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②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②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②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②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②)

——如何坚持创新发展

《人民日报》(2016年01月29日14 版)2015年11月2日,万众瞩目的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露出“真容”。它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反映了我国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体系建设迈向世界前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创新是发展的动源

泱泱大国,悠悠万事,把握关键才能认准方向,顺应大势才能引领潮流。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理念”……梳理新中国60多年的脉络,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词。

展望未来,世界变革的时与势,我国发展的艰与险,更是将我们推到了创新发展的风口浪尖。“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这是党中央在充分考虑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抉择。

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要追求的新目标是大而强、大而壮。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靠什么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应对问题的“良方”,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推动发展方式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下好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主动。当前,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日本强调“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英国强调“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风险,只有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主动权。

问与答

问:何为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德国工业4.0战略?

答: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是奥巴马政府为重振美国经济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依靠产业升级和实体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从而引领美国走出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困境,实现经济复苏。

德国工业4.0战略,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利用物联信息系统,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等信息进行数据化、智能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从而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创新发展是国家兴衰的经验所得。工业化以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英国抓住第一次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霸主;德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机遇,赶超英国;美国是电力革命的赶超者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引领者,这使它成为百余年来的世界第一强国。世界的科技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

的转换。而明清时期的中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日渐落伍于世界先进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

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800美元,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完成这个跨越并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这些成功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正是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未来五年,只有真正用好科技创新这根有力杠杆,支撑中国经济创造更长的增长周期,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问与答

问: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答:“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如果应对不当,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回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多方面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一般认为,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个驱动力,靠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空间有限,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潜力无限。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出、精彩纷呈:“神舟”飞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今天,我国在航天、医药、生物、信息等重要领域科技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比如,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仍严重不足。据有关机构统计,在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中,美国以50%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为15%,

我国仅占5.4%。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不少产业还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出现很多“卡脖子”问题。

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创新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最优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基础研究“强起来”。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国家原始创新动力和活力,只有夯实这个“地基”,才能矗立起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大厦”。我国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技术引进门槛越来越高,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我们只能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通过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等重要举措,努力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融合迸发,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乃至颠覆性技术创新。

企业创新“动起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真正起巨大推动作用的技术不少都来自企业,如汽车领域中的福特,发明了生产流水线;化工领域中的杜邦,发明了尼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我国今后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导企业,引导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转化渠道“通起来”。现在,我国科技创新还一定程度存在着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的“孤岛现象”,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的问题。只有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壁垒开展深度合作,才能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活力。新的发展理念倡导和鼓励企业主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联盟承担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完善产

业创新链;倡导和鼓励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规模化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政府之手“活起来”。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这是科技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今后政府将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更加注重向创新链前后端延伸,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形成全链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将进一步完善国家高层次科技决策咨询机制,提高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完善计划项目生成机制和实施机制,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问与答

问:什么是“阿喀琉斯之踵”?

答: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他刀枪不入、战无不胜,但身上有一个“死穴”,脚后跟是最脆弱的地方。在特洛伊战争中,知晓阿喀琉斯破绽的太阳神阿波罗,用箭射中了他的脚后跟,导致阿喀琉斯身亡。后来,人们用“阿喀琉斯之踵”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强大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不足或缺陷,存在失败或衰亡的危险。

权威声音

创新驱动发展决定国家发展命脉

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运所系、大势所趋、时势所为。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的时候,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竞争态势正在加快演化。对于我国来说,既是实现赶超跨越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让创新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三塑造引领型发展

2009年以前,11月11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而如今,“双11”已成为广大网民的购物狂欢节。2015年“双11”,仅天猫当天的交易额就超过900亿人民币。而半个多月后的美国“网购星期一”购物狂欢节,影响力则小得多,亚马逊、eBay等电商平台的交易总额约合200亿人民币,不足天猫一家的1/4。

“双11”的奇迹,是源于互联网带来的“化学反应”,“互联网+”不断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深刻地看到,我国已崛起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世界级高新技术,如高速铁路、卫星发射、核电技术等都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但也必须同样深刻地看到,我国不少产业和产品创新不足,仍然处于跟踪仿制阶段,长此以往,路将越走越窄。一方面,“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转变,“先发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另一方面,“后发优势”的利用空间逐步缩小,亟须向更多发挥“先发优势”转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如何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一要“高”,二要“新”。

聚集高端要素,培育发展新动力。面对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既要焕发传统动力新能量,又要通过创新培育出新动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要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业创新活力,从无中生有,从有中生新,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要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关系,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挥出口的促进作用,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打造创新高地,拓展发展新空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目前只实现了1/3的潜力,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国未来发展潜力很

大,就看我们如何去挖掘、去拓展。“十三五”规划建议对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蓝色经济5个方面的发展新空间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建设网络强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发展高端制造,构建产业新体系。创新的目的是形成发展优势,发展优势最终要体现在产业优势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任务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使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问与答

问:什么是“互联网+”行动计划?

