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

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

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
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

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知识梳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学者例如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等,开始从心里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而形成了文化心理学派.1934年,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心理学派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若干年,文化心理学派在美国人类学界一直有着重大影响.

在文化心理学派看来,人们的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他们认为,只有心理素质完善、优越的民族才可能创造并拥有高级的文化,而心理素质不完善、不优越的民族则只能创造和拥有低级的文化,而现代世界危机的根源则在于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刀》(1946),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林顿的《人的品格》(1936)、《人格与文化背景》(1945)等.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和《菊花与刀》.

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本尼迪克特分别考察了普埃布洛印第安人、多布人和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情况,认为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格,或者说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其中普埃布

文化学的流派

洛人文化是“日神型”文化,其特点是严谨、规律、自制和乐群.而瓜求图人文化则是与此相反的“酒神型”文化,主要特征是粗暴、狂野、放纵以及极端自高自大.多布人则是所谓“狂想型”文化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猜疑、仇视以及相互欺诈.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形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强调文化的差异、整合与平等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体现的一种对人类世界的人文关注,具有关怀性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二战期间美军占领日本后,惊讶于日本人根本不反抗,到处各地看到欢迎美军的日本人,美军都震惊了!于是美国战争资料情报室聘请本尼迪克特等人类学家对日本国民性格作专项研究,希望能够在战后能够很好地管制日本,后来就有了《菊花与刀》.尽管本尼迪克特并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在该书中,她通过对日本人的义务与人情、恩与责任、义务与义理等方面的比较,较全面地考察了他们的忠、孝、仁、义、德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从而得出了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

文化学的流派

的“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的结论.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

文化心理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极为盛行,50年代因其种族主义的倾向而受到批评,逐渐衰落下来,60年代以后,在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心理人类学派.该派在弗洛依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侧重于探索人类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是怎样影响其文化实践活动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认知问题,是其研究的重点,这一研究取向至今仍盛行不衰,从者甚众.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1. 社会学的定义 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安东尼?吉登斯提出) 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 研究的科学。 ②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 A 社会变革的需要。 B 、思想渊源,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C 、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力。 D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 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 ① 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 19世纪末): 奥古斯特?孔德: ③ 互动论: 符号是人类沟通 最重要的手段, 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 意涵。 4. 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 ① 定义问题 ② 回顾文献 ③ 建立假设 ④ 选定研究设计 ⑤ 收集与分析资料 (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 ) ⑥ 形成结论 最初使用“社会物理学”创造社会学。 倡导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学。 提出“三阶段法则” 。 晚年提出“人道教” 。 1) 2) 3) 4) A 、 B 、 哈利亚特?玛蒂诺: C 、 赫伯特?斯宾塞: ( 1 )翻译家。 ( 2)研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 ( 3)提倡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 1 )提出社会进化论。 2)提出社会有机论。 卡尔?马克思:(1)研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 (2)提出社会变迁、唯物史观。 ②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A 埃米尔?涂尔干:(1)将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 ( 2)提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 3)提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B 马克思?韦帕:(1)提出社会行动论。 (2)提出政治社会学。 3.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及观点 ① 功能论: 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 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 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 ② 冲突论: 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 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 D 、 假如社会生活的某 或是无法促进社会 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

