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

前言

作为在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从他们踏入大学的校门那一刻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特殊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注定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中流砥柱和主流人群。社会变革的思潮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各种思潮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等渠道向90后大学生渗透延伸。面对变革的社会,90后的大学生价值观也随之不断变化着。由于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和内涵,研究大学生的各种行为,对90后大学生今后的成长起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对社会稳定与和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书从四个方面出发,通过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一部分主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进行分析,对90后的成长环境和文化、社会背景进行了详细研究;第二部分从理论角度阐述了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从90后的行为特征入手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90后大学生在社会现实问题面前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危机;第四部分在分析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论了提升90后价值观的方法和对策,为90后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因此,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及成长体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民族的前途。而目前90后的价值观存在多元化的情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和思考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就非常任重而道远了。本书借鉴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全书的章节中,涉及典型案例、相关知识以及调查问卷等内容,提高了趣味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抑或是家长提供参考,还可作为90后大学生了解自身潜能和问题的一面镜子。

第一章90后的成长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一节90后的成长背景

所谓90后,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群。2008年,随着这部分人群进入大学校园,成为了大学生的主力人群,90后的一言一行逐步成为了社会广为关注的焦点。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社会大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想相互影响。关于这一个富有特殊意义的群体,研究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和背景,将会对今后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一、90后成长的社会背景

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四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较大。

首先,社会环境方面。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各种行为均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想。上世纪90年代,90后诞生之际,恰逢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这种经济转型带来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价值的多元化,使得整个社会体系急剧变化,人民的思想空间也得到急速开放。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交流的广度逐渐增强。且在那个阶段,没有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动荡,开放性和交互性逐渐成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上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迅猛发展的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旅游文化、连锁经营、交通住宅等各种商业形态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从解决了温饱逐步朝

小康型过渡发展。衣食住行等消费形态不断演化,奢侈品的出现以及大件商品如商品房、轿车等迈入市场,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一部分富裕人群先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日渐活跃,市场氛围逐步自由,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相较于其他年代,90后的物质生活是相对优越的。

90后的青少年时期是我国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另外手机迅速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之中,进入大学校园可见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手机网络,去各种论坛灌水和发帖成为了大学生常见的消遣方式。2012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公布数据,截止到2012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而在其中青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5.7%。从数据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于以前任何一代,他们成长于网络信息的时代,他们的生活与网络、信息息息相关。网络上,视频、交友网站、论坛、微博、购物网站等随处可见90后大学生的影像。9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活跃分子,是信息时代的受益者,是虚拟世界的生力军。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资源,鱼龙混杂。90后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大量的信息冲击,形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这些因素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除此之外互联网的隐蔽性是造成90后大学生各种犯罪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社会意识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必然伴随着价值观念的转换。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人们的心理态度、思想行为会重新定位和更新。受市场经济的影响,90后相对更加务实和现实。相对于飘渺不见的精神生活,他们关注更多的是物质和现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经济带给了社会经济性和物质的满足,但同时产生了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在90后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壮大。因此,90后受这两种意识影响相对明显。同时,享乐主义、投机主义等极端的个性价值观在社会上也初见端倪,90后面对种种价值观,存在选择盲从性。他们对社会事物的判断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存在矛盾性和辩证性。因此,在种种社会意识的影响下,90后,往往性格率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很多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优越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享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普遍具有民主意识和环保意识,感情冲动且叛逆。他们张扬个性,摒弃主流文化,喜欢特立独行的事物。社会本位逐步向个人本位转移,集体主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减弱。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成为了90后大学生普遍认可的一种意识。

在社会意识层面,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及多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的并存之外,西方社会意识的流入也对90后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90后大学生在青少年成长阶段,受互联网和各种媒体的流入冲击,接触到了与我国文化意识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些文化意识形态随着科学技术一同流入我国,并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在现今市场中,无论是影视资源还是图书资源,反映西方社会文化的资料比比皆是。这些西方社会文化资料一方面打开了90后的视野,一方面对90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再次,社会风气和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具有隐蔽性的强制性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舆论有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树立,不正确的舆论和风气会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投射效应。当前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是网络、影视和纸媒。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相对集中在一个圈子内,形成群体规模较大,相互之间的影响较大。社会舆论对个体的影响并不明显,突出影响则是群体性影响。正因为这种群体性和密集性效应,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强烈,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在各种事件中出现一种从众心理。曾经有学者针对这种从众心理进行调查,其中有一道问题:“当周围人都支持或都反对某一观点时,他们的态度对你的影响?”超过

半数的90后大学生选择了“有一定影响”这一答案。可见社会舆论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

除此之外,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和组织机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利益上的重新调整,影响到了普通百姓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竞争压力的加剧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部分民众的心理和情绪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90后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面对社会舆论时,常常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看问题容易流于表面,社会经验欠缺容易出现从众现象。在社会舆论环境中,舆论的源头来自于各个思想领域,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政治、文化、经济到娱乐、八卦、爱情等五花八门。社会舆论信息的丰富和广泛,社会舆论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故而,不同层面、不同地域、不同水平、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想言论随处可见,这对处于新鲜好奇阶段的90后大学生群体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综上所述,尽管90后成长所经历的社会背景较为复杂,但经过调查比较,社会环境、社会意识、社会风气、社会舆论这四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占据绝大因素。本书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有效率97%。