答:“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高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旨在通过互联网与各行业跨界融合的一系列行动部署,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问:什么是国家大数据战略?

答: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旨在全面推进我国

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链接

《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于2015年5月公布的强化高端制造业的国家十年战略规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3个十年规划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个规划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力争用10年时间,使我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四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提到“农业”,不少人脑海中浮现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其实,这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像”。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而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农业好形势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定海神针”。但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多样化需求和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

来越大。面对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加注重提升粮食产能。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约为1.4万亿斤,但实际生产能力却有近2000亿斤的缺口。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只有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提高粮食产能,才能确保我国远离饥荒。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乘数效应,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快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需要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结构。现代农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积极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提高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分享更多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更加注重经营方式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这就需要构建培育新型

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服务形式。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是必须既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切实防止农村耕地“非粮化”,禁止“非农化”。

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总体向好,但一些地方和领域问题隐患仍然突出,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成为我国农业的“心头之痛”。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抓“产”,就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要抓“管”,就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保证百姓的食品安全。

微评

◆创新是国与国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力,不创新只能受制于人,甚至死路一条。

◆基础研究是科技研发金字塔的塔基,如果不把塔基筑牢,金字塔就立不起来,立起来也会倒塌。

◆只有建立政府、产业、企业联运机制,才能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冲破旧有体制机制的藩篱,挣脱传统思维的桎梏,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强劲的动力。

五构建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

“创客风潮”,从北京中关村迅速向深圳、上海、天津、四川、贵州等地扩散。如今,北京已形成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深圳的华强北也被视为“创客圣地”。奔涌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激情梦想,也助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2014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在上年大幅增长基础上又新增了1200多万户,其中首次参与投资创业者多达291万人。

有创业者说,只要打开一扇窗,屋子里就能洒满阳光。这扇窗是什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所带来的新机制,有人把它称作激发创业创新的“孵化器”。如果把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既需要用事业荣誉鼓舞人,也需要用物质利益激励人。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更好地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科技布局,加快政府职能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加快完善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逐渐把更多资源投向“人”,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为此,我们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让创业创新的人放开手脚、有施展空间。坚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既要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创业,也要支持本土培养人才勇攀高峰,鼓励草根创新、蓝领创新人才各展其能。

加快完善包容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推动创新创造的重要精神力量。营造这样的环境,就要在科学研究、国民教育、创业就业等各个领域,鼓励创新思维,倡导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等科学精神,摒弃急功近利、学术失范等行为,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还要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行为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只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锲而不舍的定力、奋发有为的进取,扎扎实实推进创新发展,齐心协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就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链接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众创,汇众智搞创新,通过创业创新服务平台聚集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大幅降低创业创新成本,使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可参与创新,形成大众创造、释放众智的新局面。

众包,汇众力增就业,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将传统由特定企业和机构完成的任务向自愿参与的所有企业和个人进行分工,最大限度利用大众力量,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满足生产及生活服务需求,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开拓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灵活就业的新途径。

众扶,汇众能助创业,通过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共助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成长,构建创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

众筹,汇众资促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向社会募集资金,更灵活高效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加传统金融体系服务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新功能,拓展创业创新投融资新渠道。

——摘自《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

深阅读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网2015年3月13日。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政府网2015年9月24日。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案)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上课时间:2016年5月5日;2016年5月6日 上课班级:15大专蒙医,15大专艺术,13(3+2)煤炭化工 课程导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被视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而创新发展被列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为什么? 一、创新为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 新科技革命加速到来将引发人类社会深刻改变 科学领域重大突破暗物质暗能量反能量极有可能突破性进展 量子通信引发变革 托克马克装置可破能源瓶颈 仿生材料可使人获新生 物质结构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变革不断 能源革命加快推进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导致:冲击全球经济体系 制造业形态改变 生物技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创新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 2.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 我国经济经过高速发展后,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关头。 解释: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巴西、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现在,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截止2015年7月1日世界银行的归类,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DP在4126-12735美元之间。 经济学家认为摆在亚洲国家面前的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亚洲许多国家,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经验表明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3.创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运所系 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其科技水平的高低和经济结构的优劣有很大关系

