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执教者:奉化中学戴召平记录整理:武岭中学蒋央庆

铃声响起——

师:先看一段颁奖词(大屏幕演示:华语文学传媒给史铁生的颁奖词),请语文科代表读一下。

生1:好的,谢谢,读得非常不错。他自己所承受着生命的苦难,但是,带给人类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就是由轮椅上的硬汉作家之称的……

生齐声:史铁生。

师:史铁生。我们再来看一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大屏幕演示人物名片:简历、成就、自评等略)。

师:学这篇文章前,首先掌握一下基本的字词。请第一排第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2:读(略)。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我们读文章时,首先要读标题。大家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我与地坛。文章分成好几个部分,我们这里是个节选。大家迅速看一下,你能不能为两部分的文章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小标题要抓住主要内容,并简明扼要。(大屏幕演示:整体感知)

生3:第一个写地坛,第二个写母亲。

师:谁的母亲?

生3:我的母亲。

师:你看一下,这个题目我与地坛,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写地坛与我,第二部分是我与母亲。好,那么,你看一下,我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展示一下,你看一下,我与地坛,固然和题目联系在一起,而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怎么和地坛联系起来?

生3:因为他开始写的是我与地坛,然后因为我与地坛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在地坛停留、看书等做一些活动。那么我在家里呆的时间就比较少,然而我的母亲因为种种原因,因为我与地坛的关系太密切,母亲就担心我。

师:好。我与母亲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哪里?

生齐声:地坛。

师:好,就是说,地坛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写的小标题都是能和大标题紧紧想靠拢。所以呢,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锁定在三个关键词上面。大家可以看出来吗?

师生齐说:应该是我、地坛、母亲。

师:所以,这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史铁生跟地坛有着很深的缘分。甚至他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板书:缘分、宿命)自从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年间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总是在他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我与地坛之间到底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让我们跟随史铁生的步伐一起步入地坛。大家看,文章比较集中描写地坛有几处?

生齐说:三处。

师:好,有三处。分别是第三段,第五段和第七段。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处。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来朗读一下第三段描写地坛的语句。大家来推荐一位同学,谁朗读的好点?

生齐说:张宁宇.。

生4:读。

师:好,这里所写到的景物具体来讲有哪些?

生齐答:琉璃。

师:怎样的琉璃?在哪里?

生齐答:檐头的琉璃。

师:好,还有呢?

师生齐说:门壁的朱红,段段高墙,玉砌雕栏。

师:那么,它们呈现出怎样的一种状态呢?琉璃怎么了?

生齐说:剥蚀。朱红呢?

师:淡褪。高墙呢?

师生齐说:坍圮。雕栏散落。

师:还写到对象有?

师生齐说: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茂盛坦荡。

师:我把这些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屏幕演示表格中景物和具体表现两栏。表格由景物、具体表现和特征组成)。那么你能不能通过这里写到的具体景物来解读一下你读一这里的景物以后,你觉得这里的地坛是怎么样的?给你们怎么样的印象呢?好,我们请这里第二位同学。生5:地坛是荒凉的。

师:你读出了地坛的荒凉,还有呢?

师:好的,下一位。

生6:我觉得地坛是破旧的。然后是寂静的。

师:荒凉的、破旧的、寂静的。好,还有第三位同学补充吗?

生7:我觉得地坛是荒芜冷落的。历经沧桑的。

师:历经沧桑。好,三位同学都说出了地坛是荒芜的、冷落的、破旧的。我们看,这里的地坛历经了多少?

生齐答:四百多年。

师:所以它还有一个特征是?

生齐说:历史悠久。

师:所以在四百多年风雨的侵洗之下,我们看到的地坛却是那么的荒芜、冷落。所以呢,地坛为什么会荒芜?一方面固然有历史的原因,四百多年的历史,另一方面有人为的原因。因为这个地坛在现代的都市里面,他遭人废弃,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所以我们看,眼前的地坛显得不容乐观,我们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荒芜、破旧、古老。但是我们看这里的老柏数却愈见苍幽,这里的野草荒藤茂盛地自在坦荡,从这些方面,你还能解读出什么?生齐说:生机。

师:荒芜的外表下面其实掩藏着一种什么?

生齐说:对了,我们讲白居易有一首诗,“一岁一枯荣”,前面叫什么?

生齐说:离离原上草。

师:对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以在貌似荒芜的地坛上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自在坦荡。看,这里的老柏树就愈见苍幽;看,这里的野草荒藤就茂盛得自在坦荡。它们并没有因为地坛的荒芜、古旧而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自在坦荡的生活,按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这样的地坛在史铁生看来就获得一种生命的感悟。他在地坛里面看见了自己的身影。(大屏幕演示:启悟两字)好,在这一段的结尾的一句话,“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那么地坛和史铁生有怎样相似的经历呢?他为什么能在地坛里面看到自己的身影呢?好,我们来看一下,原先的地坛怎么样?四百多年以后的地坛是荒芜的、破旧的,那么四百年前的地坛呢?大家看,在地坛的介绍(注释2),明清皇帝祭地之坛。皇家拜见地神的圣地,是皇权的象征。所以原先的地坛应该是比较的高大、气派、金碧辉煌,比较的庄严、肃穆。但是因为四百多年风雨的侵洗,所以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呢,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这样,把地坛的过去和今朝的地坛对比。那么作者在地坛看见了自己的身影,你能联系到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那么

大家想一想,在残废前的作者是怎样的?

