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环境历史第三章

世界环境历史第三章

世界环境历史第三章
世界环境历史第三章

3 文化与自然的巨大分裂

城市的存在离不开它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就在一个北部的印第安城市中,一种新型的住宅形式大部分都是由男人和女人们用双手建造起来的。他们用头顶着木质的砖斗,托运着用木柴和木炭烧制泥土而成的砖,而这些部分是朽木,来自城市最北部的范围不断缩小的山林。做脚手架的竹子也来自这片森林。捆绑脚手架用的麻绳则来自那片站在房顶就能隐约看到的田地。跟所有的城市一样,这座城市所用的建筑材料均运自其周边或远或近的土地。

我到访过上海的一个集市,街道两旁排满了琳琅满目的小摊,陈列着厨房里可以找到的任何主食:城市周边菜园里的蔬菜水果,附近湖里的活鸭,还有人们采来的莲藕和菱角以及捉来买的蜗牛。经常被人们称作是一连串的经济交易,也可以被看做是人们操纵利用其它种类的动植物。

我从西班牙城市阿维拉的中心开始漫步,穿过一省会的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穿过那雄伟的墙,麦田,葡萄园和橄榄园,在那里我回望整座城市,我可以看到榭拉那松柏覆盖的最顶端. 就从这么短的距离,我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利用土地的方式,来满足城市人口的所喜所需。

这些场景的每一幕都与在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印度河或是中国北部的黄土平原河谷中崛起的早期城市有非常重要的相似点。宗教和政治机构,人类职业的分工,社会等级的分化以及艺术的发展,比如纪念性建筑,写作,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测量都首先出现在这些巨大密集的人口中心,随之得到最充分地发展。城市就是人类与自然的一种结构性的关系。尽管城市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文化,它也可以被看做是与其他生态系统相关的一种生态系统。人类的所有活动都需要从其周围的环境中获取一些资源。城市并不是独立的,它存在于一个自然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存在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的循环,适合和影响着城市的状态。尽管城市会有全面的改变,人们可以根据其自身利益改变自然,它们仍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把城市仅仅作为是一系列的人类社交和经济交换来研究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它们与自然世界紧密、持续和必要的联系却常常被忽略。1

城市的起源需要更加发达的农业作为必要的条件,因为它远比存在于其之前的村庄更大,人口更密集,机构也更加复杂。它们的存在需要一个能够生产足够食物的农业基础,而实现这一基础的一部分,则是以开垦森林,湿地和干燥地区为代价实现的。为了喂饱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大众们,如统治者、牧师、军队司令和抄写员们,拥有一个农业系统,由农民为他们生产粮食是十分必要地。通过大规模的引水工程,控制洪水,开通渠道为田地供水使农业系统成功的建立了起来。

城市人口所需要的主食通常包括一些谷类,如小麦,大麦和谷子。早在商代(公元前1750-1100年),中国就开始种植水稻了,2大概就在那个时候在印度河谷可能也有种植。3这种种植技术的发明,使粮食生产有了剩余,因此城市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可能。种子的筛选,灌肥技术和农作物的轮流种植也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防洪和灌溉的效果是城市化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之一。河流带着沙子,淤泥和悬浮的有机物质,当河水缓流时,这些物质就会沉淀下来。当人们建造防洪堤来阻拦洪水时,像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北部地区那样,这些沉淀会导致河床上升,继而高于河流周围的地面,当堤坝

最终崩溃时,洪水便更加泛滥。淤积也会发生在运河中,除非人类费尽愚公移山之力将淤泥清除到附近的河岸上,否则这些河道的使用寿命将会缩短。而尽管人类做出这些努力,最终的结果仍可能使他们倍受打击。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土地盐碱化,即由于蒸发而导致浸水土壤里盐逐渐堆积。流水可以分解盐分,但滥砍滥伐导致带有盐分的石头暴露在雨中,盐分的分解被加速。这是当流水覆盖了农田,继而蒸发掉之后,盐分就堆积了下来。高滴度的盐浓度阻碍种子发芽并给植物吸收水分和营养带来一定阻力,从而阻碍其生长。在气候干燥,排水较差的土地上实施灌溉时,盐碱化便会很严重,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谷地区大都是这种情况。

城市的崛起创造了对物质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建筑业变得广阔,复杂且庞大。考虑到要建造住宅区,商业,寺庙,宫殿和墓地用地,在加上围墙和城堡要塞,对于建筑材料的需求之大可想而知。大多数的建筑材料来源于土地,其中包括在阳光下晒干的粘土或烤成的砖块以及石头。采石场使很多山坡伤痕累累。砖窑所需要的燃料需要森林中大量的木材和木炭。例如,印度河谷中的城市,是用砖块建造的。木材对于建筑也非常重要,它们可用来支撑天花板和屋顶,可用来做建造建筑时的脚手架,这就给林地增加了压力。

冶金技术的提高创造出了工具,武器,铜质装饰品以及后来的青铜制品。城市通常是冶金术的中心,同时也引起了其周边冶金中心的出现,与此同时出现的是相对的对于森林造成威胁的能源需求,人类必须在土地上挖寻矿石,这是地表变得坑坑洼洼。这些矿石的融化需要达到很高的温度(铜需要华氏2012度或摄氏1100度),因而需要大量的木柴或木炭作为原料。生产一吨铜所需要的木炭大概要15-25吨。4在一所主要的冶金中心仅在冶炼铜这一种金属上所需要砍伐的植被量就需要消耗掉成百上千公顷的树木。5铜的化合成物是有毒的,因此工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而工业废料污染对于人类和其他有机体非常有害。

人类的社会分工分化出了一些新的职业,一些是城市所特有的。这意味着市中心的一些居民不再从事农耕和畜牧的工作,而是在室内或在集贸市场,制造业工作或销售商品,又或是在政府部门,法律部门或在宗教领域任职。他们通过交换获得食物,而非自己种植。最城市化的人群便是那些领导和政治决策家们。

武士们试图保护着他们的土地以及对其所居住城市有益的资源,并试图占领毗邻的城市。在使用马和战车之前,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步兵的作战数量。指挥官们要求所有强壮的男子参军,且将勇士精神作为获得公民身份的要求,这也就剥夺了女子正是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人类战争经常有意地对环境造成破坏,剥夺敌人所在城市的资料供给,阻击他们的反抗。作战部队点燃战火,破坏了庄稼,砍掉了树木,扰乱了水的供给。

在早兴起的城市中,商人们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群体。6集市逐步形成起来。通常在市中心周边的一块空地上,周边环绕着有棚子的过道,过道下面摆着摊位,开着商品店。在这里交换着当地农场的产品,工匠们的手工艺品和各种布艺品。另外还提供理发和补牙、即食食品和酒类饮品等服务。从最开始市场就对环境有显著的影响,市场方便了生活材料的交换并增加了人类对其的需求量。

随着人口数量和密度的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污染,垃圾处理和疾病的传播,影响着居民的健康,身高和寿命。饮用水来自受污染的井,河流和运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档记录中提到了饮用污水带来的死亡威胁。7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料如冶金,制革和陶器制造,加重了原有的污水和垃圾造成的污染,这些废料一直积聚着,直到雨水将他们冲刷进河流和地下水。一些早期的城市安排了处理措施,或是建造下水道和公厕,比如在希腊的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的

遗迹里就找到了这些系统。垃圾以及人类的聚集和食品的储存为有害生物体的生存提供了可乘之机。

人类的健康状况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害。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健康状况不及猎人和牧人。城市居民的健康状况就更不理想了;对于他们骨骼遗骸的研究表明,他们的身高更低,寿命更短,牙齿和骨骼状况跟糟糕,且常受到传染病的困扰。8他们同时还承受着战争,奴隶制度和活人献祭的苦难。就在不知不觉中,以牺牲人类生活质量和群落安全来还换取人口数量的交易被完成了。对于个人来讲,城市生活相比于更早期的社会生活,根本谈不上是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市的生活所需随着其本身的扩大,而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逐步扩大,这和城市所在的周围环境本身的转变是同等重要的。城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开发远距离的资源,而这也使其依赖于容易受到敌人恶意破坏或自然灾害侵扰的贸易航道。

城市的兴起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最具破坏性的影响便是由于急需建筑材料和能源而造成森林采伐。采伐从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开始,之后逐步沿着河流,海岸线和道路运输路线向外延伸。木材通常又重体积又大,因此人类尽可能地沿着最近最容易的线路采伐。然而很多城市不得不选择更远的线路。拿印度河谷为例,他们要到喜马拉雅山脉去采伐雪松。黎巴嫩山脉的雪松林为苏美尔人和埃及人提供了木材,但他们必须通过长途跋涉来运输这些木材。之后,提尔城的海勒姆国王将雪松和柏树木材送给所罗门国王,用来建造耶路撒冷的神殿。这些木材是以航海竹筏的形式运输到耶路撒冷的。9

古时战争意味着毁灭,自然环境也难逃其害。部队所过之处,庄稼毁于一旦。在田地里进行的战争,虽然血液和尸体可以短期内给土地增加给养,但是战争毁掉了一丛丛的果树,这在希伯来圣经中是一种禁忌,因此战争带来的是更长久的毁坏。10 部队同时还烧毁森林,转改河道航向并故意污染水源。

城市最早出现的地方现如今大都已是荒芜之地了。当你看到一个伟大的城市的废墟,比如乌尔,它那壮观的金字形神塔(一种阶梯式的金字塔,顶部是一个神殿),或是摩亨约-达罗城的那被干燥的沙漠地貌环绕的城堡,这景象非常的发人深省。11土地盐碱化加深了土地荒漠化,而在城市周围这两种现象是同时进行的。水文学的研究表明河道的改变是另外一个使环境恶化的原因。黄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河道都发生了很大的位移。尽管这些灾难性的位移很多是自然发生的,然而其他的则是由于运河的开凿和其他控水结构的建造导致的,其中还有森林砍伐和随之而来的洪灾和干旱的原因。沙漠的形成,随后包围了城市,早期的城市本身对此负有部分责任。所以现在看来,环境的恶化也不是不可避免的。

