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监狱学基础理论》第六章“罪犯的人格问题”学习笔记

《监狱学基础理论》第六章“罪犯的人格问题”学习笔记

《监狱学基础理论》第六章“罪犯的人格问题”学习笔记
《监狱学基础理论》第六章“罪犯的人格问题”学习笔记

《监狱学基础理论》第六章“罪犯的人格问题”学习笔记

监管(浙试)132区队

俞心宇 201331202

[摘要]

郭明老师主编的《监狱学基础理论》第六章“罪犯的人格问题”从近代刑罚史上“罪犯人格问题”的由来入手,结合“人格”现象的一般认识,提出了关于“罪犯人格”的基本定义;然后,对“罪犯人格假设”的具体涵义、历史成因以及若干典型的罪犯人格假设类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最后,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阐述了“罪犯人格异化”即“人格监狱化”的罪犯服刑人格现象及其形成的一般机理。

“罪犯的人格问题”一章是小生学习《监狱学基础理论》之后感悟最深、心得最多的章节,小生对该章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查找与搜集,以拓展学习与思考。

[关键词]

罪犯人格,罪犯人格假设,罪犯人格异化

一、“罪犯的人格问题”章节学习的整理

该章第一节是“罪犯人格的含义”,小生在此节学习了“罪犯人格问题的由来”与“罪犯人格的定义”。

关于“罪犯人格问题的由来”,书中阐述这一问题是“预防刑”理论在颠覆“报应刑”理论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依次逻辑,当刑罚的主要目的和方法不再是解决正义报应问题,而是旨在解决预防犯罪问题时,则消除‘人的犯罪可能性’必然成为刑罚关注的中心和焦点。”(P74-75)“换言之,如果刑罚一旦将‘罪刑关系’不是建立在以报应犯罪为目的以及刑罚的效果上、不是基于罪犯个体可测度并在彼此之间可比较的报应行为上,即‘行刑的一般化’之上,而是建立在以预防犯罪为目的以及强调个体差异性的‘行刑个别化’之上,那么,‘什么是罪犯人格’必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P75)

关于“罪犯人格的定义”,书中从有关“人格”的形式化的基本定义中推知出“罪犯人格”的基本定义及认识罪犯人格的基本方法。“在比较、综合了多种观点之后,这里拟提出一个形式化的基本定义,即人格是人的个性结构与其社会关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现实自我及其行为模式。”(P76)“由上述有关人格的基本定义,可以推知‘罪犯人格’的基本定义是‘罪犯的个性结构与其监狱生存关系

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现实自我及其行为模式’。”(P77)“根据上述定义,可知认识罪犯人格的基本方法应是:①了解罪犯的个性结构;②考察罪犯的监狱生存关系;

③研究罪犯个性结构与监狱生存关系的相互作用;④识别罪犯的现实自我及其行为模式。”(P77)

该章第二节是“罪犯人格的假设”,小生在此节学习了“罪犯人格假设的含义”与“罪犯人格假设的分析”。

关于“罪犯人格假设的含义”,书中批判性地论述了这种借助“意识形态”对“罪犯的人格是什么”所提出的名曰“罪犯人格假设”的研究方法。“所谓‘罪犯人格假设’,是预设在主流行刑理论、立法、政策及其实践之中的关于‘罪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或‘罪犯究竟具有怎样的人格’的实质性判断。这一‘实质性判断’之所以被称之为‘假设’,是因为它未经科学的证实或证伪。”(P78)“‘罪犯人格假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应用发明,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P78)”由此可见,‘罪犯人格假设’一经传播,将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后果。“(P79)关于“罪犯人格假设的分析”,书中以“预防刑”体系中的主要类型“教诲刑”、“改造刑”、“矫正刑”为例。对“罪犯人格假设”的含义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说明。“‘教诲刑’是以‘道德教诲’为主要内容和方法的一种预防刑理论与实践。……它假设‘罪犯是一个有道德品质问题的人’,即假设罪犯是一个道德上的‘恶人’。”(P80)“‘改造刑’是以‘思想改造’为主要内容和方法的一种预防刑理论与实践。……它假设‘罪犯是一个有政治思想问题的人’,即假设罪犯是一个政治上的‘敌人’。”(P80)“‘矫正刑’是以‘心理矫正’为主要内容和方法的一种预防刑理论与实践。……它假设‘罪犯是一个有心理行为问题的人’,即假设罪犯是一个心理上的‘病人’。”(P80)“但从罪犯人格的‘学理定义’和科学认识的‘假设思维’加以考量,在三种‘罪犯人格假设’的意识形态判定与罪犯人格真相的具体事实之间,由于缺乏‘科学实证’的必要中介,实际存在着种种或‘以偏概全’或‘指鹿为马’的认识错误。”(P81)

该章第三节是“罪犯人格的异化”,小生在此节学习了“罪犯人格异化的含义”与“罪犯人格异化的机制”。

关于“罪犯人格异化的含义”,书中以著名监狱题材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为例,通过分析影片中的老布鲁克斯、安迪以及瑞德这三个人物的不同心路轨迹,完美诠释了“人格监狱化”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罪犯人格的监狱化、去监狱化和反监狱化现象是罪犯人格在监狱特有的制度性生存境遇中显现的真相之一,其发生具有必然性”。(P83)“‘罪犯人格异化’亦即‘罪犯人格监狱化’(或曰‘监狱化人格’),是发生在监狱刑罚执行过程中的一个极为典型的罪犯服刑人格现象。它主要指的是罪犯原有人格在监禁状态下出现了变异现象。其人格变异的主要特点是罪犯在逐步适应监狱生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产生深度依赖心理,竟至于丧失对狱外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再适应的信心与能力,变得只适合在监狱中生活。”(P81)

关于“罪犯人格异化的机制”,书中选取了描述“监狱化过程及其行为特征”的四个关键词,即“忍受”、“适应”、“依赖”、“习惯”,生动诠释了罪犯人格异化的一般原理。“综上所诉,罪犯‘人格监狱化’是罪犯人格从忍受、适应强制

者,到依赖、习惯强制者的过程。其结果是罪犯人格与监狱制度融为一体,效应是其身心‘永远走不出监狱的高墙’,也就是再适应信心和能力的彻底丧失。”(P84)“质言之,有人格的‘制度化’,就会有人格的‘去制度化’或‘反制度化’。这是一种具有悖论意味的人与制度的纠缠关系。从这一意义看,‘人格监狱化’现象不过是‘人格制度化’现象的一个特例罢了。”(P85)

二、“监狱人格的成因及矫正机制探析”论文的学习引述

《财经政法资讯》杂志2010年第5期的“学术探讨”栏目刊登了四川

大学法学院的黄先、刘畅所写的《监狱人格的成因及矫正机制探析》一文。

学习该文,小生受益匪浅。

文中的摘要简明扼要地论述指出,罪犯在监狱中生活使他们的人格特征

深深打上了“监狱”的烙印;监禁刑造成罪犯人格变异,这种罪犯人格障碍

就是监狱人格;解决监狱人格问题,就要立足于影响监狱人格形成发展的心

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主要通过监禁手段、管理方式、教育方法、心理矫

正四方面的有机结合来进行;对监狱人格的研究,有助于预防监狱人格的形

成,有助于促进罪犯人格健康发展,有助于罪犯出狱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

活。

《监狱人格的成因及矫正机制探析》一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研究思路科学全面地分析指出,“监禁刑是将罪犯收监执行的一种