生齐说:狂妄的。

师:我们在资料中得知,他是在二十一岁残废的。而二十一岁正是一个人风华正茂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词,“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那是踌躇满志的时代,而一夜之间,忽地残废了。所以残疾以后的史铁生是怎么样的呢?

生齐说:自暴自弃。

师:对,自暴自弃。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工作,那是非常愁苦、悲寂的史铁生。如果我们把有四百年历史的地坛视作人生,那么眼前的地坛正经历着一种屈辱。它从原先高高在上、万人景仰的位子上跌落下来,沦为现代都市中被遗忘的一块野地。那么,史铁生呢,在最狂妄的年龄上,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健壮男儿,一下子跌入了人生的万丈深渊。所以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的?

生齐说:经历。

师:所以呢,类似的悲惨命运越容易引发人潜在的同情,常称为?

生齐说:同病相怜。在地坛中,认识了自己。地坛经历和我的经历非常得相似。看来,真如作者所说的我与地坛的缘分不浅。下面我们把刚才找到描写地坛的句子再来一起读一下,再来感受一下,四百多年,起——

生齐读。

师:好。史铁生在地坛里面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自己和地坛同病相怜。所以这里的地坛实际就是史铁生。我们可以把它简单概括为:地坛即我(大屏幕演示)。我就是史铁生。这里看到的地坛怎么样,实际上就是史铁生现在的人生。所以这样的描写把它叫作“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是物我交融的一种写作手法。那么从语言的表达来看,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句子照理应该这样描述的:琉璃怎么了,朱红怎么了,高墙怎么了,玉砌雕栏怎么了。而作者现在却把这些动词全部提前了,让这些不及物的动词带上了宾语。那么这样造句就显得比较新颖别致。从内容上面,强调了地坛的荒芜。从形式上面,造成了语言的(表演别枝)的美感。好,这是第一处。那么来看一下第二处。还是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从蜂儿开始,到片刻不息。请班长来读一下。

生8:读。

师:好了,上面我已经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那么这个部分我请同学来分析一下。请旁边这个同学。写到的对象有?

生9:写作的景物有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

师:露水、草木,它们都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生9:他们都显得很自由,充满生机。

师:具体来说,蜂儿?

生9:蜂儿停在半空很悠闲。

师:如一朵小雾。

生9:蚂蚁,蚂蚁猛然间想通了什么,显得很放松,心情很愉悦。

师:转身疾行而去。

生9:瓢虫爬得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

师:蝉蜕呢?

生9: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师:满园的草木?

生9:满园的草木竞相生长弄出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师:片刻不息。这是它们的具体表现。那么这些写景的句子给你怎样的具体印象?写出了它

们怎样的特征?

生9:写出了地坛那种充满生机,里面有很多,很多一些动物和植物都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显得非常欢快。

师:这里所写的对象蜂儿、蚂蚁,到露水,甚至到草木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怎么样?

生:很平常。

师:很平凡是吗?是不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这些事物都是被忽略的。对吗?漠视的生命,在这样一个荒芜的地坛里面,它们依然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快乐、诗意地生活着。我们看到这些事物渺小,小到蚂蚁蜂儿瓢虫。但是它们虽然渺小、卑微,但是它们并没有放弃展示自己的机会。它们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与缤纷。那么史铁生在这个写景的片段里面,又有种怎么样的感悟呢?地坛虽然是荒芜的,但是地坛里面依然怎么样?一种生命的坚韧与活力。用文中的话来说——

师生齐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好,那么另一个角度来讲,作者为什么能够听到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甚至连窸窸窣窣的声音他都能够听得见呢?写出了地坛的什么?

生齐说:安静。

师:对了,用文本的话说,“沉寂”。这种写法,把它叫作“以动衬静”。好,我们把这些特点做一下这样的概括(大屏幕展示特征栏)。那我们讲,“一且景语皆情语”,史铁生看到荒芜的园子,但是并不衰败,它内在充满一种生机和力量。从而它在这里获得了一种人生的启悟。既然园子是荒芜的,但并不衰败的,那么我的人生虽然残疾,但我不应该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应该颓败下去。好,这就是它的启示(大屏幕演示启悟)。所以呢,在这样的一个地坛,在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地坛,促使史铁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全新的思考,那就是我虽然残废但不应该颓废。也就是说,我不应该去死,我应该活着。他选择活着。在地坛里面,史铁生完成了自己的一次华美的再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史铁生。对生与死有了自己的认识。那就是(大屏幕演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师:有谁会把死说成节日呢?节日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生齐说:欢喜的。

师:嗨,非常喜欢的。大家都在谈六一儿童节,是吗?是快乐的,是喜气的。那在史铁生看来,“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把死说成节日,他其实对死亡已经怎么样?无所畏惧。一个人已经对死毫无畏惧,那么他还惧什么呢!所以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他对生命已经非常坦然。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豁达、乐观、自信、超脱、坦然的史铁生。当然,这样的转身非易事,实在非常艰辛。我们这里有句话,史铁生讲“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看来并不是一时三刻想明白的,看出艰辛。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明白了生死的问题。所以呢,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史铁生。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第三处地坛的描写的句子。从譬如开始到微苦的味道。好,一起。

生齐读。

师;好了,我们看一下,在第三处描写地坛的句子。在这里作者写到的景物依次有?

