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343-05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刘 东 勋1,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1997年以来全国产业升级和地域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买方市场形成、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位势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1997年以来,中国告别了建国以来长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全面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长期高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分层化日趋明显,新的、更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外向度大的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西移相伴而生,中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的生产地域分工呈现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产业升级势头主要发生在外向度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与这种地区性产业升级相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外移,其地理指向比较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和部分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中西部地区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接纳上游产业的条件[1]。

河南的市场化水平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河南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部地区,但市场化转型较为积极主动,已经完全具备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化程度。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关于中国各大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中,郑州市名列前茅。

1.2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和中原崛起战略

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偏低。美国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河南省2001年非农业人口比率仅仅为17.2%①,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首位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数/该地区城市人口总数)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也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必须靠城市群的整体带动。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济源九城市。城镇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小城镇建设由于乡镇和村办企业的落后而显得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以中原城市群落体系实施带动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3 产业结构特征是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城镇群落体系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并在很多方面共享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区域金融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等。如何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内部协作?现在划入的九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激励,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特征

根据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像通常的做法那样定义为资本密集度或人均资本)、产出与资本比例(平均每元固定资产净值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年中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2.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

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

May.,2005

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04-10-09;修回日期:2005-0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重点产业群的选择和建设问题研究》(2004CJJ013)和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基金联合资助。

九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从制造业增加值的规模总量来看,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中,仅洛阳、新乡和焦作3市的制造业增加值就占到了82.67%,如果加上郑州市的7. 63%,则总量达到了90.30%,其中仅洛阳市就占到了总量的43.45%。可见,郑—洛—焦—新4市的工业化程度显著地高于其他5市。平顶山和焦作则明显地没有摆脱初级矿产品采掘采选业为主要特色的工业结构,尤其是平顶山,其初级矿产品采掘采选业占工矿业的比例高达72.44%,尚没有完成从矿业城市向制造业城市的结构转型。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之间的分布相对集中。就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来看,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漯河、新乡、洛阳和郑州4市,食品加工业集中率达90.50%,食品制造业集中率达到80.40%;饮料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平顶山和郑州4市(85.70%);烟草加工业主要集中在洛阳、郑州和许昌(88.60%);纺织业主要集中在洛阳和新乡(75%);服装业主要集中在洛阳、新乡和许昌(87.8%);皮制品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和漯河(76.3%);开封、洛阳、新乡和许昌4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木材加工业

(98.72%);家具制造业集中在洛阳和新乡(95.3%);新乡和郑州则集中了82.9%的造纸业;新乡1市占了印刷业的90. 56%;洛阳、新乡、许昌和开封集中了95.6%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洛阳(99.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和焦作(86. 9%);医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和洛阳(82.1%);化纤业主要集中在新乡、平顶山和洛阳(98%);橡胶制品业主要集中在焦作和洛阳(92.2%);塑料制品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和郑州(89.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主要集中在洛阳、新乡和郑州(8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中在洛阳、焦作、新乡和平顶山(8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集中在焦作、洛阳、新乡和郑州(95%);金属制品业集中在新乡、洛阳和焦作(81.8%);普通机械制造业集中在新乡和洛阳(82.8%);专用设备制造业集中在洛阳和新乡(82%);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集中在洛阳、新乡和郑州(98%);电气机械及器材及制造业集中在新乡、焦作、许昌和洛阳(89.3%);电子及通讯制造业集中在新乡和洛阳(9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集中在焦作、郑州和新乡(83.9%);其他制造业集中在许昌、漯河、洛阳和郑州(97.8%)。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协调机制是必须的。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相对地位与在本市的绝对地位不一致。对比分析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从本市的观点来看属于所谓“支柱”或“主导”的产业,从中原城市群的整体来看并不一定具有重要的地位,反之亦然。例如,开封的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在中原城市群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但并没有进入开封市前4位制造业行列;而开封排名第一位的纺织业却在中原城市群中占有比重很小(4.72%)。这反映出各城市原来在进行工业发展战略定位时,没有从“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角度进行定位。

根据上述分析,如果各城市各自为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发展条件近似,那么很可能出现产业结构雷同、相互争夺极为有限的经济资源,由各自为政发展为各自为战的

