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多酚——蛋白质之间的络合及沉淀回收研究

茶多酚——蛋白质之间的络合及沉淀回收研究

二8二Do二.㈨I.;.№J复嗣科学※基础研究

测定其在595nm波长处的吸光度变化.以蛋白质的浓度对吸光度作标准曲线,得到相应的线性关系,以此计算样品的蛋白质含量,计算回收率。

14术瓜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木瓜蛋白酶的测定方法采用FIP法…】。以酪蛋白为底物1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规定条件下.样品水解酪蛋白时,每分钟释放出的溶解性多肽在275nm波长处所产生的吸光度与lumol酪氨酸所产生的吸光度相等时所需要的酶量。反应条件为37℃,pH6.9。

l5d一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用Brar止ild法测定”…:利用酶水解淀粉时释放出还原官能团,与二硝基水杨酸作用后形成在540nm波长处有吸收峰的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比色测定。一个a一淀粉酶活性的单位定义为:在规定的反应条件下,样品水解口T溶性淀粉时每分钟释放出l¨mol还原物质(以麦芽糖为标准物计算)所需要的酶量。反应条件为25℃,pH6.9,可溶性淀粉为底物,以3,5一二硝基水杨酸+四水酒石酸钾纳为显色荆。

2结果与讨论

2.1茶多酚的单体构成

茶叶中的多酚属于黄烷醇类化合物.与植物中大多数多酚类物质如丹宁酸等性质相似.因具有多酚类结构.故称为茶多酚。在茶多酚的分子结构中主要含有能与蛋白质形成氢健结合的两种活性基础:羟苯基和醅酰基。由于这两种基团构型上的差异以及羟基的变化而形成多种结构相似的组分,即儿茶素单体:对从绿茶中制备的茶多酚进行HPLc分析.与标准样检对证明为5种儿茶素单体: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cc)、儿茶素(DL—c)、表儿茶素(L—Ec)、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和表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Gce)。具体的研究结果我们已有另文报道”“。在这五种儿荣素单体中,

最具有与蛋白质结合活性的主要是两种酯型儿茶素即L—Ecc和L—Eccc两种单体,因为L—Ecc和L—EGcc分子中分别有两个能与酶蛋白酪合作用的活性基团:~个是醅酰摹,一个是羟苯摹。其他三种单位.L—EcG、D—Lc、L—Ec则只有羟苯基一个活性基团,靠这此活性基团,使得儿茶素能以氢键的形式与酶蛋白络合,从而形成浑浊和沉淀.即所谓的起混活性lhaze—aclive)。

22茶多酚一蛋白质之间的络合与起混现象

在啤酒、茶饮料及一些果蔬汁饮料中.起混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起混现象是酚类物质与蛋白质互相作用,络合成分子量较大的络合物的结果。起混的前提是有酚类物质的存在及蛋白质具备起混活性。实验LP帆祭到,茶多酚卜j多种蛋白质互相作用时,各种蛋白质的起混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茶多酚与猪胰蛋白酶作用时,只有当荣多酚浓度大于o.5%时,溶液才观察到起混和沉淀现象;而大豆分离蛋白加入各种浓度的茶多酚处理后,温浴后冷存,0.1%~0.3%的茶多酚处理浓度为浑浊,从0.4%的茶多酚浓度起,则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沉淀;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混合时,在温度低于35℃以及茶多酚的浓度小于o.1%的情况下,尤起混现象;当温度高于35℃以及茶多酚的添加浓度大于O.1%时,温浴10分钟后即可以看到明显的起混现象。此种结果々sieben等”-4’用单宁酸所做的实验结果相似。5iebcr【发现,在较低的温度下(<25℃),木瓜蛋白酶与单宁酸之前的作用比较轻微,几乎不起混。在较高的温度下,(>25℃),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起混现象,『fIi且这种起混现象与木瓜蛋白酶的脯氨酸含量相关。温度的提高使得分子中更多的活性位点暴露,从而促进了木瓜蛋白酶与茶多酚之间的络合;在与菠萝蛋白酶作用的过程中,当茶多酚浓度达到o.3%时,一经加热至35℃,即可见到有浑浊和絮状沉淀产生,起混现象相当明显,当茶多酚浓度达到08%时,无需加热即可!^L到明显的沉淀出现;用各种茶多酚浓度处理的a一淀粉酶.常温下无起混现象,但是于冰箱中4℃存放过夜后,从o.1%茶多酚浓度起,即呈浑浊乳液状;细胞色素c在加入茶多酚并温浴处理后,发现O.3%以下的茶多酚浓度,不产生起混,从0.4%的茶多酚处理浓度处,有明显的颗粒沉淀;酪蛋白是不容易起混的蛋白质,只有当荼多酚的浓度高于O5%以}并在35℃温浴2h后,才能观察起混现象。上述各种蛋白质与茶多酚作用时起混活性的差别,主要在于其分子组成巾的脯氨酸残基数量上的差别,Asano等指出“。2】.含有脯氨酸残基的蛋白质在与多酚类化合物络台时容易产生浑浊。如菠萝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属于来自植物的巯基蚩白酶,在每分子菠萝蛋白酶中有11个脯氨酸残基.木瓜蛋白酶中含有大约5%的脯氮酸““,因此这两种都具有较强的起混活性。许多蛋白质都具有这种起混活性。茶多酚的分子结构和含儿茶酚基的单宁酸等多酚类物质相似,在茶多酚一蛋白质络台