除非城市被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否则它的概念就会被误解。也就是说,将其看作是一系列的生态关系。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是作为一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发挥其作用的。因此要研究一座城市,必须将人类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一系列复杂的生态系统中运作的一部分,且影响着这个系统。城市居民也和他们的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们一样,依赖自然环境生活。然而在那时候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自然系统对于人类活动作出的反馈又不是那么的及时,因此那时的人类总认为文化和自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而且人类文化代表着秩序和安全,理应是高于无秩序的自然环境的。

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亚非语系铜器时代(公元前3000-1000年)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和旧石器时代猎人营同样都是整个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不过是人口更多,更复杂而已。关于城市的任何决策都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且这些决策的制定应该是建立在对该城市周围生态系统的运作知识了如指掌的基础上的。然而这种知识并不总是唾手可得。城市在经济规划安排上的错误较以前影响更为深远,这有可能意味着一所城市对于其周围环境的能源索取超出其所能承受的范围,因而造成城市的不可持续性发展。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发生很多次了。结果就是城市不断的缩小,或是完全被抛弃。但是在这发生之前,或正在发生的时候,人类耗尽他们所依赖的环境的资源,他们开发利用大范围的土地,有时甚至包括他们开垦资源的较远的地方。人类为所欲为,似乎将自己与自然完全分裂开来,这简直是作茧自缚。

乌鲁克城之墙:吉尔伽美什及城市的起源

博物馆的展室并不总能够将参观者的心灵带到远古的时代,特别是当他们刚刚走过几十个这样展室而感到疲惫不堪时。因此在我走进位于柏林的佩加蒙博物馆时,我并没抱有太多期望。这个博物馆藏有很多乌鲁克城的物件,乌鲁克城位于伊拉克,曾是一座伟大的苏美尔人的城市。展厅的一边放着一堵有图案的,由烤粘土砖制作成的墙。我读了一下标签,这可是乌鲁克城墙的一部分,吉尔伽美什是它的国王啊!突然间,一阵兴奋激动直冲过我的后脖颈,让我回想起了那在地球上仅存的最古老的史诗的碎片。

我将向世界宣告吉尔伽美什的功绩......在乌鲁克城他建造了一个伟大的壁垒——城墙......直到如今再看它:那外墙的飞檐,依旧闪烁着铜的光芒,而内墙更是无与伦比的。触摸它的门槛,那就是远古的感觉......我想爬上乌鲁克城之墙;在上面行走;注意看它基础的平台,观察它的石工技术:砖烧得太好了不是吗?12

这篇文章可不是诗意上的自吹自擂;环绕乌鲁克城周围墙的周长是9.6千米(6英里),里面共有900座塔。目前考古学显示最早的文明社会是在苏美尔地区的一系列城邦中出现的,它们分布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流的冲击平原上,一直延伸到波斯湾。倘若不是他们私自开凿河流灌溉,这块地域本不会成为沙漠。苏美尔古城的城墙,原本是由粘土砖筑成的,曾经保护着他们的城市,如今已经多多少少地被侵蚀成了圆滚的土堆。然而乌鲁克城这修复过的城墙还是在人眼前展现了几分那古老文明的光辉。

墙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而且也是世上的一道新风景,它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分裂”,是随着城市的崛起随之而来的人类文化和自然世界的分离的标示。墙的本来目的是防御敌人的,但是它们也是一个有形的分割标志,将墙内和墙外的世界隔离开来。墙内是井然有序的城市生活,墙外是一个相对来讲较混乱的世界。在吉尔伽美什那个筑墙者时期,这个区分还不甚明显,但它确实标志着文明和自然的分裂。相对于猎人,牧人或村落的农民生活,城市人民在心理上与自然的分离更为明显。人类文明所产生的拥挤的中心,多产的农村,还有那野生动物生存的土地,它们之间被明显的区分开来了。

人类努力对抗狂暴的大自然这一主题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故事里是显著的,这里也是第一座城市崛起的地方。古老的关于创世纪的巴比伦史诗《七块创世泥板》,是一部基于先前苏

图 3.1 约旦佩特拉古城附近,一片大多已被废弃的荒芜梯田。它是证明近东大部分地区环境逐步恶化的例证。1976年所拍照片。

美尔典籍的叙事诗。据本诗,世界的产生是提亚玛特和马杜克之战的结果。提亚玛特是混沌的自然界的女怪物,而马杜克是代表新秩序的众神的主神。马杜克用网抓住了提亚玛特,将风驱进她的嘴里,吹大了她的肚子,一箭穿透了她的心,然后“像个贝壳一样将她劈成了两半,”13这样,上边的一半成了天,下面的一半成了海。接着他在天上建造了座神居住的城市,叫做Esharra...这就是在城市居民中广泛流行的一个例子。他们认为城市整齐的街道,纪念物和墙,是天堂乐土那神圣秩序的尘世复制品。

与此同时,野外世界和它的居民之间就成了敌人,成了猎与被猎的关系。当吉尔伽美什的在乌鲁克城的王权变得暴虐时,众神们制造了一个可与之匹敌的多毛男人恩奇都。他和动物们住在野外,和它们一起奔跑,告诉它们如何避开猎人的圈套。他是和野外生物们在一起的男人,他从动物那里学习并保护他们。之后吉尔伽美什利用一个女人去引诱他。除了性爱之外,她还给他面包和酒这类由人类艺术耕作植物创造出来的食物。从那以后动物们一看到他就马上逃跑,随后恩奇都不得不搬进了城市。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所做的众多劳动之一是一次远征,他们去了一片神圣的山上的雪松林,他们杀死了野外的守护者洪巴巴,砍倒了树木,然后将木材运回了他们的城市来建造一座宫殿。未被驯化的动物都被灭绝了,特别是那些威胁着庄稼和牧群的动物。吉尔伽美什被描绘成了杀死狮子的国王,仅仅是因为在他眼中狮子“在生活中太得意。”14在摧毁森林的同时,城市居民也在摧毁着许多其它种类动物的栖息地。

对于近代的作家而言,他们在人类文明和大自然之间竞争这一主题上所持的态度似乎都显得比较男性主义。这点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战争本身就是战士的代名词,而战士通常都是男人,男人最终也控制早期城市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在城市形成的早期社会里,男人和女人扮演的是相互补充的角色,没有哪个性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性的工作任务没有严格的分工。女人有时也外出打猎,男人负责采集,例如,种植或纺织的工作两性都可以做,或者一起做。15而在城市革命中,两性的角色分工更加明显,男性战士似乎占据了所有的重要角色。文学大都也都是男人写的,虽然并非完全如此,但结果是,男性在战场上的形象和胜利由此深入人心。当然很重的一点是,我们不能这么肯定地就这样说,毕竟在很多城市的神话中,也有战场女神和男性的土地神。然而如果女人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要是和她们在城市出现前的角色一样具有平衡功效的话,当下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恐怕会更和谐一些,这种想法并不是没有它的道理。

的确,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文明中的艺术和文学一直重复叙述着人类征服自然那骄傲的调子,这种骄傲不断的回响着,赞美着人类技术的成就。防洪和灌溉是一个秩序井然的国家的基础。国王则被刻画成了这样,他们武装着弓箭和网,骑着战车,参加狩猎仪式并猎杀着野生的动物,特别是那些力大无比的动物们如狮子,野山羊和野公牛。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城市的出现,是改变人类与其周边环境发生变化的方面之一。城市的发展要归功于集约农业在两项技术上的发明:耕犁和大规模的水利灌溉。以现代的标准来说,早

图 3.2 苏美尔地区一堵拥有5000年历史以上的乌鲁克城之墙。上面是由染色的陶锥体拼绘而成的各色样式。它标志着市中心地区与乡郊野外的隔离。1991年拍摄于德国佩加蒙博物馆。

期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乌鲁克城的人口也就大概25000人。但当时这种数量的人口聚集,就非常需要农业生产能够产生剩余。而牛耕和灌溉的发明是其变为现实。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肥沃的砂质土壤很容易用牛来翻耕。河流提供了需要的水源,但是河水的流量变化使自然灌溉

变得不可靠,因此急需大型的灌溉工程来控水。这些灌溉工程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土地的灌溉问题,同时也使其产出大量粮食,发挥了其最基本的生产力。因此一个美索不达米亚的国王觉得自己有正当理由来宣布建造新的河道,再加上在战场上打败他的敌人,这些都是他统治下的重大事迹。为田地里带来水源的河道系统构成了苏美尔人最大规模,最消耗劳动力的工程。这种新型的农业使更大批的人口可以扩大他们的居住范围,很多人不必在田里工作了,因此专业化的职业在城市中兴起。此时,建立起专门负责组织食物生产、分配和负责将有用的材料输入城市的机构对于整个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还有要建设城市的防御设施,以防止另一城市侵犯其土地和食料。

城市居民们用烤和未烤过的粘土砖建造起了雄伟的建筑:在神圣的金字形神塔上崛起的寺庙,神殿,宫殿和那厚厚的城墙。然而苏美尔地区所缺少的重要建筑材料,特别是木料和石材,意味着像乌鲁克这样的城市不得不从老远的地方输入这些材料。在那平坦的,有水流冲击而形成的农地上,只有少量的优质木材、石材和金属矿。而本地有的材料如苇子和粘土只能用于建造普通的家庭建筑。但是规模宏大的寺庙和神殿所需要的屋顶材料需要够长够直的木材,这是美索不达美亚平原上找不到的,同样,雕像和其他装饰所需的石材在这片淤积土上也没有。北方和西方的山上有充足的石材和木材供给。这些产品,再加上奢侈品,有远程的商人负责运输。商人们构成了苏美尔社会重要的一部分,但绝不能把他们想象成是自由企业。

他们的工作是受统治者控制的,当他们到其他城市的时候,他们的身份就类似大使一样。这些商业探险家们通过陆路,水路和海陆四处旅行。东方他们最远到达了印度河谷,进行木材,象牙和贵重金属的贸易交换。16在西方,他们从黎巴嫩带来了好的木材,从塞浦路斯带来了铜,并通过红海与埃及进行不断的贸易往来。每一座苏美尔城市都有这样一个市场,在这些市场里能找得到外贸货物以及本地生产的所有商品。在美索不达米亚,女人们也参加了多类商品交换的工作,同时也是酒吧的经营者。17

