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

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

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

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

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

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稍湿—天然含水率w<20%

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

饱和—天然含水率w>30%

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

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

坚硬稍湿

硬塑、软塑潮湿

流塑饱和

(五)、土的密实程度的划分及在钻孔中的反映

(1)碎石类土及砂类土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四类

1.密实—钻进困难,给进震动厉害,孔内响动大,孔壁稳定,不易坍垮。

2.中密—钻进较困难,给进震动不剧烈,孔壁常有坍塌现象,需跟管钻进。

3.稍密—钻进较困难,给进震动剧烈,孔壁较易坍塌,需跟管钻进。

4.松散—钻进较容易,给进稍有震动,孔壁严重坍塌,必须跟管钻进。

(2)粉土的密实程度按孔隙比(e)分为:

密实(e<0.75),中密(0.75≤e≤0.9),稍密(e>0.9)

注:无“松散”之描述法。

二.土类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一)黏性土、粉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土的名称:黏性土类的黏土(塑性指数I p<17=、粉质黏土(塑性指数10<I p≤17=和粉土(塑性指数I p≤10,且粒径Φ>0.075mm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的土)等;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黏性土的塑性状态、粉土的潮湿状态,成层性,质地强度:

黏性土的塑性状态分为坚硬(液性指数I L≤0),硬塑(液性指数0<I L≤0.5),软塑(液性指数0.5<I L≤1),流塑 (液性指数I L>1);

粉土的潮湿程度分为稍湿(天然含水率w<20%),潮湿(天然含水率20%≤w≤30%),饱和(w<30%);粉土的密实程度按孔隙比(e)分为密实(e<0.75),中密(0.75≤e≤0.9),稍密(e>0.9),

4.夹杂物:成分,含量百分比,粒径,形状等;无夹杂物则描述土质均一或质纯;

5.其它:如搓条,滑腻感,斑纹,干裂,虫孔,嗅味等。

(二)砂类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土的名称:砾砂(Φ>2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粗砂(Φ>0.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中砂(Φ>0.2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细砂(Φ>0.075mm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85%),粉砂(Φ>0.075mm 的颗粒质量占总质量的50%);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潮湿程度:根据砂类土的饱和度S r划分,稍湿(S r≤50%),潮湿(50%<S r≤80%),饱和(S r>80%);

4.密实程度:砂类土密实程度按标准贯入锤击数N或相对密度Dr划分,密实(N>30),中密(15<N≤30),稍密(10<N≤15),松散(N≤10);

5.颗粒成分及其含量百分比;

6.颗粒大小,形状及级配情况(均匀性);

7.夹杂物及其百分比:如砾石、黏性土、腐植物等;

(三)碎石类(碎、块、卵、漂石;圆砾、角砾)土岩心的鉴定和描述1.土的名称:卵石土,碎块石,漂石土,块石土,圆砾土,角砾土等;

2.土的颜色:一般为复色,次色在前,主色在后;

3.潮湿程度:根据砂类土的饱和度S r划分,稍湿(S r≤50%),潮湿(50%<S r≤80%),饱和(S r>80%);

4.密实程度: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5.颗粒成分及其含量:石质与土质名称,各占含量百分比;

6.颗粒形状及大小:指碎石类土中石质块体的磨圆度(分浑圆,圆棱,次尖棱,尖棱状)及块径尺寸等;

7.颗粒级配及分布情况:指颗粒有无排列和分布规律,颗粒的均匀性,分选性,分布呈层状或透镜状、尖灭状等;

8.颗粒的风化程度:全风化(W

4),强风化(W

3

),弱风化(W

2

),微风化

(W

1

)等;

9.夹杂物及其含量:如黏粒,砂,树皮草根,腐木,结核等及其含量;

对成韵律沉积的土层,当薄层与厚层厚度之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层的土名写在前面,如黏土夹粉砂层;当厚度之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黏土与粉砂互层;当厚度之比小于1/10,且有规律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黏土夹薄层粉砂。

(四)软土

软土的判定: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天然含水率大于或等于液限,压缩系数大于或等于0.5MPa-1,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30kPa的黏性土,应判定为软土。软土一般含有机质,具有压缩性高,强度低灵敏度高和排水固结缓慢的特点。软土的结构扰动后,强度有很大降低。

软土按物理力学性质的分类,其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

S

为小于800kPa,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2-4击;分类为:软黏性土(天然孔隙比e≥1.0,有机质含量W u<3%);淤泥质土和淤泥(有机质含量均为3≤W u<10,淤泥质土天然孔隙比1.0≤e≤1.5;淤泥e>1.5);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10≤W u≤60,e >3);泥炭(W u>60,e>10)等五类。

另:根据《高速铁路暂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

S

值为800~1200 kPa时,定名为松软土,厚度大于2m时,须单独划分出来。

三.岩层岩心的的鉴定和描述

各类岩石的岩心按如下项目和顺序进行描述。

1.岩石名称:判定是什么岩石;

2.颜色:一般描述岩石新鲜面颜色及风化后的颜色,可用单色或主次色描述,(如灰白色);

3.矿物成分:主要矿物及次要矿物,以及各自的含量百分比;碎屑沉积岩要

描述碎屑成分,胶结物(泥质,钙质、铁质、硅质)等;

4.结构与构造:如岩浆岩矿物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如块状);沉积岩的颗粒大小,形状,层厚(如巨厚层),层理,层理倾角,层面特征,胶结物类型,泥质结构,生物结构,化学结构;变质岩的颗粒大小,形状(如眼球状构造),片理等;

5.岩石的断口形状(如贝壳状-为隐晶质,不平状-为微晶或粒状结晶,阶梯状-微层理发育);

6.节理裂隙:发育情况,疏密程度(条/每米,间距,均匀性),倾斜度,充填物,密闭程度,裂隙面新鲜程度等;

7.岩石的风化情况,破碎程度:主要描述岩石风化程度及岩心的完整性;8.RQD值:岩心节长(最短,最长,一般)等,并可据此计算“岩体的质量指标”RQD值;

9.岩石的坚硬程度:一般可描述用手掰、铁锤敲击、用刀刻划时岩心的破坏状况;

10.岩石的可钻性:进尺的难易,常以小时进尺计;

