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草药

常用中草药

常用中草药
常用中草药

常用中草药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凉血药:

三、清热燥湿药:

四、清热解毒药:

五、清热解暑药:

泻下药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消导药

止咳化痰平喘药一、温化寒痰药:

二、清化热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温里药

祛湿药一、祛风湿药:

二、利湿药:

三、化湿药:

理气药

理血药一、活血祛瘀药:

二、止血药:

收涩药一、涩肠止泻药:

二、敛汗涩精药:

补虚药一、补气药:

二、补血药:

三、助阳药:

四、滋阴药:

平肝药一、平肝明目药:

二、 平肝熄风药:

安神开窍药

一、

安神药:

二、 开窍药:

驱虫药

外用药

常用中药功效归纳表

解表药 能促进人体发汗,使侵犯肌表的邪气由汗出而解,治疗表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部分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等。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用以治疗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部分药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咽喉、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 清热药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热泻热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清热作用较强,用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还分别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泄泻痢疾、黄疸尿赤、湿疹湿疮、带下黄稠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和疮疡肿毒等病证。 3.清热凉血药有清解营、血分热邪,凉血消斑及滋阴生津的作用。主治温热病热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热入血分而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病证。 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肺痈肠痈、虫蛇咬伤、水火烫伤、部分癌肿及其它急性热病等。 5.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之夜热早凉等症。

清热药功效归纳表 泻下药 具有泻下通便,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或有攻逐水饮,消退水肿的作用。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等里实证。 1.攻下药泻下作用较强,兼清热泻火,主治热结便秘、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病证。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和,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适用于老年体虚,久病产后等所致的肠燥津亏便秘。 3.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利尿作用,适用于全身水肿、腹水等正气未衰之证。 泻下药功效归纳表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175种常用中药大全100-130

101. 防风:属多年生草本, 高30-80cm。 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 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 细棱。以根入药。 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 种、屏风、风肉 功效分类:解表药;祛风药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膀胱经;肺经;脾经;肝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止痒。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 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 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用药禁忌: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 宜使用,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 忌服。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102.红花:又称草红花,属双子叶植 物纲、菊科。5月底至6月中、下旬盛 花期,分批采摘。采回后阴干或用 40-60℃低温烘干。 功效分类:活血药;止痛药。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心经;肝经。 功能:活血能经;祛瘀止痛。 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胞痹心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 疼痛;中风偏竣;斑疹。 用药禁忌:应用不当会有中毒反应, 中毒发生时,有的可出现神志萎靡不 清、震颤,严重者可致惊厥,呼吸先 兴奋后抑制,以至循环、呼吸衰竭

103. 贝也:又叫绵萆薢,属多年生缠 绕草质藤本?。秋、冬二季采挖。除去 须根,洗净,切片,晒干。生用。 别名:大萆薢、萆薢、硬饭团、金刚。? 性味:性平,味苦;? 归经:归肾经、胃经。? 功能:利湿去浊,祛风通痹。? 主治: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 热疮毒、腰膝痹痛。? 用药禁忌:肾阴亏虚遗精滑泄者慎用。 104.空沙参:即荠菜。属十字花科越年生 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荠属,一种常见杂草、 野菜,亦入药。 别名:荠菜 性味:甘,寒,无毒 功能:带根全草能和脾,明目,镇静;种子 能祛?风,明目。 主治:花序治痢疾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一览表》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一览表》 紫草(硬紫草、大紫草、红条紫草) 麦冬(沿阶草、麦门冬) 地榆(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银柴胡(牛胆根、沙参儿) 甘草(甜草根、密草) 紫草—新疆紫草(软紫草) 远志(细叶远志、小草) 白芷(香白芷、川白芷) 苦参(野槐根、山槐根、干人参、苦骨) 丹参(血生根、赤参、血参、红根) 丹参—甘西鼠尾(甘肃丹参、红秦艽、紫丹参) 人参(地精、山参、土精、神草) 土人参(水人参、参草、紫人参、福参) 党参(潞党参、汶党参、晶党参) 党参—球花党参(天宁党参、巫山党参、单枝党参)北沙参(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 柴胡—狭叶柴胡(香柴胡、南柴胡、小柴胡、红柴胡)四叶参(山海螺、奶参、羊乳、轮叶党参) 西洋参(洋参、花旗参) 白薇(山烟根子、白马尾、老君须) 狼毒—大狼毒(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狼毒—鸡肠狼毒(金丝矮陀陀、猫眼草) 狼毒—狼毒大戟(猫眼草) 太子参(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 白头翁(毛姑杂花、老公花、大将军草) 白头翁—兴安白头翁 板蓝根(大青根、大蓝根,马蓝根、土龙根) 玄参(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何首乌(赤首乌、山首乌、药首乌、夜交藤根) 川乌(鹅儿花、铁花、五毒) 土木香(祁木香臧木香、玛奴(藏语)) 木香—厚叶川木香(青木香、木香、广木香) 汉中防己(防己、青木香) 粉防己(汉防己、白木香) 黄芩(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 三七(人参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 菊三七(红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石刁柏(小百部、山文竹) 百部—蔓生百部(药虱药) 漏芦(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 京大戟(龙虎草、将军草、九头狮子) 草乌(鸭头、药羊蒿、鸡头草、百步草) 麦冬—湖北麦冬(土麦冬、山麦冬)