二、90后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始构建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起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喻成为天然的大理石,认为由六位雕塑家把作品来完成,这六位雕塑家分别是:家庭、社会、儿童团体、儿童、书籍以及偶然因素。其中家庭被这位教育学家列为第一位,可见家庭环境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何其重要。家庭环境包含很多因素,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程度、成员关系等等均是其中的要素。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是90后大学生所在家庭结构的主要形式。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深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爱,容易导致自我本位现象的出现。同时,90后的父母大多是60后。60后在青年时代时,恰逢我国经济转型时期,遇到了社会的变革,故而90后的家长大多比较开明,对孩子的教育也相对开放。由于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受国有企业改革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身为60后担负着各行各业的重任,可谓社会的中流砥柱,故而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相对较少。他们将精力往往侧重于追求事业的成功和高质量的生活上。对于孩子的物质要求,他们会努力去满足,孩子的精神世界却疏于关注。另外,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社会贫富差距逐步加大,城乡收入水平出现分层。因此,谈家庭环境对90后的影响,可从富裕家庭和普通家庭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富裕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富裕家庭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意识增强,这对90后子女教育影响颇大。在全球化引起的社会变迁的时代,物质条件日益丰富,部分家庭有了相对富裕的生活环境。参考恩格尔系数和人均收入情况,大多数城镇家庭已经实现了物质基础的基本满足,部分家庭相对富裕。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富裕家庭的90后群体,所承载的教育投入也相对更大。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意识也得到了提升。富裕家庭90后成为了社会上一种群体而出现。这个群体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独特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他们的行为、观念和个性有着鲜明的特征。富裕家庭90后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富裕家庭的教育意识普遍较强,许多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放到家庭生活的第一位来抓;第二,在教育方式上,往往受父母观念和家庭环境的影响;第三,教育投入较大,教育意识较强;第四,与普通家庭的教育方式有所区别,愿意让子女进入硬件条件更好的学校,或者给子女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

其次,富裕家庭对物质的看重对90后子女影响较大。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富裕家庭先行一步体会到了物质层面上的满足,不仅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在衣、食、行

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改观。这一点与90后的家长们所处的环境分不开。处在富裕家庭的90后的父母们,大多在经济转型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们工作一般较为繁忙,他们与子女交流时间较少。由于这部分群体均是凭自己努力,一步一步打拼出来的,因此他们不愿意让子女再尝自己曾经走过的艰辛。所以他们对子女的吃穿住行等要求均较为宽容,基本上能满足的尽量满足,而一旦遇到冲突,这部分家长总能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或者金钱进行解决。正是这些家长的行为造成了富裕家庭90后群体的奢侈和攀比心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分家长虽然溺爱孩子,但也能够意识到溺爱所带来的坏处,他们比普通人对子女有更多的担忧,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守住自己的财产,他们担忧“富不过三代”的言论,但同时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面子,担心孩子有“暴发户”心态,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能够有坚韧、豁达的优良品质。所以富裕家庭群体对于孩子的投入往往远远超过一般家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富裕家庭90后由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教育背景,他们成功的概率要比普通家庭的子女大得多。因此富裕家庭90后群体和普通家庭90后群体,根本就不是在一个起跑线上。优异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物质手段,使得富裕家庭90后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

富裕家庭成功案例:

蒋某某,国内某知名奶茶公司的董事长,身家过亿。上世纪80年代后期辞职下海经商,创办小型食品企业,后经过艰苦创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其女儿19岁,中学就读于杭州知名贵族学校,后赴美留学。留学期间曾多次报考美著名音乐学院,最终如愿以偿。通过采访报道,可以得知虽然由于蒋某某工作忙,对女儿的关注一直欠缺,但却从未忘记对女儿优良品质的培养,使得蒋某某的女儿有着很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再加上丰厚的物质基础,使其小小年纪得以留学美国,并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美国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除此之外,通过自身努力,女儿赢得了央视某综艺比赛的一致好评。

富裕家庭失败案例:

90后少年李某某的父母均是著名歌星。李某某从出生起就得到了父亲无比的溺爱。小小年纪就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但父母无节制的溺爱,造成了李某某的攀比、炫富、无视社会规则等行为,多次爆出丑闻。先是2011年与人斗殴被劳教一年;2012年又涉嫌轮奸罪被判刑。李某某的案例成为了90后富裕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长期过于溺爱,过于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不注意培养优秀的品质,尽管教育投入很高,孩子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也很高,但却缺少了必要的道德修养,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普通家庭对子女的影响

90后普通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本书通过对近50户家庭的走访和600余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探讨大部分普通家庭对孩子生活、心理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影响。

首先,贫富差距加大、自由度提升、重组家庭比例上升,对孩子影响较大。由于时代变迁,国家经济转型,90后的父母们刚刚成家立业就遇到了与他们从小早已习惯的生活模式大相径庭的体制改革——多年沿袭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他们需要重新选择职业,需要靠自己奋斗,许多人被卷入了下海的大潮,巨大的压力使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距现象出现,公平和社会效率失衡问题出现,这些现象无不冲击着90后的视野和心灵。与此同时社会化自由度的提升,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和活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社会现象。离婚率也出现了上升的趋势,相较于80后和70后,90后生长于单亲家庭的比例显著提高。单亲家庭的出现对90后的价值观影响也非常大。同时,90后的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

其次,父母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相较富裕家庭,90后所成长的普通家庭亦比80后、70后家庭教育投入增加。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培养上,往往不顾孩子是否愿意,强迫孩子学舞蹈、学钢琴、学画画、学英语等。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要么是基于随波逐流,要么是出于家长满足自我心理的需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社会失衡现象的出现,使得90后的家长对于子女往往抱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往往把孩子的业余时间排得满满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使得90后群体的叛逆行为成为了各年代最高的。

第三,把梦想强加于孩子。有很多家长,年轻时为生活而奔波,不得不放弃梦想,或是当时没有条件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梦想的没完成造成了他们的遗憾。因此,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很多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梦想灌输到了孩子的身上,希望通过孩子去完成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梦想,具体一点就是希望孩子成为歌唱家或是音乐家等等,从而不顾孩子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些额外的课程或是学习班等。

