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记在前面的话:

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

程长

第一章·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

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带电离子在通道蛋白(离子通道)介导下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9.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由膜电位控制开闭的离子通道。

10.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gated channel)

由化学物质(激素、递质等)控制开闭的离子通道。

11.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

由机械因素控制开闭的离子通道。

12.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离子泵直接利用ATP分解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1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某些离子的浓度梯度(Na+或H+),在这些离子顺浓度梯度扩散的同时使其他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

14.同向转运(symport)

被转运的物质都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15.反向转运(antiport)

被转运的物质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16.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部分腺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

固定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强度称为阈强度,又称阈值。

18.极化(polarization)

安静时(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19.去极化(de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20.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21.复极化(repolarization)

指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22.内向电流(inward current)

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或负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时,造成的膜外正电荷流入膜内的电流,可使膜发生去极化。

23.外向电流(outward current)

负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或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时,造成的膜内正电荷流出膜外的电流,可使膜发生复极化或超极化。

24.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 driving force)

影响离子跨膜扩散的浓度差和电位差的代数和。

2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在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26.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AP)

当电位差和浓度差代数和为零即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时,离子净扩散为零,此时的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2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指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28.“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 phenomenon)

指可兴奋细胞只有接受的刺激足够大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29.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TP)

能使电压门控钠通道或钙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3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指刺激使膜上少量离子通道活动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31.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将肌细胞的电兴奋过程与其机械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

32.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33.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34.钙触发钙释放(calcium induced calcium release,CICR)

在心肌细胞中,肌膜去极化引起L型钙通道开放出现少量Ca2+内流,入胞的Ca2+与JSR上的钙结合位点结合引起JSR的钙释放通道开放,从而引起SR中的Ca2+大量内流的过程。

35.前负荷(preload)

指肌肉在收缩以前所承受的符合,可决定肌肉的初长度。

36.后负荷(afterload)

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符合,可阻碍肌肉的收缩。

37.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指与肌肉前、后负荷无关的能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38.运动单位(motor unit)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第三章·血液

39.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40.血浆晶体渗透压(plasma 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可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容积。

41.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可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以维持正常的血浆量。

4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的特性。(可用血沉来判断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43.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新成熟的红细胞抵抗能力强,即脆性低;老红细胞抵抗能力弱,即脆性高。

44.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之间相互黏着的过程,需纤维蛋白原、Ca2+、和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的参与。

45.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

指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后自行停止的现象。46.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指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后出血延续的时间。47.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指血液离体后到完全自然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48.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指血流由流动的液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催化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49.血清(serum)

血液凝固1-2h后,因血凝块中血小板被激活而收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较血浆少了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多了血小板激活过程中所释放的物质。

50.凝血因子(clotting factor or coagulation factor)

指存在于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51.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指完全依赖存在于血浆中的凝血因子逐步使血液凝固的途径。

52.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指由存在于组织中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途径。

53.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指纤维蛋白被水解液化的过程。

54.血型(blood group)

通常

..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55.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指同型抗原、抗体相遇引起的红细胞聚集成簇的现象。56.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是用以观察有无红细胞凝集从而判断是否可以进行输血的试验。

第四章·血液循环

57.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指心脏的一次收缩与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58.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

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开放前,心室收缩而容积不发生改变的时段。

59.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

从动脉瓣关闭到房室瓣开放前,心室舒张而容积不发生改变的时段。

6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61.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为55%-65%)62.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3.心指数(cardiac index)

指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64.异长自身调节(heterometric autoregulation)

心肌初长度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65.心室功能曲线(ventricular function curve)

指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心室博功或心室搏出量之间关系的

曲线。

66.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67.等长调节(homometric regulation)

指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实现对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68.快反应细胞(fast response cell)

指由快钠通道开放引起钠离子内流而产生的0期快速去极化的心肌细胞,包括工作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细胞)

69.慢反应细胞(slow response cell)

指由慢钙通道开放引起钙离子内流而产生的0期缓慢去极化的心肌细胞,包括窦房结P细胞和房室结细胞。

70.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心肌细胞若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临床上称早搏。