刑罚, 具有惩罚罪犯和改造罪犯的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监禁刑的

改造罪犯人格职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监禁刑能否真正实现罪犯人格

的改造却是一个难题。长期的监禁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罪犯人格的形

成和发展。实践中监狱生活大多使罪犯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很多受到监

禁的犯人出狱后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监狱人格进行研究,

使罪犯人格在服监禁刑中能够健康成长,使罪犯出狱后能够正常回归社会,

从而实现刑罚改造罪犯的目的。目前有关监狱人格的研究, 只在一些罪犯

改造心理学或监狱学教材中略有提及,论述不是很多;在临床精神医学上

也仅仅对罪犯群体的人格障碍发病率进行过调查,因此我们还有必要对监狱

人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就是本文所要谈到的罪犯的监狱人格及其矫正

机制问题。”

该文首先论述了“监狱人格的概念”。

关于“人格的概念”,“简单地说, 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本文所指的监狱人格中的人格概

念, 不是指罪犯在监狱中形成的道德品质, 也不是指他在监狱中应当享有

的法律地位,而是指罪犯在监狱中形成的个性。”

关于“监狱人格”,“所谓监狱人格,是指罪犯在监狱生活中所形成的

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称。作为监狱学研究对象的监狱人格,

特指罪犯在监狱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不健全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即罪犯

因监禁生活而形成的反社会型人格、抑郁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等一系列人格

障碍。”

关于“犯罪人格与监狱人格”,“犯罪人格和监狱人格是有明显区别的。”“犯罪人格是指那些由于受先天或者后天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定的犯罪观念、习惯、态度、情感反应等个性的人格障碍。”“而监狱人格则是指被判处监禁刑的罪犯在监狱生活中形成的人格障碍。”

该文其次论述了“监狱人格的表现”。

作者结合某学者的调查论述了五种主要的监狱人格类型及表现:一是反

社会型人格障碍。二是冲动型人格障碍。三是抑郁型人格障碍。四是顺从型、

依赖型人格障碍。五是多重人格型人格障碍。

该文最后论述了“监狱人格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机制”。

关于“监狱人格的原因分析”,作者指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综

合作用的过程,既有个人素质的因素同时也有社会环境因素。

一方面,从心理学来讲,需求和动机对监狱人格有重要影响。“罪犯在

监狱服刑期间,不可避免的有上述基本需求。但由于监禁刑大大限制了罪

犯的人身自由, 所以很多需求又都无法得到满足。这将直接影响到罪犯

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如对食物的质或者量的不满足就可能增加对社

会的仇视和报复心理; 对人身自由和卫生条件的不满足就可能导致抑郁

型人格; 对性需要的不满足就可能导致同性恋; 自我实现的不满足就可能

导致自杀行为或者在监狱中充当牢头狱霸等。”“总而言之, 罪犯需求的

不满足同需求的无法实现的矛盾深刻地影响着罪犯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另一方面,从社会学来讲,再社会化不足和监狱化对监狱人格有深刻影响。再社会化不足的影响具体为:“但现实却是,由于监禁刑带来的罪犯与

社会的隔离, 使罪犯丧失再次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使罪犯社会化速

度迟滞于社会正常成员,素质劣于社会其他成员, 人格发展发生偏离, 最

终导致了罪犯再社会化的不足。”“在监狱里生活,有着与社会生活太多

的不同。这里没有交易,只有分配;这里没有竞争,只有任务;没有讨价还价,

只有命令与服从。”“ 更为严重的是,对于长期关押的罪犯,由于再社会化

的严重不足,不仅不能成为模范公民, 而且连最基本的社会行为都无法做到, 他们对于社会生活变得无所适从。”监狱化的影响具体为:“监狱化就是

罪犯对监狱亚文化的习得和同化的过程。”“罪犯的监狱化是同罪犯的再

社会化相抵触和背离的过程, 对罪犯健全人格的成长和重返社会的目标的

实现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如罪犯被监狱化后,自己人格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他们以违法犯罪为荣,以遵纪守法为耻;以犯罪手段精湛恶毒为荣,

以犯罪手段普通简单为耻。”

关于“监狱人格的矫正机制”,作者指出,所谓监狱人格的矫正机制,

就是通过建立适当的体系或者制度, 使监狱人格问题得到解决;从影响监

狱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出发,主要通过监禁手段、管理方式、教育方法、心理矫正四方面有机结合来解决罪犯监狱人格问题。

第一从监禁手段来说,限制监禁刑的适用、促进行刑社会化的发展。“在当今行刑方式由监狱矫正逐渐向社区矫正转变和世界轻刑化的趋势下, 一方面我们在立法上要限制监禁刑的立法, 另一方面在司法上要以刑法的谦抑原则为指导限制监禁刑的适用, 再一方面在行刑方式上要积极

探索行刑社会化的新路径, 开展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方法。”

第二从监狱管理上看,应当改善监狱管理体系。监管思想上,监狱管理部门应当把监狱当成教育犯人、引导犯人和帮助犯人改造成新人的学校。狱政管理者上,狱政干部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应当要有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擅于洞察受刑人的心理发展变化, 应当有责任心和爱心、给受刑人爱和归属感,。劳动改造上,应当坚持“改造第一,生产第二”,不能给犯人过多的劳动重负。犯人的考核、奖惩制度上, 完善罪犯改造激励系统,促进罪犯刑罚心理的改变,使罪犯进行积极地自我改造。

第三对罪犯的教育方式上,除了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和政治思想教育, 还可以对罪犯进行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的文体教育。如可以开展罪犯与狱外人的交流活动, 开展情感教育活动,运用音乐、美术各种艺术形式陶冶罪犯情操、美化罪犯心灵,一切有利于罪犯人格健康成长的手段、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对罪犯的教育中来。

第四在心理矫正方面,应当重视犯人的心理发展变化,关注受刑人人格健康成长。应当对犯人设置一个入狱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可以开展入狱前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应当加强犯人心理矫正相关专业人才培训, 构建一个能对犯人进行心理矫治的机构体系。应当对犯人开展定期的心理测试,开展心理讲座,进行罪犯的心理检测和预防。