茶多酚——蛋白质之间的络合及沉淀回收研究

作者:黄惠华, 王少斌, 王志, 梁汉华

作者单位:黄惠华,王少斌,王志(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梁汉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与化学技术系,香港九龙)

刊名:

食品科学

英文刊名:FOOD SCIENCE

年,卷(期):2002,23(1)

被引用次数:17次

参考文献(14条)

1.Asano K.Shinagawa K.Hashimoto N Character - ization of haze - forming proteins of beer and their roles in chill haze for-mation 1982

2.Asano K.Ohtsu K.Shinagawa K.Hashimoto N Affinity of proantocyanidins and their oxidation products for haze forming proteins of beer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ll haze 1984(05)

3.Siebert K J.Carrasco A.Lynn P Y Formation of proteinpolyphenol haze in beverages 1996(08)

4.Siebert K J.Troukhanova N V.Lynn P Y Nature of polyphenol - protein interactions 1996(01)

5.Van Buren J P.Robinson W B Formation of complexes between protein and tannic acid 1969(04)

6.Kim J K.Cha W S.Park J H.Oh S L Cho Y J Chun S S Choi C Inhibition Effectagainst tyrosinase of condensed tannin from Korean green tea 1997(01)

7.Sekiya J.Kagiwara T.Monma T Inter - reaction of tea catechin with protein: formation of protein precipitate 1984(08)

8.Hara Y.Honda M The inbhibitonm of α - amylase by tea polyphenols 1990(08)

9.Yeo SlG.Park Y B.Kim I S Inhibition ofxanthine oxidase by tea extracts from green tea oolong tea and black tea 1995(01)

10.Amarowicz R.Shahidi F A rapid chromatographic method forseparationofindividualeatechinsfromgreentea 1996(01)

11.Liang H H.Kwok K C Properties of tea - polphenol - com - plexed bromelain 1999

12.Read S M.Northcote D H Minimization of varia tion in the reponse to different proteins of the Coomassie blue G dye - -binding assay for protein 1981

13.Stellmach B.钱嘉渊酶的测定方法 1992

14.Takahashi N.Yasuda Y.Goto K.Miyake T,Murachi T Multiple molecular forms of stem bromelain. Isoation and charac -terization of two closely related components SB 1 and SB2 197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覃思茶多酚对蛋白质起泡性能和乳化性能的影响及其在蛋糕中的应用2006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功效,因此茶多酚在食品体系中的运用是现在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蛋白质是食品体系中的一大主要营养素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发泡特性、乳化特性、持水力、凝胶特性等)对食品的品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对提高和改善蛋白质功能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利用茶多酚来改善则很少。本文着重从茶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着手,研究了茶多酚及其主要单体组分对蛋清蛋白、大豆分离蛋白、乳清浓缩蛋白及牛血清蛋白的功能特性(起泡性能和乳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也探讨了环境因素(pH值、盐离子浓度、蔗糖浓度)与茶多酚协同作用对蛋白质这些功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且初步应用了这种相互作用规律到两种不同工艺蛋糕的生产中来,目的是为蛋白质功能特性的改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加快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

