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案例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案例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案例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学案例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案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中心小学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题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 一、口算。 84-48=1700+300=67-42=284+314=489-127= 9+46=745-20=680-400=840+400=700-80= 二、估算。 861-319≈209+196≈502+198≈698-223≈ 959-347≈449+123≈1490+703≈995-303≈ 三、笔算。 450+490=570-480=94+452=360-270= 四、比大小。 450克○1千克600g○10kg 1000千克○1千克 8kg○8000kg 429+300○429+30 3800-400○3700-300 735+308○245+752 六、列式计算。 1、630比250多多少? 2、最大四位数比最小五位数少多少?

四、填括号 1、一个书柜上层放了126本书,中层放了157本书,下层放了95本书。你提出的问题是 (),列式计算() 2、小红家的苹果树摘了250千克苹果,卖出了145千克,还剩() 3、315和()相加得700,127和()相加得876 4、两个加数分别是869和124,和是() 5、一个加数是403,和是780,另一个加数是() 6、减数是147,差是258,被减数是() 7、被减数是800,减数是695,差是() 五、解决问题 1、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京广中心大厦高209米,中央电视塔高多少米? 2、副食店运来410千克鸡蛋,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17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3、商店运来520桶油,第一天卖出362桶,第二天又运进168桶,这时商店还有多少桶油? 4、一艘游轮,原有205人,到港后有79人下船,128人上船,再开船时游轮上有多少人? 5、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了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下午孵出多少只小鸡?这天一共孵出了多少只小鸡?还剩下多少个鸡蛋? 6、从昆明到丽江有517米,从昆明出发,已经走了348米,到丽江还有多远? 7、商场运来610千克苹果,上午卖出152千克,下午卖出256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8、水上乐园上午有643人来游玩,中午有256人离开,下午又来了308人,这时水上乐园还有多少人? 9、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

教学案例:笔算退位减法可以从高位减起吗

教学案例:笔算退位减法可以从高位减起吗 万以内减法的教学中,进入练习环节之前,依照惯例留下一点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沉默了大约半分钟之后,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老师,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立刻,全班同学的目光都投向这一位同学。也许,其他同学正在诧异:不是刚刚经过讨论、交流,归纳了吗,老师也总结了,笔算减法要从低位减起!我也确实有些不知所措,说实话,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我知道,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一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问题意识难能可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应付、推委,更不能堵塞和回避。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我的“灵感”也似乎要迸发了。下面是接下来的课堂实录: 师: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看非常有研究价值。现在,我想先请大家来猜一猜: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呢? 生1:不行! 生2:不行! 师:为什么? 生3:我们刚才讨论过了,要从个位减起。 生4:因为课本上的例题也是从个位减起的。 生5:我觉得也可以!

师:(追问)那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5:……(说不出个所以然。) 师:那好,我们就以刚才做过的题为例,再一起研究一下,看看到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 于是,擦去黑板上刚才从个位减起得出的答案,请提出问题和认为可以的两位同学上前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独立练习。结果,在经过反复演练之后,出现了如下的计算: 1357 - 849 --------- 508 师:(等大家都做完)谁能说说,你在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了什么麻烦? 生1:高位先减完后,后面遇到需要退位的情况时就不好办了。 生2:后面的计算从前一位退1后,前一位的差要改写。 师:你是怎么改的? 生2:差比原先少1。 师:大家看是不是?(都点头同意)那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在经过退位之后,使差不作改动呢?同桌可以商量一下。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 选3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篇1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的本质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分析、解决;概念由学生归纳、概括、提炼;规律由学生探索、发现、揭示。尽量注意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达成,做

到有机的统一。主要是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情景,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急切需要。启发学生经过自主尝试探索研究其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概括总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学习研究的方法策略,特别是通过与整数加减法的比较分析,找出内在联系,注意验算检查,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如果只是原有知识上的简单重复,学生就会很枯燥,没有兴趣,因此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尝试探索教学法,让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把研究利用小数的意义来掌握计算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首先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有价值的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课题。 让学生尝试计算、体验认知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尝试多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 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 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最近李老师家在装修房子,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 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孩子的兴趣能快速调动。) 2.学生列式解答:1/5×4=4/5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 墙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4.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 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培养动手能力,孩子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使课堂有序而且有效进行)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2.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 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3.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吗?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 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 =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 表示1/5的3/4吗?(有效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我注重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的内容注意了回归生活,“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s and Reflections on "Score by Scor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实录] 一、情境引入: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几?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 =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 ×

