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小说

当代小说

当代小说
当代小说

本章参考书目

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梁斌《红旗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版

曲波《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赵树理《三里湾》,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周立波《山乡巨变》,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柳青《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版

欧阳山《三家巷》,作家出版社1961年版

《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茹志鹃《百合花》(短篇小说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第一节:概说

第一节概说

题材与代表作品

体裁与创作趋向

十七年小说形态的单一化趋向

极左环境下文学创作发展的原因

题材与代表作品

历史题材

现实生活题材

一、民主革命

(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孟良崮战役等

《林海雪原》(曲波)--剿灭东北土匪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渣滓洞

《百合花》(茹志鹃,短篇)

《黎明的河边》(峻青,短篇)

二、抗日战争

《风云初记》(孙犁),滹陀河畔抗日风云

《铁道游击队》(知侠),鲁南

《敌后武工队》(冯志),冀中

《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保定

《苦菜花》(冯德英),胶东

三、二三十年代(抗战前)

《小城春秋》(高云览),厦门大劫狱

《青春之歌》(杨沫),30年代前期北平

《三家巷》(欧阳山),20年代南国风云

《一代风流》第一卷,酝酿达十五年之久,它叙述了一个名叫周炳的打铁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半生经历,力图反映出从1919至1949这三十年来中国历史的革命进程。

《红旗谱》(梁斌),从本世纪初叶开始

《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短篇)

长征时期

四、建国之初(抗美援朝)

《三千里江山》(杨朔)

《上甘岭》(陆柱国)

《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五、其他历史

《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

一、新的婚姻家庭观

《登记》(赵树理)

《结婚》

《一架弹花机》(马烽)

《新事新办》

《强扭的瓜不甜》(谷峪)

二、农业合作化

《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三里湾》(1955),赵树理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周立波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柳青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三、劳动妇女

《李双双小传》(李准,1960)

烙有“大跃进”时代左倾冒进的印记。

《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新结识的小伙伴》(王汶石)

四、工业建设

《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德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一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外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港、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乘风破浪》(草明)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五、干预生活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

六、人情人性

《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

茹志鹃

1958年《百合花》问世,开始显露了这位女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此后两三年里,又接连发表了一些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如《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等。

5、《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①构思新颖独特,表现重大主题:以战士向百姓借被子、保护伤员构成基本

情节,以一床绣有百合花的被子为道具,表现了拥军爱民的重大主题。自然而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前后呼应的细节,对英雄人物的刻画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注重人物的心灵和情感的“诗化”:作者善于经营一些富于诗意的画面,让

人物置身其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她笔下的人物如山野的“百合花”一样圣洁、纯朴,透着自然的情韵和独特的诗意。

选材特点

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

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愿》中的何大妈不愿“闲”;《静静的产院》中,作者对主人公谭婶婶对自己由先进到后进到最后的觉悟的过程的描写。(潘奶奶—谭婶婶—荷妹)

构思精巧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中的大苹果和小绒狗,《春暖时节》中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主题思想

小说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小说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热情衰退,似乎看透了一切,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主义者。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义者。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2.刘世吾形象及意义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通过刘世吾形象引发思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涉世的深入,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3.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体裁与创作特点

短篇:“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

中篇: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孙犁《铁木前传》

长篇:艺术表现形态/创作特征

“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是由部分山西作家构成,以写农村题材小说为主的一个文学流派;起源于40 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三里湾》、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胡正的《汾水长流》、西戎的《宋老大进城》《赖大嫂》等;作品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反映农村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竭力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农民形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40 年代发表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刘绍棠的《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韩映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长篇小说艺术形态

①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

品。

②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以《林海雪原》和《红岩》为代表的以革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

品。

长篇小说创作特征

①题材领域的独特与宽广:选取的描写对象都具有新颖之处,或开辟了新的

题材领域,或填补了往日的内容空白,或在常见的题材内发掘新意,或在奇异的生活中有独到的发现。如曲波的《林海雪原》,用浪漫主义的方法描写东北剿匪的故事。题材范围几乎覆盖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全部历史行程,所述事件更是涉及从历史到现实的方方面面。

②史诗的追求:作家主动追求史诗般的巨大规模和宏伟气魄,注重整体性的

鸟瞰效应和网络状的结构框架。梁斌的《红旗谱》就曾计划写四部,从大革命一直到40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

吴强的《红日》更是宏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

主导地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等等。

为什么在极左环境下文学创作依然取得成就?

①“左”的政治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毕竟分属两个范畴,前者对后

者有影响,但不总是或者绝对地决定后者的全部状况。

②“左”倾思潮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的过程,一方面它不断恶化,

一方面在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又促使当时的文艺政策断断续续地有所调整,如提出“双百”方针,纠“红”抑“左”。

为什么在极左环境下文学创作依然取得成就?