生齐说:落日。

师:我们讲落日代表着什么?用李商隐的话说——

生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师:那么这样的落日显得惨淡。那么史铁生笔下的落日,是怎么样的呀?用文中的话讲。

生齐说:灿烂的落日。

师:那么,用这样归纳的方式,下面分别是——

生齐说:雨燕。

师:怎么样的雨燕?

生齐说:高歌的雨燕。

师:好,放声歌唱的雨燕。那第三呢?

生齐说:孩子的脚印。

师:还有呢?

生齐说:苍郁的古柏。

师:还有?对对象来讲,还有泥土。怎么样的泥土呢?

生齐说:清纯的泥土。

师:好,还写到什么样的落叶?

师生齐说: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的落叶。

师:好,它们具体的特征呢,这里写得非常清楚,以直接给大家展示一下(大屏幕演示)。下面请大家来分析一下,在第三处写景物的当中,你解读出了什么?你看到的是一中怎样的情景?好,请第一排第三位同学,你来说一下。

生10:地坛虽然荒芜,但是充满了生机。地坛是动静皆宜的。

师:从他所写的意象来看,落日,是灿烂的落日。从灿烂、高歌、歌舞的落叶,而即便是凋零的落叶,我也是歌舞得轻快,你能看出什么?好的,下一位。

生11:表现出史铁生非常的乐观。即使他身体残废了,但是他也像落日、落叶那样,灿烂地度过他的一生。

师:灿烂地度过他的一生。你看,这里所选的意象大的有亘古不变的落日,小的有落叶的歌舞。这些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无论是宏大的,还是纤细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这样的地坛,它们都在诠释着自己的——

生齐说:生命。

师: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华美。好的,所以在这样的地坛,让史铁生获得了一种人生的感悟。虽然四百多年来,地坛的形体被人肆意雕琢。甚至在这样一个现代的都市里面,被人废弃了,但是地坛里面,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亘古不变的落日;譬如,苍黑的古柏,无论你忧郁,无论你欣喜,它依然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他在演绎着自己的顽强与美丽。它按照自我存在的方式活着。安然、镇静演绎着生命的种种状态。这种生命在荒芜的地坛都显得自得其乐。所以呢,在这样的地坛里面,史铁生获得了一种新的感悟。那就是既然地坛的形体被人肆意地雕琢,但是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那么史铁生从一个健壮的男儿现在变成了残疾,他的内心被谁雕琢了一下?

生齐说:命运。

师:被命运、上帝、上苍雕成了残废,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你觉得是哪些东西呢?

生齐说:精神。

师:我的精神、我的生命、我的意志,这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这就是史铁生在地坛里面得到的启示(大屏幕演示启悟)。我的身体虽被上帝雕琢成了残废,但我的生命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我依然可以有自己的生命观与人生态度。所以我们看,三段的景物描写,实际上就是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我们把前后贯穿起来,就是十五年前,他第一次进园,想逃避现实,后来,终于弄明白了,生死的大问题,这期间他想了好几年,自从进了园以后,十五年中,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或者说,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新的史铁生他其实整个都是在地坛里面完成了自己的转身(边讲边用大屏幕演示)。所以呢,地坛对史铁生来讲,其实已经不是一处

人文的景观。它已经融进作者的生活之中,或者,反过来讲,作者进入地坛,地坛就成了史铁生的精神家园。所以有句俗话讲,“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他开启了另一扇窗。”这窗在史铁生那里就是——

生齐说:地坛。

师:说得非常好,就是地坛。当然史铁生所喜欢的地坛,它已经是一个宁静、能看到自己身影的地坛,而不是热闹的地坛。所以史铁生在他的作品《想念地坛》里有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地坛怎么样,我发现它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寻找安静的地坛。我已不再地坛,地坛已不再我。”(大屏幕演示《想念地坛》语段)。说明史铁生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曾经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已经深化成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师:好,照理说,史铁生是在这个世界上最有权抗议,但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他的抗议,有的只是他感情上对地坛的依赖,在精神上对地坛的仰赖,在心灵上对地坛的迷恋之情。我们借另一位作家对他的评价(大屏幕演示:陈启文《走向地坛》的语段)。这段话里,有个词用得不够准确,大家知道期期艾艾什么意思?

生齐说:口吃。

师:形容说话吞吞吐吐。所以我们回过都头来再去看一下这个颁奖词,我们会发现,史铁生承受的是生命的苦难,传达给人类的是确实存在的迷茫和欢乐。我们把这段话中红色的地方一起来读一下(大屏幕再次演示开始的颁奖词)。

生齐读: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是确实存在的迷茫和欢乐。

师:好。我们再来看,整篇文章作者叙述地非常平静,甚至有点冷峻。所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史铁生为什么可以写自己几年中痛苦挣扎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作者在青春得意的年龄上残疾了,他的心灵上面对地坛的依恋的原因。所以,我们看地坛之后的史铁生,变得异常的乐观豁达平静坦然。在此,我们回过头来看,地坛和他之间有缘分,宿命的味道。大家知道宿命是什么意思吗?

生齐说:命中注定。

师:那么人在命运面前怎么样?

