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图书出版史教学文案

中国图书出版史教学文案

中国图书馆学史

中国图书馆学史 关键词周文骏图书馆图书馆学史 周文骏先生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当代中国享有盛誉的图书 馆学情报学家,《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维彰显、客观记述、不弃弱势、随录感受等方面,给学界以诸多启示。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他于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考入刚刚建立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为该科公开招收的第一批学员,从此与图书馆学结下不解之缘。经历了近“一个甲子”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涯,如今已桃李满天下、著述宏丰,蜚声学界。进入耄耋之年后,先生仍孜孜于图书馆学研究且气象不凡,于2004年主持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史”。该项目在王红元老师的全力配合下,潜心研究三年,至2007年顺利结题。其成果《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于2011 年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史稿》凡12章30余万言,集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资料性与实用性为一体,是我国首部反映1949年10月至1979年12月间图书馆学研究和发展状况的断代史。它是周先生继“文献交流学说”之后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据周先生介绍,研究并编纂这段富有色彩和极不寻常的史实,旨在理清图书馆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图书馆学的发展规律,总结图书

馆学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其特殊意义在于:①从局部看全体,强化对图书馆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控;②剖析特殊事件,寻求图书馆学遗产的传承、分析和创新之路;③以最新近的历史经验滋养图书馆学发展和图书馆事业建设;④摸索图书馆学当代史的编纂经验,尝试以记述为主、评论为辅,以及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并重的编纂方法;⑤向同道提供一种内容比较丰富而系统的图书馆学史专门参考材料,为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笔者认为,周先生编纂图书馆学研究史,简要言之在于总结过去、绵延学脉、崇厚学术、开拓未来。这项成果鉴定时获得专家的充分肯定,本文试图分析《史稿》的编纂特色,提炼其对学界的启示。1《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史稿》的编纂特色 史学著述有没有特色,关系到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关系到它的实用功能。《史稿》编纂者以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讨论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论文和专门著作为线索,结合亲身经历,力图推陈出新,从而形成诸多特色。 1,1以专题为纲,多维彰显 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史著述中,论述当代者,其内容一般是理论为首,历史次之,方法最后且语焉不详。《史稿》却不同,它三者并重,分布均衡,覆盖整个图书馆学,堪称全面。同时,书中还记述图书馆学发展中批判、学习和探索三大因素的作用、互动和广泛影响。此外,编纂者在不同程度上采用纪传、编年、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河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开课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撰稿人:刘志琴崔军锋 审核人: 2015年5月20日制(修)订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191004 ◆课程英文名称: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学分/学时:5学分/85学时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课程?通识通选课程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跨学科)选修课程 ?专业发展核心课程?专业发展拓展课程?集中实践课程 ◆适用专业(专业类):历史学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必修课程,是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时间段,1840-1919年)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了解国史、国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懂得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学习近代史学研究的初步理论和方法,学会将所学的近代史学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分析、研究。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史的教学,要达到如下目的: 1.学生通过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及有关原始资料,能较牢固地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论述,使他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 3.通过到较固定的参观、实习基地去进行参观实习和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实践经验和基本技能。 4.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和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以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拓展教学相结合,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近代史知识中的关键点与历史事件为经维,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术前沿,针对学术热点问题深入讨论探索,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史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分组讨论、读书报告、前沿讲座、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途径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提高问题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2008级学生访谈的回答) 地点: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7日中午,我们就同学们关心的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种种问题请教了张鸣老师。张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的主讲教师。下面是我们和张老师的问答。(提问以▲表示。老师的回答以★表示) ▲张老师,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今后四年中将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各门课程的情况,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二至三年级。课程系统讲授从先秦至“五四”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四个段落,每段一个学期,共学习四个学期,一般由四位教师分别讲授。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我系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总的说来,古代文学史是全系各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需要阅读的文献很多,课程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而言,课程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能学到什么,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讲法,同学的学习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偏重,因此能学到什么,不可能人人一样。因此这个话题不妨转换一个角度,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性,各自有所侧重。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吧: 一,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描述各个阶段的文学景观。介绍各个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事件等,探讨形成原因,并阐释其意义。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前后时期文学推移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梳理不同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介绍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体制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历史,树立专业的文学体裁观念和文体认知能力。 三,论述各时代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古代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创造的,文学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由文学家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论述重要作家的成就和文学史贡献,自然是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内容。 四,讲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重要作品,讨论其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讲解赏析,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培养中文系本科生对古代文学名篇、名著的解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中文系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老师,可能会因学术见解、学术兴趣、或者学术专长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各位同学也可能会因兴趣和才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这并不影响课程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因有所偏重而培养出不同的学术个性,在学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这门课程呢? ★具体怎么学,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任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初教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 课程编号:331231211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总学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 第一编先秦文学(8学时) 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