常用中药的名称及药用功效

全部中药的名称及药用功效发散风寒药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紫:发汗解表,行气宽中,顺气安胎。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生: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通鼻窍、散风寒。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滑利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大黄:泻火通便,解毒祛瘀,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除烦止渴。 寒水石:清热泻火。夏枯草清肝明目,散郁结、降血压。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肠通便。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排脓散肿。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清热利尿。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芦根:清热生津,清胃除烦止呕,祛痰排脓,利尿透疹。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渗湿泄热。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利尿,杀虫止痒,燥湿止泻。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杀虫止痒。 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清心利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散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肺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云苓(茯苓) :性平味甘无毒性,益气安神,健脾和胃,祛除湿热,行水止泄,治气虚劳伤、心腹胀满、水肿、腹泻、健忘、失眠等症,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功效,所产的茯苓,又称茯苓。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肝明目,解蛇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散结,利咽明目。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肝。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凉肝定惊。 牛黄:清热解毒,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中药300种常用非处方中成药

300种常用非处方中成药 一、内科用药 1.感冒类19味 风寒感冒类(注意没说应用的都是大标题共性的内容) 其实可以分三类下面我只分了二类,还有一类其实也可归纳为暑湿感冒. 1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环A同用可引起血药浓度升高. 2正柴胡饮颗粒: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初起。孕妇禁用.外感初起. 3荆防颗粒:发汗解表,散风祛湿。主要记单独的能祛湿. 4午时茶颗粒: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 5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体弱者适应. 注意共同的使用注意,一般共性的考的较少,都以功效为主,各自的特点为辅来考. 风热感冒类 1羚翘解毒丸:疏风清热,解毒。注意是服用方法是可以芦根汤和温开水服用. 2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初起。 3感冒舒颗粒:疏风清热,发表宣肺。使用注意事项中最多的一个,稍留意一下. 4双黄连口服液: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5银翘解毒片: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注意是服用方法是可以芦根汤和温开水服用.使用方法同羚翘解毒丸. 6小柴胡颗粒:散热解表,疏肝和胃。用于病邪犯少阳,寒热往来者。 7羚羊感冒片:清热解表。用于流行性感冒。 8感冒退热颗粒: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主要用于执毒壅盛所致. 9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火热内盛,高热所致的.孕妇禁用这一点可以联系记一下.

