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验光原理解读焦度计对验光镜片箱的检定方法

从验光原理解读焦度计对验光镜片箱的检定方法

从验光原理解读焦度计对验光镜片箱的检定方法
从验光原理解读焦度计对验光镜片箱的检定方法

摘要:焦度计是检测镜片屈光度的强检计量设备,验光镜片箱是完成眼镜验配最为重要的强检计量器具,两者在验光和实际检定中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但是,由于验光镜片的数量众多、种类多样、效果迥异,导致在使用焦度计进行验光镜片检定中常会出现大量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相关镜片的验光原理的介绍,更为深入地解读验光镜片箱的检定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广大检定工作者在验光镜片箱的检定中更为合理有效地使用焦度计。

关键词:验光原理焦度计检定方法

一、验光镜片的分类

验光镜片箱主要由四大类镜片组成:球镜片、柱镜片、棱镜片和辅助镜片。其中,球镜片主要用于检查眼睛的远视和近视;柱镜片主要用于检查眼睛是否存在散光;棱镜片主要用于检查眼睛的斜视状况。辅助镜片是验光中十分重要的检查手段,它们可以帮助验光师完成对验光者双眼平衡、眼位、立体视觉等多项重要指标的测量。辅助镜片包括红绿镜片、针孔片、马式杆片、黑片、磨砂片和交叉柱镜片等。辅助镜片的各项功能将在下文中作详细介绍。

二、球镜片的验光功能和检定注意事项

球镜片用于矫正眼球的近视和远视,所谓近视是指人眼屈光力过大,通常表现为眼轴加长而导致的一种屈光不正;所谓远视是指人眼屈光力较弱,眼轴长度变短而形成的一种屈光不正;近视和远视是人眼屈光不正最为广泛的表现形式,因此,在验光镜片箱中球镜片的数量最多。

在其他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焦距仪或光具座等方法检定验光镜片的光度;而在中国,则广泛使用焦度计。用焦度计测量验光镜片,快速方便,示值间隔达到0.01d,但这并不等于其检定数据就更精确。从验光的角度而言,0.12d以内的屈光度变化对视力不造成影响,人眼难以辨别。因此,在使用焦度计检定时,应该特别注意焦度计存在的残余误差。jjg580-2005《焦度计》检定规程特别增加了对非线性误差的要求,就是为了保证在镜片检定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测量准确度。

使用焦度计检定时,首先要注意清洁被检镜片和焦度计支座的光学表面,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除因灰尘和污渍带来的散光影响。其次,还要注意镜片光学中心位移的检定。镜片如果出现光学中心偏离,将导致光轴出现夹角,会使球光度数和在空间不同位置的散光度数出现较大的变化,给验配眼镜带来度数偏差。检定中还应保证被检镜片的中心十字像处于最佳状态,即在焦度计屏幕上被完全打开;如果有些被检镜片确实无法得到最大的十字像,则应将棱镜菜单改为p-b模式,并在基线水平方向获得棱镜度最小时的读数,并按照检定规程对其屈光度进行判定。

三、柱镜片的验光功能和检定注意事项

柱镜片主要用于矫正人眼的散光。所谓散光是指平行光通过眼球折射后不能成像在一个焦点,而是在空间形成两个不同位置的焦线,例如其水平子午线聚焦于视网膜前,垂直子午线则聚焦于视网膜后,从而形成屈光不正。散光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线相互垂直者为规则散光,不相互垂直者为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一般分为顺规散光、逆规散光和斜向散光。顺规散光即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90±30)°方向的散光,逆规散光即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线在(180±30)°方向的散光。由于散光与主子午线的角度有关,因此在柱镜片的检定中,要特别注意对柱镜轴位的检定,保证镜片的轴位标线在检定中成水平状态。部分散光患者对散光轴位的变化十分敏感,轴位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验配者出现头晕、视物疲劳和视物变形。

使用焦度计对柱镜片检定时还会出现以下问题:

1.检定柱镜度、球镜度、棱镜度及轴位偏差是否合格时,应首先保证镜片和焦度计的支座表面清洁。

2.被检柱镜片的球镜度必须在与其对应的标称值的合格范围之内。

3.测量柱镜度时,还需注意棱镜度是否超差,通常将棱镜菜单改为p-b模式;如果棱镜度在基线水平方向时的示值超过0.14δ,则属于超差,必须更换镜片,否则就会影响验光的准确性。

4.轴位偏差必须在180°或0°之内,允差范围在±3°之内。

在对整箱镜片的检定中,对柱镜片的检定是最重要的。

2008年3月,全国开始执行jjg580-2005。其增加了两套柱镜标准片,既解决了柱镜度示值的修正问题,又加入了非线性误差的检定,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焦度计的残差。在验光镜片箱的日常检定中,检定人员应该注意使用柱镜度的修正值,避免将非线性误差加入到柱镜片的检定中,以确保柱镜度的检定效果。

四、棱镜片的验光功能和检定注意事项

棱镜片用于矫正人眼的斜视。所谓斜视是指人眼正视时其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的中心轴上,出现轴向外斜或内斜、上斜和弱视。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通过加入棱镜、在不改变其传播方向的前提下,通过光线位移达到矫正斜视的目的。在棱镜检定中应该注意的是:应将棱镜片放置在0°或180°方向测量,同时观察棱镜的基底轴向定位。

五、辅助镜片的验光功能和检定注意事项

辅助镜片主要用于帮助确定验配患者的屈光度,并对屈光参差进行评估和检定。所谓屈光参差是指双眼在一条或者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表现为双眼不平衡、立体融像较差等。