11.岩心的水文地质特征:描述隙、缝、洞的含水性及其面上的风化痕迹,岩心浸水后的吸水性,崩解性,岩心中的溶蚀现象,水锈特征,裂隙面被水侵蚀的情况等;

12.岩心中软弱夹层的情况:颜色的变化,软弱状态(湿度,可塑性),扰动情况(挤、压、搓、揉的痕迹)及夹杂物;

13.岩石的均匀性:颜色、成分、颗粒等的分配状态;

14.岩心采取率,钻孔的垮塌情况;

15.溶洞的起讫深度,填充状态,填充物性质等。

16.岩体风化程度分类

岩体风化程度分带

注:Rw—风化岩石抗压强度 Rf—未风化岩石抗压强度

Vpt—风化岩体纵波速度 Vps—未风化岩体纵波速度

Kf —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四.软弱面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一)断裂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名称:如断层角砾岩,断层破碎岩,压碎岩,断层泥等;

2.颜色:如单色,复色,形容色;

3.物质组成:包括夹杂物、填充物、胶结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等;

4.断裂带结构:指断裂带物质的破碎、胶结程度;

5.断裂面的力学特征:檫痕,镜面,挤压,揉皱及其方向等;

6.岩层的倾角:上盘,下盘,断裂面(带)等;

7.含水情况。

(二)滑动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1.土质滑坡滑动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a 注意研究软弱面(带)的位置,这些软弱面(带)是土层的薄弱环节,往往是滑动面(带)的位置,应仔细描述其物质组成;

b 观测地下水与软弱面(带)的关系,地下水软化土体,若两者联系密切,滑动面(带)往往发生在这些地方,应仔细描述其可塑状态;

c 仔细观察软弱带物质组成及夹杂物等,并将该段岩心晾干,用锤轻轻敲开,若见有檫痕和滑面时,应用刀剖开滑面测量起倾角;

d 注意发生缩孔现象、套管变形的部位,并进行丈量和记录,这些地方往往是滑动面的位置。

2.岩质滑坡滑动面(带)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a 与司钻者密切配合,记录好软弱带和空洞的位置;

b 仔细观察软弱带的物质组成并与上、下地层的岩心相比较;

c 观察软弱带颗粒的形状特征,如棱角的损坏、挤压痕迹等;

d 观察和测量软弱带(面)上下岩层倾角的变化情况及其关系;

e 地下水的情况:如初见水位,稳定水位等;

f 及时注意孔壁掉块、套管变形位置的深度丈量和记录。

五.换层记录

孔内岩石性质和种类发生变化叫换层,主要根据下列情况综合判断。

1.钻速的变化和压力的增减情况;

2.司钻者感觉到给进把的不同震动感或感觉钻头切削钻取岩心时发出的不同声音;

3.水钻时,钻探冲洗液颜色和循环槽内岩粉成分的变化;

4.钻具陷落,卡钻,埋钻,漏水,涌砂等现象发生位置也应注意分辨。

在钻进过程中,发现孔底换层后,应及时作好记录,其内容包括:换层深度,换层时间,并注明判断换层的主要依据。若起钻时孔底已超过换层位置,可根据所取出的岩心上推实际换层位置。

记录员应根据司钻者对换层的感觉和上述情况的综合判断,凡是认为可能是换层的地方,都要准确无遗漏的记录,以便钻取上岩心后进行对照鉴定,并根据换层岩心进行详细描述。

岩土的分类和鉴定

1、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鉴定岩石的地质名称和风化程度,并进行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

2、岩石坚硬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和岩体基本质量等级的划分,应分别按表1~表3 执行。

3 、当缺乏有关试验数据时,可按附录A 执行。

4、当软化系数等于或小于0.75 时,应定为软化岩石: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特殊结构或特殊性质时,应定为特殊性岩石,如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盐渍化岩石等。

5、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风化程度、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6、岩体的描述应包括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岩层厚度分类应按表4 执行。

表4 岩层厚度分类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 (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 (m)

巨厚层h>1.0 厚层 1.0≥h>0.5

中厚层0.5≥h>0.1薄层h≤0.1

7、对地下洞室和边坡工程,尚应确定岩体的结构类型。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执行。

8、对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和V级的岩体,鉴定和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软岩和极软岩,应注意是否具有可软化性、膨胀性、崩解性等特殊性质;

2)对极破碎岩体,应说明破碎的原因,如断层、全风化等;

3)开挖后是否有进一步风化的特性;

土的分类和鉴定(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土,应定为老沉积土;第四纪全新世中近期沉积的土,应定为新近沉积土。根据地质成因,可划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等。土根据有机质含量分类,应按本规范附录A 表A.0.5 执行。

2、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碎石土,

3、粒径大于2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50%的土和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应定名为砂土,并按表1-3-20 进一步分类。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粉土。

5、塑性指数大于10 的土应定名为粘性土。

6、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

3)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4)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 时,宜定为“互层”;厚度比为1/10~1/3 时,宜定为“夹层”;夹层厚度比小于1/10 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当土层厚度大于0.5m 时,宜单独分层。

7、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等;

2)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湿度、密实度等。3)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4)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土层结构等;

5)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6)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

8、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根据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按表7 或表8确定,表中的N63.5 和

N120 应按附录B 修正。定性描述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执行。

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 的碎石土,可用超重型动力触探或用野外观察鉴别。

9、砂土的密实度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N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和松散,

并应符合表9 的规定。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划分砂土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10、粉土的密实度

应根据孔隙比e 划分为密实、中密和稍密;其湿度应根据含水量ω(%)划分为稍湿、湿、很湿。密实度和湿度的划分应分别符合表10和表11 的规定。

11、粘性土的状态应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和流塑,

粘性土的塑性状态分为坚硬(液性指数I L≤0),硬塑(液性指数0<I L≤0.5),软塑(液性指数0.5<I L≤1),流塑 (液性指数I L>1);

岩土野外描述

岩土野外描述的目的是:确定岩、土名称和划分层次、厚度,鉴别成分、状态、湿度、成因类型、地质时代及工程地质特征,为地基的建筑性能和土、石材以及围岩的评价取得基本的第一手资料。野外编录描述应对地基土进行综合定名。综合定名,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新近堆积砂质粉土、残坡积碎石土等;