不良后果。因此,所谓的中原城市群首先要在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一体化,按照内在有机联系的、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城市体系进行统一的协调与发展。为此,建立一个跨城市行政区的协调机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2.2 制造业的市场化调整尚未完成

我们的分析基于这样的经济学原理:假设中原城市群中的九城市都在同样的技术水平上选择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资本—劳动比例或人均资本)和产量规模,即位于同样技术水平上的同一条生产函数曲线面上。假设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即Q=A LαKβ(Q表示产出水平,A表示技术水平,L表示劳动力使用量,K表示资本使用量,α和β是不变的常数),则假定中原城市群九城市都处于同样的生产技术A这样的限制下,同样产出水平上不同的资本———劳动比例的差异只是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不同投入要素组合的变化;无差异曲线距离原点的远近位置不同则反映产量水平的高低。对于资本-劳动比例和产出水平都不同的城市来说,则处于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要素组合比例的位置上(如图1中A和B这样的位置,它们分别位于从原点出发的射线AT的两侧,说明要素组合比例K/L的差异)。

图1 要素组合比例

Fig.1 The proportion of factor com binations 如果不同的地市处于不同的工业化水平上,那么工业化水平高的地市人均资本水平应该较高。在趋向于稳态的经济增长路径上,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越高,人均资本也相应地提高(图2)。从有关统计数据和计算结果来看,洛阳和新乡2市由于工业化水平较高,人均资本普遍地高于其他7市;除此之外,焦作、许昌和漯河3市制造业的人均资本表现出与其发展水平不适应地显著的高水平,我们必须另外寻求解释原因。

图2 生产函数与稳态

Fig.2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steady state 除了工业化水平不同的原因之外,不同的地市为什么选取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比例(人均资本或资本密集度)呢?根据比较优势学说,是生产要素价格比例的差异造成投入组合比例的差异吗?显然,距离这么近、生产要素流动性相当强的城市之间不可能存在这么明显的要素价格比例的差距,因此,可以把要素价格比例的差异排除在主要解释变量之外。我们猜想,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原来计划经济的痕迹尚未消除,各地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尚未转

344经 济 地 理 25卷

变到完全按照市场上的生产要素价格比来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源(要素),或者说还为来得及在市场力量的引导下,按照生产要素价格比例的差异来调整生产。河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2003年人口总数已经接近1亿人,其中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工业化所需的文化水平)的人口数大约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而受过高等教育以上的人口比例则还较低(大专以上的人口数占6岁以上人口数的2.88%)①,因此河南省属于初级的简单劳动密集型省份,劳动力工资水平很低(相对于其他省份和资本的价格),资本—劳动比例应该较低或者说在同样的技术水平下应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才符合市场规律(降低生产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焦作、许昌和漯河3市制造业人均资本偏高的原因,很可能是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的军工企业、部属企业或省属企业较多造成的。

3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3.1 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划分

使用全省各制造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平均值作为划分标准。由于同一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各市是不同的,因而首先需要确定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标准。我们用全省指标作为标准,以资本密集度1.5万元/人作为划分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界限。结果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制品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共计13个行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印刷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业、制药业、化纤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制造业共计15个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属于过渡型行业(资本密集度为1.48万元/人)。可以看出,这样的划分结果基本符合我们的日常判断。

3.2 各市在有些行业资本生产率相近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的资本密集度,说明生产要素市场的相对隔离和生产决策的非市场化倾向

劳动密集型行业:食品加工业主要集中于新乡、漯河、洛阳和郑州,按常理推断,这4市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资本密集度应该较高,但统计数据显示,虽然4市资本密集度不同,但单位资本的生产率差别不大,因而大体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上。从产量规模上看,郑州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的人均资本拥有量虽然较低,但产值已经超过1亿元(2002年)。即各市选取不同的要素投入比例似乎并不影响各自的要素生产率和产出规模,这说明各市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并不在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上以生产要素的较为统一的价格体系来进行生产决策。类似的还有:服装业集中于洛阳、新乡和许昌,洛阳的资本密集度低于新乡,但增加值却远高于新乡;造纸业集中于新乡和郑州,新乡的资本密集度较高,郑州造纸业的资本密集度较低;分布在新乡、洛阳和郑州的塑料制品业在新乡和洛阳表现出高资本密集度、在郑州则呈现出低资本密集度特性;分布在焦作、新乡和郑州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焦作和新乡呈现高资本密集度特性,在郑州呈现低资本密集度特性。

