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取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

采取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

采取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
采取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

采取派许加权综合价格指数公式计算。原则上每半年进行一次调整,每次调整比例不超过10%。

2006年新修订《证券法》实施,对证券公司实行按业务分类监管,不在分为综合类和经纪类;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指标体系。

2003年《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2006年《证券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监管办法》;2008年《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注意同注册资本对比记忆)经营经纪业务,净资本不低于2000万,四大业务之一5000万,四大业务同时经纪业务的1亿,四大业务两项以上2亿元。证券公司经营证券经纪业务的:(1)按托管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总额的2%计算风险准备。(2)净资本/营业部数量不得低于500万。证券公司按上一年营业费用总额的10%计算营运风险的风险准备。对各项指标设置预警标准,不得低于的是标准的120%,不得超过的是80%。

证券公司申请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条件(P282):经纪业务满3年的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2年内未违规;最近6个月净资本均在12亿元以上;实现第三方存管;投资者保护基金的来源(1分多选题):(P284)(1)交易所交易经手费的20%;(2)证券公司按营业收入的0.5%-5%;(3)申购冻结资金的利息;(4)依法向有关责任人追偿所得和证券公司破产清算中受偿收入;(5)捐赠;(6)其他合法收入。

操纵市场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不足30万元的,处以30万元-300万元的罚款。单位操纵市场的,对直接负责人给予警告,并处10万元-60万元的罚款。内幕交易的,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1-5倍罚款;没有或所得不足3万元的,处以3-60万元的罚款。单位的,直接负责人给予警告,并处3-30万元罚款。

采取发起设立方式的,全体发起人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其余部分由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以募集方式设立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35%。

账面价值。又称股票净值或每股净资产。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30%

)股东大会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须2/3以上通过。

、社会公众股。社会公众形成的可上市流通的股份。我国规定,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

红筹股不属于外资股。指在中国境外注册、在香港上市但主要业务在中国内地或大部分股东权益来自中国境内的股票。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在土方测量中运用革新 地质测量部――李建政 随着我矿地面工业民用建筑的迅猛发展,土方测量、计算在各项工程预算、决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我矿地处太行山脉,地貌复杂多变,为各项工程的土方测量、计算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只采用传统的分块测量计算或简单的整体加权平均平均法计算工程的填、挖方量,已不能满足我矿各项工程的预算、决算要求。通过不断的测量方法改进和计算求索,我们采用了整体地形特征点标高测量和分块段加权平均法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土方计算的精度,攻克了这一新的技术难题。通过测量计算中的实际运用,该项技术革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该项技术革新的具体方法。 一、传统土方测量及计算方法的缺点: 传统土方测量和计算方法是对土方计算区域采用整体划分网格进行标高测量和分格计算或采用整体加权平均计算的方法计算出土方量。该方法运用的前提是对土方计算区域网格划分时必须是等网格划分,这种测量方法有着很大的缺点,在平原地区等网格划分可以做到,但在丘陵地区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而在山势峻险复杂的山区,这种测量方法即便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山区,因为不能有效的做到土方计算区域等网格划分就为下一步土方计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如采用逐一分格计算,计算工作量就会增加数十倍,分块面积计算会和整体面积计算结果相差较大,而大量的数据计算过程也会提高计算本身的错误机率。而采用整体加权平均法计算土方量其前提也是等格网测量的配套计算方法,在没有做到等格网测量

的基础上强行进行加权平均法计算,其结果也会相差很大。 二、整体地形特征点标高测量和分块段加权平均法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 根据对传统方法的分析研究,为了有效的克服其缺点,我们在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上进行同时改进。在现场测量过程中,我们根据土方量计算区域的具体地形、地貌特点,将其划分成几个任意块段区域,并根据不同块段的特点进行地形特征点和地貌标高点的测量,地貌标高点的密度也会根据地形的复杂程度进行调整,结合计算精度要求和测量工作量进行块段密度科学布局(如图所示)。下图为我矿塔里风井工业广场局部地形图,在土方量测量计 算时,根据地形实际的地貌情况我们将整个土方计算区域划分成A、B、C三个任意的块段,A块段地形复杂,标高点明显测量密度较大,B区域次之,C 区域地形最为简单,相对标高点密度最小。在内业土方量计算过程中,首先绘制出CAD电子版地形图,根据实际地形测量所划分的块段区域和和地貌高程点的测量密度,相应的在地形图上画出密度格网线,并根据地貌标高点用