2、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综合定名,如淤泥质粘土、碎石素填土等;(一)岩石的描述应包括地质年代、地质名称、颜色、主要矿物、结构、构造风化程度和岩石质量指标RQD。对沉积岩应着重描述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程度;对岩浆岩和变质岩应着重描述矿物结晶大小和结晶程度。

根据岩石质量指标RQD,可分为好的(RQD>90)、较好的(RQD=75-90)、较差的(RQD=50-75)、差的(RQD=25-50)和极差的(RQD<25)。

岩体的描述应包括名称、颜色、结构及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岩脉特性、结构面、结构体、岩层厚度和结构类型,并符合下列规定:

岩石应描述的内容及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胶结物、坚固性、风化及完整程度,产状要素及岩脉特性等,对特殊性岩石尚应描述其遇酸反应及遇水反应情况等。

描述岩石名称时,应按岩石学定名,指出岩石的具体名称,如闪长岩、花岗岩等。如遇有两种矿物组成的岩石,应以次要矿物在前,主要矿物在后定名,如云母石英片岩等。

岩石的颜色,应分别描述其新鲜面及风化面、天然状态颜色及风干后的颜色。

描述岩石成分时,可只描述主要矿物成分。应描述岩石的胶结物与沉积岩的胶结类型及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对岩石的完整程度,应描述岩体节理裂隙的性质、张闭情况、充填及联通性等,必要时应量测裂隙的产状,并统计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的数量。应详细记录各种不连续软弱结构面的类型、间距、延展性、张开度、粗糙度、充填及胶结情况、组合关系、力学属性等,必要时,应做节理裂隙玫瑰花图等。

描述岩石的产状要素,应记录岩层、断裂、节理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描述岩脉特征,应着重描述其名称、坚固性、风化程度和穿插、分布形状、宽度、完整性及与围岩的接触、胶结等特征。

描述岩溶特征,应着重描述岩溶发育程度、岩溶形态、规模、空间分布、溶洞顶板厚度及破碎程度、溶洞充填情况等。

对岩溶发育的覆盖型岩溶地段应采用工业CT、地质雷达、浅层地震等综合工程物探方法确定其地下发育形态。

1、结构面的描述包括类型、性质、产状、组合形式、发育程度、延展情况、闭合程度、粗糙程度、充填情况和充填物性质以及充水性质等。

2、结构体的描述包括类型、形状、大小和结构体在围岩中的受力情况等;

3、岩层厚度分类应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层厚分类单层厚度h(m)

巨厚层厚层 h> 1.01.0≥h>0.5 中厚层薄层 0. 5≥h>0.1h≤0.1

岩体是指包括各种结构面(如节理裂隙等)的原位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当岩石具有特殊成分、结构特征和性质时,应定名为特殊性岩石,一般可分为易溶性岩石、膨胀性岩石、崩解性岩石和盐渍化岩石等。

土的野外描述

土的描述除按颗粒级配或塑性指数定名外,土的综合定名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

2 对特殊性土,应结合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定名;

3 对混合土,应冠以主要含有的土类定名;

4 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为“夹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多次出现时,宜定为“夹薄层”;

5 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

土的鉴定应在现场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的开土记录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

土的描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碎石土应描述颗粒级配、颗粒形状、颗粒排列、母岩成分、风化程度、充填物的性质和充填程度、密实度、潮湿度等;

2 砂土应描述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级配、颗粒形状、粘粒含量、潮湿度、密实度等;

3 粉土应描述颜色、包含物、湿度、密实度、摇震反应、、光泽反应、干强度、韧性等;

4 粘性土应描述颜色、状态、包含物、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塑性、土层结构等;

5 特殊性土除应描述上述相应土类规定的内容外,尚应描述其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质;如对

淤泥尚需描述嗅味,对填土尚需描述物质成分、堆积年代、密实度和厚度的均匀程度等;

6 对具有互层、夹层、夹薄层特征的土,尚应描述各层的厚度和层理特征。对同一土层中相间成韵律沉积、薄层厚度大于20厘米的地基土层,当薄层与厚层的厚度比为1/10—1/3时,宜定名为“夹层”,厚的土层写在前面,如粘土夹粉砂层;当厚度比大于1/3时,宜定名为“互层”,如粘土—粉砂互层:厚度比小于1/10的土层且有规律地多次出现时,宜定名为“夹薄层”,如粘土夹薄层粉砂;小于20厘米的一般可不单独分层,在描述中指明即可,但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7 对由坡积、洪积、冰水沉积形成的、颗粒级配呈不连续状、细粒、巨粒混杂的土,应判定为混合土。当碎石土中的粉粒和粘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Ⅰ类混合土;当细粒土中砾粒、卵石粒、漂石粒含量超过25%时定为Ⅱ类混合土;当含量不超过25%时,《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执行定名。

充填物及包含物的描述,经常用“含”、“混”、“夹”字样,其含意是:

“含”——系指土中含有的包含物,如含铁锰结核、碎砖块等;“混”——系指某类土中均匀地混有另一类土;“夹”——系指某一类土不均匀地夹有另一类土,如粘土夹碎石。为了消除对同一土层认识上的人为差异,在描述工作正式开展前,应由工程(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示范性描述,以统一描述标准。工程负责人应在现场随时处理各种技术问题。土的结构、构造、成因类型及地质时代等难以确定时,应将直观特征详细描述,由工程(技术)负责人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结果综合分析、研究后确定。

野外记录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术语标准参照《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执行,记录要准确、详细、客观。

1)碎石土

碎石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碎石土的定名可根据目测或量测颗粒直径,估计重量百分比,按颗粒级配及形状确定。其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执行。

碎石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主要成分、磨圆度、球度、一般粒径、最大粒径、坚固性、充填物的名称和性质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数、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碎石土的名称应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确定。当颗粒分选有渐变情况时,应在记录中以箭头表示碎石土间的相互关系。如卵石渐变为圆砾或角砾渐变为碎石,表示为卵石→圆砾或角砾→碎石。

