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与人性尊严_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_庄世同

法治与人性尊严_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_庄世同

法治与人性尊严_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_庄世同
法治与人性尊严_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_庄世同

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9年第1期(总第85期) #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论文选登#

法治与人性尊严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辅仁大学法律系,台北)

摘要:作为现代民主宪政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态,法治的意义及其核心价值,不论在具体法律实践或抽象理论阐述上,却依然存在着极大争议。/大法官会议0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点,毋宁是一种/自由民主宪政秩序0的法治观点。无论是形式合法性或民主程序的法治要件,均无法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上,保证执政者或立法者不会借助法治的形式要件,来追求满足其政治野心或个人私欲的不正当目的。法治理想的追求,应当着重法律实质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就人性尊严的内涵来说,德沃金提出的两项人性尊严原则,内在价值原则与个人责任原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借镜的理论资源;特别是,他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诠释,亦即人具有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客观价值,适足以填补大法官人性尊严观的论述盲点。

关键词:法治;人性尊严;形式法治理论;实质法治理论;合法性;民主;德沃金

中图分类号:DF0-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28(2009)01-0037-15

法治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上的/规范之王0(K i n g No m os)[1](P283),一直是在理念与实践的交错互动中,考验着人类对于法治的信仰和坚持。早在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便曾对法治提出令人鼓舞的阐述,他说:/法治比一人之治更为可取。根据同样的道理,即使由个人来统治更好,也应该使其成为法律的守护者或侍奉者。,,崇尚法治的人可以说是崇尚由神祇和理性来统治的人,崇尚人治的人则在其中掺入了兽性,,,法律即是摒除欲望的理性。0[2](P1287)所以,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理想的法治,毋宁是一种/理性之治0(the rule o f reason)。

然而近代以来,伴随着主权国家的兴起,法治曾一度沦为主权者满足政治野心的统治手段,使得理性之治的法治理想,一时之间黯然失色。不过,接踵而来的理性启蒙思潮,猛力挥舞着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的理论大旗,加上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的诞生,再度把法治推向另一个历史发展的高峰。自此以后,法治不再只是思想家笔下的政治理想、革命家口中的行动口号、或者政客手中的政治筹码,而是现代民主宪政社会中与民众日常作息紧密相连的生活形态。

作为现代民主宪政社会不可或缺的生活形态,法治的意义及其核心价值,不论在具体法律实践或抽象理论阐述上,却依然存在着极大争议。鉴于此,本文尝试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梳理出一条贯穿两者的论述理路,以证立本文所欲主张的论点(thesis):人性尊严为法治的核心价值。首先,本文从/台湾地区大法官会议0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这一问题意识着手,考察台湾地区/大法官0对于

收稿日期:2008-08-28

基金项目:/台湾国科会0专题研究计划/Ronald Dw ork i n论法治与人性尊严0(项目号:96-2414-H-030-001)

作者简介:庄世同(1965-),男,台湾南投人,辅仁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法学博士。

这两个重要概念的诠释观点。接着,本文拟从理论视角探讨/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0,希望藉由审视形式与实质法治理论的学说争议,论证法治应以实质要件作为其核心要素。再者,本文进一步考察人性尊严的意义,并根据德沃金(Ronald Dw or k i n)的人性尊严观,检视/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0。最后则是对本文主题做简要总结。

一、台湾地区/大法官会议0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截至目前为止,在台湾地区/大法官会议0的六百四十五则解释当中,提到法治与人性尊严的解释文或解释理由书,分别为三十九则与七则。1以下,本文尝试对这些解释做简要的分析和比较,以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大法官0如何诠释这两个概念。o

(一)/大法官0的法治观

严格来说,/大法官会议0并未直接对/法治0这个概念做出诠释,而是在释字165号到645号的三十九则解释里,一再重申法治国、法治国家或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由此看来,/大法官0心中的法治理念,毋宁要透过她(他)们对法治国的诠释观点,才能一窥究竟。

综观这三十九则解释,从最早的释字165号解释开始,一直到最近出炉的释字638号解释为止,两者之间足足跨越了三十八个年头(1970年-2008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大法官0藉由许多重要的释宪争议,以不同或相似的论述方式,逐一表达她(他)们对法治国的看法。依照笔者自己的整理,/大法官会议0的法治国论述,涵盖了不同时期的/大法官0对于法律的来源、法律的制定、法律的适用、法律的内容、以及对法律的限制所提出的众多解读。进一步来看,这五种诠释法治的重要依据,大致可再区分为/外在0(ex terna l)与/内在0(i n ter nal)两大面向。外在面向乃法治展现于外的/形式性格0(for m al character),包括法律的来源、制定与适用,内在面向为法治蕴含于内的/实质性格0(substantive character),包括法律的内容与对法律的限制。

首先,/大法官0对于法治外在形式面向的诠释,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法律的来源:/应以民意为基础,始具正当性0(释字387号解释)。

2.法律的制定:必须/程序合法0(释字520号解释)、/人身自由之限制事项,应以法律定之0 (释字559号解释);必须符合/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0(释字574号解释)、/比例原则0(释字575号解释)、/法律明确性原则0(释字577、594、602、636、638号解释)、/法安定性原则0(释字592、620号解释)、以及/法律保留原则0(释字614号解释)。

3.法律的适用:要求/权利不得滥用0(释字165号解释)、必须/明确授权与依法行政0(释字514号解释)、以及/平等适用0(释字585、627号解释)。

其次,关于法治的内在实质面向,/大法官会议0则有下列看法:

4.法律的内容:旨在保障人民基本权利(释字175、373、384、471、486、490、503、535、591、604号解释)。

5.法律的限制:/采用成文宪法之现代法治国家,基于权力分立之宪政原理,莫不建立法令违宪审查制度0(释字371号解释)、/法官应依实质正当之法律为裁判之基本原则0(释字590号解释)。

最后,在其余的解释里,/大法官0提出一些综合内外在面向的法治观点:

6.释字525、589、629号解释:/法治国原则为宪法之基本原则,首重人民权利之维护、法秩序

法制与社会发展

1o本文引用的台湾地区/大法官会议0解释,系参阅台湾地区/司法院0的/大法官0解释网页,h ttp://www.j ud ici a.l gov.t w/ consti tuti on al court/p03.asp,2008-8-25。

接下来在本文或批注中,不再特别强调台湾地区的/大法官会议0或/大法官0,而直接以/大法官会议0或/大法官0简称之。

法治与人性尊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之安定及信赖保护原则之遵守0。

7.释字591号解释:/现代法治国家,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及宪法对人民基本权利之保障,人民既为私法上之权利主体,于诉讼或其它程序亦居于主体地位0。

8.释字626号解释:/使社会治安、人权保障、警察形象及执法威信得以维持或改善,进而促进法治国家之发展,自属重要公共利益0。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法官0的法治论述一方面呈现多元的诠释观点,可是另一方面也显现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盖在诠释法治国原则的三十九则解释中,/大法官0们时而着重外在形式面向的法治原则,时而强调内在实质面向的法治要求,有时却又主张综合两者的法治观点,如此多样分殊的法治论述是否意味着,法治是一种/争议性的概念0(contested concept)[3] (P137-164),因此欠缺某种所向披靡的法治理念,或者客观正确的法治核心价值。

(二)/大法官0的人性尊严观

如前所述,/大法官会议0对于法治的诠释,到目前为止仍然缺乏前后一贯的主张,这似乎代表:法治难以形成定于一尊的论述,而法治追求的核心价值也无法产生共识。例如,在着重法治外在形式面向的释字中,/大法官0除了强调程序合法、法律明确性、法律不溯及既往、信赖保护、法安定性、比例原则、法律保留等原则,系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以外,也强调法律的来源需有/民主正当性0(de m ocratic leg iti m acy),法律的适用必须符合明确授权、依法行政、平等适用的要求。这些注重外在形式面向的法治论述,其所欲追求的核心价值,简而言之,毋宁为/程序公平0(procedura l fairness)的法治价值。盖不论是主张法律来源须以民意为基础的民主正当性原则,或是主张人民可预见其行为法律效果、确保法律预先告知功能的法律明确性原则与其它相关原则,还是主张适用法律应秉持明确授权、依法行政与平等原则的法治要求,它们共同追求的法治理想,不啻是希望在由人民授权所建立的法律体制底下,每个人都可充分享有被平等对待与保护的自由权利,也就是说,在形成法律、制定法律、以及适用法律的/过程0中,应该让每个人都获得/公平0的处遇。

相对的,着重法治内在实质面向的/大法官会议0解释,则展现强烈的法治企图心。释字486号解释明白揭示:/人民基本权利之保障乃现代法治国家之任务0,这些基本权利除了宪法第7条至第18条以及第21条所列举的权利外,还包括第22条所称其它不妨害社会秩序公共利益的自由及权利。为了达到此一保障基本人权的实质法治理想,/大法官0于更早的释字371号解释说道:/现代法治国家,基于权力分立之宪政原理,莫不建立法令违宪审查制度。,,目的,,在保障宪法在规范层级中之最高性0。(粗黑标楷体部分为本文所加)换句话说,司法违宪审查制度,乃现代法治国家维护宪法最高性的必要手段。此外,宪法前言亦明文揭示,宪法存在的价值与目的,系为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奠定社会安宁与增进人民福利;从而,违宪审查与/大法官0解释宪法之目的,概如释字601号解释所言:/在于确保民主宪政国家宪法之最高法规范地位,就人民基本权利保障及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等宪法基本价值之维护,作成有拘束力之司法判断。0可见,违宪审查做为对法律内容进行实质审查的法治手段,其目的在确保人民基本权利免于实质不当之侵害,故法官/应依实质正当之法律为裁判0(释字590号解释)。由此不难推想,实质法治观背后所欲追求的核心价值,无非是/实质正义0(substantive j u stice)的法治价值,也就是自由民主宪政秩序所欲保障之人民固有的/道德与政治权利0(m oral and politica l ri g hts)。

经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程序公平与实质正义,都是/大法官会议0追求的法治核心价值。前者的落实,有赖法律外在形式要件的充分满足;后者的实现,则系于法律内在实质要件的完善保障。然而,这两种法治价值却经常处于相互冲突的状况,/大法官0们往往需要从中做出价值选择,以致造成她(他)们对于法治产生前后不一的看法。为了克服这个价值两难的困境,/大法官会议0试图提出综合内外在面向的法治诠释,力求在具体释宪案件中对法治国理念做出周详解释。是以,在释字525号以后的几则重要解释中,/大法官0对法治做出如此的阐述:/法治国原则为宪法之基本原则,

法制与社会发展

首重人民权利之维护、法秩序之安定及信赖保护原则之遵守。0这段话明白揭示两个重点。第一,法治(国)乃宪法)))即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的基本原则;第二,法治的要件,不再只侧重法律的外在形式特征或其内在实质要求,而是两者兼容并采,以追求人权维护、法安定性及信赖保护为宗旨。除此之外,本文认为这段话还隐含另一个重要观点,即法治的核心价值,既不是程序公平,也不是实质正义,而是某种足以化解两者冲突并使双方得以互相调和的上位价值,即/人性尊严0(hu-m an d i g nity)。