10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用于热毒雍盛。 11清热解毒颗粒: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泻火。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及轻、中型乙型脑炎。 12抗病毒颗粒: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注意同口服液区别,抗病毒颗粒剂在体内有一个崩解在释放的过程,比抗病毒口服液抗病毒的作用肯定要强. 13抗病毒口服液:清热祛湿,凉血解毒。孕妇及哺乳都禁用 14暑热感冒颗粒:祛暑解表,清热,生津。顾名思义,应用于感冒属暑热型. 2.咳喘类35味 含有婴粟壳类. 1止咳丸:降气化痰,止咳定喘。用于风寒于肺,肺气不宣. 2克咳胶囊:止咳,定喘,祛痰。用于咳嗽。 3强力枇杷露:养阴敛肺,止咳祛痰。用于支气管炎咳嗽。 4咳喘宁口服液:宣通肺气,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哮喘。老年人宜. 咳喘药中以上四个药均含罂粟壳,不宜过量或长久服用。 痰多阻肺和痰多类 1蛇胆陈皮胶囊:理气化痰,祛风和胃。用于痰浊阻肺。 2杏仁止咳糖浆:化痰止咳。用于痰浊阻肺。 3桂龙咳喘宁胶囊: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 4二陈丸: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于痰湿停滞。 5止咳橘红口服液:清肺,止咳,化痰。用于痰热阻肺。 6止咳枇杷颗粒:清肺,止咳,化痰。用于痰热阻肺。 7清肺抑火丸:清肺止嗽,化痰通便。用于痰热阻肺。 8清气化痰丸:清肺,化痰。用于痰热阻肺。 9橘红片:清肺,止咳,化痰。用于痰多不易咳出 风热咳嗽类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解表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巅顶头痛。 藁本:同上。 防风:祛风解表,皮肤瘙痒,祛风湿,止全身之痛。 荆芥:祛风解表,皮肤瘙痒,透疹,炒碳止血。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心,脾,肾)。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发汗解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热服;水肿,量大,冷服。)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细辛:发散风寒(较强),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窍。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小儿肝风内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平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慢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升麻: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表证风发热,项背强痛,透疹,生津止渴,健脾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风寒风热皆可,常做辅助药。 清热药 石膏:肺热咳喘,胃火上炎,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滋肺阴而除燥热,胃热口渴,滋肾阴。 芦根:泻胃热生津止渴止呕,清肺热祛痰排脓,湿热淋证水肿。 天花粉:胃热口渴,肺热燥咳。 淡竹叶:清热除烦,清心火,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夏枯草:泻肝火,消肿散结。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肺热,安胎。 黄连:清心肝胃之热,燥脾胃大肠湿热。 黄柏:清肝胆大肠膀胱及下焦湿热,泻火解毒,入肾经退虚热。 穿心莲:清下焦湿热,擅清肺胃之热,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

中药分类口诀与功效分类歌

中药分类口诀与功效分类歌 1:解表药 解表之药重发散,味辛对症寒热痛;表邪风寒与风热,不宜久煎莫久用;虚症要慎免伤元,温初毒解热也清;能利水肿止咳喘,个别止痛又透疹。 2:辛温解表药 辛温解表散风寒,性味辛温能发散;外感恶寒兼疼痛,浮紧薄白及诸汗。麻黄细辛和桂枝,荆芥防风与白芷;紫苏生姜和藁本,葱白羌活苍耳子;胡荽香薷西河柳,通鼻开窍须辛荑。 3:辛凉解表药 辛凉解表去风热,热重寒轻口咽渴;头痛目赤苔黄薄,脉相浮数和干咳。葛根柴胡和升麻,蝉蜕菊花与桑叶;牛旁子与蔓荆子,浮萍豆豉与薄荷;后有木贼闹自在,古用豆卷清湿热。 4: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多样,泻燥解毒凉血退;食少便溏要慎用,寒凉易损脾和胃。 5:清热泻火药

泻火用于气分热,各类脏腑是实证;高热烦汗脉大洪,身体虚损要扶正;石膏知母夏枯草,天花芦根与栀子;谷精草上密蒙花,熊胆能对青葙子;明目便茶夜明砂,竹叶不胜决明子。 6: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苦寒,痢痰痔瘘和泄泻;黄胆尿赤耳流脓,淋涩带黄下焦热。黄莲黄芩与黄柏,龙胆功劳和苦参;白鲜皮内唐松草,胡黄秦皮也能成。 7: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寒凉,毒虫咬伤与癌症;温病发热咽肿痛,毒痢疮止莫过用。 8:温热病用药 温热金银和连翘,大青叶下板蓝根;青黛绿豆穿心莲,熊胆律草四季青;清热解毒山慈菇,后面不少在其中。 9:主治咽肿痛药 治咽山豆根射干,马勃酸浆金果榄;橄榄木律大青叶,能否配准任你选。 10:清热痢药 热毒泻痢白头翁,秦皮鸭胆马齿苋。