× × × × × (老师也来写一个) …………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生5:我认为×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可以约分成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生1:× = ,我是这样算的,分母相乘,分子不动。 生2:我选的也是这题,两乘数的分母,分子各自乘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预习后知道的。 生2:我算的是× ,结果是,我是根据刚才小强吃西瓜的题来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们每人吃了其中的。 师:有很多同学都确信,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或相乘,你能不能想办法难验证或说明它是正确的? 3、学生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每人有了验证或说明的方法后,小组内交流验证情况。 5、组际交流 组1(要求两人来汇报):我们验证的是× = ,因为=1÷3,那么× =(1÷3)×(1÷3)=1÷9= 也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9是怎么来的?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思维导图

“两位数 +两位数” 的口算 “两位数 - 两位数” 的口算 万 以方法一:算式转化为“两位数+ 整十数+ 一位数”。如 35+34=35+30+4=65+4=69 方法二:两位数转化为“整十数+ 一位数”。如 35+34=( 30+5)+(30+4) =( 30+30)+( 5+4) =69 提示:计算时,如果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一定不要忘记向十位进1。 方法一:算式转化为“两位数- 整十数- 一位数”。如 65-54=65-( 50+4) =65-50-4=15-4=11 方法二:被减数和减数都转化为“整十数+ 一位数”。如 65-54=(60+5)-( 50+4)=(60-50)+(5-4)=11方法三:如65-48,因 48 接近 50,可先 65-50,再加 2,65-48=65-(50-2)=65-50+2=17 提示:计算时,如果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 1 再减。 内 数 的“几百几加十+几百减几十” 法 思 维 导 图 “几百几 十 -几百几 十” “运用估 算解决问 题”方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加 起,如果十位上 的数相加满十, 要向百位进1。 方法:相同数位 对齐,从个位减 起,如果十位上 的数不够减,就 从百位退1,在 十位上加10 再 减。 方法:用三位数 加减法的估算 解决问题时,应 灵活运用。 如计算 380+550= 方法一:口算 380=400-20,400+550=950,950-20=930,结果 380+550=930 方法二:笔算 380+550=930380 +5| 50 930 如计算 550-380= 方法一:口算 把550 看成 55 个十,380 看成 38 个十,口算 55-38=17,17 个十是 170,结果 550-380=170 方法二:笔算 550-380=170550 -380 170 方法一:先把每个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再进行计算。 方法二:先把每个三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再进行计算。 提示:解决有关购物的估算问题时,为了保证所准备的钱够用,应 做到估大不估小。 提示: 1、笔算加法 时,无论哪一 位上的数相 加满十,都要 向前一位进 1,前一位上 的数相加时, 不要忘记加 进位的 1。 2、笔算退位 减法时,一定 不要忘记减 去退位的 1。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经典教案案例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经典教案案例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经典教案案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经典教案案例一 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 300+500 900 500 44+22 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5+7=52 52+40=92 47+5=52 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_教案教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信息窗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重点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一课时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田园里的小卫士。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出示信息图]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