为了促进贸易往来的发展,城市需要提高互换商品的产量,其中主要是谷物,陶制品和纺织品。这就给土地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农民们缩短了土地的休耕期,过度种植,开采自留地,又扩大灌溉面积,这些措施都导致了土地盐碱化。18

随着苏美尔地区城市的兴旺,公元前3000年青铜的冶炼技术出现了,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冶炼家们显然采用了过去陶器制造家们的一些方法,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冶炼温度。这两种加工过程都需要大量的燃料,多数由木柴和木炭提供,这也就加大了索美尔人对当地植被的所求。19

这是非常不幸的,因为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城市来说,洪水的侵袭一直没有间断过。两河流域位置较高的山坡植被已被砍伐殆尽,这使得更多的淤泥更快速地流入到河流之中,造成河水泛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道有时升高到足以可以冲毁堤坝,摧毁村庄和田地的高度。城市居民只能试图用额外的土堆垫高原来城市建筑基底,将新城市建在更高的土地上。他们将居住在神庙里的诸神放在平台上,甚至是更高的金字形神塔上。洪水的侵蚀使河道和堤坝系统无时无刻不处在被摧毁的危险之中。水流所带的泥沙在水速慢的地方沉积下来,清淤工作经常需要展开,来保证河道畅通。这些“废品”,或者说是多余的材料,在河道两旁堆积起来直到河道高出周围土地10米(30公尺)高。这阻碍了它们的排水能力,而在洪水期时它们便是隐患。

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凡是实施灌溉的地方就会有土地盐碱化的危险,而这种灾害在美索不达米亚较低的地区更是猖獗。当灌溉水增高了地下水位,然后蒸发掉,盐分累积了下来。而由于泥沙的淤积,使本来不畅的排水系统变得更糟,这就使用淡水过滤土壤中多余盐分的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地下水盐分也越来越高。农民们也开始将小麦换种成对盐碱地更具适应性的大麦。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土地盐碱化变得如此严重人们甚至可以在地面上看到白色的水晶般的盐粒,这使可耕种的植物都根本长不出来了。这些土地不得不被废弃,而找到新的适合灌溉和种植的土地也越来越困难。克尔德·雅克布森和罗伯特·亚当斯做了一项调查,搜集到的证据显示,在公元前2400年至1700年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土地盐碱化不断恶化,产量持续减少。说道这个第一座城市崛起的地方,调查者们这样总结,“毋庸置疑,不断恶化的土地盐碱化对于苏美尔文化的瓦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

那些曾在古老的苏美尔地区繁荣的城市,乌鲁克,乌尔和其他城市,现在不过是沙漠环境中废弃的土堆。卫星照片显示,如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肥沃的土地与索美尔时代时的比起来,规模缩水的程度惊人。尽管降水和温度每个时期都不尽相同,但这不仅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它们代表了由于过度使用土地导致最终土地枯竭的生态灾难。在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历史学家研究过的所有地区,人类活动和环境恶化的关系显而易见,而城市的没落和他们文明的逐渐消失也和环境的恶化息息相关。而不幸的是,这还不是仅有的一个例子。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及其可持续发展

要问一个比较有文化的人关于建筑金字塔时的劳动条件问题,恐怕他会这样告诉你,工人们都是在鞭笞的情况下劳动的奴隶。事实上,那些劳工都是在非生产季节时被征用的农工,而且还给他们提供食宿的——相当于是货币出现前给他们的工资。21铭文上记录着法老吹嘘他是如何善待劳工的。劳工们自己的涂鸦显示出他们当时被编制入组并互相竞争来完成他们的工作配额。然而,待遇并不总如他们所愿;在河谷地带建造皇帝陵墓的劳工们也曾为获取更高待遇而举行罢工。

埃及劳工们手头上的技术都是最基本的。至于金字塔,只是石头摞石头,然后用木槌和楔子做填充。之后青铜器时代来到了埃及,石工们可以使用铁质工具了,但由于花岗岩比铜锯还坚硬,它们需要粉状的石英来作磨料。一座中王国时代的浮雕显示着172名工人用绳子拉着一个巨大的石雕像。22 雕像在一个雪橇上(没有轮子),一个男人站在滑轨上往地上洒着润滑剂。就是以这样的技术,埃及人建造了那在罗马人看来不过是“闲置的金字塔,”23只因他们认为他们建造了利用价值更高的沟渠。埃及人装饰了隐匿在沙漠中的古墓,打算让它们永不出世。

但是埃及人也有一项用处大,又精良的技术能够使他们的文明得以发展的这么好。那就是他们的水管理系统。这系统利用尼罗河的天然水源,加上灌溉工程和周密的计划,使得基础农业正常运作。埃及雨水极少,水源来自于源自东非的一条境外河流,这种技术对于处在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中的土地十分合适。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古文明能够在维持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经济模式的情况下持续这么久。一些历史学家总是带着蔑视的口吻来说埃及文明几世纪的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缺少创新和具有创造性的想法。然而埃及文明能够持久存在的原因也可能来自于埃及与其周边环境的一种稳定的关系。卡尔·策尔说过,在尼罗河流域一部堤

滩地的文明史为人类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测试实例,他也说过,“如果不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在古埃及历史中很大的一部分可能是无法理解的,这一可能性不容忽视。”24

从当代意义上讲,埃及人缺乏科学性。但是他们用宗教的影像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运作方式的理解,他们运用一种神圣的方式来解释科技。从这点来看,灌溉被看做是诸神创造的活动,神的几何学,天文学,还有神圣的记载都被整理起来,确保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该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几何学,通过精细地反复试验,在洪水冲走了田地里的分界标记后,是重新建立起新的界限成为了可能,这也让几何学被看做是一个圣神的职业。这个职业是由透特这个聪明的神创造的,并将它教授给了受过培训的司祭兼经师。神庙被用作观察太阳和星星的圣地,从这点可以得知什么时候开通河道。在神庙的图书馆里,储藏着写有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的纸莎草。

的确,早期的艺术品诠释,灌溉活动由法老亲自上手。第一代王朝的蝎子王的权杖头刻画的是国王正在挖河道,而“河道开挖者”那时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头衔。人们相信开通河道在死亡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也是个主要的神圣职业。很多学者还认为法老这种君主政体的出现也是出于指导一座城市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是这一需要的副产品,尽管大多数的灌溉都是由当地县级官员监督治理的,当时的县规模相当于现在美国的县一样。策尔相信这些县是由当时一些灌溉的单位发展起来的,他说道,“这些县,作为基本的区域单位,原本隐含着社会经济学和生态学的影响,但后来在性质上变得越来越趋向管理化了。”26

灌溉工作后来发展到了有自然水源灌溉的农田之外。这两种土地的区别非常明显:Rei田指的是那些有自然洪水覆盖的土地;sharaki田指则需要人工灌溉。劳工们需要疏浚河道,挖水道,建水坝,建造堤坝和盆地,用水桶注水来提高水位。这些工作都被视为这一个神圣工作的一部分。由法老资助的主要工程都被认为是神的作品来纪念。比如佩皮一世(公元前2390-2360),开通了灌溉一个新区县的水道。铭文上这样吹嘘,“我将高地变成了湿地,是我让尼罗河的水灌溉了休耕的田地,”以及“我将尼罗河带到了你们在高地上的田,使你们从没见到水源的土地得到灌溉。”27科提一世(公元前2100年)如此宣布自己的成就,“我开创了一道十腕尺[5.2米;17公尺]的河道...是我让尼罗河的水流经那些古老的地标。”28 埃及人控制了尼罗河流入法雍这个大绿洲的水流量,戈伦湖的水位也得到控制,使其能够灌溉河岸外围的土地。

埃及人发明了很多科技工具,比如桔槔,就是在一根平衡杆一头挂着一只水桶。尼罗河水位测量标尺安装在了第一瀑布和其他的一些地方来测量水位,帮助预测一年一度的洪水规模。埃及人将这样的先进技术融入到了环境管理的系统当中。

埃及保持着农耕而非城市化的社会形式。就像阿道夫·尔曼说的,“埃及文明的基础是农业。”

29 通过观察农业来了解埃及人与生态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埃及文明之所以能维持下来,离

图3.3 埃及法雍绿洲地区的盐碱化。人们在这个低于海平面的盆地中进行灌溉,由于水的蒸腾作用,是地面上的盐粒清晰可见。1981年所拍照片。

不开河道内淤积土中的沉积物,因它富含从南部山区和湿地中流下来的洪水中带有的矿物质和有机碎屑。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发现埃及的土壤是由尼罗河的沉淀土构成之后,便称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30 埃及人也深知这一点:一尊早期的纪念碑上这样写道,“尼罗河

为所有的人提供了养料和食物。”31这种环境使埃及人视自然的运转为可以预测到的周期性循环。几乎每一年在同一时刻尼罗河的水都灌满河岸(自七月末或六月初开始)。唯有尼罗河流经的那细长的埃及南部谷底和北部三角州地区的土壤是肥沃的。

但是洪水的来临并不总是可以预测:最高汛期的尼罗河可以冲毁灌溉工程和村庄,而干涸的尼罗河则可能提供不了充足的灌溉水。32 有时在当河流的干涸期时,反叛者或入侵者变趁虚而入。因此,埃及的历史就在法老式政府垮台的时候断掉了。然而非凡的毅力使传统的环境关系模式得以延续。正如约翰·威尔逊所言,“尼罗河重复上演复活的伟大奇迹。”它的周期性使它增加了[埃及人的]自信感;尼罗河的再生,给了[埃及人]一种信仰,就是[他们]也可以战胜死亡,达到永生。确实,尼罗河有时可能在饥荒的时候缺少以往的慷慨,但它从未就此而止,最终,它还是能后带着慷慨回到这片土地上。”33 而大自然,在这种适合其发展模式的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向这个国家提供着一个可持续存在的社会的一切所需。