2018届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专项训练21(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答案)

单元排查强化练(十六)(教师用书独有) A组易错排查练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5·江苏卷,28B) 提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2014·广东卷,33C) 提示:×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2013·海南卷,17①) 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也不能超越时代和条件的制约。 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2013·浙江卷,27④) 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 5.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013·江苏卷,32②) 提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6.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012·福建卷,34④) 提示:×社会意识作为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 7.价值判断因具有主体性而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2015·新课标Ⅰ卷,22②) 提示:×认为价值判断没有客观的标准说法错误,客观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8.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2015·安徽卷,9A) 提示:×梦想只是目标,不是途径,其实现需靠行动。 9.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2015·山东卷,35A) 提示:×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正确的价值观也是主观的。10.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2014·新课标Ⅰ卷,23③)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形态。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更为根本。 (2)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新的经济基础又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层层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最终根源、整个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前进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一般进程具体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是“生产力标准”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产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发展的最终根源。 (3)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不断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有一定限度,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要反对历史多元论和历史相对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等等,都能够在

企业创新引领发展演讲稿

企业创新引领发展演讲稿_1400字 进入21世纪之际,人类迎来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抢占下一个世纪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核心。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环顾当今世界,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技术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居主导地位。经济强国必然是科技强国。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60%——80%。亚洲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讲,是亚洲一些国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拿不出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正像有人所说,从大的历史尺度来看,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东西方在科技领域的一次大交锋,结果是亚洲的败退。 世界潮流,不可阻挡。有远见的国家都感到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要性,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对策。发达国家对此反应尤为迅速,早在90年代初就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的支柱技术和产业。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紧紧抓住科技革命为追赶发达国家带来的新机遇。印度近些年来加强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脑软件产业,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韩国制定了“科技创新法”并成立了由总统任委员长的国家科技委员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五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需要用上百年所走过的历程,实现了工业化。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治命运后,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历史证明,技术跨越发展是后进国家追赶并超过先进国家

的根本道路。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从英国到德国、再到美国,以及后来日本、韩国的迅速崛起,无不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 新中国的历史更证明,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六七十年代,我国成功地研制了“两弹一星”。这一举世公认的创新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科技进步,仅从1960年到1966年科研机构就试制了近4000种新材料,辐射出480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带动了1300多个企业,促进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一个创新,开发一个产品;通过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通过一个市场,推动一个产业,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北大方正集团公司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把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上的创新转化为一种先进的汉字排版自动系统,这一产品刺激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广泛的商业化,占据了国内外80%以上的中文报业市场。 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一些领域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要落后二三十年。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发展,那么我们将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状况。我们能否顺应世界潮流,抓住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关系着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地位,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浅谈社会发展的动力

浅谈社会发展的动力 摘要: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止,而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是精神的力量,还是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一个动力系统。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合力 根本动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即从社会发展由哪些力量促成以及怎样促成的角度,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阐释。所以,该理论不仅指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已逝的过去,而且指导着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应当科学地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的前进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它们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自己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人们便要求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和全部社会生活都会相适应地或迟或早发生变革,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的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 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归根结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蓬勃凸现。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生产力标准”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变革旧的制度,只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通过革命推翻旧的剥削制度,才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在阶级社会中对抗阶级的双方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进步阶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的作用,而反动阶级则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在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最基本的力量。 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并且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作为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物质基础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 /生产力\/ 生产方式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形态 (二)社会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这会基本矛盾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生产和发展。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①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②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 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如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人们在利 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 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 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和 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 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 产力。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 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 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2、社会革命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都是来源于社会矛盾,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 不同点:革命比较尖锐化,改革并不尖锐。改革由统治者发动,革命由被 统治者发动;改革自上而下,革命自下而上;改革目的是维护统治,革命目的 是推翻统治;改革是非暴力的,革命是暴力的;改革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 局部调整,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全面改变;改革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 内部矛盾,革命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外部压迫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预习、巩固,识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课前搜集素材和课上实例分析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感知问题的能力及关注创新、大胆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政治生活关心,但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因此,要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达到深刻理解知识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难点: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中国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现代的中国有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了世界,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中国。