对碎石土的成分,应描述碎块的岩石名称。当不易鉴别时,可描述为是由结晶岩碎块组成还是由沉积岩碎块组成。

碎块的坚固性应分为坚固的(锤击不易碎)、较坚固的(锤击易碎)、不坚固的(原生矿物大部分已风化,多为次生矿物,手能掰开)。

当碎石土的充填物为砂土时,应描述其粒组及密实度;当充填物为粘性土时,应描述其状态,并均应按充填物的重量估计其百分比。如无充填物时,则应描述颗粒排列、孔隙的大小及颗粒的接触关系等。

对碎石土的胶结性,应描述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名称及胶结程度。碎石土的胶结程度可按坚固性分为三级:轻微胶结、中等胶结、强胶结。

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2)砂土

砂土指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

砂土的描述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成分、结构、层理特征、颗粒级配、包含物成分及其含量的重量百分比、胶结性、密实度、湿度等。

砂土的分类定名应按颗粒级配或野外鉴别的方法确定。分类标准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砂土的成分,应描述其主要矿物名称,如石英质的或石英—长石质的等。

对砂土的结构,主要应描述其均匀度和磨圆度。均匀度可分为均粒的和混粒的;磨圆度可分为圆形、亚圆形、亚角形和棱角形。

对砂土的构造,应描述其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不同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状构造可分为水平状构造、波状构造、斜层状构造和交错状构造等。

砂土中混粘性土和碎石土时,应描述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含量的重量百分比(或以多、少表示)。砂土中有机质超过3%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

对砂土的胶结性,应描述其颗粒之间的胶结物和胶结程度。

按胶结程度可分为轻微胶结(呈块状,用手可捏碎,干后捏成粉状);中等胶结(呈块状,用手难以捏碎,干后锤击可碎成带棱角的碎块、碎屑);强胶结(原状砂样似成块状岩石,且一般只能用锤击砸碎,碎块呈棱角状)。

砂土的密实度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砂土的湿度可按饱和度Sr(%)分为稍湿,很湿,饱和。

3)粉土

粉土指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小于或等于10的土,可分为粘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10%)和砂质粉土(粒径小于0.005mm颗粒含量小于或等于全重的10%)。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

粉土应描述的项目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颗粒级配、结构、构造、包含物、状态或密实度及湿度等。

粉土的状态或密实度分别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和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粉土的湿度可根据天然含水量W(%)划分为稍湿、湿、很湿、饱和(极湿)。

粉土的其他项目描述应符合H.7粘性土的有关规定。

4)粘性土

粘性土指塑性指数Ip>10的土。可分为粘土(Ip≥17)及粉质粘土粘性土按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以下几种:

1 新近堆积的粘性土:系指近期堆积的粘性土,一般分布在湖、塘、沟、谷、河漫滩及阶地陡坎下缘、冲沟等地段,厚度不大;堆积年限短,具有高的压缩性和低承载力;有的呈软塑至流塑状态,并有触变现象。

2 一般粘性土:第四纪全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粘性土。

3 特殊性土:

(1)淤泥和淤泥质土: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中沉积,天然含水量W大于液限WL(IL>1.0)、天然孔隙比e>1.0的粘性土。当e>1.5时为淤泥,当1.0

(2)湿陷性黄土:指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土。湿陷性黄土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性两种。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土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不发生湿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在自重压力下受水浸湿发生湿陷。

(3)新近堆积黄土属于全新世近期黄土的一部分,堆积年代短,具有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土的均匀性差;在50—150kPa压力下变形敏感的土称为新近堆积黄土。

(4)红粘土:指碳酸盐类岩石在亚热带温湿气候条件下,经风化后形成的褐红色(或棕红、黄褐等色)高塑性粘土。其液限WL大于50%,上硬下软,具有明显的收缩性,裂隙发育。

(5)泥炭和泥炭化土:呈深暗颜色,有半腐朽的动植物残遗物。若土中的有机质及植物残体含量超过60%,应定为泥炭,含量在10—60%,应定为泥炭化土。

(6)膨胀土:指主要由亲水矿物组成,液限WL一般大于40%,并具有吸水后膨胀和失水后收缩两种可塑变形特性的粘性土。

粘性土应描述的内容及描述顺序是:名称、颜色、结构和构造特征、气味、包含物、状态及湿度等。对特殊性土,应描述其水理性质等。

粘性土的名称应先按第H.7.2条的工程地质特征鉴别,然后再按第H.7.2.1条的塑性指数确定,如Q3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等。

粘性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是指大孔结构、龟裂、节理、层理或带状构造以及虫孔、土洞等特征。

粘性土的气味一般在淤泥、淤泥质土和泥炭、泥炭化土中进行描述。

粘性土的包含物,应重点描述影响土性质的物质,如云母、氧化铁、贝壳、植物根及钙质结核等。粘性土中含(混)碎石和砂土的包裹体时,应描述其重量的百分数、粒径、成份、磨圆度和分布的特征。粘性土中的有机质含量超过5%又不足10%时,应标明“含有机质”字样,如粘土含有机质。

粘性土的状态既可根据液性指数IL划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流塑。

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2008-9-10

岩心描述

钻孔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

岩芯鉴定手册

岩芯鉴定手 煤田地质部 2010年8月6日 一、岩煤芯的分层原则 (一)、岩芯的分层的依据是岩性变化和厚度两个因素。一般情况下,凡同一岩性厚度大于 0.5m 以上时,都应独立分层描述。(二)、凡属标志层,不论厚度大小均做为独立分层描述。 (三)、第四系碎屑堆积物,凡相同物质厚度在1m 以上者,均应独立分层描述。对富含水的砾石层和砂层,厚度在0.5m 以上者应独立分层。 (四)、岩层中的夹层,系指厚度小于 0.5m 的薄层,夹层虽不做 独立分居,但必须进行夹层岩性特征的描述;若是薄,煤夹层,不论其多薄,必须按可采煤层的要求,做详细描述,并注明其深度、厚度。 (五)、互层,系指不同岩性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现象。若二种 或二种以上的薄层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厚度达0.5m 以上者,可做为独立的互层进行描述。但对于每个单层已大于0.5m 者,不能做互层描述,应做独立分层描述。 (六)、复结构额煤层的煤芯分层描述,与储量计算中的分层及 合层方法,意义是不完全相同的。一般在复结构煤层中,凡夹矸 大于 0.05m 时都要做独立分层描述;夹矸小于 0.05m 时,虽不做独立分层,但要对夹矸岩性特征做详细描述,为储量计算中煤层