试验中发现茶多酚对蛋白质的起泡性能和乳化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当添加0.3%的茶多酚时蛋清蛋白溶液(1%,m/v)此时的起泡性能最佳,发泡能力为对照的1.55倍,泡沫稳定性为1.87倍;大豆分离蛋白的发泡能力在茶多酚添加量从0%~1.0%范围内仅稍有升高,而其泡沫的稳定性则随着茶多酚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0%~0.5%呈下降趋势稍急,而之后泡沫稳定性下降的趋势较缓;乳清浓缩蛋白在添加0.8%的茶多酚时发泡能力最佳,提高到对照的1.53倍,泡沫稳定性则在含量为0.2%的茶多酚添加量时有所增强,增大到对照的1.58倍,其它点则降低稳定性。蛋清蛋白的乳化能力在茶多酚添加量为0.2%处有最大乳化能力,增加到了对照的1.97倍,大豆分离蛋白在0.8%添加量时有最大乳化能力为对照的2.21倍,乳清浓缩蛋白乳化能力在0%~1.0%添加量范围内一直升高,在1.0%时提高到对照的2.64倍,牛血清蛋白在0.4%添加量时有最大乳化能力,提高到了对照的1.33倍;但

茶多酚对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影响不大。

环境改变对茶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为:在过高和过低的pH值条件下,蛋清蛋白起泡性能降低,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浓缩蛋白受pH值影响不大;pH值对蛋清蛋白乳化性能影响不大,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能力随pH值增加略提高,乳化稳定性变化不大,乳清浓缩蛋白的乳化性能随pH值增加而提高。盐离子对蛋白质起泡性能影响不明显,可能因为盐量小作用不大;随盐量的增大,蛋清蛋白乳化能力而降低,乳化稳定性不变,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能均降低,乳清浓缩蛋白乳化能力稍有增强而乳化稳定性变化不明显。蔗糖能降低蛋清蛋白的起泡性能,而对大豆分离蛋白及乳清浓缩蛋白影响不大;随蔗糖量的增加,蛋清蛋白乳化能力降低而乳化稳定性变化小,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浓缩蛋白的乳化能力稍微增强而乳化稳定性降低。

主要单体组分研究的结果表明蛋白质的起泡性能和乳化性能的改善程度与单体所含活性羟基的数目呈正相关关系。

经过以上研究得出了茶多酚与蛋白质通过位点结合作用的理论:对蛋白质溶液起泡性能的影响主要是由各单体的活性羟基引起的,影响的程度与各单体的浓度以及其分子结构中活性羟基的数目紧密相关;对于蛋白质溶液的乳化性能也有相类似的影响。

在茶多酚对蛋清蛋白起泡性能和乳化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优化了添加茶多酚的蛋糕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蛋糕中添加茶多酚是切实可行的,制作的蛋糕不仅赋予了产品天然的茶色和独特的茶香味,而且对蛋糕的品质有很大的改善,表现为体积增大,气孔更加致密和细小,弹性也更加柔韧。其中戚风蛋糕体积最多增大到对照的1.42倍,海绵蛋糕体积最大增大到对照的1.81倍。

综上所述,茶多酚对蛋白质的功能特性有很明显的改善作用,而在蛋糕中添加茶多酚来提高蛋糕的保健作用和品质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暗示着茶多酚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性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多酚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在食品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期刊论文覃思.吴卫国.刘焱.李菁.吴小丽.QIN Si.WU Wei-guo.LIU Yan.LI Jing.WU Xiao-li茶多酚与蛋白质

的相互作用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食品工业科技2008(6)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功效,因此茶多酚在食品体系中的运用是现在的研究热点.蛋白质是食品体系中的一大主要营养素,蛋白质的功能特性(发泡特性、乳化特性、持水力、凝胶特性等)对食品的品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对提高蛋白质功能特性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着重从茶多酚对蛋白质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目的为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以及为蛋白质功能特性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学位论文石晶茶多酚粗提物的提取及其对大豆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2007

茶多酚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具有诸多药理性质和保健功能的抗氧化剂。本文对茶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茶多酚在蛋白质中的添加及茶多酚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在简单的试验条件下可用乙醇萃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在提取过程中影响得率的主要因素有

:浸提温度、提取所用溶剂中乙醇浓度、液固比、浸提时间及浸提次数。试验表明,茶多酚的得率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茶多酚的得率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达到60℃时茶多酚的得率最高,继续升高温度茶多酚的得率反而降低;溶剂浓度和时间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趋势与温度的相同,当溶剂浓度和时间分别达到60%和15min时茶多酚得率最高。通过响应面确定了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液固比为15:1,温度