三、90后的教育环境

90后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但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因为,在素质教育呼声中成长起来的90后,一方面需要在素质教育呼声中探索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填鸭式灌输课程。面对社会对他们的双方面的要求,很多90后形成了双面的性格。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对90后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逐步适应市场,专业拓宽,学校扩招。另外一个方面是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的转变,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这些教育体制冲击着90后的心理。相对于其他年代的学生,90后大学生有着更多的焦虑、不安和无所适从的情绪。具体而言:

第一,素质教育的影响。多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对90后影响最大的就是独立自信、要求平等。由于民主化程度的提高,90后所面对的课本和考试内容,从形式上更加灵活,某些方面甚至超出了老师所了解的范围。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思维活跃、不拘泥于形式、有强烈的人格意识、认知意识、法律意识等在90后身上均能得到体现。他们在学校里和老师的交流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而是渴望平等的交流,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尊重。

第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考试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他们的功利性较强。尽管社会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不断抨击应试教育,但高考制度未变,考试形式未变,所谓素质教育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90后孩子所面对的依然是分数和竞争。中考、高考、硕士、博士甚至到了找工作阶段,也需要各种考试。层出不穷的各种考试对90后群体的性格和价值观影响很深。这一点具体在后面章节中再做表述。

自2008年,第一批90后进入大学校园开始,关于90后的各种论著和研究就开始出现在社会各个角落。关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学界目前集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分析探讨90后大学生的状态,涉及90后思想动态的方方面面。

首先,关于价值观的整体研究为研究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和支持。袁贵仁主编的《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把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作为价值学研究的基础,厘清了“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实践的关系。同时他还从另外的视角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及其内容,提供了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框架,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潘维、玛雅主编的《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探讨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价值观变迁过程,就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另外,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方面,何煦主张应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系统公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依据,提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突出重点,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其次,针对历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为90后群体价值观的探讨提供了思路和帮助。姚本先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这种变化涵盖了从80后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演变,具体有:权威结构与自我觉醒;改造冲动与自我失落;价值取向的自我中心与价值标准的实用化;价值多元与现实具体。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等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价值观变化的内因、外因。指出大学生必须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精神与功利的基本关系。姚本先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90后群体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除此之外,张玉梅提出在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要重申儒家精神。谷峰则认为当代大学生是传统与现代、幼稚与成熟的矛盾统一体。

再次,在针对90后大学生的相关研究中,最具有指导意义的是贾哲、耿童关于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调查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分别从理想信念、人际交往、价值责任、思维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在关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方面,王天德概括了网络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和形成因素。侯翠兰从互联网的特性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另外,很多学者从非主流分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角度另辟蹊径进行分析。章小亮从对策角度探讨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家庭角色,同时学校教学应与家庭相配合,实行三位一体教育方式。黄希庭、郑涌所著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从心理角度全面诠释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生涯中所遇到的困惑,并提出解决对策,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参考。郗杰英所著的《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37所学校发放问卷10000份,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并得出了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报告,合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报告以及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及趋势报告等。这些研究结论极具价值。

从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不难看出学界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当然,尽管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硕果累累,却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和遗憾。就90后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而言,关于大学生调研的工作往往受到区域和学校的限制,无法做到权威性和客观性,只能做到代表性。另外,学界虽然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调查,但是这种分析缺乏一种发展的眼光和宏观的理论,对于90后大学生的将来以至于后续发展和价值观的变迁研究不足。

第三节研究意义和方法

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每一个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不断累积的结果。大学生活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90后大学生是敢于担当的一代,在他们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世博会还是奥运会上均有他们出色的表现。但在90后大学生身上,他们所特有的孤独感、压力感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极其鲜明的特色。正是由于他们这种性格特征,在社会舆论下,各种言论纷扰而至,甚至出现了“脑残”等恶意的词语。因此,研究90后成长过程中呈现出的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帮助90后清楚地认识自己,引导90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90后进入社会后可以顺利担当起社会建设的重任,从而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是本书的重要研究意义。另外,研究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文献和著作较少,希望本书的研究能为各位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研究难点,主要是目前学术界对于90后大学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尚处于初级阶段,90后价值观的各种观点没有整合和定性,前人值得参考的文献并不多,加上90后大学生思想的变迁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研究难度加大。

一、研究意义

为了使90后大学生能够在未来几十年中承担起国家的重任,成为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研究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而言,研究90后价值观所具备的

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未来几十年中,90后担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了解90后所思所想,有助于帮助90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包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恋爱观、功利观等,让90后明白,应自觉承担社会的责任,要努力把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引导其为社会的共同富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会议中提出“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高等院校,要将培养人才当做一项战略工程来抓。在这种情况下,帮助90后克服自身的弱点,强化其自身优势,对社会将是极具意义的。

(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均给广大青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90后作为社会青年的主要群体,其思想动态决定着青年人群的整体走向。90后能力的强弱和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走势。可以说,90后的素质是今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主要因素。研究90后的思想现状及价值观走向,找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和具体特点,关注90后特定的思想和个性,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和教育,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三)是深入开展“三观”教育的迫切需要

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时期,思想文化的激荡等均给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影响。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可塑性,而且90后接受新事物较快。在这种情况下,深入了解90后群体是当前教育部门所提倡的开展“三观”教育的迫切需要。

(四)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机构,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氛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90后,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优良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端正、健康,才能成为符合时代特征、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大学生。因此,研究90后的思想动态,引导90后思想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就是问卷调查。在这种方式中,抽取学校直接问卷的形式是最为普遍和直观的办法。其次,网络调查也逐步被广大学者所采纳。除此之外,相关调查公司的参与和配合也逐渐成为学者所接受的一种方式。除调查问卷外,走访访谈也是广大学者经常采用的方式,寻访案例,通过走访的形式,直接接触被调查者,了解被调查者内心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在这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将调查结论进行理论分析,全面整理和归纳有关价值观的理论和内涵,并结合现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大量文献的参考,对各家理论进行整理,提炼出90后大学生最为核心的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同时理论分析法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收集整理各领域学者所著精华,并进行提炼,最终总结出关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模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采纳了一些比较借鉴法,即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比国外类似情况及社会问题,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第二章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及内涵概述