③一些作家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或公开,或隐蔽,或清醒直接

地,或听从生活召唤地,在创作实践中进行非自觉的抗衡。

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与现实题材保持了距离,沉入了历史题材的精心构筑。 第二节

《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革命历史小说

“英雄史诗”

《保卫延安》和《红日》

《林海雪原》

革命历史小说

概念: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的”。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牛津大学出版社( 香港)1996 年版)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

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律切情深”,杜诗《兵车行》、“三吏”、“三别”、《哀王孙》、《悲陈陶》、《洗兵马》、《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就构成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精神风貌,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黑格尔认为,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一般来说,战争情境中的冲突提供史诗最适合的史诗情境。

《保卫延安》和《红日》

——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山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十倍于我。>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

《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其特征是:a.“钢铁战士”,无所畏惧、勇猛顽强,表现人民解放军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b.“集体主义的英雄”,永远和自己的战斗集体联系在一起,个体的生命价值

溶解于集体的胜利之中;c.在战斗中成长的英雄。

《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

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班长秦守本、机要员姚月琴;

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4、反面人物的描写——

《保》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

《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

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林海雪原》——革命传奇

描写一支智勇精悍的小分队剿灭东北土匪的斗争,一场特殊军队所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利用民族文学的传奇因素表现战争,属革命传奇类小说。这一类小说还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

1、受到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与《水浒》108条好汉模式的影响

2、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的浪漫夸张,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

“五虎将”模式

《三国演义》开创了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实耐劳>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又同好汉模式一样,各怀绝技,各俱个性。《林海雪原》中的五虎将:

政治方面勇毅和个性方面双全的少剑波

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

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子荣

生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

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孙达得

第三节《创业史》和《红旗谱》

——中国农民的历史

《创业史》

《红旗谱》

《创业史》

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革命活动,1938年赴延安,解放后担任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柳青离开北京,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达14年之久。在皇甫村的岁月,柳青创作了《创业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部分章节。主要作品: 《创业史》《种谷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2、故事梗概:分两部,下部未完成,写两代农民创业立家的故事。

3、小说主题:作者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4、人物形象分析:

(1)梁生宝: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粱生宝性格顽强坚毅,忠厚善良,坚持走集体致富的道路。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农民式的质朴与革命者为理想而献身的热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色彩。

梁生宝

梁生宝十一个平凡而又高尚、踏实而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他身上,普通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典型地体现了50 年代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普通农民,他平凡、勤劳、朴实、淳厚,生活的严峻磨练,培养了他的顽强坚韧和老成持重,也培养了他对苦难兄弟乐于相助的美德。而作为经过党培养教育的农民新一代,他身上的传统基质又升华为新的优秀品质:胸怀开阔、克己奉公、无私正直、富于自我牺牲精神。

梁生宝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是对于党的事业的忠诚。到郭县买种子、进山割竹进行生产自救、整顿互助组、吸收白占魁入社等,都是从党的事业着想,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可贵品质。可以说,梁生宝是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于梁生宝形象的争论

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2)梁三老汉:是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作为一个老式农民,私有观念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使他因循守旧,对梁生宝走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另一方面,由于他的阶级地位、旧社会艰难的创业经历和新时代给他的美好印象,使他本能地在精神上与党和政府很贴近,作家通过描写梁三老汉矛盾对立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的影响之深,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揭示了引导和教育农民的重大历史命题。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老一代农民弃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型性非常高的形象。

5、艺术特点:

(1)结构复杂,气势恢宏;

(2)善于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与哲理性议论结合起来塑造人物群像;

(3)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突出和展示人物性格。

6、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够。

《创业史》的心理描写

作者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总是对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作一些提示、解说和剖析,以揭示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如对梁生宝遇事爱思考的个性的描写,对富农姚士杰仇恨新社会的阴暗心理的揭露,对郭振山、改霞、梁三老汉的矛盾心理的分析都很精彩。因而,《创业史》可以说是一部表现农业合作化时期各阶段、

各阶层人物形象的心理发展史。

《红旗谱》

1、《红旗谱》主题: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2、《红旗谱》人物形象分析:

(1)朱老忠形象

第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 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朱老忠形象

朱老忠形象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

《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朱老忠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带着时代农民的反抗性和现实革命性走进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农民英雄。在他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传统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兼具又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首先,他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父辈的英雄壮举和悲剧结局,在他心灵里种下了对地主阶级的强烈仇恨。“脯红鸟事件”,大贵被抓丁,反割头税斗争等集中表现了他这一思想性格特征。“出水才看两腿泥”作为他深沉性格的浓缩,形象地显示了他坚忍不拔的斗争意志。当他找到党的领导后,他的性格获得了升华和发展。他开始把个人的报仇雪恨和阶级的寻求解放联系起来,从自发的反抗转入自觉的斗争,这样他就从一个农民英雄走进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

朱老忠形象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

朱老忠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就是慷慨无私、重团结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他拿安家钱为朱老明治病、卖掉心爱的牛犊让江涛上学、帮助严志和料理老奶奶的丧事又徒步去济南探监……如果说这些还只是表现了朱老忠身上那种历代农民英雄所共有的豪侠气概的话,那么,“二师学潮”以后,他的这种乐于助人的江湖义气就开始升华为阶级的友谊和感情,闪烁出崇高的思想火花。

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新起点,他再现了新旧农民革命的转折过程,具有史诗性的价值。

(2)知识分子冯贵堂:乡村改造运动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方地区曾轰轰烈烈地展开,梁漱溟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的河北定县改革都曾十分有名.乡村建设运动主要集中在教育普及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以及传统伦理资源的现代运用等方面.冯贵堂大约是受到这方面影响并想在自己家实践的人物,可惜作者很快将他的人生探索转到其反革命阶级本质的揭示上,从而丧失对其独特性的深入表现.

