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辩稿(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辩稿(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辩稿(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辩稿(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观点是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让我们明确辩题中的几个定义,第一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戏说是指附会历史材料,虚构一些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戏说历史是指以游戏的态度篡改历史并以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来。是区别于明朝那些事和品三国等的通俗写史的。那么人文素养则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那么今天我方戏说历史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在于其是否能够让人从中汲取历史知识,并引人思考研究从而提升人文素养。而我方坚持认为其不能的理由如下;

第一戏说历史本身缺少人文素养的支撑,缺上应有的思辨能力,单纯去追求新奇刺激的东西。并不能使广大受众的人文素养提升。根据南开大学调查统计有高达93%的人认为现在的史剧充斥的拖沓的爱情戏码,88%的人认为含有常识性的历史错误,86%的人认为其中含有严重的虚构情节。那么对戏说历史中大量没有内涵缺少价值的内容中真正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的部分有能有多少?所以戏说历史本身就缺少人文素养,又怎么谈得上提高他人的人文素养呢?

第二受众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戏说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高人文素养的部分。以大火的甄嬛传为例,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实能够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真正被大家热议,被大家记住的却并不是这些内容。而是说类似:臣妾做不到,贱人就是矫情,等等。这就在细说历史中无法避免的喧宾夺主的问题,纵然你有好的内容,难以被受众注意,又怎么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呢?

第三戏说历史中的捏造谬误部分会扭曲受众对历史真相的理解与认知。以抗日神剧为例,其中充斥着捏造过分夸大的成分。误导了很多青少年对于我国那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使他们不能认识到抗日先辈为守护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甚至让他们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是轻松而容易的。多让人悲哀。所以说戏说历史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汲取历史知识,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养,反而会对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真相造成阻碍。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谢谢。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元二平/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摘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呼唤着国民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一门重要的人 文学科,历史学科的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功能。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和人文资源,它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 和发展人的存在意义,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 一、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几乎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便是在 历史或是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他们好像在听故事一样,导致现在 高中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在授课时,教师若想借助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地 认识传统教育,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二、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对课标中三维目标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入研究,寓情于教。目前在历史教学中,大多 数的一线老师只关注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却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殊不知,这正 是历史课作为人文科目的特点和优势,能为学生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 实的基础。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将该内容穿插于课堂之中。 2、对历史现象和任务进行多维度评价。对历史现象的评价既要站在现在的眼光也要分析当 时的社会现状,切不可以数千年之前的思维静态地看待一个事件,只单单强调学生要记忆知识、多做练习等。对人的评价亦是如此。教师不但要以唯物的历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还要试着收集相关资料,揣测人物当时的心理、动机等。 3、对教学方法进行多元探索。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 观全面发展。课堂中可以学案导引、步步探究,也可以采用辩论法、情景再现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材料分析法,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电影等。 三、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 师德包括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历史教师的善良、公正与责任感是其师德的核心构成要素。 1、善良。教师的善良表现为对其教育对象的关心和爱。历史教师在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 班级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等角色的同时,往往还扮演着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学生 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以善良 为核心的。历史教师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 师不能给学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和 信赖。 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师面对学生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在课堂提问时,有些教师往往习 惯于提问自己喜欢的一部分学生,对其他学生则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在课堂观察时,有些 教师往往习惯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欢的那么几个学生,对其他学生则常常视而不见;在处理 学生冲突时,有的教师先入为主,偏袒自己喜欢的学生,不能一碗水端平。这些都有违公正 原则。当然,要求教师做到绝对的公正,有些强人所难。教师的个性特征,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教师的判断。而且,对基础、能力、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用一个尺度进 行衡量和评价,也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