生齐说:无能为力。

师:所以,宿命论其实就是一种唯心主义理论。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悲观的思想。但是我们看到的史铁生虽然带有宿命论的思想,但是,他的宿命不是悲观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超越宿命的思想。超越宿命,那就是超越绝望,超越悲观。所以我们套用这个专题的一个词,叫做“向死而生”(板书:向死而生)。在第四篇《鸟啼》中有个词,“向死而生”,大家看一下二十六页最后一句。一个人不惧怕死亡,那还怕什么呢?意思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人们勇敢面对死亡,积极生活。史铁生是中国极少有宿命意识的作家之一,但他树立的不是悲观,不是绝望,对宿命的超越。好,我们在曹文轩《前方》一文中说道,“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就注定免不了要遭受挫折与苦难,学了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文后,你对人生的挫折以及灾难又有了怎样的思考?请你简要地来谈谈(大屏幕演示:你说我说)。我们请第四位同学。

生12:我觉得人生受到挫折或灾难,是正常的。我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和灾难。

师:面对挫折选择迎难而上,而不是选择逃避,是吗?好的,请坐。好,下一位同学。

生13:我觉得生命就像一场旅途,出生是开始,死亡是结束。苦难就像我们生命中总会遇到的风景。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它,用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一切。

生14:我们应该积极对待挫折和灾难,不应该退缩。

师:其实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一种独特的理解。我想这个世界本身就没有什么上帝,也没有救世主,唯一能够拯救自己的,是谁?

生齐说:自己。

师:你就是谁?

生齐说:上帝。

师:对了,你就是上帝。所以以这样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生活中挫折与灾难,我想你一定会是一个生活的最强者。好,再回过头来,我们就会发现,正如史铁生所讲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只要有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生活,不管遭受什么样的挫折和灾难,我想你们都会是生活中的最强者。好,谢谢大家!

生鼓掌。

(三)互动评课(选录)

点评戴召平执教的《我与地坛》

武岭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这篇课文的类型是文本细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文本细读,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戴老师就《我与地坛》一文,作了很好的取舍。他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独到的思考,而这是通过集中选取三个写景片段作为突破口,深入文本,带领学生走进史铁生复杂、封锁的精神世界。虽然在赏析三个写景片段中,始终围绕“写了什么景”、“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给你总的印象如何”来展开,每一次都把重点落实到景的特点上,从而上升到这带给作者的人生启示方面,以此来紧扣主题——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但戴老师可贵之处还在于,没有把三处所写的景孤立起来,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暗写了史铁生走出人生困境的心路历程。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还不断调动学生的知识库,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相关诗句,同时又让学生牢固树立专题课文的紧密相联系的意识,为帮助学生理解宿命,戴老师引用了本专题的另一篇《鸟啼》中的一句话,“向死而生”,由此亦可见戴老师对关键语言的挖掘的力度。

另外,他在文章阅读中有自己个人的看法,绝不为《教学参考》所囿。他认为,史铁生的宿命不是悲观的代名词,而是一种超越宿命、绝望的悲观后的希望。像这样具有个人色彩见解的闪光点还有,像第一处分析写景的片段时,提到“野草”,在这里,他绕开相关参考教案的偏向(生机),认为体现最大的是荒凉。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纠正文中字词上,他选择把相关的多音字、近音近义词放在一起区别对待。

当然,课堂是遗憾的艺术,像开始所说的,由于时间的限制,在细节的挖掘上,难免有粗糙之处。如第三处写景的赏析上,高歌、雨燕代表什么?还是显得比较模糊。但不管如何,总体而言,这是一堂基本做到文本细读的典例,同时也是一堂文质兼美的好课。