/大法官会议0对人性尊严有所著墨,首见于释字485号解释。在该解释的理由书里,/大法官0指出:/宪法系以促进民生福祉为一项基本原则,,。本此原则国家应提供各种给付,以保障人民得维持合乎人性尊严之基本生活需求,扶助并照顾经济上弱势之人民,推行社会安全等民生福利措施。0(粗黑标楷体部分为本文所加)接着,释字490号解释以反面表述方式说道:/服兵役之义务,并无违反人性尊严亦未动摇宪法价值体系之基础0。(粗黑标楷体部分为本文所加)释字550号则延续释字485号的看法表示:/社会福利之事项,乃国家实现人民享有人性尊严之生活所应尽之照顾义务0。(粗黑标楷体部分为本文所加)观诸这三号解释,/大法官0虽然以人性尊严做为其宪法解释的重要论述依据,不过究其内容,却仅止于将人性尊严视为维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标准,以及作为法律是否违背宪法价值体系的评价基础,实则并未阐释人性尊严的意义,直到释字567号、585号、603号以及631号解释,/大法官0才对人性尊严提出比较明确的说明。

释字567号解释对人性尊严有如下阐述:/思想自由保障人民内在精神活动,是人类文明之根源与言论自由之基础,亦为宪法所欲保障最基本之人性尊严,对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之存续,具特殊重要意义,不容国家机关以包括紧急事态之因应在内之任何理由侵犯之,亦不容国家机关以任何方式予以侵害。0(粗黑标楷体部分为本文所加)/大法官0认为,思想自由乃人性尊严的最基本内涵,因为它不仅保障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根源、言论自由的基础。从而,保障思想自由,即是保障最基本的人性尊严,此乃自由民主宪政秩序得以存续的重要基石,不容国家以因应紧急事态或者任何方式为由加以侵害。由此可见,在/大法官0的眼中,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尊严乃在于,人拥有/形成内在精神活动的自由思考能力0。随后,释字585号与603号解释对人性尊严做了更进一步阐释,特别是603号解释指出:/维护人性尊严与尊重人格自由发展,乃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之核心价值。隐私权虽非宪法明文列举之权利,惟基于人性尊严与个人主体性之维护及人格发展之完整,并为保障个人生活私密领域免于他人侵扰及个人数据之自主控制,隐私权乃为不可或缺之基本权利,而受宪法第二十二条所保障。0(粗黑标楷体部分为本文所加)晚近释字631号解释则再次重申上述两号解释的要旨,强调人性尊严、个人主体性与人格完整发展,系避免国家或他人侵扰个人私密领域与维护个人数据之自主控制的基本权利。

至此,我们可以对/大法官0的人性尊严观,勾勒出一个比较清楚的轮廓。她(他)们认为,人性尊严的基本内涵,毋宁为人的自由思考能力,也就是人得以维护其个人主体性、追求人格完整发展的/自主控制0能力。在这个意义下,/大法官0的人性尊严观,相当接近康德(I m m anuelK ant)的/道德自主性0(m ora l autono m y)说法。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有其根本价值和尊严,系因人可依其意志(w ill)选择依照/绝对命令0(the categorical i m perati v e)的要求,使自身成为服从普遍道德律法(m oral la w s)的立法者与行动主体,如此个人才能享有做为人的主体性地位,进而追求人格的完整发展。[4](P14-20)

(三)法治与人性尊严:/大法官0解释的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人性尊严无疑是/大法官0共同肯认的法治核心价值,因为她(他)们主张:法治国原则为宪法之基本原则,而维护人性尊严乃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之核心价值。所以,不管是捍卫程序公平的形式法治论述,或是追求实质正义的实质法治论述,最终皆以维护个人自主控制与人格完善发展的人性尊严价值,做为其法治理想的核心价值。

/大法官会议0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点,毋宁是一种/自由民主宪政秩序0的法治观点。然而,由于/大法官0对法治与人性尊严之间的关连性,并未做进一步说明,因此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审视。例如,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是否主张法治的内外在面向不可偏废?还是可被视为捍卫内在实质面向的法治观点?这个问题涉及/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0的理论争议。再者,人性尊严是否如/大法官0所言,旨在维护个人的自主控制?这便涉及/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0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继续探讨这两个重要问题,并尝试建构法治与人性尊严之间的论述关连性。

二、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一)形式与实质的法治理论

什么是法治?(W hat is the Ru le of La w?)这个长久以来争议不休的话题,同样在/大法官会议0的解释里持续延烧。如前所述,/大法官0解释涵盖了形式、实质、以及综合的法治论述。形式论述声称,法律的来源、制定与适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要件;实质论述主张,法律的内容,必须受某些实质要件的限制;综合论述则强调,法律的形式与实质要件不可偏废。由此可见,有关法治是什么的争议,无非是有关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的争议,而法治的要件之争,则可概括为法治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之争。

主张法治应以形式要件为重的论点,可统称为形式法治理论(for m a l theory of r u le o f la w),而主张以实质要件为重的论点,则称为实质法治理论(substantive theory o f ru l e of la w)。在当代西方的法政论述中,不乏对于这两种法治理论做深入学理探讨的研究,其中尤以美国法学者Brian Ta m anaha所做的比较分析,最为完备周延。

Ta m anaha在5论法治:历史、政治、理论6一书中指出,形式与实质法治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形式理论重视/合法性的适当来源与形式0(the proper sources and for m o f legality),实质理论则着重/对于法律内容的要求0(require m ents abou t the content o f la w)。[5](P92)依此,Ta m anaha针对主张法治需要具备何种要件所形成的不同论述,分别在形式与实质法治理论的论述光谱上,归纳出从单薄(th i n ner)趋向厚实(t h icker)等三种不同法治观点,如下表所示[5](P91):

单薄$$$$$$$$$>到$$$$$$$$$>厚实

形式理论1.依法而治(Ru le by

Law)=法律做为政府行动

之工具

2.形式合法性(F or m a l

L ega li ty)=普遍、前瞻、

清楚、明确

3.民主(D e m ocracy)+

合法性(L ega lit y)=同意

决定法律之内容

实质理论4.个人权利(Individual

R i ghts)=财产、契约、隐

私、自主

5.尊严权和/或正义

(R i ght o f D i gn ity and/o r

Justice)

6.社会福祉(Soc ial W e-l

fa re)=实质平等、福祉、

社群保存

依照Ta m anaha的分析,最单薄的形式法治理论,即/依法而治0的法治观,无疑是把法律当作政府行动的统治工具,并非约束政府作为的法律限制,故与西方法政学界普遍认同的法治观点背道而驰。[5](P92)再者,主张法治以形式合法性为要件的观点,则显得相当空泛(e m pti n ess),因为它认定法律只要具备前瞻(prospective)、普遍(general)、清楚(clear)、公开(public)、相对稳定(relatively stab le)等形式要件,便符合法治的要求。在此一观点下,较单薄的形式合法性理论主张,即使是邪恶的法律体制,也是法治的体制,而较厚实的形式合法性理论则声称,尽管法律的内容可能是不道德、甚至是邪恶的,但鉴于形式合法性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善0(mo ral good),足以建立一个对人民提供普遍行为指引的法律规则体系,故仍不失为法治的体系。[5](P93-99)至于最厚实的形式法治理论,除了认可形式合法性的要件之外,还主张需要加上民主程序的要件,才算符合法治的要求;换句话说,唯有经由/完善程序0(good procedures)所制定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不过这

法治与人性尊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不是指法律内容符合某种道德或正义标准之意,而是指程序上的完善性,或者哈伯马斯所说的/程序理性0(pr ocedural rati o na lity),足以做为实定法的正当性基础。[5](P99-101)相对而言,实质法治理论涵盖的三种类型,Ta m anaha分别以德沃金(Ronald Dw ork i n)的权利法治观、德国的法治国(Rech tsstaat)理念、以及社会福利权为例逐一阐述。在Ta m anaha眼中,德沃金是不折不扣的实质法治论者,盖其法理论主张,法律做为限制或允许国家强制力之行使的正当性手段,其目的在于保障个人实质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故Ta m anaha认为,德沃金的法理论属于最单薄的实质法治理论,亦即以确保个人权利做为法治的实质要件。[5](P102-104)1其次,德国的法治国理念由于深受康德权利哲学、纳粹历史经验、以及德国基本法第一条规定所影响,特别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乃国家一切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因此偏向较厚实的实质法治观点。[5](P108-109)最后,最厚实的实质法治理念则认为,国家负有使人民过更好生活的积极义务,故主张对社会福利权的肯认与立法,乃是法治所应追求的实质理想。[5](P112-113)

Ta m anaha对形式与实质法治理论的周延分析,的确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0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倘若主张法治仅需满足特定形式要件(形式合法性,或者/形式合法性+民主程序0),那么论者必须对形式理论可能面临的困境提出有力响应,否则将难以证立其形式法治论述。同样的,捍卫实质法治理想的主张也需要厘清某些疑虑或反驳某些批评,如此才能使其理论更加融贯周延。

(二)形式法治理论的实践困境

支持形式法治理论的学说,大体上不脱两种见解。第一种见解认为,法治系以/形式合法性0 (for m a l lega lity)为要件,只要法律具备前瞻、普遍、清楚、公开、相对稳定等形式性格,即足以建立法治的政府;海耶克(Friedrich A.H ayek)、富勒(Lon L.Fu ller)、拉兹(Joseph Raz)等人,分别以不同论证来捍卫此种形式合法性的法治观。o第二种见解主张,除了形式合法性以外,法治还需具备民主要件,也就是说,前瞻、普遍、清楚、公开、稳定的法律规范,必须经由民主程序所制定,才真正符合法治的要求;哈伯马斯(Jurgen H aber m as)与W aldr on的论点,明显偏向这种程序论的形式法治观。?

法制与社会发展

1o

?Tamanaha将德沃金归为最单薄的实质法治论者,主要是以德沃金早期主张的/权利法治观0(t he ri gh ts concepti on of the ru l e of l a w)作为根据,参见Ronald D w ork i n,P olitical Judg es and t h e R ule of L aw,i n A M a tte r of P ri nc i ple,Oxford U nivers it y Press,1985,pp.9-32。然而,从德沃金近来针对人性尊严所作的论述来看,似乎已转向支持更为厚实的法治理念。参见:Ron al d Dw or k i n,Is D e m oc ra-c y PossibleH ere?,Pri nceton Un i versity P ress,2006;以及庄世同:5合法性与整全性:对德沃金法治观的审视与反思6,载5第一届法律思想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迈向多元典范的法理论6,2007年,第1-22页。

