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

情景导入

课标导航

基础梳理

1.细胞分裂素

(1)分布:植物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正在发育的果实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2)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

(3)实践应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

2.赤霉素

(1)分布:植物的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组织和器官内。

(2)生理作用: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促进花粉萌发等。

(3)实践应用:①促进矮生性植物的茎秆伸长;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3.脱落酸

(1)分布:植物的叶、芽、果实、种子和块茎中。

(2)生理作用: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

4.乙烯

(1)分布: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和器官中,特别是成熟的果实中。

(2)生理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刺激叶片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思维激活1]生长素和乙烯在果实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思维激活2]想让马铃薯块茎提早萌发可用什么激素处理?

提示赤霉素,因为赤霉素可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

合作探究

1.植物激素的种类

除了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2.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

特别提醒各类植物激素含量少,具有高效性,不直接参与代谢过程,但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巩固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解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存在于植物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正在发育的果实等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答案B

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基础梳理

1.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植物激素通过复杂的途径共同调节着植物的生命活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分别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细胞分裂,来协调植物的生长。

2.顶端优势是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共同参与下形成的。

3.生长素可以降低各种器官对乙烯的敏感度,减少脱落。而赤霉素又能促进生长素的积累和运输。

[思维激活3]“激素水果”会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提示不会。“激素水果”是用植物激素刺激生长或催熟的,由于它和人体的性激素是不同的化学物质,所以不会引起儿童性早熟。

合作探究

各种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都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各种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生长素和赤霉素

(1)关系图解

(2)关系分析:协同关系。

①促进合成: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来促进细胞伸长。

②抑制分解: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所以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1)关系图解

(2)关系分析:两者之间属于协同关系,共同促进植物生长。

3.脱落酸和赤霉素

(1)关系图解(种子萌发过程)

(2)关系分析:拮抗关系。

①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抑制植物体内许多生理过程,能使种子保持休眠状态,一般在脱落的果实和种子中含量较高。

②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种子是否萌发取决于赤霉素和脱落酸浓度之比,两者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

4.生长素和乙烯

(1)关系图解

(2)关系分析:拮抗关系。

两者的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3)生长素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对生长素的合成起抑制作用。

特别提醒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巩固2]科学家在对黄化豌豆幼苗切段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了()。

A.生长素和乙烯间具有协同作用

B.生长素和乙烯各自独立的发挥调节作用

C.生长素和乙烯间具有微妙的反馈调节关系

D.有机小分子激素可以脱离基因组的调控而自行调节代谢过程

解析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来调节系统的工作,这种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该事例显然属于维持机体稳态的反馈调节机制。生长素和乙烯虽然不是大分子蛋白质,不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但它们的合成和分解离不开酶的作用,而酶的合成情况是受基因程序性表达调控的。

答案C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 情景导入

课标导航

基础梳理 1.细胞分裂素 (1)分布:植物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正在发育的果实等生长旺盛的部位。 (2)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 (3)实践应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 2.赤霉素 (1)分布:植物的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组织和器官内。 (2)生理作用: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促进花粉萌发等。 (3)实践应用:①促进矮生性植物的茎秆伸长;②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3.脱落酸 (1)分布:植物的叶、芽、果实、种子和块茎中。 (2)生理作用: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 4.乙烯

(1)分布: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和器官中,特别是成熟的果实中。 (2)生理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刺激叶片脱落,抑制茎的伸长。 [思维激活1]生长素和乙烯在果实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 [思维激活2]想让马铃薯块茎提早萌发可用什么激素处理? 提示赤霉素,因为赤霉素可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 合作探究 1.植物激素的种类 除了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 2.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