三、相关资料的搜集学习

(1)根据相关资料,我国的监管存在改造模式矫枉过正的问题,行刑社会化是科学途径。

建国以后,特别60、70年代对监狱的管理比较混乱、松弛,其间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长时期以来,监狱把无罪犯脱逃、无罪犯自杀、无罪犯非正常死亡、无重大事故这“四无”作为监管安全的首要标准。因此多数监狱对罪犯的监管思路就是通过严格监禁隔离,阻止罪犯继续犯罪,对于假释、监外执行等刑罚执行制度,即使符合条件,也基本不会优先考虑。但监禁行刑方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可能引起罪犯婚姻、家庭关系、子女抚养、父母赡养,等社会问题以及“监狱人格”等监禁反应。“监禁刑最大的弊端就是犯罪分子的交叉感染。尤其是对初犯、偶犯、过失犯、犯轻罪之人判处监禁刑,在较短的刑期内往往达不到改造罪犯的目的,反而被其他犯罪分子感染了。”对适合社会化行刑的罪犯强制隔离会使监狱

整体改造质量受到贬损,为一部分刑释人员回归社会重新犯罪埋下了祸根,这与刑罚的目的是向左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正如李斯特所说:“矫正可以矫正的罪犯,无法矫正的不使为害。”监禁刑有其固有弊端,可以进行社区矫正的尽量到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地是罪犯回归社会前的“缓冲地带”,社区矫正是融入社会前的“热身运动”,能促使刑释人员在真正回归社会前练就一身适应社会的本领,培养社会人格,不致于被社会边缘化,另外社区矫正还能动员村委会或居委会、公安机关,社会志愿者参加到刑罚执行实践中去,大大节省刑罚执行资源,避免监狱人满为患。这对纯化监狱刑罚执行职能,教育矫正罪犯,最终改造罪犯将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2)根据相关资料,监狱亚文化是犯人特有的一种生活模式,有时它对犯人的影响比监狱主流文化还要大。

所谓监狱亚文化,是指罪犯亚群体在监禁生涯中逐渐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地信奉和遵行与社会主文化偏离或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现象的综合体。监狱亚文化,其实就是监狱中的犯人与主文化相异的生活形态,即研究监狱中犯人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许章润认为监狱亚文化一般具有的特性和功能是:叛逆性与反社会功能,职结性与同化功能,畸异性与自卫功能。在监狱亚文化的具体表现方面,主要有:(1)反社会意识;(2)罪犯亚群体;(3)罪犯的非语言符号;(4)文身;(5)罪犯精神活动产品;(6)监禁反应;(7)罪犯特征;(8)监狱适应;(9)监狱经验;(10)监狱人格;(11)监狱烙印。

由于监狱亚文化具有特殊的伦理、道德、宗教、审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因此,监狱亚文化与监狱主流文化相遇,就会造成价值冲突,在目标与理想上发生深刻的分歧。作为特定的主体的罪犯与特定环境相结合,产生了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的特殊文化现象,这便是监狱亚文化。服刑的罪犯同样是监狱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可能创造健康的监狱文化,也可能创造病态的监狱文化。监狱亚文化是一种初级文化现象,没有明确的规范体系,但它所具有的感染力、内聚力,能够极大地耗散管理与矫治效应,如果任其发展,还会泱及社会。

(3)根据相关资料,监禁状态对罪犯人格变化有深刻的影响。

监禁刑仍是我国罪犯处遇的基本模式。监禁状态对罪犯人格变化的影响有:罪犯对监狱生活的适应性;几乎所有罪犯都要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监狱化过程,而且刑期越长,监狱化程度越深。监狱化会进一步恶化罪犯人格,阻碍和破坏对罪犯的矫正和在社会化进程,从而形成所谓的“监狱人格”,产生依赖性增强、受暗示性增强、思考能力下降、惰性增强等。

正如美国电影《死亡实验》,该片以1971年美国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基础,根据马里奥?乔丹努的小说《黑盒子》改编。出租司机塔瑞克与其他19名各行各业各年龄段的应征心理实验对象的男性被分为两组,分别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狱警,实施为时2周的模拟监狱实验,并各获4000德国马克报酬。斯坦福实验在1971年8月20号结束,原本计划14天的实验,导致了不可预料并最终无法控制的后果,因此仅仅进行了6天。影片触目惊心的为观众描绘了正常人在为期2周的监禁生活中的监狱化过程,以及狱警的适应过程。

(4)根据相关资料,对即将出狱的服刑人员来说,干警的管教主要是巩固改造成果,帮助他们了解适应社会以及弱化其监狱人格。

监狱作为一个与外界隔离的、相对独立的空间体系,在这里生活的服刑人员,几乎所有时间都是从事犯群内部的交流活动,如此长期下去,势必导致所押服刑人员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生活日趋模式化、机械化。对回归社会得到自由后的生活既期待又有一定的恐惧,服刑时间越长,对监狱模式化的生活越习惯,这种恐惧感也将越深。最终导致服刑人员形成监狱人格,潜意识中将监狱生活定位为自己追求的“正常”生活,而对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失去信心,不敢正视未来。

出监教育分三个阶段:巩固反思教育阶段是增强他们的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规范意识;社会化教育阶段为他们释放后的生活、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释放前教育阶段主要给服刑人员宣讲一些社会保障政策,如何落户安置等。监狱还会请心理学教授来做心理辅导,消除他们对迈入社会产生的恐惧心理。监狱定期组织服刑人员收看电影“大片”节目,是服刑人员获取、融入社会信息知识的一种渠道之一,也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监狱文化氛围,既激发了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还有效消除了一部分人对监狱政策和制度的抵触心理和消极情绪,切实体会到和谐改造环境和现代文明监狱的构建进程,从而产生出“我被改造”转变为“我要改造”的积极状态。

(5)根据相关资料,制度化具有正功能与负功能。

制度化,是指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有的社会学家在组织领域研究制度化,把它作为组织变迁的一种方式;有的则侧重制度体系的完备。

制度化的正功能:①秩序功能。制度化使群体和组织的制度完备与规范统一,促进整个社会和谐与安定。②控制功能。制度化有助于规范的内化和人们行为的协调,对社会起控制作用。③强化组织功能。制度化能将组织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

制度化的负功能:①僵化。制度化易使社会成员追求安定,妨碍组织对社会经济变化的适应,影响其应变能力。②保守。组织的制度化程度越高,其成员特别是领导者越趋向于维护已有的组织机构,保存既得的权力与地位,忽视组织效能的发挥,并影响目标的实现。

(5)根据相关资料,“监狱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适应监狱特定环境的过程。

自由刑罪犯被关押在特定的场所进行劳动改造,其心理状态是个性心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这个特定环境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罪犯和民警不是平等的人际关系,也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而是被强制和强制、被改造和改造的关系,着就体现了民警、罪犯之间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性,使得罪犯处于服从的地位。二是人际关系的消极性。改造生活中,罪犯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和自己一样受到法律惩罚的罪犯个体和群体,而这样的群体普遍具有消极的心理因素。在罪犯教育改造、心理矫治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同类之间的消极影响。三是主观意志和生活条件的限制性。自由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使罪犯的个性受到压抑,阻碍常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正是由于特定环境的这些特点,使得罪犯改造过程中除了积极效应之外,还存在着一系列消极效应,在罪犯心理上留下特定环境的烙印,促进着“监狱人格”的形成。同时,“监狱人格”又是一种自我保护模式,以减少罪犯与上位阶层的冲突、减少罪犯间的摩擦如此等等。罪犯适度监狱环境,也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监狱人格”。