尽管埃及有着成功的记录,但是它也曾面对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充足的食物引起人口过剩。当人口数量达到了一年收成可供养的最高程度时,任何异常低的收成都会导致饥荒的发生。在萨卡拉市,通往乌尼斯法老金字塔的公路上的浮雕刻画的是骨瘦如柴的饥民。在圣经故事中,约瑟夫诠释出了法老的梦并建议建造粮库来应对艰难时刻的来临,这个故事事实上反应了当时埃及的实况。34大丰收的年头时常被荒年打断,结果人口数量也时多时少。法老和政府官员,通过在丰收的年份储存盈余并在荒年时进行分发,努力平衡着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粮库已经出土了;在阿玛娜的一个墓中发现了40个粮库,容量共1120立方米(39580立方英尺)。食物价格在困难时期也不稳定:例如,在拉美西斯三世和七世统治的55年中,粒小麦的价格较基价增长了8到24倍,之后在拉美西斯十世,十一世和十二世(约公元前1100年)时降了下来。35

埃及人很享受他们的工作,这一点可以从他们耕地,打猎和做建筑的绘画作品中显露出来。虽然这些绘画描写的很有积极性,但它们并没有表现出埃及人意识到环境已被改变的迹象。埃及人的艺术一直很程式化,很少表现进步,衰退或是对自然的破坏。对于他们,时间是循环运作的,而不是一条不可改变的直线。尽管如此,毁灭性的改变还是发生了。

埃及的盐碱化,较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轻,这是因为它有尼罗河较有规律化的洪水过滤掉了土壤中的盐分。然而在水线以上的依赖灌溉的地区还是出现了盐碱化,在法雍这个低于海平面的地方,盐碱化更为严重。

尽管没有人认为埃及森林茂密,但森林砍伐却是个难题。虽然90%多的国土面积都是沙漠,但是有灌溉的地方还是有成片茂密森林的。36坟墓里的绘画描述了树木被砍的情景。埃及拥有丰富的木柴以及用于雕刻和做棺木的良好木材,但是高大笔直的树却很少,所以埃及不得不从腓尼基进口,腓尼基的黎巴嫩山脉斜坡上长满了葱郁的松柏类树木。早在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650年)第一法老斯奈夫鲁的统治时期,埃及的船抵达过比布鲁斯以及其他腓尼基的港口,来运输雪松,杜松,冷杉,松树等其它木材来做建筑材料。在中王国时代,埃及在腓尼基海岸具有明显的影响力;在新王国时期,腓尼基地区被埃及统治。而埃及本国,在为获取燃料及其他原因而滥砍滥伐之后,由于过度放牧,特别是山羊吃掉了本可以形成新的森林的小树之后,对于森林更是造成了永久性的破坏。

为了维持这片被沙漠困扰的土地的生态平衡,人们对于湿地,动植物的需求显而易见。然而

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和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在逐渐萎缩,渐渐消失了。而它们消失的速度如此之慢以至于很少的埃及人意识到了它的发生。最终“几乎大规模尼罗河流域猎物的彻底消失,再加上为了贵族们象征意义上的捕猎而引进的动物,见证了埃及自然环境的彻底毁灭。”37

埃及人给予动物们的崇敬并没有阻止它们被猎杀的命运;而对于它们栖息地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更是杀死了更多的野生动物。在前王朝时期,岩石画和其他艺术形式证明了那时埃及拥有各类丰富的物种,就像现在的东非一样。然而在古王国末期时,大象、犀牛,长颈鹿和瞪羚在第一瀑布北部消失或很少见了,而野生骆驼也已经灭绝。大角绵羊、狮子和豹子活了下来,但数量很少了。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气候变化,但还有一部分是人为的是动物栖息地减少和故意破坏。阿曼霍特普三世在一块圣甲虫宝石上吹嘘着他用双手杀死了102只狮子;狮子在埃及非常受崇敬,只有国王可以猎杀它们,但国王却也通过猎杀它们来得到赞颂。38到中王国时期时,羚羊种类的类别也和它们的数量都大幅度下降了。39

这些进程使埃及在远古时代末期时环境就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仍旧是一片盛产的土地。尼罗河仍旧继续为它提供充足的水源和沉积物,保证了它大多数年份都能有好收成。谷物、其他的粮食及农作物如做亚麻布的亚麻和做纸用的纸莎草还像往常一样丰盛,足以满足埃及的需要,还有出口的份额。在很多方面埃及都自给自足,因此埃及人对于自己的土地感到满足。一些当代的作家将这种满足感解释成一种“孤立又自鸣得意”40的态度。但想到他们想方设法地通过贸易来获得他们想要的木材可就不是这种态度了,毕竟这些木材在埃及本国并不充裕。尽管后来它被外来势力征服,埃及这个拥有久享盛名的灌溉技术的国家,依旧盛产丰富。它变成了罗马帝国的面包篮。

对于古代人来讲,鳄鱼和野生纸莎草可能会在他们的土地上消失这一时刻的来临,这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个时代终会来临;而且它确实来了。鸟类在逐渐变少。朱鹭的影子在埃及很少见了,而在古埃及艺术作品中出现的14种鸭类中,只有一种还在那里繁殖。41尼罗河里的鱼也遇到了相同的命运。如今不幸的是,曾经确保着埃及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循环,现在已被打破。那座最终控制了一年一度洪水的阿斯旺高坝,在第七章会有描述。

蒂卡尔:古典玛雅文化的瓦解

在现代居民在瓜地马拉的佩滕地区散居之前,蒂卡尔这玛雅文明的都市被遗弃在一个巨大的丛林里。我和妻儿坐着一架在多次飞行中都幸存下来的飞机到了这里;那飞机破裂的玻璃从没有被修理过。在我们往北飞的时候天空聚起了云;等我们快到蒂卡尔时那些在我们下面的云已经很厚重了。着陆跑道没有导向系统,所以我们很怕那个飞行员会飞回去,但就在时候云层出现了一个很窄的开口,清晰地露出了满是尘土的跑道,飞机就潜了下去。突然之间我们看到了玛雅城市那高耸的金字塔在一片包围着它们的雨林树木的绿幕下屹立着。它确实是壮观的考古遗迹之一。然后我们就安全着陆了。最主要的寺庙已被翻修过了,但其他的仍旧被植被覆盖着,看起来像是即高又自然突露出来的岩石。大美洲虎神庙是最高的,它那石灰岩的顶饰坐落在44米(144)高的底座上。它的四周是其他的一些建筑,包括一些令人印象不那么深刻的宫殿,但也是和周围高大的金字塔相比之下而言的。

蒂卡尔是玛雅南部低地地区独立的城邦之一,城邦众多且人口稠密,它们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之间最潮湿的热带土地上相互争夺领土。它们在公元三到十九世纪的古典时代处于兴旺时期,之后就被废弃了。一个灿烂的文明消失了,人口数量也只剩下一小部分。就如约翰·劳

尔在《启示录的动力》中说的那样“对待玛雅文明的瓦解,我们所描述的不是一个社会政治的倒塌,而是一个更深远的社会和人口问题的大灾难。”42

在玛雅人为农业和建筑开垦土地之前,南部的低地地区由热带稀树草原和湿地的高大雨林覆盖着。这个雨林有很多冠层,最显眼的树能达到高出地面44米(130公尺)的高度。树木的种类也多的惊人,包括人心果树,拉蒙树,桃花心木,扼杀者无花果树,赤铁科常春树,面包坚果,洋苏木,鳄梨树,曼密苹果树,还有圣神的木棉树。43干旱的季节从一月持续到五月,天气变得越来越热。潮湿的季节是从五月到十二月,期间会产生高达3000毫米(120英寸)的降雨量。44 雨水汇流成集流入加勒比或是墨西哥湾,其中最大的是流向西北方向的乌苏马辛塔河。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具有着广泛的生物多样性,比如鹿,野猪,貘,无尾刺豚鼠,刺鼠,野兔和其他的食草动物,猎食者有美洲虎,美洲狮,小型猫科动物,长臂浣熊和狐狸等。爬行动物和水路两栖动物包括大量的青蛙,鬣鳞蜥,鳄鱼和蛇。各种猴类和大量的鸟类包括绿咬鹃,鹦鹉,犀鸟,凤冠鸟,鹌鹑和野火鸡也挤满了森林。昆虫的种类多的更是令人惊愕;只有一小部分有自己的学名。45

学者们对古典的玛雅文化(公元200-900年)所持有的印象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46是,玛雅城市是由巨大但分布稀疏的仪式中心构成的,这些中心由爱好和平的牧师管理,涉及着日历和天文学工作。他们有着农民在刀耕火种的农业形式下劳作的支持。这种观念的形成是由于早期玛雅文化学者的工作集中在玛雅的精英阶层和他们壮观的建筑,也因为当时唯一能够被理解的象形文字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状况。但是二十世纪的考古学家开始研究下层阶级留下的残骸。47 宾夕法尼亚大学对蒂卡尔和其周边郊区进行了一次科学调查,他们发现那时的职业要比之前所预期的更宽泛更密集。48 因此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人口数量要更多,农业也更加密集。其它遗址的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研究显示玛雅的居住区并不是零星分布的,而是一个密集的聚集地,人口密度相当于现代中国的农村地区。

于此同时,在尤里·克诺罗佐夫这位从未到过玛雅遗址的列宁格勒语言学家做出了突破性贡献之后,学者们逐渐打开了玛雅象形文字的密码。德克萨斯大学充满活力的琳达·席勒教授召集该领域顶级专家召开研讨会,将这项工作推上了另一个台阶。铭文不仅记载了诸神,行星和日历;它们也记载了玛雅国王统治下发生的重要事件,包括战争,征服,捕获和将敌人领导作为献祭的仪式。还有国王用自己的鲜血作为一种牺礼和一种获得展望未来的能力的方式。49雕文上浮现出的玛雅精英是一浮夸嗜血的群体,纵然较之前更让人厌恶,但却更显露出了人类本性.