资本密集型行业:饮料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新乡、洛阳和平顶山,平顶山饮料业的资本密集度很低,但资本生产率相差无几,说明它们处于相似的发展水平,平顶山饮料业的增加值达到了8,000多万元,占中原城市群九市的22.50%。各市分别选择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比例并不影响各自的生产率和规模,暗示着各市之间生产要素市场的相对隔离或生产决策的非市场化导向。类似的还有:食品制造业主要集中于新乡、漯河、洛阳和郑州,郑州市的食品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较低;分布在洛阳、焦作、新乡和平顶山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洛阳、焦作和新乡表现出高资本密集度特性,在平顶山则是低资本密集度;主要分布在焦作、洛阳、新乡和郑州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都呈现高资本密集度特性,但在郑州的资本密集度显然要低很多;主要分布在洛阳、新乡和郑州的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在洛阳和新乡表现出高资本密集度特性,在郑州表现出低资本密集度特性;主要分布在新乡、焦作、许昌和洛阳的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新乡、焦作和洛阳呈现高资本密集度特性,在许昌表现出低资本密集度特性;分布在新乡、洛阳和郑州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新乡和洛阳表现出高资本密集度,在郑州则呈现出低资本密集度特性。

综上所述,为了加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现有的政府投资体制以减少政府的直接生产投资。

3.3 各市在有些行业资本生产率差异较大,说明它们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水平或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不同的城市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纺织业集中于新乡和洛阳,其中洛阳的人均资本高于新乡,但资本生产率却也高于新乡,劳动生产率高于新乡1倍以上,不仅没有显示出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倾向,还显示出强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明显提高。皮制品集中于新乡和漯河,但新乡显示出人均资本和资本产出率都较高的技术特性。木制品集中于开封、洛阳、新乡和许昌,但洛阳显示出人均资本和资本生产率都较高的技术特征。家具制造业集中于洛阳和新乡,但似乎新乡的资本生产率递减更快。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集中于洛阳、新乡、许昌和平顶山,洛阳的资本密集度较高,但资本产出率远高于新乡、许昌和平顶山,说明它们的生产技术不同。

资本密集型行业:烟草业集中于洛阳、郑州和许昌,尤其是洛阳,其产出占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53.3%,人均资本拥有量最多,但资本生产率仍然很高,劳动生产率也极高,远高于郑州和许昌,说明其处于较高的技术层次和发展阶段上。

根据上述特征,应该充分考虑各市现有的生产基础,各展其长、协同发展,以尽可能利用产业技术工人群体形成的产业文化氛围和技术创新体系。

3.4 中原城市群的火车头带动作用明显

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九市制造业各行业的资本密集度都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中原城市群九市在全省应该

345

3期 刘东勋: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

属于技术水平和工业化阶段较高的地区,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经济资源。如果说采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落带动的中原崛起战略的话,也只有这些地市能够起到应有的火车头作用。但目前看来,九城市之间的协同带动作用尚未显现。

4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第三产业的分布和结构特征4.1 郑州市的功能较为完整,正在发挥越来越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

2001年,郑州市的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5.5∶48.9∶45.7,在中原城市群中是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显著地较高的惟一一个城市。其中,批发总额占中原城市群总额的一半以上,真正起到了物流中转中心的作用;贷款总额占中原城市群的47.09%,金融中心作用正在增强。郑州市2001年的人均收入水平达13,213元,非农化程度(非农业人口/总人口)达到36.75%,远高于城市群内的其它城市。从整体来看,郑州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日益增强。

表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

Tab.1 The distribution of main industrial sectors in nine cities around Zhengzhou