61.7℃、乙醇浓度58.1%(V:V)、提取次数2次、时间23.9min。

近年来,对于茶多酚和蛋白质的络合,研究得到了一种茶多酚和蛋白质的作用模型,可以用“手一手套”模型来说明此反应。试验中主要影响因素有:茶多酚浓度、混合温度和pH值。通过响应面确定了茶多酚最佳的添加量及添加条件:浓度为0.089%的含有乙醇的茶多酚溶液,混合温度为

30.6℃,pH值为5.85。

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又对茶多酚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表明,在混合温度为40℃的条件下添加0.08%的茶多酚溶液时,蛋白质有比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在TP浓度为0.10%,混合温度为41.2℃,pH值为6.5时,蛋白质的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4.期刊论文覃思.吴卫国茶多酚对蛋白质功能特性影响研究初探-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5)

茶多酚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具有药理功效和实用价值的抗氧化剂,本文参考国内外关于多酚类物质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方面研究的文章,介绍了茶多酚的基本构成和理化性质,并就茶多酚影响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现状做了概述,对茶多酚在蛋白质食品和保健食品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预测和展望.

5.学位论文王琳黄芩与茶多酚对口臭致臭菌及致臭底物作用的实验研究2005

目的:通过黄芩与茶多酚对口源性口臭致臭菌及主要致臭底物-蛋白质作用的实验研究,探讨黄芩与茶多酚治疗口臭的效果,从而为利用天然药物防治口臭这一领域作出一些探索。

方法:(1)以致臭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具核梭杆菌以及口腔正常有益菌血链球菌为实验菌,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确定黄芩和茶多酚对四种实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利用蛋白质沉淀-光度法测定黄芩和茶多酚对于主要致臭底物-蛋白质的沉淀能力;(3)通过半胱氨酸激发实验,以挥发性硫化物(VSC)水平的下降百分比以及作用持续时间来评价黄芩和茶多酚在体内抑制致臭菌,减少其异味产物的释放,从而消除口臭的功效。

结果:(1)黄芩和茶多酚都能有效抑制所有实验细菌,尤其是茶多酚的抑菌作用更强;二者对口腔有益菌血链球菌的MIC值均高于其对致臭菌的MIC;(2)茶多酚具有较强的蛋白质沉淀能力,在510nm处的吸光度值A平均为0.466,而黄芩几乎没有蛋白质沉淀能力;(3)使用4mg/ml的黄芩和茶多酚漱口后,半胱氨酸激发的VSC水平下降百分比在20min,60min和120min时分别为38.31%,26.51%,16.78%和51.29%,37.42%,26.27%。二者的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144min和190min。而使用蒸馏水漱口的作用持续时间很短,只有46min,其在20min时的VSC水平下降百分比只有14.99%。三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

结论:天然药物黄芩与茶多酚都能在体内、外有效抑制口臭致臭菌,消除口臭;而茶多酚还具有较强的蛋白质沉淀能力,治疗口臭的效果更佳。

6.期刊论文秦远超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络合特性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沉淀反应,通过试验确定了茶多酚与蛋白质络合反应的最佳检测波长为280 nm.并据此研究了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与2种水溶性蛋白明胶、牛血清蛋白的络合反应,发现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和2种蛋白质均可发生络合作用,且其作用大小随着多酚的聚合程度及多酚与蛋白质的质量比的变化而变化.

7.学位论文吴阳宁茶多酚对几种食品用酶的络合特性影响及机理研究2005

本论文探讨了茶多酚与蛋白酶之间的络合机理研究,以蛋白质及活性的回收率为指标,研究络合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pH值、浓度、有机溶剂。并进一步研究茶多酚-蛋白酶的络合、沉淀及回收,用回收后的络合物来研究络合物的特性的变化(如最适温度、pH值、Km值、热稳定性等)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通过圆二色谱试验手段来获得二级结构的变化与活性之间的相关信息。获得以下的初步实验结果:

1.在595nm的波长条件下的吸光度为指标,研究多酚物质与蛋白质的络合起混现象,多酚主要选取单宁酸,蛋白质则选取明胶,实验发现温度、体系的pH值、有机溶剂乙醇、反应中的多酚-蛋白质的质量比都对多酚-蛋白质络合物的生成量有一定的影响,在40℃、pH3.5、乙醇浓度为6%、明胶和单宁酸的质量比为5:1,产生的络合物的量最大。