一辩稿(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

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方观点是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首先让我们明确辩题中的几个定义,第一根据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戏说是指附会历史材料,虚构一些引人发笑的情节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戏说历史是指以游戏的态度篡改历史并以戏剧的方式展现出来。是区别于明朝那些事和品三国等的通俗写史的。那么人文素养则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那么今天我方戏说历史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在于其是否能够让人从中汲取历史知识,并引人思考研究从而提升人文素养。而我方坚持认为其不能的理由如下; 第一戏说历史本身缺少人文素养的支撑,缺上应有的思辨能力,单纯去追求新奇刺激的东西。并不能使广大受众的人文素养提升。根据南开大学调查统计有高达93%的人认为现在的史剧充斥的拖沓的爱情戏码,88%的人认为含有常识性的历史错误,86%的人认为其中含有严重的虚构情节。那么对戏说历史中大量没有内涵缺少价值的内容中真正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的部分有能有多少?所以戏说历史本身就缺少人文素养,又怎么谈得上提高他人的人文素养呢? 第二受众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戏说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高人文素养的部分。以大火的甄嬛传为例,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实能够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真正被大家热议,被大家记住的却并不是这些内容。而是说类似:臣妾做不到,贱人就是矫情,等等。这就在细说历史中无法避免的喧宾夺主的问题,纵然你有好的内容,难以被受众注意,又怎么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呢? 第三戏说历史中的捏造谬误部分会扭曲受众对历史真相的理解与认知。以抗日神剧为例,其中充斥着捏造过分夸大的成分。误导了很多青少年对于我国那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使他们不能认识到抗日先辈为守护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甚至让他们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是轻松而容易的。多让人悲哀。所以说戏说历史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汲取历史知识,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养,反而会对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真相造成阻碍。 所以我方坚持认为戏说历史不利于人文素养的提高。谢谢。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 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 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 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 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一)如何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展开对人生意义的谈论和反思,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情感的愉悦和陶冶。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质询,现代通讯手段均可成为探讨砌磋的途径。 常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一思,探讨一答,读书一悟,灵光一闪,立即记下。作文是学生难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构思、写作,探讨作文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兴趣会逐步提升。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教学后记,活动预案,生活感悟,时政见解,热点讨论,都可以诉诸笔端,日积月累,薄薄的纸便会积成厚重的书。

戏说历史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二辩稿

戏说历史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标准:是否有利于人民大众精神品质的提升 定义: 人文素质知识储备对生活的看法为人处世之道 论点:1.兴趣普及 2.文学价值 攻:1.中国古代书籍晦涩难懂,而在如今中国人口素质偏低,如果不怎么整体的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例:易中天百家讲坛以现代官职名代替古代官职名 2.请问对方辩友,你既然否定戏说,那么你方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去普及历史呢 3.对方辩友一直在纠结真实性这个点,难道就只有了解真实的史实才能提高人文素质吗?牛顿没有被苹果砸到过头多思多问,华盛顿没有砍过爸爸的樱桃树诚实,阿基米德没有称过皇冠科学严谨多维思考,包拯斩陈世美廉洁公正,达芬奇也没有反复画过鸡蛋对艺术精益求精,伽利略斜塔实验敢于质疑权威。 4.数据,没时间阅读,文化水平低 防:1.涉及与正史的出入戏说有其独特的文学欣赏价值,与正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责。+社会现状我们并不否定正史的价值,相反 2.古代以戏说作为做为普及历史的重要方式 3.戏说与史实存在出入,艺术化后的形象引人深省,戏说比正史更能体现人性,反映现实,如曹操的丑化。 4.戏说历史中的捏造谬误部分会扭曲受众对历史真相的理解与认知。以抗日神剧为例,其中充斥着捏造过分夸大的成分。误导了很多青少年对于我国那段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使他们不能认识到抗日先辈为守护国家与民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甚至让他们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取得是轻松而容易的 5。受众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戏说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能够提高人文素质的部分。以大火的甄嬛传为例,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其中的部分内容确实能够提高人文素养,但是真正被大家热议,被大家记住的却并不是这些内容。而是说类似:臣妾做不到,贱人就是矫情,等等。这就在细说历史中无法避免的喧宾夺主的问题,纵然你有好的内容,难以被受众注意,又怎么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呢?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极其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重要。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流于形式,偏重于学生考试成绩,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要重视为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服务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 一、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文作家龙应台有精到的见解,在论述到素养与知识的区别时他强调:知识是外在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可以量化。只有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其生活与行为中后才能称为素养。人文素养,则是在涉猎了文、史、哲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学科到了最后,都有一个终极关怀,即是对人的关怀。 小学阶段的各科知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学生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又受到情感的陶冶、道德的教育,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弘扬人文是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再加上学科本身都具备弘扬人文的特有条件,尤其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来临,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要使各科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变迁,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提高学生的知识、思想、伦理和审美水准,而这一切,也正是人文素养的综合内涵。

二、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人文性是素质教育的产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问题在理论关照和政策规范中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教师头脑中常常泛起的对素质教育的种种疑忌和困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人文素养问题。 1、重教轻育的问题 “教育”包含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忽略了育人。 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说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要依赖于人的创造与更新,而文明的创造与更新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甚至比教书更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教学实践中只顾教书,不顾育人,对于应试可能是有效的,但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必然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2、轻视感性的问题 教师只重理性灌输、忽视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大敌。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要通过理性认识才能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而不是理性灌输去获得要可靠一些。这也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淖,于人文