随着对南部低地大范围调查的展开,包括精致的空中摄影术,人们发现了除刀耕火种之外的种植方法,刀耕火种需要土地长期休耕,不能为高密度的人口提供足够食材。逐渐地,集约型农业几乎应用到了所有可使用的土地上。湿地上建造起了用于排水和灌溉的河道。例如,在那个名字怪异的普尔特洛塞湿地(Pulltrouser Swamp)上,人们挖了纵横交错的沟渠,沟渠之间是可以种植农作物的田地或平台。50 其他的一些调查在山坡上还发现了梯田,因为玛雅人试图将边边角角的土地也利用起来。51

主要的农作物包括玉米,黄豆和南瓜,以苋菜,木薯和辣椒,棉花和做纤维的剑麻作为补充。树类作物比如长在保留时间较长的果园里的面包坚果,可可也有种植。看上去,玛雅农作物的种类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耕地的减少在逐渐增多,玛雅人通过这样的实验企图增加农作

物的产量。

在玛雅大的中心区其人口的密度和数量增长是相当明显的。蒂卡尔在八世纪时的人口数量据估计在40000到90000之间,可以与莎士比亚笔下的伦敦50000的人口媲美。52 无数的水库和聚水池为该城市提供用水。53那里有大量的居民区;还有很多高地地区居住着种地的下层阶级,他们也参与采石,石刻和木工以及制陶的工作。

图 3.4 大美洲虎神庙(神庙I)在古代玛雅瓜地马拉地区城市蒂卡尔的广场上拔地而起. 它代表了玛雅文明南部低地地区的古典阶段的典型,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利用集

约.1974年所照照片.

蒂卡尔并不是这个伟大帝国的首都;它以及它的敌人有自己地域内部政治统治的城邦,他们之间相互结盟但又市场卷入战争。调查发现了防御工事,这使对于认为玛雅和平主义的人来说感到意外。纪念碑上宣扬这些战争赞美了领导者,但是其中潜在的原因是他们之间为争夺有限的食物,能源和纤维的一种绝望的状态。目前可读的文本记录第一场战争发生在公元378年的蒂卡尔和瓦夏克通两城之间。54 玛雅在人口数量和物质文化达到顶峰的750年时,战争不断增加且得到更多的支持,同时也更具有毁灭性了。55

这个文明的瓦解相对而言来的比较突然,就在50-100年之间发生的。在蒂卡尔一块石碑上记录的最后一个日期是869年。而在古典时期的日历系统中,再也没有在任何地方找到889年之后的任何记录。这些事实说明玛雅优秀文化的每一方面都已终结。56 人们不再建造纪念碑了;没有精致的坟墓,神庙,宫殿了,不再有新的官僚办公室了。人们再也没有丢弃完好的彩色陶罐,也没有再雕刻过漂亮的翡翠饰品。传统的书写系统消失了。那些仪式哪里去了?那些球类运动,游行圣歌和统治者的访问到哪里去了?这些都不见了,那些参与这些活动的精英阶层也随之消失。那么丢失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晦涩难懂的知识,神话和礼仪的整个世界。”57

消失的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被斩首的不单单是一种文化。到公元850年时,玛雅仅剩了三分之一的人口了,而据估计最终人口的损失高达75-85%。58 在蒂卡尔有一段时期,只有十分之一的居住区还有人口。之后不仅仅重要的中心被废弃了,还包括郊区。新生长出来的森林侵占了贫瘠的田地。上百万的人从南部低地地区消失了。所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系统都已瘫痪。最终,雨林回到了这片土地上。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灾难之一。

这一文明的塌陷原因何在?1970年,在新墨西哥州的圣达菲,美国研究学院举办的探讨会的主题就是这一问题。会议的记录是里程碑式的一卷,由T.帕特里克·卡伯特编辑而成。59在那时,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答。理查德·亚当斯对前人做过的研究做了综述,给出的原因包括从地震,飓风和疾病以及侵略。随着调查和对文字解码这些新的信息的出现,终于出现了使学者们达成一路观点的机会。几乎就在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之后,出现了一种大意上多数玛雅文化学者都会接受的解释。卡伯特这样说:“多数人都同意,几世纪连续的发展使玛雅变得相当脆弱,几乎任何一种灾难,如干旱,侵蚀,或是社会动乱,都会使其衰退。”60 那么玛雅的脆弱点是什么呢?一只研究科潘流域的小组给出了这样的见解。61 他们发现,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之下,农业的集约化导致了滥砍滥伐和灾难性的水土流失。玛雅社会为了增加粮食和能源产量不惜牺牲环境。当然,对于各种导致玛雅文明瓦解的原因的轻重

问题上,学者们还没有达成一致看法。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很多情况,这也是一个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案例。

几乎所有的玛雅文化学者都提到过人口增长是导致其文明瓦解的因素之一。人们在蒂卡尔的一大片区域上发现了对土地高密度占用的证据,这和南部低地所有地区的迹象一样。就像彼得D. 哈里森对普尔特洛塞湿地(Pulltrouser Swamp)的评价中所说的一样,“不管是这里还是其它地方,后古典时期都展现了人们对土地占用的激增,意料之中的是,这种激增后来也发生在了玛雅低地地区的所有角落。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没有被占用过的地方。”62 在对赛尔贝登湖的沉积物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磷的含量增加了9.6倍,这些磷都是来于人体的排泄物。63其它湖泊的调查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64 据唐S. 赖斯估计,玛雅的人口从公元300年到公元800年有一个数量级的增长,而在公元650年之后增长最为迅速,人口密度达到了250人每平方千米(650平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20世纪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

65 根据卡伯特统计的数字,如果应用到玛雅的所有地区,那么玛雅人口总数将达到2160万,比赖斯的数字低一些。66 这个统计数字无疑略显夸张,但是玛雅人口多,密度高的事实还是毋庸置疑的。“在农村和邻近市中心的地区,人口的分布都很密集,”亚当斯表明说。67这样的水平全是由于古典时期人口数量指数式的增长,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惊人的人口锐减。玛雅人利用令人称赞独创性来试图保持他们不断扩张的人口数量,但是结局证明这是不可行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靠增加粮食产量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数量。玛雅人将农业扩大到了他们土地的每个能够用于生产粮食的角落。他们采用新方法在湿地和山坡上耕种。由于缺少可利用的动物来耕地,他们利用人力,在开垦费力的土地上进行产品生产。在这过程中,他们破坏了环境,耗尽了土壤里的养分,使土壤易于被侵蚀。每一人口单位的粮食产量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减少,粮食产量降了下来。进口粮食又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因为当时人类是唯一的运输工具,人们最多只能拖着玉米行走90(56英里)公里的路程,而且当时整个地区都粮食匮乏。68 到九世纪中期的时候,这片土地已经不能供给生活在这里的人口所需了,为接下来继续增长的人口提供粮食更是不可能了。卡伯特称之为“一个典型的[生态]利用过度。”69

与此同时,重大的建设工程也是有增无减,人们建造着神庙,扩大着金字塔,雕刻着石柱。也许玛雅的精英们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他们决定增加他们对献祭技术的使用,以求得诸神的帮助。这个举措当然是起反作用的,应为他们将生产粮食的工人作为献礼,然后要求普通民众来出更多的力,然而这些民众得到的人均粮食却很少。70 这些建设增加了对资源的需要,特别是森林,因为在做建筑是需要用木头来做脚手架,在用石灰岩做成石灰膏的过程中也需要木材做燃料。71

这些需求,在加上农业开垦,导致树林在整个玛雅地貌上几近消失。花粉研究展示了从玛雅开始占用土地到公元1000年雨林植物逐渐消失的过程以及草地上植物种类的逐步增多,如玉米和野草。72 对湖底沉淀物的研究也发现了额外的证据,表明湖里的沉降速度在古典玛雅时期有大幅增长,而沉淀物的特征也表明它们是由滥砍滥伐导致的土地侵蚀引起的。73 一些研究显示,如果那个时期的天气异常干燥,森林的再生本是不可能发生的。74 然而最近的研究还没有找到在南部低地的腹地发生干旱的考古学上的证据。75 在后古典时期时,大部分森林就已经消失了。这是一个关系到生存的危机,因为当时热带地区住户为了准备粮食和其他家用,每人每年平均要消费超过900公斤(将近1吨)的木材。76 对木柴的需求造成的损失远超

出了对眼前森林周围的破坏。滥砍滥伐的后果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保水能力的损失和蒸腾作用的减退以及随之发生的空气湿度和降雨量的下降。即使降水量很小幅度的下降,也会时有暴雨发生,导致土壤流失,使其失去了保护森林的能力,这也许是骤风导致的。森林的减少限制了森林动物的繁衍甚至导致其灭绝;野生动物本是玛雅人食物来源的补充,这样一来他们的食物也就减少了。

人体人类学家们在玛雅人身体里发现了疾病和营养贫乏的状况。77 他们的骨骼显示他们健康状况在整个晚古典时期逐渐恶化。78 孩子们的牙出现龋齿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这是一种饮食控制导致的疾病。他们摄入了太多碳水化合物,过少的蛋白质。与饮食相关的疾病如坏血病和贫血症也出现了。由于人口密度过高导致的疾病如查加斯式病,蛔虫和痢疾变的很常见。

79 平均人均寿命仅30岁左右,婴儿死亡率也高达40%。

在南部低地的古典玛文化雅瓦解之后,那些雄伟的城市废弃了,雨林回归了这里。尽管有一段时间有寮屋居民曾在蒂卡尔这样的地方出现过;留下了他们用过的火堆,垃圾和他们的乱涂乱抹。一些城市存活了下来,但人口大幅下降,特别是那些坐落在水路贸易路线附近并且有可出口货物如可可豆和棉花的地方。80 而在北部尤卡坦地区的城市还扩大繁荣过一时,且出现了新的城市。是否是由于南部居民逃到了北部并在这里繁衍生息还不清楚。81 但是随后北部也出现了灾害;那里的包括水在内的资源同样被证实可能是不充足的。普克玛雅中心地区,例如乌克斯马尔,萨耶尔, 卡巴和拉布那在公元1000年左右败落了,奇琴伊察在两百年后也倒下了。当征服者到达的时候,他们遇到了玛雅文明最后的挣扎。玛雅最后一个独立的王国,塔亚萨尔的伊察,他们勇敢的反抗在1697年就被击败了,仅在科特斯第一次攻击玛雅人的175年之后。

