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篇一)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

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篇二)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爱情故事,值得我们去纪念。或如祝英台与梁山伯的彩蝶无奈舞翩翩,或如孟姜女与杞梁的泪雨倾盆长城新,亦或如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或感天动地,或轰轰烈烈。但是在清代的苏州,有这么一对的夫妻,默默无闻,从恩爱相守,到不离不弃,再到阴阳两隔,然后有了《浮生六记》。

说到《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当真称得上默默无闻,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说白了,没有惊人的家庭背景、没有功名利禄、没有惊人财富,一生堪称平平庸庸,就是当时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他却拥有任何功名和财富都换不来的爱情,一个他深爱的和深深爱着他的芸娘,这便让他整个人生精彩起来了。

回到小说本身,这是沈复在芸娘去世之后写的作品,记

录了作为一个清代江南人真实的普通生活,分别有闺情、花卉、园林、官场、交游、市井、山林、寺院乃至兄弟之情与妓僚。其没有惊险刺激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娓娓道来,犹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般自然。

这水墨画里一抹亮眼的颜色便是芸娘。一个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据沈复自己说,是“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可见沈复对芸娘是一见钟情。那芸娘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芸娘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自幼丧父,擅女红,独自一个人支撑全家生计。又生性聪颖,自学诗文,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结婚后芸娘既能够陪沈复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又能够乔装打扮、女扮男装。既让人赞叹于芸娘的蕙质兰心,又惊奇于她敢于跳出世俗的勇气。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家庭里,物质条件不算好,甚至说有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芸娘默默承受了很多,不仅把日子打理的像模像样,还过出了一种安贫乐道的风雅之资,着实不易。自古以来,才女有,同情达理者有,一往情深者也有,但是往往这几条是不相容的,

冲突的。偏偏在芸娘身上,这几种特质浑然一体的融合到了一起,毫无维和感。古语有云“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个人很多时候都是苦心经营才能维持生活,按理说应该冷漠、心灰、忙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清暖温柔,甚至风流倜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芸娘,正是因为有了芸娘,沈复的生活堪称多姿多彩。所以林语堂先生的评价,实在恰如其分。

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人们对爱情的向往是相同的。得如此一知己,也算此生无憾。斯人已逝,往事不堪回首。一双璧人,情深意重。哪知天意难测,阴阳两隔。自此余生皆为浮生。

(篇三)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或许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旷世绝恋,就是这样的有着茶饭滋味的烟火气息,会不经意间触及我们心底深处的柔软。从怦然心动到举案齐眉,本就是一个随遇而安的过程,也是我们希望在日常中遇见的幸福。我们看过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太多,作为人群里的一员,我们

依然会发现芸娘的可爱,直至之后的家庭变故,夫妻间的相扶相依依然令我们动容。

本书的作者周公度说:“沈复之文,有着落花流水的时光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静寂,与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生活的真味,在其字里行间之中就可尽收眼底,有一种市井流俗的大美。

大千世界里,能够有幸和一个人相携渡过余生,彼此灵魂守望,一边前行一边求索,从此言笑清浅,不离不弃,怎能称不上是一大幸事呢。

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四个字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一诗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读来古韵悠长,应用于如今的日常也并不觉得违和,唯余怅惘。

《浮生六记》被誉为“晚清小红楼梦”,文中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对地方风物、植物山石、古代典籍、寺庙礼仪等方面的叙述,可以一窥那时的社会风貌。六记指的是闺情、闲趣、愁心、浪游和佚失的“琉球”“养生”六部分,自称格局。

从沈复的质朴的语言中看到一位布衣文人的日常。

古文的简笔勾勒,太过惊心。一句“余幼聘金沙于氏,

八岁而夭;娶陈氏。”就注定了沈复和陈芸两人一辈子的纠葛。段末总会出现一两句闲笔,却更能感受到时空的苍茫。比如“这一日,是乾隆乙未年(1775 年)七月十六日。” 和“殊不知,芸短寿之征兆已经隐藏于内了。”这种上帝视角,有

一种惊人的壮阔感觉。

沈复对于妻子陈芸的外貌描述有一种称得上可爱的诚实,“身形秀美,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两只眼

睛顾盼神飞。唯有两颗牙齿浅浅外露,似乎不是上佳的容貌。但她那种缠绵娇美的仪态,令人为之心动不已。”

仔细想来我们某个时刻的愉悦,都是在大片的平淡与困顿中体会时某一刻的幸福,爱与信念的回归是最美好的场景,怡然的生活源于恬淡的心境。多年之后,一些点滴就是爱过的证明,连同生命里的所有光景。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平淡如水,在多年后回首,依然能掀起惊涛骇浪。

(篇四)

前几天整理照片,准备部分冲印出来,恰巧看到昔日在沧浪亭中游玩的几张,不禁得看了眼书桌上的《浮生六记》,想着当年要是看过此书,估计会对沧浪亭多几分的流连,大概会边走边设想沈复与芸娘昔日游览时候的景象吧。