冯贵堂虽然在本质上应该和农民有共同语言,但从文本提供的事实看,他的改革似乎一点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他的耕作方法改革农民不感兴趣,他敲锣打鼓叫农民来跟他学剪梨枝,一个人也没来,他只是在自家里实践了一番.

冯贵堂终于因其是地主的儿子而走上反革命的道路,成为革命的刽子手.但他的转变仅仅用阶级的根源去解释,显然是简单化的,他即使成为一个反革命也应该有比文本所提供的更复杂的心路历程.

3、《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1)《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刻画人物形象,既采用白描手法,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吸收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

第四节《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

《青春之歌》创作过程

独特的“题材”意义

《青春之歌》的改写

关于成长叙事

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

林道静形象分析

一、《青春之歌》创作过程

1958.1.作家出版社出版.1950年,杨沫开始《青春之歌》的创作,初稿完后,1952至56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1957年七月脱稿,1958年1月问世.

二、独特的“题材”意义

《青春之歌》所反映的,是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党所领导的学生运动。……它通过了卢嘉川、江华、林红几个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告诉读者,党的优秀儿女曾经怎样地忠心耿耿、艰辛斗争、为革命事业、为今天的我们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后,这部小说还通过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的具体事实,指出了当时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把个人命运和人民命运联结为一,这才是真正的出路;指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经过思想改造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中国青年》1959年第4期)

《青春之歌》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较之过去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发展。

30年代学生运动领导人、共产党员林道静,同20年代“恋爱至上”的子君和“教育救国”的倪焕之迥然不同了。……现代文学史上很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过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而林道静形象的完成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摸索过程进行了总结,做出了答案。这正是《青春之歌》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张钟等:《当代文学概观》,第8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版)

2、林道静形象:

作家严格按照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脉络清楚地写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它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要求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到谋求全民族的解放,从同情劳动人民到为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从天真幼稚的少

女到坚定成熟的革命者,是她性格发展之必然,生活发展之必然,也是时代潮流使然。林道静的道路概括了那个时代不甘受人摆布而成为封建婚姻牺牲品的觉醒了的青年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因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和美学价值。

(王晓琴:《中外文学名著精品赏析》,第335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958年出版的杨沫的长篇《青春之歌》是一部很合时宜的书,它通过青年学生林道静从一个单纯、软弱的姑娘经过多重战斗洗礼成长为一个共产党员的道路,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必要性和艰苦性,这使它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教科书,在读者中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孔范今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第1026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9月版)

3、作者自述:写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史

英雄们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惊人事迹,加上我个人的一些生活感受、生活经历,这几个方面凑在一起便成了《青春之歌》的创作素材。 (杨沫:《谈谈〈青春之歌〉里的人物和创作过程》,《文学青年》1959年第1期)

我塑造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目的和动机不是为了颂扬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她的罗曼蒂克式的感情,或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自我欣赏。而是想通过她——林道静这个人物,从一个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来表现党的伟大、党的深入人心、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我知道在文学作品中,表现这种主题的思想可以从多方面、用种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而我只能从我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用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来表现。因此,我选择了林道静,写像她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改造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编:《中国现当代作家谈创作经验》第762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三、《青春之歌》的改写

“改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在文化潮流的裹挟之下,在外部批评压力的冲击之下,在“十七”年文学中,不少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增删和改写,以适应主流趣味。相反,作家为了提高作品的艺术品质,精益求精的修订与改写却并不多见,成功的实例就更为稀罕。在“文革”

时期,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批评被严格地整合进国家的政治轨道中,文学文本成为政治文本,迫于政治压力和服从于政治目标的“改写”变得更加突出。 《青春之歌》的改写前因

作品195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国青年》1959年第2期刊发郭开的《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青春之歌〉》一文,认为作品对林道静与工农结合的描写不充分,充满小资情调,《文艺报》1959年第2-9期以“讨论《青春之歌》”为题刊登系列文章,由此引发一场广泛的争论,茅盾、何其芳、马铁丁等表示对作品的公开支持,否定的声音才逐渐沉寂。受这场争论的影响,杨沫开始修改作品,1959年12月修改完毕,她在1960年3月出版的修改版的“后记”中,有这样的说明:“在主观上我曾经极力改正初版本中所发现的缺点或错误,并设法弥补某些不足之处。”

《青春之歌》的改写结果

变动最大的是增加了林道静在农村的七章和北大学生运动的三章。而这些变动的基本意图是围绕林道静这个主要人物,要使她的成长更加合情合理、脉络清楚,要使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战士的发展过程更加令人信服,更有坚实的基础。可见,《青春之歌》的修订受到了外部舆论的深刻影响,是作家个体的独立判断屈服于主流话语的结果。在作品增写的内容中,作者把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和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胡适当成学生运动的对立面,甚至骂他们是“恬不知耻的走狗”,成为林道静们要“一扫而光”的“魑魅魍魉”,这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是为了当时批判胡适的政治需要的故意丑化。为了丑化余永泽的小资产阶级趣味,修改版中的余永泽也变成了一心巴结胡适往上爬的“走狗”。对这些修改,当时的评论界褒贬不一。以现在的眼光看,修改是不成功的,“是作者受到某种思潮的压力,顺应那种政治上是左倾,思想方法上是教条主义——唯心主义的文艺批评,运用政治概念,根据某些并非正确的‘原则’,随心所欲地臆造人物性格,杜撰历史”。