厚度计算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依据。在特厚煤层中,夹矸厚度大 于 0.1m 时做独立分层,而小于 0.1m 时不做独立分层。二、第四系 松散堆积物的鉴定和描述 第四系堆积物(除土壤之外)和陆源沉积岩的粒度是判断搬运、沉积介质能量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主要标志,因此它们的命名和分类首现考虑粒级。关于粒级的划分曾有十进位分类、自然粒级分类、对数粒级分类等方案,以前煤炭部门采用的是前两者的综合。 目前国外多采用对数粒级的分类,此分类,对于粒度分析资料的整理,作图及数理统计非常方便,考虑到今后国内外资料交流的需要,八〇年我国沉积岩分类会议建议今后使用对数粒级分类。 为此我们规定今后统一用对数粒级进行分类。∮值粒级标准是颗粒直径 d(毫米)以 2 为底的负对数值,即 ∮=㏒2d 根据∮值粒级标准可将送散堆积物和陆源沉积岩分四个级:砾、 砂、粉砂、粘土。每个级还可进一步细分,详见表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岩芯描述与鉴定方法 1.取芯前的准备工作 钻井取芯前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1.1.了解钻井取芯的目的 钻井取芯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 (1)获取岩性、岩相特征资料,为分析和判断沉积环境提供依据。 (2)获取古生物化石特征资料,确定地层时代和进行地层对比。 (3)取得储集层有效厚度及其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特征资料,弄清其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这“四性”关系,获得保护开发油气层的化验分析(物性、含油饱和度等)资料数据。 (4)取得生油气层的生油气指标及其特征资料,弄清其生油气(有机质)丰度和阶段,确定区域勘探开发前景。 (5)取得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岩石裂缝及缝洞资料,为研究油气田类型(油气藏类型),确定开发系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和方案提供依据。 (6)获取有关油气田开发储量计算资料。 (7)检查开发效果,取得开发过程中所必须取得的资料数据。 (8)解决钻井现场临时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根据塔河油田目前勘探开发工作,钻井的取芯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解决地层界线划分而进行地质取芯 如在奥陶系几个组段界面附近进行的取芯,这种取芯以取到两个组段的界面为目的。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2)以获取油气层储集性能和含油气性而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评价井中经常会设计,是在探井已发现油气显示层,但取芯资料不全为取全油气层各项资料及参数而进行的取芯,要求:一揭开油气层不能超出规范要求的范围,二要取至油(气)水界面之下。 (3)对钻进过程中新发现的油气层进行取芯 此种取芯在探井中和评价井设计外的油气层段常出现,由于具有事前不确定性,其取芯层段的卡取较困难,需要有预前性和果断性,钻前要对井区地质特征有一定的研究。1.2 岩芯出筒时要进行的工作 (1)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的特征:出筒是否顺利?岩芯出筒是否完整?岩芯出筒是否有油、气外溢现象?有无油味? (2)观察和记录岩芯出筒顺利,参与岩芯的丈量和岩芯的编号,确定岩芯的顶、底界。 (3)进行岩芯的粗描和含油气水初步观察、试验,确定本回次取芯是否完成了设计和预定取芯任务,参与确定是 否继续取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及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工程地质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二)、土的定名——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和塑性程度的划分 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2、砂性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含漂(块)石土、卵(碎)石土、圆砾(角砾)土、砂土,分为稍湿、潮湿及饱和 稍湿—呈松散状,手摸时感到潮,饱和度Sr 50% 潮湿—手捏时手上有湿印,Sr=50-80% 饱和—空隙中的水可自由流出(地下水位以下),Sr>80% 3、粉土潮湿程度的划分 稍湿—天然含水率w<20% 潮湿—天然含水率w=20-30% 饱和—天然含水率w>30% 4、土的潮湿程度在钻孔中的表达方法 黏性土砂性土、粉土、碎石类土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

几种常见岩石的辨别和描述(野外编录) 三种常见的岩浆岩: 1.花岗岩是分布最广的深成侵入岩。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长石和黑云母,颜色较浅,以灰白色和肉红色最为常见,具有等粒状和块状构造。花岗岩既美观抗压强度又高,是优质建筑材料。 2.橄榄岩侵入岩的一种。主要矿物成分是橄榄石及辉石,深绿色或绿黑色,比重大,粒状结构。是铂及铬矿的惟一母岩,镍、金刚石、石棉、菱铁矿、滑石等也同这类岩石有关。 3.玄武岩一种分布最广的喷出岩。矿物成分以斜长石、辉石为主,黑色或灰黑色,具有气孔构造和杏仁状构造,玄武岩本身可用作优良耐磨的铸石原料。 (沉积岩) 又叫“水成岩”。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石遭受风化作用的破坏产物,或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吹、浪打,会逐渐破碎成为砂砾或泥土。在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下,这些破碎的物质又被搬运到湖泊、海洋等低洼地区堆积或沉积下来,形成沉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越来越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空隙逐渐缩小,水分逐渐排出,再加上可溶物的胶结作用,沉积物便慢慢固结而成岩石,这就是沉积岩。沉积岩分布极广,占陆地面积的75%,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四种常见的沉积岩: 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变质岩:地壳中的火成岩或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使其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一系列改变,这种促成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岩石叫做变质岩,例如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而成的板岩,由石灰岩、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变质岩常有片理构造。三种常见的变质岩: 1.大理岩由石灰岩或白云岩重结晶变质而成。颗粒比:石灰岩粗,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遇酸剧烈反应,一般为白色,如含不同杂质,就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大理岩硬度不大,容易雕刻,磨光后非常美观,常用来做工艺装饰品和建筑石材。 2.板岩由页岩和黏土变质而成。颗粒极细,矿物成分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具有明显的板状构造。板面微具光泽,颜色多种多样,有灰、黑、灰绿、紫、红等,可用做屋瓦和写字石板。 3.片麻岩多由岩浆岩变质而成。晶粒较粗,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等。矿物颗粒黑白相间,呈连续条带状排列,形成片麻构造。岩性坚,但极易风化破碎。 C、(矿物) 是地壳内外各种岩石和矿石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一体。大部分矿物是固体,也有的是液体(如自然汞、石油)或气

岩心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坚硬土或岩石:稳定岩石,密实的碎石土 Vs>500 中硬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坚硬黄土。500≥Vs>250 中软土:稍密的砾、粗、中砂,除松散外的细、粉砂,fak≤200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可塑黄土。250≥Vs>140 软弱土:淤泥和淤泥质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和粉土,fak≤130的填土,流塑黄土。Vs<140 场地类别根据剪切波速查建筑抗震规范P17表4.1.6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 3. 圆砾(角砾)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4.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6.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1、黏性土——含粉质黏土、黏土,分为坚硬、硬塑、软塑、流塑

岩心描述和取样

.