他们三人捍卫形式合法性的法治理论,大体上是这样的。海耶克主张,法治系指/政府的所有行动,受到先前已经制定和公布的规则所拘束0(governm en t i n all i ts acti ons i s bound by ru les fi xed and announced b eforehand),也就是所谓/形式法律之治0(t he ru l e of f or m al l a w),如此不仅可以让我们明确预见政府将于何种情况行使其强制力,并让我们基于此一认识规划个人事务,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立法的公正(i m parti al)、避免法官或有权机关的裁量(d iscreti on)、以及确保法律之前的平等(equalit y bef ore the la w),从而防止专断政府(arb itrary governm en t)的产生;参见Fri edri ch A.H ayek,The Road t o Serfdo m,TheU n i vers it y ofCh icago Press,1944, pp.72-79。富勒虽然力主法律有其/内在道德0(i nner/i n t ernalm orality),亦即他所提出的八项/合法性原则0(pri nciples of le-galit y),不过他也同样认为,法治的要素在于:政府对于公民的行动,必须忠实适用/业已宣告、为人民所遵守、并明定其权利义务0的规则,也就是适用具有/普遍宣告形式0(the f or m of general declarati on)的规则。参见Lon Full er,The M orality o f L aw,re-vised ed,YaleUn ivers it y Press,1969,pp.209-210。拉兹的形式法治理论强调,法治广义而言是指/人们应遵守法律并受其所治0,狭义来说是指/政府受法律所治并臣服法律0;从而,法治之所以是一种形式观点,其关键就在于,法律不问其制定来源或内容为何,都共同来自一个基本理念:/法律必能指引其臣民行为0(t he la w mu st be capable of gu i d i ng t h e behav i ou r of its s ub j ects),亦即,法律具有作为/二阶排他行动理由0(second-ord er excl u si onary reason f or acti on)的/正当权威0(l egiti m ate au t horit y)的能力;参见Joseph Raz,The Au t horit y o f L a w:E ssays on L aw and M oralit y,Oxford Un ivers it y Press,1979,pp.28-33,pp.209-214。哈伯马斯指出,法治与民主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连,因为他认为:实证法的正当性(t h e legiti m acy of positi ve la w),系建立在程序理性(procedu ral rati on alit y)之上,而程序理性乃是一种着重理性沟通的论述原则(d iscou rse pri n ci p l e),论述原则则是民主程序(de m o-cratic procedu re)的核心原则;参见J rgen.H aber m as,Be t w een Fac ts and Nor m s,W illi a m Rehg,trans,M I T Press,1996,pp.451-460。同样地,W aldron也提出一种强调程序重于实质的/程序法治观0(t he procedurali s tm odel of t he ru l e of l a w),而且他认为,德沃金的法治理论,事实上带有强烈的程序论倾向;参见Jere m yW al dron,Th e Ru le of Law a s a Th e a te r of Deba te,i n J us ti ne B url ey,Ron-a l d Dw orki n and H is Critics,B l ackw ellPub lis h i ng,2004,pp.319-336。

法治与人性尊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虽然这两种形式法治理论对法治要件有不同看法,不过本文认为,两者仍然共同支持两项重要命题。第一项命题是/法律至上0(the supre m acy of la w)命题,它主张:法律具有限制政府及个人行为的至高无上地位。第二项命题是/道德中立0(m ora l neutrality)命题,主张法治乃超然于多元道德观点之上的中立之治。这两项命题可说是整个形式法治理论的理论基底,因为/法律至上0命题要求,法治的政府,必须是/以法为尊0、/摒除人治0的政府,而/道德中立0命题宣称,唯有形式面向的法律,才能在众多道德观点中保持中立,使得个人保有规划美好人生愿景的自由,进而促进个人的自主和尊严。1

初步来看,法律至上与道德中立的形式法治命题,的确有其论述上的说服力。盖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乃摒除个人私欲的理性之治0这个论点以来,追求法治理想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借助法律来节制权力的滥用,以防止暴政(tyranny)产生。是以,法律不但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必须超越个人的主观价值和欲望,如此才有可能达到避免暴政的理想,就此而言,形式法治理论似乎是最有可能实现此一理想的法治理论。不过,如果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实际情况则未必如此。形式合法性与民主程序固然都强调,唯有形式、道德中立的法律规则,才能为人民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使其对法律的要求有合理预期,进而充分享有安排个人事务的自由。然而,人类历史上的法治实践经验却告诉我们,符合形式合法性与民主程序要件的国家,同样有可能沦为专制独裁的国家,纳粹政权便是典型的例子。

形式法治观之所以可能导致上述的实践困境,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形式合法性的空洞性(e mpti n ess):由于形式合法性仅着重法律的外部形式特征,并不主张法律内容需实质上符合特定要求或受一定限制,所以很可能成为少数有权力野心的立法者为满足私欲而加以运用的统治工具,以致最终造成恶法横行(effectua te ev il la w)的结果。第二,民主程序的不可预测性(unpred ic-t ab ility):尽管主张民主程序为法治必要条件的形式法治理论强调,具备形式合法性要件的法律规则,仍需以民意为基础,始有其正当性。然而,以多数决原则作为主要运作模式的民主程序,同样难以防范立法者可能利用多数优势遂行其个人私欲,进而制定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法。1939年纳粹德国立法通过的纽伦堡法案(Nure mberg Act),便是在形式合法性与民主程序这两项形式法治要件的双重加持下,所制定出来的恶名昭彰的法律。

由此可见,无论是形式合法性或民主程序的法治要件,均无法在法治的具体实践上,保证执政者或立法者不会借助法治的形式要件,来追求满足其政治野心或个人私欲的不正当目的。因此,在法治实践的层面上,形式法治理论往往有可能产生少数专断或多数暴力的人治结果,而与它追求法律至上与道德中立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三)对实质法治理论的质疑

既然形式法治理论有难以克服的实践困境,这是否意味着,实质法治理论才是妥善的法治论述?对此,本文持肯定看法,并且会在下一节中论证,法治的中心要件与核心价值,乃是/保障人性尊严0。不过在此之前,本文拟先审视对于实质法治理论的两项质疑,亦即/不存在正确的实质法治观点0以及/实质法治观是反民主的0。

实质法治理论主张,除了形式要件以外,法治还有其实质要件,也就是说,法律必须具有某种实质内容,例如保障个人权利、人性尊严或社会福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法治的理想。对此,实质法治观首先面临的重大质疑是,基于多元价值(p l u ral va l u es)与道德争议(m ora l disagree m ent)系不可

1参见Fri ed ri ch A.H ayek,The R oad t o Serfd o m,Th eUn i vers i ty ofCh icago Press,1944,pp.72;Lon Fu ller,The M ora lit y of L a w,rev i sed ed,Ya l e Un i versity P ress,1969,pp.210;Joseph Raz,The Authority of L a w:E ssays on Law and M oralit y,Oxford Un i versity Press, 1979,pp.220-221。

避免的事实,在理论上实难以证立(j u stify)有客观正确的实质法治价值存在。1显而易见的,这项质疑是站在价值多元论与道德相对论的立场,对实质法治观隐含的道德客观论主张,提出理论上的反省和批判,并据此指出,既然我们不可能对什么是正确的个人权利、人性尊严、社会福祉等实质理念有所共识,那么唯有尊重并包容多元相对之道德价值的形式法治观,才是我们理应追求的法治理想。

本文认为,形式法治论者这种价值多元、道德相对的论调,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首先,就价值多元的主张来说,这个世界存在多元价值体系的事实,不必然导出没有正确价值的结论。其次,就道德相对的论点而言,尽管相对论者声称,她(他)们是站在超然的立场上,对道德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性、描述性的后设理论反省(m eta-theo retica l reflection),进而得出无法找到绝对客观正确之道德价值的结论;然而,相对论者最终仍须对人们关心的道德议题表态,而且不管她(他)们对堕胎、安乐死、色情、同性恋婚姻、死刑存废这些重大议题的说法为何,她(他)们都不能躲在相对论的保护伞后面继续佯称,其说法是相对的、并非真正正确的。o最后,建立在价值多元论与道德相对论之上的形式法治观,还是得对上一节所说的法治实践困境问题先提出理论响应,否则根本无法取得批判道德客观论的适格地位。以二十世纪发生的大规模种族屠杀(genocide)事件为例,相对论者如何能够在理论上宣称,/滥杀特定族裔的无辜人民0这种行为,在道德上不是真正错的行为(is no t a truly m oralw r ong)?

除了上述来自道德多元相对主义的质疑以外,对实质法治理论的另一项质疑认为,实质法治观本质上是一种反民主的主张。这个反民主的批评,包括/理念0与/制度0两个层面。理念层面的反民主质疑,主要是批判个人权利的实质法治观,它认为,主张法治要件应当包含个人实质权利,这无异于承认/个人权利胜过(tru m p)民主程序0。制度层面的反民主质疑则指称,将法令是否违反实质法治要件的问题交由司法机关判断的司法审查(j u d icial revie w)制度,已严重侵犯具有民意基础之国会机关的立法权限,从而违背权力分立的民主原则。

以上两种反民主质疑,实际上都是从/多数决民主观0(the m a joritarian conception o f de m ocracy)的角度,来批评实质法治观的不是。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民主是否应以多数决原理作为其核心要素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德沃金便认为,多数决民主观并不是对民主的最佳诠释,在他看来,民主的真谛在于,透过宪法建立的民主程序,确保每一位公民在政治社群中的平等地位,也就是让每一位公民的个人权利,可以获得平等的关注与尊重(equa l concer n and respect)。所以,德沃金主张,对民主的最佳诠释,毋宁是一种/宪政主义的民主观0(the constit u ti o na l conception of de m ocracy)。[6](P15-39)

基本上,本文认同德沃金对于民主的诠释,并且认为,以多数决民主观来批评实质法治理论违反民主精神的说法,与多元相对论的质疑相同,一样欠缺说服力。盖从理念层面的质疑来看,强调权利胜过民主是一种反民主论述的说法,其实已隐含多数可以决定少数命运的评价立场;此一立论,如前

法制与社会发展

1o这项质疑攻击的主要对象,正是德沃金。他在早期的著作里提出两点主张: 1.每一个法律案件都有/唯一正确答案0(s i ngle right an s w er);2./整全法0(l aw as i ntegrit y)毋宁是对法概念(t h e con cep t of l a w)所作的最佳诠释。晚近,德沃金更明确主张:法哲学无非是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一部份,任何一种法理论,即使是自诩为描述性(d escripti ve)学说的法实证主义理论,也都植基于对某种/理想法概念0(the as p irational concept of l a w)-亦即法治或合法性价值(t h e val u e of l egality)-的追求;其中,他所捍卫的/政治整全0(politi cal i n tegrit y)价值,无疑是最佳的法治价值。有关德沃金正确法律答案的主张,可参见Ronal d Dw ork i n, T aki ng R i gh t s S eriousl y,Du ckw ort h,1978,ch.13;有关整全法的主张,参见Ronal d D w ork i n,Law.s Emp ire,H arvard U n i vers it y Pres s, 1986,c h.7;至于政治整全的法治价值论述,则可参见Ronald Dw ork i n,Justice i n R obes,H arvard Un i versity Press,2006,ch.6。

本文对于道德相对论的反驳,深受德沃金批评/内在与外在怀疑论0(t he i n ternal and externa l s k epti cis m)的观点所影响。德沃金基本上认为,这两种怀疑论都属于他所称的/阿基米得哲学0(the A rch i m ed ean ph il osophy),而支持这种哲学论调的学者往往主张,她(他)们对于法律、政治、道德领域之价值判断所做的研究,乃是二阶、中立、描述性的分析,并非试图提出某种一阶、实质、评价性的论述。据此,德沃金直接质疑这种/描述性0论述的妥当性,并以哈特与拉兹的法理论为例指出,分析法实证主义,实际上是追求/效率0(effici en cy)法治价值的规范性法理论。参见Ronal d Dw ork i n,Justice in R obes,H arvard Un i versity Press,2006, pp.150-155,pp.162-176;以及庄世同:5描述性法理论是可能的吗?一个批判性的反省6,5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6第21期,第1-46页。