71.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心肌细胞发生期前收缩后,若窦房结兴奋到达时仍处于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则会发生一次兴奋与收缩的“脱失”从而产生在一次期前收缩后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72.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指心肌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简称自律性。

73.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er)

指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即窦房结。

74.潜在起搏点(latent pacemaker)

指窦房结以外的,只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自身自律性的心肌自律组织。

75.异位起搏点(ectopic pacemaker)

当窦房结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时,窦房结以外的某自律组织代替窦房结主导心房或心室的搏动,这些异常的起搏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76.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

由于房室结区传导速度缓慢且房室结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路,因此兴奋经过此处时将出现一个时间延搁,称为房室延搁。

77.血流阻力(blood resistance)

血液流经血管时所遇到的阻力,由流动的血液与血管壁以及血液内部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产生。

78.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通常指主动脉血压。

79.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指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快速射血期末)80.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指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最低值的血压。(实际上主动脉血压在等容收缩期末达到最低值)

81.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82.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83.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根本功能是物质交换。

84.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指滤过膜两侧的流体静水压差和胶体渗透压差之间的代数和。

85.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

指因动脉血压改变而发生的使之恢复到原先水平的发射。

第五章·呼吸

86.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87.肺换气(gas exchange in lungs)

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88.弹性阻力(elastic resistance)

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产生的具有对抗变形的回位力。

89.顺应性(compliance)

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其大小可用单位跨壁压的变化所引起的弹性体的体积的变化来表示。

90.比顺应性(specific compliance)

指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可用以比较不同肺总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

91.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脂蛋白,脂质占90%,其中60%以上的脂质是二棕榈酰卵磷脂(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92.气道阻力(airway resistance)

指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之间的摩擦,气道口径是主要影响因素。

93.潮气量(tidal volume)

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因呼吸交替似潮水涨落而得名,约400-600mL。

94.余气量(residual volume)

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95.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正常约2500mL,作用是缓

冲呼吸过程中肺泡PO

2和PCO

2

的变化幅度。

96.肺活量(vital capacity)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可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男性约3500mL,女性约2500mL)

97.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98.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指在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计算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体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99.解剖无效腔(anatomic dead space)

指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不参与肺换气的传导性呼吸道容积,约150mL。

100.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指进入肺泡的气体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不能全部与血液进行交换,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积称为肺泡无效腔。

101.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为潮气量与生理无效腔之和呼吸频率的乘积。

102.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103.氧容量(oxygen capacity)

量。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

2

104.氧含量(oxygen content)

量。

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

2

105.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指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

106.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与Hb(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也称为氧合表示血液PO

2

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107.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两种。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108.机械性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

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把食物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消化形式。109.慢波(slow wave)

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频率较慢,故称慢波。又因其频率对平滑肌收缩节律起决定作用,故又称基本电节律。

110.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激素主要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故统称为胃肠激素。

111.黏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

由黏液和胃黏膜分泌的碳酸氢盐一起形成的保护性屏障,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受高浓度H+和胃蛋白酶的损伤。

112.胃黏膜屏障(gastric mucosal barrier)

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与相邻细胞侧膜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保护性屏障,可阻止胃腔中的H+向黏膜上皮细胞内扩散。

113.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进食时食物通过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可引起胃底和胃体的舒张,使胃容量大大增加,以接纳大量食物入胃。

114.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排空是间断进行的。)115.肠-胃反射(entero-gastric reflex)

进入小肠的食糜及其化学成分刺激小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和胃液分泌。

116.分节运动(segmental motility)

由食糜诱发的、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想交替的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方式。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117.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118.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1g某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119.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某食物氧化时消耗1LO

2

所产生的热量。

120.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

2量与吸入的O

2

的量的比值。

121.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于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122.体温(body temperature)

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123.温热性发汗(thermal sweating)

由体内外温热性刺激引起的发汗。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除

124.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指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125.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126.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127.溶剂拖曳(solvent drag)

当水分子在渗透压作用下被重吸收时,有些溶质可随水分子的重吸收而被一起转运的方式。

128.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指不出现糖尿的最高血糖浓度或出现糖尿的最低血糖浓度。129.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指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浓度而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130.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131.清除率(clearance rate)