研究90后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研究90后价值观之前,需要首先了解的是

价值观的基本问题和相关内涵。而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是建立在价值与价值关系之上的。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马克思关于价值的看法,表明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表示价值并不是单纯地表示客体或者主体,这种关系是一种主客体的双向互动。

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属性对主体生存与发展所表现的作用。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是所有价值关系的落脚点,离开主体就没有价值关系的存在。一方面,在价值关系中,通过主体的自我超越与创造性来展现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另一个方面,价值关系体现的是一种主体为尺度的关系,并根据主体的不同层次而展现出主体的特殊性。价值与价值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从性质上说,价值关系仅判断的是主客体之间有无价值或是否存在价值,无所谓有益与有害,即价值关系既包括有益价值也包括有害价值。而价值则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确定了主客体之间具有价值关系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正面的或是有益的,这个问题由价值解决;在存在形式上,价值与价值关系也有区别。人们首先认识的是价值关系,即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价值关系,是否有无价值,然后再对这一存在的价值进行质的判断,也就是主体考虑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正价值还是负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如果颠倒了价值关系与价值的认识顺序,那么这种价值的衡量与评价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一节价值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价值观反映价值关系。因此所谓价值观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另外,价值观也是主体的理性认识,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是价值观念的综合,是主体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处在主体意识的最深层次,它决定主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还决定了主体的整个思想体系,而价值观正是世界观在价值关系问题上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价值观蕴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价值观在内容上关乎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这显示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共同构成主体的价值目标;其次,价值观涉及的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和准则的范畴,标志着主体的评价标准,主体根据自己对价值观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事物价值大小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主体在实践中的行为动向。

价值观有几个基本特性:1.稳定性和持久性。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2.历史性和选择性。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3.主观性。这里的主观性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具体而言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

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3.价值观具有筛选功能。这是从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做出有利于自身的价值选择的角度来谈的。个体没有形成价值观之前,面对各种事物,由于价值观的不成熟导致了个体对事物的判断的不准确或前后不一。此时,通过价值观自身价值的筛选,可能认为现阶段这部分事物是满足自身需求的,而在另一个阶段通过自身的价值筛选,又可能认为那部分对自己是有利的,这种对事物的筛选是不存在价值判断的,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价值观趋于成熟或稳定之后,通过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就可以将对自己有利的、有价值的事物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来。

价值观的重要性:1.价值观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是人际关系的基石;2.价值观利益上的互动和协调是人际关系的核心;3.价值观信息上的沟通是健康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4.价值观实践上的一致是人际关系的保证。

第二节价值观的属性

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价值观具有多重属性,这其中最具有特点的就是其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不同社会性质和不同的时代对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人的价值观的最根本的特征。可以说,价值观是社会环境在个人身上内化的表现,是社会文明积累发展的产物,人们只有吸收这些成果,内化为个人的精神特质,才能形成一定成熟的稳定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积淀,也是特定时代心理的表现。

(一)价值观的独特性

人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人的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例如,有的人观察问题细致,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人想象力丰富,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等等。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这千差万别造成了不同生活层面,不同生存状态的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

(二)人格与价值观的关系属性

价值观的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具体体现在人格表现上。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人格结构有浓烈的社会取向和他律取向的特性。价值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核心。它有社会历史性、自发性、稳定性、主体性和阶级性的特征。人的价值观念作用于人的活动的中介是人的人格。价值观念的社会性决定人格的求同性,主体性决定主体人格的异质性,相对稳定性决定人格的稳定相对性等三个层面。人格形成价值观,在人格的形成与演变发展过程中,价值观是影响主体人格是否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环境、教育的影响又是决定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弄清楚价值观与人格的关系以及价值观的社会属性,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人格的基础核心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它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是人与周围现实之间关系的反映。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了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特征。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又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意义相对简单,社会自我在其中是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自我是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与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包括个人对自己在客观环境及各种社会

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责任、义务等意识。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体的社会角色渐渐浮出水面并占据重要位置,与此相应的角色感、责任感、义务感也会随之增长。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是指从人类社会来看,自我意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分工等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性、群体性的人类反思系统;从个体发展来看,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化、整合别人对自己态度和评价而产生的心理模式。自我意识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自我既要努力成为社会中独特的一个,也要努力融入社会成为其中和谐的一个。

(三)价值观的稳定性

价值观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在其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比较稳定的特点。人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跨时间的持续性;另一个是跨情境的一致性。

(四)价值观的社会属性

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这是价值观最根本的特征。价值观是社会环境在个人身上内化的表现,是社会文明积累发展的产物,人们只有吸收这些成果,内化为个人精神特质,才能形成价值观。

第三节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从发生学的角度分析,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产生的直接和前提条件。主体的需要是构建价值观系统的基石。自我意识是人能够把主客体分开的主体意识,人只有把握了自身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弄清楚自身的需要,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累积某种价值观念,最终形成价值观系统。

青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一般处于青年中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了新的极端,正经历着一个特别明显的和典型的分化、矛盾、统一与转化的过程。那种少年时期两眼朝外,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的特点,这时候已转向内部认识自己。当目光朝向自己内部时,原来完整的自我意识就一分为二:一是出于观察地位的“我”(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即理想的我;二是处于被动观察的我(我现在是怎样的一个人),即现实的我。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们自我意识发展最重要的过程。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自己客观地评价事物和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行为奠定了基础。当代大学生是富有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比较高,当他们详细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时候,不情愿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又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消除的,就会产生彷徨、迷茫等状态。处于这种矛盾状态的大学生往往会通过自己的认知选择相应的排解手段,有的手段是积极的,有的手段是消极的。但不管哪种手段,都会导致自我意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过程并非一次完成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才趋于平稳和固定。