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敢。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时间毕竟是不早了。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闲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来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云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救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1)(2)(3)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解析】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拟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常明确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1)孩子: (2)老人:(3)热恋中的情人:参考答案:(1)孩子:对生活感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执教者:奉化中学戴召平记录整理:武岭中学蒋央庆 铃声响起—— 师:先看一段颁奖词(大屏幕演示:华语文学传媒给史铁生的颁奖词),请语文科代表读一下。 生1:好的,谢谢,读得非常不错。他自己所承受着生命的苦难,但是,带给人类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就是由轮椅上的硬汉作家之称的…… 生齐声:史铁生。 师:史铁生。我们再来看一下史铁生的简单介绍(大屏幕演示人物名片:简历、成就、自评等略)。 师:学这篇文章前,首先掌握一下基本的字词。请第一排第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2:读(略)。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所以我们读文章时,首先要读标题。大家看,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我与地坛。文章分成好几个部分,我们这里是个节选。大家迅速看一下,你能不能为两部分的文章分别拟一个小标题。小标题要抓住主要内容,并简明扼要。(大屏幕演示:整体感知) 生3:第一个写地坛,第二个写母亲。 师:谁的母亲? 生3:我的母亲。 师:你看一下,这个题目我与地坛,所以文章的第一部分写地坛与我,第二部分是我与母亲。好,那么,你看一下,我把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展示一下,你看一下,我与地坛,固然和题目联系在一起,而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怎么和地坛联系起来? 生3:因为他开始写的是我与地坛,然后因为我与地坛的关系非常亲密,经常在地坛停留、看书等做一些活动。那么我在家里呆的时间就比较少,然而我的母亲因为种种原因,因为我与地坛的关系太密切,母亲就担心我。 师:好。我与母亲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哪里? 生齐声:地坛。 师:好,就是说,地坛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所写的小标题都是能和大标题紧紧想靠拢。所以呢,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锁定在三个关键词上面。大家可以看出来吗? 师生齐说:应该是我、地坛、母亲。 师:所以,这节课主要学习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史铁生跟地坛有着很深的缘分。甚至他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板书:缘分、宿命)自从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五十年间搬过几次家,搬来搬去总是在他的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我与地坛之间到底有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让我们跟随史铁生的步伐一起步入地坛。大家看,文章比较集中描写地坛有几处? 生齐说:三处。 师:好,有三处。分别是第三段,第五段和第七段。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处。请一个同学给大家来朗读一下第三段描写地坛的语句。大家来推荐一位同学,谁朗读的好点? 生齐说:张宁宇.。 生4:读。 师:好,这里所写到的景物具体来讲有哪些? 生齐答:琉璃。 师:怎样的琉璃?在哪里?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史铁生,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的散文风格和优美沉着的语言 3、体会其思想变化的过程,引发对生命的思索与认识。 4、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1、重点语句的理解 2、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 过程与方法: 朗读、默读——圈点勾画——讨论交流——展示反馈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简介: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有些建筑保存尚好。 就是在这里,有一个年轻人曾经苦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他在这个古园里泡了十五年,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他母亲那毫不张扬的爱陪伴着他走过这段最痛苦的日子。他,就是史铁生。(板书:史铁生)他在“一个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这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万念俱灰,失魂落魄。但他最终战胜了命运,走向了生,并用自己的双手扣开了文学之门。作者将自己十五年中感悟到的宝贵东西,用恳切、优美的文字传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板书:我与地坛)。 (二)、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 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 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 (三)、抓住关键,整体把握 本文分两部分,首先让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四)、文本研习互动探究(第一部分) 1、我们知道,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我与地坛(二)阅读附答案

我与地坛(二)阅读附答案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 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2.把握散文的思想脉络。 3.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亲情的感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的抒情风格。 教学方法 精讲精练法、情感渗透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还是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二、作家介绍 史铁生,当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治疗,那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曾独处地坛园中15年。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他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和咏叹。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 三、史铁生生活照片展示(幻灯片) 四、理解地坛 (一)展示关于地坛的照片(幻灯片) (二)地坛介绍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坛。 “十年前我搬了家,离地坛远了,加之行动不便,现在很少去了。偶尔请朋友开车特意送我去看它,发现它已面目全非;这正是日新月异的布景和道具之所为吧。惟园中那些老柏树依然令我感动——历无数春秋寒暑依然镇定自若,散发着深厚而悠远的气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史铁生 五、字词预习 宿sù命:预定的命运。剥蚀:表面被风化而遭损。 沧桑:沧海桑田,喻世事变化大。淡褪:(颜色)变淡退去。 亘gèn古:亘,时空上延续不断。坍圮tānpǐ:倒塌。 坦荡:胸襟宽畅。/ 地势平旷。撅juē:折。 捋lǚ:顺着抹过去。/捋luō袖。蝉蜕tuì:蝉脱去的皮。 熨yù帖:(用字)贴切。/熨yùn斗。窸窸窣窣xīsū:拟声词。 意蕴:内在意义。猝cù然:忽然。 恍惚:神志不清。狼藉jí:杂乱不堪。 隽juàn永:意味深长。恪kè守:严格遵守。 焦灼zhuó:非常不安。 六、快速阅读,感知全文 1.快速阅读 2.思考: ①这样一篇散文是为谁而作的吟唱,其情感脉络是怎样的? ②这样一座地坛是因何而有了寄托,其思想内涵? 明确:这篇散文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终为写母亲作出铺垫。 总体思路:寻找,解读 七、解读荒园,解读母爱 (一)解读荒园:古园荒芜而不衰败,思绪沉静略带苦味。 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蜂儿一朵小雾 废弃的古园苍幽坦荡瓢虫忽悠升空荒芜 蝉蜕一间空屋但不衰败 露水万道金光 我失魂落魄看见自己宿命残废了双腿理解意图一个事实 落日平铺灿烂 雨燕高歌苍凉 窥看心魂雪地脚印猜想味道 古柏苍黑镇静 暴雨草泥灼烈清纯 风霜落叶坦然微苦(二)解读母爱:母亲坚忍终无分享,往事纷纭不乏感伤。 知道我的苦闷 不知道过程的尽头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课文鉴赏

我与地坛赏析《我与地坛》课文鉴赏 《我与地坛》课文鉴赏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 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部分,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一、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

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这部分描摹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心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我与地坛赏析二、深爱母亲,感受亲情第二部分写母亲。 他爱地坛,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在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 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苦难中的涅磐与顿悟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中文系20 级班学号: 摘要:史铁生, 是当代文坛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 “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 20 岁时因积劳致残。作为一个风华正茂、大有前途的青年人, 在多彩的人生图卷尚未展开时, 命运之神便无情地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沉重的打击不但毁了他强健的身体, 而且对他的精神世界造成了灭顶之灾,他的世界变得暗淡, 如同“荒芜冷落的野地”。《我与地坛》就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写的,讲述的是自己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中主要描写的是自己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呐喊,真实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并通过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深深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本文就是从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母爱的真情阐释两个角度来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死生超越母爱感悟 引言:史铁生, 一个失去太多的残疾人,带着受伤的心面对周围的完整和健全时, 他无处可藏, 无处可躲, 他找到了那个几欲废弃的古园, 找到了和他同样被人们遗忘的失魂落魄的古园地坛, 并且在它博大厚重的胸怀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逃