11:热毒疮疡药 热毒疮疡蒲公英,紫花地丁土茯苓;重楼白花蛇舌草,白蔹败酱草红藤;慈菇漏芦千里光,半枝金荞用方中。 12:清热凉血药 血分有热凉血药,神昏妄行夜难眠;吐衄便血热入营,滋阴甘苦和咸寒。凉血生地与玄参,赤芍紫草与牡丹;牛角牛黄地骨皮,丝瓜络也是古传。 13:清退虚热药 虚热骨蒸主伤阴,五心烦热脉数细;肝肾阴虚内火旺,热病后期与盗遗。舌红苔少用此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与胡黄莲,小儿积疳要配齐。 14:泻下药 通利方便泻下药,排积水滞显功效。 15:攻下药 攻下之药多苦寒,大黄芦荟玄明粉;芒硝较猛玄明缓,番泻叶子在当中。 16:润下药 润下火麻郁李仁,杏桃核桃柏子仁;决明蜂蜜瓜蒌仁,当归苏子和桑椹;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常见中药的功效大全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健胃消食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炒用止泻 羌活: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白芷:祛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解表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苍耳子:祛风解表宣通鼻窍除湿止痛 辛夷:发汗解表宣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润肺止咳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滋养肺阴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退热截虐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寒水石:清热泻火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生津止渴退虚热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清肺止咳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润肺止咳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生津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

种常用中药大全有彩图

74.赤芍:为芍药的一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芍药科。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 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 75.白芍:是芍药的一种,属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别名:金芍药、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主治: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用药禁忌: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76.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的花粉。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香蒲科。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蒲草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肝经;心经;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阴下湿痒。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77. 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仁。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健脾药? 科属分类:睡莲科。? 别名:卵菱、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乌头、水流黄、水鸡头、肇实、刺莲藕、刀芡实、鸡头果、鸡头苞、刺莲蓬实。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胃经;肝经。 功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 主治:遗精;白浊;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用药禁忌: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78. 环留行: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为石竹科植物麦蓝菜的种子。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主治:行血通经,催生下乳,消肿敛疮。治妇女经闭,乳汁不通,难产,血淋,痈肿,金疮出血。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79.炒麦芽: 别名:大麦芽、大麦糵、麦糵、大麦毛。 性味:甘,平。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 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汗郁积。 80.冬葵子:为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冬葵的成熟种子。 别名:葵子、葵菜子、葵、葵菜、

中药别名大全

紫草(硬紫草、大紫草、红条紫草)麦冬(沿阶草、麦门冬) 地榆(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银柴胡(牛胆根、沙参儿) 甘草(甜草根、密草) 紫草—新疆紫草(软紫草) 远志(细叶远志、小草) 白芷(香白芷、川白芷) 苦参(野槐根、山槐根、干人参、苦骨) 丹参(血生根、赤参、血参、红根) 丹参—甘西鼠尾(甘肃丹参、红秦艽、紫丹参) 人参(地精、山参、土精、神草) 土人参(水人参、参草、紫人参、福参) 党参(潞党参、汶党参、晶党参) 党参—球花党参(天宁党参、巫山党参、单枝党参) 北沙参(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 柴胡—狭叶柴胡(香柴胡、南柴胡、小柴胡、红柴胡) 四叶参(山海螺、奶参、羊乳、轮叶党参) 西洋参(洋参、花旗参) 白薇(山烟根子、白马尾、老君须) 狼毒—大狼毒(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 狼毒—鸡肠狼毒(金丝矮陀陀、猫眼草) 狼毒—狼毒大戟(猫眼草) 太子参(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 白头翁(毛姑杂花、老公花、大将军草) 白头翁—兴安白头翁 板蓝根(大青根、大蓝根,马蓝根、土龙根) 玄参(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何首乌(赤首乌、山首乌、药首乌、夜交藤根) 川乌(鹅儿花、铁花、五毒) 土木香(祁木香臧木香、玛奴(藏语)) 木香—厚叶川木香(青木香、木香、广木香) 汉中防己(防己、青木香) 粉防己(汉防己、白木香) 黄芩(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 三七(人参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 菊三七(红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石刁柏(小百部、山文竹) 百部—蔓生百部(药虱药) 漏芦(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 京大戟(龙虎草、将军草、九头狮子)