如果说自我意识是精神层面的精神自我,那么决定价值观形成的另一个前提要素需要就更侧重于社会自我和物质自我了。所谓物质自我是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它分为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躯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高、外貌等认识和体验。例如,我是一个90后男孩,我上大二,我身高180厘米等,就是躯体自我的描述。躯体自我进行延伸就是身体之外的实体,这部分实体表示我们关注它,并愿意花时间去关注和提高它。比如,“我最喜欢的学校”,“我最喜欢的歌手”,“我最喜欢的衣服”等等。当人们描述自己特征时,往往爱用这类词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躯体自我更进一步就是社会自我,主要是个体对所拥有的社会的地位和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它包括个体对自己在客观环境中及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诸如地位、权利等。社会自我看重的是如何看待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社会自我伴随着个体的期望,往往个体需要社会和其他人的认可。如,“社会如何看待我”,“老师如何看待我”等问题均属于这个范畴。精神自我就是刚才所

讲过的自我意识层面的东西,侧重于心理自我。包括能力、态度、情绪、兴趣、气质等因素。在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总之,这种心理的需求和自我意识构成了价值观的要件和前提条件。

就90后大学生而言,经过中学生活和教育,进入大学后,加之受社会、家庭等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心理和意识不断发展,自我意识达到了新的水平。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等逐步趋于成熟。自我意识的核心世界观和人生观已基本确立,总的来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上升而发展的。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同于中学的特殊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为其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新天地。这个新天地为他们自我认识和意识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这部分群体视野的进一步开阔,关心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多,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生活的影响,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他们的意识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

不同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所谓独立意识也被称之为独立感,是指个体力图摆脱监督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的倾向。90后大学生由于广泛处于独生子女家庭中,受家庭管控较多,在迈入高校时,往往有着强烈的急于独立的意识。这种意识较其他年代的大学生群体特征显著。除此之外,盲目的自信也是这个群体在自我意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因素,这个因素也是他们进入高校之后最易碰壁的心理特征。

总之,个体价值观是来源于社会。人总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对客体属性进行判断,判断主体的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是否存在价值关系,是否存在价值以及存在怎样性质的价值。当主体对某一客体的价值认识被实践证实并得到社会以及他人的肯定时,主体便开始在头脑中对这种观念进行记忆,并在下次实践中按照这种观念去指导实践从而对此观念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积淀。长此以往,主体便对某物形成固定的观点和看法,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便形成和产生了。而当主体对所有的价值观念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对主体的实践起到不知不觉的导向作用,并作为主体自身价值观的一部分时,价值观便形成了。与此同时社会也会通过舆论、学校和家庭教育或法律等手段把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灌输或是校正个体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得个体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有机协调,保持一致,从而确保了社会每位成员的价值观的形成。所以,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就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步完善和确立的。

第四节中西方关于价值观的观点

关于价值观的看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价值体系交相呼应、融合并且碰撞,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并广泛渗透于宗教、政治当中。

一、西方之于价值观

(一)文艺复兴时期: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十四世纪中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于意大利兴起随后迅速扩展到西欧各国。这场思想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文艺复兴之苗头起源于意大利商业发达地区,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借助艺术文化等宣传人文精神。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提倡人性自由,倡导人文主义精神。所谓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赞成并倡导这一理论的学者有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

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意大利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被认为是中世纪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17世纪~18世纪:崇尚自由的价值观

古典自由主义发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也因此,它通常被视为由于工业革命和随后的资本主义体制而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这个时期的学者崇尚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自我负责和自由市场。古典自由主义反对当时绝大多数较早期的政治学说,例如君权神授说、世袭制度和国教制度,强调个人的自由、理性、正义和宽容。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但是弗里德里克·哈耶克指出古典自由主义有着两种不同的流派:“英国的流派”以及“法国的流派”。哈耶克认为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等人代表了经验主义流派的思想,注重普通法,并且遵循长期自然发展下来的传统和思想。而法国的流派如卢梭,以及重农主义者相信理性主义,认为理性的力量是毫无限制的,并且有时会对传统和宗教表现出敌意。这个时期的自由主义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影响,但不同之处是趋于理性。

(三)近现代:用科学解读价值

近现代的西方学者,崇尚科学的力量,愿意用科学的手段解读价值观。较著名的研究如G·奥尔波特等人的价值观研究,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等。价值观研究奥尔波特-弗农-林赛量(1931,1951,1960),用以测量6种基本价值观的相对力量。该测验是根据德国哲学家E·施普兰格尔区分的6种理想价值型编制的。它们是:理论的(重经验、理性)、政治的(重权力和影响)、经济的(重实用、功利)、审美的(重形式、和谐)、社会的(重利他和情爱)及宗教的(重宇宙奥秘)。施普兰格尔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这6种价值观方向发展。6种价值观念的绝对划分并不表示有这6种典型人物存在,分类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6种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因人而异。

价值调查表,由罗基奇于1973年提出。他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他提出了两类价值系统:1.终极性价值系统,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或结果,包含的内容有: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保障、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灵魂得到拯救、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智慧。

2.工具性价值系统,是达到理想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包含的内容有:有抱负、心胸宽广、有才能、快活、整洁、勇敢、助人、诚实、富于想象、独立、有理智、有逻辑性、钟情、顺从、有教养、负责任、自控、仁慈。

罗基奇的价值调查表中所包含的这18项终极性价值和18项工具性价值,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让被测试者按其对自身的重要性程度对两类价值分别排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1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就排在第18位。用这个量表可以测得不同的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罗基奇的量表的优点在于,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指导下编制而成的,其中包括的价值项目较多且简单明了,便于被测试者掌握,施测也容易。并且,这种研究方法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因此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