新四大发明的全世界走红,说明我们国家在鼓励、引导、促进创新这条路已走上正轨。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中国现代的“新四大发明”,都是广大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发明创造,它们改变了中国,影响着世界。中国人民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可以预见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创造更多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发明”。 新课教学: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说一说:你熟悉的手机品牌有哪些? 篇一:科技华为与创新中国 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科技创新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篇二:管理华为与中国道路 思考: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华为的分配模式? 探究二:如果你是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说说你的理由。 (1)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创新等 列举:我国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面有哪些创新的事例?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篇三:文化华为和思维变革 探究三:华为的文化创新说明了什么?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的变革 2.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就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内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与科学则都就是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与提出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她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里,“交往形式”与“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就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她与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 4、列宁在《什么就是“人民之友”以及她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并且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创新为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全新概括。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是在深刻总结国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 1.创新是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变革的大势所趋 2013年9月30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赴中关村集体调研学习时特别指出,从全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总书记讲的这个大势,就是全球正在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一方面,科学前沿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昭示着科技革命加速到来。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乃至治理结构都将发生深刻改变。另一方面,全球产业变革不断深入,直接冲击全球经济体系。当前,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重大创新正在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是能源革命加快推进。以石油、煤炭为基础的化石能源正在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绿色的清洁能源所代替,分布式、智能化、绿色环保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主要方向。二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渗透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众多领域发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为特征的产业变革,商业、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新业态出现爆发式增长。三是新材料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互动融合,改变制造业的传统形态,智能制造正成为制造业新的强大生长点。四是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制造、农业、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 2.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含义: 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社会进步是必然发生的。 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内在根据: 内在因素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

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进步标准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学案 点翠工艺制作 点翠制作技艺十分复杂,需要先用金、银、铜或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工艺图案的底托,接着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接成槽,之后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要求贴得平整均匀不露底子,方算制成点翠首饰。还点翠头饰轻巧美观,做工精细,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再加上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对光的折射,生动活泼,其色泽百年不变。 “谁家窈窕住园楼,五马千金照陌头。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早在唐代,诗人李峤就已经在诗句中咏娥点翠之美。点翠工艺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点翠的发展历程 羽毛点缀工艺,最早见于汉朝,而在明清则广为流行,不断发展并提高。自古帝后的服装配饰、凤冠等,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是光泽如新,鲜艳闪亮。清末民初是点翠流行的巅峰时期,民间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为荣,“压鬓钗横翠凤头”成为一时盛景。也是在此时,绝美的点翠饰品经由在华外商之手走出国门,惊艳了整个世界。 点翠所用的羽毛来自于翠鸟,为保证色泽统一,多半采用雄鸟的羽毛,而一只翠鸟可用的羽毛少之又少。人们为了得到这种美丽的羽毛,广泛地捕捉翠鸟。而翠鸟天生胆小,在羽翼被拔走之后没多久就会死去。以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明孝端皇后的凤冠为例,通体装饰点翠如意云片,需要捕杀10万只翠鸟才得以完成的。 正是因为人们对点翠的痴迷,许多美丽的翠鸟因此被疯狂捕获,导致翠鸟一度濒临灭绝。随着传统封建制度土崩瓦解,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巨变,传统服饰发生了重大改变。点翠首饰及工艺品需求锐减,成为点翠这一手工行业走向没落的开始。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终于关闭,点翠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翠鸟也作为濒危动物被保护起来。 点翠与戏曲的融合 点翠京剧发源于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其发展和兴盛与清朝宫廷密不可分,因此京剧人物中的穿戴规则也受到清代的审美影响,在贵族妇女的戏曲扮相上大量使用点翠,以彰显人物身份的尊贵。比如《二进宫》中的李艳妃、《宇宙锋》里赵高的女儿赵艳容等。 同一个戏曲人物,也会根据剧情和人物身份的变化来改变头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宝钏,《彩楼配》彩球招赘时,她是戴着点翠凤冠的丞相之女;《武家坡》寒窑相会时,她是戴银泡穿青素褶子的贫家妇人;到了《大登殿》当上皇后,她才重新戴上了点翠凤冠。 烧蓝工艺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 案例:英国宪章运动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

