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再读《烛之武退秦师》,心中不禁对烛之武敬佩万分,以一人之力力保郑国,其勇气胆量不可谓不大;以三寸之舌说退秦师,其论辩艺术不可谓不高。他身上有着太多的闪光点,值得后人去借鉴。
他应该是个志士。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话使烛之武的外交才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必退”二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怀才不遇,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他对国家的忠诚,最终使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并不会为个人的利益而斤斤计较。
可现在呢,个人主义横行,太多的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上至省部长,下至乡村干部,凡是手中有点权力,思想上又有些问题的人,总想伸手去大捞一把。不捞一点心就痒啊。在金钱面前,在欲望面前,什么国家利益,什么集体主义,统统滚一边去。捞足了,喝饱了再说。
怀才不遇的人到处都有,满腹经纶无处施展,一腔热血无处可洒,这些人一旦被撂在一边,往往心怀不满,转而生恨,巴不得单位早点垮台,好发泄心中的怒火。不要想他出面帮忙,很多人会转而投入敌营了。但烛之武虽有满腹怨言,但在大敌当前,只是牢骚几句而已,过去的不快挥手让它离开,该是为国尽忠的时候了,他就义不容辞了。
他还是一个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秦师强大如狮虎,郑国弱小如羔羊;出使秦师,实为冒险之举,成败难料。但烛之武毅然“夜缒而出”,孤身勇入秦营,并不惧怕遭受乱箭齐发的惨剧,也不畏惧身入虎穴的危险,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现在的勇士确实是越来越少了,不要说一介书生,就是赳赳武夫也很少敢与恶势力搏斗。君不见,小偷公然行窃,观者皆默不作声;歹徒光天化日下行凶,围观者噤若寒蝉。又有谁能挺身而出,行正义于天下。可烛之武做到了,把对国家的忠诚化作了勇敢,用一介书生的柔弱去实践一个勇者的诺言。谁说书生就是懦夫,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正确的回答。
他是个无可争议的辩士。
烛之武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土地。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

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联系现在,为什么有的人看事物就那么透彻,那么犀利呢?人与人之间总要进行交流,为什么一件事情有些人去做工作就不行,而有些人就能很好的解决呢?我想烛之武能力强就强在他能够抓住矛盾,能够分析利弊,眼光何等敏锐。这完全是平时积累的结果。只有对客观事物经常观察并深入思考的人,才能做出如此精确的判断。其实在去秦营之前,他早已成竹在胸了。很多人看待事物是随大流的,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没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从反面或侧面去分析问题,结果是没有个人观点的“应声虫”。
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这点我做到了。但我不会偏激,我所代表的是大部分人的心声,我觉得很幸福。
从烛之武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废话是一定不要说的,只要从实际出发,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找出矛盾点,分析其利弊,很多问题完全可以迎刃而解的。讲话一定要有艺术,要拣人家喜欢的讲,谁都是喜欢听好话的人,顺着对方的思路,按照对方的思维,为对方考虑,又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做的很好的。但我绝对没有教大家逢迎拍马,那不是我想做的,也不是你想做的。我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很喜欢,我想我做的是对的。
烛之武虽然早已作古,但我们应该从遗留下来的文章中找到他的影子,如果能从他身上学点什么,那是对他老人家的最好缅怀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