2.茶多酚和蛋白质有络合起混现象,在特定的蛋白质浓度下,从中国绿茶中提取茶多酚与各种蛋白质络合时的起混浓度分别为:猪胰蛋白酶为

0.5%;大豆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α-淀粉酶为0.1%;菠萝蛋白酶为0.3%;细胞色素C为0.4%。

3.以茶多酚作为原料,对菠萝蛋白酶、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细胞色素C等蛋白质进行络合、沉淀及回收,用Bradford法测定溶液中的蛋白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用0.7%的茶多酚对菠萝蛋白酶的蛋白质最大回收率为60%;0.5%的茶多酚对酪蛋白的最大回收率为7%左右;0.8%的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细胞色素C的最大回收率约20%左右。

4.研究与茶多酚络合后木瓜蛋白酶的回收率、热稳定性和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茶多酚地浓度为0.7%时,木瓜蛋白酶蛋白质的回收率和木瓜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79%和64%,以酪蛋白作为底物,对自由木瓜蛋白酶和TP-木瓜蛋白酶的研究性质进行研究,络合后木瓜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改变为从65℃~70℃,而最适反应pH值保持不变。与自由木瓜蛋白酶比较,TP-木瓜蛋白酶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这种提高与提高巯基含量是一致的。和茶多酚络合后木瓜蛋白酶的米氏常数发现没有变化,这些结果表明,茶多酚可以保护木瓜蛋白酶的活性。络合后部分α-螺旋转变为β-折叠,α-螺旋仅仅从23.4%减少到17%,β-折叠从41%增加到4

5.2%,β-转角从10.4%变化到11.1%,无规转曲从25.2%变化到2

6.8%。

5.茶多酚对胃蛋白酶特性的影响,以及胃蛋白酶与茶多酚络合后进行沉淀回收。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对茶多酚无抑制作用,沉淀回收率较低只有

10.4%,络合后的胃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以及最适pH值变化稍微变窄,而且二级结构的含量变化明显,在茶多酚与胃蛋白酶络合后,α-螺旋和无规转曲含量减少,β-折叠和β-转角含量增多。α-螺旋从28.1%较少到17.8%,β-转角从0增加到16.5%,无规转曲从37.9%减少到21.3%,β-折叠含量

6.从猪胰腺提取的α-淀粉酶与茶多酚络合后沉淀的回收及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络合后的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有所提高,最适pH值没有什么变化,而络合后的α-淀粉酶的耐热性有了一定的提高,络合后的Km值变小,α-淀粉酶的二级结构的四种类型的含量发生很大的变化,使β-折叠的含量从15.7%减少到0.0%,转变使α-螺旋、β-转角和无规转曲的含量都得到增加。α-螺旋含量变化较小从24.2%变化到28.2%,β-转角从26.0%增加到32.0%,无规转曲含量从34.2%增加到39.8%。

8.期刊论文梁靖.陈留记.杨贤强.须海荣茶多酚的络合作用研究进展-茶叶2003,29(2)

本文综述了茶多酚与金属离子、咖啡碱、蛋白质和β-环糊精的络合性质,为茶叶综合开发利用的深入开展、制订更合理的茶汤澄清化技术方案、改善制品滋味及茶多酚的提取纯化提供理论参考.

9.学位论文辜玲芳植物提取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蛋白质合成及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2008

本试验探讨了三种植物提取物(皂树皂甙、茶多酚、水飞蓟素)及其组合物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蛋白质合成及肝脏形态结构的影响。

1.试验一,选用均重约为12.84±0.12g 的秋花异育银鲫450 尾,随机分5 个日粮处理组,每个组设3 个重复,每重复30 尾鱼。每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不同日粮,分别是基础日粮中添加4mg/kg 的黄霉素、150mg/kg 的皂树皂甙、50mg/kg 的茶多酚和100mg/kg 的水飞蓟素,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饲养56 天后测定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肌肉和肝脏RNA/DNA 与蛋白质/RNA 比值、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抗氧化指标和分析肝脏形态结构。结果表明:①3种植物提取物对秋花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影响;②皂树皂甙能显著提高血清白蛋白( ALB)的含量;茶多酚能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力,降低血清尿素氮( BUN)含量;水飞蓟素能显著提高血清AKP 活力;③ 3种植物提取物对肌肉和肝脏RNA/DNA、蛋白质/RNA 比值无显著性影响;④ 3种植物提取物对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⑤水飞蓟素能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皂树皂甙、茶多酚能显著降低肝脏MDA 含量, 3种植物提取物对血清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无显著性影响;⑥ 3种植物提取物对肝脏没有损害作用,维持了肝脏正常的形态结构。