法治与人性尊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所述,仍然必须针对价值相对主义与形式法治观所面临的实践困境,提出强而有力的论据来回答,为何经由多数决民主程序所制定和执行的种族歧视或种族屠杀的法令政策,乃是无关道德对错、而且还是合于民主法治要求的作为。同样的,从制度层面的质疑来看,倘若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确实因其反民主性格而有害法治,如此是否表示,依赖有民意基础的国会与多数决民主机制所制定通过的法律,就不会产生违背法治要求的结果?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为多数人的立法,并不保证可以摆脱摒除私欲的人治色彩;更何况,现今的民主制度为代议民主制,法律系由人民选出的代议士所制定,并非由人民自己创设,如此反倒更有利于立法者以法律作为满足个人野心或欲望的手段,致使法律沦为遂行人治的最有效工具。因此,追求/法律至上、摒除人治0的法治理想,其关键不在于法律需要具备多少形式特征,或是制定、解释及修改法律的权限应当掌握在多少人手里。真正的关键毋宁在于,法律如何能让我们免于私人野心与欲望的宰制,进而建立真正的理性之治(the r u le o f reason)。在这个意义下,法治的要素,不是取决于法律形式外观的量化要求,而是取决于法律实质内容的质化强度。

总结以上所述,本文认为,追求法律至上与摒除人治的法治理想,不应是追求建立一个形式合法与道德中立的法律国度,盖这种形式观点完全忽视法律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0(t h e quality o fm ora l argum entati o n),反而容易沦为政治野心家谋取个人私利的最佳论述工具,最终演变为/打着法治反法治0的人治之治。是以,法治理想的追求,应当着重法律实质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易言之,防止暴政、避免人治的最佳法治论述,不是去规避世间是否存在客观正确之政治道德价值的问题,而是勇于提出一套融贯的政治道德论述,证立它是法律制度之所以有其存在意义的核心价值,如此才更能有效防堵个人私欲对于法治的渗透与染指。

三、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一)个人权利、人性尊严与社会福祉

无论是主张确保个人权利、保障人性尊严、或者增进社会福祉的实质法治理论,都可让法治拥有避免落入人治的免疫能力。问题是,三者之中,是否存在一个最佳的实质法治理念?对于这个问题, /大法官会议0明确主张:维护人性尊严与尊重人格自由发展,乃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之核心价值。又法治国原则既为宪法之基本原则,故人性尊严之保障,无疑为法治的核心价值。

对/大法官0来说,人性尊严作为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与现代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其目的是要确保个人自主控制能力、维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增进人民享有更好生活的社会福利制度。可见,在/大法官0的眼中,人性尊严不啻是统合个人权利与社会福祉的上位概念。对此,本文深表认同,并且认为,有鉴于人乃权利之主体,故任何个人权利的保障与实现,莫不以身为权利主体的人为依归,也就是以保障人的价值或尊严做为权利实现之目的。同理,增进社会福祉的主要目的,无非是想藉此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使其充分享有作为人应当拥有之有尊严的人生,故此,人性尊严无疑也是社会福祉所欲追求的核心价值。

基于以上理由,本文主张,人性尊严毋宁为法治的核心价值,盖不论是着重程序公平的形式法治理论,或者追求实质正义的实质法治理论,最终都可统摄在人性尊严的价值概念底下,致力于建构一个完善的现代法治国家,使人人都过着有尊严的美好人生。就此而言,/大法官0以人性尊严为本的法治观,不仅与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的基本价值完全契合,同时也对人性尊严的意义提出初步看法,那便是/自主控制0的人性尊严理念。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大法官0并未对此观点再作深入阐述,以致让我们难以理解,为什么/大法官0会主张自主控制是人性尊严的核心内涵?此外,自主控制真的是人性尊严的核心内涵吗?倘若如此,这是否也意味着,欠缺自主控制能力或者该能力有所不足的人,例如婴儿、精神病患、智能障碍者等等,便因此没有人性尊严?或者只享有较低程度的人性尊严?这些问题,无一不涉及到对人性尊严的更深层反省。因此,本文接下来先简短考察有关人性尊严

意义的学理讨论,接着再审视德沃金的人性尊严观,以求对人性尊严提出比较周延的论述。

(二)人性尊严的意义:一个简短的学理考察

当代探讨人性尊严意义的学者大多同意,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G i o vanni Pico de lla M irandola的拉丁文名著5论人的尊严6,可说是对人类尊严作有系统论述的最早著作。1不过,诚如美国学者H er bert Sp iegelberg所言,P ico所要捍卫的人类尊严,是把人当作/最值得赞叹0(m ostw or-thy of ad m iration)的/伟大杰作0(g reat m arvel)来看待,与现今我们对于人性尊严的一般性理解,也就是指对所有的人均给予其作为一个人应得之尊重(wo rthy of respect)的看法,实有极大差距,从而Spiege l b er g认为,人性尊严乃是启蒙时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观念。[7](P42-43,P48-49)人性尊严作为一个近代观念,并未如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的观念一样,在近代思想史上获得应有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将人性尊严纳入其宪法条文,以及国际法上若干重要宣言和公约给予明文保障,才使得人性尊严成为当代重要的研究课题。o依照Spiege l b er g的分析,哲学上对于人性尊严意义所做的学理探讨,大体上有五种观点[7](P48-53):

1.Pico的观点:视人性尊严为人类值得称羡的本质(nature)。

2.康德的观点:主张人的/尊严0在自于,人拥有将自身视为目的(end)而非手段(m eans)的道德自主(立法)能力。

3.Leonard Ne lson的观点:人性尊严是指,人具有将自己提升到一定教育程度以克服其实践过错的理性能力。

4.Abraha m Edel的观点:强调人性尊严是一种/建构0(construct),并可再区分为/实在论诠释0(t h e rea listic interpretation)与/工具论诠释0(the i n str um entalist interpretati o n)两种观点,前者把人性尊严看作一种人格理论(theory o f persona lity)的建构,后者将它视为建构理想社会(the i d ea l society)的工具或手段。

5.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尊严来自于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来自于人有选择如何行为的自由意识(free consc i o usness)。

Spiege l b er g对于这五种人性尊严观点都有所批评。首先,他认为Pico对人类尊严的乐观看法,既不足以在道德意义上提供我们一个给予人应有尊重的充分理由,而且还要面对来自人性悲观论者的批判。[7](P48-49)其次,他认为康德人性尊严论述的主要关注焦点是在于/道德0的问题,也就是/道德律0(m oral la w)的问题,而非/人所以为人0(m an as a hum an being)的问题。[7] (P50)再者,他批评Ne lson的人性尊严观过于/随机和不完整0(i n ciden tal and i n co m plete),以致无法作为证立道德及人权体系的有力基础。[7](P51)至于Ede l的尊严建构论,Sp i e gel b erg质疑,此种论调似乎意味着,在尊严的意义被建构起来之前,并不存在任何与尊严一词明确对应的事物,从而,尼采的超越观或纳粹的种族纯净论,都可取代尊严的位置而被加以建构。[7](P52)最后, Spiege l b er g指出,存在主义将人性尊严视为连结整体人类的存在脐带,其论述并非建立在康德式的理性论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由人类的脆弱性与有限性所表现出来的神秘基础之上。[7](P53)基于以上所述,Spiege l b erg提出他对人性尊严的看法。他认为,人性尊严有两个值得特别考虑之

法制与社会发展

1o参见G i ovann iP ico d ell aM i randol a,Oratio d e ho m inis d i g nitate(Oration on t h e Di g nity ofM an),Rob ertC apon i gr,i tran s,Regn ery Pub lis h-i ng,1496/1956;而当代对人性尊严意义作比较全面性讨论的文献则包括:Rub i n Gotesky and E rvi n Laszl o(ed.),H um an Dignit y: T his C e n t u ry and theN ext,Gordon and B reach,1970;Deryck B eyl evel d and Roger B ro w ns word,H uman D i gn it y i n B ioe t h i cs and B iol aw,Ox-f ord Un i versit y Press,2001。Robert P.Kraynak and G lenn T i nd er(ed.),In De fense ofH uman D i gnit y:E ssays for Our T i me s,Un i versit y of Notre Da m e Press,2003.

参见H erbert Sp iegel b erg,Hum an D i gn it y:A Cha lle nge,i n Rub i n Got es ky、E rv i n Laszlo,H uman D i gn it y:Th is Cen t ury and t h eN e x t,Gor-don&Breach,1970,pp.40-41;Deryck B eyleveld and Roger B ro w ns w ord,Hum an D i gn it y i n B ioe t hics and B iol aw,Oxford Un i versity Press,2001,pp.12-13;李建良:5人之尊严做为宪法基本价值之规范意义6,载5宪法基本价值学术研讨会6(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办,2006年11月23-24日),第6-7页,注5。

法治与人性尊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处:/作为内在价值的尊严0(dign ity as i n tri n sic value)与/作为值得尊重的尊严0(d i g nity as w orth-i ness of respect)。Spiege l b er g宣称,所谓/值得尊重的尊严0是指,/值得身为人的尊重0(worth i n ess of personal respect),而人之所以配享身为人应得的尊重,其原因就在于,人拥有使自己值得受尊重的/内在价值0,也就是拥有能够控制和实现自己是值得被尊重的/负责任的人的能力0(the capacity o f be i n g a responsi b le person)。[7](P58-60)因此,内在价值毋宁是人具有值得尊重之尊严的基础,而主张人有内在价值的证立根据(grounds),则必须进一步探求/人之为人的某些普遍特征0(cer-tain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i n m an qua m an)。[7](P61)

除Spiege l b er g外,英国学者Deryck Bey leveld与Roger B ro wns w ord二人,也对人性尊严作出相当完整的考察和分析。他们主张,有两种人性尊严观需予以明确阐释和区别:/作为授能的人性尊严0 (hum an dign ity as e m po w er m ent)与/作为限制的人性尊严0(hum an d i g nity as constra i n t)。[8] (P11)

人性尊严作为一种授能的观点,实与宣称人的尊严系来自人有其自主性(autono m y)的论点类似,皆以人性尊严作为人权(hum an ri g hts)的证立根据,主张人拥有某种内在价值或属性(proper-ties),不仅能让人看重(va l u e)自身的存在,同时也表示人拥有一种应该被滋养(nurt u red)、被尊重(respected)、被保护(protected)的价值。[8](P21-23)反观人性尊严作为一种限制的观点则强调,人性尊严乃社会构成价值(the constitutive val u es o f our society)的一部份,故对于人性尊严的尊重无非是指,对于人的自主选择给予一定限制,使其符合社会集体意识或基本价值,以求保障所有人的生命,并限制那些/显然只影响自身的行为0(apparentl y m erely self-affecti n g conduct)。[8] (P29-38)1此外,Beyleve l d与B r owns w or d还指出,也有人将人性尊严视为/有尊严的行为0(d i g-n ified conduct),在这个意义下,人性尊严毋宁是一种美德(v irtue),一种在面对社会和自然逆境(social and natural adversity)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态度(m oral attitude)或良好品行(good character)。[7](P58-63)

根据以上的论述,Bey leve l d与Bro w ns word归结出四个考察重点[8](P63-64):

1.在授能与限制的人性尊严观之间,存在着深层的紧张关系。

2.针对人性尊严乃人权(与义务)之证立根据的说法,仍有一定保留。

3.主张人性尊严作为一种限制的观点,可以来自康德式的取径(Kantian appr oach)-强调人负有不得妥协其自身尊严的道德义务,或者来自社群主义式的取径(co mm unitarian appr oach)-主张自主选择应受人性尊严之(社会)价值所限制。

4.人性尊严作为一种美德这个观念的源头,依然有讨论余地。

据此,两人进一步指出,有关人性尊严的讨论,可从两个不同出发点进行考察。第一个出发点认为,人性尊严的理念是要说明,人有哪些内在及普遍的显著特征;第二个出发点则认为,人性尊严是要说明,人在特定社会中的社会存在价值。从而,除了声称人系来自上帝形象(the i m age o fGod)的神学观点以及主张人性尊严是一种美德的实践观点之外,Bey leveld与B ro wns w ord针对这两个出发点所分别蕴含的授能与限制的人性尊严理念,提出四种世俗的(secu lar)人性尊严观[7](P64-66):