常用中药1讲解

常用中药大全 1.杜仲: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 功效分类:补益药。 科属分类:杜仲科。 别名:思仙、思仲、木绵、檰、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性味:甘;微辛;性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2.桑白皮: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功效分类:清热药;利水药。 科属分类:桑科。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皮、双皮、桑白皮、双白皮、炙桑皮等。 性味:甘;辛;性寒。 归经:肺经;脾经。 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3. 秦皮: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小叶白蜡树或秦岭白蜡树的树皮。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 科属分类:木犀科。 别名:岑皮,梣皮,秦白皮,蜡树皮,苦榴皮。 性味:味苦,寒。 归经:归肝经、胆经、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清肝明目,收涩止痢,止带。 主治:用于热毒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4. 柴胡:是多年生草本。 功效分类:辛凉解表药。 科属分类:伞形科。 别名:茈胡、北柴胡、硬柴胡。 性味:微有香气,味淡。性微寒,味苦。 归经:归肝经、胆经。 功能: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少阳证,肝郁气滞,气虚下陷,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5.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根。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 科属分类:石竹科。 别名:银夏柴胡、银胡、山菜根、山马踏菜根、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丝石竹、霞草、欧石头花、山蚂蚱、锥花丝石竹、线形瞿麦、圆叶丝石竹、蝇子草、鹤草、旱麦瓶草、黄柴胡、铁柴胡。 性味:甘,微寒,无毒。 归经:入肝经、胃经。 功能:清虚热;除疳热。 主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小儿疳积发热。 6. 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的根。 别名:防已、粉防己、白木香。 性味:性寒,味苦。 归经:归膀胱经、肾经、脾经。 功能:利水消肿,祛风止痛。 主治:咽喉炎、中暑、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痛、肾炎水肿、痛、尿路感染、坐骨神经痛、脚气湿肿、蛇虫蛟伤。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常用中药按功效分类 一.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野菊花木贼二、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寒水石密蒙花青葙子鸭趾草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秦皮苦参白鲜皮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土茯苓 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熊胆地耳草金荞麦 鸡屎藤漏芦龙葵马勃马齿苋青果天葵子石见穿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攻下药:芒硝番泻叶芦荟大黄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 四:祛风湿药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木瓜蚕沙海风藤路路通伸筋草透骨草乌梢蛇寻骨风徐长卿草乌 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络石藤雷公藤豨草穿山龙海桐皮老鹳草桑枝丝瓜络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川牛膝鹿衔草千年健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果草豆蔻 六:利水渗湿药 利水消肿药: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香加皮赤小豆 冬瓜皮冬瓜子茯苓皮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滑石木通瞿麦地肤子海金沙石韦萆薢萹蓄车前草通草 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仗垂盆草鸡骨草溪黄草 七: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大茴 八:理气药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薤白柿蒂八月札大腹皮甘松橘核橘络九香虫玫瑰花梅花青礞石枳壳 九: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 十:驱虫药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 十一:止血药 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 化瘀止血药:茜草蒲黄降香三七 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榈炭血余炭藕节 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灶心土 十二:活血化瘀药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脑梗塞常用中药方

脑梗塞常用中药方 常用中药单方许多临床及药理研究证明, 好的疗效,有着简便、价廉的特点。下面的单方是临床医生 常用的,供参考。1.涤栓散 用广地龙30g 、蜈蚣1条、白 芷9g ,共研细末制成散剂。每次服 6g ,日服3次,10日为 1 个疗程, 2 个疗程间停药 2 日,一般 1 ? 3 个疗程即见效, 治脑血栓形成。2.红龙汤 红花15?25g 、地龙25?40g 、葛 液(每10mL 含生药水蛭3g ), 口服,每次10mL ,每日3次, 30 日为 1 个疗程。治脑梗塞。 4.蜈蚣 蜈蚣 1 条、白花蛇 1 人参各50g ,粉碎后,每次服用 3g ,每日2次。益气化瘀, 每次12g ,姜片10片,每日1次,水煎服。用于治疗中风痰 盛。8.南星(汤泡)、甘草(炙)、防风 各90g ,每服12g , 姜 10 片,水煎。用于治疗中风瘫痪,口眼斜,口噤不语。 9.三生饮 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木香、生姜各 30g , 中药单方有很 根30?50g ,水煎服。治脑血栓。 3.水蛭口服液 水蛭口服 条、全蝎10g ,共为细末,每日1 剂,分 3 次口服。治中风。 5.豨莶草 豨莶草500g ,以米酒、 透晒 干,如法 9 次,粉碎,再用蜜 陈醋各 30g 层层喷洒,蒸 600g ,熬至滴下成珠,和 入药 末,制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 20g ,分早晚服,以米汤 或稀饭送下。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6.三七、人参 三七、 治脑血栓及其后遗症。 7.南星、木香 南星、木香各等分,