然而玛雅人作为一个名族并没有消失。他们努力争取着独立,与西班牙,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政府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们的人口数量现如今已百万计,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外来的非玛雅人移民到了雨林中,砍掉树木来开垦田地,并猎杀林中动物。富裕的地主占有了大片的农场,贫民们被迫搬到了土地更加贫瘠的山坡上。而在那里居住了上千年的玛雅人,他们毫无选择,只能加入他们破坏其生存环境的行列之中。这是那个古典玛雅文化瓦解的历史悲剧在重演吗?热带森林滥砍滥伐中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当地的森林部落,同时他们也是遭受损失最多的。如果他们有能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取行动,他们或许可以为环保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提供一些动力,因为他们最了解森林以及如何与森林共处。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很少有权参加森林的管理,因为种植园主,政府,木材生产企业,跨国银行和公司,甚至有时候是国际环保组织在管理着这些森林。

数不清有多少代的古玛雅人生活在雨林的环境中,并使他们的文化适应这种环境。为了利用上每一种不同的土地,他们发明新的农业方法。然而纵使他们拥有天赋和文明,他们最终还是遭遇了生态环境的瓦解。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物种可以肆无忌惮地独占尽可能多的物质能源,而同时又毫无控制地扩大种族的数量。

在墨西哥的恰帕斯州往西250公里(155英里)处,我们参观了另一个玛雅城邦,帕伦克。它没有蒂卡尔大,建筑也不比蒂卡尔的高,但是它坐落在丛林密布的群山前,就好像建在舞台上,有意去吸引人的注意力。帕伦克宫殿上有一座独特的塔,而碑铭神庙则加强了这里建筑群的影响力。这座神庙非常有名,它是玛雅金字塔中第一个被发现下面藏有墓室的神庙。阿尔贝托·鲁斯·吕利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那里发现了一个玛雅国王完整的墓室。金字塔

上面的神庙,其地面有一块矩形的入口,之前被一块石板遮挡着。我们进去后顺着阶梯走,头顶上是复杂的以托臂支撑的拱顶。阶梯先是向金字塔的西边倾斜而下,之后突然急转向了东面,仍旧一直向下走到墓室。我们只走了几分钟,但是鲁斯和他的团队可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挖掘这条通道,清理瓦砾和凝固石灰。82 在墓室中一块雕刻精美,近6吨重的玄武岩石板下面,他们发现了装着巴加尔(玛雅语意为“盾牌”)大帝用玉石装饰的尸体,他自公元615到683年统治帕卡尔。石棺壁上的雕刻将他的十位祖先描绘成了人格化的树木,每两位属于一个树种,共五类不同的树(可可树,鳄梨树,美果榄,番石榴和nance树),象征意义上将国王放在神圣的小果园的中心位置——玛雅人将如可可树或其他树园保护起来,视它们为圣地。83 而巴加尔自己临终时无与伦比的浮雕则刻在棺盖上,他被刻画成了最神圣的木棉树,是世界之树的象征。84 玛雅君主与树,果园和雨林之间的这种身份认同感让人心酸。在他统治时期,他以及他的人民都不会预想到他们的后代会将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之网撕破,而在人类离开这个城邦时,树木还会回来,繁盛在帕伦克的广场上。而如今在考古学领域之外,在碑铭神庙上可见到的新出现的农田四周,雨林又再一次不断消失。85

总结

在城市出现的时候,文化与自然之间一种新的分裂就进入了人类的脑海。城市和农村仍旧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但是这是一个经过重组的生态系统,它需要向市中心源源不断地提供不同形式能源,例如食物和燃料。地里工作的农民们,在生产满足自己需求后,产生的剩余食物供给给统治者,牧师,士兵和专业的工人们。当食物供给增加后,人口也易于膨胀,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就相应地提高。这种循环式的增长不断继续,一直到接近这个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底线。早期的城市有推迟生态系统必然崩溃的办法,比如征服周围的领土和城市,进行长途贸易,进口金属材料和木材以及采取如灌溉等更加集约型的农业技术。然而最基本的问题仍旧悬而未决,就是在一个能源有限的生态环境中,人口和经济却在成倍地增长。战争既可以耗尽资源,也可以使资源扩大。延长贸易路线已经到了得不偿失的境地,因为为之付出的努力所耗费的资源已超出了进口。滥砍滥伐导致洪水越来越泛滥且毫无预警。集约型农业导致侵蚀,盐碱化和其他一些导致减产的因素。环境所能承载的极限被超越了,食物供给下降了,一个文明的落幕比它的崛起来的更加突然。这一同样的最基本的问题,以不同的伪装在接下来的历史时期重复上演。在下面的章节中将有更多的例子说明这一点。

注释

1.J.Donald Hughes, ―An Ecological Paradigm of the Ancient City,‖ in Richard J.Borden,

ed.,Human Ecology: A Gathering of Perspectives, Baltimore, The Society for Human Ecology, 1986,214–20.

2.Kwang-chih Chang,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 218, 289.

3.Vishnu—Mittre and R.Savithri, ―Food Economy of the Harappans,‖ in Gregory L.Possehl,ed.,

Ancient Cities of the Indus, Durham,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1979,207.

4.一公吨等于1.1英国/美国的吨位。由于这两个单位在比例上相对比较接近,因此在本书

中只给出公吨的计量单位。

5.Theodore A.Wertime, ―The Furnace versus the Goat: The Pyrotechnologic Industries

andMediterranean Deforestation in Antiquity,‖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 10,1983, 451.

6.Morris Silver, Economic Structures of Antiquit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5,

7.H.W.F.Saggs, Civilization Before Greece and Rom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123.

8.Mark Nathan Cohen, Health and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16–22.

9.Marvin W.Mikesell, ―The Deforestation of Mt. Lebanon,‖ Geographical Review 59, 1969,

1–28; 1 Kings 5. 1–10.

10.Deuteronomy 20. 19–20.

11.Wheeler, Civilizations of the Indus Valley, 72.

12.N.K.Sandars, ed., The Epic of Gilgamesh: An English Version with an Introduction,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2, 59.

13.James B.Pritchard, ed.,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 Anthology of Texts and Pictur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1, 35.

14.N.K.Sandars, The Epic of Gilgamesh, 94.

15.Sandra Lin Marburg, ―Women and Environment: Subsistence Paradigms, 1850–1950,‖

Environmental Review 8, 1, 1984, 7–22.

16.Bridget and Raymond Allchin,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India and Pakista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88–9; Shereen Ratnagar, Encounters: The Westerly Trade of the Harappan Civilization,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99–156.

17.Morris Silver, Economic Structures of Antiquity, 54–5.

18.Charles L.Redman, Human Impact on Ancient Environments, 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9, 185–6.

19.John Perlin, A Forest Journey: The Role of Wo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35–43.

20.Thorkild Jacobsen and Robert M.Adams, ―Salt a nd Silt in Ancient Mesopotamian

Agriculture,‖Science 128, November 1958, 1251–8, 1252.

21.Mark Lehner, The Complete Pyramid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7, 224–5.

22.This is an often-reproduced scene from the tomb of Thothhotep (Djehutihotpe) at

Deirel-Bersha. C.R.Lepsius, Denkm?ler aus ?gypten und ?thiopien, Berlin, Nicolai, 1849–56, Part 2,Plate 134; Ahmed Fakhry, The Pyrami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9,

13.

23.Frontinus, Aqueducts 1. 16.

24.Karl W.Butzer, Early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56.

25.Karl Wittfogel,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7.

26.Karl W.Butzer, Early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 105; Michael A.Hoffman, Egypt

Before the Pharaohs,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80. Reprint. London: Ark Paperbacks,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4, 30–2.

27.First Intermediate Period tomb inscription, Siut.

28.Michael A.Hoffman, Egypt Before the Pharaohs, 313, from J.H.Breasted, Records of Ancient

Egyp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06, 1, 188–9.

29.Adolf Erman, Life in Ancient Egypt, London, Macmillan, 1894. Reprint. New York: Dover,

1971, 425.

30.Herodotus, Histories 2. 5.

31.Adolf Erman, Life in Ancient Egypt, 425, from C.R.Lepsius, Denkm?ler aus ?gypten und

?thiopien, Berlin, 1858, 3, 175.

32.Karl W.Butzer, Early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 51–6.

33.John A.Wilson, The Culture of Ancient Egyp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1,

13.

34.Genesis 41; 1–37.

35.Karl W.Butzer, Early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 55–6.

36.Ibid. 25.

37.Ibid. 86–7.

38.Herrmann Kees, Ancient Egypt: A Cultural Topogra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20.

39.Karl W.Butzer, Early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 26–7.

40.Michael A.Hoffman, Egypt Before the Pharaohs, 24.

41.Herrmann Kees, Ancient Egypt, 93–4.

42.John W.G.Lowe, The Dynamics of Apocalypse: A Systems Simulation of the Classic May a

Collapse,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84.

43. A more complete list and description may be found in Arturo Gómez-Pompa, ―Vegetation of

the Maya Region,‖ in Peter Schmidt, Mercedes de la Garza, and Enrique Nalda, eds, Maya, New York, Rizzoli, 1998, 39–51.

44.Don S.Rice, ―Eighth-Century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Maya Lowlands,‖ in Jeremy A.Sabloff and John S.Henderson, eds, Lowland May a Civilization in the Eighth Century AD: A Symposium at Dumbarton Oaks, 7th and 8th October 1989,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 1993,

20.

45.John S.Henderson, The World of the Ancient May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27–32.

46.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两个倍受崇敬的玛雅文化学者的名字有关,他们是, 塞万努斯

G. 莫雷和J.埃里克S.汤普森. 参见塞万努斯G. 莫雷所著的, 《古玛雅》, 斯坦福, 斯

坦福大学出版社, 1946年和后续版本, 以及J.埃里克S.汤普森《玛雅文化的崛起和倒塌》, 诺曼, 俄克拉荷马州大学出版社, 1954年和后续版本。

47.Jeremy A.Sabloff, The New Archaeology and the Ancient Maya, 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 Library, W.H.Freeman, 1990, 167–8.