1.人性尊严作为人类的显著特征与作为人权及义务的证立根据(H um an D i g nity as the D isti n cti v e 1以人性尊严来限制显然只影响到行为人自身行为的典型案例,可以法国的/侏儒投掷案0(Dw arf-t hro w i ng case)及德国的/偷窥

秀案0(Peep-Show case)作为代表。在侏儒投掷案中,法国法院认定,尊重人性尊严为公共秩序(ordre pub lic)的构成要素之一,

因此,原告在夜店(n i ght cl ub)所表演的人球投掷秀,即使是基于行为人的自由意志把自己当作物一样来对待,显然已经糟蹋自己身为人的尊严,而有害于公共秩序之维护,参见Deryck B eyl evel d and Roger B ro w ns word,H uman D i gn it y i n B ioe t h i cs and B iol aw,Ox-

f ord U n i vers it y Press,2001,pp.25-27。同样的,德国法院根据其基本法保障人性尊严的规定指出,有鉴于人性尊严代表一种客观价值或客观善,故不问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出于自愿,只要违反此一客观价值就应该予以禁止或处罚,从而,在偷窥秀中表演的脱衣舞娘,即便其行为系出于自愿,也都侵犯了人性尊严所要保障的客观价值,而应该加以限制或禁止,参见Deryck B eyleveld and Rog-er B ro w ns w ord,H uman D i gn it y in B ioethics and B iolaw,Ox f ord U n i vers it y Press,2001,pp.34。

法制与社会发展

Feature o fH u m anity and as t h e Justify ing G r ound for H um an R ights and Duti e s)

(1)授能观:将人性尊严等同于人拥有/做出不受胁迫之选择的能力0(the capac ity to m ake un-

f o rced cho ices),并据此建构一个以增进个人自主(the pro m otion of i n d i v idua l autono m y)为中心的人权体制,我们可称之为/自由主义的人性尊严观0(li b eral conception o f hu m an dign ity)。

(2)限制观:从康德的道德义务(m ora l duties)观点出发,同样主张人性尊严旨在促进个人自主,然而也同时强调,人的自由行动(free action),应受/不得妥协个人自身尊严的义务0(the duty not to co m pro m ise one.s o w n dign ity)所限制。

2.人性尊严作为给予社会特定认同的价值(H um an D i g nity as a V alue t h at G ives a Co mm un ity its Particu lar I dentity)

(1)授能观:将自主的个人行为视为社群首要价值,主张一种授能的人性尊严观,然其理由并非来自肯认自主能力为人的普遍特征,而是从社群主义的观点强调,鉴于个人自主乃社会基本价值,故人人皆负有促进自主行为的社群义务。

(2)限制观:否认个人有某种内在价值,主张每一个社群都有其特定的人性尊严观点,可以之作为限制个人自主行为的价值标准。

总结以上的学理考察来看,本文认为有关人性尊严意义的讨论,无论是Spiege l b er g偏向哲学思想层面的探索,或者Bey leveld与B ro wns w ord侧重功能层面的分析,都共同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是否有某种普遍的内在价值?如果有,这个价值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则是:人是否负有尊重自己与他人尊严的道德义务或责任?如果有,其证立根据是什么?对Sp iegelberg来说,这两个问题无疑是探讨/作为内在价值的尊严0与/作为值得尊重的尊严0的根源,而对Beyleveld与B ro w n-s w ord来说,则是/作为授能的尊严0与/作为限制的尊严0的问题意识所在。然而,尽管双方都对人性尊严作了相当完整的学理考察,可是却没有进一步针对这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他们的论点或主张,以致让我们无从深入了解他们的人性尊严观是什么,也无从判断其看法是否有说服力。就此而言,相较于Spiege l b erg、B ey l e veld与Bro w ns word的研究来说,虽然德沃金未曾对人性尊严作过全面性的学理审视,不过其论述却是紧扣着这两个关键问题,明确主张他的人性尊严观点是什么,并且深入论证其主张背后的证立理由。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检视德沃金的人性尊严论述。

(三)德沃金论人性尊严

德沃金在5民主在这里是可能的吗?6一书中宣称,人性尊严是法律、政治与道德论述的/共同立基0(co mm on ground),而且是由以下两项原则所构成[9](P9-10):

1.内在价值原则(the pri n ciple o f i n tri n si c va l u e):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种特殊的客观价值。

2.个人责任原则(the pri n ciple of personal responsi b ility):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人生,负有使其成功实现的特殊责任,其中包括判断何种人生对自己而言是成功人生的责任在内。

从德沃金对这两项原则的阐述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人性尊严论述,完全是循着前面两个关键问题发展而成的理论。内在价值原则旨在回答人是否有普遍内在价值的问题,个人责任原则是要响应每个人何以负有尊重自己与他人尊严的责任。依此,德沃金进一步指出,这两项原则分别对应平等与自由两大政治道德价值。平等的政治道德价值,系来自于肯认每个人皆有其内在客观价值,故主张人人皆应受到同等的关注与尊重。自由的政治道德价值,则来自于肯认每个人都负有实现自我成功人生的特殊责任,所以,除了承认人人皆有追求与规划自我人生愿景的权利以外,也要承担与之相对应的尊重他人追求美好人生的道德责任。此外,德沃金还强调,平等与自由并非相互竞争、无法共存的对立价值,而是可以彼此兼容(co mpatible)的价值。[9](P10-11)

德沃金的思想一向带有浓厚的平等主义(ega litarian is m)色彩。因此,即使他强调自由与平等并非相互冲突的对立价值,而是彼此兼容的政治道德价值,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在人性尊严二原则当中,内在价值原则乃是个人责任原则得以成立的前提。试想:在缺少肯认每个人都有同等重要之客观

法治与人性尊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价值的情况下,主张个人负有追求美好成功人生的道德责任,是毫无道德意义的,因为每个人对美好人生的看法不尽相同,故在各自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倘若不承认她(他)人与自己一样,拥有足以承担其个人特殊责任之身为一个人的价值,那么便无异于承认,每个人都可以把别人当作实现自我成功人生的工具或踏脚石,如此一来,声称个人负有追求美好人生的特殊道德责任,这项声称本身就是不道德的(i m m oral),因为它是以牺牲他(她)人承担其人生责任的资格或地位的不道德手段,来成就自己想要追求的美好生活或成功人生。由此可见,在德沃金的人性尊严二原则里,内在价值原则毋宁是人性尊严的/核心原则0(core pri n ciple),而平等则是确保这项原则不受侵犯的主要价值。

如果将德沃金人性尊严二原则套用在/大法官0的解释来看,似乎可以合理推断,自主控制乃是/大法官0肯认的人的内在客观价值,从而构成其人性尊严观的核心内涵。然而,诚如本文早先所言,以自主控制作为人性尊严核心内涵的看法,仍存有某些论述盲点,以致无法涵盖欠缺此种能力或者该能力有所不足的/人0。1因此,德沃金针对人之内在客观价值所提出的论证,便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镜。

人如果有其内在客观价值,这个价值是什么?还有,它的证立理由(j u stificati o n)又是什么?这是德沃金必须正面回答的重要问题。关于人的内在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德沃金在5民主在这里是可能的吗?6这本书里并未直接提出他的答案,倒是在5生命的自主权6一书当中,他对这个问题做了详尽阐述。他认为,人的内在价值是指/神圣0(sacred)、/不可侵犯0(i n v io l a ble)的价值,也就是/神圣性0(sanctity)、/不可侵犯性0(inv i o lab ility)的价值。[10](P73)(Dwork i n,LD:73)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类内在价值,乃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他说: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侵犯的,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对人类整体存续的关心-是根基于两个互相交叉结合的神圣基础:自然的与人类的创造。任何人类生命,即使是最不成熟的胚胎,都是神性创造或演化创造的胜利,从无中生有,创造出复杂的理性生命;人类生命也是人类繁衍的成果,我们通常会说这真是7奇迹8,每一个新诞生的人类都和创造他的人截然不同,但他却又是这个人的延续。[10](P83)

根据以上说法,德沃金宣称,神圣性的核心意义,系展现在其过程、冒险精神、或计划当中,而不在于结果[10](P78),也就是在于,把人的生命本身,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价值。[10] (P84)据此,德沃金进一步对人有神圣价值的主张,提出所谓/世俗版本0(secu lar for m)的论证,做为他辩护人拥有内在价值的论述根据。

德沃金接受的世俗证立观点,可说是一种改良式的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因为他主张,人的神圣价值,是/自然0与/人类0的创造或投资。自然的创造是指,人类是自然演化的杰作。在这个意义下,虽然德沃金强调,人类应该尊重同样参与这场演化过程的其它物种,并且为人类行为造成-们绝种的后果感到耻辱,不过他最终还是认为,人类对物种保存的关心,会在某个物种上达到最颠峰造极的表现,那个物种就是人类自己。所以,刻意结束一个人类生命确实是不好的,而且客观来说,更是一种耻辱。同样地,每一个人类的生命,不只是自然的创造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创造力刻意经营的结果,而这也标示着,人类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性,就好比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都有其应该受到尊重、不可亵渎的神圣意义。[10](P81-84)

回到人性尊严的第一原则来看,德沃金主张平等为内在价值原则的政治道德面向,最关键的理由就在于,他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同样神圣不可侵犯,因而理应受到同等的关注与尊重,否则便是对整体人类的亵渎与藐视。此外,他也运用康德式的论证(kantian

1Beylevel d与Brown s w ord对于以自主能力为基础所形成的授能尊严观,也提出过类似批评。他们指出,此一观点乃是建立在/偶缘性0(con ti ngency)之上的论点,因为它只是偶然地适用于那些拥有自主能力的人身上,不是普遍必然地适用在所有的人身上。参见Deryck B eyl evel d and Roger B rown s w ord,H um an D i gn it y in B ioe t hics and B iol aw,Oxf ord Un i versit y Press,2001,pp.23-24。

法制与社会发展

argum ent)主张,承认所有人类(包括自己在内)皆拥有同等客观的重要性,除了意指对全体人类(hum an ity)的尊重之外,更代表我们自己对于身为人的自我尊重(self-respect)。[9](P16)至于个人责任原则,则有赖于正确理解自由的结构(t h e str ucture of li b erty),才能对它有完整健全的掌握。对于自由,德沃金提出这样的表述:/自由是以你有的正当资源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的权利0(li b erty is the ri g ht to do what you w antw ith the resources t h at are rightfully yours)。[9](P69)德沃金认为,自由应有其合理的/分配理由0(d istributive reason),也就是说,人们在适当的分配管制与限制的范围内,有权选择为她(他)们认定的价值而活。这个正当的分配理由,不是一种/个人判断的证立理由0(persona lly j u dg m enta l justification),而是/无关个人判断的证立理由0(i m persona lly j u dg m ental j u stificati o n);从而,人性尊严的个人责任原则坚持,国家除非有正当、无关个人的分配理由为依据,否则不得透过法律限制人们选择(与承担)其人生价值的权利(与责任)。[9](P70-71)在这个意义下,一个人所承担的个人责任,不仅止于为自己选择的人生价值负责而已,还包括承担尊重他人有权选择及追求其人生价值的责任。

