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

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

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
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

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
邓小平:"韬光养晦"大智慧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冲刺世界第一,是于融入世界中领先世界, 在"韬光养晦"中大有作为。 邓小平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就充分体现 了他追求世界性大作为的战略气魄。 小平,大志:对中国走向世界第一总体设计 邓小平虽然在公开讲话和出版的文集中,没有提到"中国第一"、"赶超美国"的词语,但 是他带领中国人民冲刺世界第一的愿望无比强烈, 他在改革开放中向世界第一冲刺的力度最 大、速度最快,使中国离达到世界第一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对中国的总体设计就是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强国,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而进行设计的。他的总体设计是一个体系,内容丰富,包括: 一个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一条基本路线--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奋斗阶段--三步走,从温饱、小康,到 21 世纪前 50 年实现富国强国梦;一个和平发展大战略--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中国改革开放要比日本明治维新干得更好" 日本明治维新是改革兴国的典范。 邓小平早在 1977 年 5 月 24 日时就指出: 明治维新是 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邓小平在 1985 年 4 月 15 日强调说:"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 而且会影响世界。"邓小平的目标,是干"影响世界"的伟大事业。他认为:我们的改革不仅 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 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当然,不是把它搬给别国。 1990 年 4 月 7 日,邓小平在在一次重要谈话中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 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 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 经济大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联合国的席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要振作 起来。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 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要利用机遇, 把中国发展起来。 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 " 孙中山当年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就是要"驾乎欧美之上",重新拿回世界第 一。邓小平强调振兴中华民族,也是要实现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振兴中华的含义,就是世 界第一;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要再度成为世界第一。 "

三步走"战略:向世界第一冲刺 中国走向世界第一,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邓小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曾提出用 70 年时间"三步走",到建国 100 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用 10 年达到温
饱水平,第二步再用 10 年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在 21 世纪再花 50 年时间实现民族复兴 的伟大目标。邓小平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最后的嘱托也是对国人的 激励,"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 重,责任大啊!"邓小平所指的 21 世纪中叶这一时期,为什么将是很要紧的时期呢?因为这 正是中国走向世界第一的时期。 五、头号强国,中国人准备好了没有? 中国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规模太大,崛起环境太复杂,崛起模式太独特,崛起的影响太 深刻,不仅外部世界感到突然和错愕,就是中国人自己也没有准备好。做好冲刺"世界第一" 的准备,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时,显得更为迫切。 五个标志,"中国第一"的世界意义:"认识"准备 "世界第一"的价值是什么?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意义是什么?当代中国人值不值得为 这个"世界第一"去奋斗?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 而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 是 需要首先做好的"认识准备"。有人认为,中国目前这么多的现实问题没有解决,怎么去争世 界第一。有人认为,去争世界第一是好大喜功,离老百姓太远。有人认为,把那些倒数世界 第一的中国问题好好解决,是更实际的。听起来都很有道理,而统一认识的关键在于,中国 成为世界第一, 恰恰能够在更高的起点和层次上, 为解决诸多具体的中国问题创造更好的战 略环境和条件。 中国第一,作为中国和美国战略竞争的结局,将具有五个标志性的意义。 1.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长期竞争的结 果,说明发展中国家可以成为发达国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2.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的竞争结果,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在生产力总量上超 过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第一次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优势的基础之上。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模式,由于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也将成为世界第一模式而大放异彩。在近 代世界,创造和占有财富最多的国家,一直是西方国家。二战后苏联的崛起,呈现出赶超美 国的强劲势头。但是即使是处在巅峰时期的苏联,也仅占有美国生产总值 60%的经济力量。 在美国称霸之前的 100 年