特别提醒各类植物激素含量少,具有高效性,不直接参与代谢过程,但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 [巩固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解析细胞分裂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存在于植物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正在发育的果实等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答案B 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1.2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年级七年级生物期别第1期版别2版 出版日期2013.7.3 总期数1269期 一审意见拟用张丽宏二审意见 三审意见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学习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一、复述巩固 1、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2、小麦和海豚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生物吗?是什么样的生物呢? 二、设问导读 阅读课本P9-11,完成下列问题: 1、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在农田调查中,是否只调查植物? 3、调查时,能否损伤动植物或破坏它们的生活环境? 4、如何记录调查内容? 5、如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或统计? 6、如何对你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请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7、讨论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 8、你能完成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吗?三、自学检测 1、调查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 ,制订合理的。 3、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 为。 4、调查过程中要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 方法进行统计。 5、对调查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例如,可以按照特点,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也可以按照,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还可以按照,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6、如果让你调查一块面积较大的草坪中草的密度,你会选用的调查方法是()

A、一棵一棵地数 B、分格计算再累加 C、选点抽样调查 D、大体计算 7、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五大类,分类依据是() A、按照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B、按照植物的生活环境 C、按照植物的用途 D、按照植物的亲缘关系 8、生物小组经过调查,知道了某社区的生物种类有:丁香、迎春、莲花、菊花、金鱼、鲤鱼、狗、猫等。 他们将以上生物进行了分类, 按形态结构分: 植物有,动物有; 按生活环境还可以分为 水生生物:, 陆生生物等。 四、巩固训练 1、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 A、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 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 D、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在调查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的实验中,记录内容不包括() A、生物名称 B、生物食性 C、生物数量 D、生活环境的特点 3、我们在对某地区的生物分布状况作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 A、目的和对象 B、范围和方案 C、方法和顺序 D、范围和顺序 4、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归类是正确的() A、蟹、蟋蟀、西瓜为陆生动物 B、鸡、猪、鸭为家禽 C、小麦、玉米、水稻为农作物 D、海带、鲫鱼、鸵鸟为水生动物 5、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动物,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 B、生活环境 C、比大小多少 D、形态结构 五、拓展训练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2课时学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2)学案 【学习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举例说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重点难点】 重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难点: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新知探究】 探究任务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自主探究: 1.食物链的概念: 2.写出树、虫、鸟的食物链:。 (1)食物链是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 (3)怎样书写食物链?能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的吗? 3. 连接“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你是怎样数出的? (2)这些食物链是互不关联的还是出现了交叉? 4.食物网的概念: 5. 对教材的“资料分析”进行讨论。 (1)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有怎样的后果? 探究任务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自主探究: 1.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兔的数量会由于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呢? 2.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是,如果放羊的牲畜太多了,草场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3.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影响生态环境,你们知道哪些实例?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应注意什么呢? 【拓展提升】 谈谈你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这句话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探究任务一: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树→虫→鸟。(1)生产者和消费者。(2)生产者(绿色植物)(3)形如: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箭头指向消费者或捕食者。 3.(1)9条。逐条数出,从绿色植物开始按箭头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级消费者,中间不能停止。 (2)交叉。捕食多种生物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 4.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5.(1)大鱼。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除,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会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探究任务二:1. 不会。草的数量会减少,兔的天敌的数量会增多,这都会限制兔的数量增加。 2. 草原会被破坏,最后可能变成沙漠。 3.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合作交流: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拓展提升:这里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储存的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被草食动物捕食,植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就到了草食动物的体内,草食动物又被肉食动物捕食,那么草食动物的有机物和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的体内,所以物质和能量是严重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 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1.单一颗粒粒径 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顾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 i.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 大投影长度,如图4—1(a)所示。 ii.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4—1(b)所示。 iii.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4一l(c)所示。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 i.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 相等的球的直径。 ii.空气动力学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按颗粒的几何性质来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显微镜法和筛分法;另一类则是按照颗粒的某种物理性质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斯托克斯直径、等体积直径等。粒径的测定方法不同,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氮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人教版T化学第二册 第五章 第二节知识点总结 5页 适用天津市