我想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男人,应该都会喜欢芸娘这样的女人吧。芸娘虽没有绝世之色,但是“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虽出身困苦之家,但却能创作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实属个妙人,怪不得沈复初见已倾心,再见便痴心。而芸娘对沈复的好,有几个小细节便体现的淋漓尽致。成亲时,沈复发现芸娘正值斋期,一算时间,正是从他当年长水痘开始,只为保佑郎君康复,面无痕,便一直遵守到今日。这样的深情,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对待沈复的父母也是孝敬有加,即使被误会也不愿过多解释。郎君不爱官场与仕途,没有半分埋怨,反倒是与其一起布置园子,捡石头苔藓组盆景。怪不得沈复也会感叹:“其癖好与余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举—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这完全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啊!这样的女子,叫人怎么不喜欢呢?怪不得连林语堂先生也丝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芸娘是“中国文学和历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浮生六记》虽然已经遗失两记,幸记录沈复与芸娘的“闺中记乐“等篇,得以流传,不然我们就会失去了认识这么可爱女人的机会。因为女人身无法去逛庙会,沈复就真的给妻子芸娘伪装成男人,这种女扮男装的情节,当真不是电视剧所伪造的?(友情提示:

卷一有多甜,卷三就有多虐。)除了被很多人喜欢的《闺房记乐》、《坎坷记愁》外,《闲情记趣》读来也颇有意思,可以看到虽然沈复不暗官场之事,但在园艺方面还是非常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插花之术那篇,即便是现在读来,也颇为受益。

(篇五)

非常赞同豆友沐溪的短评:年少时读《浮生六记》就看到夫妻二人琴瑟和鸣了。

如今重读才发觉沈三白这人还挺一言难尽的,护不了妻

儿周全,保不住家庭和睦。遇事就往后退缩,只一味岁月静好,文人清高。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读浮生六记,读到的是一个懦弱无能、不思进取、空有一身文人傲骨却无文人气节的沈三白,和懂得生活情趣、心有意周游山川、却又柔弱多病、被传统束缚了的芸娘。

芸娘不讨婆婆欢心,肯定不止因给公公讨小一件事情,一定还有很多琐碎杂事是书里没有提及的。比如这段婚姻并不是沈母所希望的,抑或婚后没有做一个规矩的媳妇、而是和相公齐眉举案,抑或因为这桩婚姻,沈三白彻底断了在功名上的追求,只愿和芸娘平平安安、琴瑟和鸣、悠然度日。

芸娘不讨公公欢心,肯定也不止家书中的称呼问题,以及写给沈三白、告知他作为表弟贷款保证人被追债的家书,更有可能的日久积累下的不喜。让儿子帮忙讨小,结果儿媳操作不当竟被沈母知晓,儿子不思进取、只思闺房之乐,儿媳过多参与家事、不安本分,给儿子张罗纳妾竟是红楼之人,搞得人人皆知之后却又被别人截了糊、何等丢脸等等。

而芸娘为讨丈夫喜欢,更是心心念念地为丈夫挑一名精神上、容貌上都契合的小妾,最后羊肉没吃到却惹得一身骚。

而沈三白,在两个家庭之间,不能担起做丈夫、做儿子的职责,斡旋调解,只看着自己的妻子一味地息事宁人,以为这样可以让时间平息一切矛盾,最后适得其反,连累自己也被父母不喜。甚至在父亲弥留之时,弟弟使计让他被赶出家门,不能分得遗产。而一贫如洗、身背负债的沈三白竟然一身傲骨地说:我只是想尽作为儿子的最后一点孝道,送父亲安心离开。那些家财,我不要便是。

作为朋友,空讲哥们义气。给朋友做担保、却累得自家还债。

在职业规划上,更是缺乏男子汉担当。从结婚之后受不得相思之苦、心心念念要回家执子之手而放弃功名之路,到陪父亲出任却不了了之、没有为自己谋得立命安身之职,再到与表弟南下做生意,确实赚得了银两却大部分销于花船之上、缱绻之日、销金之窟,最后只能四处奔波、寻求旧友帮忙觅得一些临时工的职位,甚至连旅费都需要举债筹措。

这样的日子,或许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吧。但沈三白能从如此的流水之日中窥到生活之乐,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乐观精神。至于豁达,这还远远不是我所向往的豁达。

(篇六)

许久之前买得浮生六记放在床头,昨天终于看完。

这本沈复写的自传体散文饱受众多文人赞誉,以其与当时僵硬古板的文学氛围格格不入,笔调生动简洁。不过抛开它在当时年代的突出价值,纯粹的、仅仅以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本书我只喜欢第一卷《闺房记乐》。这一卷讲述了沈复

与其妻陈芸间的相识相爱,平淡生活中的小巧趣事,夫妇二人简单清朴的理想以及最终阴郁的结局。沈复所记的二人故事都只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只有平淡真挚的心有灵犀,从件件生活中的小事写实了陈芸这个可爱的女子,不像是戏剧中的假,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的真实。这盆狗粮质量十分的够,不仅不会踢翻反而会细细品味。

剩余几卷,《闲情记趣》讲述了沈复从童年时的童趣到

成人后的爱好……抱歉我对斗虫、插花、古人的吟诗作对没有任何兴趣;《坎坷记愁》记了沈复由于误为坏人做担保导致欠债、长辈生厌、生活拮据的坎坷故事……这些原因有很多啊,自己的性格问题、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体制的原因等等;《浪游记快》和《中山记历》,前者记录了沈在因生活所迫四处流离顺带观赏的沿途风景,体现了其乐观积极的心态(等等,乐观积极不应该想着克服困难重振家世吗?这么说应该是没心没肺?),后者讲的是他去台湾出差的所见所闻、风土习俗。(对了浪游记快一卷中沈复狎妓引发很多争议,让人质疑他第一卷与陈芸的感情,又有人说要结合时代背景在当时风气这不影响其真情——对此我不发表看法。)最后是沈复在历经坎坷爱妻去世后养生寻道所写的《养生记道》,记录了他养生过程中的学习体会及感悟……感觉他这是很消极啊,被困难克服后就选择逃避,即使养生有成不也只是缩头乌龟,又有何意义?