反稀释条款中加权平均价格公式权重的理解定稿版

反稀释条款中加权平均 价格公式权重的理解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反稀释条款中 加权平均价格公式权重的理解 这里,先举一个网上随处尽用的例子,以说明和验证计算结果。 案例:甲目标公司首轮融资人民币400万,按每股优先股人民币4元的初始价格共发行100万股A系列优先股,因公司发展不佳,在第二轮融资时,B系列优先股的发行价跌为每股2元,根据完全棘轮条款的规定,A系列优先股的转换价格也调整为2元,则A轮投资人的100万优先股转换为200万股普通股。 加权平均价格条款规定,调整后的转换价格应是初始转换价格和新增发行价格的加权平均值。以前述甲目标公司例如,该公司融资前已发行普通股600万股,首轮融资人民币400万,按每股优先股人民币4元的初始价格共发行100万股A系列优先股,第二轮融资额为人民币600万,按人民币2元的价格发行300万B系列优先股。则在加权平均条款下,新转换价格=4*(600+100+150[=600w/4元])/(600+100+300)=3.4元,则首轮投资者行权时获得400万÷3.4=117.647万普通股。相对而言,加权平均条款更为常用。 一、全棘轮条款 A轮投资人在B轮估值减少情况下,股权调整比例S。 S = 累计投资金额 B轮公司估值 –调整时投资人在持股比例; 即A轮投资人按全棘轮条款获得调整后的“持股比例=累计投资金额/B轮公司估值”。变形可得:A轮投资人在调整后持股数量M,

M= 累计投资额 B 轮价格 以上几个公式计算出的最后持股数量是一样的。 二、 加权平均条款 首先,网上给出的公式是:A 轮投资人在B 轮估值减少情况下的新转换价格公式。 新转换价格= 原A 轮价格 ? A 轮前股份数+A 轮增加股份数+B 轮资金以A 轮价格可购得股份数 B 轮后实际股份数 然后计算A 轮投资人获得调整后股份数量=累计投资金额/新转换价格。 那么,新转换价格与A 、B 轮价格及增股数量有什么关系呢?以上公式并不能直观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下面我们把上述公式变形。 方法一,新转换价格与估值和资金量的关系; 方法二,新转换价格与A 轮价格、B 轮价格的关系; 大家可以用上述例子的数字检查一下。

考试成绩试卷质量分析相关指标及计算方法讲解

考试成绩试卷质量分析相关指标及计算方法讲解 本方法适用于大小型考试,如:联考、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周测等情况,但要注意,某些指标使用的前提是年级全部参考,只给班级使用时会出现问题,文中会详细说明。考试结束后,对考试成绩进行试卷质量分析不仅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教学成果的审查、对教学质量的反思,也是对当下学生成绩的负责,更是对未来教学重点的把握、对培优补差的良好定位。 一、指标的分类 在这里我们简单通俗的讲,指标分为两类,即:单次指标和阶段指标,顾名思义单次指标指的是通过当次考试就能得出的结论,阶段指标需要至少通过两次考试才能得出相关结论,考试次数越多,结论越准确。 二、指标概览 本文讨论的主要分析方法及指标有: ?三率一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不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 ?小题分:学生小题分、班级小题均分、年级小题均分、选项对比 ?成绩排名:学生班级排名、学生年级排名、学生联考排名、班级整体排名 ?折算分数:加权分、Z分数、标准分 ?分布情况:优良学生分布、分数段分布、名次段分布 ?教师绩效:成绩稳定性、学生上线情况、双上线、目标完成率、正取率 ?培优补差:临界生圈定、波动生圈定、学生偏科情况 ?备课指导:知识点掌握、题型掌握、小题掌握 ?试卷质量:难度、区分度、标准差、信度、效度、峰度、偏度

