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内科知识点

神经内科知识点

神经内科知识点
神经内科知识点

1、一般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可分为四类: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休克症状。

2、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脉络丛分泌;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30ml:每口生成量400、500ml

3、穿刺操作:左侧卧位,屈颈抱膝,尽量使脊柱前屈,有利于拉开椎间隙。背

部与检查床垂直,脊柱与床平行。

4、腰椎穿刺适应症:

①需要了解脑脊液压力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可以有颅内压异常等的诊断。

②评价脑炎、脑膜炎及其他感染性或炎性疾病治疗的反应。

③鞘内用药或注射造影剂。

④极少数用于降低颅内压。

腰椎穿刺禁忌症:

①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能使颅内压增高,特别是后颅窝占位病变或出现脑疝迹象者。

②腰穿部位的皮肤、皮下组织或脊柱有感染。

③凝血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减少者。

④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急性期,开放性颅脑损伤等。

⑤病情危重者。

腰穿并发症:①最常见的事腰穿后头痛;②脑疝是最危险的并发症。

5、脑脊液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一般为80"180mmH20,大于200为增高,低于

70为降低。

6、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可用三管试验法鉴别出血。

7、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常呈毛玻璃样微混;化脓性脑膜炎常呈明显混浊。

8、正常人腰穿脑脊液蛋白质含量为0. 15、0. 45g/L(15"45mg/dl)。

脑脊液糖含量约为2. 5、4. 4mmol/L(50^75mg/dl),为血糖的50旷70%。

脑脊液氯化物含量为120~130mmol/L(700'750mg/dl);结核性脑膜炎使

氯化物降低最明显

9、脑电图在临床上最大的应用价值在于帮助癫痫的诊断,但缺乏癫痫样放电不能排除癫痫

10、当大脑转移瘤在CT扫描尚未显示时,脑电图可能显示局灶性异常。

11、核磁的优点:①分辨度高,能清晰显示直径为1mm的病灶;②由于对组织

含水量敏感,能显示早期缺血和水肿;③无骨组织伪迹,适宜于颅底、后颅凹、椎管和枕骨大孔附近病变的诊断;④弥散加权MRI可在缺

血早期发现病变。

12、脑桥病变可造成瞳孔针尖样缩小。

13、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14、小脑病变的症状:共济失调、肌张力减低、眼球震颤、吟诗样语言。

15、小脑中线(蚓部)损害,主要表现为闭目难立征。

16、节段性感觉分布:乳头平面为T4,脐平面为T10,腹股沟平面为T12 及L1,上肢梯侧为C5-C7,前臂及手的尺侧为C8及T1,上臂内侧为T2, 股前为L1-L3,小腿前面为L4-L5,小腿及股后为S1-S2,肛周鞍区为S3-S5。

17、大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

额叶:①额叶前部:精神障碍;

②中央前回:单瘫;

③额中回后部:刺激性(病变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侧凝

视);

④额下回后部:运动性失语

⑤额叶后部:对侧上肢强握与摸索反射

顶叶:①中央后回:皮层感觉障碍

②优势侧顶叶:Gerstmann综合征

③非优势侧顶叶:体像障碍

④任何一侧的顶叶病变,可出现触觉忽略

颛叶:①优势侧颍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

②颛中、下回后部:命名性失语

枕叶:视觉障碍,单侧病变产生对侧同向性偏盲

18、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和破裂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发病机制。

19、60%的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区壳部的豆纹动脉破裂,常波及内囊。

20脑桥出血可出现交叉瘫,可表现为Foville综合征、Millard-Gubler 综合征和闭锁综合征。

2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中,脑血管痉挛时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早期脑血管痉挛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可缓解;迟发脑血管痉挛发生于出血后4~12天,可用尼莫地平等钙拮抗剂预防。

2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①以脑或(和)脊髓实质受累为主的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②以脑或脊髓被膜受累为主的脑膜炎、脊膜炎和脑脊髓膜炎;③脑实质和被膜合并受累的脑膜脑炎。