菜?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2、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小组交流。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1)估算:179≈180364≈360179+364≈540(棵)2)口算:100+300=40070+60=1309+4=13130+13=143143+400=543(棵)3)笔算:179+364=543(棵)179+364543让学生板书竖式,通过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出算理及算法。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3、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全班交流做法。4、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5、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你能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师: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1)估算:435≈440276≈280435-276≈160(棵)2)用学具摆一摆3)笔算:435-276=159(棵)435-276159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同学。 6、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案例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案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Carry-addition teaching case within 20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案例 9加几教材说明 单元主题用开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景。画面上有跑步、跳绳、舞蹈等项比赛,还有观战的学生等,为学习计算9加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画面最左边看台上放有一箱多饮料,箱内有9盒,箱外有4盒,看台几个小学生围绕“还有多少盒”的问题,发表着自己的想法。画面以对话形式,呈现了解决“还有多少盒”这一问题的三种方法:①点数,一盒一盒数出结果:“1,2,3,…,12,13,一共有13盒”;②接着数,箱内有9盒,从9起接着数,数出结果:“9、10、11、12、13,一共有13盒”; ③“凑十法”,箱内有9盒,“放进1盒凑成10,10+3得13”。画面上的小精灵问“你是怎样算的?”,体现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的编写意图。 第一课时9加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9页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五、教具学具 小棒、投影、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分析这些数的分解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计算 10+5= 10+7= 10+3= 10+1= 10+8= 3、数星星(放投影) ①要想数出一共有多少个五星,怎样数才能又快又准确? ②老师根据学生说的来演示:一个一个的数 先数出几个,再数出几个。两部分加在一起。 先数出十个圈起来,看外面还剩几个就是十几个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篇汇总)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第一篇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

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练习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第二篇 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与设计反思 寻乌县城关小学邱小玲 教学内容:课本44—45页,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分数乘分 数的计 算方法。 2、 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 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 得成功 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 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 几? 1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4 1 1 11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X -=- 2 2 2 4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 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X 3 2 X 3 2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1 2 2 1 生5:我认为-X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 -可以约分成- 4 4 4 2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 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 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 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1 1 X - 5 3 (老师也来写一个)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 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 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 说到竖式时板书 4 3 5 - 2 7 6 1 5 9 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

一年级数学:8和9的加减法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8和9的加减法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会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2、掌握有关8、9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看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2、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感受加减法间的关系,会看一幅图写出相关的四个算式。 【片断】 (出示帆船图) 师:这些都是给我们搭乘的小帆船呢!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原来有2只小帆船,又开来6只,请问现在一共有几只? 教师请学生把解答算式写出来后,引导思考: 师:6+2=8是怎么算的? 生1:我想的是8的组成:6和2组成8。 生2:我想,6颗珠子,再拨上2颗,就是8颗。 生3:因为2+6=8,所以6+2=8。 师:为什么根据2+6:8就能算出6+2=87他们有什么联系? 生:因为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 师:看来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根据这幅图,你们能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书写并汇报。 师:8-2=6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有8只小帆船,后来开走了2只,还剩下6只。 师:8-6=2呢? 生:本来有8只小帆船,后开走了6只,还剩2只。 师:8-6=2你们是怎么算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是四年级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学时选取贴近学生的现实素材,利用具体情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奥运会竞赛成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劳丽诗和李婷的竞赛成绩,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在分析数据的同时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

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在口算整数加小数时,学生会将这个整数与小数的末尾对齐后加。如:8+1.2=2,0.46+4=0.5等。究其原因,学生在口算时不仔细看题,当作整数加法进行口算,要速度,不要质量。对此,就要加强口算训练,日积月累,长期训练,逐步提高正确率。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与反思 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说明,本案例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P9-1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而应更关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数学的思维品质发展了没有。可以这样说:一堂好的数学课,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下面就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师:中秋节快到了,学校要买一些月饼送给幼儿园小朋友:每箱月饼5千克,24箱月饼重多少千克, 箱月饼的重量呢, 15 22生:5×4=20(千克) 5× = (千克) 153 11师:如果每块月饼千克,4块月饼重多少千克, 块月饼呢, 82 1111生1: ×4= (千克) × 是……老师,分数乘分数我们没学过。 8282 111生2: × 是。 8216 1生3:我算的答案也是,我们只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16 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师:说的很对~你们是怎么知道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在一次看电视时知道的。 生2:我是在预习时知道的。…………

师:你们能从其他途径或提前预习知道这些知识,真不简单~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不过,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 1 案例与反思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呢, …………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评析】教师能紧紧扣住“中秋节”这一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在现实情境11中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中生疑: × 倒底是82多少呢,教师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但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中秋节这一话题”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催化剂。实践证明:紧张的内在的智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的运作状态,并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二、动手操作提升思维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半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整块月饼的多少,”同学们,你们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小圆纸片动手折一折,同位可以讨论与交流,看看每人倒底分到多少, 学生操作,气氛异常热烈。 1生1: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 4 1生2:半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的也是整块月饼的。 4 1生3:不对,应是整块月饼的。 8 1生4:是,我可以证明给大家看。 8 1(生4上台用折纸的方法进行了证明: 是 ) 8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竖式练习