加人参30g ,煎服。用于治疗中风昏愦,口眼斜,痰气上壅, 咽喉有声。 10.桃仁 烧酒浸泡 1 个月,捞出,晒干研细末, 和蜜为绿豆大小的丸剂,每次 50 丸,每日 3 次,饭后 2 小 时用酒服下,不能饮酒者,可用水服之,治疗半身不遂、半 身麻痹或神经痛。常用中药复方脑梗塞属祖国医学“中风” 范畴,而现在的中医学者则又根据现代的检测设备加以完 善,对其不同证型进行临床实验研究, 得出了许多有效方剂, 经笔者选录如下: 1 .丹芪汤组成 丹参 15?30g 黄芪 20? 40g 桃仁9?12g 红花6?9g 地龙9?15g 加减伴有畏 寒、项背疼痛、舌苔薄白、脉象浮者,加羌活以疏散外风; 伴有头晕热痛、目胀耳鸣、舌质微红、苔微黄、脉弦者,加 膝、黄芩、钩藤、石决明、夏枯草,以平肝潜阳; 活血通络。主治脑血栓形成。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服。治 疗 15?60 天。来源 杨昌祖 .湖北中医杂志, 1991, 137: 72. 水蛭、当归各 12g 丹参、地龙各 15g 川芎、 红花、赤芍各 10g 炙黄芪 50g 功能 破血逐瘀,补气通络。 主治脑血栓形成。用法 每日 1 剂,水煎取汁分 2 次温服 来源 梁改凤,等.中医药研究,1997, (2): 323.补肾豁痰 汤组成 熟地、赤芍、巴戟天、竹茹、决明子各 15g 山茱 萸、地龙、法半夏、石菖蒲各 10g 黄芪 30g 加减 大便秘 结者加大黄、枳实、麻仁;夜寐不安者加五味子、夜交藤。 伴有失语者加石菖蒲、远志以祛痰开窍。功能 益气化瘀, 通栓汤组成

175种常用中药大全彩图

74.赤芍: 为芍药的一种。现今药材赤芍都为芍药组多种野生植物的根,经直接晒干而得。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芍药科。 别名:木芍药、赤芍药、红芍药、草芍药。性味:苦;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主治:温毒发斑;吐血衄血;肠风下血;目赤肿痛;痈肿疮疡;闭经;痛经;崩带淋浊;瘀滞胁痛;疝瘕积聚;跌扑损伤。75.白芍:是芍药的一种,属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无毛。根肥大,纺锤形或圆柱形,黑褐色。 别名:金芍药、芍药。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肝经;脾经。 功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 主治: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各城市和村镇多有栽培。 药材基源:为芍药科植物芍药(栽培品)及毛果芍药的根。 用药禁忌:虚寒之证不宜单独应用。反藜芦。

76.蒲黄:为香蒲科植物长苞香蒲、狭 叶香蒲、宽叶香蒲或其同属多种植物 的花粉。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科属分类:香蒲科。 别名: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 蒲草黄。 性味:味甘、微辛;性平。 归经:肝经;心经;脾经。 功能:止血;祛瘀;利尿。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备痢;便 血;崩漏;外伤出血;心腹疼痛;经 闭腹痛;产后瘀痛;痛经;跌扑肿痛; 血淋涩痛;带下;重舌;口疮;聤耳; 阴下湿痒。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77.芡实:为睡莲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种 仁。 功效分类:收涩药;补肾药;健脾药 科属分类:睡莲科。 别名:卵菱、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 乌头、水流黄、水鸡头、肇实、刺莲藕、刀 芡实、鸡头果、鸡头苞、刺莲蓬实。 性味:甘;涩;平。 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胃经;肝经。 功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泄。 主治:遗精;白浊;淋浊;带下;小便不禁; 大便泄泻。 用药禁忌: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 者慎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