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课题12 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

教学设计概要

第一阶段:教师运用一组人口结构数据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体会、揣摩和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指导学生选择若干个思考方向,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围绕课题收集资料。此阶段教师对学生作收集资料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指导。

第三阶段:学生独立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交流、讨论,证明论点。

一、课题选择的背景

本节关于“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课是依据教学进度而进行的,这

一内容属于高二地理第五章“人口和城市”中的教学內容。

选择“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教材中有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学习内容

教材归纳了人口分布的三个趋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沿海,趋向中低纬;归纳四类人口稀疏区:寒冷、干旱、湿热地区和高原高山地区;归纳四类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美国东北部。按教材内容分析,明显地让学生感到自然条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程度(即物质生产方式)因素。但教材在讨论影响人口分布因素时,未经论证就直接给出首要因素是物质生产方式。在历年的教学中,每年都有学生提出疑问,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到底是哪个因素?

2.教材中蕴含着可让学生深入学习的内容

从教材对“人口结构”的阐述来看,主要归纳了人口结构的几个方面,诸如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等。就每一个结构来看,则可以联系到很多的人口社会现象。如年龄结构中,有老龄化问题引出劳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老龄化问题引出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养老方法的优化选择,以及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3.具有拓展性的补充材料丰富多彩

由于教材容量的有限性,学生仅靠教材內容进行探讨研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肯定突破了现有教材的阐述。由于教材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数据和材料比较陈旧,而学生却可通过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很容易地查找到最新资料,学生从中就可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找到与教材內容相对应的、与自己认知水平相符合的研究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1.有一定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作为市重点中学的我校学生,平时在基础学科的学习中就养成了自学习惯,与老师之间也常有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加之高二学生在高中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并掌握了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了质疑探讨的素质。

2.有相应的收集信息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思维能力

我校较早地开设了研究型课程,学生在学校开设的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已得到了很多锻炼,其中之一就是初步掌握了如何从互联网上、图书馆中,或通过其他途径查阅、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学会了如何到有关的职能部门去调查、了解情况,以获取所需的资料和数据,并据此得出论点和论据。

3.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共同探讨本是我们学校的校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期间就有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按各自的观点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同学间能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团结一致,这就保证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

【评析】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一环。本节课开始之前,课题组人员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行了详细分析。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具体过程来看,课题组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是恰当的,对该教材内容具有质疑思维、发散思维和丰富多彩的课外补充材料的分析是正确的,同时对该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分析也有理有据,严密而恰当。

三、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在了解教材上有关人口阐述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提到的、部分学生认为论据不够充分的一些论点展开探讨;或是对人口状況提出自己的看法,补充教材中过于笼统的说明;或受到教材的启发,结合人口社会现象,研究一些针对这些人口发展中所出现的人口问题的解决对策。在课堂上,由教师作串联主持,各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

(一)教学目标

1.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加深对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3.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发展对人口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材內容的处理,是放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以研究性学习的思路进行考虑的。教学內容分成两块,这两块内容分别以下面两类认识观为主构思。

1.以“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着的”辩证唯物认识观为指导

重点是把教材中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內容,以人口数据为出发点、核心点,通过从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形式,联系到人口的各个结构方面,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和把握如何扩大认识的广度,加大认识的深度,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比如,从人口的年龄分段统计,既可得出静态的人口年龄结构整体现状,也可得出动态的人口年龄结构阶段性的变化,还可得出不同人口年龄段的性别结构,再可得出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倾向;或从上述这些讨论,再引向另一个层次的讨论,如老龄化与养老方法,养老方法优化选择等等。

2.以“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认识观为指导

重点是把教材中的“人口分布影响因素”作为一个矛盾体,以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为

出发点、核心点,通过寻找、证明主要矛盾的辩证思维形式,论证人口分布影响因素中的首要因素,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在众多的因素中有首要(主要)因素也有次要因素,我们要把握住首要(主要)因素。比如,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条件因素、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因素、军事因素和历史因素等,但首要(主要)因素是什么?是自然条件因素还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因素?这就需要论证。怎么论证?可先从人口分布状态看,看看不同的人口稠密地区各有什么因素对其起作用,不同的人口稀疏地区各有什么因素对其起作用,其共同的因素就是首要(主要)因素。

教学內容经过这样处理,比较容易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状态中。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前期教材分析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为指导,通过解剖“麻

雀”即案例分析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第一阶段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第二、第三阶段,采用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不参与学生的具体研究性学习过程。

(四)教学媒体选择

运用多媒体,以方便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和交流他们的观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通过教师举例,运用一组人口结构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揣摩和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让他们选择若干个思考方向,确定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二阶段: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围绕课题收集资料。在此阶段教师仅作收集资料的指导工作。

