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帅名录

将帅名录

1、元帅——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县人

朱德,无论从哪个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帅交椅非他莫属。由于在党史军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解也最多。

朱德字玉阶,1886年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农家。少年下田劳作并读过私塾,20岁时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师范,毕业后回县城当了体育教员。看到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他徒步跋涉三个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学日本成为―士官三杰‖ 之一的蔡锷所主办的云南讲武堂。在讲武堂中,朱德参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朱德毕业后,在滇军中由少尉排长干起,在讨袁和军阀混战中一直升至少将旅长,名震川滇。当时他与别的将领不同,对黩武争权深感厌倦,喜好音乐,在家中广泛接纳青年军官及学生,并读过《新青年》等杂志。

2、元帅——彭德怀(1898-1974)湖南省湘潭县人

彭德怀,在军史上的地位仅次于朱德,

授衔时是军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军事业绩上有胜有败,但从平江暴动到朝鲜停战,一直在第一线从事战斗指挥,这一点全军无人可比。

他的军事造诣并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经百战的资历足以使他傲视群雄,位列元帅第二理所当然。

3、元帅——林彪(1906-1971)湖北黄岗县人

林彪,第四野战军的代表,

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

但他在十人中的资历倒数第二,位列第三是由于当时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4、元帅——刘伯承(1892-1986)四川开县人

刘伯承,第二野战军的代表,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

他在军事指挥和学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中国军队正规化的影响最大。白崇禧称他是―共军第一号悍将‖,而毛泽东对他则别有看法。

授衔时刘伯承在党内军内已无实权,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资历,二是他在军中人望甚高,三是毛泽东不会将他对刘的看法公开化

5、元帅——贺龙(1896-1969)湖南桑植县人

贺龙,借助南昌暴动总指挥

和红二方面军总指挥的资历成为元帅。

他未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军事造诣和战绩没有任何出色之处。他创建红二军团时有很强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间洪湖苏区仅能自保,谈不上发展。后人往往将此归罪于夏曦洪湖肃反,其实鄂

豫皖苏区的肃反比洪湖苏区更为严重。抗战时一二零师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力量最弱、战绩最小的,长期担任预备队的角色。

6、元帅——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县人

陈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

他是半路出家从军的文人,军事造诣有限。抗战以来他指挥的较大战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赖粟裕。但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以及他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历史渊源,而使得这三个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帅——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县人

罗荣桓,众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意味着中国军队所特有的中国特色。在十大元帅中他的资历最浅,二七年入党,从未担任过战略方面的最高职。

同时他又是十人中学历最高的,上过大学

8、元帅——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县人

徐向前,同贺龙类似,借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身分成为元帅。

他的资历仅高于林彪和罗荣桓,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

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过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

但自从指挥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全军覆没后,再不曾有过值得一提的战绩。

解放战争时他仅任兵团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攻克了太原。由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派系人数众多,必须在元帅中有代表人物,曾为总指挥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选了。

9、元帅——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县人

聂荣臻,华北野战军的代表。

尽管他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但实际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他指挥华北野战军同傅作义对峙三年,没有出色的战绩。

他一生的军事业绩中,凡辉煌之处往往与林彪有关:红军时期他是红一军团政委;抗战开始时他担任一一五师副师长;平津战役又是东野与华野联合作战,以至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的一位创作员曾经说过:―要想写好《聂传》,先得搞好《林传》。‖

10、元帅——叶剑英(1897-1986)广东梅县人

叶剑英,没有派系背景,没有实际战绩。

由于在十人中名列最后,容易诱发人们揣测。

实际上,因上述几个因素的制约,除他之外找不出别人能平衡这个位置了。

确定叶剑英为元帅在于他的特殊地位和资历,从北伐直到建国,他一直充当着―中共军方在政坛上的代表‖这一角色,除他之外党内军内再无他人有这种特殊地位了。

而在资历方面,他的军事生涯仅次于朱德和刘伯承。

自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他在粤军中长期担任高级幕僚的职务,当他协助老蒋率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时,林彪还没进黄埔的大门呢;长征中他一度接替刘伯承任红军总参谋长;解放战争三年,他

又任总参谋长直至建国。

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他两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

二七年七月他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三五年过草地时他的作为又导致了红军的公开分裂。