三、三率一分 狭义上的三率一分指的是: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以及平均分。由于很多指标可以与上述指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故目前广义上的三率一分可以对比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比的口径包括: ?对比科目:对比单个班级不同科目的相关指标以便找出该班级的薄弱环节 ?对比班级:对比单个科目不同班级的相关指标以便找出该科目的薄弱环节 计算方法如下: ?优秀率 = 优秀人数 / 实考人数(优秀得分率≥85%) ?良好率 = 良好人数 / 实考人数(85%>良好得分率≥75%) ?及格率 = 及格人数 / 实考人数(75%>及格得分率≥60%) ?不及格率 = 不及格人数 / 实考人数(不及格得分率<60%) ?平均分 = 实考所有学生得分 / 实考所有学生卷面满分 ?最高分、最低分: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出最高和最低的分数。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需要先计算标准差σ,从标准分加减三倍标准差之外的分数都属于异常值应 刨除在外,三倍标准差之内才算有效的最高分和最低分。 ?注意,上述指标在计算时,不应包含缺考学生,单科缺考,总分也应视为缺考,不应包含在内。某些考试在计算时会把低分段或特定学生群体也刨除。 四、小题分 小题分一般是用来对比每道题目的得分情况的,通过对比小题分来圈定需要课堂讲评的题目。小题分的粒度,通常可以有这样几个层级,从大到小依次为:题型>大题>小问>选项。通常对比的口径包括:

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有许多涉及到权重的设置,如素质评价、绩效考核等。在一般的情况下,管理者都知道权重的重要性,但在设定权重时却往往会依凭自己积累起来的经验以及评价因素的定位来进行判断。事实上,这种确定权重的方式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在实践中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偏差。如何在设定权重时,既考量管理者多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判断,又科学客观地定位各评价因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偏差,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呢?下面的几种方法,或许能给你带来一定的收获。 一、简单排序编码法 这种方法通过管理者对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视程度进行排序编码,然后确定权重的一种简单的方法,需要管理者从过去的历史数据及个人的经验对各项考评项目作出正确的排序。 比如在绩效考核过程中,某一职位有四个KPI的考评因素,分别为A,B,C,D,依企业的要求及目标设定者的经验,各项考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B,D,C,A;然后再按照自然数顺序由大到小对其进行分配,分别为4,3,2,1。然后将权数归一化,最后结果为A:1/(4+3+2+1)=0.1;B:4/(4+3+2+1)=0.4C:2/(4+3+2+1)=0.2;D:3/(4+3+2+1)=0.3。 这种简单排序编码法计算权数的方法简单,但也存在主观因素,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至少它比管理者单纯地依据自身经验进行设定的方式要客观一些。 二、倍数环比法 倍数环比法首先将各个考评因素随机排列,然后按照顺序对各项因素进行比较,得出各因素重要度之间的倍数关系,又称环比比率,再将环比比率进行统一转换为基准值,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确定其最终权重。这种方法需要对考评因素有客观的判断依据,需要有客观准确的历史数据作为支撑。 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如下表。 说明:表格第二行,0.3表示A的重要性是B的0.3倍;2表示B的重要性是C的2倍,0.55表示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1表示D本身。第三行,是以D为基准进行的比率归一化,因C的重要性是D的0.55倍,因此取值为0.55*1=0.55;B是C的2倍,所以取值为0.55*2=1.1;以下类推。最终权重则以合计数为分母,各基准值为分子算出。 这种倍数环比法决定权重的方法较为实用,计算也简单,由于有准确的历史数据作支撑,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科学性。 三、优序对比法 倍数环比法虽然较为实用,但事实上,许多企业的历史数据常常不能反映因素之间的客观关系,而且也有些因素不能用量化的形式进行计算。如何评定它们之间的重要程度呢?优序对比法通过各项因素两两比较,充分考虑各项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从而确定其权重。 首先需要构建判断尺度,一般情况下,重要程度判断尺度可用1,2,3,4,5五级表示,数字越大,表明重要性越大。当两个目标对比时,如果一个目标性为5,则另一目标重要性为0;如果一个目标为3,则另一个目标为2。 仍以上述四个因素为例,进行说明。

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 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 1,x 2 ,…,x n ,我们把 n 1 (x 1 +x 2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内容2: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1)÷(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