综合以上所述,德沃金确实对人性尊严的两个关键问题,提出深入精辟的见解。一方面,他主张人的内在客观价值,乃是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参与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价值;另一方面,他论证在正当分配资源的自由结构底下,每个人除了享有选择自我人生价值的权利外,也要承担为自己负责及尊重他人自由选择权利的个人责任。基于此,倘若/大法官会议0采取德沃金的人性尊严诠释,主张人的内在价值并不是有高度偶缘性的自主控制能力,而是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价值,如此不但可以成功响应本文先前指出的论述盲点,使人性尊严得以涵盖欠缺自主控制能力或该能力有所不足的人,同时以释字603号解释为代表的人性尊严诠释,也更能有力地主张,关于应捺指纹始得请领国民身分证的法律规定,不问个人是否具有自主控制能力,已对于个人经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之独特神圣的内在价值,造成不可回复的人性尊严侵害,明显违背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与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及核心价值,故应予宣告违宪。

四、人性尊严作为法治的核心价值

诚如本文一开头所言,这篇文章想尝试论证一个论点:人性尊严为法治的核心价值。笔者先从/大法官会议0对法治与人性尊严的诠释着手,除了归纳整理/大法官0的法治观与人性尊严观之外,也分析这些解释隐含/大法官0对于法治要件的不同看法,以及她(他)们主张人性尊严系以个人自主控制能力作为核心内涵的观点。据此,本文进一步对法治的要件与人性尊严的内涵进行理论探索。

就法治的要件来说,本文认为,法治的关键要件毋宁在于:法律实质内容的/道德论证质量0。从而,唯有不断对法治实质要件进行道德论辩,才能越加巩固法律至上与避免人治的法治理想。就人性尊严的内涵来说,德沃金提出的两项人性尊严原则,内在价值原则与个人责任原则,确实是值得我们反思借镜的理论资源;特别是,他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诠释,亦即人具有由自然与人类共同创造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客观价值,适足以填补/大法官0人性尊严观的论述盲点。

总结来说,虽然法治在西方法政思想的发展上曾经出现过许多论述,以致造成众说纷纭的现象,不过这并不表示,在法律实践与理论阐述的交会互动中,不可能建构一套最有说服力的法治论述。本文试图做这样的尝试和努力,或许仍有许多论证有待补强或修正,不过笔者深信,最好的理论,除了必须经得起严峻的批评和考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来自论述者发自内心由衷的信仰与坚持。

法治与人性尊严)))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参考文献:

[1]Donald R.K ell ey.T he H u m anM easure:Soc i a lT hough t in t he W estern Lega lT raditi on[M].C a mb ri dgeM ass:H arvard

U n i versity Press,1990.

[2]A rist o tl e.Po litics[M].E rnest Baker.Ox ford:O x f o rd U n i versity P ress,1995.

[3]Jere m y W aldron.Is t he R ule of Law an Essentiall y Contested Concept(i n F lor i da)?[J].Ernest Baker(trans.).Law

and Ph il o sophy,2002,(21).

[4]K ant.T he M e taphysics o fM orals[M].M ary G rego r(trans.).C a mbr i dge:Ca m 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96.

[5]Br i an Z.T a m anaha.O n the R u l e o f L a w:H istory,Po liti cs,T heory[M].C a mbr i dge:C a mbr i dge U n i ve rsity P ress,

2004.

[6]R onald Dwo rk i n.F reedom.s Law[M].Ca m bri dge M ass:H arvard U n i ve rs i ty P ress,1996.

[7]H erbert Spiege l berg.H u m an D i gn ity:A Cha llenge[A].Rubi n G otesky and E rv i n L aszlo.H u m an D i gnity:T his C entury

and the N ext[C].N ew Y ork:G ordon&B reach,1970.

[8]D eryck Bey l eve l d and R oge r B rowns wo rd.H u m an D i gnity i n B i oethics and B i o l aw[M].Ox ford:O x f o rd U niversity P ress,

2001.

[9]R onald Dwo rk i n.Is D e m ocracy Po ssi b le H ere?[M].N e w Jersey:P ri nceton U n i ve rsity P ress,2006.

[10]R ona l d Dw ork i n.L ife.s D o m i n i on[M].London:H arper Co lli ns,1993.

[责任编辑:侯学宾]

Rule of Law and Hu man D i gnity:

R eflecti ons fro m Theory to Practice

CHUANG Shih-Tung

(Depart m ent of Law,Fu Jen Catho li c U n i versity,T a i pe i)

Abst ract:A s an ind i s pensab l e for m i n constitutional society,rule of la w faces t h e great controversy i n practice and theory,both re lated to its si g nificance and core value.The idea o f rule of la w by t h e j u dges. m eeting based on hum an dign ity is a notion o f li b erty,de m ocracy,and constitutional order.The require m ents i n fo r m al legality and de m ocratic procedure cou l d not ha m per t h e executive or legislative seek i n g for the ir o wn ill e gal ai m s i n practice.The i d ea l of ru l e o f la w should e m phasize its ethic essence i n conten.t Concerning w it h the m eaning of hu m an d i g nity,t h e pri n ciples for w ar ded by Dw orkin,na m ely inheren t value and i n d i v i d u-al responsi b ility,are useful resources fo r us espec iall y in the w ay that h is i n terpretati o n on inherent value is proper to solve the deficit of t h e idea of judges.m eeti n g.

K ey w ords:r u le of la w;hu m an dign ity;t h eory of rule o f la w in for m;theo r y of rule o f la w in essence; de m ocracy;Dw orkin

维护我们人格尊严的案例

案例 1某医院在一次优生优育的图片展览中,展出了某以性病患者的照片,并在说明中用推断性的语言表述该患者系性生活不检点所致。虽然患者眼部被遮,也未署名,但有些观众仍能辨认出该患者是谁。患者得知这一情况后精神压力过大,悬粱自尽。(司法考试真题) 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时期秦王赢政为了夺得已灭亡的魏国的附属国安陵借口以方圆千里的地方换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以秦灭韩亡魏,天子之怒流血千里的威挟,唐雎以布衣之怒流血五步,要离之刺庆忌等等的事例暗示自己要刺杀秦王的目的令秦王屈服向他道切歉.大大地打击了秦王的气焰.最终保卫了安陵 3消费者工某在某超市购物付款后,由于该超市收银员的疏忽,未将工某所购物品消磁,以致工某在离店时电子报警装置响铃。该超市安保人员即将工某的包及电脑结账单索至总服务台检查,值班经理在未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将工某带到公室,强制滞留了一个小时,并造成群众围观。在总服务台核实其所购物品与电脑结账单相符的情况下,才将工某放走。王某认为其身心受到伤害,随后向市消委投诉,要求该超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身心健康损失费。经市消委两次调解,超市同意向工某公开道歉,并赔偿工某精神损失费500 元。 4一小偷在X大学西门偷单车,被保安当场抓住。然后,小偷被绑双手,被皮带抽,扛着单车在太阳下晒了约15分钟。接下来,被保安“像赶驴一样,赶了200米送到学校保卫处”。保安如此对待小偷,侵犯了小偷的尊严。 5一位妇女在深圳的一家超市购物时,偷了超市的东西。在她走出门口时被保安发现,保安随即对其进行了搜身,发现了赃物。超市保安没有报警,而是写了一张“我无耻,我是小偷”的牌子,让其拿着当街示众。 6小陈是某市“三好学生标兵”。担任班长期间,在处理班内一些具体事情时,同班主任周老师有不同意见,被周老师撤去班长职务。周老师还在班里宣布,小陈的市“三好学生标兵”也被撤销。 7 1919年,徐悲鸿为了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到欧洲留学。 有一次,一个洋学生对他挑衅地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是亡国奴的材料,即使把他们送到天堂里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他迎上前去,大声说道:“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祖国,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才!” 他进入巴黎国立高等艺术学校之后刻苦钻研,孜孜不倦。进校第一年,他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弗拉蒙的好评,并在数次竞赛中都获得了第一名,使得那个看不起中国人的洋学生自惭形秽 8有一次,周总理去会见某外国元首。那个国家的元首,很看不起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在和周总理礼节性的握过手之后,他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手帕放回了兜里。这时,周总理不慌不忙的也掏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然后把洁白的手帕扔进了垃圾箱!一生节俭的周总理,用一块洁白的手帕,又一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诚信与法治演讲稿3篇

诚信与法治演讲稿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诚信与法治演讲稿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以及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由法而诚》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商业化氛围日益加重的时代,社会上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虚假广告问题、制假造假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其说是生产者或经营者的诚信问题,不如说是公然违反法律规定更加的确切!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然,使得道德约束力在市场行为面前显得愈发的苍白无力,当诚实守信的良好美德在社会中饱受排挤时,想要在这样一个社会的染坊里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诚实,仅仅靠人们的自律与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人们对于诚信的呼吁越来越强烈,这也许并不是说以前人们的诚信记录比现在要好,而是现在的人们对于诚信的意识正在逐步的苏醒。什么是诚信?顾名思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这是作为有着上下5000年浓郁文化氛围的中华文明古国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都受到炎黄子孙的自觉信奉和推崇。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有为何又重新呼吁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丧失么?不是,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充斥了太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太多的隐瞒与欺骗。古人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

诚信,必将失去发展的空间,必将失去强有力的支持,必将失去我们作为文明古国的人格魅力与大国尊严。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曾在“中国诚信法治保障论坛”中指出,诚信是立人之本,是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诚信体系的建设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如何做到诚信体系的重建呢?这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育体系的持续推进,不断重视每一个公民的道德教育。然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需要法律的保障。尤其是在传统价值观逐渐淡薄的今天,法律的约束与对社会道德文化的重建,对于社会信用关系的重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诚信体系的建设要完善法制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制度体系,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参与诚信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法制不健全,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格是造成现如今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不诚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法律约束与制裁,这就造成了违法者的有恃无恐,从而恶化了社会诚信建设发展。建立诚信社会体系的根本,在于全民提高道德水准与道德规范的认知,以一个人的转变来带动整个社会的转变,从根本上确立社会诚信体系。我国在《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全社会应当以法律约束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指引。而在“八荣八耻”中也明确提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社会诚信行为进行约束,使社会诚信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化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就是我们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的根本保障。 古人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诚信的缺失就像是瘟疫一样

15.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15.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名誉、肖像、姓名) 一、选择题 (2018·福建)16.英雄先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颁布后,相关部门依法对侮辱、诽谤英烈名誉等各种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这说明B A.侮辱英烈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B.国家保护英雄烈士的人格尊严权不受侵犯 C.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D.完善立法就可以保护英雄烈土的合法权益 (2018·湖北咸宁)7.某广告公司未经某体育明星同意,擅自以该明星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活动,来抬高公司的知名度,以获取更多利益。体育明星以广告公司侵犯其姓名权为由将该公司告上法庭,法庭审理认为,广告公司的行为确实属于了体育明星姓名的侵权行为。B A.冒用 B.盗用 C.干预 D.混淆 (2018·江苏南京)5、下列属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是D A.英雄烈土保护法强调维护英雄烈士的尊严 B.张某为了制服入室抢劫的歹徒,将其打伤 C.某杂志社以小黄是未成年人为由拒付稿酬 D. 小林经常当众拿好明友的生理缺陷开玩笑 (2018·重庆A)5.九年级学生方微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法官。以下是她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其中错误的是A A.女大学生苏某在某电视台举办的舞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其父母在女儿不知情的情况 下将她获奖的照片卖给某舞蹈培训机构——苏某父母没有侵犯女儿的肖像权 B.某地政府将3户逼迫学生辍学打工的家长告上法庭,要求依法判令学生家长立即送于 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被告家长的行为侵犯了其子女的受教育权 C.秦某未经影视作品权利人许可,在影院网上向公众提供近7万部影视作品链接,日均 访问量10万人次,涉及金额达4000余万元——秦某侵犯他人智力成果权 D.赖某利用黑客技术非法窃取155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数据贩卖,从中非法获利6800 元——赖某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2018·重庆B)6.阿丹和同事小夏常一起吃饭,阿丹负责管账,费用采用AA制。因对账目产生怀疑,小夏在朋友圈辱骂阿丹,还发了阿丹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对阿丹造成不良影响。阿丹多次要求小夏删除信息,小夏却置之不理。对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①阿丹通过在朋友圈发声明可以达到维权的目的 ②小夏对账目产生怀疑,侵犯了阿丹的人格尊严权