1.红绿片

红绿片用于验光中的红绿测试。它根据不同波长在视网膜上成像有先后的色散原理,完成对患者眼部屈光力的测试。人眼就像一个屈光力很大的凸镜(一般为58.6d),由于光的色散,红片与绿片之间存在0.40d的屈光变化,在验光中,验光师通过红绿测试来微调验光者的球光度数。使用焦度计对红绿片的球镜度进行检定,尽管红绿镜片具有不同的色散系数,但根据检定经验证明,焦度计在±5.00d示值范围内由色散造成的影响小于0.06d。因此,在使用焦度计对红绿片进行检定时,无需更改abbe值,但必须保证被测红绿片的屈光度低于±0.25d。

2.交叉柱镜

交叉柱镜是验光中最为重要的验配镜片,用于检查患者是否带有散光、精确测量散光轴位和度数;检查患者远视状态的视力矫正情况;测量老花患者在视近时的下加度数等。交叉柱镜是由两片绝对值相同而正负号相反的柱镜片组成的,它通过翻转镜片来测量患者的眼部屈光力。使用焦度计对交叉柱镜进行检定时,一定要注意红点(线)是负轴正度数,黑点(线)是正轴负度数这一法则,以最有效地确认交叉柱镜的正负镜片;另外,由于交叉柱镜在验光中至关重要,因此,若检定不合格则必须更换。

3.针孔镜片

针孔镜片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使患者佩戴上针孔镜后,能在没有散光的情况下达到眼部的最佳屈光力。在检定中,要求小孔的孔径必须小于 1.5mm,否则会因孔径过大出现散光而无法达到最佳屈光力。

六、焦度计检定验光镜片箱应注意的其他事项

验光镜片箱是眼镜验配中最重要的器具。笔者发现,很多检定人员由于缺乏验光知识,导致在检定中无法有针对性地对验光镜片进行质量把关。例如:在整箱合格率过关的情况下,不能对一些重要的但不合格的镜片进行及时和有效的更换。另外,由于对jjg580-2005中非线性误差的了解不够详尽,导致在使用焦度计对验光镜片箱进行检定时无法真正科学、客观地评估镜片的检定结果。

宝石鉴定原理和方法

宝石鉴定原理和方法实习指导 余晓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

目录 实习一肉眼观察 -------------------------------------------------------------- 1实习二放大检查 -------------------------------------------------------------- 6实习三折射率的测定 ------------------------------------------------------ 10 实习四宝石密度的测定 --------------------------------------------------- 16实习五二色镜偏光镜 --------------------------------------------------- 24实习六分光镜滤色镜 --------------------------------------------------- 30实习七荧光灯热导仪 --------------------------------------------------- 38

实习一肉眼观察 一实习要求: 1.学会识别不同色调的宝石的颜色,识别同种色调但深浅不同的宝石的颜色, 并正确对宝石的颜色进行命名。 2.能识别不同光泽,并掌握其与折射率和表面光洁度之间的关系。 3.观察宝石的透明度,掌握其划分等级。 4.能正确分辨宝石的形状(包括晶形和琢型)。 5.掌握宝石的特殊光学性质,并能识别其质量好坏。 6.观察宝石的解理、断口的特征。 7.完成二十粒样品的测试。 二实习内容: 1.观察并描述晶体标本的鉴定特征、主要单形,并正确命名。 2.观察并描述宝石的颜色,理解宝石颜色在宝石鉴定和评价中的作用。 3.观察并描述宝石的光泽类型,并体会宝石原料和成品的光泽上的差异。 4.观察并描述宝石的透明度,理解透明度与宝石厚度、光源强度、内部包体、 颜色、集合体的结合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5.观察并识别宝石的特殊光学效应,体会其在鉴定和评价中的作用。 6.观察描述宝石的琢型,理解宝石琢型对宝石的颜色、亮度、火彩的影响。 7.观察并描述宝石的解理和断口特征。 三思考题: 1. 宝石的肉眼鉴定包括哪些内容? 2.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色和它色宝石?影响宝石颜色观察的因素有哪些?宝石的 颜色在鉴定和评价中有何意义? 3. 宝石的光泽在鉴定中有何意义? 4. 宝石的火彩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5. 宝石的透明度分为哪几类?影响因素有哪些? 6. 宝石的特殊光学效应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代表性的宝石有哪些?如 何评价? 7. 宝石切割为圆钻型、祖母绿型、玫瑰型等琢型,有何利弊? 8. 宝石的解理、裂开和断口有何区别和联系?在鉴定中能否明确分开? 9. 晶体分为哪七大晶系?各晶系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单形有哪些?代表性的宝 石有哪些?画图说明? 四记录格式:

数电实验报告 实验二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实验二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功能测试方法。 2.熟悉组合电路的特点。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 a) TDS-4数电实验箱、双踪示波器、数字万用表。 b) 参考元件:74LS86、74LS00。 三、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1.预习要求: 1)所用中规模集成组件的功能、外部引线排列及使用方法。 2) 组合逻辑电路的功能特点和结构特点. 3) 中规模集成组件一般分析及设计方法. 4)用multisim软件对实验进行仿真并分析实验是否成功。 2.思考题 在进行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时,什么是最佳设计方案 四、实验原理 1.本实验所用到的集成电路的引脚功能图见附录 2.用集成电路进行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设计要求,定义输入逻辑变量和输出逻辑变量,然后列出真值表; 2)利用卡络图或公式法得出最简逻辑表达式,并根据设计要求所指定的门电路或选定的门电路,将最简逻辑表达式变换为与所指定门电路相应的形式; 3)画出逻辑图; 4)用逻辑门或组件构成实际电路,最后测试验证其逻辑功能。 五、实验内容 1.用四2输入异或门(74LS86)和四2输入与非门(74LS00)设计一个一位全加器。 1)列出真值表,如下表2-1。其中A i、B i、C i分别为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低位向本位的进位;S i、C i+1分别为本位和、本位向高位的进位。 A i B i C i S i C i+1 0 0 0 0 0 0 0 1 1 0 0 1 0 1 0 0 1 1 0 1 1 0 0 1 0 1 0 10 1 1 1 00 1 1 1 1 1 1 2)由表2-1全加器真值表写出函数表达式。