四、关于成长叙事

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的成长“母题”是西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出现于18世纪的德国。其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意味着人物从某个设定的点上的水平向某种理方向的提高,人物是动态的,时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

《青春之歌》是以成长的方式来表现革命的成长。

五、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

1、原始素材是作者自身的经历

一个反抗旧家庭而走投无路的女性。类似于文学史上的“子君”、“沙菲”等人物。

2、革命叙事对原始素材的改造

⑴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林道静表现一个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

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参见杨沫《我为什么写〈青春之歌〉》)

⑵改造素材为革命成长叙事的途径

A.将革命内容与传统婚爱故事两种文学进行组装

个人奋斗史:从挣扎→革命

恋爱史:从失败→成功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用人物身份的不同来使两条线索紧密组合在一起

B.赋予主人公革命成长的思想基础、诱因及革命成熟的保证

出身——受压迫阶级,底层佣人的女儿(革命基础)

知识背景——阅读西方经典:马列著作;

接受党的指引与教育——革命加恋爱

参加工农革命实践

六、林道静形象分析——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1、三个阶段与三个男性

①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性格主要特征是仇恨家庭,仇恨社会,仇恨黑暗世界,同情底层社会,要求个性解放,追寻自由,带着个人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绪和罗曼蒂克的幻想要改变现关,失败后便以死抗争。

2、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愿望改造,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余永泽——骑士英雄,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

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

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林道静的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每个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来界定、建构和阐释的。

三个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道静,要在精神上占有她,但所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

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3、诗人骑士与红色骑士

卢嘉川作为拯救者和余永泽这个拯救者有何不同呢?余永泽拯救的是身体,它是传统“英雄救美”模式的再现;卢嘉川拯救的是灵魂,是一个必然伴随革命者勇猛前行的战斗单位。余永泽的失败、卢嘉川的成功标志着革命阶段性的转折,即现代革命已经超越了五四革命而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先进与否,全看他所选择的思想阵营体系。

性别的魅力与政治的魅力呈现为一种互为转喻的关系。一方面是以性爱的方式对政治观念的演绎,另一方面则通过政治话语对性爱的改写。

4、“性”与“政治”的并置

“性”与“政治”的相互说明,正是“成长小说”的题中之意。在“成长小说”中,“成长”并不是指主人公在生理意义上的长大,与主人公一起成长的还有历史本身。

在这里,“个人”就是“历史”,而“历史”就是“个人”。与此相应的是,我们在(青春之歌)这样的成长小说中看到的“性”与“政治”,就不再仅仅只是相互说明或相互印证的关系,女性命运与知识分子道路,在意义层面上作为象征的不断置换,成为小说最为重要的文本策略之一。——换言之,在这里,我们根本无法将“性”与“政治”区分开来,正像我们根本无法将具体的女主人公“林道静”与抽象的“中国知识分子”区分开来。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十七年长篇小说定义:十七年小说专指1949年到1966年里出版的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有多种分期。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法,按照政治来分期1949-1966(文革前)为十七年文学时期,1966-1976是文革文学时期,1978-?是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代风格 政治色彩浓烈。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十七年文学的说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划分是以政治分期为标准的。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刚刚胜利。毛泽东曾经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过,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类型 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长篇小说题材 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异乎寻常的重要性,甚至决定小说的性质。50年代至70年代的小说一般分为两类,即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两大题材占有绝对地位。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革命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讲述革命如何起源,如何经历曲折后走向胜利。为新的国家的合法性做出证明,为转折期的人民提供新道路选择方向,和思想上应作的准备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苦菜花》、《三家巷》、《红岩》等都是这类写作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和梁斌的《红旗谱》以个人成长故事为主体叙事,《青春之歌》讲述的是知识分子,《红旗谱》讲述的是农民在战争环境中,成长成为坚强革命战士的历程。《红旗谱》中朱老忠等人的“成长”充分揭示了“中国农民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才能摧毁旧中国创建新中国”的深刻意旨,为新中国的合法性做出证明,同时向每位展示在中国共关党领导下的光明美好前途。《青春之歌》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出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要在共产党领导下,将人本生命投入到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革命中,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 农村现实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十七年文学时期,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致,作品中强调政治运动和斗争,描述 "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乡村变革,描绘各类农民生活。以"互助组"到"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四清运动"等为题材。比如柳青的《创业史》写互助合作“带