氮及其化合物 一、氮气 1、氮原子、氮分子的结构 氮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第ⅴA族,原子结构示意图,氮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5个电子,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因此氮原子一般通过共用电子对与其他原子相互结合构成物质。 N≡N 氮气分子式 N2电子式,结构式 2、氮元素在自然界里的存在 氮元素主要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还有部分氮元素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 3、物理性质: 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4、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定条件(如高温、高压、放电等)下,才能跟Mg、H2、O2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与氧气反应 (2)与氮气反应工业合成氨N2+ 3H22NH3 (3)与Mg反应 (4)用途;氮气的用途广泛,工业上,氮气是制硝酸、氮肥的原料,含氮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氮气还常被用作保护气;在医学上,常用液氮作医疗麻醉。 5、氮的固定指的是将游离态的氮(即氮气)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过程。 氮的固定方式可分为

“雷雨发庄稼”就是一个 自然固氮 的过程。 二、NO 1、物理性质:无色 难溶于水的 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之一, 2、化学性质:极易在空气里被氧化成NO 2。 2NO + O 2 == 2NO 2 三、 NO 2 1、物理性质: 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 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易液化。 2、化学性质:空气中的NO 2在一定条件下易形成光化学烟雾,并且对臭氧层中臭氧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与H 2O 的反应: 3NO 2 + H 2O === 2HNO 3 + NO 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来生产硝酸。 与碱的反应 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实验室常用 NaOH 来吸收二氧化氮 3、用途及危害 空气中的NO 2与水作用生成HNO 3,随雨水落下形成酸雨,工业制硝酸最后也是用水吸收生成的NO 2制得硝酸。 4、“雷雨发庄稼”:222 223O H O O N NO NO HNO ???→??→???→???→闪电土壤氮肥 四、氨气 氨分子的结构:NH 3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锥形,N 原子位于锥顶,三个H 原子位于锥底。 1、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0.771g ·L — 1,比空气小。氨易液化,液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液氨可作致冷剂。 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称氨水。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应为NH 3 2、化学性质: (1)氨气具有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 4NH 3 + 5O 2 4NO + 6H 2O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第一章第二节

第二节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离心泵的启动过程离心泵的启动过程?? 离心泵的扬程如何定量计算离心泵的扬程如何定量计算??扬程取决于什么因素扬程取决于什么因素?? 分析过程分析过程--理想理想((无粘性无粘性))和叶片无限多和叶片无限多((运动均匀运动均匀))-理想和叶片有限多理想和叶片有限多--实际流体和叶片有限多 叶片形式对泵性能有何影响叶片形式对泵性能有何影响??

以上就是离心泵的原理,只不过大部分离心泵的轴水平放置轴水平放置,,一般离心泵转速为一般离心泵转速为970rpm 970rpm 970rpm、、1450rpm 1450rpm、、2950rpm 2950rpm,,转速较高转速较高,,离心力大大超过重力,上述原理及计算公式可用及计算公式可用。。 离心力为离心力为::0.10.1××(2(2××3.143.14××1450/60)2=2303重力为重力为::9.81

离心泵启动前泵内灌满液体的过程称为灌泵。驱动机驱动机((原动机原动机))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带动叶轮高速旋转,,叶片带动液体旋转液体旋转,,产生离心力产生离心力,,液体获得能量液体获得能量((压力能压力能、、速度能增加度能增加))输送液体输送液体。。 叶轮入口形成低压叶轮入口形成低压,,靠吸入液体与泵之间压差靠吸入液体与泵之间压差,,不断吸入液体不断吸入液体,,连续工作连续工作。。

基本假设: 通过叶轮的液体为理想液体,即液体在叶轮内流动时无能量损失; 叶轮由无限多叶轮由无限多、、无限薄的叶片组成无限薄的叶片组成。。这样保证液体在叶片中间流动轴对称:每个液体质点在流道内相对运动轨迹与叶片曲线形状一致形状一致。。在同一半径上液体质点的相对速度大小相同在同一半径上液体质点的相对速度大小相同,,液流角相等角相等;; 液体在叶轮中的流动为稳定流动稳定流动。。一、液体在叶轮中的流动 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基本假设的主要内容::叶片无限多叶片无限多、、无限薄无限薄;; 理想流体理想流体;;稳定流动稳定流动。。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第一单元第二节(教案)