(四)其他类型的价值观

1.性恶论的人生观。西方的思想家们认为人是在理性的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人都是有自己私欲的,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人在为满足私欲的心理动机之下为了资源进行相互之间的争夺和斗争,甚至是相互之间的残杀。就这个方面而言跟动物的生存本性和生存欲望是没有太多差别的,甚至从本性方面来说是根本一致的。正如霍布斯就曾经把人与

人的关系比作狼与狼的关系,整个人类处于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还有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在奥古斯丁以前,没有一个神父曾提到过原罪。”奥古斯丁区别了原罪和自罪,他认为:贪婪、情欲和欲望都是原罪,而原罪又是自罪的根源。原罪认为人人都是有原罪的,人天生就是反抗上帝并且是邪恶的。正是基于人生来就是恶的这种价值观,西方人特别重视法制和法律的执行。在公共权力中,实施权利对权力的赋予和监督,以及权力与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与约束,并为西方最终成为自治、自觉、自为的法治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个体利益至上的道德观。在西方的价值体系中突出地强调个体本位,凸显了个体的自我价值并抛弃或忽略个体的社会价值,把人看作是具有高度创造性和自觉能动性的生物。西方思想家们一直都追求着对个体本位思想的论证。从古希腊苏格拉底“认识自我”的呐喊,到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认识论,从伊壁鸠鲁的“快乐至善论”,到但丁“人性即理性”等等,都体现出西方价值观突出个体和个体理性的特征。因此,在西方的价值观念中对“自我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张扬,对个人利益至上的推崇和执行,都体现出自我利益至上的观念。

二、中国之于价值观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理论可谓百家争鸣、百花盛开。其中既有性善论亦有性恶论,既有唯心论,又有唯物论,精彩纷呈。

(一)性善论和性恶论

性善论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孟子了,孟子将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通过孟子的文章描述可以看出,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恶论虽然在社会上的影响度远不如性善论,但性恶论的初衷也是劝人为善,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从这一点上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

(二)知行合一与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先提出来的。集大成者是王守仁,他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

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出自于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之中。由于对自然界的探索有了新的发现,让人们知道了物与物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应的,这种感应是以“气”为中介的,于是人们得出,事物之间是可以感应的,因此天人感应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天人感应是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基础。随后董仲舒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最初的阐述,董仲舒认为天与人的头一样都是圆,正如天有日月而人有四肢一样等等,这种思想一直发展到北宋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除了北宋时期的哲学家张载《正蒙》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之外,还有周敦颐的《太极图》等都被看作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品。同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还有其存在的经济基础。在古代,小农经济占整个经济的统治地位,生产力低下,人们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研究和观测天象,天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所以研究人和天之间的关系的思想也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形成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我国,自古就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念为人们所不齿。如《礼记·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体系以及宋朝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宣扬了为他人、为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理念。在古代的道德观中把私欲看作是恶,为社会所不容;为自己谋利益是不对的,这种行为是要受到社会的谴责的,宣扬用善恶作为评价是非对错的标准,这种思想尤其以孔子的道义论为首。与此相适应的是由于整体观念的推崇由此得来的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也得到了宣扬和认可,人们把为社会为集体谋利看作是善的行为,是应该得到社会赞扬的。

三、东西方学者的价值观比较

中西方价值观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用简单的字眼来概括就是价值观一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君主具有高度集中的权力。社会等级思想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往往具有权威性,人们的思想多多少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集体主义、国家主义思想一直占据主流位置。而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迭起,利己主义、个人本位主义一直贯穿于西方历史。换言之,我国传统价值观倡导“重义轻利”,西方的价值观则倾向于“重利轻义”。在我国的四书五经中,以及影响我国至深的儒学,均提倡“重义轻利”,那种个人本位思想是被我国文人所不齿的。在我国的文学界很少能够看到涉及利己主义思想的文字。我国的对于义的理解,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却也有一定缺憾,重义轻利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对于自我需求的追求。比如孔子在《论语》中记载:“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这些均体现了对利的不齿,而这种

不齿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西方的价值观偏重于追求自我,追求自由,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体对于精神抑或是物质上的追求,但也造成了西方价值观的空虚。在过去的一定历史阶段,西方对于集体主义思想很是困惑,他们无法理解那种舍己救人、大义灭亲的思想。总而言之,中西方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90后,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年代。他们的言行举止备受关注,甚至饱受社会各个方面的批评和指责。诸如,非主流、脑残、自私、爱炫等一度成为了90后的标签。那么90后群体真是如此吗?他们的价值观究竟是怎样的?本书经过深入调查,进行总结以期还90后一个正确的评价。

第一节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及调查案例分析

所谓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价值、态度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具体到90后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反映这个时代青年人群的诉求和精神世界,所以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生观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人生观是指人对生存的目的、意义以及社会行为和道德约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的行为和态度、人生价值表现出来。每个人的人生观在成长阶段均有可能发生变化,每个人的人生观随着经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看法。但人的人生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中曾道出他的人生观,即:“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为了金钱、名声之类。”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生观的特点是“自我牺牲”;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生观的特点是“利己主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方式下,人生观扬弃了“自我牺牲”与“利己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观的形成,并非仅仅局限于自我的需求,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关系是人生观形成的现实基础。个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一切个人的社会活动均无法脱离于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人生观是建立在社会形态基础上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的交往是无法避免的,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相互产生影响,并在交往中实现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提倡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反对片面的个人主义,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共同发展。因此,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人民服务为目的,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承担起人生责任,还要遵循现代社会的人生规范,从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正确的人生道路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人生观的分类,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做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认为评价一种人生观是进步的、革命的,还是落后的、反动的,根本标准就是在于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总之,人生观,是人对于人生的价值、意义,及个人立身处世的态度的一种看法或见解。谚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各人的环境感受的不同,所以对人生的见解亦各异。譬如说,有人认为人生快乐,有人认为人生痛苦。有人积极进取,有人消极悲观。这些,究竟孰是孰非呢?关于这些,多少思想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想找出一个答案,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都没有说出它的究竟来。对于人生观的发展,如果我们以人生观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大学生的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形成并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已基本达到要求,逐步形成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较为稳定的看法。并且,他们对人的本质、作用、人生道路和人生哲学等问题,已经自觉从理论上通过论证去寻求答案,而不满足于人生问题的一般描述和泛泛之谈。他们能对已经学得的人生价值判断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形成经过自己探求、具有自身特性的人生价值观,并使之系统化和体系化。