ISO17025:2017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页次第 69 页共 6页文件名称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发布日期2019年1月1日 1 目的 对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进行合理的评估,科学表达检测结果。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客户有要求时、新的或者修订的测试方法验证确认时、当报告值与合格临界值接近时需评定不确定度并在报告中注明。 3 职责 3.1 检测人员根据扩展不确定度评定的适用范围,按规定在记录和报告中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3.2 检测组组长负责审核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过程和结果报告。 3.3 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 工作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4.1.1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善或不完整。 4.1.2 实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4.1.3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4.1.4 对被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与控制不完善。 4.1.5对模拟仪器的读数存在认为偏差(偏移)。 4.1.6测量仪器的分辨力或鉴定力不够。 4.1.7赋予测量标准和测量物质的值不准。 4.1.8用于数据计算的常量和其他参量不准。 4.1.9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4.1.10 抽样的影响。

页次 第 70 页 共 6页 文件名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1日 4.1.11在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重复观测值的变化。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4.2.1 检测组根据随机取出的样本做重复性测试所获得的结果信息,来推断关于总体性质时,应采用A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A u 表示,其评定流程如下: A 类评定开始 对被测量X 进行n 次独立观测得到 一系列测得值 (i=1,2,…,n )i x 计算被测量的最佳估计值x 1 1n i i x x n ==∑计算实验标准偏差() k s x 计算A 类标准不确定度() A u x ()()() k A s x u x s x n == 4.2.2 检测组根据经验、资料或其他信息评估时,应采用B 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用符号B u 表示,B 类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来源有以下六项: 4.2.2.1 以前的观测数据。 4.2.2.2 对有关技术资料和测量仪器特性的了解和经验。 4.2.2.3 相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说明文件。 4.2.2.4 校准证书或其他文件提供的数据,准确度的等别或级别,包括目前暂

第三章 提拉法合成宝石及其鉴定方法

第三章提拉法及其合成宝石的鉴定 要点: ?晶体提拉法的原理方法 ?提拉法合成宝石的鉴定 提拉法又称丘克拉斯基法,是丘克拉斯基(J.Czochralski)在1917年发明的从熔体中提拉生长高质量单晶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生长无色蓝宝石、红宝石、钇铝榴石、钆镓榴石、变石和尖晶石等重要的宝石晶体。2O世纪60年代,提拉法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更为先进的定型晶体生长方法——熔体导模法。它是控制晶体形状的提拉法,即直接从熔体中拉制出具有各种截面形状晶体的生长技术。它不仅免除了工业生产中对人造晶体所带来的繁重的机械加工,还有效的节约了原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第一节提拉法 一、提拉法的基本原理 提拉法是将构成晶体的原料放在坩埚中加热熔化,在熔体表面接籽晶提拉熔体,在受控条件下,使籽晶和熔体的交界面上不断进行原子或分子的重新排列,随降温逐渐凝固而生长出单晶体。 图 3-1 提拉法合成装置 (点击可进入多媒体演示) 二、提拉法的生长工艺

首先将待生长的晶体的原料放在耐高温的坩埚中加热熔化,调整炉内温度场,使熔体上部处于过冷状态;然后在籽晶杆上安放一粒籽晶,让籽晶接触熔体表面,待籽晶表面稍熔后,提拉并转动籽晶杆,使熔体处于过冷状态而结晶于籽晶上,在不断提拉和旋转过程中,生长出圆柱状晶体。 1.晶体提拉法的装置 晶体提拉法的装置由五部分组成: (1)加热系统 加热系统由加热、保温、控温三部分构成。最常用的加热装置分为电阻加热和高频线圈加热两大类。采用电阻加热,方法简单,容易控制。保温装置通常采用金属材料以及耐高温材料等做成的热屏蔽罩和保温隔热层,如用电阻炉生长钇铝榴石、刚玉时就采用该保温装置。控温装置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等精密仪器进行操作和控制。 (2)坩埚和籽晶夹 作坩埚的材料要求化学性质稳定、纯度高,高温下机械强度高,熔点要高于原料的熔点200℃左右。常用的坩埚材料为铂、铱、钼、石墨、二氧化硅或其它高熔点氧化物。其中铂、铱和钼主要用于生长氧化物类晶体。 籽晶用籽晶夹来装夹。籽晶要求选用无位错或位错密度低的相应宝石单晶。 (3)传动系统 为了获得稳定的旋转和升降,传动系统由籽晶杆、坩埚轴和升降系统组成。 (4)气氛控制系统 不同晶体常需要在各种不同的气氛里进行生长。如钇铝榴石和刚玉晶体需要在氩气气氛中进行生长。该系统由真空装置和充气装置组成。 (5)后加热器 后热器可用高熔点氧化物如氧化铝、陶瓷或多层金属反射器如钼片、铂片等制成。通常放在坩埚的上部,生长的晶体逐渐进入后热器,生长完毕后就在后热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热器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晶体和熔体之间的温度梯度,控制晶体的直径,避免组分过冷现象引起晶体破裂。 2.晶体提拉法生长要点 (1)温度控制 在晶体提拉法生长过程中,熔体的温度控制是关键。要求熔体中温度的分布在固液界面处保持熔点温度,保证籽晶周围的熔体有一定的过冷度,熔体的其余部分保持过热。这样,才可保证熔体中不产生其它晶核,在界面上原子或分子按籽晶的结构排列成单晶。为了保持一定的过冷度,