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第一课时 备课日期:2012-9-3 上课日期:2012-9-10 课题:§1-2体验化学探究(1)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重点、难点: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2体验化学探究(1) 1、多角度提问题; 2、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揭示目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三、先学: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9---10内容,注意下列知识

1、阅读(活动天地),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提出问题 ①用火柴点蜡烛时,为什么开始很难点着? ②蜡烛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燃烧? ③蜡烛燃烧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流下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为什么一会儿又回凝固在烛体上? ④蜡烛中间为什么要放一根棉线?棉线的作用是什么?能否用其他材料代替? ⑤蜡烛燃烧时,为什么有黑烟,黑烟是什么物质? ⑥蜡烛一经点燃,为什么能持续燃烧? ⑦当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有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⑧蜡烛火焰为什么会闪烁摇晃?为什么火焰外部明亮中间暗? ⑨插入蜡烛火焰中的火柴梗为什么只有外部烧焦,而内部基本没有变化? ⑩蜡烛由什么组成?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自学,互相交流 四、后教 1、引导学生阅读《活动天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 2、引导学生积极提问题 教师精讲,注意下列知识点: (1)插入蜡烛火焰中的火柴梗为什么只有外部烧焦,而内部基本没有变化?

第一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 调查身边的生物

当堂检测 第一章第二节调查身边的生物 1、为了解我省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用品的情况,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分析法 D.调查法 2、2016年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想知道深圳人民关于全面放开二孩的想法,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探究法 3、下面是小明设计的“调查山东省初中学生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A.对省内所有的中学生进行调查 B.选取省内部分农村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C.选取省内部分城市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D.选取省内部分农村和城市中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 4、当调查的范围较大,不能逐个调查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A.例子 B.代表 C.样品 D.样本 5、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B.调查时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C.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的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6、在学习了地面上动、植物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一次校园生物调查,同学们在调查中的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A.小强发现几株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丽发现一只老鼠,虽然有点恶心,但还是把它记录下来 C.小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见其他同学都没有,把它删除了 D.小明拔开草丛,发现一只蟋蟀,但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没作记录 7、关于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 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8、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注意记录不同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 B.不用记录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等 C.不要损害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D.调查时,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而且为了安全,千万不要攀爬高处 9、食堂工作人员对学生每天的饭菜都要随机采集,部分留样,供有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其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比较 B.抽样检测 C.作出假设 D.生物分类10、根据你的调查,下列哪一组归类是正确的( ) A.螃蟹、蟋蟀、西瓜为陆生生物 B.鸡、猪、鹅为家禽 C.小麦、玉米、水稻为农作物 D.海带、鲫鱼、鸵鸟为植物 11、某小组将调查涉及的生物进行归类,他们将月季、梧桐、含羞草、菜、桂花树归为一类,而将瓢虫、蜜蜂、蜘蛛、猫、狗归为另一类,他们的归类依据是( ) A.形态结构特点 B.生活环境 C.用途 D.数量 12、青蛙属于动物,是按照哪种归类方法进行归类的() A.形态结构特点 B.生活环境 C.用途 D.以上都不是 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 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六幅 照片。 (1)如果将照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你会怎样做? 写出你的分类依据: 列出你的分类结果: (2)蚂蚁和青蛙看上去差别明显,我们应该注意观察它们的之处,睡莲与荷花看上去很相似,我们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之处。 14、某研究小组对数千人学校的学生进行 校园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其中对校园绿化质 量和空气质量调查问卷结果用多种方式统计 如下: (1)该研究小组采用的是 (填“抽 样调查法”或“普查法”)。调查表明学生对 绿化质量的满意率达到了 %, (填“高”“低”或“等”)于对空 气质量的满意率。 (2)图①中纵坐标y代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颗粒的粒径 1.单一颗粒粒径 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顾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 i.定向直径d 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 大投影长度,如图4—1(a)所示。 ii.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 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4—1(b)所示。

iii.投影面积直径d 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4一l(c)所示。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 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 F>d A>d 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 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若颗粒体积为V,则d 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 i.斯托克斯(stokes)直径d 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 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ii.空气动力学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按颗粒的几何性质来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显微镜法和筛分法;另一类则是按照颗粒的某种物理性质间接测定和定义的。如斯托克斯直径、等体积直径等。粒径的测定方法不同,其定义方法也不同.得到的粒径数值往往差别很大.很难进行比较,因而实际中多是根据应用目的来选择粒径的测定和定义方法。