限于时代差异,总的来说这本书一般般吧。

(篇七)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我想这该是沈复《浮生六记》中最为意味深长的一句。闺房中多少乐趣,日常几多闲情,山水间几度放浪,都付诸这一句而遁入凡尘烟火中了。

李白所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大概是沈复为此书命名的深

沉之处吧。读《浮生六记》的情绪是复杂的。既喜又悲,既羡又恨,但最终都归于平和。“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读到此处,不由又心生一问——“人生欢情何为乎来哉?”

古今有多少女子期盼能有如陈芸这样的爱情,两情相悦,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而又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闺

房记乐”这一章适合在冬夜来读,偷得几分萧瑟凄凉,时光

的穿透,用别人的生活为你温存一份哀而不伤的美。林语堂先生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一个女人”。的确,陈芸,她是如此可爱的一个女人。为情窦初开而藏粥,为追逐热闹而女扮男妆,且赋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妙句;同时,这又是一个知书达理,温婉贤淑的女子。这样的女子,谁不会心生爱怜呢?林语堂先生还曾暗想,“这位平

常的寒士是怎样一个人,能引起他太太这样纯洁的爱,而且能不负此爱,把它写成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我想,沈复大概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把一个平凡女子变成温婉贤惠而又可爱俏皮的女子的男子。人人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支撑他的女人;我想,一个惹人怜爱的女子背后必有一位珍爱她的男人。陈芸本是陈芸,但有了沈复,陈芸不再是陈芸,而是可爱的三娘。是沈复给了她优雅的绽放,每一朵花都该为倾慕你的人所欣赏。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以死来句读”。这样玑珠的字句总是让人过目不忘,犹似一语道破天机,惊得平静的内心久久不能畅怀。但我总嫌它说得太悲凉。在我看来,芸娘的死是在情理之中的。许多人都为芸娘的早死而深感遗憾,恨有情人不能白头偕老,由此也有了许多的书评,读来都让人感到沉重。但人生,离合悲欢。有乐必有悲,太多的欲求不过是徒劳的奢望,人间哪来那么多流年供我们去欢度呢?“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在“闺房记乐”与“闲情记趣”之后,是如此自然的过渡到“坎坷记愁”一章。这正是此书可爱的地方。

短短的四记,不饰华丽的辞藻,不染开遍的姹紫嫣红,就是这般娓娓道来,而如花的美眷,似水的流年,又不掩它穷途困厄,妻丧父逝的坎坷离愁。平凡的人生恰是如此,因而《浮生六记》的美不在芸娘,不在山水,亦不在爱情,而在于它的这份可贵的真实带给人的感动与深思。“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不再为芸娘而悲了,作者因了这颗洒脱的赤子之心而使他的人生永远都是一块天然的璞玉,虽有瑕疵而仍不失它的美丽。

人生没有句读。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赋多少闲情。有多少繁花似锦,便要有多少承担满眼凋零的勇气。

各类公文写作技巧五篇

篇一

【摘要】公文标题写作不仅要注重严肃端庄规范,也讲究美学视觉韵味。本文选取独特的视角,从结构的严谨美、语言的简约美、表述的精准美、外观的规范美等方面试做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探究公文工作者美学素养提升之道。

【关键词】公文标题美学视角结构语言表述外观

标题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则公文的“眼睛”,也是一个单位的窗口。公文标题写作是项严肃、庄重的工作,同样也是件需要运用美学原理的技术活。受特定行文目的和规定程式等因素的影响,公文标题与一般文章的标题不同,它要求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文字简洁、格式规范。一则好的公文标题往往蕴含着可贵的美学因子,包括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语言的简约之美、表述的精准之美、外观的规范之美。这就要求公文撰制者、审核者加强美学修养,自觉从美学视角来审视和指导公文撰拟实践,不断提升公文整体质量、

擦亮单位窗口形象。依笔者的浅见,公文标题之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结构的严谨之美

一则公文标题,如同一个人一般,同样要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符合语法规范,既不能“缺胳膊少腿”,也不能“随机组装”、变换位置,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可商量的余地和任意变通的空间。关于公文标题的结构,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出了明确规定: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要求三要素必须兼具,不得随意省略成分,以标明由谁发文、为什么发文和用什么文种发文。严格来讲,除了这三个实词性元素,还包括两个虚词性元素,即发文机关名称和事由之间的连接介词“关于”、事由和文种之间的结构助词“的”。一般而言,这五个元素的顺序不能调换,要严格按照“发文机关名称+关于+事由+的+文种”的总体结构和规范格式进行排布。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不能缺省介词“关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

于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请示》;又如,《关于××集团有限公司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其中发文机关是“××集团有限公司”,不能挪位至介词“关于”之后,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行全员健身活动的通知》;再如,《××集团有限公司表彰决定》尽管标题三要素兼有,但要素之间缺少连接词,且事由未作具体说明,不能笼统用“表彰”二字概括,应改为《××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表彰××××的决定》。