实验二 组合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实验二 组合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来设计组合电路是最常见的逻辑电路。设计组合电路的一般 步骤如图2-1所示。 图2-1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流程图 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建立输入、输出变量,并列出真值表。然后用逻辑代数法或卡诺图化简法求出简化的逻辑表达式。并按实际选用逻辑门的类型修改逻辑表达式。 根据简化后的逻辑表达式,画出逻辑图,用标准器件构成逻辑电路。最后,用实验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2、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举例 用“与非”门设计一个三人 (A 、B 、C )表决电路。每人有一按键,如果赞同,按键,表示 1 ;如不赞同,不按键,表示 0 。表决结果用指示灯表示,多数赞同,灯亮为 1 ,反之灯不亮为 0 。 设计步骤: 1)根据题意列出真值表(逻辑状态表)如表2-1所示。 表2-1 A 0 0 0 0 B C Y 0 0 1 00 1 0 00 1 1 11 0 0 01 0 1 11 1 0 11 1 1 1 2)写出逻辑表达式C =+++Y ABC AB ABC ABC 3)化简逻辑表达式B BC =++Y A AC

4)写出与非形式的逻辑表达式,B BC B BC C =++=Y A AC A A 画出用“与非门”构成的逻辑电路如图2-2所示。 & && &A B C Y 图2-2 三人表决电路逻辑图 3、实验验证逻辑功能 在实验装置适当位置选定三个14P 插座,按照集成块定位标记插好集成块CC4012。 按图2-2接线,输入端A 、B 、C 接至逻辑开关输出插口,输出端Y 接逻辑电平显示输入插口,按真值表要求,逐次改变输入变量,测量相应的输出值,验证逻辑功能,与表2-1进行比较,验证所设计的逻辑电路是否符合要求。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 实验装置 2、数字万用表 3、实验所用器件: CC4011×2(74LS00) CC4012×3(74LS20) CC4030(74LS86) CC4081(74LS08) 74LS54×2(CC4085) CC4001 (74LS02) 四、实验内容 1、设计用与非门及用异或门、与门组成的半加器电路。 2、 设计一个一位全加器,要求用异或门、与门、或门组成。 3、设计一位全加器,要求用与或非门实现。 4、设计三人表决电路 五、实验预习要求 1、 根据实验任务要求设计组合电路,并根据所给的标准器件画出逻辑图。 2、 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与或非”门的逻辑功能是否完好? 3、 “与或非”门中,当某一组与端不用时,应作如何处理? 六、实验报告 1、列写实验任务的设计过程,画出设计的电路图。 2、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3、组合电路设计体会。

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考试复习资料(最新版)

1.测量的可靠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批受试者使用相同的 测量手段,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体适能:从体育学角度评价健康的一个综合指标。指机体有效与 高效执行自身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 3.体型:对人体某个阶段形态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描述。 4.测量的有效性:所选择的测量手段在测量欲测对象时的准确性程 度。 5.测量的客观性:不同测试者或同一测试者对同一受试者测试结果 的一致性程度。 6.百分位数法:以大样本调查资料的中位数为基准值,以其它百分 数为离散距进行分等级评价的过程。 7.身体成分:是身体脂肪含量和非脂肪组织分别占体重的百分比。 8.BMI:体重指数,是一个参照个体的身高来评价其体重是否合理的 简易指标。 9.测量与评价:测量是将一些可以测得的物理量、非物理量转换为 数值或记号,进行资料汇集、信息收集的过程。评价则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科学分析作出价值判断,赋予被测量事物某种意义的过程。 10.骨龄:是儿童少年骨骼发育(钙化)程度,同骨发育标准比较求得 的发育年龄。 11.靶心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时有效而且安全 的运动心率范围。 12.热价:1克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 热量。 13.氧热价:机体每消耗1L氧所能够产生的热量。 14.运动风险:运动训练和体适能测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包括运动 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15.生活方式:人们长期受一定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风俗、规

范、特别是家庭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思的反映。 16.基础代谢率:机体在静息状况下为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消耗的热 量。 17.超负荷原则:要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运动者所做的运动必须达 到某个基本阈值,即运动量的最低要求要超出平常所习惯的负荷。 18.上肢长:手臂自然下垂时肩峰点至中指尖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19.跟腱长:小腿腓肠肌内侧肌腹下缘至跟点的垂直距 离。 填空: 1.身体形态测量内容主要有体格、体型、身体成分、身体姿势测量 2.上肢全长是测量肩峰点至中指点的垂直距离 3.上臂部皮褶厚度的测量部位是肩峰与上臂后鹰嘴连线中点与肱骨 平行 4.身体成分测量方法水下称重、皮褶厚度、超声波,常以水下称重 为效标,而皮褶厚度适于群体测量。 5.影响体适能和健康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遗传和环境因素 6.青少年运动处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心肺功能锻炼和肌肉力量 和肌肉耐力素质的提高 7.测量的科学性是指测量的可靠、有效、客观、经济性和标准化。 8.体型的分类依据是人体脂肪、肌肉、骨骼发育发达的程度。 9.身高测量受试者自然立正姿势站,足跟、骶部和两肩胛间贴立柱, 保持眼耳_水平。 10.督促运动行为改变的方法有正确评定、自我监控、目标 设定、强化巩固和立下保证。 11.体型分类依据是人体脂肪、肌肉、骨骼发育发达程度。 第一内胚叶成分,第二中胚叶,第三外胚叶 12.体质的范畴包括五个方面:形态、机能、素质、心理、适应 13.运动员选材所需得典型性特征是那些具有保守性和非代偿性特征的指标。 14.目前常用的四种发育年龄为:形态年龄、第二性征、牙齿年龄、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输出量)与影