莫言长篇小说

一、《蛙》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长篇小说《蛙》人物形象研究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中国近六十年的计划生育史为背景,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姑姑”为中心,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为出发点,谱写了一曲关于生命的传奇之歌。“蛙”的读音近似于“娃”,它其实是一个图腾,一个象征着生育的图腾,作为繁衍的图腾,其实更深处隐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对抑制人类繁殖天性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无奈和悲哀。《蛙》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它真实的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山东高密乡的艰难推行过程,小说中的“高密乡”其实只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地点,在建国之初,全国各地有无数个这样的高密乡,小说中的“姑姑”也只是作为当年无数个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医生中的一个,因此这篇小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代小说总体成就不高的背景下,研究莫言的小说创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相比,《蛙》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执着探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故事是很容易重复和衰老的, 与农民工、计划生育等这些时代词语相关联的故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和陈旧甚至退出人们的记忆,但凝聚了普遍人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会永存的,比如阿Q、孔乙己、包法利夫人等等。”[1]但是综观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虽然学术界不乏对《蛙》的人物形象研究,但大都集中在对“姑姑”“蝌蚪”“小狮子”的等这些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上,缺乏对小说中人物整体形象的观照,因此,对《蛙》人物形象的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以及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进行整体的观照是很有必要的。 一、《蛙》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计划生育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1.忠于国家命令的农村妇科医生 小说中的姑姑万心是一个农村妇科医生,在作者给衫谷义人的第一封信里,姑姑的形象是“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的形象,一个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一个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一些感悟 我是在高三时找到这本书的,当时的历史老师向我们强烈的推荐。说这是当代除了黄仁宇以外写历史方面的一本最通俗易懂的历史书。所以我打开了她,但是从一开头我就被她吸引了。因为她有一个很好的开头。她从一份档案开始的而且是明帝国的开国者朱元璋的档案,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向我们展现了朱元璋的一份人事档案。同时也让我了解了明代的许多的历史知识,让我对明代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看法。这个看法也彻底的改变了我对明代的许多认识。作为一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不用多说这是一本可以流传下去的书,也是一本好书。 当下网上的文学也很多,有写得好的当然也有写得不是很好的,可谓是良莠不齐。在这当中这一本书无疑是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当然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她可以让我学到许多的历史知识。这也是她不同于其它的小说,首先她是一本历史书其次她才是一本小说。当然你要说她是一本历史小说这也和她的内容并不矛盾。作者写她的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可以把她当成小说

看,这与作者的最初目是一至的。 由于小时候受香港的电影的影响,在我心中明代一直是一个比清代还黑暗还软弱的朝代。特别是当时的《新龙门客栈》让我对明代的黑暗有了更为形象的认识。再后来看了李连杰的《东方不败》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明代的一些负面的认识。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正常的或者说正直的人,他们不是贪官就是和那些宦官同流合污的人。所以在我心目中明代的灭亡是罪有应得的,可以这么说在我心中明代的人从皇帝到小吏都是坏得透胆了的人。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这一帮人中没有一个的好人。在我心中明代的人民是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过得比解放前的人还不如。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我进如到了高中,而这一切我们公共的历史书也没有对明代有一个好的看法。因此在我心中明代除了宦官还是宦官。 但是当年明月对我这种看法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他让我重新的认识了明代。同时也让我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明代。他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伟大也让我认识到了这个朝代的许多的不足。他让我了解了一个比我想像中更为精彩的明代,也让我知道了明代的强大。近三百年的历史也让我了解了作为一个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也是多么的无力。大明这三百年可以说是有血有肉精彩不断,从朱元璋的白手起家到南明朱由榔逃亡缅甸。这当中有开国初期的意气风发,也有日落西山的末路逃亡。许多的人物在这当中成就了历史也成就了他自己,但是这一切都被当作了历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三篇)

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三篇).txt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岂止“60年”? 因为今年是“建国60周年大庆”之年,举国上下都用“60年”说事。一些当代文学批评家也不例外,纷纷做起了“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文章,于是为之做各种评价、定位的论说有之,甚而至之的,还有胆大而创意者,推出了“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盛世狂想浪漫曲。 为什么对于这些批评家们,对当代文学的“历史定位”如此重要、如此迫切呢?用福山的话说,难道他们是在“历史终结”之前抢救“历史”吗?实际上,他们的本意并非立足于历史,而是着眼于当下,着眼于“中国当代XX60年”这个最当下的意识形态主题。他们的“历史感”是如此“当下”的,他们不过是不失时机地在“中国当代XX60年”这个总工程中,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建构”(“定位中国当代文学60年”)作为一个具有“长城事业”意义的意识形态工程来进行。他们把动态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设计为一个自己应当在预定的当前完成的工程,从而“履行自己的历史职责”。然而,对这个工程的设想和预期又给予他们难以承受之重,在他们的内心激发了难以释放的“历史焦虑”。在新近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我就听到了两位颇有影响的当代文学研究家表达“中国自己的学者”叙事当代文学的“历史焦虑”。这“历史焦虑”从何而来?一个不言而喻的原因是,他们为当代修史的意识形态工程行为将仍然在运动中的中国当代文学提前“历史化”了。中国古有“当朝不修史”的传统,因为“当朝”是“现实”,而非历史。对当代文学的提前历史化,实际上是人尚未亡,不仅急着盖棺,而且急着定论,正是这种超前的意识形态工程使这些当代文学批评家们沦陷于他们自己所谓的“无可定位”的学术困境和心理焦虑。 应当明确指出的是,“中国当代XX60年”是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概念,而非文学史概念。中国当代文学的运动历程是不能纳入这个概念的,因为如果我们不是人为地斩断历史的话,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是“1942”,而不是“1949”。如果以“1949”为起点,那么赵树理、孙梨和路翎们的写作就要放到自由主义的“现代文学”那里去了,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是当代文学发端时期最纯正的作品,是1949以后17年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原型。同时,“2009”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具备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个“终点”或“拐点”的意义,2009与2008或将来的2010,没有任何不同的文学表现(如果我们不以某些批评家习惯于为数年来沉寂平淡的当代文坛造势立说为怪的话)。“2009”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大庆”这个政治意义外,不具备任何独特的文化意义。 伴随着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意识形态工程意识的,是其在方法上的“去西方化”思潮。这种思潮的代表性表达,就是晚近从西方归来的学者甘阳今年在一个访谈中提出的“用中国的方式研究中国,用西方的方式研究西方”论调。姑且不论这是20世纪之初中西碰撞开始时就出现的旧调重谈,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在20世纪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样去厘定“中国的方式”?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就只是“中国的”吗?用“中国的方式”,尚且不能解析鲁迅那一代人,更何况20世纪后期以来的中国作家?当代女作家刘索拉有一部小说,题为《剩下的都属于你》。对于一位当代文学批评家,剔除了“西方”,当代中国文学,尤其是那些曾是以“某某手法”、“某某叙事”和“后某某”而成名的“后新时期写作”还剩下什么?据说剔除了“西方”,当代中国文学的“经验”就会向我们“昭示”:当下是“中国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时代。这些乞求“中国的方式”的批评家们,就是要让它在此显灵吗?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赏析