二、标题语言的简约之美

公文标题的简约之美主要反映在标题语言的简明扼要、精约简省。一方面,要尽量使用简单好记、通俗易懂的词语,方便阅读者记忆或转述,切忌冗长拖沓、晦涩难懂。一般来讲,公文标题以不超过三行为宜,如果字数确实过多,可以根据文件的主要内容、关键性词语等作合理简化。例如,《××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同志在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及关于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关于加强司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这则标题包括三个被印发文件的标题,看起来相当繁冗、复杂,对此可采取

概述法,将印发文件名称概括统称为“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瘦身成“《××集团有限公司关于印发公司首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文件的通知》”,如此则容易记住、便于传达,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应力求语义简洁明确,言简意赅,力避重复累赘,让阅文者和受文单位“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一看便知公文主旨和行文目的,起到准确、有效地指导公务的作用。叙述事由时要用精炼浓缩的文字高度概括出正文的主题,避免事由中的动词同文种在字面和词义上的重叠,同时应注意词语的搭配得当,避免出现歧义和语病。如《××职业技术学院关于请求××省财政厅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危房改造的请示》,事由显得比较啰嗦,其一,“××省财政厅”系文件主送机关,可不必在标题中赘述;其二,“关于请求……的请示”系语义重复,属于“过度客气”;其三,类似“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危房改造”这样的兼语短语可改用动宾词组形式表述成“拨付危房改造专项经费”更为简练。综合来看,这则标题若改为《××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拨付危房改造专项经费的请示》,则既礼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导语: 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然而在那个女子连一席之地都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又有多少这样可爱的女子呢?但有几个能遇到沈复这样的夫君,又有几个敢袒露自己的思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中国人爱意的表达从来都是内敛含蓄的。当我读到“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余曰:“纳凉玩月,到处有之。若品论云霞,或求之幽闺绣闼,慧心默证者固亦不少。若夫妇同观,所品论者恐不在此云霞耳”一段时,轻叹:这种隽永蕴藉的情深意重,算不算中国文学里关于恩爱的另类表达? 这段最恩爱的对话出自《浮生六记》,清朝乾隆年间文士沈复写的散文集。对于“浮生”的深刻印象,出自我最钟爱的李太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而这,正是这本《浮生六记》名字的由来,也是我打开这本书的原因。 《浮生六记》分六章记录了沈复生活的点滴。因为遗失,我们目前能读到的仅有四章:“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

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经遗失。不过,对于遗失,我也不感缺憾,以为在仅存的四章中,最爱的是前两章。随着在“坎坷记愁”中陈芸退场,“浪游记快”显得光彩全无,落寞和杂陈。这明显带有我个人的情绪——不想看到这世间良辰美景戛然而止,被颠沛流离取而代之。 很少在中国文学作品里见到和陈芸相似的女人。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的聪慧贤良而不失风雅感性、安贫而乐道和与沈复的感情经历显得难得而罕有。就连林语堂也称赞她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虽然相比之下,我不那么喜欢沈复本人,但对于他描写妻子的笔触相当喜欢。他写妻子的聪慧,“生而聪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一个聪慧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如此,身为一个父亲早丧、靠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的才女陈芸还相当有主见与见解,“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在她生活的时代,能和夫君在闺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拥有相当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笔下,陈芸也相当心路活泼。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在丈夫的鼓励下,女扮男装看庙会,在众多人无法找到在野外温酒的好办法时,她生出雇佣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的办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