响量(输入量)X 1,X 2 ,…,X N 间的函数关系f来确定,即: Y=f(X 1,X 2 ,…,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实验测定,即通 过变化第i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及稳定性等)的 局限性; g、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对输入量X I 进行n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 , (x) n 。 算术平均值x为 1 n x n= ∑x i n i=1 单次测量的实验标准差s(x i )由贝塞尔公式计算: 1 n S(x i )= ∑ ( x i — x )2 n-1 i=1

测试流程及测试理论方法

测试流程及测试理论方法 一、测试流程 1.软件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开发—>测试—>维护 2.测试流程为: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自动化测试—>性能测试—>验收测试 3.目标: 3.1制定完整且具体的测试路线和流程,为快速、高效和高质量的 软件测试提供基础流程框架。 3.2最终目标是实现软件测试规范化、标准化、自动化。 4.测试流程说明: 5.测试需求分析 测试需求是整个测试过程的基础;确定测试对象以及测试工作的范围和作用。用来确定整个测试工作(如安排时间表、测试设计等)并作为测试覆盖的基础。而且被确定的测试需求项必须是可核实的。即,它们必须有一个可观察、可评测的结果。无法核实的需求不是测试需求。所以我现在的理解是测试需求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是在整个测试计划文档中体现出来的,不是类似的一个用例或者其他. ·测试需求是制订测试计划的基本依据,确定了测试需求能够为测试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测试需求是设计测试用例的指导,确定了要测什么、测哪些方面后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需求是计算测试覆盖的分母,没有测试需求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测试覆盖。 5.1测试方法与规范 5.1.1测试方法 随着软件技术发展,项目类型越来越多样化。根据项目类型应选用针对性强的测试方法,合适的测试方法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以下是针对目前项目工程可以参考的测试方法: ?β测试(beta测试)--非程序员、测试人员 β测试,英文是Betatesting。又称Beta测试,用户验收测试(UAT)。 β测试是的多个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下进行的测试。开发者通常不在测试现场,Beta测试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 当开发和测试根本完成时所做的测试,而最终的错误和问题需要在最终发行前找到。这种测试一般由最终用户或其他人员完成,不能由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 ?α测试()--非程序员、测试人员 α测试,英文是Alphatesting。又称Alpha测试. Alpha测试是由一个用户在开发环境下进行的测试,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用户在模拟实际操作环境下进行的受控测试,Alpha测试不能由该系统的程序员或测试员完成。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1 目的 对检验方法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和报告,进一步提高评价检验结果的可信程度,以满足客户与认可准则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中心开展的标准或非标准方法的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 职责 3.1技术负责人负责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2技术负责人负责不确定度的评定的培训,以确保其在实验室检测活动中的运用水平; 3.3 检测员负责协助提供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检测数据; 4 控制程序 4.1 测量不确定评定检验项目的选择 4.1.1可能的情况下,实验室应对所有被测量进行不确定来源分析和评定,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 4.1.2技术负责人确定进行测量不确定评定的检验项目,确定进行评定的原则如下: a)当检验项目仅为定性分析时,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b)对于公认的检验方法,检验项目已给出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及其来源时,可以不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c)除上述两种情况,各检验领域中关键、典型和重要的检验项目,均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d)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条件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 e)当顾客对检验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提出要求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f)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某些情况下,一些检测无法从计量学和统计学角度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有效而严格的评估,这时至少应通过分析方法,考虑它们对于检测结果的重要性,列出各主要的不确定分量,并作出合理的评估。有时在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的基础上估算不确定度也是合适的。 4.2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本程序拟规定两种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一种是GUM 法,另一种是top-down 评定方法。 Ⅰ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GUM 法 4.2.1 列出测量不确定度的来源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见下图1。 图1 用GUM 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一般流程

实验一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测试教学提纲

实验一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测试 一、实验原理 根据设计任务的要求建立输入、输出变量,并列出真值表;然后用逻辑电路代数或卡诺图化简法求出简化的逻辑表达式并按实际选用逻辑门的类型修改逻辑表达式。根据简化后的逻辑表达式,画出逻辑图,用标准器件构成逻辑电路。最后,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二、实验目的 掌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测试方法。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5V直流电源 2、逻辑开关 3、逻辑电平显示器 4、直流数字电压表 5、CC4011×2(74LS00) CC4012×3(74LS20) CC4030(74LS86) CC4081(74LS08) 74LS54×2(CC4085) CC4001(74LS02) 四、实验内容 1、设计用与非门及异或门、与门组成的半加器电路。 (1)真值表如下表

(2) 简化逻辑表达式为 S⊕ = A = + B A B A B C= AB (3)逻辑电路图如下 2、设计一个一位全加器,要求用异或门、与门、或门实现。 用四2输入异或门(74LS86)和四2输入与非门(74LS00)设计一个一位全加器。 (1)列出真值表如下表。其中Ai、Bi、Ci分别为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低位向本位的进位;Si、Ci+1分别为本位和、本位向高位的进位。