中, 欧洲列强曾经轮流坐庄。 在西方国家领先世界财富总量两个世 纪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在经济规模上,西方正在逐渐被发展中国家赶超。到 2030 年 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2050 年,世界三大经济体的排序将是中国、美国、印度。 西方老牌大国将甘拜下风。 3.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赋予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文明的比较"以新的意义, 说明不 仅西方文明能够给世界带来福音, 东方文化也能够引领世界, 而且东方文化具有更大的魅力、 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世界近代历史上,主要是英语民族领跑世界,而中国成为世界第 一,将开启汉语民族领跑世界的新阶段。 4.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将打破西方的"人种歧视"。1924 年在,孙中山《三民主义》中 说到:"用亚洲人和欧洲人比,从前以为世界上有聪明才智的只有白人,无论什么事都被白
人垄断。""到了近来忽然兴起一个日本,由此便可知,白人所能做的事,日本人也可以做。 世界上的人种虽然有颜色不同,但是讲到聪明才智,便不能说有什么分别。"日本虽然是发 达国家,但从来没有成为"世界第一"国家。迄今为止,近代的"世界第一"国家,都是由白种 人建立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说明黄种人也是世界的优秀种族,并不是白种人独优。白 种人能做的事,黄种人也能做,而且会做得更好。 5.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将改变西方长期形成的地缘优越感。近代"世界第一"国家,都产 生在欧美地区。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亚洲理所应当出一个"世界第一"国家。中国成为世 界第一,是亚洲的光荣。 可见,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是在进行一个伟大的事业。它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 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政治资源、道义资源。其世界意义也必将转化为 每个中国人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第一,匹夫有利"。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志向"准备 中国人冲刺世界第一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准备,是"志向"准备。 大国崛起,必有"大志",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和规律。有"大志",才能成为"大国"。凡 是"大国崛起"的国家, 都是具有"世界第一"理想和志向的国家, 都是竞争过世界第一的国家。 冲刺世界第一,这是世界大国的共同特征、共同性格。正是"要把自己的国家造就成为世界 第一"的志向、追求、激情、信仰和信心,才成为一个民族兴旺、一个国家崛起的动力源泉。 缺乏追求世界第一的雄心壮志的民族与国家, 很难成为世界的优秀民族和优秀国家。 世界上 的优秀民族, 都是敢于和善于争第一的民族, 都是在竞争世界第一的比赛

中有过出色成绩和 不俗表现的民族。 葡萄牙在"大国崛起"的时候, 只有 100 万人口, 中国现在一个"大县"的人口都要比它多。 今天的葡萄牙依然是一个欧洲小国,国土面积九万两千多平方公里,人口刚过 1000 万。但 是环顾当今世界, 除了大洋洲之外, 地球上的各个大陆都有以葡萄牙语为第一语言或者第二 语言的国家或者地区。葡萄牙帝国曾经像巨人一样站立在地球上,横跨 140 个经度,纵贯 70 个纬度,印度洋、阿拉伯海、南海一带几乎成为葡萄牙的"内海"。当时的葡萄牙诗人骄 傲地宣称:"我就是葡萄牙,我比整个世界都大!"正是这种"我比整个世界都大"的气概,使 葡萄牙成为近代国际舞台上第一个"世界第一"。 "小国创大业"的荷兰人有一幅画:《阿姆斯特丹女神》。在这幅画中,阿姆斯特丹女神 的手放在地球仪的上面。 它预示着小国荷兰把世界装在自己的心中, 玩地球于自己的股掌之 中。荷兰作为大国崛起的时候,全国人口只有大约 170 万,却在 17 世纪的世界舞台独领风 骚,创造了一个黄金时代。 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 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 戴高乐的名言是:"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他认为法国的特点就是伟大, 法国的性格就是伟大,法国的目标就是伟大。伟大,是法国的"国家信仰"和"国家志向"。
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 一直是在"世界楷模"、 "领袖国家"、 "美国世纪"的呼声中前进的。 竞争是人类的天性,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国家的天性。而竞争最需要的是自信,自信才 能够自强。实力最强的国家要有自信,而实力不足的国家,更需要自信。实际上那些崛起的 大国,它们在崛起的时候,没有一个比中国大,在国土面积、人口、财富方面都无法与中国 相比。在近代世界崛起的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小国崛起,有的是从国土不足 10 万、国 民只有百万的微型小国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国。 一部大国崛起的历史证明: 大国之大, 不在于国土之大, 不在于国民之众, 而在于志向远大、 目标远大。大国无大志,必然衰落;小国有大志,也能崛起。 如果说,20 世纪是一个战争与对抗的世纪,那么 21 世纪就是一个竞争与淘汰的世纪。 新世纪的国际舞台群雄逐鹿。美国人说,21 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而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 宣称: "21 世纪将是印度的世纪。 "在 21 世纪的世界赛场上, 具有夺冠之志的国家岂止一二! 21 世纪的中国,如果不能成为世界第一,不能成为头号强国,就必然是一个落伍的国家, 是