393+130= 653+283= 259+625= 243+578= 307+386= 884+390=606+489=841+784=222+642= 115+962= 888+113=440+724=137+898=281+536=436+285= 238+664=251+155=312+109= 717+890=901+869= 965+412=542+681=265+514=500+809=880+933= 773+254=546+404= 98+749=857+252=801+889=

156+290=758+218=506+508=532+196= 438+978= 356+957= 420+765=263+769=985+867=220+897= 335+22=228+342=267+491=818+103=250+278= 459+914=814+380=416+43=164+534=690+487= 296+489=315+982=279+790=921+360= 378+893=

878+188=993+247=886+367=925+517=476+128= 907+303=118+939=207+406= 175+368=822+825= 348+512=754+295=673+274=737+282=314+386= 236+918=271+214= 651+338=544+658=583+807= 135+154=566+594=837+293=927+493=795+421= 543+912= 369+865=475+383=393+361=457+169=

最新版五年级下数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具准备: 课件、长(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孕伏铺垫 1、说说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 2、填空: (1)7/8 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5/9 里有()个1/9 ;()个1/8 是7/8 。 (3)3个1/4是();4/11 是4个()。 二、探究新知 1、刚才大家表现非常出色,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的听力,请听题: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 张饼。 (1)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说)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板书。) ①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②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 ③还剩多少张饼?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无处不有数学,让学生去感受数学,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 2、解决问题 (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想一想,该怎样列式?(指名说) 3/8+1/8 = (2)你能计算出结果吗?试试看。先独立算,再小组合作。激励有困难的同学借助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动手折、动手涂、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弄清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同时又为学生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作了铺垫。师参与合作,形成互动,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数学中的乐趣。】 (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4/8 。)教师可多请几名同学回答,适时点拨并板书。 (4)师:3/8 +1/8 的和是4/8,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分母没变?

小学数学_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提高计算能力。 2.能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计算的价值,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进行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喜欢和书做朋友的孩子一定是非常聪明的,上个周末,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去书店买书,我帮我们班的学生选了两本书,看,是哪两本书呢? (课件出示: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4.29元)

师: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生: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童话选 4.29元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多少钱? 师:怎样列式? 生:6.45+4.29 师: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师:怎样列式? 生:6.45—4.29 师:同学们,只是两道小数加减法题。那小数加减法该怎么计算呢,又为什么这么算,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尝试计算。 师:这两道题,你们会计算吗?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下。 2、交流。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速度非常快,那咱们请黑板上的这位同学给大家讲一讲他是怎样计算的?请认真听! 师:这位同学算的结果和你算的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画斜线表示分数乘分数计算结果

六上第45页例题强化训练 姓名:_______ 认真态度:________ 效果:_________ 一、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填空。(例题强化) (20分) (1) 21 × 41 = )()( (2)21 ×43 = )() ( (3)32 ×51 = )()( (4) 32 ×54 = )() ( 二、分层要求: (1)请发生错误的同学自觉订正。 (2)没有发生错误的同学,考虑并且写出完成任务经历的三个步骤。 成功的同学写步骤:

三、我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独立画图,验证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信心。 (1)54 × 41 = )()( (2)83 × 52 = )() ( (3)分层要求:根据我自己的实际能力,我能画而且有时间画出两幅图。或者是我只选择 一幅图画一画,但是我绝对认真。 四、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默写三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正确熟练计算,欣赏我自己。 (1) 83 × 83 = (2)53 × 72 = (3)65 ×209 = (4)715 ×20 21 = (5) 103 ×95 = (6)10 33 ×35 = (7)15 × 3 7 = (8)2722 ×11 5 = 六、解决问题。 (1)学校买的足球比排球多 4 1 ,排球买了36个。买的足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学校买了36个排球,买的足球是排球的 4 5 。买了多少个足球? 七、整理工作(1、订正:五、六中的错误,先查出错因;2、写出进步或者成功的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