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罗湖口岸及火车站地区综合规划

深圳·罗湖口岸及火车站地区综合规划

深圳·罗湖口岸及火车站地区综合规划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起止时间:2000-2004

项目负责人:李晓江 朱荣远 方煜 马林涛

主要参加人:程颖 王泽坚 徐建杰 覃原 梁峥 陈丽莎

一、项目概况

罗湖口岸/火车站地区是深圳市最大的人流集散地和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

罗湖口岸在深圳市四个一线口岸(罗湖、皇岗、文锦渡、沙头角)中,历史最悠久,地位最重要,汇集了城市中各种交通方式,它是我国最大的、过境旅客最多的陆路客运口岸,该地区的高峰人流超过40万人/日。

罗湖火车站是深圳市的铁路客运中心。

罗湖地铁站是深圳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的起止站点,城市地铁的引入及罗湖站的建设,为该地区的综合改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在罗湖口岸及火车站地区规划设计方案的国际咨询之后,对该地区的交通和城市环境两大问题进行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规划设计。

本次综合规划的基地范围为:规划面积37.5公顷,研究范围10平方公里。

二、规划主要内容

1.主题

该地区城市更新的规划主题为“可持续 管道化 生态”。

2.目标

通过对罗湖口岸/火车站地区的综合改造将其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水平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成为多功能、高品质的城市地区和罗湖城区口岸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城市动力。

3.规划设计

采取项目影响范围圈的研究工作方法,对相关和连带的城市问题,进行系统性地考虑并

通过合理的技术方案加以解释和支持。对功能空间、综合交通和城市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实施性规划。

(1)空间规划

充分利用已有的空间资源,并利用兴建地铁的时机,合理开发地下公共空间,并为今后不可预见的功能留下弹性和空间余地,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更替与演进。同时进行城市空间重组,控制整个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减少交通空间的需求,完善口岸地区的空间结构。将人行空间、车行空间、交通场站和商业服务空间组成高效的一体化城市综合空间体。

(2)交通规划

突出地铁核心地位,净化进入口岸和火车站地区的交通方式,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不同目的、不同方向的人车流组织的“管道化”。

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优化地区路网结构,明确道路功能。完善和平路、沿河路的快速集散功能,强化建设路向北疏散的功能,人民南路主要承担公交走廊与商业步行街功能,形成合理城市结构及交通模式。

图1

从交通组织方面采取公共交通和人流优先的原则,在有限的空间资源条件下,进行明确的交通需求管理,提出了利用地铁大运量的能力和城市其它总体的交通设施布局的资源,将部分长途车迁移至地铁直接服务的福田长途汽车站,分解集中于局部地区的交通矛盾和压力。

图2

图3

图4

改变了该地区道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从空间上对各种交通设施进行重新布局,重组空间秩序。地铁罗湖站采取“两岛一侧”地下三层方案,将联检广场作为换乘的枢纽,使各种交通方式以其为轴心环状顺序布局,以有利于和其他交通方式的综合换乘。

图5 现状联检广场人行交通流线

图6 联检广场人行交通流线

并以地铁站为核心,构筑连接口岸与火车站的“十”字形步行空间走廊实行交通流向的空间“管道化”,进行彻底的人车分流,形成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交通环境。

图7

(3)环境规划

将口岸和火车站地区与国贸商圈进行环境一体化改造,从功能空间上提出了东门—人民南路---口岸及火车站商业和景观轴的设想,系统地组织城市的空间资源,将罗湖口岸地区的局部问题通过区域化的协调规划加以解决。

图8

打造人民南路的公交专用道和步行林荫道,创建生态化、园林式的开敞空间,形成该地区的绿色和建构筑物景观。整合建筑空间环境,进行优美、宜人的场地环境设计。

图9

根据口岸及火车站地区人流和车流集聚的特点,通过竖向分层与平面分区的设计手法对该地区的有限的空间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实现了项目规划地区各种交通“管道化”的设计理念,既保证了口岸地区交通集散的安全性,提高了场所的舒适度和高效,彻底改变了原来该地区混乱的交通和景观秩序。

从城市景观方面在满足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的前提下,保留原有的古榕树作为城市的历史地标,设计了下沉式广场、室内的人行交通层和景观轴线平台等特征显著的景观场所,

统一了口岸及火车站地区的景观秩序,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门户意象。

图10

图11

4.规划实施与技术总承包

由于本规划及时整体提出的系统协调的功能设计,重新设计地铁罗湖站,提出新的地铁站人流交通组织方式,保证了地铁服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该项目更大地区的交通影响思考所暴露的城市问题和相关建议,促成了市、区政府对人

民南路地区的城市更新。

规划完成后、继续承担了实施本规划的技术总承包工作,实时地分解规划所提出的问题,组织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方案深化和施工设计,全面指导和配合本规划的实施。

本项目于2004年底建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