制造业各行业主要分布地市占比/%

食品加工业新乡、漯河、洛阳和郑州90.50食品制造业漯河、新乡、郑州和洛阳80.40饮料制造业新乡、洛阳、平顶山和郑州85.70烟草加工业洛阳、郑州和许昌88.60纺织业洛阳和新乡75.00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洛阳、新乡和许昌87.80皮革、皮毛、羽绒及其制造品新乡和漯河76.30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开封、洛阳、新乡和许昌98.72家具制造业洛阳和新乡95.30造纸及纸制品业新乡和郑州82.90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新乡90.5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洛阳、新乡、许昌和开封95.6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洛阳99.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新乡、洛阳和焦作86.90医药制造业新乡和洛阳82.10化学纤维制造业新乡、平顶山和洛阳98.00橡胶制品业焦作和洛阳92.20塑料制品业新乡、洛阳和郑州89.2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洛阳、新乡和郑州83.0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洛阳、焦作、新乡和平顶山82.6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焦作、洛阳、新乡和郑州95.00金属制品业新乡、洛阳和焦作81.80普通机械制造业新乡和洛阳82.80专用设备制造业洛阳和新乡82.00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洛阳、新乡和郑州98.00电气机械及器材及制造业新乡、焦作、许昌和洛阳89.30电子及通讯制造业新乡和洛阳95.0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焦作、郑州和新乡83.90其他制造业许昌、漯河、洛阳和郑州97.80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各地市的统计年鉴关于工业行业或企业有关数据计算而来。

表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制造业结构特征

Tab.2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nine cities cluster around Zhengzhou

城市主要制造业

占本市制造业增加值之比/%

郑州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49.09洛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65.58焦作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4.85新乡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电气机械及器材及制造业35.05开封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52.52许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烟草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及制造业、其他制造业53.93漯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63.16平顶山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6.34济源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51.53

资料来源:同表1。

4.2 洛阳和新乡处于相对较高的工业化阶段,主要属于工业性城市和次一级中心城市

从中原城市群角度看:洛阳和新乡两市的工业化水平显著地高于中原城市群内的其它城市。洛阳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43.45%,新乡市占28.36%,两市合计占到了71.80%,且两市各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几乎都显著地高于其它地市,属于典型的工业城市。

从洛阳和新乡两市的GDP构成来看,洛阳的一、二、三产

346经 济 地 理 25卷

业比例为8.6∶53.9∶37.5,新乡为23.3∶41.9∶34.8,其第二产业比重在中原城市群中并不突出,甚至低于其它地市,但第三产业比例高于郑州以外的其它地市,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4.3 焦作、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和济源工业化程度较低,属于次一级中心城市

焦作、开封、许昌、漯河、平顶山和济源6市的工业化程度

相对较低,6市合计的工业增加值仅占中原城市群的20.57%。第三产业的比例低于郑州、洛阳和新乡3市。在城市群中只能承担次一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在商贸、金融、客货运输、人才交流等方面可以补充郑州市的功能,发挥向中原腹地辐射和汇聚的作用。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加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协调,建立高层协调会,制定功能互补的城市发展战略,摒弃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城市战略功能定位思想

根据上述分析,中原城市群九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产业分工,但各市在有些行业资本生产率相近的情况下选取不同的资本密集度,反映出各市之间仅仅表现为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比例的差别而在生产技术和发展水平上相差无几,说明各市之间生产要素市场的相对隔离和生产决策的非市场化。

各城市原来在进行工业发展战略定位时,没有从“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角度进行定位。根据上述分析,如果各城市各自为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发展条件近似,那么很可能出现产业结构雷同、相互争夺极为有限的经济资源,由各自为政发展为各自为战的不良后果。因此,所谓的中原城市群首先要在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一体化,按照内在有机联系的、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城市体系进行统一的

协调与发展。为此,建立一个跨城市行政区的协调机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5.2 建立统一的劳务市场和信息交流平台

为了加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现有的政府投资体制以减少政府的直接生产投资。应该充分考虑各市现有的生产基础,各展其长、协同发展,以尽可能利用产业技

术工人群体形成的产业文化氛围和技术创新体系。5.3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缩短城际交流的距离建议进行中原城市群九城市间(或部分城市间)开通高速铁路绿色通道的深入研究,尽可能缩短城际之间旅行的时间距离,提高城际公共交通的便捷性、经济性和准时性,切实降低人们城际流动的交通成本,提高人员的城际流动。

参考文献:

[1] 周立群,刘东勋.启动东业西移、推动西部开发[J ].教学与研究,

2000,(12):18-25.