(6)根据相关资料,并不是每个罪犯都能够形成相对稳定的监狱人格,部分罪犯并不能很好的协调多种社会角色,不能让监狱人格的四种维度保持相对平衡,由此产生各种变异,发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甚至引发障碍。

监狱人格”存在四个特征。一是屈从性。罪犯由于长期被强制监管改造,被动地按照刑罚执行机关所限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渐德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个性特征,变得听命于他人,缺乏主见。二是被动性。罪犯的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现实,导致心理活动的被动性:监狱里的惩罚改造,限制其人身自由和罪犯自身渴望自由的主观意愿相冲突;生产劳动的现实因素和罪犯好逸恶劳的脆弱意志相冲突;严格的监管改造制度与罪犯不羁的生活作风相冲突。三是隐蔽性。罪犯在监狱内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掩盖得较为严实,平时较少暴露自己想法,既不轻易相信民警,也不轻易相信其他罪犯,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相当时间的观察,没有一定的把握,绝不贸然建立推心置腹的朋友关系。四是顽固性。主要表现在:服刑过程中不愿改变原有的思想概念、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在复兴过程中,为了避免遭受惩罚,刻意地在自

我意识和自我评价上降低自己的价值,变得过分谨小慎微,从而形成一种顽固的独特的入监后才产生的行为方式。

监狱人格的变异主要包含三类:一是刑期焦虑。表现为:坐立不安、惶惶然若祸事降临,常伴有胸闷、心悸、肠胃功能障碍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存在对刑期时间做记号或者反复计算余刑行为,并符合焦虑症的临床标准。二是被迫反应。表现为:自我不完善感严重,过分自我关注自我,具有强烈的自控和自制能力。三是拘禁反应。症状分为三方面:内在反应(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外显反应(拒绝劳动、亢奋喊叫)、极端反应(企图自杀等)。

(7)根据相关资料,应对罪犯的“监狱环境适应不良”现象的策略有四个方面。

一是角色定位与适应教育。教育的重点在于角色与地位的调整,首先要让罪犯了解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身份与自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次,要使他们明白找准定位,改变态度可以降低在新环境中受挫折的可能性。

二是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是心理矫治的必备条件,通过加强罪犯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初步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自己的问题能够及早察觉,主动寻求帮助。

三是给予希望。罪犯心理状态是个性心理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其具有时间性。许多适应不良引发的罪犯心理问题一旦到了临释时,会减轻并慢慢消退,通过对人生、前途的分析以及励志故事的讲述,给予罪犯希望,不仅仅可以增强其改造信心,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监狱环境的适应。

四是及早发现,及时疏导。制作《心里异常罪犯鉴别手册》,发于监区,便于监区民警进行鉴别,更好地开展矫治工作。

《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评估分析调研报告》概述

《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评估分析调研报 告》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形式的犯罪现象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且传统的犯罪形式和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异,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正因为如此,罪犯在被管制和服刑期间以及出狱后,其犯罪心理针对于社会危险性的评估,对于国家各级法制机关和单位,能够更好地把握罪犯在狱内和出狱后重新犯罪的心理危险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重新犯罪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罪犯服刑期间被改造环境的秩序性和流程性,并且,如果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过重,还会使罪犯出狱重新回归社会后形成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加剧从而会生成更多的犯罪污染环境。这种犯罪意识的传染性将形成更多的犯罪现象,形成更多的犯罪传染性,从而引发更多新增的犯罪现象。这样就会使整体犯罪率不断地进行叠加,就会极大地影响到整体社会的秩序性和和谐性,使得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更多的影响和桎梏。基于以上原因,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第二监狱管理下,北京昌平中科心理研究所承办了这项课题研究。 本研究是从犯罪行为出现后普遍存在的人类意识形态和思维活动所导致的心理规律出发,对在押罪犯使用了文献调研法、讲调法、信息互动法、情景角色扮演法和游戏联想测试法这五种方法进行了调研之后,针对罪犯重新犯罪心理的危险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可以广泛使用的罪犯重新犯罪

心理危险性的评估和计算方法。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1、能够为预防罪犯重新犯罪提供有效的借鉴。因为犯罪意识是具有自觉叠加性,如果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没有很好的得到帮助,就有可能增加其重新犯罪或形成重新犯罪的倾向性。因此,重新犯罪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通过调研可以为预防手段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帮助,从而减少犯罪的叠加性,截断污染源。2、能够为监狱制定有效的监控措施,为提高罪犯监控手段提供帮助。经过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评估,可以使罪犯的监控方向更明确,手段更高效,对犯罪预防领域研究能够提供更好的帮助。3、能够为罪犯刑释回归社会提供有效的帮扶依据。经过罪犯重新犯罪危险性评估,能够在罪犯刑释前制定有效的心理救助计划和措施;能够为罪犯刑释后回归社会制定相应的帮扶计划和措施,帮助他们在社会持续发展过程中,重新形成有价值的社会位置和生存权力;能够为罪犯回归社会后得到家庭有效帮助提供可靠的依据。4、能够为社会对罪犯家庭的切实的救助提供可靠的帮助依据。帮助家庭制作出家庭对罪犯的帮助、救助措施。5、能够为监管措施(方法)、流程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帮助。 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评估,既要重视其内在因素对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影响和加剧的研究,又要重视其外部因素对罪犯重新犯罪心理危险性影响和加剧的研究。在这里,内部因素是指:罪犯自身意识形态的问题所形成的影响因素,即罪犯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目的和想法习惯性表达形成的问题因素,在与社会接触