且不说他在以后的岁月中,对粉碎―四人帮‖和华、邓之争所起的微妙作用了。

至于他本人军事造诣与指挥能力如何,历史没给他机会证明

从十大元帅的各人背景看,哪一个都动不得,

十大将换谁上来都会引发新的不平衡。

再看看十大将的人选,派系平衡的因素减弱了,

而当时职务的因素加强了。

开国十大大将军

1、大将——粟裕(1907-1984)湖南省会同县人

2、大将——徐海东(1900-1970)湖北省黄陂县人

3、大将——黄克诚(1902-1986)湖南省永兴县人

4、大将——陈赓(1903-1961)湖南省湘乡县人

5、大将——谭政(1902-1988)湖南省湘乡县人

6、大将——萧劲光(1903-1989)湖南省长沙人

7、大将——张云逸(1892-1974)广东省文昌县人

8、大将——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

9、大将——王树声(1905-1974)湖北省麻城县人

10、大将——许光达(1908-1969)湖南省长沙市人

—————————–

1955年解放军授衔及授勋资料

关于55将帅的资料

1955年正式实行军衔制时,共设6等19级,即: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

兵2级:上等兵、列兵。

但实际授衔时,应毛泽东本人的要求,大元帅衔空缺未授;增加授予准尉军衔,

授衔情况

1955年首次授衔时,我军共有60馀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

元帅和大将各10人。

上将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名。

中将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一名。

少将802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4名,1961至1964年由大校晋升少将533名。

没有参加长征的将帅

元帅陈毅

大将粟裕许光达

上将

叶飞傅秋涛乌兰夫阎红彦

吕正操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

中将

刘培善梁从学黄火星饶守坤卢胜赵启民

林维先崔田民张达志常乾坤阎揆要张藩

万毅韩练成孔从洲曾泽生赛福鼎

阿沛*阿旺晋美朵噶*饶错旺杰

建国后55年没有参加授衔,88年获得一级红星勋章的首长

耿飙伍修权孔原舒同

周文龙贺彪王彬

耿飙1946年在北京军调部时曾任少将交通处长

伍修全1945年赴东北时曾获少将军衔

孔原1945年赴东北时曾获八路军少将参议军衔

舒同曾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周文龙建国后曾任华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贺彪曾任军委卫生部副部长

王彬曾任志愿军9兵团副参谋长

部分当时将军的职务:

(由於当时时期许多将军工作变动多,任职不尽准确见谅)

当时大将的职务

粟裕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

黄克诚国防部副部长兼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

谭政国防部副部长兼总政治部第一副部长

萧劲光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兼政委]

王树声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军械部部长

陈赓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

罗瑞卿公安军司令[兼政委]

许光达装甲兵司令[兼政委]

徐海东军委委员

张云逸军委委员

当时上将的职务

萧克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达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宗逊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克农副总长兼外交部副部长

王震副总长兼铁道兵司令兼政委

许世友副总长兼南京军区司令

邓华副总长兼渖阳军区司令

彭绍辉副总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爱萍副总长

杨成武副总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兼防空军司令

韩先楚副总长[56年兼福建军区司令] 军事学院学员

李涛总参叁部部长

傅秋涛总参队列部长

王平总参动员部长

吕正操总参军事交通部长

傅钟总政副主任

萧华总政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甘泗淇总政副主任

宋任穷总干部部副部长

赖传珠总干部部副部长

洪学智总后副部长

周士第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

郭天民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

周纯全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至诚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陈再道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兼湖北军区司令员陈奇涵军事法院院长

王宏坤海军副司令

苏振华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亚楼空军司令

刘震空军副司令军事学院学员

陈锡联炮兵司令军事学院学员

韦国清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

陈士榘工程兵司令

陈伯钧军事学院副院长

锺期光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总高级步校校长

朱良才北京军区政委

董其武69军军长[驻保定]

唐亮南京军区政委

叶飞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

杨得志济南军区司令军事学院学员

王新亭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

黄永胜广州军区司令

李天佑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军事学院学员陈明仁55军军长[驻湛江]

贺炳炎成都军区司令

阎红彦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谢富治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

陶峙岳新疆建设兵团司令

乌兰夫内蒙古军区司令兼政委

周桓渖阳军区政委

杨勇志愿军司令

李志民志愿军政委

赵尔陆二机部长

王建安

李聚奎

当时中将的职务

徐立清总干部部副部长

肖向荣军委办公厅兼国防部办公厅主任

张经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主任(55。7就任)

张震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军事学院学员

刘志坚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阎揆要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钟赤兵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贵州省军区司令员(55。4就任)唐天际总财务部第一副部长

谭希林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学员

莫文骅政治学院筹建负责人政治学院副院长(56。3成立就任)