2020年整理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和移动平均法.doc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本月有300件产品,单价为2万元/件,6号出售100件,12号购入300件,单价为2.2万元/件,15号出售200件,请问使用加权平均法的月末成本为多少? 加权平均单价:(300*2)+(300*2.2)/(300+300)=2.1(万元) 发出产品的成本:(100+200)*2.1=630(万元) 期末结存成本:(300*2)+(300*2.2)-630=630(万元) 区别: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期末计算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时,用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期各批收入的数量作为权数来确定存货的平均单位成本,从而计算出期末存货和已销存货成本的一种计价方法。这种方法只需在期末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每次收到存货以后,以各批收入数量与各批收入前得结存数量为权数,为存货计算出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每次进货后,都要重新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本批销售或耗用存货成本=本批销售或耗用存货数量*本批存货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加权平均法与移动平均法有什么区别? 两种方法都是实际成本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某段时间内的加权。适用于价格变化不大或要求不是特别 精确的成本核算。核算起来比较简单,省时省力。 ●移动加权是指按照上一日结存来加权的。适用于价格变化大或要求精确核算的成本核算。 核算比较费时。 公式: 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结存存货成本+本批进货成本)/(结存存货数量+本批进货数量) a.移动加权平均单价=(上次结存数量×上次结存单价+本次入库数量×本次入库单价)÷(上次结存数量+本次入库数量) b.本期(月末一次)加权平均单价=(上期结存数量×上期结存单价+∑本期入库数量×本期入库单价)÷(上期结存数量+∑本期入库数量) 1

最简单的权重计算方法

最简单的权重计算方法 权重:反映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性程度的数量。 研究问题:择偶指标体系权重集计算 1.外貌(身高、体重、长相魅力) 2.性格(情绪稳定性、性格匹配性、性格魅力) 3.成就(才华、财富) 4.潜力(升值空间) 一、定量统计法 假定随机抽取50名男大学生,50名女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00名大学生对择偶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评价结果 第一步:以67%(2/3)为界限,若选择“重要”、“非常重要”、“极为重要”的比例合计小于67%,则删除该指标。由表1知,4个指标累计比例均大于67%,均应保留。 第二步:把不重要赋值1,有点重要赋值2,重要赋值3,非常重要赋值4,极为重要赋值5,若仅选择重要及以上数据进入统计,则这三种选项的权重分别

为:3/(3+4+5)=0.25;4/(3+4+5)=0.33;5/(3+4+5)=0.42。 第三步: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指标1的权重=(40*0.25+30*0.33+20*0.42)/{(40*0.25+30*0.33+20*0.42)+(30*0.25+40*0.33+10*0.42)+(40*0.25+30*0.33+10*0.42)+(30*0.25+40*0.33+20*0.42)} = 28.3/(28.3+24.9+24.1+29.1)=28.3/106.4=0.266 指标2权重=24.9/106.4=0.234指标3权重=24.1/106.4=0.226指标4权重=29.1/106.4=0.274 二、专家评定法 假设请三位专家对4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专家评定结果表 第一步,请每位专家就4个指标的重要性打分,4个指标评分的总和为100。第二步,计算每一指标的均值,见最后一列。 第三步,计算4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1权重30/100=0.30 指标2权重26.67/100=0.27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的过程,能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与平均数打交道,但有时发现以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适用,例如老师在计算学生每学期的总评成绩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加除以2作为该学生的总评成绩,而是按照“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 0%”的比例计算(如P135图20.1.5).考试成绩更为重要.这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为76分,考试成绩为90分,那么他的学期总评成绩应该为70×40%+90×60%=82(分). 二、探究新知 (―)加权概念的引人 教师讲解;一般来说,由于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上例中的40%与60%就是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在学期总评成绩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得到的学期总评成绩82分就是上述两个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上题计算下面问题:小青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为:第1次测验得89分,第二次测验得78分,第3次测验得85分,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上图所显示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权重,那么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分? 学生计算后,教师给出答案.设置此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按权重计算平均值的方法. (二)例题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某公司对应聘者A、B、C、D进行面试,并按三个方面给应聘者打分,