一个被淘汰的国家。 战略机遇,依靠"战略"收获:"战略准备"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战略机遇厚待有战略准备的国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 和崛起的过程中,会幸遇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这一时期所能得到的收获,取决于该国战略 准备的质量和程度。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曾有过两次错失的遗憾。第一次遗憾是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中国胜利地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被国际公认为军事大国,国 家安全环境大为改善, 经济建设具有了良好发展的战略机遇。 但是这次宝贵的战略机遇仅仅 被有效利用了 4 年, 就被整风反右以及随后进行的大跃进、 人民公社、 共产风结束和断送了。 而此时日本却利用其有利的国际环境,将战略机遇期有效利用、持续发展,迅速实现经济崛 起。新中国的第二次遗憾,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的中、美、苏三国的三角斗争中,在苏联 的战略威胁下,促使中美关系在 1971 年朝着正常化的方向迈进,使中国的战略环境得到很 大改善。在 1971-1976 年的 6 年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多达 51 个;在 1949-1970 年的 22 年中,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总共只有 54 个。如此良好的战略机遇,却由于文化大革 命的持续进行,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中国的战略指导正确、战略 准备充分,才能够在苏联解体、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 泥潭、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等情况下,正确应对,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迅速走上世界经济 大国的地位。 中国的实践证明,战略机遇的价值,取决于战略准备的质量。中国现在所处时期不仅是 一般大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而且是摘取世界第一的"战略冲刺期", 必须做出更充分的战 略准备,具备优质的战略创新、战略设计和战略指导。 腾飞的中国,需要储备足够的"清醒":"心理准备" 成为世界第一,做头号强国,是中国 21 世纪的大目标。为这个大目标奋斗,需要充满 激情。世界第一,本来就是中国的传统;头号强国,本来就是中国的历史。但是这个国家和
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度被丢失。丢失的原因,是中国人"集体睡着了"。正如孙中山于 1924 年 所说,中国国家地位在近代世界"一落千丈","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从前失去民族精神, 好比是睡着觉;现在要恢复民族精神,就要唤醒起来"。觉醒的中国巨龙,要再立中国第一 的志向,再做中国第一的贡献,再尽中国第一的责任,再圆中国第一的梦想。 伟大的中华民族一旦被"唤醒起来",在激情澎湃的同时,还必须保持冷静和清醒。无论是在 中国革命还是在