2 015 /2 016 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赏析 课程题目《边城》赏析 课程代码32000230 姓名Anjiri Simon 学号1312030193 Nandwa 日期地点三教114 成绩教师徐晓力

摘要:每个国家有都自己的特色。我刚来中国(这美丽土地)的时候我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学,法学等等非常好奇。我想通过学中文去了解中国。在中国这三年多,我学会了中文,学过中国法学概念,通过电影,电视剧和一些电视节目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战争时机的故事,跟中国朋友交流过程中了解了中国基本文化,但从来没有接触中国文学。这个学期我终于有了机会选择了这一门课,通过这门课我学会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中国作家如沈从文,鲁迅,李白等作家还有他们的精彩作品。我看过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蒲钰的脑袋开花这些作品,那么今天想通过这篇作文来简单介绍沈从文的边城里面的故事情节和重要人物形象。 边城 作家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是湖南凤凰人,汉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他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如何解读赏析小说

如何解读赏析小说 导读:如何解读赏析小说 高一语文组 一、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文学鉴赏小说教学 二、中国知网检索信息: (一)检索项:主题;检索词:小说教学;模糊检索;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17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81);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9);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7);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 (二)检索项:主题;检索词:中学小说教学;模糊检索;时间范围(1979——2008)共计36条。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4);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0);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0)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目前语文界对小说教学的研究不太重视或没有专门进行研究。一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不怎么考小说,二是许多研究者把它放到了阅读教学研究里面了。 三、关于小说教学的文献综述 (一)硕博论文 硕博论文中对当今中学小说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并提出 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主要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将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入小说教学。 2.对中学小说教学在选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 (1)柳广云《关于中学小说教学的思考》中认为: (2)栾桂芳《古代小说教学方法初探》认为: (3)侯艳荣《〈聊斋志异〉与中学文言小说教学》认为: 3.将信息技术与小说教学整合,革新小说教学的形式。 彭岚《网络环境下的小说教学》 (二)期刊论文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小说、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教学。 中国古代小说教学: 1.《古代小说鉴赏》吴小如(《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搬社2001年10月): 2.叶湘瀚《古典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六法》认为: 3.欧阳珍《关于明清小说教学的几点思考》中认为: 中国现当代小说教学: 张显彬等《中国现当代小说阅读鉴赏》(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7-8期) 1.认知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框架完善与否决定文学鉴赏能力的高低。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2.“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 )。 A.《林海雪原》 B.《红旗谱》 C.《皖南事变》 D.《三家巷》 3.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 )。 A.《考验> B.《关汉卿》 C.《茶馆》 D.《龙须沟》 4.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 )。 A.《今天》 B.《星星》 C.《诗刊》 D.《萌芽》 5.迟子建的小说具有一种童话的气息,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就名为( )。 A.《雾月牛栏》 B.《岸上的美奴》 C.《亲亲土豆》 D.《北极村童话》 6.林白以多米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是( )。 A.《子弹穿过苹果》 B.《一个人的战争》 C.《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D.《守望空心岁月》 7.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 )。 A.王蒙 B.宗璞 C.张洁 D.茹志娟 8.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 )。 A.《钟山》 B.《收获》 C.《十月》 D.《当代》 9.最能代表贾平凹散文成就的是地域风情散文,尤其是与小说同名的( )。 A.《秦腔》 B.《月迹》 C.《商州》 D.《丑石》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 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而其积极的影响则是潜层的,并且后来逐渐显现和加强的。作为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新文学的形成而产生积极影响的是中国近代文学。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所主张的“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等,从文学观念、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新文学的初生构成了重要的影响。(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1917年~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 (二)1927年~1937年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