[2] 刘东勋.东部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J ].当代经

济研究,2000,(增刊):162-163.

[3] 刘东勋,王迎军.全球化背景下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培育[J ].天津

社会科学,2003,(5):89-91.

[4] 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 ].中州学刊,

2002,(7):5-8.

[5] 陈宗胜,吴浙,谢思全,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25-341.

[6] 河南统计年鉴200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7] 2003年的郑州、洛阳、焦作、新乡、济源、开封、许昌、平顶山、漯

河中原城市群9市的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HE NINE -CITY CLUSTER AROUND ZHENGZH OU IN HENAN PROVINCE

LIU Dong -xun

1,2

(1.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2.School of Economy ,Henan Universit y ,Kaifeng 475001,Henan ,China )

A bstract :There has been a fast economic growth in Henan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ine -city cluster is an i mpetus for take -off of the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However ,the nine cities around Zhengzhou have not become a whole unity in terms of the economy .Because the nine cities have different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y should undertake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llaborate

with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nine cities to build a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 u -nited labor market ,and an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Further more ,the nine cities should harmonize thei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city cluste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economic integr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ize 作者简介:刘东勋(1968-),男,河南鄢陵人,南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站博士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

347

3期 刘东勋: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343-05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刘 东 勋1,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1997年以来全国产业升级和地域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买方市场形成、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位势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1997年以来,中国告别了建国以来长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全面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长期高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分层化日趋明显,新的、更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外向度大的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西移相伴而生,中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的生产地域分工呈现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产业升级势头主要发生在外向度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与这种地区性产业升级相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外移,其地理指向比较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和部分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中西部地区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接纳上游产业的条件[1]。 河南的市场化水平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河南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部地区,但市场化转型较为积极主动,已经完全具备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化程度。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关于中国各大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中,郑州市名列前茅。 1.2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和中原崛起战略 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偏低。美国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河南省2001年非农业人口比率仅仅为17.2%①,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首位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数/该地区城市人口总数)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也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必须靠城市群的整体带动。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济源九城市。城镇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小城镇建设由于乡镇和村办企业的落后而显得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以中原城市群落体系实施带动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3 产业结构特征是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城镇群落体系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并在很多方面共享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区域金融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等。如何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内部协作?现在划入的九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激励,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特征 根据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像通常的做法那样定义为资本密集度或人均资本)、产出与资本比例(平均每元固定资产净值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年中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2.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 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 May.,2005 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04-10-09;修回日期:2005-0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重点产业群的选择和建设问题研究》(2004CJJ013)和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基金联合资助。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陕西省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础上,对陕西省的十一个市、示范区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其分析结果表明:虽然陕西省各市、示范区的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是依赖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低层次化,特别是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各市区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明确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注重区域分工协作,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全省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 关键字:陕西;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 ABSTRACT: In this paper,I want to use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Eleven of the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c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nalyz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are achieve great increase in economy,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economic increase by the lead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we can see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low-level. Especially,competitive advantage shortage. All cities should combine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resource endowment,clear the pillar industries and key industry,focus on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balance,and achieve the overall promotion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strength. Key word: Shaanxi;industrial structure;shift-share analysis method 引言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在区域内各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区域中,其产业结构及其优劣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效益以及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1]。通过一系列的实际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2]。因此,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举措;但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对区域产业结构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 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 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产业结构分析报告 一、2005年产业结构分析 2005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阳市的重要讲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市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充分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格局尽快形成。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2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5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39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38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2:52.6:40.2调整为6.6:47.5:45.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0.6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三产和二产一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稳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内部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全市农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71亿元,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一些城郊农业如白云区、乌当区的花卉产业、小河区、花溪区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产品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非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乡镇企业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全市符合四个条件的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2.5亿元。