48.参见全面的蒂卡尔报告系类,包括克所著的North Terrace and North Acropolis of Tikal,

第六卷, 蒂卡尔报告14, 费城, 大学博物馆, 宾夕法尼亚大学, 1990.

49.Linda Schele, ―The Maya Rediscovered:The Owl, Shield, and Flint Blade,‖ Natural History

100, 11, 1991, 6–11.

50.Peter D.Harrison,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in the Pulltrouser Swamp Archaeological Zone,

Northern Belize,‖ in Scott L.Fedick, ed., The Managed Mosaic: Ancient Maya Agriculture and Resource Use, Salt Lake City,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1996, 177–90.

51.Nicholas P.Dunning, ―A Reexamination of Regional Variability in the Pre-Hispanic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Fedick, ed., The Managed Mosaic, 53–68.

52.Jeremy A.Sabloff, The New Archaeology, 79.

53.Vernon L.Scarborough, ―Flow Of Power: Water Reservoirs Controlle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ncient Maya,‖ The Sciences 32, 2, March 1992, 38–43.

54.Linda Schele, ―The Maya Rediscovered,‖ 6.

55.David Stuart, ―Historical Inscriptions and the Maya Collapse,‖ in Jeremy A.Sabloff and John

S. Henderson, eds, Lowland Maya Civilization, 321–54.

56.Richard E.W.Adams, ―The Collapse of Maya Civilization: A Review of Previous Theories,‖

in T. Patrick Culbert, ed., The Classic Maya Collaps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73, 22.

57.Michael D.Coe, The Maya, 4th edition,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7, 128.

58.T.Patrick Culbert, Maya Civilization, Washington, Smithsonian Books, 1993, 118; Richard

E.W.Adams,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the New Worl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7, 65.

59.T.Patrick Culbert, ed., The Classic Maya Collapse,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1973.

60.T.Patrick Culbert, ―The New Maya,‖ Archaeology 51, 5, 1998, 48–51, 50.

61.Eliot M.Abrams, AnnCorinne Freter, David J.Rue and John D.Wingard, ―The Role of

Deforestation in the Collapse of the Late Classic Copan Maya State,‖ in Leslie E.Sponsel, Thomas N. Headland and Robert C.Bailey, eds, Tropical Deforestation: The Human Dimens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55–75.

62.Harrison, ―Settlement and Land Use,‖ 181–2.

63.Don S.Rice, ―Paleolimnological Analysis in the Central Petén, Guatemala,‖ in Fedick, ed.,

The Managed Mosaic, 193–206.

64.Don S.Rice and Prudence M.Rice, ―Lessons from the Maya,‖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19, 3, 1984, 7–34. The Rices list other studies with similar results, 25 and references.

65.Don S.Rice, ―Paleolimnological Analysis,‖ 196.

66.Culbert, ―The New Maya,‖ 49. 按照相同的方法计算赖斯的数字,南部低地地区的人口峰

值将达到2340万。1964年,佩滕省的人口仅有25910人,但在1979年已经长到了200000。

67.Adams,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the New World, 56.

68.John W.G.Lowe, Dynamics of Apocalypse, 120.

69.T.Patrick Culbert, The Lost Civilization: The Story of the Classic Maya,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74, 116.

70.Elliot M.Abrams, How the Maya Built Their World: Energetics and Ancient Architecture,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4.

71.Don S.Rice, ―Eighth-Century Physical Geography,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great divorce of culture and nature 51 th e Maya Lowlands,‖ in Jeremy A.Sabloff and John S.Henderson, eds, Lowland Maya Civilization in the Eighth Century A.D., Washington, DC, 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and Collection, 1993, 11–63, 51.

72.Rice, ―Paleolimnological Analysis,‖ 198; Julian C.Lee, ―Creatures of the Maya: The Impact

of Pre-Columbian Agriculture Can Still Be Seen on Many of the Yucatan’s Frogs, Lizards, and Snakes,‖ Natural History 90, 1, January 1990, 44–51, 48.

73.Don S.Rice, Prudence M.Rice, and Edward S.Deevey, Jr., ―Paradise Lost: C lassic Maya

Impact on a Lacustrine Environment,‖ in Mary Pohl, ed., Prehistoric Lowland Maya Environment and Subsistence Economy, Cambridge, MA, 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 HarvardUniversity, 1985, 91–105.

74.David A.Hodell, Jason H.Curtis, and Mark Brenner, ―Possible Role of Climate in the

Collapse of Classic Maya Civilization,‖ Nature 375, 1 June 1995, 391–4.

75.Nicholas Dunning and Timothy Beach,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in Prehispanic Maya

Landscapes,‖ in David L.Lentz, ed., Imperfect Balanc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Precolumbian America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0, 179–202, 198.

76.Don S.Rice, ―Eighth-Century Physical Geography,‖ 28.

77.Ibid. 43.

78.Adams, Ancient Civilizations of the New World, 64; Frank P.Saul, ―Disea se in the Maya Area:

The Pre-Columbian Evidence,‖ in T.Patrick Culbert, ed., The Classic Maya Collapse, 301–24.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

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资料讲解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在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实质内涵和根本特征的基础上,剖析这一变化给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实施正确的对外战略方针。 关键字:中国;世界;相互关系;命运相连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变化意义的时代,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建设以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筹划将具有愈来愈迫切的意义[1]。 1.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社会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当代中国外交是全球最有成效的大国外交之一。从新中国外交60年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第一大参照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袭革命战争年代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确立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正式关系、定位中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位置的中国外交“初级阶段”。 1949 年的中国是一个既强大又贫弱的国家,在建国初期立即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方针。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共与苏共渐行渐远,最终成为对峙的双方。随之,中国的外交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调整,朝着更加“左倾”的方向演化,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中国的怀疑和排斥的基本态度。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政治的某些“极左”做法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了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时期的稳健平和方针。必须看到,总体上逐渐偏向“左倾”的毛泽东时代,在最后阶段显现了某些积极的调整动向,尤其是随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以及中美对话的开启,中国外交的钟摆再次强劲回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和作用仍然相当边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总体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斗争大于合作、猜忌压倒协调、对峙多于对话的关系,是“造反者”对抗“权势者”的态势[2]。

2019年中考历史“世界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2019年中考历史“世界历史第一册”知识点 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建筑 杰作是金字塔。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的性质是维 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2、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最 重要的民主成果。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世纪,罗 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建立 了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地中海成 为它的内湖。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帝国被 日耳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的奴隶制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而崩溃。 3、646年,大和参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内政,实行中央集权史称大化改新。它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4、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记数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称阿拉伯数字。 5、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基督教产生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欧洲的封建主是教会,后来基督教分 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政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6、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安拉,地点麦加(或者阿拉伯半岛),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7、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马史诗》,阿拉伯 的文学名著是《天方夜谭》。

8、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此条约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础,它们加上英吉利王国,成 为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 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 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10、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1522年作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 11、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 教会的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 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 姆雷特》。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意大利。 12、1689年,英国议会为限制国王的权力,通过了《权利法案》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13、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标志北美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787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 的美国政治体制,并选举北美独立战争的-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为美国 第一任总统。 14、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多次发动战争,打败反法同盟,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 1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是从发明和使用机 器开始,最早在英国发生,首先在棉纺织业展开。工业革命中英国人 瓦特改进蒸汽机;美国人富尔敦制成第一艄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 火车。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15、法国革命前夕的三位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判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宣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欢迎参考! 识记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残酷性。 影响:①大批黑人在运送途中丧身。②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长期贫穷落后。③欧洲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北:九上P54-55 从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为补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劳动力,开始从非洲贩运黑人。他们带着廉价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由于这种交易的全程航线呈三角形,因此史称“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持续了几百年,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许多黑人在运往美洲的途中丧生。 通过以上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同学们要认真学习,很好的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历史的影响。 通过上面对三角贸易知识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可以很

好的掌握此知识点,并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考试工作。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希望上面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历史知识的复习学习,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能很好的掌握学习。 1.洋务派的口号、代表人物;洋务派为“自强”“求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P29-30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口号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初中历史世界近代史复习纲要

第五部分世界近代史 一、文艺复兴: 1、时间:14—17世纪 最早兴起的国家:意大利 2、核心:人文主义 3、主要代表人物: ⑴但丁:①地位:文艺复兴先驱。 中世纪最后的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恩格斯语) ②代表作:《神曲》(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⑵达?芬奇:①地位:意大利最著名画家.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②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⑶莎士比亚:①地位: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②代表作:《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四大悲剧”。 4、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5、意义或作用: (1)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二、新航路开辟 1、时间:15-17世纪 2、条件:(1)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2)欧洲人对地球的了解(相信地圆说)。 (3)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在欧洲传播。 3、哥伦布主要活动: (1)坚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出发,一直向西航行能到达东方。 (2)目的: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 (3)活动: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光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等地.所到的中、南美洲(除巴西)广大地区、都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他称美洲土著故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岛屿为“西印度群岛”)。 5、影响: 积极影响:⑴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⑵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消极影响: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640-1688 2、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一.历史人物 1.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订者(汉谟拉比)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时期的执行者(伯利克里) 3.7世纪中期,推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孝德天皇) 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穆罕默德)

考点考中 5.8世纪前期,经过他的改革,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 6.公元前4世纪,他出兵东征,建立起地 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 7.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后来由他口述,其狱友执笔的一本书曾风靡欧洲,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马可?波罗)8.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

考点考中 9.基督教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耶稣) 10.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11.加工整理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的是(荷马) 12.古希腊悲剧作家,将古代悲剧艺术推向了成熟,《俄底浦斯王》的作者 (索福克勒斯)

考点考中 13.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 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长诗《神曲》的作者(但丁)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15.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的文学工匠,代表 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16.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