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一定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即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第九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132.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相互联系和信息传递的特化结构与区域。

133.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指以缝隙连接为基础的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结构。作为传递信息的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通过电突触,具有双向性、低电阻性和快速性等特点。

134.经典的突触(classical synapse)

指突触小体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有紧密的解剖关系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135.非定向突触(non-directed synapse)

指突触前、后两部分间无紧密解剖关系的突触,即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可扩散至距离较远、范围较广的突触后结构。(eg:神经-心肌接头、神经-平滑肌接头)

13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13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138.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

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39.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

指由神经元合成和分泌的,可增强或削弱神经递质传递效率,从而对递质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140.激动剂(agonist)

指能与受体特异结合,并产生与自然配体相同的生物效应的物质。

141.拮抗剂(antagonist)

指能与受体特异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反而因占据受体而产生对抗自然配体或激动剂的效应的物质。

142.上调(up regulation)

当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或激素浓度过低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增加,亲和力也逐渐升高的现象。

143.下调(down regulation)

当神经递质分泌过多或激素浓度过高时,受体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亲和力也逐渐下降的现象。

144.胆碱能纤维(cholinergic fiber)

指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145.肾上腺素能纤维(adrenergic fiber)

指以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146.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学科。其任务是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人体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和变化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按照。 2疾病:这是由体内平衡调节失调引起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由致病因子的破坏和机体的抗损伤作用所致。此时,机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变化。临床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身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受到损害。 三。脑死亡:指整个大脑在孔上方死亡,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功能永久消失。 4高渗性脱水:指体液体积减少,失水大于钠丢失,血清钠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5水中毒:指患者肾引流功能减弱,或大量补水,使细胞内外液量增加,血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血容量低钠血症。 6水肿:在组织空间或体腔中积聚过多液体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失调: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多或不足或调节机制紊乱,会破坏体液的酸碱稳定性,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以酸中毒为特征的[O3-H]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细胞外酸碱平衡失调。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ive Acidiosis):指由于二氧化碳排放紊乱或过量吸入而导致血浆H2CO3(或Paco3)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指因细胞外H+丢失或过量碱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的酸碱性疾病。 11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酸碱平衡紊乱,其特征是过度的肺通气导致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下降。 12缺氧:由缺氧或组织利用障碍引起的代谢、功能、形态和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3紫癜:当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病人的皮肤和粘膜会出现紫绿色。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记在前面的话: 教研室新编名解共180个,期末考出5题,每题2分,共计10分,是生理考试必得之分。因为我是在期末考当天早上才拿出来名解并作简单记忆的,深感时间不足,故特意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望大家在平日里或期末考前较长时间内就能做好准备。此处所有的解释基本上源于课本和郭老师编著的《生理学课堂笔记及自测题》,并有本人的稍稍改动以及少数创新。因时间匆忙,定有错误,请学弟学妹们不断更新修改并加以补充。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临床(8)班 程长 第一章·绪论 1.稳态(homeostasis) 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及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现也指机体所有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旁分泌(paracrine) 指组织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间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的分泌方式。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有“滞后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方式。)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最大效应。) 6.前馈(feed-forward)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到达前已接受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快速且具有预见性,但可能引起失误。)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7.经载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arrier)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于载体介导的被动转运。 8.经通道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遗传学名词解释