小说鉴赏论文

摘要: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所以充满了历 史意识。本文对金庸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 为三类,继而渐次论及其历史演进观念中的革除暴政、反侵略思想和宗教、民族融合思想。 关键词:金庸小说历史意识现代意识 前言 读金庸的许多作品,我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经验:拿起来就放不下,总想一口气看完,有时简直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欲罢不能的地步。他的小说没有看了头就知道尾的毛病。情节曲折,波澜迭起,层层递进,变幻莫测,犹如精神的磁石,艺术的迷宫,具有吸引读者的强大魅力。金庸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他创作的15部小说,就情节设计而言,没有多少雷同的地方。这同样非常难能可贵。 一、武侠演史 今之论说金庸者,多谈其继承侠义小说传统的一面,而很少有人谈到他同时也继承了中国讲史演义的深厚传统。这是一个研究视野上的阙失。作为民间话语的侠义小说,一向重视演“义”,即使以包公案为核心的《三侠五义》也如是。但因武侠“快意恩仇”的思维方式和“自我了断”的社会行为,已与现代社会的法治观念格格不入,难以表现现实社会的种种恩怨是非,必然会借助古代社会作为背景展开,这也决定了金庸小说里充满了历史意识。 曾有好事者罗列过金庸长篇小说题材的历史年代,其中最早的是《天龙八部》,取材于北宋,“射雕三部曲”为南宋,《倚天屠龙记》为元末,《碧血剑》为明末清初,《鹿鼎记》为康熙朝,《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为乾隆朝,《连城诀》为清末。所述虽多“查无实据”,但毕竟“事出有因”。亦可见他确有表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的意图。从讲史演义的角度大体而言,金庸的小说作品可以分为这样三类: 第一类是依史敷衍,即按照历史走向和人物关系作为大框架,虚构主要人物故事穿插其间,如早期《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和晚期《鹿鼎记》描述明清时代的作品。 第二类是以史点染,即以虚构人物故事为主,而以历史的大框架作为背景,如中期《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这一类描述宋辽金元时代的作品,其中郭靖等人守襄阳,是贯穿于《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的重大事件。 第三类则是着意虚化历史背景的,如我个人喜欢的《笑傲江湖》,以及《侠客行》等作品。即使这类作品,一样有作家的强烈的历史关怀在焉。 作为当代最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金庸小说虽然不以“历史小说”的面目出现,但是它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演进观念,仍然会对读者或大或小地产生影响。因此金庸封笔以来专注于修订当初连载发表的作品,已经补苴罅漏,作了大量更改,尤其着重对史实和史观采取了更为慎重而非放纵的方式。 二、革除暴政与反抗侵略 “侠义小说”源于反抗暴政。这是金庸小说第一期创作的基本色调。将明清易代的历史演为传奇,本是清末民初武侠小说取材的一大特色,也是金庸小说历史叙事的逻辑开始。 明清易代的外侮内乱,曾是横亘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挥斥不去的历史情结。海宁查家更是身历国难,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载记和口头传说,特别在经历过抗日战争,民族危亡感最为强烈的一代人中,故金庸更容易切入这个主题。《书剑恩仇录》(1955)、《碧血剑》(1956)、

浅析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017150725.html, 浅析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 作者:崔政超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4期 一、网络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 1.文学爱好者带来了更多的作品,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体被李泽厚概括为了“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新时期初文学的基本主题被季红真描述为了“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在20世界80年代,王朔小说和新写实小说出现之后,文学逐渐向娱乐性和世俗性转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文学界带来了一定冲击,引起了“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较量。虽然通俗文学遭到了学界的一些评判,但是通俗文学在中国大陆的阅读量是不能质疑的。80年代以来,港台的文学作品在大陆得到了广为流传,例如金庸、古龙、亦舒、三毛、琼瑶、温瑞安、黄易等人的文学作品;受到影视的青睐并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的王朔的小说。尽管如此,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几乎没有通俗文学史的地位。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文学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网络文学的作者的写作方式各种各样,作品当中具有特别的意味,作品当中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比较幽默生动,具有文学通俗化的趋势。比如江南的同人小说、安如意的诗词解读等都极富有才情。又因为网络小说只是作者的兴趣所在,他们的职业和写作并没有什么联系。比如蔡智恒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安妮宝贝曾经是一名银行职员等。近十年来,网络文学先后掀起了都市情感、奇幻武侠、青春校园、悬疑推理等通俗题材作品的浪潮。由此可见,网络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网络文学使文学真正在民间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了不同的批评的声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的落后和僵化。网络文学打破了僵化的文学体制,可谓是功不可没。网络写作门槛低,所以有更多的人群参与到了文学写作的队伍中来。网络文学创作者可以说是文学爱好者,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在网上可以尽情享受写作的乐趣。总之,能够依靠网络上的写作出名,归根结底靠的还是个人文章中彰显的才情,受到了千万读者的点击,这就丰富了文学的发展样式。比如出现的超文本小说、互动小说、网络文学批评以及接龙小说等文学创作样式。有人认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是依靠网络才能成长的文学。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是发行量达到上百万次的优秀短信,短信的内容十分生动和丰富,并且还能真实的得地反映现实生活,不仅样式新颖,还极富有想象力,有的是文言文,有的是白话文,还借助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排比、比喻、借代、对偶、拟人、双关等修辞。总之,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其批评自由、活泼、生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充分发挥了读者的幽默和机智,使文学在民间真正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二、中国当代网络文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60年印象最深的20部中国长篇小说