10.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学习目标】 1、能记住创新在民族进步中的作用(重点) 2、能把握创新与社会的关系(难点) 【学法指导】 1、认真研读课本78—80页,梳理知识点,独立完成到学案,把课本和导学案中的疑惑标注出来。 2、通过阅读教材,归纳并分析创新的作用,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3、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课前热身】(阅读教材,在教材划出以下问题要点,并在《学案》完成)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促进了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___,开辟出更广阔的______________,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_创新、科技创新、_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______________和思维方式的________________。 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_和理论指导下的_____________,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

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独立完成、记录疑问) 聚焦目标一:能记住创新在民族进步中的作用 材料链接:广州标致车引进国外生产线后,企业不注意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企业汽车的国产化率很低。而上海大众企业,从引进国外生产线的第一天,就注意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截至2006年,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超过95%,奥迪的国产率超过了70%,捷达国产化率超过80%。正是凭借这么高的国产化率,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赢得了价格优势,也赢得了竞争优势。同时大众汽车还进行了大范围的技术创新,使引进的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而使企业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问题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二: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创新 二、合作探究(组长组织组员对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展开讨论) 三、展示讲解(组内解决不了的由已经掌握的学生展示,学生都不会的由老师讲解)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评论】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当前,创新作为一个激情澎湃的词汇,已成为全社会发展共识。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出现50余次,并强调“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创新之路是企业发展的捷径。江泽民同志2000年6月16日视察公司时,殷切期望我们要科技创新,再攀高峰,为国争光。中色东方能够达到世界钽铌三强的高度,我们的涂层技术能够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正是一直牢记嘱托,以创新把握机遇,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成功实践。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贯穿于人的思维的全过程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创新不只是公司领导的事情,也不是具体某个人的事情,而是公司全体职工共同的事情。只要将创新创造这座金矿的财富最大限度挖掘出来,公司新的发展引擎必将形成,企业发展态势定将更加强劲。 如果说传统的发展是做加法,那么创新驱动发展就是做乘法。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钟景明在公司学习十九大精神研讨培训班上强调,就企业前期及目前的资产质量,靠守现有产业是不可能有发展前景的,也很难从本质上走出发展困境。公司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这就逼迫我们要不断创新,继续走创新发展之路。多

年来,公司始终坚持走科研和生产并举的发展道路,凭借多年培养的业务专、能力强、素质高的研发团队以及装备精良、基础扎实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创新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面对当前企业发展过程存在的困难,当务之急是要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真正回归钽铌铍主业,加快新产品的产业化进程,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努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努力推动银粉、铌钛产品上规模,促进涂层、超导出新品,为公司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拓展空间。 只要我们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聚精会神抓创新,一丝不苟抓发展,定会打开发展的希望之门,赢得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

创新引领发展

创新引领发展 ——《形式与政策》课程设计报告 为了人们的发展需要,需要不断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的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益效果的行为,这就是创新,所以面对停滞不前的世界经济,最好的解药是创新。无论是创新的产品还是服务——空调、疫苗,或者是即时通讯软件——它们让生活更美好。每一个国家都希望培养创新文化,但这并不容易做到。 日前,彭博对2015年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前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排名,或许能让我们更直观了解创新魔力的构成。根据对研发实力、制造创新、高科技公司、高等教育、研发人员和专利技术等六大指标的综合评估,韩国排名第一,日本位居第二、德国位居第三,美国位居第六,中国排名第22位,中国香港则位列第34位。 2015全球国家创新力排名

