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级本科10班崔东明 人性的光辉——论沈从文的《边城》

04级本科10班崔东明 人性的光辉——论沈从文的《边城》

Suihua University Graduation Paper

The Human Nature Glory

——Discusses Congwen Shen Border Town

Student name Dongming Cui

Student number 200451084

Major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pervising teacher Xianbo Zhou

Suihua University

摘要

《边城》,沈从文用完美诠释了人性,作品在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中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性的画卷,构筑了他心中理想的天堂,那里的人们纯朴善良、单纯憨直,那里的民风敦厚、社会和谐。沈从文通过描写青年男女之爱、祖孙之爱、兄弟之爱、邻里之爱来表现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人生经历;文学理想

Abstract

Border Town, Shen Congwen with annotated the human nature perfectly, the work has unfolded a human nature picture scroll in like in the poem like picture western hunan scenery to the people, has constructed in his heart the ideal heaven, there people simple good, pure ingenuous and straightforward, there common social practice was honest, the society was harmonious. Shen Congwen through expresses in writing love, the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love, the brotherly love, the neighborhood love of the youth men and women to display human nature us. Why did the paper also describe the human nature to Shen Congwen to carry on the inquisition.

Key words: Border Town; human beauty;humanity inquiry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 (1)

第1章《边城》中人性美的体现 (2)

1.1爱情中的人性美 (2)

1.2亲情中的人性美 (3)

第2章描写人性美的原因 (4)

2.1沈从文的人生经历 (4)

2.2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5)

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言

“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1]《边城》就是沈从文供奉人性的建筑,他用理想之笔描绘出一个梦幻的湘西世界,这个世界远离城市的喧嚣,在青山碧水间熠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第1章《边城》中人性美的体现

1.1爱情中的人性美

在沈从文的心中,爱情是诠释人性的最佳内容。

在分析沈从文笔下爱情美之前,先看看沈从文写给他妻子张兆和的一封信:“三三,我因为天气太好了一点,故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像澈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三三,我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的这分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三三,倘若我们这时正是两人同在一处,你瞧我眼睛湿到什么样子!”[2]

正如汪曾祺所说:“从这封信,可以理解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3]

沈从文将他唯美的爱情寄托在了《边城》中的人物身上。

沈从文所构思的翠翠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寄予了翠翠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在沈从文的爱情世界里,湘西是最后一片净土,还没有被城市所侵袭的圣地,他将他对爱情、人性、自然的美好向往寄托在了翠翠的身上,所以沈从文极力想描绘出一个近乎完美的翠翠,能让他的作品有着更高的思想内涵。

作者笔下的翠翠是湘西土地山水共同孕育出来的一个自然之女,他活泼、天真、柔情似水。翠翠是作者心中的女神,是全书之魂。她如江中之月,把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心里,她的美丽不会随江水而流逝,而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翠翠与傩送爱情就这样在两个人心中默默萌生,这里的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两个人心灵的碰撞。他们之间在这凤凰山水中没有利益冲突,有的只是原始状态下朴素的纯情。就是这朴素的爱情中反映了人性的美丽。

看似顺理成章的爱情,确因大老天保的出现而变得曲折离奇,他也爱上了翠翠。当兄弟而人得知他们喜欢的是同一个人时,兄弟二人没有相互仇视,勾心斗角,而是彼此鼓励。他们选择用对歌来争取自己的爱情,避免了一场争斗。

为爱而牵连在一起的三个人,各得到了一份快乐与伤悲,他们为爱作了人生的旅行,给人性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1.2 亲情中的人性美

作者在美丽的湘西世界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醉人的画面:一个老船夫,一个湘西少女,他们在一个小小的渡口上相依为命,过着平淡而快乐的生活。他们依着山水,守着渡船,伴着黄狗,向过往的船客展示着自己的热情,太阳东升西落,小船开渡收渡,一切是那么的美丽而自然。

老船夫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他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乐善好施。“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老人用他博大的爱为孙女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翠翠在天空下茁壮的成长。风和日丽的天气镇日长闲,老船夫和孙女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面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高岩上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在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日子平静而祥和,古老而自然。

翠翠就是爷爷生命的全部。

这就是人性:就是爷孙俩的相濡以沫,相依为命!