60年印象最深的20部中国长篇小说 彭学明 1、《林海雪原》,曲波著。——一个名叫杨子荣的孤胆英雄,成了我们那个时代最为英武和崇拜的英雄偶像。 2、《铁道游击队》,刘知侠著。——一群在火车上飞上飞下、抗击日寇的身影,让我们扬眉吐气。 3、《苦菜花》,冯德英著。——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英雄母亲的故事,一束盛开了半个世纪的红色花朵。 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著。——最早表现隐秘战线惊心动魄故事的好小说。 5、《武陵山下》,张行著。——最早、最好的剿匪小说。至今无人企及。 6、《艳阳天》,浩然著。——一部打上了文革印记,但却依然堙没不了文学艺术巨大光芒的农村文学经典。 7、《创业史》,柳青著。——恢弘大气,对农民和土地充满了深情的文学经典。 8、《第二次握手》,张扬著。——在把爱情当做资产阶级小资产物进行压制的年代,苏冠兰与丁洁两个爱国知识分子高贵而甜美的爱情,让一代年轻人充满了渴望和向往。 9、《芙蓉镇》,古华著。——卖米豆腐的胡玉音、扫石板街的秦书田、民风古朴的芙蓉镇,成了一个时代心酸而温馨的尾音。 10、《青春之歌》,杨沫著。——以林道静为代表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日烽火中铁血淬火的青春成长史。 11、《青春万岁》,王蒙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都来吧!让我用青春的金钱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的向前。”开卷的美好诗句,是献给青春与理想的美好颂歌。 12、《平凡的世界》,路遥著。——现实主义的文学经典。 13、《白鹿原》,陈忠实著。——回望和审视历史的文学经典。 14、《尘埃落定》,阿来著。——为一个民族树碑立传的文学经典。

中国现当代文学长篇必读书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长篇必读书目 1.茅盾:《子夜》 2.巴金:《家》 3.老舍:《骆驼祥子》 4.老舍:《茶馆》 5.沈从文:《边城》 6.曹禺:《雷雨》 7.萧红:《呼兰河传》 8.艾芜(《南行记》) 9.张恨水:《啼笑因缘》 10.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11.钱钟书:《围城》 12.张爱玲:《半生缘》 13.徐訏:《风萧萧》 14.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5.杨沫:《青春之歌》 16.刘心武:《钟鼓楼》 17.谌容:《人到中年》 18.古华:《芙蓉镇》 19.贾平凹:《浮躁》 20.路遥:《平凡的世界》 21.陈忠实:《白鹿原》 22.王蒙:《活动变人形》 23.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24.张承志:《心灵史》 25.王安忆:《长恨歌》 26.莫言:《红高粱家族》 27.苏童:《妻妾成群》 28.张炜:《古船》 29.余华:《活着》 30.王朔:《顽主》 31.池莉:《烦恼人生》 32.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33.阿来:《尘埃落定》 34.白先勇:《孽子》 二十篇著名古典长篇小说 1. 罗贯中《三国演义》 2. 施耐庵《水浒传》 3. 吴承恩《西游记》 4.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5. 许仲琳《封神演义》 6. 熊大木《北宋志传》 7. 无名氏《杨家府演义》 8. 吴炳《绿牡丹》 9. 吴敬梓《儒林外史》 10. 褚人获《隋唐演义》 11. 曹雪芹《红楼梦》 12.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13. 荑秋散人《玉娇梨》 14. 钱采、金丰《说岳全传》 15.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 16. 李汝珍《镜花缘》 17.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18. 吕熊《女仙外史》 19. 刘鹗《老残游记》 20.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三十篇外国小说 1. 《堂吉诃德》 2. 《巴黎圣母院》 3. 《悲惨世界》 4. 《基督山伯爵》 5. 《茶花女》 6. 《白鲸》 7. 《红与黑》 8. 《包法利夫人》 9. 《高老头》 10. 《简爱》 11. 《呼啸山庄》 12. 《傲慢与偏见》 13. 《德伯家的苔丝》 14. 《福尔摩斯探案集》 15. 《大卫·科波菲尔》 16. 《死魂灵》 17. 《罪与罚》 18. 《复活》 19. 《安娜·卡列尼娜》 20. 《上尉的女儿》 21. 《在路上》 22. 《了不起的盖茨比》 23. 《日瓦戈医生》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

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就这样善良单纯的朱安侍奉鲁迅的母亲。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消逝了所有的青春年华,换来的却是独守空房。鲁迅最珍爱的女人,是他学生刘和珍,她的死令鲁迅悲痛欲绝,他为此还写了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还曾出现在课本中,用铿锵的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痛苦。作为刘和珍的同学,许广平扮演了一个刘和珍的影子,她在鲁迅最受伤的时刻出现,这对鲁迅来说未尝不是个解脱。鲁迅还有两位忘年交:一位是日本人增田涉,还有一位就是萧红。终其一生,他的情感生活是挺悲剧的,孤独的,很少有人走进他心里。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我选择了《阿Q正传》,因为这个也是老师上课讲的一个小说,而且还放了电影版,说实话当时没怎么看,最近我又看了一遍,还找了这个小说看。这是一个写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真实面貌的小说,鲁迅先生通过这篇小说披露了当时旧中国人的劣性。而这样的小说也正是当时最需要的,当时的中国需要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