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

2019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

2019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观察如图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

B.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

D.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答案】

B

【考点】

甲骨文

【解析】

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构成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ACD的信息从图片中提取不到。

故选B。

2.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

D

【考点】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

本题以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为切入点,考查的是秦始皇首创的制度。

【解答】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3.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C.吐蕃、女真

D.吐蕃、契丹

【答案】

B

【考点】

南宋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解析】

本题以“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

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为切入点,考查了唐朝、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相关

知识。

【解答】

根据题干材料“不教胡马度阴山”“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处的胡分别是指唐代的匈奴和宋代的女真族。唐朝背面的威胁匈奴政权;女真

族建立的政权是金。B符合题意。

4.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

C

【考点】

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

本题以《东京梦华录》中的一段记载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

【解答】

据材料“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知,这一现象说明了

宋代城市商业的繁荣。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

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

圈子,称为“勾栏”,还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

生气。

5.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英国臣民及家人仆从,从今以后获准居住广州、厦门、福州府、宁波和上海的城市或镇,以进行通商贸易,不受阻挠和限制……”材料描述的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A

【考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南京条约》。

【解答】

根据题干“从今以后获准居住广州、厦门、福州府、宁波和上海的城市或镇,以进行通

商贸易,不受阻挠和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京条约》。1842年

8月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

条约》的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开

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交纳

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故选A。

6.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的题词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底座上的十幅浮雕(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等)反映的

史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D.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答案】

C

【考点】

新中国成立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

作用。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缅

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我们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9块浮雕反

映的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

故选C。

7. 1953~1957年,我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

第一(如表)。这反映出“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A.工业门类齐全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地区分布均衡

D.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答案】

B

【考点】

“一五”计划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的掌握。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解答】

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钢铁、煤炭、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车辆制造等,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8. 如图两张纪念邮票分别反映了我国在这两个地区实行的民主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共同之处有()

①都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②都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

③都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考点】

祖国统一大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构想下特别行政区的设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西藏自治区设立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澳门回归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有关。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制度,这都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的制度,有利于巩固祖国统一,都是从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①②③符合题意;④都在各自区域内享有高度自治权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9. 13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

以获得自由人身份。下列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

A.“我的附庸的附府不是我的附庸”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D.大学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答案】

B

【考点】

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解析】

本题考查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

【解答】

13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人身份。题目给出的表述与这些现象相符的是“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手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很多人进人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人城市,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因为城市是有着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他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10. 王华同学以“俄国(苏俄、苏联)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制作了如图的资料卡片,并对其所反映的史实进行了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A.图一:加强了沙皇专制权力,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图二:见证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十月革命胜利

C.图三: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苏联出现农业集体化的浪潮

D.图四:标志着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答案】

B

【考点】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苏俄新经济政策

俄国十月革命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

据题干图二攻占冬宫,可知,1917年,列宁亲自领导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彼得格勒火车站、中央发电站、电话总局和国家银行等站略要点,攻克临时政府盘踞的最大据点——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列宁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故选B。

11. 《全球通史》一书中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指的是()

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国王召集议会要求增加政府税收

C.议会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独断专权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D

【考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点。

【解答】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英国资产阶级掀起了革命。

故选D。

12. “它遵循古代罗马‘法典’的传统,它所表现出来的启蒙和解放,对于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寻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民,都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对于任何想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也具有极大的益处。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文中的“它”是()

A.《查士丁尼法典》

B.《权利法案》

C.《拿破仑法典》

D.《人权宣言》

【答案】

C

【考点】

拿破仑帝国和拿破仑法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

【解答】

据“它遵循古代罗马‘法典’的传统……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及所学知

识可知,文中的“它”是《拿破仑法典》。拿破仑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

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

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

基本原则,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很多欧洲国

家借鉴和效仿。

故选C。

13. 张丽同学搜集了有关“玻利瓦尔”“甘地”“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

资料,准备制作一个复习专栏,请为她归纳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A.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C.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D.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答案】

C

【考点】

非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南美的解放

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注意全面分析题干给出的相关史实。

【解答】

张丽同学搜集了有关“玻利瓦尔”“甘地”“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资料,准备制作一个复习专栏,请为她归纳一个最恰当的主题是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BD

与题目给出的相关事件无关。“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运动;“甘地”领导了亚洲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纳米比亚独立”属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属于美洲民族解放运动。

14. 太原市某中学历史社团的同学们开展了“爱我家乡”系列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请你参

与完成第(1)~(2)题。

(1)同学们走进山西博物院,在了解山西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情况时,拍摄了如图的

照片及说明。由此可推断出()