这就是沈从文构建的亲情世界—一个远离都市的湘西世界。他所构建的亲情世界,是他对湘西的情感追忆。他追求的是理想的人性,所以他极力刻画老船夫这个人物,想在他以及他对孙女的爱中来表达出自己的生命理想,发掘他们身上人性。

第2章描写人性美的原因

2.1 沈从文的人生经历

沈从文先生的一生可以用跌宕起伏来概括了。

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那里如诗如画的山水孕育了沈从文亲近山水的性格特征,沈从文从小就对自然有一种亲近感。读私塾时的沈从文就不喜欢课堂的沉寂,总是逃课,将自己置身于美丽的湘西风景中,沈从文这种从小就对自然特有种亲近感对沈从文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一定的影响。

沈从文十四岁时,家世落败,投身军队,随军队转战各地。在军队期间沈从文目睹了太多的杀戮,看到了生命脆弱,军人们的残忍,民众的麻木,这一切对沈从文触动很大,沈从文开始审视是什么让他们变得残忍、麻木—是人性的丧失。沈从文开始对人性有了理性的思考,开始有了想“逃离”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想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沈从文接触了“五四”新思想,让他对文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在这时在沈从文的思想深处隐约有了用文学去拯救人们麻木的人性,然而就是这朦胧的想法,让沈从文下定决心离开,去寻照自己的人生轨迹。

作为一个“乡下人”,沈从文只身到北京,来到这个陌生的都市,就是这个让他充满希望的地方给了他太多的想不到。由于思想上准备不足,他的人生出现了困境:他惯有的"乡下人"思维方式无法融入都市的人事,让他与城市之间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加之生活艰难,手上没有文凭,坐不进大学的课堂,没有了经济来源,连付不起房租。一向期望走进城市,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的沈从文,在城市看到的却是人与人的勾心斗角,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在生活出现极度困难的逼迫下,沈从文不得不开始写作赚钱。沈从文是在没有任何文学思想准备的前提下进入文学创作的,这种在以生存为目的文学创作,必定是发泄自己对城市不满,思想深处就表现对都市的人事表现出轻鄙和嘲讽。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沈从文来到了北京,但现实却给了这个的年轻人上了真实的一课,是他清醒的认识到这里绝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如果说湘西的杀戮是在

阳光下的上演,那么,都市的黑暗则是在这文明掩盖下的创伤;如果说湘西是落后中还是落后中还保有善良人性的一面,那么,都市的先进文明则把一切都吞噬了。

沈从文在城市生活中只有物质世界,而精神是空虚与无助,让他感到他并不属于这个城市,自己是一个游离在城市上空的浮尘。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乡下人的自卑,他始终无法让自己从其中走出来,也始终无法与城市接轨。

既然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能在城市中找到慰藉,那么沈从文只有在另一个世界来寻找,那就是湘西世界。这个湘西世界不同于现实中湘西,这个湘西是沈从文想象的产物,是与城市相对立的,是对城市文明的一种弥补,一种无声的批判。沈从文想借这个世界让自己精神得以解脱,把自己从城市的颓废中解救出来,这也正是他人生经历一个缩影。

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性,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2 沈从文文学理想

沈从文用他向善的笔触来讴歌人性,来发掘人性的美,来寄托他的文学理想。沈从文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4]在民族危亡时期,作家们通过文学来激励民众,这时候文学担起了实现民族救亡的重担,救亡成了这一历史阶段的大方向。民族救亡这一口号响彻全国的时候,撰述人性的作品受到了人们的冷落,而一心专注于人性之中的沈从文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文学潮流,还是极力构筑他的人性世界,这一开始就预示了他文学之路的前进必定是充满艰辛,必定是一条孤独的文学之路,然而沈从文并没有因为这一切困难而退缩,还是坚定的走下去,因为他心中有一种理想来支持他——那就是对人性孜孜不倦的赞美,让文学来改造人,改造生命,来实现整个民族的觉醒。