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诗经》(1.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重点与难点】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学习篇目】《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参考书目】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学时) 【教学目标】体会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 【参考书目】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艺术各期特征及黑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

《中国教育史》教学大纲第一编我国古代的教育 第一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 二、学校的萌芽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教育 一、夏商的教育 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及特点 复习题: 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2、简述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 五、关于教育内容的思想 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七、关于教学和教师的思想 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第三节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二、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三、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家的教育思想 二、道家的教育思想 三、法家的教育思想 复习题: 简释题: 1、六经六艺 2、有教无类 3、学而优则仕 4、三纲领八条目 5、预时孙摩 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思考题: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2、简述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 3、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4、评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5、简述孟子关于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的思想。 6、简述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三讲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我国古代的文教政策 一、秦代的文教政策 二、汉代的文教政策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 四、隋唐的文教政策 五、宋元的文教政策 六、明清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我国古代的官学制度 一、汉代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 (二)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 先秦 B. 秦代 C. 汉代 D. 南北朝 3. 《诗经》全书共有(D)。 A. 100篇 B. 105篇 C. 300篇 D. 305篇 4.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 孟子 B. 荀子 C. 司马迁 D. 班固 5. 《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C)。 A. 地域 B. 社会作用 C. 音乐 D. 内容 6.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D)。 A. 国风 B. 小雅 C. 大雅 D. 颂 7. “风、雅、颂”是《诗经》的(A)。 A. 分类 B. 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 D. 特征 8. 汉代“四家诗”指(B)。 A. 齐鲁郑毛 B. 齐鲁韩毛 C. 齐郑韩毛 D. 齐鲁韩郑 9.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D)。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A)。 A. 四言 B. 五言 C. 杂言 D. 七言 11. 《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C)。 A. 《召南·摽有梅》 B. 《郑风·褰裳》 C. 《周南·关睢》 D. 《邶风·静女》 12.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D)。 A. 《邶风·静女》 B. 《周南·关睢》 C. 《陈风·月出》 D. 《秦风·蒹葭》 13. 《七月》是一首(B)。 A. 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 农事诗 C. 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 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 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C)。 A. 毛苌 B. 毛亨 C. 郑玄 D. 班固 15. 《论语》是一部(D)。 A. 纪传体史书 B. 长篇论文 C. 杂记 D. 语录体著作 16. 道家学派开创者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7. 《庄子》今存(D)。 A. 2O篇 B. 30篇 C. 33篇 D. 52篇 。)D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18. A. 孟子 B. 子夏 C. 颜渊 D. 荀子. 19. 《劝学》的作者是(D)。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读书报告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由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庄华峰等人撰著的有关中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和知识的作品,它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体事项,考述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俗传承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理念和行为伦理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起中国社会生活史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林永匡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具体分析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的13种因素与背景内涵;也提出了先秦到明清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生活习尚形成、发展、演变与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礼仪政策与制度,以及民间的生活习尚观念与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互动关系。而作者也在导论中对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阐明了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精读著作和理解文本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专题。在每一章开头都会按照本章主题附上一幅插图,插图下书写标题,并用一小段文字简要介绍本章内容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这些都为我们认识这个主题,通读本章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也加深了我们的理解。 第一章的主题是饮食生活。它先是归纳了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及其演变,再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方式,酒文化,茶文化,饮食器具的各种类别和功用以及饮食思想与饮食养生理念。第二章的主题是服饰风俗,主要讲了中国服饰的历史渊源,形制类别,历代的服饰流变,最后总结了服饰的社会性。第三章的主题是建筑与居住生活,主要讲了构木为巢对人类建造居住场所的启示、城市和宫殿、官衙和住宅、张设和家具的建造状况,最后归纳了居住、用具的社会性。第四章的主题是行旅交通生活,主要讲了古代的道路设施和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旅习俗,最后总结了一下行旅生活的功能与价值取向。第五章的主题是婚姻生活。它先是总的介绍了婚姻的起源与进化,然后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形式、婚龄、婚嫁的仪式与程序、离婚与再嫁、婚姻禁忌、最后从不同的方面对婚姻观念进行了透视。第六章是生老礼俗,分别讲了生日礼俗、成年礼俗、敬老养老、民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教育简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中外教育简史》是关于中国与外国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并由此揭示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师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想。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外教育发展史中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的教育遗产,并通过知古识今,更好地认识我国今天的教育现状,增强教育的革新意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外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一般规律,初步认识中外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认识中外教育史上一批著名的教育家,了解他们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历史贡献,每个同学重点研究一到两位教育家的教育著作,掌握其主要思想观点,并能运用教育观念,理性思考教育现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与研究精神;通过课外的浏览泛 读与深度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形式,对中外教育史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并能对某本教育著作或某个教育名家有独到的研究和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教育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 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为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外国历史。本课程对后续课程没有特殊要求,但后续研读教育经典名著能帮助深化本课程的学习。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参考书: (1)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兴”的本义是“起”,常借描写外界事物,开一个头,然后加以联想,引出下文,