避、舔伤, 去思索。终于, 他用15 年的时间和代价理清了纷乱的思绪, 正视了自已的伤楚和心魂, 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站了起来, 用自己的笔在文坛闯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是凝聚着作家生死体验, 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写成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作品以它深厚凝重的笔力, 展示出身处绝境的残疾人在与命运之神较量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昂扬的斗志, 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作品中, 平平淡淡、朴朴实实、真真切切的叙述后面涌动的是作者对世间最神圣伟大母爱的肯定, 是对母爱这一人间真情的最好阐释。 一、我与地坛中关于“死”与“生”的涅磐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其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让他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一)关于“死” 既然死是在想通后无需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尊重。

《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知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①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 ②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乙)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エ作,找不到去略,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③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④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知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文意的一组是(2分) A.①缕缕②潺潺③呆④溜 B.①阵阵②脉脉③耗④片 C.①缕缕②脉脉③耗④溜 D.①阵阵②潺潺③呆④片 13.朱自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史铁生说:“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分析这两句话中的“且”与“并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4分)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哪几种方式表现母爱 2、掌握文章的象征意义 3、分析文章中出现的修辞手法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1、《我与地坛》的作者是() 2、史铁生是()代著名()著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集《》等。作品内容() 3、本文是一篇() 4、地坛象征() 5、本文采用了()手法,表达方式的特点是(融叙事、写景、抒情、记人、于一体) 6、作者反复表达的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7、本文抒情方式是(在写景、叙事、记人中抒情) 二、重点字词: 1、宿命: 2、沧桑: 3、坍圮 4、亘古不变: 5、熨帖: 6、猝然: 7、声名狼藉: 8、隽永: 9、恪守: 10焦灼 11、冗长: 12、落寞:寂寞无聊 探究案 三、分析题: 分析5段 “不明白为什么……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本段用了哪些修辞? (2)本段抒情方式是什么? (3)“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象征什么? 分析7段 “十五年中……所以这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1)“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这句话象征着什么?

(2)本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采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3)“味道”指什么? (4)反映作者什么情感? 分析9段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1)作者有了哪种写作方法抒写了深沉的母爱? (2)“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反映了我怎样的内心情绪? (3)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我出去走走,………………整天都想些什么? 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分析17段 有一年………………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母亲的脚印。 (1)“焦灼”何意? (2)“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这句话表现了母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3)这段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和情感? 分析18段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1)本段中所运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方式是什么? (2)为什么运用了类比 (3)如何理解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 (4)为什么说排比是双层的? 反馈案 四、简答题: 1、作者通过哪几种方式来表现母爱的深挚? 2、作品中哪些地方具有象征意蕴? 3、说明作品第三部分中排比、类比、象征三者之间的关系。 知识延伸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我与地坛

12.我与地坛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史铁生(1951——),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清华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延安插队当知青,1972年双腿瘫痪回京。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等。 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数与他的生命状态有关。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二为一的。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史铁生又堪称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洁澈清雅直透心灵,是当代任何一位别的作家难以与之相比的。 【背景感知】 地坛,原名方泽坛,北京东北角安定门,明清祭地神的地方。是北京五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之一。本文写于1989年5月,原文共7节(课文是节选),在自己双腿残疾17年之后,从方方面面回顾了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对人生和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索。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坍圮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蝉蜕.() 熨帖 ..()()有朝.一日() 2. 根据拼音填空。 缘fèn()历尽cāng()桑 专心zhì()志dān()搁 gāngà()()滑jī( ) 罪niè()福zhǐ() diàn()记整整一xiǔ() zùo()落 3. 解释下列词语. 坍圮: 亘古: 宿命: 失魂落魄: 熨帖: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___________下一溜阴凉。 ②有时候就呆到___________都亮起月光 ③蜂儿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____________,转身疾行而去。 ④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___________。 ⑤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___________。 5.在划线处填入恰当的一项 四百多年里,___________,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A.围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影。 B.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C.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D.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6.仿照下面这个比喻句重新造句,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想像合理。 窗子,自从它出现那天起,就成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重新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课文初探】 7、母亲了解自己的儿子因残疾而苦闷,在明知儿子有可能选择轻生的情况下,却让儿子独自去地坛,这是为什么?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坛.(tán)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炫.耀(xuàn)坍圮.(pǐ)嘈.杂(cáo 蝉蜕.(tuì) C.熬.夜(áo)肆.意(sì)灼.烈(zhuó)譬.如(pì) D.姿.势(zhī)斟酌.(zuó)步履.(lǚ)教诲.(hu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分析

