姐了解这些问题的严峻性和重要性,自觉承担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所以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关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主题探究课!大家能不能开动脑筋,给我们的活动设想一个宣传主题,作为口号? 二、新课学习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鸽巢问题》教学设计 郝杰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8页例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增强对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重难点分析:第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因为“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变式是多样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抽屉原理中的“物体”,什么是“抽屉”,让学生把这些具体问题模型化成一个“抽屉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思(任务驱动、生成问题) 游戏: 一副牌,取出大小王,还剩52张牌,找5名学生,你们每人随意抽一张,我知道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第一种:枚举法 分组动手演示: 多媒体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杯子。 师:把4枝笔放在3个杯子中,会有几种方法呢? (1)出示探究任务,指名读要求 1、动手摆一摆:组内同学合作,把摆的结果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出来。 2、动脑想一想:还有其他的摆法吗? 3、组内说一说:观察杯子中笔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活动,记录收获 (3)学生汇报展示,教师板书: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4)齐读: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这种把所有情况都一一列举出来,我们就叫做:枚举法。(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总有”“至少”的意思的单独说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 三、交流点拨(交流充分、点拨精准) 第二种:假设法。 这种方法明晰、直观,不过有一些麻烦,费时,你能只摆了一种或没有摆放就能解释我们刚才得出的结论吗? 小组分分试试。 指名汇报。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可以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也就是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设计意图】从另一方面入手,逐步引入假设法来说理,从实际操作上升为理论水平,进一步加深理解。 请学生继续思考: 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这种假设法其实就是在怎么分? 第三种:平均分 第二种方法其实就是在平均分 你可以列个算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4=1……1 1+1=2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平均分”的方法,将解题经验上升为理论水平,进一步强化方法、理清思路。 4、比较优化。 请学生继续思考: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呢? 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里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完整)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 的大小和方向。 ◎ 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难点:正确理解液体的深度,能从题设条件中分析出隐含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器材:薄塑料袋、盛水的容器、、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身扎竖直方向扎三个小孔,各异底部挖空、侧壁扎一小孔、瓶底瓶盖包上橡皮膜的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上窄下宽,为什么潜水需要不同的装备,还有海洋馆的潜水员,被压扁的深海带鱼,看起来非常厚重的潜水艇,是不是在水里面存在一双无形的打手对这些东西有压力作用呢?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 上节课我们学过固体的压强,一物体由于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作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压强,满足公式S F P ,那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做实验前可想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 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