岩心编录描述和取样(讲课提纲) 引言 长期以来,浅海地区都是利用表层取样和柱状取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研究深度有限。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近海海域进行钻探取样,使海域第四纪研究深度大大增加。到目前为止,研究陆架区海洋第四纪沉积和地层的最深钻孔是渤海BC1孔(孔深240.5m),时间跨度最长的钻孔是南黄海QC2孔,达到古地磁Olduvai亚时顶界以下(约1.70Ma)。海域超过100个全取心的浅钻为研究我国陆架海域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和地层奠定了基础。 不容讳言,海区的多数钻孔还不能在整个钻孔中采取未经扰动的岩心,加上岩心保管及地质编录和取样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大降低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可靠性。 作为课题人员,尚无力改变钻探取心的落后状态,但通过地质编录确认岩心的可靠度则是责无旁贷的。 地质观察是基础这是地质工作的至理名言。是以探索发现、解释自然为目标的地质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曾经是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门在“设计革命化”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它针对了当时出现的地质观察薄弱,原始资料质量降低而提出来的。对于海洋地质工作而言,“地质观察是基础”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说明,它的任何进展都是由于技术进步——人的手和眼的延长,使观察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发展新技术,

谋求长柱状样和合格的钻孔岩心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可惜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海洋地质调查仍然袭用着旧的取样设备。 目前为止,海洋地质调查中最常规的可以直接观察到地质现象的只有各种取样器采取的样品——表层取样、柱状岩心、钻孔岩心。 浅海钻孔岩心,按现行的工程承包价,每进尺一米,获得的岩心靠港价格大概是10000-20000元/米(意味着用100元的人民币来裱糊岩心切面,可以裱糊15-30层)。国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在浅海打钻,所获得的有限岩心是弥足珍贵的。 1 岩心地质编录 1.1岩心地质编录的目的: 岩心的地质编录,是将岩心所固有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客观的记录和编排;使用规化的地质术语描述岩心的观察结果;登记所有的样品编号、采取位置、分析目的。这应该是一份岩心处理过程最完整的原始科学记录和数据,具体要求如下: 1.1.1核对钻探施工及现场描述记录; 在核对钻探记录与岩心保存状况无虞的情况下才能剖开岩心,核对钻探过程的重要原始数据,如扫孔记录及残留岩心。提取岩心次数,目的在于确认该回次岩心在钻孔中的位置。并评价岩心可能丢失部位。 当岩心剖开以后,必须重新丈量每个回次,每管岩心的实际长度,并记录在案。认真查看每回次岩心头尾是否是真岩心,以便决定取舍。确认一个回次多个岩心管中岩心是否连接。 1.1.2确认岩心的扰动程度,以评价取样的可靠性 对岩心进行地质编录,首先是鉴别岩心的扰动程度。当岩心修平之后,第一件事是确认岩心的扰动程度,我们将岩心扰动分为3级:第一级——轻微扰动的,沉积构造基本未遭破坏,岩心的边缘受钻具压力,呈现轻微的上凸弯曲,但岩心的中心部分保持了原状,未变形(完全未扰动的岩心,在当前钻探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存在。);第二级——严重扰动的,沉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地质勘察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 3. 圆砾(角砾)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4.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6.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岩心描述和取样

岩心描述和取样

岩心编录描述和取样(讲课提纲) 引言 长期以来,浅海地区都是利用表层取样和柱状 取样进行海洋地质调查和研究,研究深度有限。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在近海海域进行钻探 取样,使海域第四纪研究深度大大增加。到目前 为止,研究陆架区海洋第四纪沉积和地层的最深 钻孔是渤海BC1孔(孔深240.5m),时间跨度最 长的钻孔是南黄海QC2孔,达到古地磁Olduvai 亚时顶界以下(约1.70Ma)。海域超过100个全 取心的浅钻为研究我国陆架海域中更新世以来的 沉积和地层奠定了基础。 不容讳言,海区的多数钻孔还不能在整个钻孔 中采取未经扰动的岩心,加上岩心保管及地质编 录和取样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而大大地降 低了原始地质资料的可靠性。 作为课题人员,尚无力改变钻探取心的落后状态,但通过地质编录确认岩心的可靠度则 是责无旁贷的。 地质观察是基础这是地质工作的至理名言。

是以探索发现、解释自然为目标的地质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曾经是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门在“设计革命化”中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它针对了当时出现的地质观察薄弱,原始资料质量降低而提出来的。对于海洋地质工作而言,“地质观察是基础”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说明,它的任何进展都是由于技术进步——人的手和眼的延长,使观察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发展新技术,谋求长柱状样和合格的钻孔岩心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可惜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海洋地质调查仍然袭用着陈旧的取样设备。 目前为止,海洋地质调查中最常规的可以直接观察到地质现象的只有各种取样器采取的样品——表层取样、柱状岩心、钻孔岩心。 浅海钻孔岩心,按现行的工程承包价,每进尺一米,获得的岩心靠港价格大概是10000-20000元/米(意味着用100元的人民币来裱糊岩心切面,可以裱糊15-30层)。国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在浅海打钻,所获得的有限岩心是弥足珍贵的。