1 0 0 1 0 1 0 1 0 1 1 1 0 0 1 1 1 1 1 1 (2)由全加器真值表写出函数表达式。 (3)将上面两逻辑表达式转换为能用四2输入异或门(74LS86)和四2输入与非门(74LS00)实现的表达式。 (4)画出逻辑电路图如下图,并在图中标明芯片引脚号。按图选择需要的集成块及门电路连线,将Ai 、Bi 、Ci 接逻辑开关,输出Si 、Ci+1接发光二极管。改变输入信号的状态验证真值表。 3、设计一位全加器,要求用与或非门实现。 解: 11i 1-i i i 1-i i i i B A C B A C B A S --+++=i i i i i C B A C Θ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1、评定目的 识别实验室定量项目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来源,明确评定方法,给临床检测结果提供不确定度依据。 2、评定依据 CNAS-GL05《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实施指南》 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和表示》 CNAS— 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流程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见图一。

图一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总流程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4.1建立数学模型 4.1.1 数学模型根据检验工作原理和程序建立,即确定被测量Y (输出量)与影响量(输入量)X 1,X 2,…,X N 间的函数关系f 来确定,即: Y=f (X 1,X 2,…,X N ) 建立数学模型时应说明数学模型中各个量的含义和计量单位。必须注意, 数学模型中不能进入带有正负号(±)的项。另外,数学模型不是唯一的,若采用不同测量方法和不同测量程序,就可能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4.1.2计算灵敏系数 偏导数Y/x i =c i 称为灵敏系数。有时灵敏系数c i 可由 实验测定,即通过变化第i 个输入量x i ,而保持其余输入量不变,从而测定Y 的变化量。

4.2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测量过程中引起不确定度来源,可能来自于: a 、对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b 、复现被测量定义的方法不理想; c 、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量的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d 、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周全或对环境条件的测量和控制不完善; e 、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差(偏移); f 、测量仪器的计量性能(如灵敏度、鉴别力阈、分辨力、死区 及稳定性等)的局限性; g 、赋予计量标准的值或标准物质的值不准确; h 、引入的数据和其它参量的不确定度; i 、与测量方法和测量程序有关的近似性和假定性; j 、在表面上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被测量在重复观测中的变化。 4.3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评定 4.3.1 A 类评定--对观测列进行统计分析所作的评估 a 对输入量XI 进行n 次独立的等精度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为: x 1,x 2,…x n 。算术平均值x 为 1 n x n = ∑x i

宝石鉴定原理补充

干涉现象: 1 一周净干涉图:黑十字加干涉圈 2 二轴晶干涉图:弯曲的单(双)臂十字干涉圈 3 牛眼干涉图(中空十字及干涉圈)水晶类宝石(特有) 4 螺旋桨状干涉图:某些紫晶(具有复杂双晶的、合成的一般没有) 不同宝石其异常双折射成因不同: 1玻璃:由于快速冷却致使大部应力聚集,形成异常双折射,造成常见的“蛇形带状”异常消光现象。 2焰熔法合成尖晶石:由于产生过程中加入了过量的铝,使晶格有一定程度的扭曲,形成异常双折射,从而在正交偏光下出现栅格状或斑纹状异常消光。 3石榴石:由于类质同象替换,使晶格产生了某些不均匀性。从而初心异常消光甚至出现类似四明四暗的消光现象。 特殊现象 1假均质体现象:DR很小的宝石、蓝锥矿 2假一轴晶现象:二轴晶的Ng与Nm或Nm与Np差值很小,似乎一条不动。 3特殊的双折射宝石:一个值在测试范围内,一个值超出范围。 4特殊方向的测面。 折射仪使用方法: 1近似法:(弧面型和刻面过小型宝石两位小数清晰宝石和折射仪、打开光源、选最大刻面放在金属台上、滴接触液、轻推宝石至中央、盖盖读数、转动宝石方向重复测试、推出宝石清洗宝石与棱镜 2远视法:清洗宝石和棱镜、在金属台上点一滴折射油、用宝石弧面接触金属台上的油滴、将宝石置于棱镜中央、眼睛距目镜30-45cm平行目镜前后移动头部读数(液滴映像班名办案位置)、清洗仪器 判断结果: 1现象:转动宝石360度,视域出现一条阴影边界,且调换不同刻面测试仍不动。【为均质体宝石。 2现象:转动宝石360度。两条阴影边界。一条在转动中保持不变。【为一轴晶宝石。不动边界代表No。移动的为Ne 光栅式分光镜的特点:产生线性光谱。即所有波长都是等间距排列的棱镜式分光镜是非等间距由:红光区相对收敛。紫光区相对发散。 1光栅式分光镜有利于观察红区光谱的特征 2棱镜式分光镜易于观察紫光区光谱的特征 钻石荧光成像仪。钻石观测仪:主要用于研究钻石的紫外荧光图像。 原理:利用高清晰度摄像机(ccd元件)记录入<230nm 的强短波紫外光在钻石表面激发的荧光现象。来观察不同钻石的生长结构。 实验室常规紫外灯: a紫外光的强度低。荧光不明显 b不具有放大功能。难以发现碧玺凹坑及裂隙中充填的荧光特征 FTI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缺点a不同样品的有机物充填程度不同。有机物的特征峰强度有在差异部分特征峰不明显或无法分辨 b瘦样品条件限制或红外光路未能经过充填物。充填碧玺可能无法通过红外光谱检测出来 优点a具有放大功能且紫外光源的能量较强 b这些现象可应用于研究碧玺的生长结构及生长环境鉴别合成碧玺或碧玺纺织品以及它充填处理宝石的鉴别热导仪的使用方法: 打开开关预热、手握探测器、直角对准宝石台面、若探头解除了金属托仪器会打出报警声、施加压力一起显示出光和声信号得到结果 二色镜使用方法 样品至于小孔前,靠近小孔。将白光源通过样品进入小孔、边观察边旋转二色镜、转动样品从各个方向观察现象结论: 1一种颜色:各项同性(均质体宝石 2两种颜色:各向异性(非 3三种颜色:二轴晶(非 二色镜用途: 1区分单折射与双折射宝石:验证异常消光 2区分一轴晶宝石与二轴晶宝石 3确定宝石的最佳颜色方向为加工服务