中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患过急性的"激情病",受过挫折,吃过大亏。而 在当今全国沸腾、 全民浮躁的情况下, 保持一份冷静, 储备一些清醒, 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 2007 年中国 GDP 已经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但是中国人口有 13 亿人,德国有 8000 万人, 2007 年中国人均 GDP 是 2604 美元,德国是 40162 美元,是中国的 15.4 倍。差距是巨大的。 中国需要有赶超的冲动,同样需要有高度的理性和冷静。 三、中美竞争新模式 中美两国在 21 世纪的战略竞争,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竞争模式",是两国面临的重大战 略选择。竞争模式的选择,是对于"竞争道路"、"竞争性质"、"竞争规则"的定位。中国关于 "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宣示,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条"和平竞争"的模式。就是要把与美国 的战略竞争纳入"和平竞争"、"非战对决"的轨道,从而使这种竞争能够促进中美发展,造福 于世界。中美两国对决 21 世纪的"竞争模式",关系中美两国命运和世界前途,也标志和体 现大国战略博弈的文明进化程度。 分析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争夺战的历史进程, 比较大国战略 竞争的不同模式,对于选择和创新中美竞争的战略模式,意义重大。 冠军国家争夺战的三种模式和三个阶段 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之间的竞争, 表现为冠军国家的"卫冕之战"和潜在冠军国家的 "夺冠之战"。这种围绕冠军国家地位的争夺战,主要有三种特定的模式,呈现出三个历史阶 段。 冠军争夺战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以战争为最高竞争形式,通过大规模的战争进行武力"决斗"。这种决斗 式的竞争,开始于世界体系形成以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种模式,不是以"大战"的形式进行"决斗",而是以"冷战"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对 抗"。这种对抗性的竞争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第三种模式,就是中国和美国在 21 世纪的战略竞争,不仅已经呈现出与前两种竞争模 式根本不同的新特点、新趋势,而且必将以前所未有的创新和文明,造福于两国,造福于世 界。 冠军争夺战的三个阶段 人类的 20 世纪,是战争与对抗的世纪。人类的 21 世纪,则是竞争与合作的世纪。从 20 世纪初期到 21 世纪中期,可以划分为三个 50 年,成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上半期大国的战略竞争,是野蛮的竞争,是丛林竞争。两次世界战 争是一场"角斗赛",胜利者要把对手杀死。"你败我胜"的结局,是以"你死我活"为前提的。 第二阶段,20 世纪下半期的战略竞争,虽然不像上半个世纪那么血腥和残酷,但是也 是以"你衰我兴"为原则的竞争,是一场零和游戏。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一场"拳击赛",胜 利

者要把对方打倒。"你输我赢"的结局,是以"你倒我立"、"你衰我兴"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21 世纪中国和美国新一轮冠军国家竞争赛,双方关系不是"你死我活"、"你 倒我立"、"你输我赢"的关系,而是"你追我赶"、"你后我先"的关系。 中美两国的 21 世纪战略竞争,应该从过去的"角斗场"和"拳击场"进入"田径比赛场", 中美两国应该创造新的国际竞争文明、 新的大国战略竞争模式和新的大国战略竞争规则。 就 像人类总是要离开丛林走进文明社会一样,国际社会也总是要脱离丛林法则走进文明世界。 "决斗"赛:"战争"是最残酷的"竞争"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大国战争是大国政治的继续,世界大战是世界政 治的继续。但是,政治在战争中继续,过于残酷;以战争进行的政治,过于血腥。人类文明 的发展,世界政治的进化,需要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创新的思维。 俾斯麦对大国"决斗"的战略思考 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告诫德国人说:"德意志民族经过漫长的分裂之后,终于得到了统 一, 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致力于和平与公正……对于一些诉诸于 武力的国际间的争执,经过深思之后,我想不能用简单的决斗方式来处理这些矛盾,这种方 式似乎太欠妥当。" 俾斯麦提出了"决斗方式"的概念,并且对这种方式予以反思和否定。其实,俾斯麦是敢 于"决斗"的勇士,他不仅在自己的私人生涯中,有过与对手决斗的经历,而且在以决斗方式 实现德国统一上奉行"铁血"政策,他是以决斗方式解决国际矛盾的能者、强者和胜者。而就 是这样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决斗的巨人, 却在深思熟虑之后真诚地认为, 不能用简单的决斗 方式来处理国际矛盾,因为决斗的方式太欠妥当。但是,在冠军国家的争夺和更替中,似乎 决斗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决斗的原则总是成为最终的指导原则。 战略家对大国"决斗"的历史总结 当代西方著名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吉尔平指出: 还没有任何一个例子能够说明, 一个 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愿意向新兴强国让出对国际体系的统治以避免战争。 吉尔平的这个结论是符合世界近代史中大国竞争的实际的。 有的专家提出, 近代世界有 三个国家取得过霸权地位,它们是 17 世纪的荷兰、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而产 生上述三个霸权国家的全球战争大概都持续了大约 30 年。1914-1945 年,美国是从两次世 界大战的废墟中走上世界冠军国家的宝座。近代世界历史上的冠军国家,无一例外,都是打 出来的"丛林之王"。
按照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乔治·莫德尔斯基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百年周期"理