第一章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努力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与外在行为模式整合的统一组织。 特质是指我们用来描述个人人格特点的描述词 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人格特质、行为或事件之间相关程度关联的程度的实验方法 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安排、控制并实施的实验条件 因变量实验者要观察、测量和记录被试发生变化的变量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人格的主要特征并举例说明。 ①整体性,正常人总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且能认识到与他人的差异 ②独特性,中华名族在表达人际交往和个人感情方面比较含蓄;即使是双胞胎人格也会有很大差异 ③稳定性和可变性,成长中的儿童人格不稳定,容易受到客观的影响,但成年后人格就比较稳定 ④人格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印度“狼孩”虽具有人的生理组织,但是并没有形成人的人格。 2、请简述观察法和实验法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指在自认情境中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特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现象与规律的方法。 优点:获取的资料、信息比较真实客观,能够发现许多平时不大注意的现象 缺点: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也很难进行重复观察验证,而且会受到观察着主观经验、技能和观察仪器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无关变量,系统的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随自变量改变而受到的影响,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优点:便于控制无关变量,真实显示因果联系 缺点:安慰剂效应实验者效应 3、人格心理学的目的包括哪几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①描述:客观的呈现所要研究问题的事实 ②理解:揭示事实的原因,分析现象的前因后果之间的联系 ③预测: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去估计某种事物或现象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4、人格的心理学定义有哪五种。 ①罗列式定义②整合式定义③层次性定义④适应性定义⑤区别性的定义 5、Allport所概括的两种相对的定义 ①人格是一个人所引起的别人对他的反应,即把人格看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②人格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这种内部机制的特质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 三、问答题 1、Mead等人对新几内亚三个民族的研究体现了人格的哪一重要特性? 独特性 2、在观察法中,为了确保观察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研究者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观察者效应②观察者偏差③拟人化错误 3、在实验法中,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实验过程要避免哪些现象? ①安慰剂效应②实验者效应 4、进化心理学范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两个方面? ①缺乏经过验证的理论构想,只从生物遗传的角度说明人类行为模式的演变,这使得它对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格心理学之父”为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里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美国心理学家墨菲指出人格的研究是从戏剧和传记开始的。特奥夫拉斯图斯的《性格》一书描述了30个具有各种反面性格的典型人物,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早的一部人格心理学专著。 3.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具有哪些意义?(p34) 4.人格的基本特征(p5) (一)、整体性:各人格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一致。 (二)、稳定性与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跨时间性;跨情境性。是动态的过程向静态的状态转化的结果。稳定具有相对性。 (三)、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包括共同之处和个体差异 (四)、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格的形成又是一个将社会规范和要求内化的过程,是环境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奥尔波特1924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它的心理的和社会的领域”,1937年出版了他的专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该书集前人人格心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 1.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各遵循什么原则?(p41) (1)本我(id)—“快乐原则” (2)自我(ego)—“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完美原则” 本我(id):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原则: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满足方式:行为;幻想 自我(ego):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一仆三主) 原则: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特点:逻辑性、符合现实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原则:道德原则(moral principle)功能:控制行为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p43) 3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2.荣格的人格结构。(p56) 3.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4.荣格的(一)一般态度类型(3种) (二)机能类型(4种) (三)八种人格类型(p65) 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p71) 8.霍妮的基本焦虑(p79) 9.弗洛伊德划分五个人格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10.()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的顶点。 11.(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协调人格各部分的原型。 12.女性心理学的创始人是(霍妮),并把神经症人格类型分成三种,分别是(依从型、敌对型和退缩型)。 13.恋父情结:生活风格:社会兴趣: 集体潜意思: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据以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决定着人的本能。 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 自性: 基本焦虑: 基本敌意: 14.请论述新精神分析学派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的主要区别。(p81) 1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并对埃里克森人格理论进行评价。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婴儿期) 这个阶段的婴儿是弱小的,对母亲或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大,如果母亲或护理人员能以慈爱和一贯方式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反之,则形成不信任感。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儿童期早期) 早期儿童形成了一些基本技能,他们希望自己决定做或不做一些事情 父母一方面要履行监护儿童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会感受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3、主动性对内疚(3-5岁,儿童期、游戏期)

入监罪犯心理矫治评估个案——合理情绪疗法

都是“面子”惹的祸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转化宋犯的个案报告 七监区张浩 【摘要】宋犯,男,33岁,心境低落、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易激惹。在日常生活中与同犯关系紧张,易怒、冲动,爱面子,容易对他人发生暴力行为,自身行为意识差,屡次违反监规队纪,严重干扰其本人改造和监狱的改造秩序。通过收集资料、评估,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该犯进行心理辅导,对其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改变其不合理信念,帮助宋犯缓解情绪困扰,积极主动改造自己,并增强其完善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资料收集 1、人口学资料 罪犯,宋xx,男,1978年4月出生,小学文化,家住六安寿县农村。1996年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同年9月进入我监改造,在改造期间因涉及贩卖手机卡被处分,该犯在狱内交际面极广,脾气暴躁,易冲动,重面子,个体规范意识差,屡犯监规队纪,民警通过多次谈话教育但收效甚微;在2010年间有两次调队经历,2011年初被监狱定为顽危犯进行攻坚。 2、宋犯个人陈述 我自幼在农村长大,上过小学,而且上学期间的成绩比较优秀,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都比较好。在家中,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我们之间的感情很好,父母对我们姊妹三个都比较疼爱。由于我小时候比较好动,喜欢玩,后来在小学毕业后也没有上学的心思了,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人,就与这些人在一起混。我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很冲动,也很暴躁,但我这个人是很讲义气的,朋友有事,我一定会帮,所以我在社会上的朋友比较多,也都很给我面子。以前我接受过一次心理咨询,主要是那段时间刚刚被禁闭过,而且干警对我的要求很严,对我盯的比较“紧”,有一点点事情都会处理我,同犯也看不起我,每个人都在疏远我。那段时间我天天夜里睡不好,早上又很困,情绪烦躁的很,有点不顺心的事情我都会上火,发脾气,有时甚至会跟别人拳脚相加。后来,监狱给我调了一个队,但是情况还是没有太大的好转。队里的干警和犯人也知道我以前身上发生过的事

现代人格心理学

现代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人格心理学以人格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发展和测量等为主要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 始于古罗马时代,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 比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方面,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这种定义有助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有一定启发作用。这种定义是肤浅的人格特质并不是简单的总和,而是有机的整合。 2、整合式定义 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比如卡米查尔认为人格室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麦克柯迪认为人格是使有机体的行为具有个人特有倾向的整合。 3、层次性定义 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看做是又组织的,并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统一性。 比如詹姆斯把自我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室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室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即对自己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 比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 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比如思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 上述定义虽指出了人格的某些特征,但是不全面。奥尔波特指出人格室人体内部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 二、当代大百科全书和主要教科书中人格定义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中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指个体独具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 3、《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定义 人格与一个人动机倾向的稳固组织有关……通常主要指情感——意动的特质。

2019级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与题型举例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三大特征 性善论性习论人格的分类理想人格人格的形成与完善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人格形成思想2. 人格分类思想 3. 人格鉴定思想 3 西方气质分类说 西方的气质分类说-康德气质分类体液说 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开朗的。他们对刺激的感受迅速而强烈,但并不深入持久。他们无忧无虑,有良好的希望,对每一件事开始都比较重视,但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他们真诚许诺,但并不信守诺言。 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人具有沉静的特点。他们对刺激的感受不太显著,但很深入。他们对于自己有关的事物也都非常重视,并把注意力放在事物的困难方面。他们深思熟虑,不轻易许诺。 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人是热血的。他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爆发性:行动迅猛,但不持久;易发怒,但不记仇;爱面子,喜欢排场;喜欢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愿意做具体工作。 黏液质,这种类型的人是冷血的。他们不易冲动,具有正常理性;情绪反应迟缓,但持久。行事比较保守与刻板。 4人格心理学的建立(来源) 来源: 一、心理测量运动 高尔顿1883《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测量运动的开始卡特尔比纳: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二、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临床研究催眠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研究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三、其他来源 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 建立:美奥尔波特193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 人格理论的功能 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一方面它系统地说明或解释了各种人格心理现象,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框架。