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体会“权”的差异对于平均数的影响,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能 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加深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权”的意义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设置问题: 1. 数据2、3、4、1、5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平均数. 2.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 多少?你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的分子分母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并做好接受新知识 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设置问题: 问题 : 计算意大利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小A 求得意大利队员的平均年龄为 你认为小A 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以前学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已经解决不了现在的问题, 从而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 问题:“权”的意义是什么?“权”可以是百分数或者分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从课本中寻求答案,之后小组讨论交流自 己的思考结果。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理解权的意义在于反应各个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三。推进新课 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 个数 的权 分别是 ,我们把 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5.28431262928=+++=x n x x x ,...,,21n ωωω...,21,,n n n x x x ωωωωωω++++++ (212211)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常用的几种成本核算方法 1)、移动平均 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单位成本=存货成本/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2)、全月平均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加权单价=(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注:差价计算模块中原来就是按这种方法处理月综合差价率=(期初差价+入库差价)/(期初金额+入库金额)差价=出库金额*月综合差价率 3)、先进先出 物料的最新发出(领用)以该物料(或该类物料)各批次入库的时间先后决定其存货发出计价基础,越先入库的越先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的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工作量比较繁琐,特别是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4)、后进先出 与先进先出发正好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会计实务中实行稳健原则的方法之一 5)、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指进行存货管理时存货以单个价格入帐 6)、计划成本法

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1)——加权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问题解决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数据重要性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问题导学,即用问题串来驱动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形成知识技能,深化认识。 2.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巧设伏笔 【问题一】: (1)已知数据:3,5,6:则他们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 (2)已知数据:3,3,5,5,5,6,6,6,6‘则他们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____。 (第一个问题复习了算术平均数,第二个问题复习了带频数的算术平均数,突出仅有数据是不够的,因为重复出现的次数不同,地位不同,而该题中计算的方法又为后面的加权平均数公式做了铺垫。) (二)问题导航,呈现新知 【问题二】: 问题1:某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n f x f x f x f x k k ++++ 332211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B 7 C 10 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示正确吗 ++ 3 思考1:这个市郊县的 人均耕地面积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人均耕地面积 人口总数 0.15×150.21×70.18×10+ +15+7+10 ≈ 0.17(公顷) 解答: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思考2:总耕地面积三个郊县耕地面积之和思考3:人口总数 三个郊县人数之和 在上面的问题中,三个数据、、的权分别是15、7、10,说明三个数据在计算这个市郊县人均耕地面积时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权”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相同时,我们可以分别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4 32463523++?+?+?2 3 4 10 71510 18.0721.01515.0++++××× 你能否将上述两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式子用一般的模式进行描述 一般地,设x 1,x 2,x 3,…,x k 为k 个数据,f 1,f 2,f 3, …,f k 依次为这k 个数据的权,其中 f 1+f 2+f 3+…+f k =n,则称 为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问题三】: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加权平均法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 2006-12-28【大中小】【打印】 商品销售成本是指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即购进价格。由于批发商品的进货渠道、进货批量、进货时间和付款条件的不同,同种规格的商品,前后进货的单价也可能不同。除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进价直接确定商品销售成本外,一般情况下,出售的商品都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一个适当的进货单价,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和确定库存价值,据以核算商品销售损益,以反映经营成果。 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程序,有顺算和倒算两种方法。顺算法先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再据以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倒算法先计算期末结存金额,再据以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顺算法的计算公式: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数量×进货单价 期末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倒算法的计算公式: 期末结存金额=期末结存数量×进货单价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增加金额-本期非销售减少金额-期末结存金额 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点,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按最早购入的商品进价作为出售或发出商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即先购入先销售。因此,每次发出的商品都假定是库存最久的存货,期末库存则是最近购入的商品。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先入 库必须先发出的商品,如易变质的鲜活商品。 根据A商品明细账资料,7月份的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如下: 月内销售数量为1 300包,按先进先出法计算为: (400×2.00)+(300×2.20)+(200×2.40)+(400×2.60)=2 980(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200×2.80=560(元)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可以逐笔结转,不需计算商品单价,但工作量较大,如购进批次多,而单价又各异,则计算工作较为复杂,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简单的企业。 (二)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以每种商品库存数量和金额计算出加权平均单价,再以平均单价乘以销售数量和期末库 存金额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成绩计算公式说明

