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声音与环境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咼,音调越咼。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

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 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

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与环境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声音与环境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咼,音调越咼。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 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 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 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初二物理--声音-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声音的总结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第2章 声音与环境 核心素养提升

本章核心素养提升 知| 识| 框| 架 重| 点| 突| 破 一、两个物理单位及换算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时间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 2.单位换算 (1)1 km=________m=________dm=________cm=________mm=________μm=________nm. (2)1 h=________min=________s. 二、两个测量工具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会选:根据所测物体的长度及测量要求选择量程(所测长度不能超出刻度尺的最大测量值)和________(根据测量所需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2)会放:一是放正不歪斜;二是要尽可能地贴近被测长度.零刻线磨损的,为了方便读数,可以把另一个整数刻度当作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对应的数字.(3)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不要斜视.(4)会读:读数时,要________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标明________. 2.量筒的正确使用: (1)会选:每个量筒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即量程,也要知道该量筒的分度值,要能根据被测量的量选择量程、分度值合适的量筒. (2)会放:使用量筒测量时,量筒要平稳地放置于________桌面上. (3)会看:读取量筒中液面的示数时,若液面是凹液面,视线应与凹液面________平齐;若液面是凸液面,视线应与凸液面________平齐. (4)会读:会根据量筒刻度的分度值读出测量值. (5)会用:用量筒直接测________体积;用量筒、水、细线可测下沉的固体体积. 三、一个概念、四种特殊测量方法 1.误差:________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而不能

初二物理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报告的模板(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206-71 初二物理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报告的模板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初二物理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报告的模板(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1、提出问题: 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可能 1)、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 2)、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2、猜想或假设: 1)、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用控制变量法)如,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

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如0.5厘米),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如1.5厘米),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之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讲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掌握利用声速测距离; 4.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5.了解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双耳效应解决立体声。 【要点梳理】 要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保存声音: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如:早期的机械唱片,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磁带,声源的振动通过话筒转化成电信号通过录音磁头记录在磁带上,放音磁头将记录在磁带上的声音信息转化成电信号,通过扬声器还原声音。 要点诠释: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要点二、声音的传播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要点三、声速回声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m/s,读作米每秒。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平常我们 讲的声速,指的就是此值。 2、影响声速的因素:(1)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大的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便形成回声。回声是声音的反射。 要点诠释: 1、在空气中,一般温度每升高1℃声速大约增加0.6m/s。15℃的空气的声速为340m/s,实际生活中, 我们 说的亚音速飞机、超音速飞机,就是指速度达不到340m/s和速度超过340m/s的飞机。 2、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 进入

八年级物理(声音现象)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练习题 命题人:彭明华时间:2017-12-14 一、河南中考 1.(2016.河南)手机是现代最常用的通信工具,手机之间是利用________传递信息的;人们在不同场合需要选择不同的音量,改变的是手机声音的_________.接听电话时能辨别不同的人,是因为不同人说话时的______不同. 2.(2015.河南)教室的楼道上张贴有如图2 -1所示的标志, 倡导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轻声讲话的文明习惯.从声音的 特性分析,“大声”和“轻声”均是指声音________的大小;从控制 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 3.(2009.河南)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很多市区禁止机动车鸣喇叭.从声学上讲,这是从____处减弱噪声.人们以_______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4.(2010.河南)如图2-2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 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 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 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 ____________,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河南)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市区内“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6.(2017.河南)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由物体的___________产生,以___________ 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 (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 (进行实验) (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 (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 (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 (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所以可以将猜想B排除。 [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敲瓶发声,排除由瓶内水振动和瓶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则主要是

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测试题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题(新课标)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 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D.乐器商店的标志。 2.你的邻居搞装修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措施中哪一个是无效的:() A.赶快将门窗关紧; C.将窗打开让空气加快流通; B.用棉花塞住耳朵; D.将棉被挂在窗户上。3.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人说话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有可能。4.“女高音歌唱家”和“男低音歌唱家”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有可能