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及感悟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及感悟 上学时曾学过浮生六记,只不过是它第二卷闲情记趣的一部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然后为了这物外之趣,我就真的去张目对日了,非但没有明察秋毫,反而被太阳狠狠的辣了眼睛,看什么都重影,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本上未必都是真的。 前段时间在图书角找书看,看到一本《浮生六记》,硬书壳上繁花绘影。书名清新脱俗,顿时就有了兴趣,拿来一读。结果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了,书中有些文字莫名的打动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浮生六记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是个小资的文人,书中记录的都是他生活细节包括游山玩水闺房情趣旅途坎坷花酒之乐,文笔精干,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令人神往。 本书开篇就讲闺房记乐,讲述作者沈三白与妻子芸娘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故事,芸娘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人,自己还学书认字,可以说是蕙质兰心了。两人相遇时作者对她一见倾心,两小无嫌,遂定终身。相知相爱时更是顾盼神飞情丝入魄不知东方之既白。两人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外出游学时如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放假回家与爱人相见的时候又觉得一刻如年,不知更有此身。笔尖真情流露,情致动人。 这是全书最精华的地方,尤其是对芸娘的描写,让“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跃然于纸面,这也是我推荐大家去看的原因了。 全书共六卷,有两卷已经遗失了,除了闺房记乐还有三篇,分别是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大部分是苦中作乐,浪游也多是为生活所迫。虽然是太平盛世,又是诗书传家,但是作者命运还是挺坎坷的,日子过得清寒,需得苦心经营。这里面也体现了文人的软弱,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是很无力的,为了生计漂泊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六篇 (篇一)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乃清朝苏州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的个人传记,不过流传下来的却只有四卷,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及浪游记快。闺房记乐描写了主人公与妻子芸相识及婚后的日常生活,突出了一个乐字。如果只这一段,会觉得他们夫妻二人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闲情记趣描述了主人公的个人爱好,如盆栽、插花、园林设计,绘画等。作者在文章里的观点,虽说是一家之言,但似乎也颇有可取之处。坎坷记愁描述了主人公现实生活中的愁。深爱的妻子芸不容于公婆,然后身患重病最终不治。女儿早早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儿子早夭。其实,作者的愁比快乐还多。浪游记快描述了作者游历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游历范围很广,囊括了大半个中国。期间夹杂着作者对各地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评判。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作者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的。首先,作者没有给家人提供一个安稳、富足的生活环境。一家人始终处于漂泊之中,没有一个安定的住所。前期靠着家里,作者和妻子还能衣食无忧。后来被迫离家以后,一家人的生活就一日不如一日了,甚至于受冻挨饿。为了外出给妻子治病,让女儿做童养媳,儿子当学徒,一家人从此再也没有团聚的机会了。其次,作者事业上似乎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先是学文,没有获得功名。后来经商,也是虎头蛇尾。作者贩卖货物至广州时,夜夜笙歌,似乎忘记了家里的妻子儿女。讽刺的是,作者还特意挑选了一个长相、神态类似于其妻子芸的妓女。妻死,女嫁,儿夭之后,作者给达官贵人当了幕僚,跟门客差不多。作者在盆栽、插花、园林,绘画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但这些并不能填饱肚子。最后,作者还缺乏担当。据作者所说,妻子芸不容于公婆主要因为几件事。第一,作者的弟弟借了邻居一笔钱,央求芸做了保人。后来邻居要求还钱的时候,作者的弟弟却不承认曾经借过钱,这就导致了纠纷。第二,作者跟随父亲在外地做幕僚时,家书开始时由芸书写,后来换做了别人。这让作者的父亲觉得是芸不想写,而实际情况是作者的母亲不让芸写。第三,作者的父亲拆看了芸写给作者的信,里面有“令尊、令堂”等语,这让作者父亲大怒。第四,为了给作者选一个合适的小妾,芸曾与妓女交往。后来事发,作者父母觉得很丢脸,因此怪罪于芸。对于前两件事,作者为什么不替妻子向父母辩解呢?第三件第四件,为什么不好好解释呢?为什么不肯去承担责任呢?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范例五篇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范例五篇 浮生六记读书感悟范例一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

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 初看这本书,是在时代广场负一楼,被它的题目所吸引。那是两年前那时候我还在凤梅小学,每周六的下午我就会去我的秘密基地—-时代广场负一楼看一下午书。读到冰心的散文会发出笑声;读到感人的地方情不自禁会流泪;读到感触深的就用心记下来。今天又重拾这本书细细品读。 这本书很多地方文绉绉的,但是感触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陈云—沈复的妻子。一个有胸襟智慧会打理生活的一个奇女子,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能够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赏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事,这一点儿一般女人做不到。可能与那时候的社会风气有关,现在社会这样的女人少之又少,因为法律也不允许。芸最可贵处,是她风雅之后的缄默沉静。 当然,陈芸这位人物还不止这些,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弟弟还有她相依为命,一家三口都靠陈芸手工刺绣所得维持。早年的艰苦生活作风在她嫁入沈家以后仍然坚持着,穿衣朴素,吃饭时就着豆腐乳和卤黄瓜下饭。每日早起,恪守礼仪。她对破书残画尤为珍惜,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记录着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或许是他们夫妻太过于相爱了,遭到了上天的妒忌,厄运终于降临到了他们的头上。公公想纳妾,沈复的母亲不知情以为是陈芸从中引荐,就这样陈芸莫名奇妙的得罪了婆婆,后来又因为弟弟借债帮忙担保,后弟弟有矢口否认的事加深了公公对陈芸的误会,斥责驱逐陈芸。沈复深知陈芸委屈但也无从辩解,他随陈芸一起离开了家,幸得友人帮助住进了萧爽楼。离开了父亲经济上的支持他们的生活非常清苦,他们主要靠沈复卖字画陈芸做女红维生。在封建礼教下陈芸得罪了公婆就等于犯了死罪,正是沈复的不离不弃解救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五篇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本书文字不长,但向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关于《浮生六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

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篇2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2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来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许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题记 或许有的人一生轰轰烈烈,或许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许有的人活得碌碌无为,有的人却光彩夺目。沈复是哪种人,我不得而知。关于他的生平,百度也仅是寥寥数语。但这本充满清新率真、情真意

《浮生六记》读后感_《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_《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五篇《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写于1808年。原书六卷,已逸其二,现仅存四卷,书中记叙了作者夫妇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坎坷际遇,和各地浪游闻见。 关于《浮生六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欢 迎大家来参阅。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 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 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 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 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 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 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_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_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1 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确实,以男性的眼光看,陈芸确实是一个可爱的女人:从外表看,长的不错,(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有一股娇憨的女儿之态;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但是自学成才,会写几句诗词,女红做的很好,炒的一手好菜,绝对是心灵手巧;重视礼节,但不死板;对自己青梅竹马的丈夫一片痴心,就算他不好好工作、喝酒嫖妓,也毫无怨言;甚至看到别的男人纳妾以后,还专心帮丈夫物色一个“美丽而有韵味”的小妾。这种漂亮又有情趣的女人,大概是每个男性所梦寐以求的妻子吧! 但是,女性是否愿意成为陈芸一样的人呢?恐怕不是。 受时代的局限,陈芸是一个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工作,经济上绝对的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当公公婆婆误解自己的时候,毫不辩解,任由自己被冤枉。当丈夫失业、经济拮据而丈夫却不去找工作,每天沉迷于书本时,也毫无怨言,任由丈夫所为。同样是受到时代的局限,不但容忍丈夫出入青楼,甚至还专心为丈夫物色小妾。在现在看来,实在是太糟践自己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沈复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男人”呢?这个绝对没有。