2015年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湖北省武汉市第62中学黄文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 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3. 举例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方面 尝试收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主要介绍了三方面的知识:生物圈的范围”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识难度不大,容量却较大。但是只要抓住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很多 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对生物圈的范围”的学习,可以采取学生对生物圈各层次结构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通过形象的描述,让学生知道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学习,通过教材中的图片,再结合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共同完成各生态系统异同点的比较。 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学习,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各个生态系统是有着密切关联

的,再通过对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分析,多方面举例明确整个生物圈是

94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个统一的整体,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然后通过技能训练”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对各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有了再认识,增强爱护环境和认同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1 )制 作教学课件; (2)结合教材资源,再提供一些关于生物圈的资料,课前安排3名学生分别侧重了解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知识; (3)将全班分成7个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自行分配任务(如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 2. 学生准备课下收集有关生物圈、多种多样的生态 系统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如图是豆目的部分分类图解.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类植物是() A.绿豆和菜豆 B.绿豆和紫檀 C.合欢和紫檀 D.合欢和菜豆 2. 甲图和乙图显示植物的两种生殖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遗传性状 B.乙图所示生殖方式和克隆羊多莉出生都是有性生殖 C.乙图③和④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珠 D.甲图①和②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是繁殖成功的关键 3. 把胡萝卜的韧皮部细胞分离开来||,将单个细胞放在配制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完整的植株。这个植株的特点是( ) A.所有细胞形态、结构都很相似 B.与自然繁殖生长的植株基本相同 C.整个植株都由韧皮部细胞组成 D.细胞的染色体都不一样 生物名称生殖或发育方式营养来源 A 鳄鱼有性生殖(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 B 熊猫有性生殖(胎生)胎儿营养来自母体 C 变形虫无性生殖(出芽生殖)新个体营养来自外界环境 D 黄豆有性生殖(种子生殖)萌发时营养来自胚乳 A.A B.B C.C D.D 5. 下列生物的繁殖方式与获得克隆羊多莉的方式本质相同的是() A.遗落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发育成幼苗 B.试管婴儿 C.用毛桃嫁接水蜜桃来改良品种 D.鸡蛋在适宜的条件下孵育出小鸡 6. 下列有关动、植物生殖发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受精的鸟卵中能够发育成胚胎的是胚盘 B.植物的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都属于无性生殖 C.克隆羊多莉是通过有性生殖的方式获得的 D.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属于无性生殖 7.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很多生活常识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下列 第1页/共5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案例】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调查目的 为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我们选择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研究作为活动的课题。通过对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生物进行观察和学习,使学生既学到了许多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野外识别生物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此外还能为学校调查清楚校园的生物资源提供一些资料。 二、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 活动开始先让学生设计选择意向调查表,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调查题目。 下面是金琳同学设计并填写好的选择意向调查表: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16.2%的学生愿意对校园植物进行考察,60.8%的同学想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有23%的学生参加校园生物园地的规划。 2.活动分组 各班采取自愿的方式组成兴趣小组,4~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如初一(9)班的分组情况:“地球超人”小组: “杀虫能手”小组:王斌(组长) “地球之友”小组:翟芮(组长) “资源开发”小组:邓鑫(组长) 3.制定计划 由学生自己设计小组活动方案(包括设计调查路线和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记录表等),鼓励学生形式要多样化,老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生物标本、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方面的培训。