A.元杂剧最早起源于山西

B.戏剧成为山西民众主要的文化活动

C.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

D.大量戏曲文物证明山西戏曲历史悠久

(2)同学们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如图是他们拟定的实践调查项目。据此判断,他们

要撰写的调查报告关注点是()

A.土地利用

B.环境治理

C.能源开发

D.工业发展

【答案】

D

B

【考点】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明清的艺术成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山西古代戏曲艺术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了环境治理,注意全面分析题干给出图片中内容。

【解答】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题干图片描述的是山西的大量戏曲文物,说明山西戏曲历史悠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题目给出的图片中涉及工业废弃物再利用、纸张回收、废水处理、绿化面积增长、汽车尾气排放监测等,这些内容都与环境保护有关,据此可知他们要撰写的调查报告关注点是环境治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0分)

弘扬传统文化,重温民族精神,传播时代新声。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1)【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智慧结晶。从下面的历史遗址中任选两例,简述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2)【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你从下面的两则材料中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3)【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写出下面年代尺上①②处会议确立的科学理论名称,并举出科学理论指导下对内改革的两例具体举措。

【答案】

如图一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深受历代人民

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如图三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中医治

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献身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①是邓小平理论;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举措: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考点】

五四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解析】

本题以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是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切入点,以材料为依托,综

合考查黄帝、张仲景、中共十五大大、中共十九大、五四精神、抗战精神、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等知识,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解答】

【文化内涵】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可从历史遗址中任选两例回答即可,如图一陕西黄帝陵,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他

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隶首

发明了算盘,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图三河南

南阳张仲景祠堂,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

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

的方法。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的阐述了多种

外感疾病以及杂病的辨别和治疗,理法方药俱全,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在

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世医学家奉为经典。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固长城。仔细观察“五四学生宣言”“抗日誓词”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段文字所反映的事件体现出不怕牺牲、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

精神。“五四”精神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

的精神(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的精神内涵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不

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献身精神;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科学理论】是指导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仔细观察年代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

代尺上①②两处形成的理论名称,①是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

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

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召开,会议上习近平作了重要报告,大会的主题是: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由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对内改革的具体举措如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面对危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美国人培理率领的黑船舰队叩开日本的大门,日本人深切感受

到了日本与外国的巨大差距。培理率领的舰队中有两艘黑色的近代蒸汽铁甲军舰,为

日本人生平第一次见到。“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黑船来航对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材料一中面对黑船来航的巨大冲击,日本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二:1840年以后,意识到落后的中华民族求知若渴,四处寻找老师,学习美国、

日本、前苏联等不少国家,最后还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这足以表明,强调“中国特色”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摘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性。

材料三: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具备一定的联

合基础。1945年之后德法两国都毫无疑问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削弱了自己,而且还削弱了欧洲。于是由法德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洲共同体组织,由于形

成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

体横空出世了。

﹣﹣摘自《大国崛起》

(3)根据材料三,简述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

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决心全面向西方学习,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进

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摆脱

了民族危机,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必要性: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资产阶级掀起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

主义道路,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此后,中国共产党效仿苏

联在城市进行武装起义,先后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失利。

可行性: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原因:西欧国家有共同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二战后西欧丧失

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迫切需要通过合作发展经济;美苏对战的两极格局中,西

欧国家认识到,只有谋求政治上的联全,才能提高国际地位等。影响:促进了欧洲国

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水平的提高,形成资本

主义世界美、日、欧三中鼎立的局面;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

进程;欧洲联盟成为推动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等。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日本明治维新

历史开放性问题

欧洲的联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对近代化的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西欧走向

联合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依据材料一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决心全面向西方学习,

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根据材料二“1840年以后,意识到落后的中华民族求知若渴,四处寻找老师,学习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不少国家,最后还是通过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足以表明,强调‘中国特色’在解决自身问题上,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的

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地主阶级洋务

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资产阶级掀起的戊成变法、辛亥

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命运;此后,中国共产党效仿苏联在城市进行武装起义,先后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失利。并且具有可行性: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逐

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胜利。

根据材料三“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具备定的联

合基础。1945年之后德法两国都毫无疑问地认识到:两国之间的对抗,不仅削弱了自己,而且还削弱了欧洲”的信息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是西欧国家

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二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

济中心地位,迫切需要通过合作发展经济;美苏对战的两极格局中,西欧国家认识到,只有谋求政治上的联合,才能提高国际地位等。西欧走向联合促进了欧洲国家经济发

展和国际地位提高;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经济水平的提高,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中鼎立的局面;1993年成立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欧

洲联盟成为推动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等。

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曾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

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立的

局面形成。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围建立起不容他人柒指的势力范围,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目标的巨大障碍。此种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

﹣﹣摘编自袁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

(2)材料二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了怎样的国际格局?简要评价这一格局。

(3)根据材料三,列举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二、三,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