苦难中的涅磐与顿悟 ——《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中文系20 级班学号: 摘要:史铁生, 是当代文坛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 “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 20 岁时因积劳致残。作为一个风华正茂、大有前途的青年人, 在多彩的人生图卷尚未展开时, 命运之神便无情地跟他开了一个玩笑, 沉重的打击不但毁了他强健的身体, 而且对他的精神世界造成了灭顶之灾,他的世界变得暗淡, 如同“荒芜冷落的野地”。《我与地坛》就是作者在他人生最失落时、彷徨时所写的,讲述的是自己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中主要描写的是自己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地真诚呐喊,真实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并通过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深深地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本文就是从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母爱的真情阐释两个角度来解读。 关键词:史铁生死生超越母爱感悟 引言:史铁生, 一个失去太多的残疾人,带着受伤的心面对周围的完整和健全时, 他无处可藏, 无处可躲, 他找到了那个几欲废弃的古园, 找到了和他同样被人们遗忘的失魂落魄的古园地坛, 并且在它博大厚重的胸怀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逃避、舔伤, 去思索。终于, 他用15 年的时间和代价理清了纷乱

的思绪, 正视了自已的伤楚和心魂, 从残疾自伤的阴影中站了起来, 用自己的笔在文坛闯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是凝聚着作家生死体验, 用他全部生命感悟写成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作品以它深厚凝重的笔力, 展示出身处绝境的残疾人在与命运之神较量中所表现出的坚韧、昂扬的斗志, 以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作品中, 平平淡淡、朴朴实实、真真切切的叙述后面涌动的是作者对世间最神圣伟大母爱的肯定, 是对母爱这一人间真情的最好阐释。 一、我与地坛中关于“死”与“生”的涅磐 一个作家的作品总是与其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对于人生来说,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铁生与生俱来就是这样的状况,那倒恐怕没太大痛感了。可问题在于,命运为史铁生安排了一个残酷的圈套:先送给他一副比健康人还要健康的身体,然后一个急转弯毁了他,让他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这种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对于芸芸众生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其残忍的。面对这样的不幸和苦难,他开始了对生命的思索与追问。 (一)关于“死” 既然死是在想通后无需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尊重。 —海德格尔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体会

《我与地坛》阅读心得体会《我与地坛》的作者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作者史铁生的作品。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的心得体会来了解故事内容。 范文一 拜读《我与地坛》,起初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因为儿子说需要我写读后感。可是,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几处让我不禁为之动容。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着,虽然不能说是爱学习之士,但是经常让自己找到读书的状态。可是,《我与地坛》带给我的震撼已经很久没有过了。作者的执着与坚强感动着我。虽然失去双腿的他曾经在年少时有过失落与暴躁,但是他日日躲进地坛,去深思,去观察,去体味人生,从不间断,这是多么执着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他。面对残肢,面对挫折,风华正茂的他从彷徨走向沉着,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艰辛的劳动成就了自身的价值,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启迪。做为身体健康的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经常会因为一些琐事,甚至为了官位而自寻烦恼,相比之下显得如此渺小。 母爱的伟大无私震撼着我。作者的双腿瘫痪给了他痛苦的青春,这注定了他母亲痛苦而短暂的一生。当他年少无

知,自暴自弃时,他母亲所承受的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动声色,去放纵他、去呵护他,因为他母亲知道未来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闯。也许作者现在的成就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可是她短暂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释怀吗?作为已为人母的我,经常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称职的母亲,为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操劳着,甚至为了儿子可放弃官位与金钱,以为这样自己就很伟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亲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不能耐心地引导,对孩子的一些习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时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会暴跳如雷。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愿意孩子多学知识,为将来的就业生存打好基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往往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响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认,作为母亲的我,胸怀还不够宽大,对孩子的付出,没能做到任劳任怨。随着岁月流逝,孩子的长大,我会加强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态下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诚然,人生难免有许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悲伤痛苦,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味到人生的乐趣。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在线阅读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在线阅读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

(完整版)《我与地坛(节选)》试题练习及答案

我与地坛(节选)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灼热(zhuó) 猝然(cù) 熨帖(yù) 亘古不变(ɡèn) B.坍圮(qǐ)渗透(shèn) 隽永(juàn) 失魂落魄(pò) C.恪守(kè) 蝉蜕(tuì) 倔犟(jiànɡ)暴风骤雨(zòu) D.窥看(ɡuī)宿命(sù) 捋须(lǚ)玉砌雕栏(qì) 解析 B.“圮”应读pǐ;C.“骤”应读zhòu;D.“窥”应读kūi。 答案 A 2.下列词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4分) A.历尽苍桑 弥漫 雕琢 落寞 B.野草荒滕炫耀嘈杂清晰 C.心神恍惚安详车辙荒僻 D.专心致志坐落羡暮琉璃 解析 A.苍—沧;B.滕—藤;D.暮—慕。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B.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件事搞得我声名狼藉。 解析 “心想事成”应改为“急于求成”。 答案 C

i n g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 .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B .地坛的每一棵树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C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你只有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 蕴。 D .园子衰败但并不荒芜。 解析 B .“树”改为“树下”。C.“你只有”改为“只有你”。D.“衰败”与 “荒芜”换位。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 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 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 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 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 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我与地坛》赏析