APP测试理论,方法,流程

1.APP测试基本流程 1.1流程图 仍然为测试环境

1.2测试周期 测试周期可按项目的开发周期来确定测试时间,一般测试时间为两三周(即15个工作日),根据项目情况以及版本质量可适当缩短或延长测试时间。正式测试前先向主管确认项目排期。 1.3测试资源 测试任务开始前,检查各项测试资源。 --产品功能需求文档; --产品原型图; --产品效果图; --行为统计分析定义文档; --测试设备; --其他。 2. 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它是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在测试中,把程序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黑盒测试着眼于程序外部结构,不考虑内部逻辑结构,主要针对软件界面和软件功能进行测试。 黑盒测试是以用户的角度,从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的对应关系出发进行测试的。很明显,如果外部特性本身设计有问题或规格说明的规定有误,用黑盒测试方法是发现不了的 2.1目的 黑盒测试法注重于测试软件的功能需求,主要试图发现下列几类错误。 功能不正确或遗漏; 界面错误; 输入和输出错误; 数据库访问错误; 性能错误; 初始化和终止错误等。 2.2测试方法

等价类划分的办法是把程序的输入域划分成若干部分(子集),然后从每个部分中选取少数代表性数据作为测试用例。每一类的代表性数据在测试中的作用等价于这一类中的其他值。该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划分等价类 1) 划分等价类: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价类可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无效等价类:与有效等价类的定义恰巧相反。 设计测试用例时,要同时考虑这两种等价类.因为,软件不仅要能接收合理的数据,也要能经受意外的考验.这样的测试才能确保软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划分等价类 2)划分等价类的方法:下面给出六条确定等价类的原则。 ①在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下,则可以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②在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者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③在输入条件是一个布尔量的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④在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假定n个),并且程序要对每一个输入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确立n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⑤在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从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⑥在确知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处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则应再将该等价类进一步的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 3)设计测试用例:在确立了等价类后,可建立等价类表,列出所有划分出的等价类:

6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doc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对产品或参数进行检测时,所得检测结果的测量不 确定度的评 定与表示。 2编制依据 JJF 1059 —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评定步骤 3.1概述:对受检测的产品或参数、检测原理及方法、检测用仪器 设备、检测时的环境条件、本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使用作一简要的描述; 3.2建立用于评定的数学模型; 3.3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确定各不确定度分量(即数学模型中 的各输入量)的来源; 3.4分析、计算各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及其自由度; 3.5计算合成不确定度及其有效自由度; 3.6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3.7给出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4评定方法 4.1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是指被测量(被检测参数)Y 与各输入量 X i之间的函数

关系,若被测量 Y 的测量结果为 y,输入量的估计值为x i,则数学模型为 y f x1 , x2 ,......, x n。 数学模型中应包括对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由影响的所有输入 量,输入量一般有以下二种: ⑴ 当前直接测定的值。它们的值可得自单一观测、重复观测、 依据经验信息的估计,并包含测量仪器读数修正值,以及对周围温度、大气压、湿度等影响的修正值。 ⑵ 外部来源引入的量。如已校准的测量标准、有证标准物质、 由手册所得的参考数据。 4.2测量不确定度来源的确定 根据数学模型,列出对被测量有明显影响的测量不确定度来源,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如果所给出的测量结果是经过修正后的结果,注意应考虑由修正值所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如果某一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贡献较小,则其分量可以忽略不计。 测量中可能导致不确定度的来源一般有: ⑴被测量的定义不完整; ⑵复现被测量的测量方法不理想; ⑶取样的代表性不够,即被测样本不能代表所定义的被测量; ⑷对测量过程受环境影响的认识不恰如其分或对环境的测量 与控制不完善; ⑸对模拟式仪器的读数存在人为偏移;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习题)201312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测评的目的和用途可以把测评划分为()ABCDE A、选拔性测评 B、诊断性测评 C、配置性测评 D、鉴定性测评 E、开发性测评2.素质测评的指标构成包括()BCE A、测评指标 B、测评要素 C、测评标志 D、测评标准 E、测评标度 3、九品中正制的测评标准有()BCD A、道德 B、家世 C、行状 D、品级 E、素养 4、在面试的核心阶段,该阶段占整个面试阶段的85%,其中65%用来提出素质考核问题,有20%的时间留给其余四类问题,即()ACDE A、封闭式问题 B、确认式问题 C、开放式问题 D、举例式问题 E、假设式问题 5.非结构化面试的难点之一就是确定评分标准,要想制定比较合理的评分标准,做法是()BCDE A、评分特征具体化 B、测试要素的结构化 C、能力特征的结构化 D、评分方法的结构化 E、评分范围的结构化 6.评价中心的缺点主要有()ABCDE A、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B、应用范围小,人数不宜过多 C、费用高 D、时间长 E评审标准确定难,存在不可克服的误差 7、评价中心的缺点主要有()ABCDE A、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B、应用范围小,人数不宜过多 C、费用高 D、时间长 E评审标准确定难,存在不可克服的误差 8、角色扮演的特点主要有()ACDE A、程序简单 B、程序复杂,不易操作 C、费时较少 D对评价人员素质和技术要求较高 E、有利于培训缺乏经验的管理人员 9.效度是指测评结果完成目标的有效程度,对效度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BCD