【答案】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暂时的帝国主义世界和平秩序,但由于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表现: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等。

【考点】

一超多强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三国鼎立

【解析】

本题以“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为切入点,考查了三国鼎立、一战后的国际格局、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

根据材料一“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曾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220年建立,建立者曹丕,定都洛阳;蜀,221年建立,建立者刘备,定都成都;吴,222年建立,建立者孙权(称王)定都建业,这样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所述的会议召开后确立的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材料二中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次会议的召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暂时的帝国主义世界和平秩序,但由于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根据材料三“美苏的战时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美国试图在整个战后世界建立起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而苏联则企求在本国周国建立起不容他人染指的势力范国;这两种战略目标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每一方都成了另一方实现自身自标的巨大障碍。此种

状态,加上它们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固有的冲突,使得美苏矛盾和分歧的尖锐化变得不可避免”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矛盾尖锐化的具体表现是政治上,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军事上,分别成立北约,华约。

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个国际格局的相同之处是都是在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体系;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和大国争霸的性质;都建立了国际性组织机构:都损害了中国的利益;都带有不稳定性;都随着大国间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而瓦解等。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

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李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1)对比下图反映的两种经济文明类型的不同特点。

任务二【解放思想﹣﹣传承精神文明】

(2)下面的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概括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影响。

任务三【保障民权﹣﹣关注政治文明】

任务四【协和万邦﹣﹣推动文明互鉴】

(3)根据下面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以“河?和?合”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答案】

图一:农耕文明:个体劳动为主;动力为人力和畜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图二:工业文明,大机器生产,动力为机械力,工厂制度等。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共同影响:都抨击了封建统治,标

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都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都推动社会进步等。

保障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人身自由权:获得土地的权利:获得工作的权利;各项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1)党和政府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人们对“两会”关

注度高,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意识;人们关注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安全、环境等民生问题: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关注度越来

越高等。(2)示例:“河?和?合”

世界上各地区的文明丰富多样,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通过不同的交往方式产生

了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文明成就。大河流域孕首了古老的亚非文明。如尼罗河流域古埃

及的金字塔、象形文字;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印度

河流城的阿拉伯数字、佛教: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中国创造了甲骨文、青铜器等。

各地区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文明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和平交往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古老的丝绸之路搭建了世界和平交往的桥梁,如玄奘西

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遺唐使来华,郑和下西洋,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四大发明

和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入欧洲等,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老的丝路上以和平友好的

方式,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团结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如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

的侵略,中苏、英等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败法

西斯,嬴得世界和平,战后成立了联合国。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二战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洲联盟。当今,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国际合作组织的建立,各国在相

互合作、交流互鉴中,促进共同发展。文明发展是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不断

博采众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提供了启示。

【考点】

文艺复兴运动

罗斯福新政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解析】

本题以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交流互鉴,推陈出新为

主线,考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法律文献、罗斯福

新政等知识。

【解答】

依据材料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两种经济文明类型的不同特点

是图一:农耕文明:个体劳动为主;动力为人力和畜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图二:工业文明:大机器生产,动力为机械力,工厂制度等。

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则材料体现的是文艺复兴,主张是人文主义。第二则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主张是民主、科学,两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

影响是都抨击了封建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的思想都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都推

动社会进步等。

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法律文献保障了公民自由、平等的权利人

身自由权,获得土地的权利,获得工作的权利,依据各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1)

依据材料“救命良药进医保改农村厕所、建民生工程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博物

馆新需求、新功能文化十旅游绽放更大魅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安全是网约车的底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9年“两会”人气话题说明党和政府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出发点;人们对“两会”关注度高,有较强的参政议改的意识;人们关注与切身利益密

切相关的医疗、教育、安全、环境等民生问题: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等。(2)世界上各地区的文明丰富多样,由于自然

地理环境的不同,通过不同的交往方式产生了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文明成就。大河流域

孕首了古老的亚非文明。如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金字塔、象形文字;两河流域古巴比

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城的阿拉伯数字、佛教:黄河和长江

流域的古代中国创造了甲骨文、青铜器等。各地区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文明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和平交往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古老的丝

绸之路搭建了世界和平交往的桥梁,如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遺唐使来华,郑和下西洋,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传入欧洲等,东西方

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老的丝路上以和平友好的方式,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团结

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如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中苏、英等不同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的国家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打败法西斯,嬴得世界和平,战后成立了联合国。万隆会议上,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二战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建立欧洲联盟。当今,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随着世界贸易组

织等一系列国际合作组织的建立,各国在相互合作、交流互鉴中,促进共同发展。文

明发展是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博采众长。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具有深刻

的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启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