警察心理疾病评估报告

警察心理疾病评估报告 结论:全监有62.20%警察处于正常水平,心理健康; 有13.33%警察有轻度心理疾病,但对工作和生活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有3.86%警察有中等程度心理疾病,心理症状经常出现,对工作和生活有明显的影响;有0.98%警察心理疾病严重,痛苦不堪,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不能正常上班。 一、警察心理疾病评估目的和方法 警察心理健康成为当前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了科学评估目前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为深入开展警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9月上旬,我监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对全监警察心理疾病状况进行了评估,共发放316份心理测试问卷,回收问卷316份,有效问卷为246份,有效率为77.85%,使用SPSS13统计系统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警察心理疾病评估结果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从美国引进的心理测试量表,主要用于心理疾病的评估,其分疑病、抑郁、癔症、精神病态、男子气-女子气、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和社会内向等分量表。各量表分在60分以上,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评估结果表明全监警察大部分心理正常。 (一)基本情况 根据对参加测试的246名警察的测试报告的分析,结果是: 1.有6 2.20%警察处于正常水平,心理健康,没有心理疾病,占参加心理评估警察的大多数,这表明我监警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好的。 2.有轻度症状的警察占13.33%,对工作和生活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 3.有中度症状的警察占3.86%,心理症状经常出现,对工作和生活有明显的影响,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有偏重症状的警察仅有0.98%,这部分警察心理痛苦不堪,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不能正常上班。 (二)各种心理疾病症状因子分析 1.疑病:反映被试者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得分高者即使身体无病,也总是觉得身体欠佳,表现疑病倾向。警察中有中度疑病症状的占17.9%;5.7%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罪犯心理矫治试题 一、单选 1、准广义的罪犯心理矫治概念() A、是根据我国罪犯改造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及临床工作传统经验得出的 B、与罪犯心理治疗是同一概念 C、包括罪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两项内容 D、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2、狭义的心理矫治概念() A、与罪犯改造心理是同义语 B、与心理治疗是同义语 C、与行为矫正是同义语 D、包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关于罪犯心理矫治的性质 A、是一种改造活动 B、是一种监管医疗活动 C、是一种介于监管医疗与教育之间的一种心理学职业行为 D、是一种教育活动 4、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监管医疗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既接近又不同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都是改造活动 5、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教育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二者是不同性质的活动 B、二者是等同的 C、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D、二者是既接近又不等同 6、关于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思想教育的关系,准确的说法是 A、二者总体目标不同 B、罪犯心理矫治是罪犯思想教育工作的深化、拓展和补充,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C、二者性质相同 D、二者完全不同 7、罪犯心理矫治的对象 A、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不是只适用于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B、是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罪犯 C、是面向一部分罪犯 D、应面向全体罪犯,而且对所有罪犯采用相同的矫治方法 8、对存在心理问题或患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B、只进行心理评估 C、进行专业性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D、进行劳动改造 9、对具有以反社会性为核心个性心理的罪犯,应当 A、只进行思想教育

罪犯心理评估施测方法

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各分测验的适用范围 1、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简称测验Ⅰ):既可用作入监诊断量表,以了罪犯的个性特点及其社会心理缺陷;也可在矫治过程中和释放前用来验证改造效果,了解罪犯的个性变化。还可用来与其它分量表进行对比,验证其真伪,并对罪犯予以综合评价。 2、罪犯心理结构状况分测验(COPA-SCMI,简称测验Ⅱ):是罪犯入监诊断量表,以摸清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准确诊断其犯罪心理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为制定矫治、处遇方案打下基础。 3、罪犯刑罚心理状况分测验(COPA-MPI,简称测验Ⅲ):是罪犯入监诊断量表,主要是了解罪犯的服刑态度和监禁心理状态,掌握其对刑罚惩罚的适应和态度,以便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矫正其不良的服刑心态。 4、罪犯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状况分测验(COPA-TCMI,简称测验Ⅳ):是矫治效果和行为预测量表,既可用于矫治过程中阶段性的效果检验,也可用于罪犯释放前矫治质量的总体评估和行为预测,主要是了解罪犯原有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状况,判断其犯罪心理良性转化或恶性发展的趋势,预测其重新犯罪可能性。 5、罪犯社会适应状况分测验(COPA-SAI,简称测验Ⅴ):是矫治效果检验和行为预测量表,用于罪犯即将刑满或假释出狱前,主要是检测罪犯再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了解其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适应状况,以确定其回归社会后能否与社会、他人和谐相处,从而预测其重新犯罪几率的大小。 6、三个附加测验(简称测验Ⅵ):既可在入监时用来辅助诊断,也可在罪犯临近出监时用来辅助评估其改造质量。 (1)物欲型罪犯测验(COPA-PCI,简称测验Ⅵ—1):是针对财产型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了解该类罪犯强烈的物质欲望消长情况,以及用非法手段攫取财物的犯罪动机是否减退等情况。 (2)性欲型罪犯测验(COPA-SCI,简称测验Ⅵ—2):是针对性犯罪型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对该类罪犯强烈的、畸变的性欲和变态的性满足方式的变化状况作出判断。 (3)情绪型罪犯测验(COPA-EOI,简称测验Ⅵ—3):是针对由于消极情绪和情感的驱使,或情绪、情感障碍而导致犯罪的在押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监测该类罪犯冲动性的情绪是否有所改变,自控能力是否得到加强。

人格心理学1-8章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3) 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4) 假设-检验方法 (4) 个案研究法 (4) 数据的统计分析 (5) 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5) 地形学模型(冰山模型)【The Topographic Model】P28 (5) 结构模型【The Structural Model】 (5) 力比多和塔那托斯【Libido and Thanatos】——人格动力 (5) 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 (6)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 of Development】P32(不考) (6) 获得无意识的内容【Getting at Unconscious Material】 (6) 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7) 梦的解读【Dream Interpretation】 (7) 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与评价(Neo- psychoanalysis). 8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P60 (8)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8) 荣格(分析心理学) (8) 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 (9) 凯伦.霍尼(女性心理学) (10) 第六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11) 焦虑和应对策略 (11) 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12) 第七章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Trait Approach】 (13) 特质流派P94 (13) 重要的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亨利.默里、卡特尔)P95 (13)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P99 (14) 情景论与特质论之争P104 (15)