刘道生海军副政委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员

陶勇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

吴法宪空军副政委

成钧防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程世才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

李天焕公安军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廖汉生西北军区副政委军事学院学员

郭化若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唐延杰军事学院教育长

张南生志愿军政治部副政委

杜义德志愿军3兵团政委旅大警备区政委(57。就任)军事学院学员王必成志愿军9兵团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55。8就任)

王近山志愿军3兵团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万毅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

王诤总参谋部通信部部长

孙毅训练总监部军外训练部副部长

朱明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一副部长

王宗槐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兼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蔡顺礼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

邱会作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委

张令彬总后勤部副部长

饶正锡总后勤部卫生部长兼政委

倪志亮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梁必业中南军区副政委政治学院教育长(56。3就任)

李作鹏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军事学院学员

赵启民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

方强海军副司令员苏联海军军事学院学员

罗舜初海军副司令员

王秉璋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罗元发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军事学院学员

聂凤智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

曹里怀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

周赤萍渖阳军区空军司令员

邱创成炮兵副司令员

匡裕民炮兵副司令员

向仲华装甲兵副政委

谭家述防空军副司令员兼高炮指挥部司令员

李寿轩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

崔田民铁道兵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

欧阳毅公安军政治部主任

冼恒汉兰州军区政委

王恩茂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张国华西藏军区政委

肖望东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南京军区干部部部长

赖毅南京军区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邝任农民航总局局长

林维先浙江省军区司令员

周贯五浙江省军区政委

刘先胜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刘培善福建省军区政委

彭嘉庆济南军区副政委

黄火星江苏省军区第二政委军事检察院检察长(55。9成立就任)刘兴元广州军区副政委

文年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詹□芳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梁兴初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吴克华海南军区司令员兼43军军长军事学院学员

毕占云河南省军区司令员

陈正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彭明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

姚哲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一副校长

杜平渖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甘渭汉前渖阳军区副政委总干部部副部长(55。1就任)

曾思玉志愿军19兵团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学员

郑维山志愿军19兵团副司令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

聂鹤亭装甲兵副司令员

王尚荣总参谋部作战部代部长(56年任部长)

苏静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

刘少文总参谋部二部部长

刘西元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

孔石泉总政治部干部管理部副部长

袁子钦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

傅连璋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韩振纪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55。5成立就任)

后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李耀总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邓逸凡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副团长政治学院副教育长(56。3就任)汤平总财务部副部长

馀秋里总财务部代部长、部长

陈庆先军事学院副教育长

刘忠军事学院物资保障部部长

孙继先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

张藩军事学院兵团教授会主任

徐斌洲军事学院干部部长

韦杰军事学院函授系主任

滕海清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

庄田总高级步兵学校第二副校长兼教育长

刘浩天总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杨秀山训练总监部军校部副部长

周希汉海军参谋长

顿星云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

周仁杰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事学院学员

康志强华东军区海军副政委

方正平中南军区海军副政委

饶守坤海军沪基地司令员军事学院学员

王辉球空军政治部主任

常乾坤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

曾国华空3军军长渖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朱辉照前军委民航总局局长

馀立金南京军区空军政委

吴富善广州军区空军政委军事学院学员

黄志勇工程兵副政委

胡奇才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周彪渖阳军区防空军政委

彭林旅顺基地政委

刘昌毅旅顺基地副司令员

韩练成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张贤约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车管部部长

(接任韩振纪)

郭鹏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刘金轩陆军64军军长

张达志兰州军区司令员兼甘肃省军区司令员

赛福鼎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钟汉华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事法院副院长(55。1就任)秦基伟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军事学院学员

孔从洲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

范朝利陆军14军军长

谭冠叁西藏军区政委

李成芳西南军区副参谋长军事学院学员

陈康陆军13军军长

张才千南京军区参谋长

张翼翔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事学院学员

覃健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鲍先志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皮定均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

周志坚舟嵊要塞区司令员

张祖谅前陆军60军军长军事学院学员

廖容标安徽省军区司令员

刘飞南京军区公安军司令员

梁从学前皖北军区司令员军事学院学员

钱钧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张仁初前陆军26军军长军事学院学员

饶子健陆军60军军长

陈仁麒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杨国夫前中南军区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军事学院学员

晏福生湖南省军区政委

吴瑞林海南军区司令员兼43军军长(授衔和任命同时进行)杨梅生湖南省军区司令员

田维扬中南军区工程部队司令员

总后勤部后方工程建筑部部长(55。9成立就任)

欧阳文广州军区公安军政委解放军报总编辑(55。10到任)