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民族风情旅游等得到较快的发展,花溪立体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发展,达到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7.7%。造林及绿化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16万公顷,退耕还林面积0.15万公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农村人口低收入保障开始向全市农村人口覆盖,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第二产业 全市工业产业发展在克服“煤、电、油、运”紧张、流动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大对境内外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产品的营销工作,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为213.22亿元,比去年增长15.28%,完成工业总产值628.9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和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工业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全部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6%,比公有制工业的增长速度快14.68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7.3%,比去年同期提高2.17个百分点。九大行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贡献者,除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外,烟草工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医疗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与供应业等都呈增长趋势,完成工业总产值438.8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0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98.62%,九大行业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中省驻筑工业企业仍是我市工业经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国外五大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 城市群这一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成为了地理、社会、区域经济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有别于单一城市,城市群更有利于区域总体资源的整合配置,从而提高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其对外界的整体影响力度更大,范围更远。近年来,城市群更是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基本单元。 目前,世界公认的发展最早最好的城市群有五个,它们分别是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以及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这些典型的城市群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群在人文社会、空间地理和政治经济方面的共性;同时,由于历史地理等影响发展的因素不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从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方向分析这些城市群的 特点,以期能概括出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典型特征。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概况 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是世界上首个被认可且公认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它以纽约为中心,包含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主要城市。含10万以上人口城市40个,大小城镇共200个,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从芝加哥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和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纵跨美国和加拿大两国边界。它的兴起得利于五大湖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和便利的水运,重工业发达。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一个多核城市群,一般可细分为以东京为中心的东京城市群,以大阪为中心的京(都)(大)阪神(户)城市群和以名古屋为中心的中京城市群。著名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神户、横滨等。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构成了一个现实意义上的超级城市带,区内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约有40座,主要核心城市和地区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德国的鲁尔区及巴黎。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主要指从伦敦经伯明翰、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城市连绵带。其代表城市主要有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提要]近年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正悄然崛起。本文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新格局。 关键词: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区域经济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历程 2003年7月,省委、省政府在《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明确界定了中原城市群的范围。2004年2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突出抓好中原城市群建设,完成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建立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这一期间,由省发改委牵头,河南省编制了《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2011年1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年3月被写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9月,政府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自此,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探索一条通过建立城市群区内合理的机制体系,对于推动中原地区参与国内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和协作,带动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城市群发展现状分析 本文以2010年数据为例分析河南九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原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不强。(表1)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其各项经济指标均处于领先地位,处于第一梯度;洛阳各项经济指标紧随郑州之后,而焦作、许昌、平顶山、新乡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洛阳,在本文中,将这五个城市同时列为第二梯度城市;漯河和济源两市经济实力相比第二梯度城市又下降一个层次,开封经济实力也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城市列为第三梯度城市。本文认为,虽然郑州发展水平稍高一些,但是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体来说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实力都不强。 (二)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本文首位度的计算是把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表2) 城市首位度是指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指标。目前在我国,首位度已经演变为国家或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数量的比值。根据表2的数据,按照公式S=P1/P2(其中S为常数,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P2为第二位城市人口数),可以计算得到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为1.32。按照位序-规模法则,两城市指数的标准值应是2。比较后可以看出,郑州的城市首位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增强人口聚集能力。 (三)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中原城市群自提出至今,除了郑汴一体化,几条城际公交开通外,中原城市群没有实质性进展,似乎比中原城市群发展原规划进展要慢了很多。在一体化发展方面,中原城市群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思维定式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有所反映,各种体制性、政策性和设施性障碍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城乡差别最难平衡的一个区域,如何解决二元社会平衡问题,是中原经济区创意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原城市群来说,长期以来各区域在产业选择、布局及环境保护设施、法规等方面,均没有纳入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统一管理的轨道。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城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现象,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姓名:** 学号:** 导师:**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一、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80年代初Dunn 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这种方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应用广泛。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 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thenational growth e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mix e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0he shift share efect),以此来分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其所在更大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模型构建 成都市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全国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0为基期,t 为末期,将区域经济划分为3个产业部门用j(j=l ,2,3)表示,即以b j0,b jt 分别表示成都市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以B j0,B jt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成都市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 0,0 ,,ij ij t ij ij b b b r -= ( j=1,2,3) 500100015002000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图1 1995—2008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经济规模图 全国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关系研究(经济学)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关系研究(经济学)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高级形式——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群不仅仅是许多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集聚,它强调具有重要产业联系的经济区域的空间组织,其基础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城市化的驱动力,从而加速城市群的形成。城市群的发展对产业集群有反馈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词:产业集群;城市群;集群效应1产业集群的一般理论体系1.1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相似或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理位置上,释放集聚效应,从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入该区域,从而形成一个群体1.2国际产业集群理论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变化有其理论基础。对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制的研究和阐述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首先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并把专业化产业聚集的特定区域称为“工业区”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好处是技术经济、机械经济和原材料经济。“工业区”内企业的集聚可以降低劳动力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分散的个体企业。尤其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区域内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将产业集群的外部性分为经济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克鲁格曼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了产业及其生产的必然性和空间分