2.试验二,综合试验一的结果,筛选出效果较好的两种植物提取物并进行组合,进一步探讨其对夏花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蛋白质合成及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用均重约为1.51±0.01g 的夏花异育银鲫700 尾,随机分为5 个日粮处理组,每个组设4 个重复,每重复35 尾鱼。每个处理组饲喂不同日粮,分别是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0mg/kg 的复合植物提取物、150mg/kg 的皂树皂甙、50mg/kg 的茶多酚、150mg/kg 的皂树皂甙+50mg/kg 的茶多酚,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饲养56 天后测定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肌肉和肝脏RNA/DNA与蛋白质/RNA 比值、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①茶多酚能显著提高夏花异育银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 、降低饵料系数,复合植物提取物、皂树皂甙与茶多酚混合物能显著提高蛋白质效率、降低饵料系数;②与对照组相比,皂树皂甙和茶多酚混合物能显著降低肝脏MDA 含量;与茶多酚组相比,皂树皂甙和茶多酚混合物能显著提高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对照组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皂树皂甙组和茶多酚组;③试验组对RNA/DNA、蛋白质/RNA 比值无显著性影响;④试验组对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

综上所述,皂树皂甙、茶多酚、水飞蓟素对秋花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无显著性影响,但茶多酚、皂树皂甙和茶多酚混合物能显著提高夏花异育银鲫生长性能;三种植物提取物及混合物对异育银鲫蛋白质合成无显著性影响,但能保护肝脏免受损伤,维持正常的肝脏形态结构。

10.期刊论文罗非君.曹亚茶多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新进展-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

册)2001,21(4)

茶多酚具有抗癌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未明了.近年来,茶多酚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茶多酚能下调肿瘤细胞DNA拓扑异构酶与DNA引物酶的活性,抑制DNA的复制;茶多酚可明显促进WAF1/p21,KIP1/p27,p16,p18和p53蛋白表达,抑制cyclin D1,CDK4和CDK6表达,使细胞周期发生

G1/S与G2/M阻滞;茶多酚也能通过干预AP-1与NF-kB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抑制端粒酶活性等多种机制导致肿瘤细胞增殖抑制.

引证文献(17条)

1.杜淑霞.欧仕益.贝惠玲.徐丽茶多酚与牛奶蛋白互作对蛋白质离体消化率的影响[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2)

2.刘世初.孙志洪.王斌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及其应用机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家畜生态学报 2009(4)

3.覃思.吴卫国.刘焱.李菁.吴小丽茶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对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8(6)

4.王玉春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

5.陈景耀.张卫明.王习达.吴婷.陆长梅.吴国荣白芨多糖硫酸酯化及生物学活性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7(4)

6.郭宇姝.张沂.朱新生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方法进展[期刊论文]-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7(2)

7.王琳.杨小竺.胡德渝黄芩与茶多酚除口臭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06(3)

8.方丰华.周惠明.钱海峰果汁豆奶的稳定性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6(1)

9.陈晓燕.姜绍通.蔡静茶多酚对木瓜蛋白酶的络合作用及特性的影响[期刊论文]-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6(10)

10.姜守刚.蒋建勤.王建营.许明.胡文祥茶多酚的提取分离和分析鉴定研究[期刊论文]-药学进展 2005(2)

11.朱永兴.Hervé Huang.杨昌云饮茶不当对健康的危害:现象、机理及对策[期刊论文]-科技通报 2005(5)

12.孙素.须海荣蛋白酶及其在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茶叶 2005(4)

13.王亚辉香菇多糖硫酸酯的制备纯化、鉴定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王琳黄芩与茶多酚对口臭致臭菌及致臭底物作用的实验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5.苏二正.夏涛饮料中蛋白质-多酚混浊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4(3)

16.秦远超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络合特性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3(6)

17.蔡金星.刘秀凤茶饮料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0117078163.html,/Periodical_spkx200201002.aspx

授权使用:江南大学(wfjndx),授权号:6330b2ac-89c9-439e-b57f-9e6e0090c528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7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