23、病原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三条途径:①血行感染;②直接感染;③ 逆行感染。

24、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病毒性脑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25、HSV-I型脑炎急性期特征性病理改变时病变部位脑实质出血性坏死、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核内出现包涵体。

26、HSE的起病方式多为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疱疹、头疼、意识障碍,我至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轻中度增加,如有红细胞或CSF变黄,是脑实质出血、坏死的表现(特点),糖和氯化物正常。

27、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多起病急

骤,伴头疼、发热、意识障碍和皮肤改变;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多; CSF压力明显增高,蛋白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28、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在症状得到控制后仍继续用药1年到1年半。

29、隐球菌性脑膜炎易发生于鸽子饲养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CSF压力增高,淋巴细胞轻中度增多,糖降低。

30、脑襲虫病根据囊尾醐儿声部位分为:脑实质型、蛛网膜(或脑膜)型、脑室型、混合型。

31、多发性硬化(MS)的四种分型:复发缓解型(最多)、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进展复发型。

32、硫“坐瞟吟等免疫抑制剂用于预防MS复发.

33、脊髓病变的节段定位:

①颈膨大(C5-T2)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

经元性瘫痪;

②T4水平是血液供应较差,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

③上、中、下腹壁反射的反射中枢分别位于脊髓的T7-8、T9-10、T11-12 节段;

④腰膨大(L1-S2)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4、急性脊髓炎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脊髓炎、感染后和接种后变态反应性脊髓炎。

35、急性脊髓炎以累及T3~5节段最为常见。早期运动障碍表现为脊髓休克现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由于尿液过度充盈而出

现尿失禁,称充盈性尿失禁。

36、急性脊髓炎的并发症是死亡的常见原因,有褥疮、泌尿道感染、坠积性肺炎、败血症。

37、脊髓炎的急性期治疗:三素+脱水(20%甘露醇)+对症(维持呼吸)

38、脊髓空洞症的感觉障碍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39、诊断脊髓积水空洞症的最佳手段是MRI。

40、锥体外系的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肌张力与姿势平衡,与锥体系共同完成正常运动;锥体外系病变时出现两大类症状,即肌张力异常和不自主运动。通常肌张力增高与运动减少相伴,肌张力减低与运动增多相伴。

41、帕金森病运动四主征: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性平衡障碍;初始症状以静1上性震颤最多见(搓丸样震颤)。

42、帕金森病的肌强直为铅管样和齿轮样,锥体系病变的肌强直为折刀样

43、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为“细水长流,不求全效”,常用药物:安坦、金刚烷胺、美多巴(左旋多巴)、漠隐亭。

44、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征为青少年期起病,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损害表现、精神症状、肝硬化以及角膜色素环(K-F环)。

45、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最常见的原因。

46、阿尔茨海默病的确诊标准时在尸解时见到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

47、AD诊断标准:①高龄;②临床症状确认痴呆;③进行性加重的近记忆力及其他智能障碍;④必须有2种或2种以上认知功能障碍;⑤无意识障碍,可伴精神、行为异常;⑥排除可导致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病。

48、重症肌无力的病理改变特点是突触后膜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特点为晨轻暮重和活动后肌疲劳。

49、80%以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异常。

50、治疗MG应用糖皮质激素的适应症为小到中等剂量的胆碱酯酶抑制剂不能获得满意疗效。目前多使用小剂量递增方法。

51、腿危象处理: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静注新斯的明。

52、神经变性疾病共同临床特点:发病隐袭,缓慢进行性发展,病程较长, 病

灶呈选择性,症状多样化,实验室检查变化较少,影像学改变可以正常。

53、周围神经的病理改变包括:华勒变性、轴索变性、神经元变性、节段性脱髓鞘。

54、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自主神经障碍等。

55、周围神经病强调病因治疗,并辅以B族维生素,如B1和B12等。

56、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急性期治疗原则为: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防治并发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