诚信与法治演讲稿

诚以明身法以立国 四川大学杨民铭 朋友们: 翩翩君子,诚以明身;泱泱中华,法以立国。千年前咸阳城外的南门一木,立出了中华君子的浩然身姿;万竹卷细致入微的大秦铁律,雕刻出千年帝国一个雄伟的轮廓。诚信,为人立身之本;法理,乃国强盛之基。 在灿烂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对诚信与法制的追求早已被深深镌刻进了每一个华夏子孙的灵魂。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华民族追求千年的大同社会,不正是诚信与法治交相辉映的完美形式吗?如今我浩瀚中华的腾飞之梦,更是需要诚信与法治羽翼。 何为诚信?孟子曰人性本善,诚信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美好品德。要说是什么驱使着一个人诚信,那就是良心。我们相信人本善良,良心的谴责和愧疚会指引着人走向光明。然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心本善,可难免在尘世间沾染些许污垢,迷失了良知。何为法治?当良知不能指引一个人的时候,这时就应该有法律的鞭策,可以说,法治就是社会的诚信,就是社会的良知。诚信与法治,就是两道火线,当你触碰到良心,她会给你警告;当你触犯了法律,它会给

你惩罚。在良心自觉和法律监督的双层指引下,人焉有偏离正道之理;在人人恪守正道的时代下,国家焉有不富强之理! 提起成都女司机大家都不会陌生。2015年5月3日在成都娇子立交处,一名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性质相当恶劣。以暴力解决问题本来就该受到谴责,更何况对方只是一名弱女子,案件中的男司机毫无绅士风度,实在令人不齿。但社会舆论却一边倒的认为女司机活该,这不仅仅是因为行车记录中女司机违规驾驶的曝光,更是因为事发后女司机为了博得社会同情和获得赔偿,没有如实汇报当时情况,而选择编造谎言维护自己。并在行车记录曝光后一再改口,甚至串通家人做假证。在这个案件中,女司机毫无疑问丢失了诚信,蒙蔽了良知。本来一场单纯的伤人事件,因为女司机的不诚信,她从一个理应获得同情和帮助的受害者变成了广大网友口诛笔伐的对象。女司机的不诚信害了自己,也损害了法治,她的谎言给法治的实施带来了障碍。一个人的不诚信尚且如此,如果男司机也选择用谎言来维护自己,办案民警因收受贿赂而篡改证据,那么还会有法治吗?诚信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社会的良知。如果人人都没有良知,这些人构成的社会会有良知吗? 同时,法治是诚信坚实的后盾。有时候,诚信是需要法治来保护的。近来,好心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诬赖讹诈的事件屡见不鲜。行善者对自己的良知诚信,对需要帮助的受害者

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演讲稿

有关道德与法治的演讲稿 道德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两大车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是最可靠的保障,道德是最有力的支撑。以法治国,法礼并重是我国区别于其他国家法治思想的一个鲜明之处。 那么,如何善用这两大车轮而令我们的社会前进得更加快速,这又是一个问题。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多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有这样一个农民工,生活在贫穷的小山村,让他觉得自己就好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猫,为了家人生活的更加安适,他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怀着这样的无限憧憬他来到城市打工。 有一年,他在一个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他一直抱着美好的愿望,勤勤恳恳的工作着。但是,现实却总是残酷的,他从工地上的高台上掉落,差点跟这个世界say goodbye,由于工友的帮助,他活了下来,却大病了一场,但是老板却不给他看病,只是给了几片感冒药,多么让人心寒。在这里,他的工作是又脏又累又危险,常常是几十个人睡在一间用木板支起来的大通铺上。但是想到5000元工资,那关系全家人生活的钱,他忍耐着。但是,想不到的是,当他满怀希望的去领取那应得的工资时,得到的却只是50元!多么讽刺啊!当初承诺的5000元竟生生的被减少了一百倍。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他所有的忍耐,所有的辛苦都付诸流水。多次讨要,老板却死赖着不给。他本不是一个野蛮的人,他试图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结果却是令人无比失望。不得已,他再次向老板讨要工钱,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财大气粗的老板不但分文不给,反而骂他像条狗,并伙同其家人和下手将他暴打了顿,淳朴善良、备受欺侮的他愤怒之下向工头举起了报复的钢刀,连捅了5人,造成4人死亡,1人重伤,然后去公安局投案自首。这个农民工的名字叫王斌余。也许是所有受欺压农民工的代名词。 在法律上,他无疑要受到制裁,但是,那一个老板就不该接受审判吗?在我看来他的行为不仅仅是道德的缺失,也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练习题

2015-2016学年度丹岱中学校第四课检测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题型注释) 1.下面漫画《说教》中母亲的言行侵犯了孩子的( ) ①隐私权②名誉权③人格尊严权④人身自由权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名誉权等知识。“将来还没这狗出息”,显然是侮辱,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权是人格尊严权中的一种权利,所以②③都符合题意。 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他人人格尊严权的有( ) ①故意给别人起不雅的绰号 ②犯罪嫌疑人的照片被印在通缉令上 ③商场保安强行检查顾客的背包 ④医院未经患者同意将其姓名和病情发布在网上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认识。①的做法带有侮辱性质,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执法机关因执行公务维护社会利益在通缉令上印出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是法律允许的,不侵权。③反映了保安侵犯公民的私人领域,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④反映了医院侵害了病人的隐私权。名誉权、隐私权都属于人格尊严权,①③④符合题意。 3.220XX年12月,某小学一名低年级学生因顽皮被教师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捆绑”体罚,后教师被相关部门辞退。该教师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孩子的() A.人格尊严权 B.受教育权 C.荣誉权 D.姓名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法律题。教师“捆绑”体罚学生,这种行为显然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是指公民的人格有依法受到尊重、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人格尊严权包括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名誉权等。所以选择A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格尊严权的正确理解。

法制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左右范文

法制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左右范文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我为大家整理了法制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欢迎大家阅读。 法制在我心中演讲稿400字篇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每逢进村入户,就有人问:“我的机械没有参加年检,要是上路算不算违法?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熟悉相关法制知识和交通规则。 什么是法制?其实法制就是法律和制度的结合体,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愈来愈密切。 法律代表着正义。它能约束住你,让你远离那些浑浊与黑暗。但是,如果你违反它的话,那就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权某和周某是邻居。2020年4月的一天,权某因为周某使用蜂窝煤炉子产生噪音影响到其休息为由,便上门与周某理论并发生厮打,后用钥匙将周某左眼球戳伤。后经法院庭审,认为权某的行为导致周某重伤二级并七级伤残,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权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赔偿周某民事诉讼损失8.7万元。 法律是一件安全的外套。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法律就对幼儿、小孩受教育、婚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社会医疗保障、老年抚养等都做出明确规定,法

律的保护让每个人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 法律是行动的指针。如同汽车不能闯红灯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约,都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条款,法律使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相处,健康发展。(文章阅读网:https://www.doczj.com/doc/0217036276.html,) 法律是明媚的阳光。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生动物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着,法律的保护使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更加和谐。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法律用规定引导我们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作为普通公民,唯有知法才能守法,唯有让守法成为一种习惯,社会才能更和谐,人生才能更平安。 法律是一把双刃剑。法律既是无情的,又是有情的。当你犯法的时候,法律便会无情的惩治你,决不手软;当你被人侵害的时候,法律又像保护盾,保护你不受伤害,它既惩罚了违法者,又帮助了守法者。从新闻媒体中经常看到,有些农民工辛辛苦苦打了一年的工,到头来却拿不到工资。于是,他们向法律求助,最终大多数人都高高兴兴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工资。又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农机操作者不能无证驾驶,这是法律对农机手采取的保护措施,如果违反规定,就会危害自己和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法律时时刻刻制约着大家,也时时刻刻保护着每一个人的安全。 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须臾不曾离开。古代著名的理学家许衡有一天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恰有梨树,行人都去摘梨,唯有许衡不摘。有人问“何不摘梨解渴?”他回答:“不

关于人性的3分钟演讲稿

关于人性的3分钟演讲稿 导读:本文关于人性的3分钟演讲稿,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与你不曾相识,却愿意相信你。 车站里到处都是人,我坐在候车厅的座椅上等车,百无聊赖,低头玩手机。有位较年长的老人,一直在我面前徘徊,拖着很多行李。我抬头瞥了他一眼,刚想低头,他就问“姑娘,你可以帮我先看一下行李吗,我去一下洗手间。”我看了一下时间,离发车的时间还挺久的,就说“我先帮你看一会,你要早点回来哦。”’老人说了谢谢就把所有家当放在我前面。回来的时候,他和我聊天,我问他“你不怕我不帮你看着或是把你东西顺走吗?”他说了句让我至今仍然记得的话,“你一姑娘家,怎么会看上我这些家当,而且我第一眼看你,就觉得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被陌生人信任的感觉真好。 举手之劳。 在深圳的时候,同学告诉我,有次她坐末班车回来,车上很多人,被挤到后面,身上没有零钱,手机绑定公交卡,她把手机递给前边的人,让人帮刷卡,她说车上那么多人,有一瞬间担心自己的手机拿不回来。她还是说,前边的人就这样一个递给一个,刷卡后又递回来,

那一瞬间,她觉得全世界满满的善意。后来,我亲历这一幕的时候,觉得人与人之间可以如此信任,真好。 不倚老卖老。 故事发生在公交车上,在生物岛上,一群年轻人乘坐环岛的公交车去上班,一位老人上车后就有年轻人给他让座,大爷说你们坐吧,我坐公交车不用花钱,你们是要花钱的,而且还是去上班,我站一会就到了。我听到此觉得心中有股暖流在心中缓缓流淌,如同窗外温暖的冬阳。以前看了太多关于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被打的新闻,觉得二者皆有错。今天看到的是一个让座,老人谦让的真实故事。我们的生活总不乏冷漠,恶意,可是好人同样也很多,只是恶意被夸大,让涉世未深的我们觉得世界充满恶意。可是要坚信,你怎样对待世界,世界就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 愿你我的世界充满阳光,愿我们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篇二 语文老师常说:“恒变的历史,不变的人性。”人性究竟是什么? 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环境改变着人性。今人说:“金钱创造人性。”这些似乎都有那么一丢丢的理论化。简单说人性大概就是吃饭,睡觉,人的性格,品质,能力,感情。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明确。 问大家一个问题吧,“你爱你同桌吗?深爱吗?如果爱比起初中的你更爱哪一个?”无论你的回答爱与不爱,都是人性,当然如果你要承认你不是人,我也没有办法。说不爱是率真,说爱是重情,这也不排除由于现任同桌以及旁人的存在而造成的答案的不真实性。这更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权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权 力目标:提升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水平。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能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的义务。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情境导入, 二、预习讨论自主学习 1.人格尊严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个权利表现为()与()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名誉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 4.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________或_______他人。 三、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受? 探究二:阅读教材P37 页材料议一议: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 探究三:阅读教材P38 页材料和漫画,回答:(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承担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小明腿部患有残疾,同学小张老是嘲笑他,还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跛子明”。小张的行为侵犯了小明的() A、荣誉权 B、名誉权 C、姓名权 D、生命健康权 2、某学校一学生寝室丢失了物品,老师怀疑是本学校的学生所为,经过调查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让同学在班级投票“选小偷”这种做发。() A、保护了同学的财产所有权 B、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C、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D、是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手段 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1.知识目标: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6.2维护人格尊严 第一课时 导学案