二、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联系与区别

人生观与世界观是相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世界观的内在问题包含了人生观,因此正确的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和表现。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的正确理解是构建在对世界发展变化及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只有把握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发展规律,才能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同时,世界观不同于人生观,人生观是人类对自身的反思,人生观发生变化也影响着世界观的变化。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地影响着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变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曾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在实践活动中,没有抵御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从而放弃了科学的人生观,放弃了正确的人生信念,就会使自己的世界观随之颠覆。

总之,世界观包含人生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给人生观以一般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人生观则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体现,是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对世界观有反作用。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有区别。世界观研究的对象是宇宙中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生观则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生的价值,它要回答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为什么活着,

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它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生的指导原则。世界观与人生观在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和社会作用三方面是不同的,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不能以世界观代替人生观。最重要的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是认识与处理个人发展同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各种人生观都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物。由于各个时代的各个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经历和境遇不同,对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同,人生观也就必然不同。

三、90后大学生人生观现状

正确的人生观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帮助大学生走出人生的困惑,战胜逆境。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状态。人生目的是做人的导向,是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对他们如何把握人生方向有着指导作用。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就像标尺,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随时调节人的行为。所以分析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现状,可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为了更有效,更深入地研究90后大学生人生观现状,本书针对这三方面做了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调查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计算机、音乐艺术等专业的90后大学生。45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共201名,女生249名。城市户口占60%,其中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占70%。主要调查内容涉及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婚恋观、就业观等。

(一)人生目的方面

人生目的作为人生观的基本内容,是指人们所追求的贯穿于自身一切活动的有动力作用的最终目标。它要回答的是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标准的选择。

在人生目的方面,本书参考淮南师范学院刘万伦教授的调查问卷,设计了几个问题。

问题1:作为大学生,您认为自己属于哪一类()

A.对自己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B.对将来感到悲观

C.过一天算一天,将来的事情将来再说

D.期待未来,但是对未来却感到迷茫

从回收问卷情况来看,这项题目中,选择A的24%;选择B的15%;选择C的达到30%,而选择D的则占31%。从比例来看,对未来感到迷茫的比例最大。

问题2: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A.实现自我价值

B.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C.为了国家的富强

D.为了赢得个人名誉和他人的尊重

E.赚取物质财富

F.其他

在这项问题中,选择A的学生达到了53%,选择B的占到了22%,选择C的为7%,选择D的为6%,选择E的5%,其他占7%。

问题3:对未来是否有明确目标()

A.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在努力实现

B.没有明确的目标

C.经常更换目标,目前还没有确定

在这道题的回答中,60%的学生选择了A选项,选择B选项的为30%,大约10%的学生选择了C。

小结:从上述图表所显示的比例来看,90后大学生对于人生目的更加务实,更加多样,这显示出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现实主义的价值倾向。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比较普遍的人生诉求,这种人生诉求表现出的现实性已成为90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从调查来看社会对于90后的看法存在明显误区。90后大学生大部分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只不过相对于其他年代的大学生而言,90后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于过去的集体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90后大学生更强调自我的主体性,认为实现自我价值是大学生人生的主导思想,更加关注与自我联系密切的社会现实,更多地去追求一些较为明确的、务实的人生目标。

(二)人生价值方面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价值体现在人生观领域的表现。人生价值评价是人们用一定的人生价值标准衡量他人或自己的人生实践活动对社会的作用时,所做出的定性定量的综合性评定。人生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对人生价值的考察可以从人生价值的评价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自我价值,认为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互相存在、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但同时指出,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和人的自我价值并非并列关系。根据这一理论依据,并参考刘万伦教授的调查问卷,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4:你认为人生价值是什么()

A.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B.个人的追求和幸福

C.人生的价值在于现实的利益

D.其他

在这项问题的选项中,50%的学生选择了A,30%的学生选择了B,C选项有15%的学生进行了选择,选D的为5%。

问题5:你认为人生的价值重要吗()

A.重要B.不重要

C.非常重要D.说不清,不知道有什么用

针对这个问题,问卷高达80%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选择重要的约占19.8%。几乎没有学生选择D选项。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见,90后大学生对于人生的价值还是十分看重的。可见外界所传“90后大学生是混沌的一代”之类的言辞是非常不严肃也不可信的。

问题6:你认为下面的哪句话最符合你的想法()A.人生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生态度

B.有梦想才会有理想

C.只有运气和勤奋结合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D.

人活得怎样,关键是自己创造自己,外界对你的帮助是毫无意义的问题6的回答,问卷显示答案比较平均,选择C选项的为33%,选择B选项的为30%,选择A选项的为25%,选择D选项的为12%。可见大学生对于外界的帮助还是比较看重的。90后大学生自幼在家中就是天之骄子,很多物质上的满足都是靠家长或亲人的帮助才获得的。故而,90后大学生对于外界的帮助还是十分看重的。

问题7: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系统形成人生价值的关键时期,你该怎么办()A.多与外界交流,感受校外的生活

B.天天泡在图书馆,多读书

C.学习与实践合理分配,做到全面发展

D.