关于文学与人性,历史学家唐德刚说过:“不管小说有多少种,它的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它讲的是‘人性’——不管这人性是恶,还是善。”[5]梁实秋在作品中也有阐述:“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6]“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7]

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人性是他永恒的追求:“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社会改革家如此,思想家也如此,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

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异途同归。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一个伟大作品的制作者,照例是需要一种博大精神,忽于人事小小得失,不灰心,不畏难,在极端贫困艰辛中,还能支持下去,且能组织理想在篇章里,表现多数人在灾难中心与力的向上,使更大多数人浸润于他想象和情感光辉里,能够向上。”[8]在沈从文的文学思想里,文学作家应该用他们的作品去表现人性,去揭示社会的黑暗,将人们引向光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作品的价值。在沈从文看来,一个伟大的作家就应有一颗勇敢的“文学之心”,他们不畏惧艰难困苦,不计较个人得失,用他们的思想执笔,将身陷灾难中的人们解救出来,用思想的光辉照耀人们,拯救他们的身体与灵魂,从而实现对他们的重造。

正如沈从文所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活动,以及代表一个民族心灵真理的找寻。”[9]

在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可以说是崎岖坎坷,然而他为什么能始终坚持走下去,在《〈边城〉题记》中,让我们去品读沈从文的坚持。

“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10]

从沈从文的《〈边城〉题记》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中看出,其实沈从文在选择这条文学之路时,就已经做好了准备。沈从文在民族危机压倒一切时,不适宜的竖起了人性的旗帜,这让沈从文成了文学批评的众矢之的,那些对沈从文提出批评的人们,沈从文把他们划为了“多数”。人性真理就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里。也正这“少数”人对沈从文的理解与支持,让沈从文在这条风雨之路上,坚持的走下去,不折不从。然而,沈从文在面对人们暴风骤雨般的批评时,沈从文并没有予以什么激烈的言语,只是淡淡的说:“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

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11]

沈从文说的对,作品中的世界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也无法复制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无穿越当时的救亡潮流,客观的对待沈从文的“人性文学”。

在种种不平的经历中,从文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就是这种坚持,让沈从文历经风雨后,终见彩虹。

沈从文在书写人性光辉文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了沈从文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结论

沈从文站在城市与湘西的交叉点,为我们讲述关于人性的故事。

人性的美丽光辉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作者描绘了一幅湘西的凤凰山水,这样的世界令人神往,也许每个人都在寻找——寻找自己的“边城”。

参考文献

[1][4] 沈从文,习作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第231页

[2][3] 汪曾祺,读《边城》[J/L],

https://www.doczj.com/doc/0017109002.html,/f?kz=73273994

[5] 唐德刚,史学与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20页

[6] 梁秋实,文学的纪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122页

[7] 梁秋实,浪漫的与古典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20页

[8][9]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第143页,第27页[10][11] 沈从文,边城集[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第94页,第95页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创作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人性的光辉——论沈从文的〈边城〉》,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绥化学院学习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 论文中除已注明的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使用授权书

《人性的光辉——论沈从文的〈边城〉》系本人在绥化学院学习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绥化学院所有,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它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绥化学院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院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绥化学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致谢

本次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周显波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周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论文写作期间,周老师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他的治学严谨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周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最后我还要感谢中文系和我的母校—绥化学院四年来对我的栽培。

崔东明

2008年5月30日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评价表(理论类)

学生姓名:总分:

指导教师: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表(理论类)学生姓名:答辩成绩:

答辩小组成员签名:

绥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位委员会意见

说明:本表一式两份,一份留在本单位,一份交实践教学处存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