5.人们听不到蝴蝶飞的声音,却可以听到蚊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这是由于 ( ) A.蝴蝶翅膀软,声音的响度太小; B.蝴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超出人的听觉范围; C.蝴蝶翅膀振动时不会发出声音; D.蚊子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6.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由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是根据:(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以上都不对。 7.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我们一听便能从声音中区分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 ) A.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色。8.下面哪种声音对人体的健康是无害的:( ) A.风吹落叶发出的沙沙声; C.拖拉机开动的轰隆响声; B.电锯工作发出的声音; D.嘈杂公路上汽车的呜叫声。 9.小丽对乐音进行了下列的讲述,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练习题--含答案

三、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要素: ____________ 、 _______ 和________ 。 答案:音调响度音色 2. 频率指_________ ,描述物体振动的______________ ,频率的单位为____________ 。频率决定着 _________ 高低。 答案:每秒振动的次数快慢赫兹(Hz)音调 3. 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重地敲一下,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 A. 音调 B . 响度C. 音色D. 三项均未改变 答案:B 10 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 1. “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指的是() A. 音调 B . 音色C. 响度D. 速度 思路解析:大多数女生的声带薄而短,频率可达1 300 Hz ,声音的频率高,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所以称“女高音”。大多数男生的声带长而宽厚,可发出低至64 Hz 的声音,声音的频率低,音调低,听起来低沉,所以称“男低音”。 答案:A 2. “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A. 音调高低 B . 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 .以上均有可能 思路解析:“引吭高歌”是形容人精神高涨,兴奋时大声地歌唱;“低声细语”是指在特定环境、情况下小声说话。所以这里的“高”与“低”是指响度的大小。 答案:B 3. 铁路工人检查车轮时,常常轻轻敲打车轮,通过声音判断车轮有无损伤,这是根据() A. 音调B . 响度 C . 音色 D . 声音是否刺耳 思路解析:当车轮有损伤时,我们可以理解成发声体本身发生了改变,而音色就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所以当车轮有损伤时,声音的特色——音色(音品、音质)就会发生改变。 答案:C 4. 听音乐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 A. 声音的响度B . 声音的音调

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练习题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身受金属珠子的撞击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传入人耳。 2.音叉振动时,邻近的空气粒子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 3.人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失聪,他将硬捧一端抵在钢琴盖板顶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弹奏,根据以上两例,请说出传声物质除了气体外,还有和。 4.科学家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深度为 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是1500m/s),用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5.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 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 D.水——鱼 6.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雷声却隆上不断,这是因为。 A.雷打个不停 B.雷声经过地面、山岳、云层多次反射造成C.电光比雷声的速度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这是利用了。 A.地震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固体传播声音快 C.固体传播声音慢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必须看发令枪的烟火就开始计时,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与运动员的实际成绩相比,一定。 A.少了0.294S B.多了0.294S C.一样 D.少了2.94S 9.把一个鼓平放后,在上面放上一些纸屑,然后用力敲打鼓面使之发声,这时会看到

八年级物理 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1声音的产生 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 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 (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 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1.2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条件: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2、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 (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 4、声速<光速 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二、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19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19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物理声音与环境知识点总 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学好物理这门课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陈凌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苏教版初二物理声音习题