人教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内容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创办企业的经历,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过程,分析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升学生读图、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分析变化原因、变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呈现图表、数据、史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史料阅读能力;通过联想已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民族企业家在命运多舛的近代中国兴办实业,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时代英雄;以其实业救国、造福人民的精神激励后世。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两部分内容之间为并列关系,都是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情况。 本课为本书最后一单元中的一课,内容涉及之前所学七个单元,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教师要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本课内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学习难

度较高,如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进行知识迁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 难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产生的历史背景;引起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变化背后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六、教学资源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南京博物院民国馆; (5)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历史中社会政权的更替,这100多年中经济和社会生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新课讲授】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想一想: 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与什么有关?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与什么有关?

完整版中外学前教育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外学前教育史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开课专业:学前教育 开课学期: 学分/周学时:3学分/周3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2.课程性质(本课程在该专业的地位作用) 《中外学前教育史》是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主要向学生阐述了古今中外古代学前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各个历史阶段有重大影响的学前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主张,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课程。 3.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发展过程的认识,培养她们积极、良好的教师情感,使她们热爱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同时也培养她们热爱儿童,热爱教育的思想感情。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教材体系特点及具体要求 (1)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原理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应建立教好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条主线、两大重点,善于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和人的身心发展实际来理解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把课程学得生动活泼,达到增长才识与发展自己的双重目的。(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要求突出问题意识和反思意识,以发展学生对事实、知识、理论、实践的反思和质疑意识与能力为重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性反思与实践关怀并举,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教育原理素养。 5.教学时数及课时分配 章(专题主要内学时安 41中国古代的学前教62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83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24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25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8 6 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6 8 外国古代学前教育8 9 外国近代学前教育8 10 外国现代学前教育54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1909 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中国社会生活史

一、名词解释。 1.分食制:分食制起源原末奴隶社会初。“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 2.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3.脍炙: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原指人人爱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诗文或其他事物受到人们的津津乐道,广为称赞和传诵。 4.五谷: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有“五谷丰登”的说法。对五谷的内容,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稻、黍、稷(粟)、麦、菽(大豆)。而根据《大戴礼记》的记载,五谷是麻(大麻)、黍、稷、麦、菽。 5.水田衣:又云稻田衣。即袈裟也。因衣纹正方,似水稻田之界画,故名。 6.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对偶婚为一种两相情愿、不受约束而稍有固定的成对同居形式。 7.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源起于汉朝,盛于宋、明、清三代。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五种儒家认定的人伦关系的原则: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之间是不可分离的。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饮食制度的演变。 答:从分食到合食。 ①从商周至唐初实行分食制; ②唐代中后期开始出现合食制,至宋代逐渐普及; ③合食制的出现与高桌大椅的关系。 2.简述服饰的社会性。 服饰本身作为一“文化符号”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它起到满足自我表现的作用。通过一个人的衣着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社会信仰、经济地位、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简述中国古代的婚嫁仪式与程序。 仪式:说媒、批八字与推生肖、定聘、送礼、迎亲、拜堂、闹洞房。 程序:三书六礼、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嫁妆、上头、迎亲、出门、过门、三朝回门。

中国史学史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史学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史学史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是与《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相对应的基础课程。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旨在对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做出系统的自我批评和总结。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史学的诞生、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各时期史学的特点、重要史家、史著及史学流派、修史机构的基本状况,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历代史家的史学思想、方法,为他们今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批判地继承祖国丰富的史学遗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规律及其阶段性特点;各时代史官、史家与史学成果及其史学地位;史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史学发展与相关领域学术文化的关系;中国史学史学科的产生、发展。 (四)教学时数 本课讲授一学期,每周2课时,共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阅读(代表性史著)与写作相结合,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后阅读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学生的自主研修相结合。 二、本文 第一章绪论:史与历史 教学要点:史学史概念史学史研究的对象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范畴与任务 第二节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 第二章中国史学史学科 教学要点:史学史四要素中国史学史思想的组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形成 第二节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第三章上古传疑史学 教学要点: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正事归为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疑人物——史学的萌芽 第二节正事归为史——传疑史学之形成 第四章史学的创立与传统史学的形成 教学要点:夏商史官中国史学成熟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史学的产生——夏商时期的史官 第二节中国史学成熟的标志——孔子与《春秋》三传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学 教学要点:太史令究天人之际纪传体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司马迁时代与《史记》的成书经过 第二节《史记》的内容特点及史学地位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其他代表性史著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 教学要点:“别职”修史私家修史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别职”修史 第二节专职史官、专门修史机构的设置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史著 第七章唐五代时期的史学 教学要点:皇家修饰二史八书《通典》《史通》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皇家修史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唐五代著名的史官 第三节唐五代史书新体例与代表性史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