4.材料用具 调查表、笔、放大镜、望远镜、照像机、软尺、采集箱等。 (二)实施阶段 实施程序:先后采取调查(包括测量)、访问、查阅资料、鉴定、挂牌等方式了解校园的生物资源。对校园内的每一种生物都要进行登记,部分种类应采集2~3套标本,不能识别的种类应请专家鉴定,认真作好调查记录,尝试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上。 l.调查记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校园各种生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环境、数量、生长情况等资料,学生很认真的填写调查记录表(调查记录表见附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做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2.制作并鉴定标本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区分不同生物的名称,对于部分生物科类(尤其是不认识的生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将它们制成了生物标本,然后对各种生物进行鉴定,并将调查记录表填写完整。比如,标本的制作我们通常是采用自然干燥法和加温干燥法。微波炉干燥法是加温干燥法中的一种,目前家庭微波炉非常普及,是用来干制标本的好器具。该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节间具有特殊物质和结构,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烧,还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辐射,极易变色,这些材料不适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干燥法进行干燥。将干制好的标本右下角贴上标本签,写上名称、编号、采集日期、地点等,保存起来,以备鉴定时查用。 3.参观访问 调查结束后,对于无法鉴定的生物,学生可以拿干制标本向有关专家或到花鸟市场去了解它们的生物名称、生活习性、养护管理和饲养方法等,开阔了学生的拐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4.制作卡牌 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弄清校园内生物的种、科、属、学名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等知识,有无法查阅的生物应请有关专家鉴定,最后给校园植物编写名录制作塑料质地的卡牌。 5.挂牌 学生将自己制作好的卡牌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挂牌后还可以为植物拍摄照片,让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认识所有的植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利用科学工具书籍查阅知识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又增长了他们的植物知识,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次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们将更进一步的了解校园,从而更加热爱校园内一草一木。

化学第一单元第二节练习题

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 知识点一从问题开始 【基础训练】 1.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或假设B.提出问题C.设计实验D.结论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自制酸碱指示剂后,将其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试效果。这一做法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A.猜想B.查阅资料C.实验D.交流 3.在对呼出气体进行探究前,小明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多。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一环节() A.发现并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制定计划D.交流与表达 知识点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1.科学探究对化学的意义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科学探究的步骤 4.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基础训练】 4.进行化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 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5.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环节补充完整。(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环节。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填上述数字序号)。 知识点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1.反思的对象、内容和意义 2.化学实验探究报告 【思维点拨】 反思实验探究活动时,除对过程、结论反思外,也可以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安全环保等所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基础训练】 6.只有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认真的反思,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下列有关实验后反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需要反思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B.需要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C.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D.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 二、能力训练 7.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A.温度高低B.氧气含量C.食物多少D.食物种类 8.某同学为了研究化学实验中的一种白色固体,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其中不正确的方案是() A.观察固体的颜色和外观 B.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溶于水 C.看着像蔗糖,直接与蔗糖放在一起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植物细胞第二课时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细胞(第二课时) 班级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会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2.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在活动中,提高观察、协作的能力。 学习准备 显微镜、黄瓜、清水、碘液、镊子、刀片、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纱布。 学习过程: 【基础链接】:回顾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否所有植物细胞结构都是相同的。(思考交流) 【新课学习】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擦:用洁净 滴: 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刮:黄瓜 涂:均匀涂抹 盖:盖玻片一边先,再轻轻 二、合作探究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 分组动手练习制作临时装片,体会总结制作技巧。 思考: 1.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2.怎样判断污点在物镜、目镜或标本上? 3.使用碘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黄瓜表皮果肉细胞不染色。

三、展示交流观察临时装片,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1.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了解植物细胞的大体形态。 2.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所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 3.根据对照观察填写细胞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保护并能。协调 植物细胞的基本叶绿体:的场所。配合结构和功能细胞核:内含。共同 液泡:内有溶解多种物质。完成 细胞质:溶解多种物质。 四、拓展延伸: 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黄瓜表层果肉细胞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2.切洋葱时,张玲同学感到要流眼泪,原因是洋葱中含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洋葱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达标测试】 1.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2.樱桃素有“开春第一果”之称,吃起来酸甜可口。这些酸甜物质主要存在樱桃细胞的() A.细胞壁 B.细胞质 C.液泡 D.叶绿体 3.植物细胞的最外层结构是细胞壁,它的功能是()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本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能力方面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