1 Chromosomal disorders: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Down’s综合征(+21),猫叫综合征(5p-)。 2 Single gene disorders: 由于控制某个性状的等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称之。 3 Polygenic disorders: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生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因素中不是一对等位基因,而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于同一个性状。 4 Mitochondrial disorders:是指线粒体DNA上的基因突变导致所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结构和数目异常,导致线粒体病。线粒体是位于细胞质中的细胞器,故随细胞质(母系)遗传。 4 Somatic cell disorders: 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突变导致的疾病。 5 分离律 (Law of segregation)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6 自由组合律(law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相互独立的分离,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个生殖细胞的规律性活动。 7 连锁与互换定律-(law of linkage and crossing 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在生殖细胞形成时,如果它们相距越近,一起进入同一生殖细胞的可能性越大;如果相距较远,它们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8 Gene mutation: DNA分子中的核苷核序列发生改变,导致遗传密码编码信息改变,造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变化,从而引起表型的改变。 9 Point mutation:指单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替代。转换(transition):嘧啶之间或嘌呤之间的替代。颠换(transversion):嘧啶和嘌呤之间的替代。 10 Same 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 11 Mis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改变了氨基酸序列。错义突变多发生于密码子的第一、二个碱基 12 Nonsense mutation:碱基替换后,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UAA、UGA、UAG),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13 Frame shift mutation:在DNA编码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插入或缺失点下游的DNA编码框架全部改变,其结果是突变点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 14 dynamic mutation :人类基因组中的一些重复序列在传递过程中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导致遗传病的发生,称动态突变。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动态平衡 3.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极性分子和小离子顺浓度或顺电子梯度的跨膜转运, 包括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4.原发性主动转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细胞代谢供能的逆浓度梯度或逆电子梯度跨膜转 运 5.去极化: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减弱,静息电位降低的过程 6.超计划;细胞膜的极化状态增强,静息电位增强的过程 7.静息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外正内负且相对稳定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前体下接受刺激产生一次迅速、可逆的、可向两侧传播的 电位变化 9.“全”或”无”的现象:要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必须一定的刺激。当刺激不够时,无 法引起动作电位的形成,若达到一定刺激时,便会产生动作电位且幅度达到最高值不会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10.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1.兴奋-收缩偶联:将横纹肌产生动作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动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 心机制 1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张力增加的过程 13.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节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随肌节长度的 增加,肌肉收缩的张力越大 14.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所占的容积之比

1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所决定的渗透压,影响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和 维持血浆的容量 16.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 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17.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出血一段时间便会自行停止的过程。包括血管 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18.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由于 心室在心脏泵血起主要作用,又成心室活动周期 19.射血分数:博出量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的比值,能明显体现心脏的泵血功能 20.心指数:心输出量与机体表面积的比值,放映心功能的重要指数 21.异长自身调节: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而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2.期前损伤:在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后到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来之前额外使心肌受到一次刺 激,产生的兴奋和收缩 2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经房室结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时间间隔:此处兴奋传导速 度仅有s 24.自动节律性:心肌在无外界刺激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5.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其 他的称为潜在起搏点 26.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的射血能力和经脉回血 血量。 27.收缩压:心室收缩中期血压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 2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每一瞬间血压的平均值

生理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 2.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5.反馈(feedforward):在人体胜利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地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第二章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以α-螺旋或球形形式存在的蛋白质 2.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浓度梯度,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膜的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过程 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指在细胞受到一次有效的刺激而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对继之而来的无论多么强大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的时期 4.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膜中位(MP) 5.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transport):指直接利用ATP提供的能量,通过离子泵,逆电-化学梯度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进行主动转运的过程 6.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通过膜上的特殊蛋白质的介导,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transport):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发性主动转运:物质顺着电化学浓度梯度转运时,所需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纳泵运动所造成的膜内外Na+的势能储备 8.去极化(depolarization):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向减小的方向的变化过程9.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 在时间上,它相当于去极化后电位的前半期,在此期,Na+通道处于部分复活,部分失活的状态。因此要引起细胞的兴奋,就需要更强的刺激 10.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1.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当连续刺激间隔时间很短,前一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过程尚未结束,后一刺激落在其舒张期而引起新的收缩 12.钠泵(sodium pomp):钠-钾泵(Na+-K+-ATP酶)本质 13.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14.阈刺激(threshold stimulation):等于阈值的刺激 15.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16.三联体(triad):每一横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的复合体 17.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指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遗传学名词解释大全