不必过于注重大学阶段,人生价值的形成是漫长的,大学阶段不是关键对于这道题的回答,答案相对集中,选择C的高达78%,剩余选择在A与B中分散,在450份有效问卷中,没有学生选择D。可见,90后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涯还是十分重视的,对于人生价值也是十分重视的。

问题8:你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靠什么()

A.个人的本领和奋斗

B.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及亲人帮助

C.有一定偶然性

问题8的回答,虽然有过半的学生选择了A,但仍有40%的比例选择了B,可见90后所处的成长环境,受到社会一些非正常手段的影响还是较大的。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诞生了很多网络词汇,所谓拼爹、富二代、官二代,都是这个时候衍生出来的。这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还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小结:从上述几道问题的选择,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具有实现人生价值的进取精神,认为人生价值的目标还是需要一定途径来实现的,幸运和偶然的成分不构成其中因素。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主要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当然也不排斥人的帮助和机遇。这说明强调非个人因素的比例相对其他年代出现了上升的情况,这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一定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

(三)人生态度方面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看法、行为倾向及稳定的心理倾向。人生态度既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问题的认识与把握,又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人生充满矛盾,在人生的道路上,客观存在着种种人生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中来实现。

问题9:人生价值观受人生观念的影响,你的人生观如何()A.平平凡凡,没有什么高调和低调可言

B.感觉自己还是比较理性处事

C.感觉老天对我不公,凡事都是冲着我来

D.处事乐观,满怀信心和热情

问题9的回答中,选择B和选择D的占了绝大多数的比例,对于C选项几乎没有人选,选A 选项的比例仅占5%。可见大部分90后对于自己的人生观还是有一个比较理智的看法。

问题10:人的一生当怎样度过()

A.当回首往事时无怨无悔

B.人的一生当积极向上,健康快乐

C.人生得过且过,平安即可

D.碌碌为无,无为而治

问题10的回答中,46%的大学生选择了“当回首往事时无怨无悔”的选项,认为人生应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占据了44%的比例,而其他两个选项比例都很低。这表明,90后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客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从选项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主流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其发展趋势也是良好的。人生态度较为积极,求进步、求发展的人生渴求强烈,注重人生的意义。

四、90后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和案例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90后人生观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困惑。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人生目的偏离航线

1.功利主义情况

案例1:出生于河北某山区的张某某一直是全村人的骄傲,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优秀,表现良好。高考那年更是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省城的重点大学。进入大学伊始,还曾作为新生代表进行发言。但进入大学之后,高校的学习生活明显和高中阶段是不同的,完全自由式的学习方式让其感到不适应,而周围同学的手提电脑和名牌服装以及各种时尚手机,也让他感到炫目。一些同学家境显赫,平日里花销浪费严重,且言语中经常流露毕业后可凭关系直接进入某重点企业的言论。这些现象无不充斥着张某某的视野,从而影响着他的人生观。于是张某某开始得过且过,开始经常性地泡网吧。他发现大学生活压力小了许多,自己拥有的时间好像很多,在张某某的蹉跎中,他的成绩开始出现挂科,最终受到了学籍处理。

分析:张某某的情况固然有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受不良风气影响所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受功利主义的影响,理想价值在部分大学生视野中逐步淡化,代之以现实的功利的尺度,普遍存在着变迁的倾向。受功利化情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生活理想实惠化、社会理想淡漠化的情况,这些情况影响着身边的处于迷茫状态的大学生。从而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对自我产生怀疑,对人生产生怀疑,出现了人生目的迷茫的状况。

2.拜金主义现象

案例2:李某某的父母是当红著名歌星,李某某由于是其父亲老来得子,故而在家中备受宠爱。从小,李某某就展现了过人的天资,无论是歌唱方面还是书法方面,都显得卓尔不群。为此,其父母更是将其视为掌上明珠,无论李某某提出何种类型的物质要求,都尽量去满足。李某某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发现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满足其强烈的虚荣心,他开着名车呼朋唤友,甚至叫嚣在某地没有他畏惧的事情。正因为物质的极大满足,使得李某某的价值观出现了扭曲,只要肯花钱就会有很多朋友围绕在身边,并为之喝彩,为之叫好。而在其成长过程中,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最终都靠父母用金钱得以摆平。所以,李某某渐渐形成了金钱至上的观点,久而久之,李某某为其观点所害,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分析:90后李某某成长于一个物质生活十分优越的家庭。李某某的优越天资加上他的活泼聪明,备受父母宠爱,所以在物质上他从不缺乏。物质的丰裕,使得李某某出现了错误的拜金主义人生观,他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至高目的。这就是典型的拜金主义特征,90后群体有相当一部分存在这种情况。拜金主义就是将金钱神秘化、神圣化、将金钱的力量扩大化,认为拥有了金钱就可以无惧一切,就可以超越法律准绳。这种错误的人生观害人害己,最终只会让人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

(二)人生观出现偏差

个人主义人生观

案例:90后进入高校校门之后,宿舍问题成为了令广大辅导员头疼的事。许多学生远离了父母和家人,过上了集体生活。但相对于以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情况,独立的生活是一个挑战。很多学生在宿舍生活,不注意考虑他人感受,只考虑自己是否舒服。比如,有的学生不洗袜子,很多袜子攒了一堆,久而久之味道影响了整个宿舍;有的学生习惯晚睡,当其他人熄灯入眠之后,他还在那里上网玩游戏;有的学生打电话从不考虑其他人是否在场,是否休息。这些小现象从侧面反映了一些人的个人主义思想。除此之外,90后大学生的生活,还存在对于班集体事务不热衷,对班集体的活动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分析:个人主义起源于西方,不同于我国的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及个人服从集体的他人意识。个人主义主张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