教师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从我 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安林中学徐亚琴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最近看了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觉得挺好看。这对于那些喜欢看书,又喜欢历史的人的来说,自然是爱看的,但偏偏我是个既不爱看书更不喜欢历史的人,所以,能把这样一本讲历史的书从头到尾看下来,对于我来说是实属不易的啊,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的原因。 记得中学的时候学习历史,总觉得历史是一种非常枯燥乏味的东西,所以并不愿意学,所以每次历史考试的时候也总是很害怕,虽然也拼命想要记住那些朝代人物和史实,但结果照样是考试不及格,可能从那时起就讨厌上了历史,不但不会主动去看有关历史的书,就连电视上热播的历史剧都很少看。 《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生命力这么强答案很简单,它抓住了“通俗”两个字,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有什么观点就只说出来,不必担心历史考据的严谨问题,不必担心自己的学术声誉受损,等等 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笔幽默而生动、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自己的善恶评判,他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修饰张扬其善,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舒展其恶,他讲给我们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 作者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在整部书中,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中,他都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感悟,他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新时期公民素质的重要体现,它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外显出来。人文知识是指具体人文学科的知识,它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等知识。人文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种掌握和了解。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精神是要借助于人文知识的掌握,通过个体内化过程形成的,它使人体验及领悟到人文知识深层次的内涵,明确了自身的人生道路。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养。 而我们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正好体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方面,比如语文、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升华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也就形成了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从而能真正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代中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的发展的不均衡。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理科和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人文学科,人文教育被极大的忽视,结果导致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状况。就知识表层而言,学生重理轻文,理科是大多数学生未来学习方向的首选。从知识掌握的深度来看,学生在学习文科知识时,也只是停留在知识本身的掌握上,没有揭开人文知识的表层,去挖掘蕴藏在人文知识背后那些丰富、深层次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学生对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未来将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社会、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等问题缺乏自己的观点和明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因为基础教育承担着塑造未来公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艰巨任务,这将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运的兴衰。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重新审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是必要的。以此为基础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进行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是适应历史课标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二是以教材为据在史料补充中凸显教材的人文内涵,三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与科学教育不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的是人的道德精神价值的熏陶;其次是引领学生做特殊的心灵体认,即以个体身心去体验隐含于古代人文知识中的人文特质化精神品格并产生价值认同。为此,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在历史教学中熏陶学生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人文素养培养和熏陶,必要结合一定的历史事实来进行,以助学生在鲜活而非空洞的历史过往中深刻感受到蕴含其中的人文观念、精神和能力等。如在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岳麓版,下同)时,就可以通过补充史料,如将相和故事、刘邦的用人故事、项羽的刚愎自用故事、二桃杀三士故事等,从正反两方面来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充分认识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的重要性。将这种“和谐”能力的视角扩大,还会发现在很多王朝的建立初期,如汉初、唐初等,体现到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等方面都是比较和谐的,因而才会出现有文景之治的社会安定与贞观盛世的民族团结等。又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时,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史料补充,如提前补充必修三第五单元中《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的相关内容等,来引导学生认知为现代公民所必备的民主、平等等精神的历史发展源头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帮助学生确立推动我国民主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再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来对古人的一些思想进行反思,如反思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等。这些,对于影响与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一定的人文观念和精神是极为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形成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适应历史课标新要求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认知历史基本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为基础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养成。为此,历史教学应顺应这一新的历史需求,通过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升级教学方法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做好这一点,一是通过多途径多方法的采取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需求,调动学生历史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如通过任务驱动型教学引导学生有效提取蕴含在历史信息中人文方面的观念、精神和能力等内容,这也有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理解和做出创新性解读;二是以教材为基础和根据,加强有关经典文化方面的教育。如通过对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单元和《近现代中国的