岩芯的鉴定和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芯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土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土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60<d≤200 3. 粗圆砾(角砾)土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20<d≤60; 4、细圆砾(角砾)土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5.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6.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7.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1.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6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粗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细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5.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6.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8.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9.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10.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1.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2.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岩芯鉴定和描述报告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现场岩芯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0<d≤200 小60<d≤100; 3. 粗圆砾(粗角砾) 粗圆砾(浑圆、圆棱)或粗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40<d≤60 小20<d≤40; 4.细圆砾(细角砾) 细圆砾(浑圆、圆棱)或细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5.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6.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7.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6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粗圆砾(粗角砾)土: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细圆砾(细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5.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8.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9.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10.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1.黏土:极细的均匀土块,搓捻无砂感,黏塑滑腻,易搓成细于0.5mm 的长条 2.粉质黏土:无均质感,搓捻时有砂感,塑性,弱黏结,能搓成比黏土较粗的短土条 3.粉土:有干面似的感觉,砂粒少,粉粒多,潮湿时呈流体状,不能搓成土条、土球 (四)、土的潮湿程度的划分

岩芯鉴定及描述

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圆棱)或块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d>800 中400<d≤800 小200<d≤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圆棱)或碎石(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60<d≤200 中40<d≤60 小20<d≤40; 3. 圆砾(角砾) 圆砾(浑圆、圆棱)或角砾(尖棱、次尖棱)粒径(mm) 大10<d≤20 中5<d≤10 小2<d≤5; 4. 砂粒 砂粒粒径(mm)粗0.5<d≤2 中0.25<d≤0.5 细0.075<d≤0.25 5. 粉粒粒径(mm)0.005<d≤0.075 6. 黏土粒粒径(mm)d<0.005 (二)、土的定名 ——按《铁路工程岩土分类标准》(TB10077-2001)执行 1.漂石(块石)土:粒径大于20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2.卵石(碎石)土:粒径大于2c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3.圆砾(角砾)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4.砾砂土: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总质量的25-50% 5.粗砂土: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6.中砂土: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7.细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85% 8.粉砂土: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总质量的50% 9.粉土:塑性指数等于或小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的质量不超过全部质量的50% 10.粉质黏土:粉粒小于黏粒,塑性指数10-17 11.黏土:主要由黏粒组成,塑性指数大于17 注: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黏性土的分类及野外鉴别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范中文修改

综合录井岩心和描述规 范中文修改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ST/CNLC SOP300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2007-12-31发布 2008-01-01实施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引用标准 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 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3内容和要求 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 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 放,严防顺序错乱,上、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 记。 3.1.3 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 油、冒气、情况,立即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 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 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 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 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 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 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 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 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 (m)×100% 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 用红铅笔作出整米、 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岩芯破碎严重时,在岩心对应的岩心盒内侧位置贴上标注; 3.1.9 选取岩心样品后,其样品空位上做好标识。 3.1.10 每筒岩心底部放置岩心卡片挡板;岩心卡片式样见表1。 井名取心筒次 取心井段 m取心层位 取心进尺 m取心日期 岩心实长 m 整理人 收获率% 岩心编号标准 岩心按顺序依破裂面、磨损面、冲刷面、层面等放入岩心盒排放

岩石的观察与描述(附实例)

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 对各类岩浆岩的观察和描述,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l.颜色 岩浆岩的颜色大致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暗色几种。观察时,应分出原生色(即新鲜面的颜色)及次生色(即经过次生变化后风化面的颜色)。原生色可反映岩石的成分及形成环境,次生色可反映岩石的经历过程。 深成岩的颜色深浅,是暗色矿物含量和浅色矿物含量比率的反映。辉长岩、撖榄岩为深色;闪长岩为中色;花岗岩、霞石正长岩为浅色。 浅成岩的颜色深浅,多受矿物拉度大小。结晶程度的影响,如微晶和隐晶质岩石比相同成分的深成岩颜色深。 喷出岩的颜色深浅,则受到岩石成分、次生变化、结晶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受到强烈氧化燃烧作用的影响。通常玄武岩类多呈黑、黑绿色、蚀变后呈中绿~浅绿色;安山岩类呈深灰、暗紫~紫红色;流纹岩类呈浅灰~粉红色。 描述岩石颜色时,应分出新鲜面(原生色),风化面(次生色),分别加以描述。 2.结构 显晶质岩石,其主要造岩矿物粒度大致相等时,应写出粒度与习惯用结构名称。如中粒辉长结构、粗粒花岗结构、中粒二长结构、粗粒半自形结构等;

隐晶质至玻璃质岩石,应写明隐晶质结构或半晶质结构,或玻璃质结构。 具隐晶质至玻璃质的岩石,以及其它显微结构的岩石,只有在岩石薄片鉴定的情沉下,才能定出其具体结构。 3.构造 最常见的岩浆岩构造的种类不多,只须准确描述即可。侵入岩多具块状、斑杂状、条带状构造;喷出岩则多具气孔、杏仁、流纹构造等。 4.矿物成分 对矿物成分的观察和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矿物名称、物性特点、粒度大小、百分含量等。 对显晶质等粒结构的岩石,应描述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次生矿物。描述时应按含量多的先描述,含量少的后描述,即“先多后少”的顺序。 对矿物特征的描述应包括以下几方面:颜色、形态及鉴定特征(包括可反映岩石的结构、构造等特征)、粒度、目估百分含量等。 岩石具斑状或似斑状结构时,应首先指明斑晶矿物在整个岩石中的目估百分含量,然后以斑晶矿物含量“先多后少”的顺序描述其特征。接着描述基质中矿物的特征,如矿物粒度呈细粒时,其描述顺序与要求同前述。当基质粒度小于细粒时,只要求指明主、次要矿物.不要求作详细描述。

岩芯鉴定描述

铁路工程地质钻孔的岩心鉴定和描述 一、土的分类和定名 (一)土的分类——按颗粒粒径大小 1、漂石(块石) 漂石(浑圆、次圆)或块石(棱角、次棱角)粒径(mm) 大d > 800 中400< d ≤800 小200< d ≤400 2、卵石(碎石) 卵石(浑圆、次圆)或碎石(棱角、次棱角)粒径(mm) 大60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中文)_修改