文化社会学讲义

文化社会学讲义 授课教师:东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邓力铭 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为社会学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化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特别是学会用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纷繁的文化现象,增强学生对各种不同国家、不同类型、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辨析能力和理解程度。 教学时数:36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为主,讨论相结合。 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回答问题和提问,课堂作业)主要参考教材:司马云杰著:《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文化、宗教两章)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1、狭义的文化——文化是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多种形式 1、广义的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定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 果,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东西。 参考——人类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全部产品。既包括物质文化(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有形的制品)又包括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 3、“文化”与“社会”在概念上的不同 文化是社会所创造和共享的产品 ..构成 社会是创造和共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 社会的定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教材P52) 4、“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一切文明都是文化,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文明是文化的高级阶段。 注意,“人类”、“人类社会”、“文化”这是彼此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三者谁也不可能单独脱离其他而孤立存在。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而当人类创造文化的那一刻起,人才之所以为人,而社会正是由创造和共享了文化的无数个人构成的。 二、文化的的演进(人类的演进) 1、人类演进的历史:约46亿年前地球形成→约6亿年前生命在古代海洋中产生(由单细 胞到多细胞,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鱼类到两栖类)→约4亿年前爬行类产生约1亿8千万年前哺乳类动物产生→约7千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出现→约3百万年前人类产生→约5万年前现代人形成→约1万年农业开始→约6千年国家出现→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进入现代社会。 2、人类在灵长类基础上进化演进具有了如下特点: ?、喜欢群居。?、智力发达。?、前肢灵活。?、喜用嗓音。?、直立行走。?、四季性交。 3、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如何塑造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516164.html, 如何塑造不同类型学校的文化 作者:章民 来源:《天津教育·下》2019年第04期 在学校文化的塑造过程中,校长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校长的办学理念、个人风格与学校文化息息相关,校长的任期也会影响一所学校文化的发展。对不同类型学校文化的塑造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对一所面临危机的学校、对一所亟待开发的学校、对一所只欠东风的学校怎么进行塑造,使不同的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转型并创新发展。 “多数人影响着少数人,旧人改变着新人”,学校文化有定向作用、推力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等。它可以促进奋进心,提高生产力;可以营造和睦融洽氛围以提升团队协作,从而使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并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建设承诺精神,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可以激励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士气以增强学校的动力;也可以将注意力与日常运作聚焦于最重要及有意义的事。 一、对一所面临危机的学校。如何塑造学校文化。使学校重新发展 案例(一)学校情况:90年代开办,20多个班级的初级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逐年减少,道德品质也处下中下水平。教师平均年龄40周岁以上,基本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每天只是完成任务式地工作。学校领导一直末调换有超过10年,中层领导不积极干事,学校办学理念陈旧、课程无特色、活动项目单一。学校在社会上的名誉不好,被认为综合实力较差的学校,综合评定处于低水平。对于这种学校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危机管控。通过调查、座谈、视察等途径了解学校情况。在困难和危机面前,校长带头示范,中层领导紧紧跟进;实施行政领导首遇问题责任制;开展校级领导推门巡课制度等。从外到内地进行管控,慢慢改变现状。 2.抓紧学校的纪律,使其正常运作。在会议中强调学校的纪律,实行每天校长迎接教师上(下)班、学生上(放)学。在欢迎全体师生来校的同时,加强纪律管理。 3.给予教职员工团队不遗余力的支援。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教师们的总体情况,特别是教师们的特长、兴趣和困难,并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援,消除他們难言的苦恼,让他们在工作上没有后顾之忧。 4.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改变形象。在学校适中位置做一些文化宣传,突显学校的特色。鼓励教师对学校和学生要有信心,树立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意识,集思广益,共同面对当下的困境。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强调仪容仪表,提升整体形象。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文化资源学试题题库

文化资源学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民俗文化资源特征的是(C) A 民族性 B时间性 C经济性 D社会性 2.根据文化资源形态划分,不属于文化资源类型的是(D) A符号意义的文化资源 B经验型的技能文化资源 C垄断性旅游文化资源 D学术性的专业文化资源 3.不属于历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是(D) A历史遗迹B历史建筑C无形文化遗产D古代园林 4.下列不属于文化资源价值表现的是(D) A经济价值B历史价值C精神价值D人类价值 5.下列不属于文化资源评估基本原则的是(D) A科学性原则B客观性原则C可量化原则D宗教性原则 6.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文化价值成因的构成部分(D) A.原真性 B.存在性 C.非使用性 D.历史性 7.以下哪个选项是按照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划分的(A)A.符号化意义的文化资源 B. 历史性文化资源 C.物质文化资源 D.地域文化资源 8.(A)和(A)是文化智能资源的两个核心要素,智力成果和脑力资产共同构成文化智 能资源。 A.知识、智力 B.知识、科技 C.科技、智力 D.创新、科技 9.以下选项,哪个不是文化资源价值考量基础(B) A.资源价值论 B.需求层次论 C.环境价值论 D.劳动价值论 10.(A)是文化资源产权保护体系的核心部分。 A.文化利益分配机制 B.文化资源保护机制 C.文化资源的产权认定机制 D.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11.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可以将文化划分为三种不同形态,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不符合的 (D) A、物质文化 B、精神文化 C、制度文化 D、社会文化 12.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化资源的价值成因(C) A、原真性 B、存在性 C、价值性 D、非存在性 13.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化资源评估的基本原则(D) A、科学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 C、无宗教原则 D、不可量化原则 14.下列哪一项不是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A) A、历史性 B、独特性 C、多样性 D、不可再生性 15.下列哪一项不是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D) A、保护意识薄弱 B、保护力度不够 C、保护缺乏科学性 D、保护积极性差 16.哪个选项不属于文化资源的资源特性( C ) A、生产性 B、非消耗性 C、不可再生性 D、稳定性 17.以下不属于文化资源四大类中的是( A )A、历史资源 B、技术资源 C、专 利资源 D、智能资源 18.以下不属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的是( B )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文化学