电视剧理论

2011——2012年期末考试电视剧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 电视剧的艺术定位 一、电视剧概念内涵 1、电视剧的诞生 电视剧伴随着电视而诞生,在最初的电视试播中,就有了最早的电视剧。1936年11月2日,设立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的BBC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电视的诞生日。人类也由此为自己开启了又一扇全新的艺术之门。 2、电视剧名称来源 “电视剧”这个名称是我国在电视发展初期自行确定的,我国从1958年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起,就将这一新兴的艺术类别定名为“电视剧”,之后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就一直沿用这一名称,但并非世界通用。 电视剧的艺术定位 3、概念 电视剧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艺术,它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于五十年代以后,真正跻身于艺术之林不过是在近二三十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历史不长,也由于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剧概念的界定及其观念形态还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动之中。 电视剧首先属于电视系列中的一个节目。简单地说,电视剧是以电视为媒介的新兴影像艺术,它是电视荧屏上演剧审美的艺术。 电视剧是一种适应电视广播特点、融合舞台和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而形成的艺术样式。一般分单本剧和系列剧(电视影集)。 生活中,电视剧的定义已经狭义化,仅指电视系列剧(TV series),而非其他形式。 1、一个表现形式能否称得上艺术的三个方面: 1)、它能否成为艺术家心灵的载体; 2)、是否能够引起接受者在心灵上的触动; 3)、它的外在形态是否具有美感。 大众艺术:电视剧的文化品位 1、后现代文化语境 1)、艺术作品正在成为商品,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人们关于现实和真实的看法完全受制于影像自身的逻辑。大范围远距离传播成为可能。 3)、电视剧与大众心理的相互一致。 大众艺术:电视剧的文化品位 消费文化背景 商品化的电视剧 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剧 电视剧作遵循的艺术原则 1、电视剧作为艺术产品具有两重性:首先是商品,然后才是艺术。 当下电视剧特征 大众化 商品化 类型化 专业化 我国电视剧创作中的问题

中学生人文素养

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广泛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泛的课外名著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但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人类学习过程不具备可继承性,每一代的儿童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大厦,由字、词逐渐过渡到句、篇,而字词的学习又不是孤立的,我们崇尚的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另一方面,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对它的重要性,许多人都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如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汉语言的学习尤其离不开语感的培养。它不能只靠语法分析和字词训练去把握,而必须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对汉语言的整体把握能力。这也是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的探索,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前些年风行的“题海战术”的一种反驳。因为事实证明,题海训练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而使学生误入机械化、片面化、绝对化的泥潭,耽误青少年大好的读书时光。这次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多读书就意味着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充分了解汉语言词汇的意义和表达规律,才能体会作品语言运用的奥妙。名著是经过长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材料,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阶段打好最基本的字词句篇基础之后,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致力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技能,使他们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这种独立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他们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经常地依赖于此,只有善于独立处理、分析和吸收信息的人,才能干好他们的工作。这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每50年增长一倍,20世纪每20年增长一倍,从70年代起每5年增长一倍,而近10年则是每3年就增长一倍。这种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决定了方法对于人类的意义。因此,中学阶段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来抓。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课内学习起着一个范本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引导,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只有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但阅读技能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而是要经过学生自己的潜心摸索,亲自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必需的素养能力,将学生成长的“历时性”状态与教育教学的“共时性”状态结合在一起,体现教育教学活动系统性与过程性的统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来,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与社会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这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作文范文之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作文

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作文 【篇一:作文《敬畏》】 敬畏 我们人类曾怀揣着梦想与敬畏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山峰,我们曾经 带着未知去探索宇宙,用崇拜者的眼光与思想去分析,去理解,但 征服的多了,我们心中的敬畏渐渐淡化了,这时,我们虽自称是这 世界的主宰者,但心中没有了对万物的敬畏,我们得到的这片空间 似乎要远去了,我们是否更应该珍惜这心中仅存的敬畏呢? 让时光之轮逆转,多少曾经辉煌的才俊豪杰,都是因为变得心中无 所敬畏而招致失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功绩显著。在他统治期间,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世人们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于是 他便下令,除了《秦记》之外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将460多名儒生 押到骊山山谷中活埋。。。。。。他自认自己权高无尚,而无视儒 家经典。所以,他只统治了十五年,因为心中没有对人民的敬畏, 对历史的敬畏,自我的权利日益膨胀,这才是秦始皇失败的原因。 一个人心中若没有敬畏,就好比那脱缰的野马,看似无所畏惧不停 地向前冲,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但实际上是背道而驰,而如果一个 人心中常怀敬畏,这份敬畏会引领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持一种 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往无前,勇敢无畏”这些词语在我们眼中常代表英雄气概,在 《亮剑》中“李云龙”这一风云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看 不出他曾惧怕过什么,但他敬畏的是祖国、是人民,他始终把人民 的利益放在最前,虽不懂文化,但凭借着他报国的热情也足以见证 他对祖国的那份纯洁和敬畏,这份敬畏不断激励鞭策着他,使他在 战场上无所畏惧,百战不殆。从古至今,太多人因心中没有敬畏而 跌落低谷,也有太多人因心中常怀敬畏而名垂千古,而作为历史的 旁观者,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让自己心中常怀敬畏。 敬畏是对规律的尊重,我们的生命由自然赋予,我们依赖它生存, 但过度的开掘自然已使它不堪重负,而对这样严峻的情景,我们难 道不应该做些什么吗?是的,我们应该尽全力去保护,爱护自然, 让我们的心中少一份征服的野心,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这样,我 们才能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从现在开始,对事物都试着持有一份敬畏的心吧! 【篇二:敬畏作文素材】

