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番话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德”与“才”的关系有启示意义。“德”,是“才”的方向和灵魂,是“才”发展的内部动力;“才”,是人得以发展的成功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二者之间,“德”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选拔人才必须“以德为先”。

要反对两种观点,即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和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孤立地讲“德才兼备”,好似注重了“德”“才”的辩证统一,但没有分清主次,最终会破坏“德”“才”的统一。孤立地讲“以德为先”,好似分清了主次,但没有讲“德”“才”的辩证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会伤“德”、害“德”。有“德”而无“才”,谓之庸人。庸人误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论述,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德”的内涵和“德”“才”关系以及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人用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与“才”相比,“德”的识别更难一些,所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待七年期”就是指此。人们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对某一对象“德行”的评价可能会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这种看法上的不一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我们在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时,必须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选拔任用机制,以防考察失真,用人失当。

建立健全“公德和私德”并重的导向机制


领导干部是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公德和私德。对领导干部而言,公德和私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梁启超曾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执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这就是说,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领导干部必须要有公德,必须要“利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利党、利国、利民、利中华民族,如果只管好自己私人的事情,没有国家责任,这只是“私德”好,不算是合格的管理者。有一则寓言,说一个官死了,阎王审理后要治他的罪,官的魂魄大喊冤枉,说“我没有罪,我做官非常廉洁”。阎王说:“我用木头做一个木偶立在庭上,连水都不用给它喝,岂不是比你还廉洁,你除了廉洁之外,一无所闻,这就是你的罪。”于是下令将此官炮烙。这则寓言,含意深刻。为官之人,如果没有民族、国家责任,私

德再好,亦不能称为“有德之人”,这样的人不能任用。

同样,只有公德,不讲私德,更不能任用。我党历来重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学习和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经历。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讲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大道理,知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但为什么仍然有不少领导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这是因为他们的私德不好,在没有监督的地方,抑制不住体内的“恶”,对上对下不一样,台前台后不一样,说的做的不一样,从而滑向犯罪的深渊。私德不好,是因为不能“慎独”。“慎独”就是不管有没有人看着你,有没有法律追究,你的行为都对得起天地良心。古云“三尺头上有神灵”,“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就是说老天的眼到处都是,满天的眼看着地上。能否“慎独”,是判断私德好坏的重要标准。

陶行知先生说:“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是妨害公德的人,所以一个人的私德更为重要,私德是公德的根本。”此言诚是。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看公德,更要看私德。

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

司马光认为将权力交给“德才兼备”的圣人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圣人,君子也可以,如果圣人、君子都没有,宁愿选择庸人,也不把权力给小人。因为君子有德,其才可以用来为善,才越高,为善就越大;而小人无德,其才是为恶的工具,才越高,为恶就越大;庸人无德无才,就算想为恶,也非常有限。所以,“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但他的这一段话,为“以德为先”作了很好的注脚。


一个领导干部如果只有“德”而没有“才”,难以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反之,“德”高“才”浅,也只配去做一个好人,而不能当好一个领导干部。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有“才”而缺“德”,那么他的才越高,干坏事的能力就越强,对人民的危害就越大。“德”和“才”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和发动机,方向盘掌握得好,汽车就能正确地行驶,否则就会误入歧途,而且发动机功力越大,破坏力就越强。近些年来,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考察选拔任用干部时,“多蔽于才而遗于德”,片面强调“高学历”、“年轻化”、“胆大有冲劲”,看政绩只看“显绩”,一味追求“政绩突出”,致使一些有“才”无“德”、有小才无大德的“小人”和“庸人”混进了党的干部队伍,这是与“以德

为先”相违背的。

“以德为先”,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人标准的本质和核心,是选人用人的根本所在,“德”必须驭“才”,“才”必须从“德”,绝不能舍本逐末。建立健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考察机制,就是要从“公德和私德”两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建立健全“德看主流、才看专长”的育人机制

“德”和“才”绝非与生俱来,它需要后天培养。一是在学习中培养,通过学习得到完善和提高;二是在生活中培养,生活是“德”和“才”尤其是“德”的大训练场;三是在工作岗位上培养,对于“德”高“才”不足的人,要以“德”促才,对于“才”高“德”稍不足的人,要以“才”育“德”。

世上没有至纯的“大德之人”,也没有纯粹“缺德之人”,“德”就是一个“善”进“恶”退的过程。有“德”的人,就是能够用自己的“善”去遏制体内的“恶”,使“恶”被抑制、不表现出来。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有的人“德才”平庸,但处事圆滑;有的人“德才”兼备,但棱角分明;有的人工作业绩突出,身上却总有与工作无关的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因此,我们的领导者,要了解每一个下属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以善其用。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不是求全责备,而是说干部一定要在“德”上具备较高的基本素质,要在“才”上具有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能力。因此,在选拔任用人才时,“德”看主流,“才”看专长,用人所长。德才兼备,破格使用;有德少才,培养使用;有才缺德、无才无德,坚决不用。

建立健全“知耻明辱”的律德机制

对为官者而言,“知耻明辱”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为官一方,如果不知耻,危害的不仅仅是周边人,更是整个国家。所以,管子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对领导干部而言,如果不能“知耻明辱”,那么他的地位越高,国家所蒙受的耻辱就越大。反之,“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知耻明辱”,一靠自律,二靠管理监督。一方面,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把培养辨别荣辱的“羞恶之心”和“知耻”之心当成“立人之大节”,努力做到“行己有耻”,“耻其言而过其行”,自觉培育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

要像珍惜、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爱护自己的名节,“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人生富贵等物质上的得失是暂时的,好的名节却是不朽的。另一方面,各级组织要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德心”无法感知,“德行”可以监督。各级组织要将干部的生活圈,喜欢交什么朋友,对金钱的态度以及怎样消费等都纳入监督的范围,从“小节”观其“大德”。官品源于人品,人品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让领导干部的德行始终处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