A、相对性 B、复杂性 C、特定性 D、程度副词 E精确性 10.一般完整的个人人事测评报告包括的内容有()ABCDE A、测评归类信息 B、被测评者的信息 C、测评项目和结果 D、结果分析、总评和复核意见 E、责任人信息 11.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一情境模拟测验技术,对应试者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来考察应试者的能力有()ABCDE A、组织协调能力 B、领导意识 C、成熟度 12.素质测评工具组合设计基本内容的三大模块是()ABC A、能力 B、个性评估 C、职业适应性 D、标准要素 E、测评工具的适应性 D、风度、口才 E、人际感染力 13、素质测评的指标构成包括()BCE A、测评指标 B、测评要素 C、测评标志 D、测评标准 E、测评标度 14、在关键事件法中,对每一事件的描述内容主要包括()ABCD A、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B、员工的特别有效或多余的行为 C、关键行为的后果 D、员工自己能否支配或控制其行为后果 E、关键行为的过程 15.按照衡量信度的方法不同,信度可以分为()ABDE A、等值信度 B、再测信度 C、标准信度 D、一致性信度 E、评分者信度 66、在采用劣汰策略选拔人才时,在实验设计上的要求是()ABCD A、准确 B、先易后难 C、时间集中 D、成本低 E、适度 16.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一情境模拟测验技术,对应试者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来考察应试者的能力有()ABCDE A、组织协调能力 B、领导意识 C、成熟度 D、风度、口才 E、人际感染力 17.我国目前适用的人员素质测评工具主要有()ABC A、低端测评工具 B、中端测评工具 C、高端测评工具 D、计算机应用 E、统计分析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程序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程序 1.目的 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开展检测项目的检测不确定度评定。 3.职责 3.1技术负责人是本程序实施的负责人。 3.2检测室是本程序的实施部门。 4.程序 4.1评定要求 4.1.1自制方法的检测项目、自校仪器设备的检测参数要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客户要求出具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时,在有能力的条件下要提供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4.1.2在公认的检测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值的极限,并规定了计算结果的表示形式,只要遵守该检测方法和报告的要求,不需要重新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4.1.3由于检测方法的性质,在某些情况下,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要找出不确定度的所有分量并作出合理评定。 4.1.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精度取决于:检测方法要求、客户要求及确定符合某规范所依据的限量范围。评价测量不确定度时,不考虑检测样品预计的远期特性。 4.1.5对已评定的方法进行某些更改,要重新进行评定。 4.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4.2.1 成立以技术负责人为组长,以相关岗位监督人员、检测方法使用人员、自制方法编制人员以及检测方法所用仪器设备责任人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必要时,聘请有关专家参加。 4.2.2 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实施本检测公司的不确定度评定工作。 4.2.3 检测公司负责起草“XXX(方法)XXX(项目)不确定度评定与表述规程”,自制方法编制人员负责起草“XXX(自制方法)XXX(项目)不确定度评定与表述规程”,起草的不确定度评定程序经评定小组审定通过后,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发布。 4.2.4检测人员根据客户要求,使用“XXX(方法,自制方法)XXX(项目)不确定度评定与表述规程”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和表述,并填写《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此报告经校核人员核对后,作原始记录保存。 4.2.5《检测报告》中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A除非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检测方法,可以按该方法的测量结果表示形式外,在检测完成后应给出完整的测量结果Y Y=y±U B应给出获得扩展不确定度U时的标准不确定值UC和包含因子k。 5.质量记录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报告》

测试理论知识

测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上) 一、对软件测试的误解 1、如果发布出去的软件有质量问题,那是软件测试人员的错。 2、软件测试技术要求不高,至少比编程容易多了 3、软件测试随便找一个能力差的人就能做。 4、软件测试是测试人员的事,与开发人员无关。 5、设计-实现-测试,软件测试是开发后期的一个阶段 二、如何理解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软件质量的手段,但即使在投入上有所保证,测试也不能百分为百发现所有质量隐患。况且软件质量并不仅仅是测试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软件测试就是运行一下软件,看看结果对不对。但实际上,如何在有限的投入下,提高软件测试的效率和产出是一件很见功底的事。好的测试人员不仅要掌握各种测试技术,还要具备丰富的编程经验和对BUG的敏感。测试的复杂之处,除了测试技术问题之外,还有测试管理问题。 测试不是可有可无,随心所欲的。规范化的软件开发需要对软件测试早做计划,分配必要的时间,人力和财力等资源,并将其作为项目管理的一个部分加以控制和协调。 开发和测试是软件项目相辅相成的两个过程,人员间的交流,协作和配合是提高整体效率的重要因素。 软件产品开发完毕,再进行测试的观念是有悖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软件产品质量问题越晚发现,修复的代价越大。 一些常识和经验之谈

测试能提高软件的质量,但是提高质量不能依赖测试。 测试只能证明缺陷存在,不能证明缺陷不存在。“彻底地测试”难以成为现实,要考虑时间、费用等限制,不允许无休止地测试。我们应当祈祷:软件的缺陷在产品被淘汰之前一直没有机会发作。 测试的主要困难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地测试,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心地结束测试。 每个开发人员应当测试自己的程序(份内之事),但是不能作为该程序已经通过测试的依据(所以项目需要独立测试人员)。 80-20原则:80%的缺陷聚集在20%的模块中,经常出错的模块改错后还会经常出错 测试应当循序渐进,不要企图一次性干完,注意“欲速则不达”。 三、软件测试的定义 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软件测试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规格说明和程序的内部结构而精心设计一批测试用例(即输入数据及其预期的输出结果),并利用这些测试用例去运行程序,以发现程序错误的过程。 四、软件测试的对象 软件测试不等于程序测试。软件测试贯穿于软件定义和开发的整个期间。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以及程序编码等各个阶段所得到的文档,包括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规格说明,详细设计规格说明以及源程序,都是软件测试的对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