数据来源:彭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灰色色块表示欠缺完整数据) 其中,中国在高科技公司和专利技术排名上,表现亮眼。在高科技公司这一指标的排名方面,排名前五位的是,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从美国拥有谷歌、洛克希德、马丁、脸书等大量的高科技公司看来,“创新力”依旧惊人,而中国方面,腾讯也以市值1470亿美元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在专利技术方面,韩国由于受到了三星的巨大贡献,在专利数量获得第1、日本第2,中国则排第3。通常一国专利数量越多,就说明他们站在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最前沿,这也显示中国在科技的创新,深具潜力。 该份报告还指出,排名并未将一个重要且难量化的指标包括在内,就是政府监管。这一因素有时能左右创意的生死存亡。奥迪首席执行官(CEO)鲁珀特·施泰德称,由于德国国内的驾驶法规十分严格,他的公司只能在“具备更多自由和空间”的美国,进行自动驾驶系统的整个研发工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荣誉退休教授布朗温·霍尔认为,有时候,政府促进创新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同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问题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像生产力、生产方式的改变、阶级斗争等这一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无论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性的了解上或是在对于社会发展动力的了解上〃都有两种相反派别彼此对立着: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历史的根本的决定的动力是思想、意识、政治动机、这些或那些活动家的意志。历史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都是那些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阶层和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最深刻的原因。例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就是决定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工人阶级、集体农民、知识分子——行动的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刻的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中也包括实证主义)不同〃它要求在外表的原因后面首先找出鼓舞人们动行的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曾写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最后原因和决定的动力〃是在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及由引而引起的社会分化为各个阶级以及这些阶级相互间的斗争”。*参阅: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正如已经指出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力量。而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则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动的、最富于变化的、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更替和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过渡。在历史上每一特定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着仅为某一社会或某一些社会形态所固有的、特殊的生产发展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有一切社会形态所固有的一般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在发生作用〃同时也有仅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特殊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在发生作用。在剥削阶级已被消灭而不再有彼此对抗的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发展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新动力的影响下加速实现着。社会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的一致、各族人民的友谊、批评也自我批评〃都属于这种动力。 在一定社会形诚内部〃例如在社会主义形态内部〃必须把社会发展的物质的、经济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产生于它们的那些动力〃例如社会的精神上和政治上的一致、集体主义〃区别开来。 一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的、决定的力量。因此〃在考察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时〃必须从考察社会主义生产方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来开始的。 一切生产方式都有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个生产方式中最活动的要素的发展〃归根到底决定着社会的全部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和发展〃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改变和发展。生产是社会化的〃而生产资料是私有制的〃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之一。 生产关系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却不是什么消极的东西。相反地〃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积极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适合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的新的生产关系〃不仅给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

以改革创新引领花乡高质量发展

以改革创新引领花乡高质量发展 --在县委书记工作讲坛上的发言 沭阳是我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首批“花木之乡”。省委提出“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后,在沭阳广大干群中引起了广泛热议。大家普遍认为,在沭阳这样的农业大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农村是重点和难点,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引领乡村振兴,以此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破解发展之困,让花乡产业更繁荣。产业是纲,纲举才能目张。我们认为,没有产业的强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将会是空中楼阁。花木产业是沭阳的农业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已达52万亩,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回顾沭阳花木产业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面对花农土地不够问题,特别是花木主产区的花农“恨不得灶台上都栽上花”的实际困难,我们抢抓245省道开通、205国道改线的契机,鼓励沿线乡镇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花农到扶贫片区乡镇租地发展,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现在,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15万亩,其中花木产业占比达到36.5%。面对花农资金不足问题,我们先后创新“阳光信贷”“电商贷”“支书贷”“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全面推行“两权”抵押贷款,积极开展“苗木质押”试点,有效解决花农“贷款难”“担保难”问题。目前,全县花农贷款余额73.9亿元,占全县贷款余额的15.8%。面对花农销售不畅问题,我们抢抓“互联网+”机遇,研究出台“七条”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店”,力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使我县位居全省农村电商“十强县”首位,被阿里研究院总结为农村电商的“沭阳模式”。尤其是我们与淘宝大学、中国盆景协会合作举办的“订单式”业务培训,帮助花农“零门槛、零库存、零风险”触网创业,许多大学毕业生、执业律师、退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创新是引发展的第一动力;理解创新与社会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勇于突破成规旧俗,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提出新问题,大胆寻找新思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树立“创造伟大”的观念。 【导学流程】 【基础知识梳理】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提高了,开辟了更广阔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使得人类日趋广阔,使得人类不断更新和提高 【预学反馈】 请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问写下来,待课堂上和老师与同学交流 【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一]发现创新,分享交流,感受创新魅力 说一说; 当今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创新例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活动二]走进华为,关注华为 探究一:以“通信业巨人”华为为例,思考华为科技创新成就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探究二:如果你是华为公司员工,你更愿意现在拿高薪还是拿股权? 探究三:说明华为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创新的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

【课堂训练】 1. 创新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 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275台套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能力却排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倒数第五。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②树立创新意识是推动认识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敢于质疑权威,否定一切 ④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定观和辩证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全国卷)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 )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创新实践,回归生活】 结合所学创新相关知识,就“如何管理学生手机”这一问题,设计一项新颖的并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