autoregulation 自我调节:基因通过自身的产物来调节转录。 autosome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以外的任何染色体。 auxotroph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的一种突变体,它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物质,培养时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此物质才能生长。 back mutation 回复突变:见reversion bacteriophage (phage) 一种感染细菌的病毒。 balance model 平衡模型:关于遗传变异比例的一种模型,它认为自然选择维持了群体中大量遗传变异的存在。 balanced polymorphism 平衡多态现象:稳定的遗传多态现象是由自然选择来维持的。 Barr body 巴氏小体:在正常雌性哺乳动物的核中有一个高度凝聚的染色质团,它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 base analog 碱基类似物:一种化学物质,其分子结构和DNA的碱基相似,在DNA的代谢过程中有时会取代正常碱基,结果使DNA的碱基发生突变。 bead theory 串珠学说:已被否定的学说,认为基因附着在染色体上,就象项链上的串珠。它既是突变单位又是重组单位。 binary fission 二分分裂:一个细胞分裂为大小相近的两个子细胞的过程。binomial distribution 二项分布:具有两种可能结果的 biparental zygote 双亲合子:又称双亲遗传(biparental inheriance),衣藻(chlamydomonas) 的合子含有来自双亲的DNA。这种细胞一般很少见。 biochemical mutation 生化突变,见自发突变(autotrophic mutation)。bivalent 二价体: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彼此联合的一对同源染色体。bottleneck effect 瓶颈效应:一种类型的漂变。当群体很小时产生这种效应,结果使基因座中有的基因丢失了。 branch-point sequence 分支点顺序: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保守顺序:YNCURAY(Y: 嘧啶,R:嘌呤, N:任何碱基),位于核mRNA内含子和II 类内含子3'端附近,其中的A可通过5'-2'连接的方式和内含子5'端相连接,在剪接时形成套马索状结构。 broad-sense heritability 广义遗传力:表型方差中所含遗传方差的百分比。cotplot 浓度时间乘积图:一个样本单位单链DNA分子复性动力学曲线。以结合为双链的量为纵坐标,以DNA浓度和时间的乘积为横坐标作出的DNA复性动力学曲线 C value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所含的DNA总量。 CAAT element CAAT元件:真核启动子上游元件之一,常位于上游-80bp附近,其功能是控制转录起始频率,保守顺序是 5'-GGCCAATCT-3'。 cancer 癌:恶性肿瘤,细胞失控,异常分裂且在生物体内可播散。 5'-capping -5'加帽:在 mRNA加工的过程中在前体 mRNA分子的5'端加上甲基核苷酸的“帽子”。 catabolite repression (glucose effect) 分解代谢物阻遏(糖效应):当糖存在时能诱发细菌操纵子的失活,即使操纵子的诱导物存在也是如此。 cDNA 互补DNA:以mRNA为模板,以反转录酶催化合成的DNA的拷贝。 cDNA clone cDNA分子克隆:将cDNA片段装在载体上转化细菌扩增出多克隆的过程,最终可建立cDNA文库。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

生理学重要名词解释医教园考研 1、潮气量(tidal volume):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余气量(residual volume):在尽量呼气后,肺内仍保留的气量。 3、功能余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余气量补呼气量。 4、肺总容量(total lung capacity)=潮气量补吸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 补呼气量(inspiratory reser volume) 余气量。 5、肺活量(vital capacity):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正常人头3秒分别为83%、96%、99%的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比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状况,时间肺活量反映的为肺通气的动态功能,测定时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呼出气体。 7、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潮气量×呼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9、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P126-128 10、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及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11、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cardiac output)与心指数(cardiac index):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12、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13、心脏作功 每搏功(stroke work)P128每分功(minute work)=每搏功(stroke work)X心率P128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 内环境:即为细胞外液 稳态:细胞外液中的理化性质处在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到达受控部分,受控部位有信息送达控制部位,已纠正或调解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 负反馈:反馈信息能降低控制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被转运物质分子,通过膜脂质双分子层,顺浓度梯度跨膜扩散,最终均匀分布在膜两侧的过程。 异化扩散:体内非脂溶性物质在某种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转运形势。 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其中的泵蛋白利用生物能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的过程。 静息电位(RP):功能与结构完整无损的细胞,未受到刺激而处在相对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后,引起一次快速而短暂的膜内电位倒转和随后复原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全或无:不论何种性质的刺激,阈下强度不可能引起动作电位,只要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不论其强度多大,它们在同一细胞可引起幅度相同和持续时间相等的动作电位 阈强度:能使静息电位减小刚好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强度 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百分比 等渗溶液:细胞膜两侧浓度均匀分布。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1~2时,血凝块会发生收缩,并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 自律性:组织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时,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 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受窦房结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节律性,只起着兴奋的传导作用。 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兴奋性传导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再向心室传播,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开始收缩,有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这种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导缓慢的现象。 心电图:心脏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时所发生的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和体液传至体表,将引导电极放于肢体或躯干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这些电变化的波形。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输出量:每分钟输出量,等于每搏出量乘以心率 外周阻力:体循环总的血流阻力 收缩压: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有效滤过压:促进滤过的力量和促进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遗传学名词解释