张池明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总后勤部参谋长

刘转连粤东军区司令员兼41 军军长军事学院学员

孔庆德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谭甫仁武汉军区副政委

何德全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徐深吉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韩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袁升平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

王道邦陆军65军军长兼政委军事学院学员

王紫峰山西军区司令员

赵熔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肖新槐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兼66 军军长军事学院学员

吴信泉渖阳军区参谋长

周玉成渖阳军区财务部长

曾泽生陆军50军军长

温玉成前陆军40军军长军事学院学员

曾绍山志愿军3兵团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司令员

陈先瑞志愿军19兵团副政委

旷伏兆志愿军19兵团政治部主任

李雪叁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政委

谢有法志愿军3兵团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张天云志愿军47军军长

卢胜志愿军23军政委军事学院学员

黄新廷志愿军 1 军军长军事学院学员

吴先恩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

阿沛*阿旺晋美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朵噶*彭错饶杰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这份名单中的原国军军官:

上将中原国军将领有3个:陈明仁,董其武,陶峙岳.因各带过来相当於1个兵团的兵力,故授予上将.根据1947年中央对於国军投诚将领安置的文件规定,全部按实际带来的兵员数予以授级,故其中的陈明仁与共军曾泼命作战,仍比其他早就是共党的

叛将级别高.上将中原国军校级军官有1个:吕正操,东北讲武堂出身,抗战时率1团脱离国军.后为共军将领坚持冀中平原.得以升到兵团级.中将中原国军将校有8□□

1/万毅,原东北军团长,地下党员,抗战时率军脱离国军阵营.进军东北时已是纵队

司令员,因林彪要给自己的爱将李天佑腾出位置,逼其让出司令位置.当了一段时间

政委后转炮纵.

2/韩练成,原西北军将领,地下党员,在莱芜战役关键时刻放弃指挥,致使国军大败

,以后起义带来的兵马勉强可算一军,□任命为军级.

3/孔从洲,原西北军将领,1946年起义,老军级,且与主席结亲.

4/曾泽生,原滇军将领,在东北率军起义,仍为军长.

5/毕占云,原湘军营长,井冈山时起义,经过长征.

6/孙毅,原西北军尉官,参加宁都暴动,经长征.

7/孙继先,原西北军尉官,参加宁都暴动,经长征.

8/苏静,原西北军尉官,参加宁都暴动,经长征.

这份名单中将以上者的籍贯

元帅:4个四川人,3个湖南人,1个湖北人,1个山西人,1个广东人,

大将:6个湖南人,2个湖北人,1个四川人,1个广东人.

上将:19个湖南人,14个湖北人,3个福建人,3个江西人,3个四川人,3个陕西人,2个

广西人,2个安徽人,2个山西人,2个辽宁人,馀下广东\贵州\河南\内蒙各1人.

中将:45个湖南人,32个湖北人,37个江西人,12个安徽人,7个福建人,6个广东人,4个广西人,5个陕西人,8个河南人,2个河北人,3个山东人,2个西藏人,馀下江苏\新疆\北

京\宁夏\辽宁各1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的起义出身统计:

南昌起义:元帅6人,大将2人,上将5人,中将5人

秋收起义: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5人,中将7人

广州起义:元帅2人

平江起义:元帅1人,上将4人,中将3人

湘南起义: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人

黄麻起义:大将2人,上将4人,中将3人

百色起义:大将1人,上将2人,

宁都起义:上将1人,中将3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出身的军系: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

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

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

陕甘红军:上将1人,中将3人

一野:元帅2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1人

二野: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7人,中将21人

叁野:元帅1人,大将3人,上将11人,中将38人

四野: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20人,中将56人

华野:元帅2人,上将7人,中将30人

这份名单中中将以上者的学历:

元帅:黄埔军校2人,云南讲武堂2人,湖南讲武堂1人,法国勤工俭学2人,武昌中山大

学1人,苏联东方大学2人大将:黄埔军校3人,苏列宁格勒军政学院1人

上将:黄埔军校8人,伏龙芝军校2人,苏中山大学2人,保定军校1人,

中将:黄埔军校9人,伏龙芝军校2人,苏红军步校\炮校各1人

起义的将军有159名

有资料说,解放军第一次授衔的将军1400多名里有起义将领159名,占10%多.

估计可能是包括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宁都起义等.