布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在一个地方会形成什么样的产业集群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较早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王季慈教授。她首先系统总结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和新产业带的理论。在反思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她指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创造区域创新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优势。1.3产业集群的特征根据迈克尔·波特的定义,成熟的产业集群一般应具备以下特征:(1)区域空间集聚产业集群首先表现为在一定空间内的集聚。也就是说,大量的集群企业高度集中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形成“集群”现象。空间集聚是空间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最突出的形式特征(2)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的相似性集群的运行机制基于“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是维系集群内企业形成的长期关系的纽带。因此,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应该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产业文化和氛围,这有利于集群中的企业增强相互信任和认同感,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深化专业分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3)集群内产业间的相关性集群中的企业通常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专门从事某项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开发、配套服务等活动,形成具有保密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体系。这种联系已经从工厂联系扩展到工业联系,包括实体的物质联系和非实体的信息联系,后者日益成为企业间联系的核心内容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让·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在他著名的论文《都市圈》中,他聚焦于由美国东北海岸的一系列大都市形成的大城市的连续经济区,并以希腊单词“都市圈”命名这种巨大的城市空间形式,它最初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分析 区域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我们从区域不均衡测量出发,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进行专题研究。我们用泰尔熵系数分解法把河南省地区差距分解为各个经济区内部及它们之间的差距,再用基尼系数阐述产业结构对地区差距变化的影响,以阐明河南省地区差距演变的结构性因素。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经济差异,主要包括各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总量、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条件等诸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探讨河南省分地区差距的情况。 由于GDP是一个关于区域生产规模的概念,所以用GDP(包括各产业增加值)作为基础数据构造某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是合适的。 以下采集的基础数据,均来自1995—2005年的《河南统计年鉴》、《河南省、市地、县国内生产总值历史资料汇编》以及《河南五十年》等相关资料。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 (一)对组内与组间差距的泰尔熵系数分解

运用泰尔熵系数(Theil Entropy coefficient),可将河南省经济发展变化的总体差距进行分解,从而看出总体中的各个组(如四大经济区内、四大经济区之间)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值及变化趋势。 计算得到1996年—2005年间河南省及四大经济区以及各经济区之间的泰尔熵系数,反映了1996年以来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情况。 分析看,1996年—2000年间,河南省的经济差异、中原经济群的经济差异和四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是趋于缩小的;但在2001年以后差异是扩大的;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豫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一直都是比较小的。 (二)经济区域之间的差异贡献率测算 表1是我们测算的1996年—2005年四大经济区内部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贡献率。从中看出,河南省整体差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由于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引起的;三分之二的差异是由四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引起的;而其他三大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明显。这也就是说,中原城市群内部各省辖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四大经济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对河南省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为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 20 14 ~ 20 15 学年第1学期大作业论文题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万卫红学号姓名 0124819 叶凌杰 0120728 兰卡 0120727 刘宇暄 0120734 潘景怡

目录 前言 (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二)文献综述 (3)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3) 2、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4) 一、袁州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5) 二、袁州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9) 三、袁州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4)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袁州区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袁州区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组合和功能 地域范围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中原城市群范围 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体系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外围带。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孙红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0805300318 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