沈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沈复勉强算是一个富二代(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本来是个文学青年,后来家庭变故,就在19岁的时候放弃了科举,学习经商,从此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走遍了大清国。文青的毛病很重,失业的时候也不想着养家糊口,只顾着钻在故纸堆里,吟诗作赋。好面子,为别人作保,然后自己被债主追债。当妻子被父母嫌弃的时候,没有能力、胆量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妻子。不时出入花街柳巷,流连于青楼之上,在妓女身上一掷千金。 不可否认,沈复和陈芸彼此有深厚的爱恋,一片痴情,天地可鉴。但是只有痴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不能保护彼此,不能保护自己,不能修正性格上的缺陷,最后留下的只是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勉。 读《浮生六记》有感400字2 以男性的眼光看,陈芸确实是一个可爱的女人:从外表看,长的不错,(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有一股娇憨的女儿之态;虽然没怎么上过学,但是自学成才,会写几句诗词,女红做的很好,炒的一手好菜,绝对是心灵手巧;重视礼节,但不死板;对自己青梅竹马的丈夫一片痴心,就算他不好好工作、喝酒嫖妓,也毫无怨言;甚至看到别的男人纳妾以后,还专心帮丈夫物色一个“美丽而有韵味”的小妾。这种漂亮又有情趣的女人,大概是每个男性所梦寐以求的妻子吧! 受时代的局限,陈芸是一个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工作,经济上绝对的依附于自己的丈夫。当公公婆婆误解自己的时候,毫不辩解,

《浮生六记》读介绍模板笔记及感悟之欧阳光明创编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及感悟 欧阳光明(2021.03.07) 上学时曾学过浮生六记,只不过是它第二卷闲情记趣的一部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查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然后为了这物外之趣,我就真的去张目对日了,非但没有明察秋毫,反而被太阳狠狠的辣了眼睛,看什么都重影,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本上未必都是真的。 前段时间在图书角找书看,看到一本《浮生六记》,硬书壳上繁花绘影。书名清新脱俗,顿时就有了兴趣,拿来一读。结果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了,书中有些文字莫名的打动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浮生六记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是个小资的文人,书中记录的都是他生活细节包括游山玩水闺房情趣旅途坎坷花酒之乐,文笔精干,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令人神往。 本书开篇就讲闺房记乐,讲述作者沈三白与妻子芸娘相遇相知相爱相离的故事,芸娘父亲早丧,独自靠女红养活一家人,自己还学书认字,可以说是蕙质兰心了。两人相遇时作者对她一见倾心,两小无嫌,遂定终身。相知相爱时更是顾盼神飞情丝入魄不知东方之既白。两人在闺房中谈诗论书、赏月饮酒,外出游学时如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放假回家与爱人相见的时候又觉得一刻如年,不知更有此身。笔尖真情流露,情致动人。 这是全书最精华的地方,尤其是对芸娘的描写,让“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跃然于纸面,这也是我推荐大家去看的原因

了。 全书共六卷,有两卷已经遗失了,除了闺房记乐还有三篇,分别是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大部分是苦中作乐,浪游也多是为生活所迫。虽然是太平盛世,又是诗书传家,但是作者命运还是挺坎坷的,日子过得清寒,需得苦心经营。这里面也体现了文人的软弱,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是很无力的,为了生计漂泊大半个中国,虚耗自己的一生,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让人恨也恨不起来。 这书刻画了一个光彩照人又缄默沉静的女子,和她软弱无能又痴情一往的丈夫,平淡之处见深情,布衣菜蔬乐终身。在这个撑死的人比饿死的还多,自杀的人比他杀的还多的时代,我们应该静下来读一读这本精微的小册,给吃惯了大鱼大肉的肠胃来盘小咸菜,毕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读浮生六记的人生感悟

读浮生六记的人生感悟 一直觉得像《浮生六记》这样的书,非得于寒冷的冬日夜晚躺在被窝里读不可,窗外鹅毛大雪、北风呼啸,泡一杯暖胃红茶,就着一盏昏黄古老的落地灯,方能读出其中温暖绵长来。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如题,全书分为六记,分别为闺房乐记、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快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原作进前四记,后两记一般认为是伪作。但凡中国古代文学,囿于宗法礼教,很少涉及男女关系,于夫妻之情更难见到。因此今人很难有机会看到古人之米盐琐屑,闺房燕昵,唯独沈三白这本《浮生六记》,不仅详细记之,还将《闺房记乐》放于首篇。 “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第及焉”,沈三白给自己找了个很好的理由,歌颂男女之情的《关雎》被放在了《诗经》篇首,所以他也大大方方仿而效之。 "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往往年岁越长,越会有生命无常,转瞬即逝之惑,越喜欢回忆往事,就像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喜欢写传。“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负彼苍之厚”,人到中年,才有这份闲情雅致,若非如此,我们也不得认识其妻芸娘,这个到林语堂口中“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并非美人,用沈复自己的话说:“其形肖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然而真正可爱的女人不一定十分漂亮,但必定有情有趣。 我们生活中时长见到一种女子,于烟熏火燎中自带一股风情雅韵,能够于厨房中捣鼓出一桌别出心裁的饭菜,也能够于月上蕉窗之时与之邀月畅饮,煮书论茶,芸娘便是这样一类女子。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趣味来,易于从山川湖海中看出辽阔伤感来,这才是真正可爱的女子,决计和傻白甜扯不上关系的。 读罢此书,只觉心中情意绵绵,同样类型的书还有饶平如先生的《平如美棠》,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