6.2维护人格尊严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了解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人格尊严》是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题《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而学习《维护人格尊严》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人格尊严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学好本课内容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后面《保护个人隐私》的学习做了铺垫,在全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哪些权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三)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2、学习难点:如何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预习思考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一、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权利? 人格尊严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利,要承担_______法律责任。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公民的肖像。 侵犯肖像权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以赢(营)利目的使用公民肖像,侵权与否取决于是否取得本人同意;(2)虽未以盈(营)利为目的,但恶意使用公民肖像。如:______、_________和对公民肖像进行____________,也属于侵犯公民的肖像权。 名誉权——就是一个人的________,是社会成员对某个公民的 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评价。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禁止用________、________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荣誉权——是国家、社会、组织授予公民的一种_______或称号(是一种组织行为)。如:“三好学生”、“劳动模范”等,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 姓名权—这是区别于其他公民的称号或代号。一般情况下,还包括公民的曾用名、别名、笔名等。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 权,有权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小疑问-小讨论-小辩论:现实生活中的刑事侦查拍照,新闻摄影以及反映社会上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的现场拍照等,是不是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呢?如某某同学翻越马路护栏行为被拍事件。为什么?

法治在我心中演讲稿

法治在我心中演讲稿 五年级一班王昭萱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制法规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矩”。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制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特别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愈来愈密切。 法制,顾名思义,就是法律和制度的相结合体,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或许只是一个正在叩响法制大门的学生,又或许对所谓的法制只略知一二,但是,迎着时代的朝阳,法制对于我们来说再也不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它引导着我们的生活,引导着我们的学习,引导着我们前进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人的青少年朋友,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制知识,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时代,更影响着我们的终生。 刚才法制副校长为我们作了法制辅导,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小学生去深思。 今年是全国“5.5普法”的第一年,今天,是法制的宣传日。我在此发出倡议:全校同学一起学法,守法,用法,宣传法。 一.学法。通过学习法制知识,才能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人生的路很漫长,打好基础是人生之旅的关键所在。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只有学习了法制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学会分辨是非,识别善恶,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才能够清楚地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 二.守法。法制法规是神圣的。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法制更加完备的社会,而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守护

着法制这道神圣的围墙,因为它保障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在法制的保护下自由飞翔。广大的青少年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依法办事,远离犯罪边缘线。 三.用法。法制法规无处不在。它像是我们身旁的骑士,时刻保护我们。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法制知识来保护未成年的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运用我们手中的法制法规,保障着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权,使我们能得到社会的聆听和尊重。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2、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 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二、讲授新课: 1、人格尊严不可辱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图文材料) 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

八年级政治维护人格尊严

6.2维护人格尊严第二课时《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教案 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谢黎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案例,判断是哪方面的人格尊严权受到了伤害,并能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依法进行维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格尊严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自己作为未成年人享有法律的特殊保护;懂得当自己在这方面的权利受到伤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护。与此同时,自觉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做一个懂道德、讲文明的合格小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如何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视频播放等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小品表演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程序: (一)小品导入:《为什么这样呢?》 案例:小良因为上课时间画丑化老师的肖像图,受到老师的批评,并罚写5000字的检查,个别同学知道了此事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的好朋友也因此将他以前曾画过谁的丑化图都透露出去了,这更是雪上加霜,原本以为回家可以透透气,结果是父亲的痛打,因为老师早已将事情通报给了家长了,可怜的小良左思右想很是郁闷:“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思考:(1)看了小品后你发现了几个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小良侵权:老师的肖像权 他人侵权:老师、父母侵犯小良的人格尊严权、同学侵犯小良的名誉权,好友侵犯小良的隐私权)

教师总结:这些行为都属于侵犯了我们公民的人格尊严,我们该勇敢地用法律武器来捍卫我们的权利。那该如何做?具体又有哪些法律来维护我们的权利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特殊保护(板书) (二)情境研讨——你的人格尊严受到伤害了吗?P36 学生看书思考:1、小良遭遇的这些行为,你曾经遭遇过吗?当时你的感受如何呢? 2、你还了解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现象呢? 1、侵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表现(板书) 在家庭:打骂体罚、冷落、不理睬等 在社会:不关注、不理解、随意批评等 在学校:辱骂、歧视、体罚等 当遭遇以上情形时,你会如何做?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三)层层推进: 教师活动:当我们遭遇不公正对待时,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强烈,打架骂人离家出走等行为都出现了,可见,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健全,容易冲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的原因。 2、为什么要特别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呢?(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书p38,指导学生划书。 教师总结: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人格尊严受到伤害,其精神健康将受到巨大的损伤。 有一个高中二年级男生,18岁生日那天,他为了庆祝自己成年,邀请了几个好朋友到家里举行生日宴会。一位好朋友唱了首歌: “祝你生日倒霉,

人性与法治演讲范文

人性与法治演讲范文 </Script> 李伟迪曾惠燕 人性化是2003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别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为,对罪犯说人性,算是对受害人的别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为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进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别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别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所以,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进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全然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日子方式日子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进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别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依照。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身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进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一辈子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事情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爱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日子的权利,也有同意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别能影响他人的自由。进展需要产生进展权,自己要进展,他人也要进展;穷人要进展,富人也要进展。基本人性凝聚成人的基本权利,算是人权。人权别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爱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进展开发了广大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浮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所以,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培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咨询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推断力,别至于浮现执法的异化。 第四,司法要以人性的救济为最终目的,对被害人而言,其人性权利遭到损失,司法机关以公力去救济,恢复被害人的人性权利,这是人性的救济;对加害人而言,由于人性的裂变,因此作出了损害他人人性权利的行为,司法机关强迫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使其痛苦、反思、悔恨、自新,从而恢复人性,这也是人性的救济。 人性化的法治更有威信。作为执法者,从人性的角度,更容易与行政相对人取得共识,事半功倍。作为司法者,以人性救济为己任,他别仅发觉了犯罪,而且发觉了人性的病变,他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设计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设计 一、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觉悟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本课安排依据 (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 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 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 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 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 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一一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一一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具体为: 课时安排:两课时 4、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一、教材解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思想政治》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人格尊严不可辱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本课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懂得“自尊”和“他尊”。本节内容是公民法律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前承第一单元“权利和义务伴我行”,后续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也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的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依法维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二、学情分析 初步学习法律知识,学生会无从下手,八年级学生大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维护自我权利的意识有待加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知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非能力的增强,八年级学生对善恶美丑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刻,又因为本节人格尊严的知识较为抽象,所以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导入,这样便能激发学生兴趣,也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生活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这件事被挂在了网上,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为乞丐要尊严而喝彩,这说明人人都有人格尊严。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的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活动:小光的案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分析,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人格尊严,都有受人尊重的要求。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见教材34 页),思考并回答问题: (1)小光父亲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班主任郭老师的行为侵害了小光的什么权利? (3)谈谈你对此事件的看法? (4)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教师指导,总结: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和权利,它集中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学生看“相关连接”的内容,了解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维护人格尊严 第二课时《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教案

维护人格尊严第二课时《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教案 Safeguarding human dignity lesson 2 "safegua rding the dignity of minors" teaching plan

维护人格尊严第二课时《维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政治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 的教育,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其性质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受教育方针、目 的制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本教案根据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使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案例,判断是哪方面的人格尊严权受到了伤害,并能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依法进行维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格尊严与我们的 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自己作为未成年人享有法律的特殊保护;懂 得当自己在这方面的权利受到伤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护。与此同时,自觉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做一个懂道德、讲文明的 合格小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如何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幻灯片、视频播放等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小品表演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程序: (一)小品导入:《为什么这样呢?》 案例:小良因为上课时间画丑化老师的肖像图,受到老师的 批评,并罚写5000字的检查,个别同学知道了此事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的好朋友也因此将他以前曾画过谁的丑化图都透露 出去了,这更是雪上加霜,原本以为回家可以透透气,结果是父 亲的痛打,因为老师早已将事情通报给了家长了,可怜的小良左 思右想很是郁闷:“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思考:(1)看了小品后你发现了几个侵犯人格尊严的 行为? (小良侵权:老师的肖像权 他人侵权:老师、父母侵犯小良的人格尊严权、同学侵犯小 良的名誉权,好友侵犯小良的隐私权) 教师总结:这些行为都属于侵犯了我们公民的人格尊严,我 们该勇敢地用法律武器来捍卫我们的权利。那该如何做?具体又

2020以法治为主题的演讲稿范文(精选3篇)

2020 以法治为主题的演讲稿范文(精选 3 篇) 2020 以法治为主题的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是在一定的场合,面对一定的听众,演讲人围绕着主题讲话的文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演讲稿,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整理的2020 以法治为主题的演讲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法治为主题的演讲稿1 同学们: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小学生应当了解的法律常识,应当具备的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应当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等各方面应注意和应了解的问题: 一、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自觉守法。 同学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不要以为这件好事太小了而不去做,也不以为这件坏事太小而去做。《治安管理处罚法》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怎么样过马路,不能打扰别人休息,不能破坏文物,在乘坐交通工具时要注意什么等等。有很多事情在一些同学看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像随地吐痰,乱闯红灯,还有携带管制刀具,到了学校拿出来炫耀,实际上这样做已经是违法了。因此大家要学习法律,增强是非判断能力,自觉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其它法律法规。关键是要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 我知道有的同学其实很聪明,但他不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调皮

捣蛋上,喜欢逞强好胜,有事没事惹一下其他同学,比如别人走路时他突然伸出一只脚将别人绊倒;有些同学喜欢打架,将别的同学打伤;有些同学不爱护公物,故意毁坏公共场所的物品;有些同学以大欺小,没有钱买东西吃、没有钱进游戏室就强行向弱小同学索要等等行为都是道德与法律所不允许的,如果情节严重的话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你这一逞强就有可能将自己玩进班房,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在这里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什么游戏室、网吧、舞厅等地方,同学们千万不要进去,因为那种地方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而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导致走向犯罪道路。所以在这里我要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听老师和家长的话,遵纪守法。 还有些同学会说我现在还不到十四周岁呢,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如果你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未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措施的,比如家人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同时我认为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常言道:千里之提,溃于蚁穴。如从小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性的话,以后再改正就很难了,平时又不注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注重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按照各种规章制度做事,最后必将酿成大错,后悔也就晚了。 二、学会自护,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同学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法侵害,比如 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我们要冷静机智,要增强是非判断能力,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应变能力,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同学们在遇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摆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到违法人员的随意侵害。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建议同学们如果在遭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的时候,切切要记住两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