苏教版初二物理声音习 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一章声现象练习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绷紧的橡皮筋____(会、不会)发声,而用手指拨动绷紧的橡皮筋____(会、不会)发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橡皮筋蹦再紧一些,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橡皮筋则听到的声音的______会更高,这说明物体振动的______越高,_____越高. 2、我们平时听到声音一般是靠______传声的,敲击鱼缸会发现水中的鱼会受到惊吓,这说明_____能传声,“土电话”说明______也能传声。可见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3、利用声波可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声音的三要素进行填空:“震耳欲聋”表明声音的______大;“悦耳动听”表明声音的_____好;“脆如银铃”表明声音的_____高;“男低音”是指______低;初中阶段男生一般都要经历的“变声期”是指______发生了改变。 5、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屏幕上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电视的音量开小点”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____,从乐音的角度来分析,这是要__________。 6、放鞭炮时用手捂住双耳,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在____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 7、频率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8、声呐是人们利用超声波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制成的。监测与控制________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并可以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在敲响大古钟时,同学们发现,停止撞击大钟,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已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关于扩音机的作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改变声音的音色 B、增高声音的音调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加快声音的频率 3、蝴蝶飞行时每秒振翅五、六次,蜜蜂飞行时每秒振翅三、四百次,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频率不同 D、振幅不同 4、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下列说法中的哪一个:()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B、声音在墙壁中的传播 C、声音遇到墙壁后的反射现象 D、声音遇到墙壁后被吸收 5、将一石子抛入水中,若距击水处相同距离的水中、空中、岸边分别有一条鱼、一只小鸟、一个人,则最先听到击水声的是:()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新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增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2.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流水声等。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阅读课本]P2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提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源是指正在发声的物体;振动是指物体在围绕平衡位置(静止时的位置)往复来回运动。 [小组讨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 [归纳提升] 方法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如图所示)。 方法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如图所示)。 探究点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阅读课本]P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思考]声音以什么形式进行传播 [归纳提升] 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探究点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阅读课本]P2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在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能听到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 [分析]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时,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归纳提升]真空不能传声。 [思考]正在钓鱼的人为什么讨厌周围有人走来走去或大声说话 [提示]液体能传播声音。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e teaching design of Volume 8 of "Physics of Sound"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 计 【设计思想】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同样的距离时,用时间最短的是() A. 在空气中 B. 在水中 C. 在真空中 D. 在钢铁中 2.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空气不能振动,只能作介质 D. 声音大时声速大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4.在敲响大古钟时,停止对大古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 钟声的回音 B. 大钟还在振动,空气也还在振动 C. 钟的振动停止了 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5.如图所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是在探究声音的() A. 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 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 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D. 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6.如图所示是我国湖北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距今2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编钟。这套编钟共65件。制作这么多钟是为了产生更丰富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振幅 7.科学家曾用“引力波探测器”探测到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时产生的引力波,它的频率大约是100 Hz.人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 000 Hz.关于这个引力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属于次声波 B. 频率太低,人耳听不到它 C. 它属于超声波 D. 在1 s内,振动约100次

8.如图是“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实验装置。下列不正确的是() A.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快 B. 物体振动的快、频率高,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C. 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改变钢尺振动的频率 D. 多次实验中,保持钢尺振动的振幅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9.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大赛中下列涉及的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A. 掩耳盗铃 B. 隔墙有耳 C. 震耳欲聋 D. 耳熟能详 10.如图所示,在学校组织的迎“青奥”活动巾,小明进行了击鼓表演.他时重时轻地敲击鼓面,这样做主要改变了鼓声的() A. 响度 B. 音调 C. 音色 D. 速度 11.下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三者的音色相同 B. 甲、乙、丙三者只有响度相同 C.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都相同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视机上的“音量”按钮是用来调节音调的 B. 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 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 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13.如图所示是城市道路旁常见的标牌,表示(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有关; 3.会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声音特性有关的现象。 【要点梳理】 要点一、音调的高低——频率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频率: (1)物理意义:频率是描述物体的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3)单位:赫兹(Hz) 3.探究影响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因素: (1)提出问题:发声体振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和假设: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和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3)实验过程: 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按紧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再次拨动。 (4)结论:钢尺伸出的越短,振动的越快,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超声波和次声波 一般人的听力范围:20Hz—20000Hz,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波。 要点进阶: 1、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自然活动,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有些次声波对人体健康有害。 2、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与人类不同,它们有些能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要点二、声音的强弱——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影响响度的因素: (1)振幅; (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要点进阶: 1、实验证明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例如,用力地敲鼓,鼓面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增大。 2、声音在介质中传播能量会衰减,传播距离越远,声音的能量减小得越多,响度越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声音的音调并不改变,也就是说介质不会改变声音的频率,不能说距离远了,听不清楚了,是因为音调变低了。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单元检测(word 含答案)

第二章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将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嘴中。这说明()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固体传声效果好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反射 4.如图所示,小丽唱不上去的原因是“高原”的() A.响度大B.音调高C.音色好D.声速快 5.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已建成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察觉,原因是超声波的() 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 的是() 6.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 .. A.甲: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乙: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丙: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丁: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具有能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是一种波 8.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9.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若经过10 s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 m/s),那么我们可以断定() A.高山距离我们1 700 m B.高山距离我们3 400 m C.高山距离我们170 m D.高山距离我们340 m 10.星光中学有一个150 m×70 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操场一周试听了一下,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A.乙和丁B.甲和乙C.丙和丁D.甲和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