浮生六记读书心得体会 《浮生六记》是清朝乾隆至嘉庆期间的沈复沈三白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随笔,水平极高,影响颇大,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原作仅剩四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补之二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传为晚清市井文人所补,风味大逊。“浮生”二字典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此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和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赌书泼茶、吟诗作画的有情调又惬意的淡雅生活,却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此君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做过商人,也曾以卖画维持生计,虽是名不见经传,但笔端独怀缠绵之情,用词遣句呈现一片性灵天分,且所述皆亲历之至爱至痛之事,特别是作者写其爱妻芸娘与之相伴相爱十数年间的恩爱,直至生死离别的情状,那种摄魂夺魄的悲情日月,读来犹在眼前,让人久不能释怀。文字则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之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负,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浮生六记》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先生的汉英对照本。林语堂在他译成《浮生六记》英译本后,感慨地向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而在他为《浮生六记》所写的序言中说道:“云,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他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最可爱的女人?她只是我们有时在朋友家中遇见的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慕之念。我们只觉得世上有这样的女人是一件可喜的事,只愿认她是朋友之妻。可以出入其家,可以不邀自来和他夫妇吃中饭。或者当她与丈夫促膝畅谈之时,你们打瞌睡,她可以放一条毛毡把你的脚盖上。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样的女子,不过在云的身上,我们似乎看的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浮生六记》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的一部自传体散文,写于1808年。书文字不长,但向 为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影响广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看完了浮生六记也该写点什么很少看这种言情类的货色,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我仰望着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 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摄生记逍》,这个我是百度来的。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然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打开《闺房记趣》,沈三白刻画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 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本来是专门给你夫婿筹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 酡颜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圆满姻缘一粥引之。 尔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妙的时间。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打动着。他们 的恋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凡最轻微的日常 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激动。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锻炼精绝,李(白)诗洒脱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生动。” 春景,三白欲携芸远出远足,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正人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 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 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 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 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其实现存的只有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不为人知。 《闺房记乐》是文本的核心精华,芸更是中心。阅读了沈复笔下的芸娘(与沈复同年出生),我觉得沈复真的气运很好,从文本的写作背景讲,他出生在清乾隆二十八年姑苏城南沧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且与芸娘这样可爱、识大体、有趣、有才的女子相识相爱相知相伴,多么幸运。 为什么说芸娘很可爱?她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通文辞(在那样的时代有一位有着有趣灵魂和学识的伴侣多么的难得);在大多数女性都会不愿自己的丈夫有妾,或是心中满是无奈,而芸娘却主动帮沈公子找寻年轻美貌的女子(这事放到现在也有很多女生不能理解,但是她却这样的通情达理。虽然我是女生,但是如果我活在当时,我是断然做不到这样的大气);女扮男装入庙会,为公公找小妾,芸娘真真的是一位通透识大体,情商也很高的女子。沈公子在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操心的地方,有芸娘为他打理一切,处理婆媳、公媳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的芸娘一生却是以悲剧结束。 也许是芸娘太过优秀到被嫉妒。因为会写字舞文弄墨,替公公婆婆传递家书和好心替公公找小妾(因为沈公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奔波想要有一个人照顾他),流言蜚语,因此失了婆婆的心;因为芸娘心善

替沈公子的弟弟做中间担保人,邻里闲言,被人到家催债失了公婆的心,沈公子和芸娘被赶出沈家(芸娘三十岁)。可以想象一下芸娘在当时的心情多么心碎。又因为之前给沈公子找的小妾憨圆(妓女,私下做的约定)被人抢走且被婆婆知晓而被憎恶,加上因为自己的弟弟出走、母亲病故一直悲伤过度,气的引发了血迹缠绵床榻,病骨支离(到这里芸娘三十四岁)。随后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被生活和病痛折磨,且与子女不能相聚,过着没有温饱的日子,即使在这艰难的境遇,仍然心善,不言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一处安定的住所,没有与公婆、子女在一起(四十一岁在扬州离世)。次年(沈复四十二岁)沈复父亲去世,至此,沈公子深受打击,以致想出世,后背友人劝阻。沈公子四十四岁时他的十八岁儿子去世。于四十六岁时作《浮生六记》。 沈公子的生活在三十岁(被赶出家)前,是美好幸福有趣的,与友人一起出游,闲逛各处美景,寻欢作乐。但是在此之后,生活亦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与父母儿女相隔甚远,且需要为生计奔波。一生的结局亦是冷色。 芸娘是读后感的主角。书中的美景描绘的非常好《闲情记趣》片段被选入语文课本中,对建筑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比如沈公子时代的黄鹤楼是三层的,现在是五层),书中还有对盆景、兰花有描写,尤其是在盆景插画方面的讲究的叙述。 2018年1月12日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浮生六记读后感(一) 在朋友推荐下读过一本叫做《浮生六记》的书,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时隔几年仍令我印象深刻。作者是清朝乾隆时期的人,名叫沈复,字三白,是个不红不紫的画师。本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全书共分为六个篇章,包含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篇文章。另外两篇《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说是后人仿写。《浮生六记》中尤其第一篇章《闺房记乐》用深情的笔墨,描写了聪明绝顶而又非常不幸的妻子——芸娘。因为这个可爱而又可怜的女人才使《浮生六记》让世人记住,才得以让它永远散发出了人生智慧的无穷芬芳! 可能是年龄渐长的缘故,同一本书,同样的我,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经历过后不一样的心境又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五年前读此书,似懂非懂,然后又找了其白话本看了一遍才透彻明了,对其中描写童趣的部分那时记忆深刻,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童心幼稚可爱的举动,读后觉得相当有趣,有些场景仿佛自己也曾经如作者一样玩过一样,身临其境,对其后的游山玩水一略而过,如今也忘光了;五年后的现在又重温此书,居然最最喜欢的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以《诗经》为模,第一篇章也列闺房趣事为首写开篇,本篇讲与他自己的表姐结为夫妻,可是古代传统封建的父母却对这对恩爱