加权成绩计算公式说明 一、科研创新能力(满分100分)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本奖学金评选中,主要从以下指标反映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各培养依托单位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调整指标和权重。 1.参加学术报告,满分20分 参加次数以二级学院统计为准。未参加学术报告本项不得分,按要求全部参加得20分,其他情况酌情打分。 2.参加校内外科技类竞赛,满分20分 可以根据参加级别情况制定具体分值,可累计,但不得超过20分。 (1)参加国家级竞赛,参加者加10分。 (2)参加省部级竞赛,参加者加8分。 (3)参加校级竞赛,参加者加5分。 3.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满分20分 可以根据会议的级别等情况制定具体分值,可累计,但不得超过20分。 (1)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加10分。 (2)参加校外国内学术会议,参加者加8分。 (3)参加校级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参加者加5分。 4.科技成果,满分40分 类 别 专利 论文 发明专利 其他专利 SCI、EI收录核心刊物 其他 加 分 20 10 10 5 3 注:可累加,但不得超过40分;在同时满足两项的情况是只记最高分,不重复加分。 二、综合素质(满分100分) 综合素质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研究生在从事学习、科研期间,应该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学生活动,锻炼各方面能

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在本奖学金评选中,主要参考参加学生活动、担任社会职务、所获荣誉称号、宿舍文明表现等方面的表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各培养依托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评分细则。 1.参加学生活动,满分30分 (1)参加学校各部门组织的德育及思想政治学习交流活动(会议、报告、征文等),每参加一次加1分,获奖加2分,满分10分。 (2)参加班级或党支部组织的活动,参加3次以下(含)得1分,3次以上每参加一次累加1分,满分8分。 (3)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文体类活动,以研究生分会统计公布数据为准。根据参加次数进行分档加分,即小于3次加1分、3-5次加4分、6-10次加8分、大于10次加12分,满分12分。 2.担任社会职务,满分30分 加分 职务 30 校级及校级以上组织主要负责人。 如:研究生团总支书记、副书记;校研究生会主席、副主席; 15-20 学院、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社团等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如:研究生会正副部长,团总支成员,班长、党支部书记、团支书 5-10 其他社会职务 注:担任多项职务者取最高分,不累加;任职职务仅限评奖当前,曾任职务不予加分,但在同等情况下可优先考虑;研究生参与其他学生管理工作由学院酌情给予加分。 3.获得荣誉称号,满分30分 类 别 国家级 省市级 校级 院级 加 分 30 25 20 10 注:获集体荣誉的,每个成员按该级别奖励分数的70%计分;获多项称号可累加,但不得超过30分。 4.宿舍文明表现,满分10分 本项得分根据全校宿舍卫生检查的评分综合评定。 注:基准分6分,获1次优秀加2分,获1次违章或不及格扣2分;本项得分可累加,但不得超过10分,不得低于0分。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亦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 (加权平均法,平时只计算增加,不计算减少,月末一次计算减少数)计算过程及公式如下: 1、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2、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3、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加权平均单位成

本 或=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加权平均法,在市场预测里,就是在求平均数时,根据观察期各资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别给以不同的权数加以平均的方法。 举例:假设期初库存10个,金额60元。 1、1月1日进货10个,每个5元,小计50元。 2、1月10日进货10个,每个6元,小计60元。 3、1月11日发出15个, 4、1月15日进货10个,每个7元,小计70元。 5、1月20日发出10个, 6、1月21日进货10个,每个8元,小计80元。

7、1月22日发出8个 解答: 1、加权平均单价=(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60+50+60+70+80)÷(10+10+10+10+10)= 2、发出数量=15+10+8= 3、发出商的成本=发出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自己动手练习: 期初A材料库存:3 000千克,单价4元,金额12 000元。7月8日购入2 000千克,单价4.4元,金额8 800元。 7月18日领用4 000千克。 7月25日购入3 000千克,单价4.6元,金额13 800元。7月29日,领用2 000千克。 7月31日,领用500千克。 请用加权平均法计算7月份发出材料的成本。 1、加权平均单价= 2、发出材料数量= 3、发出材料的成本=

综合测评智育成绩计算方法

综合测评计算方法(选修课) 先介绍一下sumproduct函数,很实用的一个函数。 【含义】 在给定的几组数组中,将数组间对应的元素相乘,并返回乘积之和。 【语法】 SUMPRODUCT(array1,array2,array3, ...) Array1,array2,array3, ... 为 2 到30 个数组,其相应元素需要进行相乘并求和。 【说明】 ?数组参数必须具有相同的维数,否则,函数SUMPRODUCT 将返回错误值#VALUE!。 ?函数 SUMPRODUCT 将非数值型的数组元素作为0 处理。 好了,进入正题。首先,拿到一份一个班级的成绩单,如图 1 一.首先,把所有必修课所在的列以及学生学号、姓名列复制到一个新的excel文档中。然后,为确保工作表中的所有数据都为可以进行计算的数值格式,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操作: 1.单元格中的数字都为文本格式,每个数字后面其实都有一个特殊的空格(不同于键盘上的space键,如图2),需要将其全部清除。具体做法为:在图2所示的编辑栏中复制该空格,ctrl+H 打开替换窗口,在查找内容中粘贴此 3 空格,替换内容为空。全部替换即可。替换效果如图