?国军‘将军还有

王启明32军参谋长

白天93军参谋长

张世珍绥远独立7师师长

魏镇湖南衡阳警备司令

原东北军老将军聚会了24 名:

吕正操万毅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

於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

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

还有张学思

西北军有

孔从周阎揆要张希钦童陆生何振亚渖启贤牛化东廖运周

宁都起义还有

李达王秉璋李雪叁孙毅

苏进谷广善鲁瑞林熊伯涛张明远徐国珍

确切说是来自旧军队的共有159人,其中元帅9人(只有罗荣桓不是),大将9人(只有王树声不是),上将12人,中将34人,少将53人。这是因为中共直到1927年8月□有自己领导下的军队,而在建党初期,很多党员都在旧军队中服役。此外

,有9人是受指派打入旧军队进行兵运工作的:

全是少将:王兴纲、王启明、王振乾、廖运周、牛化东、张加洛、张西鼎、李震

、范明。还有2人受中共策反,进行秘密工作。中将韩练成,少将白天。

真正起义投诚将领10人:

上将: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

中将:孔从洲、曾泽生

少将:邓兆祥、刘善本、张全珍、林遵、巍镇。

开国将帅的学历:

苏联留学的:

元帅4人:朱德(1925-1926),刘伯承(1928-1930),聂荣臻(1924-1925),叶剑英(1928-1930)大将3人:许光达(1932-1937),陈赓(1926-1927),肖劲光(1921-22,1927-30)上将7人:

乌兰夫(1925-1929),甘泗淇(1927-1930),刘亚楼(1939-1945),李天佑(1939-1942),杨至成(1938-1946),阎红彦(1934-1937),傅钟(1926-1930 )中将9人,少将28人(略)

英国军校毕业2人:

少将邓兆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30-1934)

少将林遵(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29-1934)

日本军校毕业2人:

少将解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少将唐哲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中国军校毕业:共57人,

黄埔军校毕业32人,

保定军官学校毕业3人,

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8人,

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2人,

其他军校毕业8人

太原军政训练班毕业4人,

扣除重复就读的,总共80人是受过军校(或留学)培训的,仅占全部1614名将帅

的5%!

拜将之时,风华正茂:

最年轻的元帅:林彪(1906年生,49岁)

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1908年生,47岁)

最年轻的上将:肖华(1916年生,39岁)

最年轻的中将:刘西元、谢有法(1917年生,38岁)

最年轻的少将:吴忠(1921年生,34岁)

在55□□65年授衔的所有1614名将帅中最年轻的是1964年晋升少将的王扶之(19 23年生)

1955年授衔时,10名元帅平均年龄57.岁,朱德最大69岁,最小的林彪49岁;10名大将平均年龄51.7岁,最大的张云逸63岁,最小的许光达47岁;上将平均年龄47

.7岁,最大的陶峙岳63岁,最小的肖华39岁;中将平均年龄45岁左右,最大的傅

连璋61岁,最小的刘西元、张池岳38岁;少将平均年龄43岁左右,最大的史可全63岁,最小的吴忠、徐斌34岁。

民族精英,桑梓荣耀:

少数民族将领:

壮族10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冼恒汉、覃健,少将卢绍武、韦祖珍、吴西

、朱鹤云、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藏族5人:中将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

措饶杰,少将桑颇.□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满族5人:中将万毅□

B丁秋生,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蒙古族5人:乌兰夫、少将吴涛、索立波、孔飞、廷懋。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曹达诺夫.扎

伊尔、祖农.太也夫。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回族2人:少将刘瑞方、刘世昌。

侗族1人:大将粟裕

塔吉克族1人: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将帅原籍:

出元帅最多的省份:四川,4人。

出大将最多的省份:湖南,6人。

出上将最多的省份:湖南,22人。

在总共1614名将帅中原籍省份如下:

江西,325人,20.1%。

湖北,234人,14.5%。

湖南,199人,12.3%。

安徽,128人,7.9%。

河南,106人,6.6%。

四川,95人,5.9%。

山东,87人,5.4%。

福建,83人,5.1%。

河北,79人,4.9%。

陕西,63人,3.9%。

十大将军县:

湖北红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兴国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浏阳30。

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归侨与外籍将帅:

归侨8人:

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

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

中将庄田,新加坡归侨

中将卢胜,新加坡归侨

少将唐铎,苏联归侨

少将陈青山,马来西亚归侨

少将叶松盛,印度尼西亚归侨

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

外国人一人,即洪水少将,越南河内人,京族,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等职,1956年回国。

弹创满身,血铸辉煌:(伤残将军13人)

独臂将军9人:

上将贺炳炎,1935年失去右臂。

上将彭绍辉,1932年失去左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