考点考中 17.他及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穿越大西 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麦哲伦) 18.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持修订 1787年宪法,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19.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了《法 典》,对外发动多次战争,既大几了欧洲 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拿破仑) 20.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中考世界历史知识点全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历史中考世界历史知识点全汇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 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 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 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 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 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 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 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 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 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 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 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 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 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 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 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 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人教版).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火耕)石器锄耕(耜耕)。 2、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文化:原始文字起源于“文字图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等。 (二)奴隶社会 1、夏: 2、商: 手工业:原始瓷器产生,青铜器铸造繁荣,丝织业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商人、商业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文化: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周:公元前1046武王建立,分西周和东周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 政治:(1)分封制、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后期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3)手工业:官府垄断局面打破;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炼钢;丝织品 产量大,质量高。 (4)商业: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思想文化: (1)出现百家争鸣。 (2)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帛画,人物画。 (4)春秋的《诗经》(现实主义)、战国的《楚辞》(浪漫主义)。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 (三)封建社会(战国至清1840年) 1、秦: 政治:(1)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暴政而亡(失于政而非失于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初三世界历史所有知识点大汇总_中考历史

初三世界历史所有知识点大汇总_中考历史 01 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02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0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04 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05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6 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07 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文档

第一讲中国历史 高频考点 考点释义 中国古代历史上,秦汉、隋唐、元明清是我国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是古代史中复习的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中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主要内容,重要人物的重要功绩等是考试中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重要词条 (一)先秦历史 氏族公社——距今约五六千年,氏族公社进人繁荣时期。山顶洞人已过渡到氏族公社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开始种植粟和栽培水稻,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居民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压迫。 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制”,实行世袭制,建立了夏朝。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纣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起义的国人赶走,由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末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人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幽王的儿子周平王继位后,将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先后起来争霸的诸侯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 商鞅变法——公元前36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迅速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实行军功爵制;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儒家的创始人是孑L子,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

2020届中考历史模拟类编:世界现代史综合题(有答案)(加精)

世界现代史综合题 一、选择题 )C 史实结论 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C 美国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发行欧元欧洲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 施都()A 图1 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图2 工作付酬的美国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2017·江苏淮安)19.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C A.削弱了政府的权力B.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D.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 ◆(2017·广东)27.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搞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材料二如题27表 组织成立时间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三 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1分)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2分)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2分)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2分) 27.(1)由战时同盟关系到战后同盟关系的破裂。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基本知识点-教师资格证

二、世界历史常识 古代史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埃及,世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3000年,胡夫金字塔最大,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国王哈佛拉。 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第一部成文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古代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 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西亚最早的文明 印度哈拉巴文明: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公元前6世纪佛教;阿育王印度第一个统一奴隶制国家;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向欧洲。 希腊:迈锡尼文明是青铜时代末文明;特洛伊战争;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前776奥林匹亚赛会 雅典:提罗同盟的核心;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 斯巴达国家:全民皆兵,严格的军事制度,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核心;对雅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雅典经典时代和希腊民主时代。波斯帝国:大流士改革、确立君主专制、统一币制修建驿道。马拉松战役:雅典获胜。 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亚历山大控制希腊,地跨欧亚非三洲,定都巴比伦,“希腊联盟”“科林斯联盟” 古罗马文明前9世纪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兴起;布匿战争后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 罗马帝国,前27年开国君主屋大维,元首政制;前四百年分裂成东西罗马;斯巴达克起义。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基督教、公元元年;天主教(罗马)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十字军东征罗马天主教教皇西欧对地中海东岸200年宗教性战争,针对伊斯兰教国家夺回耶路撒冷,使西欧接触到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古代和中世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入君士坦丁堡灭亡。 法兰克王国创立者克洛维;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查理曼大帝;英吉利王国,“七王国时代”统一; 日本大和统一、“大化革新”后改名为日本。 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古兰经》、三大圣地: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近现代史新航路:葡萄牙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西班牙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 资 产 姐 姐 革 命 文艺复兴:14-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文学三杰:但丁、波特拉克、薄伽丘,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达芬奇;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伽利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4/5世纪农奴制解体、圈地运动:新兴资产阶级强占土地;启蒙运动:17、18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光荣革命,《权力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手工厂到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厂过度;凯伊飞梭纺织业、卡莱特水力织布机、瓦特蒸汽机、史蒂芬孙火车机车,富尔敦轮船。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美国独立战争、波斯顿来克星顿枪声、杰斐逊《独立宣言》、总统华盛顿;林肯南北内战:资产阶级革命、解放黑奴、《宅地法》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三个等级,教士、贵族、平民和资产阶级;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们生来是自由的,权利是平等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废除君主制度;最伟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拿破仑雾月政变;莱比锡会战失利,流放意大利厄尔巴岛,滑铁卢之战。 沙皇俄国伊凡四世对外扩张,沙皇俄国诞生;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叶卡捷琳娜二世第二次大扩张;1917二月革命灭亡。 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伦敦成立、第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领袖马克思;巴黎公社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日本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夺取西班牙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苏伊士运河1869修建连接亚洲与非洲 一 战 1914-1918年;同盟国和协约国; 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刺杀萨拉热窝事件一战导火线;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转折点 苏维埃政府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1917年;彼得格勒起义;列宁十月革命,苏维埃政府建立,《和平法案》《土地法令》,从彼得格勒迁都到莫斯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918《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掠夺性条约;一战结束; 1921华盛顿会议,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凡尔赛条约后的国际组织;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用马克思主义国际联合,列宁领导;1922年苏联成立;第一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案》资产阶级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二 战 1939-1945年,反法西斯同盟和轴心国 法西斯进攻,英、法、美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1939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德军袭击苏联,标志着二战规模扩大,莫斯科保卫战胜利;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1941年《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又称《柏林公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太平洋战争;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重要转折点; 1943年开罗会议、中美英《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美英苏;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美英苏;1945年5月苏军攻占柏林,德国投降;波斯坦会议《波斯坦公告》;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 纽伦堡审判:国际战犯审判21人;东京审判。 《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马歇尔计划:美国援助的战后欧洲复兴计划;《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成立,遏制苏联;《华沙条约》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冷战政策,东欧剧变由波兰开始,苏联解体;东西德统一。 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1961,是二战之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战争; 人类登月:1957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1967第一位航天员苏联加加林进入太空;1640美国第一个气象卫星泰罗斯;1961肯尼迪宣布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欧盟:1991《马约》总部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海湾战争1991年美国恢复科威特领土对伊拉克进行的局部战争;科索沃战争北约;亚洲金融风暴1997;2001年美国“9·11”事件;阿富汗战争2001年,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第一次在1979年,指苏联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历时7年;利比亚战争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1、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罗河流域,建筑是金字塔。埃及人创造的是象形文字。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 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的性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古代西亚两河流域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3、、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是古代希腊。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希腊最重要的民主成果。公元前6世纪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成为地中海的霸主。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建立了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4、646年,大和参照唐朝的封建改革内政,实行中央集权史称大化改新。它标志着日本封建社会的开端。 5、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他号召人们信仰真主安拉,而默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地点麦加,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6、佛教产生的时间是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乔达摩·悉 达多),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得到发展。 7、基督教产生的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创始人耶稣,欧洲最大的封建主是教会,后来基督教分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政教,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 8、古代印度人发明了0到9的记数符号,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称阿拉伯数字。 9、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是但丁,他的作品是《神曲》,达?芬奇的作品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10、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是《伊索寓言》、《荷马史诗》,阿拉伯的文学名著是《天方夜谭》。 11、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此条约奠定了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基础,它们加上英吉利王国,成为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 12、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1519年—1522年作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 13、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束缚,焕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产生于意大利。 14、1689年,英国议会为限制国王的权力,通过了《权利法案》具有宪法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 15、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标志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1787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美国政治体制,并选举北美独立战争的领袖-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6、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并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多次发动战争,打败反法同盟,维护革命成果,扩大革命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期末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期末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17文艺复兴兴起的时间` 地点指导思想实质 兴起的时间和地点:14世纪的意大利原因: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形式:弘扬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蕴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18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意义 人物及代表作: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神曲》,分为“炼狱”“地狱”“天堂”三部分, 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文艺复兴意义: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9探索新航路的原因, 目的,动力,条件,经过,影响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目的:追求东方财富;动力:《马可·波

罗行纪》的影响。 条件:指南针、造船和航海技术、地圆学说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的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最早到达东方);1492年,哥伦布达到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美洲新大陆);1519年—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环球航行第一人)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繁荣起来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D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0殖民扩张的影响:积极:促进欧洲与殖民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客观上有助于殖民国家的原始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消极:但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1三角贸易出现的时间,国家,路线,影响 时间:新航路开辟之后 国家:葡萄牙(最先),英国(后来居上,主要经营),法国 路线:欧洲→非洲→美洲→欧洲(主要的是奴隶贸易) 影响:“三角贸易”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世界近代史(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世界近代史 ☆近代化(近代社会):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自由化、民主化,构建资产阶级的人文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接受近 代文明 ☆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 优越性(进步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思想意识:要求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发展的要求 局限性:贫富不均 ☆资产阶级能统治世界的原因: 生产工具先进,交通便利,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工业革命、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确立资本阶级统治(英国、法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组度废除旧制度(俄国、日本) 4、通过对外发动王朝战争(德国、意大利) ☆四大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性质核心思想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14——17世纪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 会大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17——18世纪资产阶级领导的、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理性主义洛克、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 自由主义思想19世纪略自由主义亚当?斯密、边沁、孔德、杜威 社会主义思想19世纪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 文艺复兴运动 1、中古世纪,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背景2、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荣区域——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兴起许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资 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 3、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含义:14——17世纪,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 由,表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源地: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边界安全予以“国际保证”。《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但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慕尼黑协定》签字后,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史实 北:九下P37、人:九下P35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北:九下P38 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人:九下P36 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北P4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3.知道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 北:九下P44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宣言》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九下P47 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结束欧战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等。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的历史地位 (1)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九下P45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 北:九下P46、人:九下P41 1944年6 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攻克柏林战役: 北:九下P47 1945年4月,苏军对柏林开始了最后的攻坚战,在苏军的攻势下,希特勒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事以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