2.带有“补”、“重”等字样的单元格,成绩不应算入本年度的综合测评,将其全部替换为0即可(不影响最终的平均成绩) 4 3.“-”即该生未选此门课程,也将“-”替换为0,如图 4.为了方便计算与操作,对数据进行行列转置,做法为:ctrl+A选中工作表中的所有内容,ctrl+C复制选中内容,将光标定位到sheet2的A1单元格,单击开始选项卡中的粘贴,选中转置,如图5,效果如图6

加权平均数教案

20.1 加权平均数 一、教与学目标: 1、让学生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能应用加权平均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并能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三、教与学方法:探究与自学教学法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下表是小红和小明参加一次演讲比赛的得分情况: 计算得出: 85+70+80+85=320 90+75+75+80=320

两人的总分相等,似乎不相上下? 作为演讲比赛的选手,你认为小明和小红谁更优秀?你用什么方法说明谁更优秀? (通过这一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给出对四项得分适当划分比例,突出各项成绩在总分中所起的作用,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1)仿做教材99页例2 (2)例2中的4:4:2表示应聘者期末各科平均成绩、作文比赛成绩和口头表达能力等项目在评聘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____________。 (3)一般地,如果n 个n 个数据1x ,2x ,……,n x 的重要程度用 连比1f :2f :…:k f 表示,其中1f ,2f ,…,k f 也叫做数据1x ,2x ,……, n x 的_______,那么这n 个数据的平均数为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做教材100页例3 2、合作交流: 小颖在做例2时,用的是以下算式,判断小颖做得是否合理? 解:∵4+4+2=10 .20102 .40104== ∴小颖、小亮、大刚的个人总分分别是:

标准分计算方法

我也是深圳今年中考的。下面是深圳招考网上的内容: 关于中考实行标准分的说明 广东省普通高考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标准分。2007年因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考生高考时可以选择不同科目,选考X科的考生人数也不一样,就改为使用原始分。而我市中考,每个考生的科目是相同的,实行标准分更为合理、科学,同时也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选拔。 一、什么是“原始分”?什么是“标准分”? 原始分是考试后直接从卷面上得到的分数。 标准分是指通过原始分转化而得到的一种地位量数,它反映考生成绩在全体考生成绩中的位置。因此,无论试题难或易,无论整体原始分偏高或偏低,整体标准分都没有什么变化。 二、标准分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根据教育统计学的原理,标准分Z是原始分与平均分的离差以标准差为单位的分数,用公式表示为:Z=(X-A)/S 其中:X为该次考试中考生个人所得的原始分;A为该次考试中全体考生的平均分;S为该次考试分数的标准差。 标准分有如下性质: ⑴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 ⑵分数之间等距,可以作加减运算; ⑶原始分转换为标准分是线性转换,不会改变原始分的分布形状,也不改变原来分数的位置次序。 通过转换后得到的标准分Z在一般情况下都带小数,而且会出现负值,实际使用时不太方便,所以还要对Z分数进行线性变换(T变换):T=500+100Z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准分。这种标准分的平均值为500,也就是说,如果某考生的标准分为500,则该生的成绩处于此次考试的中间位置。 当然,这是在假定原始分呈正态分布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原始分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要求,则要先进行正态化处理,再转换为标准分,转换后的分数称为正态化标准分,这就是我们所称的标准分数。 三、使用标准分比使用原始分有什么好处? 根据教育统计学的原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的意义可以从下面的比较中反映出来: ⑴单个标准分能够反映考生成绩在全体考生成绩中的位置,而单个原始分则不能。 例如,某考生某科的原始成绩为85分,无法说明其这科成绩究竟如何,因为这与试题的难度有关,与总体考生的分数有关。如果某考生某科的标准分为650,即Z分数为1.5,则通过查正态分布表,查得对应的百分比为0.93319,于是我们知道,该考生的成绩超过了93.319%的考生的成绩,这就是分数解释的标准化。 ⑵不同学科的原始分不可比,而不同学科的标准分是可比的。 不同的学科,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各学科的分数价值也就不同。例如某考生的语文原始成绩为80分,数学原始成绩为70分,从原始分看,其语文成绩优于数学成绩。但如果这次考试全体考生的语文原始分平均为86分,而数学原始分平均为60分,则该考生的语文成绩处于全体考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而数学成绩处于全体考生的平均水平之上,即该生的数学成绩实质上优于语文成绩。从标准分的角度来衡量,其语文标准分小于500分,而数学标准分大于500分。由于标准分代表了原始分在整体原始分中的位置,因此是可比的。 ⑶不同学科的原始分不可加,而不同学科的标准分之间具有可加性。 既然不同学科的原始分不可比,那么也就不可加。多学科成绩,只有在各科成绩的平均值相同、标准差也相同的条件下,才能相加,否则是不科学的。各学科原始分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一般都不相同,而各学科的标准分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差都基本相同,因此,各科的标准分是可加的。 四、标准总分是各科标准分的加权平均值吗? 标准总分不是各科标准分的加权平均值。是将各科标准分进行加权相加,得到一个加权总和值(简称加权值),然后再将这个加权值转换为标准分,所得值即为标准总分。 五、我市2008年中考成绩以单科等级和标准总分同时呈现 我市中考也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标准分。十多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7年因受高考的影响,试用原始分,结果证明效果不甚理想。同一分数的考生上百人(如2007年中考总分为435分的考生,达300人之多),区分度较差,也不利于高中学校的录取。我市决定今年中考仍使用标准分,学科统考成绩以单科等级和标准总分同时呈现。单科等级成绩根据单科标准分划定,等级设定及各等级划定比例为:A+(5%)、A(20%)、B+(25%)、B(25%)、C+(20%)、C(5%)。标准总分由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与社会、体育六科标准分合成,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权重均为1,历史与社会权重为0.6。体育成绩以8%的权重计入中考标准总分(2006年体育成绩权重5%)。 深圳招考网有很多关于中考的信息,很多都可以从上面找到。 至于数学在标准分里不值钱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标准分是你的分数的排序情况,数学考100的也有,考个位的也不少,而语文差距不是很大,标准分就会拉大语文的差距而缩小数学的差距。 现在你手上应该发了一个《考生报考指导手册》了,我们学校已经发了,上面有全部内容,就在16页,看就行了。

权重计算公式

第一階段:篩選(篩選倍率的上限最多為招生名額之5倍) 1. 學科能力測驗篩選說明 (1)以申請生之學科能力測驗原級分,依本簡章「貳、分則」中各校系(組)、 學程所訂之「學科能力測驗成績採計方式」欄位中,各科目採計權重計算其 加權平均級分(註3),並經轉換成百分制後,(取至小數點後第2 位,第3 位四捨五入),即為該申請生之「學科能力測驗加權平均成績」。 (2)依申請生加權平均成績,由高而低依序篩選取得參加複試資格者,至各校系(組)、學程預計複試人數為止。 (3)如因加權平均成績相同,致使參加複試人數超出預計複試人數時,則該同分 之申請生一律取得參加複試之資格。 (4)申請生之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經向大考中心複查致更動者,由大考中心將該生 之複查結果函知本委員會,本委員會將異動結果通知申請生,並函知所申請 之科技校院。 註3:申請生之「學科能力測驗加權平均成績」計算範例: 張三學科能力測驗各科成績:國文科9 級分、英文科10級分、數學科11級分、 社會科8 級分、自然科7 級分,報名參加某校系(組)、學程申請入學,若 該校系(組)、學程所訂之學科能力測驗成績採計方式如下: 學科能力測驗成績採計方式張三學科能力測驗 科目權重原始成績(級分) 國文×1.00 9 英文×2.50 10 數學×2.00 11 社會--- 8 自然×1.00 7 則張三學科能力測驗加權平均成績=(實得加權成績級分/最高加權成績級分)×100,即: (9×1.00+10×2.50+11×2.00+8×0+7×1.00) ×100=64.62 (15×1.00+15×2.50+15×2.00+15×0+15×1.00) (取至小數點後第2位,第3位四捨五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