第三阶段:学生独立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讨论,证明论点。

四、主要教学环节及其实施案例

1.引入新课

教师:经过大家前一阶段的共同学习,今天将由各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2.学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1)第一小组派代表(学生甲)展示该组的观点: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根据中国人口地理的重要分界线(黑河—腾冲)划分,我国有94%的人口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经济环境较好,交通便利,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该组学生以网页的形式来呈现他们的观点。页面设计如下:

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在当今世界,经济问题、土地问题、能源问题都已成为非常重要并且急需解决的“烫手山芋”。然而,人口问题在如此多的问题中最为棘手,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自身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人口1/5的国家,着手解决和解决好我国的人口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一些显著特点以及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人口分布与生产布局、经济体制的关系

四、实例分析

其中有“下划线”的部分,都能用鼠标进入,内容可以展开。

第一小组学生乙:从历史来看,数千年来我国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黄河中部,主要原因是当时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人口相对集中在那里。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结构产生极大变动,东部沿海城市化迅速发展,农村人口迅速减少,以前被视为“南蛮”的一些地区,现已成为人口密度很

高的城市。

第一小组学生丙:我们组认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我们有大量的资料和实例来论证我们的观点。以上海为例,近十年来,上海的工业平稳地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尤为突出,服务业、商业发展相当快,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口也随之猛增至1300多万,另外还有300多万流动人口。有消息说,中国的流动人口有数千万之多,大部分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城市中。

由于该组学生第一次上讲台发言,有些紧张,语速较快,但还是较好地阐述了本组的观点,并接受了同学的现场提问。这时,另外一组同学起来反驳第一组同学的观点。

(2)第二组同学代表上场,提出自己研究后得出的观点。

第二组学生甲: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是自然因素。

他们显示的主要演示文稿页面如下(以下幻灯片按横向顺序出示):

第二组学生乙:深圳经济特区近几年来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较为突出。其中确实有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但其首要原因是深圳临海,与香港隔海相望,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各项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党和政府正是认识到了深圳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才花大力气开发深圳,使其在十多年的时间內从小渔村摇身变为繁华的经济特区。其他如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都是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影响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二组学生丙:刚才我组代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纵横两方面的研究得出结论: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是自然因素。我们也有大量的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们上海,我组觉得上海人口密集,主要得益于上海优越的自然条件。假如上海没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哪有这么发达的工农业生产。请问第一组的同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会有这么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和如此众多的人口吗?

教师:两组的同学代表思路清晰,论证有理有据,都有说服力,第二组同学得出了与教材相异的观点。还有很多同学有不同的表述,但归纳起来基本上是这两大观点,限于课时有限,就不在本节课上继续展开了,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研究探讨。

教师当场肯定了两组学生能够对教材所述的内容展开研究探讨,都有理有据,有充分的说服力。尤其第二组学生成员敢于对教材内容的表述提出质疑,体现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创新思维。

(3)第三组同学从另一个侧面——人口结构研究人口,其中的主要演示文稿页面如下所示(以下幻灯片按横向顺序出示):

【评析】这一组演示文稿的显示没有突出重点,文字太多,教师可作适当评价,以便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要使学生做到表达清晰,呈示图稿一目了然,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感悟的过程。

教师:该组代表叙述形象生动,说话有感染力。他们组研究的内容涉及面较广,但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该组同学选取了好几种人口结构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对策。但由于涉及面过多,在论述的深度上受到影响,阐述结果不够清晰。

【评析】对学生展示的研究作品,教师站在评判者的角度上加以评论似乎欠妥。如果让学生进行答辩,学生之间加以评价,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会更好些。

(4)第四组同学在人口结构的内容上着重研究了人口的老龄化。其主要演示文稿显示

如下(以下幻灯片按横向顺序出示)

教师:这个课题研究很有现实意义,人口老龄化是目前整个世界所面临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尤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进程也快,而且属于“未富先老”。该课题的研究结果对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思路,也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评析】教学中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作恰当的启发引导,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色。本节课学生发言踊跃,特别是第一和第二组学生发言对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提出不同意见,说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相当深度,证明了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坚实基础。教师对学生的争论焦点不作结论,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六、专家评析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本节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是很恰当的,因为本节内容有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题内容,有能让学生产生质疑的教材内容和丰富的拓宽学生视野的补充材料。

课前,教师引导和督促学生通过调查、网上查询等方法,收集了大量有关的人口信息和数据,并将学生

分成四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分别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课,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例如有两组同学对影响人口分布的首要因素到底是“物质生产方式”还是“自然条件”产生了分歧,他们分别引经据典,寻找事实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对教材提出质疑,这是难能可贵的。课堂的热烈程度不亚于大学生的辩论会,体现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但限子时间、考试等原因,教师最终还是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教材的结论上。本节课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是成功的,因为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同时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的能力,体现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的新观念。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李坚执教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李坚王文弘张德海撰写

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陈学元修改、评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