1、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或DNA)经复制形成的两个分子,仍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染色体组:在通常的二倍体的细胞或个体中,能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套染色体。或者说是指细胞内一套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但在个体发育时彼此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的染色体。 7、一倍体: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如,雄蜂。 8、单倍体:具有配子(精于或卵子)染色体数目的细胞或个体。如,植物中经花药培养形成的单倍体植物。 9、二倍体: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大多,数植物均属此类 10、二价体: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配对的图象。 11、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2、染色质或染色体:指细胞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洋红、苏木精等)染色的纤细网状物质,现在是指真核细胞间期核中DNA、组蛋白、非组蛋白、以及少量RNA组成的一串念珠状的复合体。当细胞分裂时,核内的染色质便螺旋化形成一定数目和形状的染色体。 13、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也称为B染色体。 14、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5、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16、反应规范:遗传型对环境反应的幅度(某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反应的范围。) 17、交叉的端化:交叉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并且逐渐接近于末端的过程叫做交叉端化。 18、受精:雄配子(精子)与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1个合子过程。 19、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20、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21、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22、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23、细胞周期: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开始的时期。 25、无性生殖:通过亲本营养体的分割而产生许多后代个体,这一方式也称为营养体生殖。例如,植物利用块茎、鳞茎、球茎、芽眼和枝条等营养体产生后代,后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 26、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7、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28、显性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出现的一个亲本性状。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颅神经反射消 失、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 血液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 >150mmol/L,血浆渗透压> 310mOsm/L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 < 130mmol/L,血浆渗透 压< 280mmol/L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血清[N a+] 仍维持在130- 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细胞内液量增加,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血清[Na +] <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多因水潴留所 致,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l者成为轻度高钾血 症,高于7mmol/l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 或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 量增加为脑水肿。 、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最全的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 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血液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遗传学名词解释94257

遗传学名词解释 amitosis无丝分裂:细胞核拉长呈哑铃状分裂,中部缢缩形成2个相似的子细胞。分裂中无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如:纤毛虫、原生生物、特化的动物组织。 mitosis有丝分裂:即体细胞分裂,通过分裂产生同样染色体数目的子细胞。在分裂中出现纺锤体。 a sexual reproduction无性生殖:通过有丝分裂,从一共同的细胞或生物繁殖得到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细胞 或生物。也即克隆(clone)。 sexual reproduction有性生殖:减数分裂和受精有规则地交替进行,产生子代的生殖方式。 endomitosis内源有丝分裂:即间期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但不发生核分裂,着丝点也不分裂。结果形成多线染色体。或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分裂,但细胞核未分裂,则核内染色体成倍性增加,成为内源多倍体。 meiosis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减少一半,所以把它叫做减数分裂。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s世代交替: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allele等位基因:载荷在同源染色体对等的位点上的二个基因,这二个成对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dditive effect加性效应:是指各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基因型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的大小,这部分效应一般是累加性的。 dominant effect显性效应:是指同一基因位点内相对等位基因间的交互作用对基因型总效应的贡献。autopolyploid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得到。allo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apomixis无融合生殖:不经过雌雄配子融合而能产生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根据无融合生殖最后形成胚。aneuploid非整倍体:指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不是染色体组的完整倍数,比该物种正常合子(2n)多或少一个以至若干个的现象。 atavism返祖遗传:在杂种后代重现祖先的某些性状,即为返祖遗传。 complementary effect互补作用:两对独立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9: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