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人文素养,共创和谐校园 太久没有听到陶潜悠闲的牧歌,大久没有重温梅妻鹤子的生活。人文素养的新鲜空气,正在城市里消弭。陈眉公在《幽窗小记》里望天上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的灵韵,如今又停在哪里?一边按美的法则编织生活,一边又把美从生活里剥得一千二净。 《圣经·新约》的福音书中,耶稣教导门徒:“你们积累财宝在地下,会锈坏、被虫咬、被盗走;你们应在天上积累财宝。你们天上的财宝在哪里,你们的心也就在哪里。”物质生活再繁荣,也是虚名浮利,而精神的财富、人文的素养,却是丰富的,也将永存。拥有了精神的充实,即使肉身不在天堂,天堂亦在每个人心中。 有“中国园林之父”称誉的我国著名园林建筑大师陈从周,他之所以受到许多人的尊敬,不只是因为他在园林建筑上的造诣,也是因为在他身上有许多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人文修养。作为曾赴美国纽约为大都会博物馆设计园林“明轩”而享誉世界的园林建筑大师,工诗词,善书画,喜昆曲,其人文修养自为他的园林建筑研究做了深厚的铺垫。他不仅自已充满人文情怀,对弟子亦是如此。他招考研究生,必要问及考生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要追问文化名人及其作品情况。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学建筑园林史先要了解文化史;学中国史先要懂得家乡史。”他讲园林的意境,自己掏钱送戏票给弟子,让他们从昆曲中体会传统艺术的趣味。在陈从周先生用心良苦的背后,则是弟子们人文素养的不断滋长和充盈,自然,这更使弟子们从此受用不尽。 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在招博士生前,首先要弟子开出的是三张读过的书单:专业书单审视的是学科知识,相关书单映衬的是基础深浅,而无关的书单则考察着人文视野。邓伟志先生深知,与书单相联系的是,专业教育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技能单一,狭隘冷漠,囿于狭小利益视野,“由于他的行动范围变得狭小,他的心智与思维习惯同样变得萎缩。”受到良好人文教育的人则恰恰相反,这样的人不仅有思想有超越意识,而且有责任感使命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教育的功能。有鉴于此,他带着弟子几十年,鲜明的人文精神,浓浓的人文情怀,从不曾在他的掌心上失落过。 那么,作为一名一中的学子,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呢?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三点:知耻、守信和气节。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么他也就不能够明辨是非,也就会为所欲为。而守信是一个人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有谁会和他交往呢?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这三点,就树立了一个人的正气,而人文素养也就基本具备了。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对环境的问题。所谓应对环境的能力,就是潇洒地对待人生。《荀子·宥坐》有:“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所谓“通”,就是飞黄腾达;“穷”即遇到坎坷,不顺利。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人要有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这里有个“才”和“时”的问题。“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所以荀子讲,才不才,在于我,可是遇不遇,那是环境的问题。很多有才的人没有好的机遇,得不到发挥;但是有机遇而无才能,那就更不可能得到发挥了。所以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对待自己的才能和机遇的问题。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不顺利都是环境不好造成的,很少有人反躬自问。所以很多人一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怨天尤人,结果越来越与周围的环境脱离,他实现理想抱负的道路也就越来越窄。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e14383207.html,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丁金秀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语文教学本应该作为传播知识,弘扬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有效途径而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但是在当今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却给教育工作者帶来了强大压力。一味地追求高分数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而使得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我们的教育初衷。为此,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5-0026-01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大国。这不仅仅因为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更是因为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成为文化大国的地位。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只能算是教育资源大国,却无法迈入教育强国之列。然而中国的发展必须依赖国人素质的不断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国文,即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 然而纵观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今天的语文教学与我们的教育初衷发生了严重偏移。家长、学校、社会一再地要求分数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中学阶段是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黄金时期,在中学教育中,关注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将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要真正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首先,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教育教学市场化、功利化的趋势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分数,而非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就容易照本宣科或者是强行灌输知识。也正是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终极性评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也就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同时也抹杀了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需要的不是分数上的“状元”,而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课改要求中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恰恰符合这一教育需求。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育教学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