第八章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15) A型人格 (15) 情绪 (16)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 1.(名解)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立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意向、和行为的具有整体性的独特模式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性格: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个体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 2.(大题)人格的主要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与共性: ●世界上人和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 貌。 ●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 上的共同性。 ●独特性与共性在人格中具有统一性的关系。(2)个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个性的稳定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个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4)人格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全面性、复杂性。 3.(小题)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结构包括哪些要素: 广义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格看成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性个体的人格。人格标志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可以从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四个方面理解。 狭义的:指人格心理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心理: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和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4.人格研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1)在自然状态下,采用观察法(最最常用); 2)发现并揭示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因果 关系,采用相关研究法; 3)控制一定条件对被试进行变量比较,采用实 验法; 4)此外,还有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第二章:(了解) 1.佛洛伊德的二部三部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哪些因素组成的: 人格的组成因素:本我、自我、超我2.人格形成过程中,自我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本我的冲动于超我的管理具有缓冲与调节作用功能。即自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满足本我的要求或立即或延缓满足。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 3.人格形成阶段,佛洛伊德认为人格已基本形成:性器期 第三章: 1.生活风格: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人们克服自卑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各不相同。 2.影响生活风格形成的三大原因: 1)器官缺陷: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 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2)溺爱或骄纵: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 一个组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 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3)受忽视或歧视: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 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 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3.霍妮认为“自我”分为哪三种: 真实自我:指个体的潜能。 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4.荣格认为人格由哪三大要素组成: 1)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顶层,是心灵中能够 被人觉知的部分。 2)个人潜意识:由曾经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 者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 所构成。 3)集体潜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 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在漫长的生 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5.荣格把两种态度四种功能结合,提出的八种人格类型: 1)外倾思维型:遵守规则,善于思考,客观冷 静,但比较固执己见,情感压抑。 2)外倾情感型:多愁善感,思维常被情感压抑, 没有独立性,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 3)外倾感觉型:追求欢乐,对客观事物感觉敏 锐,情感浅薄,沉溺于各种嗜好。 4)外倾直觉型:易变而富有创造性,难以坚持 到底。 5)内倾思维型:离群索居,待人冷漠,社会适 应能力差,智商高,情感受压抑。 6)内倾情感型:沉默寡言,不易亲近,但内心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 含义: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的作用形成的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整体,具有个人思想、感情、意向、行为的独特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独特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统和性 4、人格的功能性 (三)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 1、个性与人格 个性(individuality)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特性。 联系:往往作为人格的同义词来使用。(词义和翻译原因) 区别: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但人格还有整共性的一面;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 2、气质与人格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 联系:气质是先天秉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离开气质。 区别: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秉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3、性格与人格 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联系:性格包含于人格中,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有些认为可以通用。 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人格还有生而具有的。 总之, 个性是指人格的独特性; 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比较属于Nature的部分); 性格乃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它们都属于人格所包含的内容。 二、人格心理学 2、人格理论与内隐人格理论的区别 人格理论含义: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经常对他人的人格特征进行判断或把他人看成什么样的人做出假设。(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区别:人格理论能经得起检验,预测未来,对大部分的行为做出一致性的解释;而内隐人格理论的知识则是混乱的、直觉的、很难解释的。 (二)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7—12p) 1、人性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指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如,特质;需要等。人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各要素是如何组织的?是否有某些要素高于其他要素? 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指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研究人格动力的机制及形成;如,本能驱动;内驱力(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指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而逐渐改变的过程。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人格结构的发展,人格动力的变化。 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genesis)

人格心理学精品笔记

本人格心理学分为六大章节,分别是: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精神分析范型(上) 第三章精神分析范型(下) 第四章人格特质范型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第六章现象学范型 【部分内容展示】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人格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十分令人神往;诸如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以及什么是健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怎样改变异常行为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地吸引学者们不倦的探索,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断地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问题: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有什么特性? 3.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人格的发展? 4.什么是人格理论? 5.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的领域、方法是什么? 第一节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的定义 活动导入 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研究取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的看成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的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奥尔波特(1937)曾考察过五十个人格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们一致公认的人格定义。以下是国内外一些专家的定义。

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成,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Eysenck,1970) 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维度的总和。(Byrne,1974) 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式。(Pervin,1980)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Mischel,1986)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1986)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1999) 二、人格的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人的行为不是某个部分作用的结果,而总是与其它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活动的结果。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由自我(self)进行协调和监控。最常见的精神病(schizophrenia)的就是精神内部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的结果。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即从时间上看,一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在其幼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有相当的一致性;从空间上看,一个人不管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其人格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因此,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时,总是指他经常、一贯的表现,而不是偶然、间或的表现。如某人具有处世谨慎的人格特征,说明他一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而偶尔他表现出的冒失,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稳定性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人格稳定性并不排斥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一层不变,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性的特征。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格特征随年龄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二是对个人由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大改变、丧失配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较大的甚至彻底的改变。三是意志坚强的人通过自我教育也可能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向理想的方面发展。不过人格

人格心理学课程大纲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人格心理学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Personality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40 学时,实践8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面向对象: 开课院系(室):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课程属性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六大理论流派关于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人格动力、人格的评估的问题,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其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并使他们了解人格完善的途径。 (二)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理解人格的内涵及其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各种人格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 课程目标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由人格理论引申出来的相关研究,掌握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结论。 2.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3: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运用人格理论及其基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获得查阅搜集资料、制作PPT的能力。 3.素质目标 课程目标5: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培养自觉运用人格心理学知识分析身边现象的意识。 课程目标6: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不断进取的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一)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与支撑的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1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教学内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3)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4)人格心理学理论 5)人格心理学方法 重点: 1)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人格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2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3、4、5、6)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的起源 2)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3)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4)古典精神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重点: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教学内容3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3、4、6)教学内容:

罪犯心理评估施测方法_2

---------------------------------------------------------------最新资料推荐------------------------------------------------------ 罪犯心理评估施测方法 罪犯心理评估施测方法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各分测验的适用范围 1、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简称测验Ⅰ ):既可用作入监诊断量表,以了罪犯的个性特点及其社会心理缺陷;也可在矫治过程中和释放前用来验证改造效果,了解罪犯的个性变化。 还可用来与其它分量表进行对比,验证其真伪,并对罪犯予以综合评价。 2、罪犯心理结构状况分测验(COPA-SCMI,简称测验Ⅱ ): 是罪犯入监诊断量表,以摸清罪犯实施犯罪行为的内部动力,准确诊断其犯罪心理的特殊性和个别差异,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措施,为制定矫治、处遇方案打下基础。 3、罪犯刑罚心理状况分测验(COPA-MPI,简称测验Ⅲ): 是罪犯入监诊断量表,主要是了解罪犯的服刑态度和监禁心理状态,掌握其对刑罚惩罚的适应和态度,以便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矫正其不良的服刑心态。 4、罪犯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状况分测验(COPA-TCMI,简称测验Ⅳ): 是矫治效果和行为预测量表,既可用于矫治过程中阶段性的效果检验,也可用于罪犯释放前矫治质量的总体评估和行为预测,主要是了解罪犯原有犯罪心理结构的变化状况,判断其犯罪心理良性 1 / 9