文化学 第一章:绪论 一.文化的界定 1.文化问题的提出:文化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重新认识和发现,是人这一主体,关于对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环境、人与传统,人与历史、人与创造等各种具体或抽象问题的思考。 (1)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问题都由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决定。 (2)文化决定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人是环境的动物:今天的文化就是怎样改造环境、适应环境,使环境与人类和谐相处、长久共存。 (4)传统决定着每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传统是每一个文化类型得以延续的精华,没有传统的文化,就如同躯体失去了灵魂。 (5)人类是历史演化的产物:人类创造了历史,历史的演化进程改变了人类自身,人类伴随着社会演化发展而成长成熟。 (6)文化属于人类的创造:人类的发展就是文化创造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就是文化创造的进步。没有创造就没有文化发展的生命力。文化发展停止了,人类发展的进程也就停止了。 2.文化的定义:①.文化定义的主要观点:1.现象描述性定义:较为常用,特点:将文化内容进行罗列,因此非常具体,使一般人都易于理解文化内容都包括哪些方面和具体由什么组成。 2.社会反推性定义:特点:用人类的现有文明去比照历史上的存在形态,说明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文明或文化,让人们透过不同时代的文化形态,理解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向前推进的。 3.价值认定性定义:特点:从文化的意义、功用等方面出发对文化进行界定。 4.结构分析性定义:特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体系,每一个具体的文化内容都是这一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不仅是表象,可能存在深层的意义或价值。 5.行为取义性定义:特点:强调文化的行为性和动力性,把文化视为一种具有动力特色的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这种定义表面仅关注生活方面,但实际上是文化被创造和被传承的最深层或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6.历史探源性定义:特点:把文化放到历史发展的层面上去认识,强调文化的群体性和群体赖以生存下去的知识。(历史或生活,尤其是其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成为维护群体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也是延续相同生活方式或创造新的文化生活的必要条件。) 7.主体立意性定义:特点:强调人这一主体在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和本质意义。 ②.其它定义:1.训诂学定义的方法:对文化一词进行词义和语义学解释,目的是为了从历史角度来说明文化的性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从历史来源理解文化的含义,有一定的普遍性。其缺陷在于往往失之于泛泛而论,不能对文化的具体特征、文化的实际形态做出严格划分。 2 .学科性定义的方法:不同学科的文化定义与不同民族的文化定义,这些定义虽然大多数并不是专门适用于某一学科的,但是受学科视阈的限制,仍然有一定的针对性。 3.比较文化学的定义或跨学科、跨民族的文化定义:即跨越不同民族与学科,结合不同方法,来确定文化的定义。这里指的是跨越通常的学科界限,从不同的民族的角度来研究文化。③.文化的定义可归纳为六类:(1)记述的定义;(2)历史的定义;(3)规范的定义;(4)心理的定义;(5)结构的定义;(6)发生的定义。 延伸:关于分类问题的思考: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物的总和,这是对文化的基础层次也是总体性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各个民族中都是肯定的。

三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功能论

三种社会学理论流派之功能论 陈子奇 建筑12 2110703036 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变迁愈发迅速,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提也愈演愈烈,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社会学这一学科得到了确立和发展。进入二十世纪中期,随着社会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也逐渐兴起和成熟起来,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角度各异,理论丰富多彩。其中较为主要的为功能论(Functionalism)、冲突论(Conflict Theory)、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这三大流派。 在这三种理论流派中,我比较认同功能论的观点。 功能论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鼎盛于60年代,为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该理论的代表性人物为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与罗伯特·金·莫顿(Robert King Merton)。功能论论深受孔德的证实主义与迪尔凯姆的理论影响,认为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而建构的,社会的稳定性建立在合作意识与共同意愿之上,提倡以整体的角度分析问题。 在帕森斯的理论中,社会整合了其内部各部分的功能,具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一般情况下,其系统总是区域和睦与均衡的,而各部门也都为社会的和睦各司其职,不利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部门则会面临淘汰。 然而,对于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帕森斯的理论体系无法对其进行解释,莫顿的理论体系则对进行了补充与修正。莫顿认为社会机制包含了显性功能、隐性功能与反功能,并非每个功能都有利于社会系统的稳定,而社会的存在是基于各功能的协调。 毫无疑问,冲突论的观点从本质上解释了社会内部系统的关系与社会的运作方式,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与实用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功能论目前依然在社会学界被广泛认可。然而,就个人而言,经过对三种理论流派的学习与思考,我选择了功能论的理由如下: 功能论的观点较其他流派的观点更为客观、全面 功能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与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其构成功能与运作模式,通过严谨的推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功能论的思考方法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全面的去认知社会的本质。社会的组成内容是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因此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也不能只从单一的角度考虑,只有以全面、整体的眼光去分析,才有可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由于功能论体系的整体性与全面性,并不以社会中的某一方面作为着重点,保持着中立而冷静的研究态度,对于社会各层面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对客观的认识。 反观冲突论与互动论。互动论将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的冲突作为研究的主题。的确,冲突是影响社会运作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且反应在社会的方方面面。然而,冲突的仅是社会现象的一个方面,虽然对社会形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背作为社会的主体研究。因此,我认为冲突论的观点过分注重现象,仅仅将重点放在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虽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缺乏对社会本质的思考与认识的全面性。而互动论认为社会的形成源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便通过对个体间互动的研究来研究社会。总体来看,互动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较好的解释诸如个人社会化等的社会微观问题,弥补了前两者在在小范围内为社会现象分析中的不足。但是与此同时,这一理论过分强调了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