《我与地坛》赏析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要跟大家分先过得是中国当代 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吧。 《我与地坛》乃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之作。苏教版必修一仅选取其中两节,但已为之所打动。其含而不露的表现方式,品之有味,回味无穷。现在将对《我与地坛》的部分理解,整理如下,作为教学心得,供以后重温。 对于一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清晰的分析。在讲解《我与地坛》第一节时,我首先从标题入手。既然标题为“我与地坛”,那地坛是什么呀,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用文段词语进行简单的概括。此问题很简单,学生极易得出结论:地坛是一座古园,它荒芜、冷落(比喻),无人问及。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第三段,地坛到底荒芜成什么样了。“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

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此处的分析很重要,要细细梳理。在四百年前,地坛是什么样的呢?明确对象:琉璃、门壁、墙、台阶、栏杆。琉璃是浮夸的,华美夸张;门壁是炫耀的朱红之色,夺目耀眼;墙是高耸的;台阶是玉石般光滑,栏杆是精雕细刻的。而四百年后的今天呢,琉璃剥蚀(剥落侵蚀)了;门壁的朱红淡褪(暗淡褪色)了;高墙坍圮(倒塌零碎)了;玉砌雕栏散落一地了。此处描写一个很重要的手法就是运用了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暗含了对比,写出了在四百年的时光流逝中,地坛前后的巨大变化。标题既为“我与地坛”,那我呢?“在20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20岁之前是“最狂妄的”,朝气蓬勃,胆大包天,世界尽在脚下。而之后呢,“双腿残废”,“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与地坛的命运是何其相似,于是作者才说跟地坛是“缘分”“有宿命的味道”,于是乎地坛成了作者“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在地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己的同类,寻求慰藉,于是“最初几年就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在那做什么呢?“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在思考命运何其残酷,在思考为什么让他来这个

《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

《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 作者:王彬彬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成了当代文学的名篇。至少在说到当代散文佳作时,人们不能遗漏《我与地坛》。但据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的讲台上透露,这篇作品当初是险些被作为小说发表的:“我想我们今天就着重地说一下《我与地坛》,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我们看一看这位创作者的感情的面目,他感情的图画是什么样的?《我与地坛》这篇东西怎么给它归类,也是经过一番争论的。它当时在《上海文学》发表时,《上海文学》的编辑和主编都认为它是一篇好小说,可以作为一篇小说来发表,可是史铁生自己不愿意,他说这一定是散文,而且他说为什么要把散文看低呢?这就是散文,因此它后来还是作为散文发表了。我也同意他的话,我觉得是一篇好散文。”(《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2页)。因为《我与地坛》当初是作为散文发表的,所以现在成了当代散文名作。研究当代散文的人不能忽略它的存在,而研究当代小说的人则不便将其纳入视野。然而,要是当初史铁生不坚持“这一定是散文”而任其以小说的名义问世,那情形就反过来了:研究小说者会用种种或新或旧的小说理论对其大加谈论,而研究散文者则认为它不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围。这样说来,一篇作品被当作“散文”还是被当作“小说”,有时是有着很大的偶然性的。对于研究者来说,这似乎是一种“捉弄”。 《上海文学》的编者最初打算把《我与地坛》作为小说发表,也总有他们的理由。史铁生此前已是小说名家,因而编者把出自史铁生之手的叙事性作品都习惯性地看作小说,这是一层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与地坛》本身也确乎提供了一份让编者“误认”其为小说的理由。一般说来,“散文”的手法比较单一,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比较单纯、清晰;小说则总会有比较多样的“叙事手段”,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比较复杂、暧昧。而《我与地坛》比起一般的“散文”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显然要斑驳、丰富得多。王安忆明知《我与地坛》是“散文”而并非“小说”,却仍在专门讲解小说的课堂上以《我与地坛》为“范文”,对其中的“心灵世界”详做分析,也可证明这部作品确实具有“小说”的某些质素。 史铁生之所以坚持让《我与地坛》以“散文”的名义问世,我想,是因为他当初本就是把它作为“散文”来写的。作品中的“我”就是史铁生自己,作品中所思所感、所见所闻,不但都实有其事而并没有丝毫“虚构”,而且可谓是在撕心裂肺、披肝沥胆,因此史铁生不能接受“小说”这种称谓,他或许还多多少少以“小说”这种称谓为亵渎和侮辱。没有着意的“虚构”,表达的是自己十分真实和隐秘、轻易不肯示人的情思,——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说《我与地坛》是标准的“散文”。但写《我与地坛》时的史铁生,毕竟是已写惯了小说的人,他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把一些小说的常用手法用在“散文”的写作上。《我与地坛》虽然“散文”的特色十分鲜明,但它的剪裁结构、布局谋篇,却显然是经过精心权衡算计的;而这种权衡算计体现出的确实是一个“小说家”的匠心。在这个意义上,《我与地坛》这篇出自“小说家”之手的“散文”,确实与出自“散文家”之手的“散文”有所不同,它带着明显的“小说”的痕迹。这里且以《我与地坛》中人称的变化为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抒胸臆,是“散文”的常见方式。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往往在人称上玩出一些花样,即以变换人称的方式来丰富作品给读者的感受。这种小说家惯用的方式,也被史铁生有效地用在了《我与地坛》的写作中。《我与地坛》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完成叙述的,作品中的“我”就是史铁生本人。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叙述过程中,史铁生并不总是以“我”的名义出现,有时史铁生成了“你”,有时则成了“他”,还有时竟成了“您”。例如第二部分有这样的叙述: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前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