转化或恶性发展的趋势,预测其重新犯罪可能性。 5、罪犯社会适应状况分测验(COPA-SAI,简称测验Ⅴ): 是矫治效果检验和行为预测量表,用于罪犯即将刑满或假释出狱前,主要是检测罪犯再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了解其对社会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适应状况,以确定其回归社会后能否与社会、他人和谐相处,从而预测其重新犯罪几率的大小。 6、三个附加测验(简称测验Ⅵ): 既可在入监时用来辅助诊断,也可在罪犯临近出监时用来辅助评估其改造质量。 (1)物欲型罪犯测验(COPA-PCI,简称测验Ⅵ1):是针对财产型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了解该类罪犯强烈的物质欲望消长情况,以及用非法手段攫取财物的犯罪动机是否减退等情况。 (2)性欲型罪犯测验(COPA-SCI,简称测验Ⅵ2):是针对性犯罪型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对该类罪犯强烈的、畸变的性欲和变态的性满足方式的变化状况作出判断。 (3)情绪型罪犯测验(COPA-EOI,简称测验Ⅵ3):是针对由于消极情绪和情感的驱使,或情绪、情感障碍而导致犯罪的在押罪犯心理的辅助性测量工具,主要是监测该类罪犯冲动性的情绪是否有所改变,自控能力是否得到加强。 1 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各分测验的施测方法 1、测验对象与方式:

人格心理学题库

人格心理学题库 第一章人格概说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着个人行为和思想的独特性。――G.奥尔波特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陈仲庚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黄希庭,2002 人格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范型来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等领域中的事实和规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人格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有哪些?(或:主要研究领域) 人格结构:是人格理论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所描述的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人格层面。当承认人格结构存在之后,就要探讨人格结构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究竟有多少?诸要素是怎样组织的?是否有某些要素高于或控制着其他的要素? 人格动力:指个体特征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一些人格理论家用人格过程这一术语来概括人格动力机制方面的内容。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是什么力量促使人去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人格动力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的。 人格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至衰老死亡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发展是否有阶段性?如果有阶段性那么经历哪些阶段?遗传与环境如何具体地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人格特征?婴幼儿时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有何意义?这些问题构成了人格心理学的第三个研究领域。 人格适应:(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个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心情愉快、情绪积极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而不能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则表现为适应障碍。持久性的适应障碍则属人格障碍。 人格评鉴:又称人格的评估,是通过科学的程序对个体人格表现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并给予解释的过程。人格评鉴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自陈测量、投射测验、行为评鉴等。 人格研究:人格研究是帮助我们了解人格问题的重要途径。主要有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三种研究取向。 三、简述人格研究的三种传统取向 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 ——以自然出现的行为术语或自然情境中产生的言语报告对个体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的一种研究取向。 相关研究 ——通常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的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换言之,相关研究取向强调个体差异并力求建立起在不同的人格特征上这些差异间的关系。 实验研究 ——实验者操纵变量并且旨在建立因果关系和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取向。 表1.1 三种研究取向优缺点的比较

罪犯改造心理学复习资料

1、罪犯改造心理学:罪犯改造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和刑事法学的原理,研究罪犯在服刑期间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各种因素对罪犯产生影响,运用心理脚趾技术促进心理转化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2、罪犯改造心理学的学科特点:综合性、时代性、实践(应用)性、不成熟性。 3、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方面任务:①是创建科学的罪犯改造心理学的理论体系。②丰富我国法制心理学的内容。③补充和完善德育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部分内容。④对于心理科学和法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也将有贡献。 二、实践方面的任务:①为贯彻党和国家综合治理罪犯的方针服务。②为床架现代文明监狱的目标服务。③运用心理学技术对罪犯记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及疗效评估。④遵循心理学规律,促使罪犯改造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西方罪犯改造心理学,有着多种多样的名称,如“监狱心理学”“监禁心理学”“矫正心理学”它被视为“司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刑罚心理学”的延伸,在苏联这门科学被称作“劳动繁华心理学”“被判刑人重新社会化心理学”“惩治心理学”。 5、把握好“严不过人,宽不过囚”原则,正确执行好对罪犯宽严相济的刑罚执行政策。 6、罪犯改造心理学是在今后一定时期监狱工作的带头科学。 7、1982年在上海召开的监狱管教会议中,在监狱和管教工作中开展心理学的应用。 8、心理学诞生于年,对罪犯实施奖惩首先注意准确。 9、重刑犯典型的心理特点:消极的适应,刑期的焦虑(单选,多选) 10、罪犯心理学的分类:物欲型、暴力型、情感型、性欲型、财产型。 11、罪犯心理学的复杂性:常态心理(常人心理)、犯罪心理、刑罚心理、服刑心理、改造心理。 12、罪犯改造心理学研究内容:各种罪犯的心理共性和个性;影响罪犯心理的诸因素;罪犯心理转化的过程及规律;不同类型罪犯的心理学改造对策;罪犯心理问题、不良人格;心理障碍的脚趾对策;刑满释放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评估及狱内重新犯罪问题的心理预测和预防。 13、罪犯脱逃的特点:①刑期特点:有期徒刑罪犯脱逃要多于无期徒刑罪犯,无期徒刑罪犯脱逃多于死刑死缓罪犯脱逃。②时间特点:春夏秋冬四季中,夏天脱逃人数最多。③职业特点:物业人员逃脱人数最多,管累犯逃脱人数最多。④未婚的罪犯逃脱多于已婚的罪犯逃脱。⑤性别上:男犯逃脱多于女犯逃脱。 14、罪犯脱逃心理形成有哪几方面因素? ⑴主观因素:①对失去自由而感到痛苦产生的脱逃行为②原有不良习惯与监狱内部严格的监管的矛盾③畏惧和惧怕劳动④域内不良性生活的渴望⑤对前途的悲观失望 ⑵客观因素:监内因素:①受同监犯人的排斥和打击②受同监犯人的教唆和拉拢③干警管教方法不当④干警的麻痹大意⑤抓捕及时打击不力。 监外因素:①社会治安形势好与坏的影响②政策调整难免出现失衡。 15、坚持知、情、意、行的原则,以知引人、以情动人、以意练人、以行验人。 16、当前压犯的主要心理特点:①人生目标只为钱 ②价值观念一个“乐”字③社会信念一个“反”字 ④服刑态度“混”,劳动态度“磨”,人际交往“情”。 17、罪犯改造的共性特征: 18、罪犯心理转化规律:①在排斥中走向能动吸收的规律②在反复强化中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规律③在不断反馈中潜移默化的规律④在螺旋式运动中的吐故纳新的规律⑤在优势原则下两极循环的规律。 19、盗窃、凶杀、信仰型罪犯心理特点: ⑴盗窃:①缺乏正确的意志力②难以改造的心理③逆向性的后悔心理④否认判决的正确性⑤情绪情感波动性很大⑥严重的逃脱意向。 ⑵凶杀(暴力):①人格偏执②强烈的反社会倾向③没有罪恶感④心理上自我满足和慰藉 ⑶信仰:①否认犯罪目的、犯罪危害、行为结果及行为的存在②思想反动固执、偏见③自命不凡、傲世轻物④劳动尽力、学习积极⑤关心形势、渴望特赦⑥强烈的领袖欲和权势欲⑦由政治需要转向经济需要。 20、我国罪犯改造心理学的提出主要源于哪几个方面? ①形势发展的需要②党和政府的重视③学术界、教育界的热心支持④有着充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21、我们应当重视以最低的刑罚执行成本换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在监管工作中要严不过人,宽不过囚。 22、心理科学史实现监狱工作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