夫妻的行为看不惯,对这儿媳也颇有微词,夫妻俩虽伉俪情深,最后终被赶出家门。两人生活举步维艰,甚至经常要到朋友家借宿,但能够苦中作乐,生活过的很有情趣。可惜后来妻子生病早死,沈复很悲伤,十分怀念妻子,觉得要把这段感情和记忆流传后世,便写了这本书。它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它却被埋没百年之久。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光彩才第一次展现于世人眼前。林语堂、俞平伯等新文学家都极为赞誉这部作品。林语堂曾经说过“芸,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可爱的女人。”他当初把《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也曾说“应该叫世界知道,一方面以流传她的芳名,又一方面,因为我在这两小无猜的夫妇简朴生活中,看她们追求美丽,看她们穷困潦倒,遭到不如意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追求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福……” 我深深的被文中聪慧,娴淑,勤劳而又不失情趣,热爱生活的芸娘所打动,也为很多沈复与芸娘间的夫妻生活小片段流露出来的伉俪情深所感动,因此现在的芳邻二八的我最喜爱的还是第一篇章《闺房记趣》。文中插花摆设的花艺技巧可看出芸娘不落俗套的生活品味,很有自己的眼光和见地;文中芸娘用六个小碟,五围一碟合为一梅花状供陈用不同颜色的小菜待客,可见她蕙质兰心的灵巧创意;文中与其夫君关于“腐乳与卤瓜”和“茉莉与佛手”小品对话故事,也让人见识了芸娘的聪明机智过人的头脑;文中她的“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词句,以及对唐诗宋词李白杜甫诗型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可见她又不失才气;她对婆家尊老敬爱幼,谦和有礼的美好品德也无一不在书中时有体现,这也是我们现代诸多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

浮生六记读后感书评 01 《浮生六记》,很感人。闺房记乐,描写的很多场景,虽是日常生活琐事,但充满了无限的温馨。我相信,他们夫妻之间的举案齐眉、琴瑟和鸣,让现代人都羡慕不已。芸娘,精于厨艺,可以花费极少,却能摆上一桌可口的佳肴。芸娘聪慧之极,善于想办法解决生活的各类大小麻烦。比如与友人们郊游,提出雇佣他人现场解决饮食煮茗;住处有个地方无窗帘,改制旧竹帘替代;教别人巧做“活花屏”等,无处不体现了她心思灵巧。芸娘还是个热爱生活的小女子,用纱布包好茶叶,放于即将盛开的荷花苞中,待次日花开,烹煮雨水冲泡,香韵尤绝。如此心灵手巧,极有智慧的女性,我亦是自叹不如。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女子为媳的艰辛。婆婆不让媳妇代写家书,公公以为媳妇不屑代笔;公公让儿子为其寻妾,媳妇找到合适的,又被婆婆嫌弃;芸娘为小叔子作保借债,被公公误会是嫂子诽谤小叔向丈夫告状。夫妻二人,命运多舛。芸娘想给丈夫娶妾,意外生变,被婆家僧恶,身体每况愈下,家中上下更是厌弃。沈三白好心为他人作保借高

利贷,借款人携款逃跑,自已被催债。父亲训斥夫妻二人,要求他们自行解决,并扬言状告其不孝。夫妻二人被父母逼走,只能草草安顿儿女,14岁女儿到亲戚家当童养媳,12 岁儿子当学徒。从此一家人生死相隔两茫茫,儿子十八岁去世,芸娘四十岁左右客死他乡。 这本书,还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下的大家庭,亲人之间的自私、恶毒,亲弟弟独吞父母的财产,还在兄长面前装穷讨要安葬费。父母的处事不公,对家庭造成的重大破坏作用。 《红楼梦》像在锦缎上设色,《浮生六记》像在布帛上描绘水墨。生活中的许多人,不可能是王公贵胄,不可能有着红楼梦中的生活体现,但会是普通民众,对后者的生活却更能感同深受。《浮生六记》被称为晚清的小红楼,我个人觉得实至名归,值得大家阅读。 02 “事如春梦了无痕”,火了两百多年的散文随笔,清新、简洁,又深情、丰富。书名为《浮生六记》,实则只收录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这四记,最后两记,至今未有确切踪迹。 林语堂老先生曾说芸娘是中国文学里最可爱的女人,是否言过其实? “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