ST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ST/CNLC SOP3005-200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规范 2007-12-31发布2008-01-01实施 中油测井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录井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油气探井现场地质的岩心整理和描述的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录井仪小队在现场进行地质录井的岩心整理和描述工作。 2 引用标准 SY/T 6294-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 SY/T 5788.3-19991油气探井地质录井规程 3 内容和要求 3.1 钻井取芯岩心出筒和整理 3.1.1 出筒要及时,出筒前丈量底空长度;发生岩心在筒内冻结,严禁火烤。 3.1.2 钻井取芯专业人员把守筒口,录井人员确保按顺序出筒和摆放,严防顺序错乱,上、 下颠倒在岩心表面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3.1.3岩心出筒后,观察岩心出油、冒气、含水情况,如有岩心出油、冒气、情况,立即 拍照,并进行荧光直照、滴照和滴水试验,作好记录。 3.1.4 含油岩心禁用水洗,用刀刮或棉纱清除钻井液;做特殊分析化验的岩心用铝箔包装、 蜡封、以备分析鉴定;其余岩心清洗干净,呈岩石本色。 3.1.5 岩心洗净后,按岩性、含有物、断面、岩心形状和化石、印痕、岩心爪痕迹等特征 对好自然断口,使茬口吻合,恢复岩心原始顺序和位置;磨光面摆放要合理;松散、破碎的岩心用“体积法”堆放或用塑料袋、布袋装好。 3.1.6 岩心长度采取一次丈量法,切勿分段丈量;岩心磨损时,按实际长度量取;识别真 假岩心和井壁掉块。 3.1.7 岩心丈量的读数精确到厘米,收获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a) 岩心收获率=本筒岩心实长(m)/本筒取心的进尺(m)×100% b) 全井岩心的总收获率=全井岩心总长(m)/全井累计取心进尺(m)×100% 3.1.8 岩心装盒时,按井深由上至下的顺序自左而右装入岩心盒,用红铅笔作出整米、 半米记号,其记号放在方向线的同一侧,标出一条醒目中心线,箭头指向钻头位置。 岩芯破碎严重时,在岩心对应的岩心盒内侧位置贴上标注;

岩石描述

目录 第一章含煤岩系沉积岩的分类与命名 (2) 第一节概述 (2) 第二节陆源碎屑岩 (2) 第三节火山碎屑岩 (5) 第四节机械-生物-化学岩 (6) 第五节可燃有机岩 (11) 第二章岩石的分层、鉴定与描述 (13)

第一章含煤岩系沉积岩的分类与命名 第一节概述 一、含煤岩系的概念 含煤岩系是一套含有煤层并具有成因联系的沉积岩组合。 二、含煤岩系沉积岩按不同的成分来源、沉积方式及结构分为四大类。如表1-1所示。 一、概述 ㈠陆源碎屑岩的概念 陆源碎屑岩是指母岩机械破碎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而成的岩石。其中,陆源碎屑物质占50%以上。 ㈡陆源碎屑岩的分类 陆源碎屑岩按粒度分类,其粒级以“?”值划分。?=-log2d,d为颗粒直径(以㎜计),详见 ㈢陆源碎屑岩的命名 1.三级命名原则 岩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粒级的碎屑所组成时,需采用三级命名,其原则如下: ⑴含量大于50%者,作为岩石的基本名称。如“粉砂岩”,指粉砂的含量大于50%。 ⑵含量为25~50%者,称“质”。如“粉砂质泥岩”,指粉砂的含量为25~50%。 ⑶含量为10~25%者,称“含”。如含粉砂泥岩,指府粉砂的含量为10~25%。 ⑷含量小于10%者不参与命名。 2.不采用三级命名原则的特例 组成岩石的碎屑全在同一级内(指砾、砂)时,不采用三级命名法。即:不出现“含中砾细砾岩”、“粗砂质中粒砂岩”等类的名称。

二、砾岩 ㈠砾岩的概念 陆源碎屑岩中,50%以上碎屑粒径大于2㎜者,称为砾岩(或角砾岩)。 ㈡砾岩的分类 1.砾岩根据砾石的园度分为二类: ⑴岩石中,园状和次园状砾石含量大于50%者为砾岩。 ⑵岩石中,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大于50%者为角砾岩。 2.根据粒度分类 砾石根据碎屑物粒度可分为四类八种(见表1-2)。 3.根据成分分类 砾岩根据成分可分两类; ⑴单成分砾岩:砾石成分比较单一,同种成分的砾石含量大于75%。 ⑵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复杂,不同成分的砾石含量均小于75%。 ㈢砾石的命名 砾石按“成分+结构+基本名称”命名。 1.单成分砾岩 如:砂岩屑细砾岩。 2.复成分砾岩 以含量最多的两种成分参与命名,其中最多者在后,次多者在前,并以“-”连之。如:石英-花岗岩屑粗砾岩。 三、砂岩 ㈠砂岩的概念 陆源碎屑岩中,50%以上碎屑粒径为2~0.063㎜者,称为砂岩. ㈡砂岩的分类 1.根据粒度分类见表1-2 2.根据成分分类 砂岩按杂基(砂岩中粒径小于0.03㎜的机械成因的碎屑物质.主要指原杂基和正杂基)含量分为两大类:杂基含量小于15%者,称砂岩(净砂岩);杂基成分大于或等于15%者,称杂砂岩.再根据石英、长石、岩屑的相对含量划分成六类十八种,见表1-3。 ㈢砂岩的命名 1.命名原则 砂岩按“结构+成分+基本名称”命名,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2.野外命名要求 野外宏观命名要求定出岩类名称(见表1-3)如:中粒石英砂岩、粗粒岩屑杂砂岩。细粒砂岩成分鉴定不清时,可按“结构+基本名称”命名。如:细粒砂岩。 需要说明的是: ⑴砂岩中云母、炭屑的含量可作为砂岩命名的前缀,如表1-4所示。 ⑵砂岩中若出现特殊矿物,虽其含量小于5%,也可作为砂岩命名的前缀,如:海绿石细粒石英砂岩。 ⑶砂岩中某一胶结物含量大于25%时,可作为砂岩命名的前缀,如:钙质中粒石英砂岩。若出现特殊胶结物,虽其含量小于25%,也可作为砂岩命名的前缀,如:重晶石细粒长石石英砂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