论,霸权国家更替和世界领导权转换都是通过霸权战争来实现的。从国际体系诞生以来,霸 权战争是定期发生的,战争的胜利者统治国际体系的时间平均一个世纪左右。他认为继 16 世纪的葡萄牙、17 世纪的荷兰、18-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之后,21 世纪将会有一 个新的领导国家出现, 21 世纪的 20 年代-30 年代, 在 新的世界大战将会爆发。 他的逻辑是: 新的冠军国家的崛起必须通过和老的冠军国家的武力对决、 战争来完成交接。 这就不仅仅是 冷战思维, 而是热战思维, 是大战思维。 对其"将会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预言是不能赞同的, 但是其关于 20 世纪以前 500 年中冠军国家争夺战总是以"决斗"的方式进行的结论,则揭示 了历史的真实。 从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交接更替的历史来看, 虽然新老冠军国家的交接更替过程, 是一个 长期的综合性角力的过程,但是决定最终结局的总是武力对决,是战争更替,这实在是一条 规律。 美国走上冠军宝座的代价 讲到近代世界冠军国家争夺战的历史, 似乎美国是一个"和平登基"的典范, 在美国和英 国之间的冠军更替是以"非战"的形式完成的。其实,美国走上冠军宝座的代价是空前的,只 不过是"美国加冕,世界买单"罢了。后起的美国,在取代老牌霸主英国的过程中,那种所谓 "和平更替",把"美国式的狡猾"、"美国式的精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美两国之间的霸权更替, 虽然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 却是通过两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 的对决, 最终美国获利。 如果不是德国在霸权争夺赛的决斗中冲在第一线, 大大削弱了英国, 那么美国和英国之间也难免会通过战争实现交接。 二战以前, 美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不断完 善,英国也有对美国的作战计划。实际上,世界霸权在美英两国之间的所谓和平转移,对于 美国来说是代价最小的,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则是代价最大的一次,是以两次世界大战、人 类遭受的空前浩劫为代价。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成为了霸权竞争的制高点和霸权更替的 必由之路。所以,所谓世界霸权在英美两国之间的更替的特殊形态,并没有改变冠军国家战 争更替的铁律。 "拳击"赛:"冷战"是代价高昂的"竞争" 把冷战作为一场拳击赛来分析, 就可以看到冷战的冷酷在于一定要把对方击败出局, 要 比出个输赢。冷战的进步在于不要对手的性命,输者仍然可以活命。 "冷战思维"比"决斗思维"文明 冷战之后,全世界都在批判"冷战思维",把其当做大国竞争中的"魔鬼"。其实从在国际 社会冠军国家争夺战的过程中争夺形态的历史演变来看, "冷战"与"热战"比较实在是一个进 化

, "冷战思维"相对于"战争思维"实在是一个进步, 以冷战的方式进行大国角逐也是一种相 对文明。冷战比大战文明。虽然这种文明是被逼出来的,是由于双方力量的势均力敌,由于 原子时代威力巨大的武器对世界大战的抑制作用。 冷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冷战是一种战略竞争模式,是大国战略竞争的一个阶段。冷战对 人类文明和国际关系进程的贡献, 就是不用世界大战的形式来进行大国战略竞争。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国际体系转型所带来的理论问题包括: 为什么冷战不是因为苏联在军事冲突中被 击败而结束?为什么军备竞赛没有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人们可以批判冷战, 但冷战时期毕 竟是一个有原子弹而没有发生原子战争的时期; 是一个有超大规模军备竞赛而没有发生超大 规模军事战争的时期; 是一个有世界矛盾而没有发生世界战争的时期; 是一个有核威慑而没 有发生核进攻的时期;是无论与冷战前的 50 年比较、与冷战后的 20 年比较,还是与公元 1500 年以来任何一个 50 年比较,都是军事冲突最少和战争规模较小的时期;是超级大国在 战略竞争中以较小代价就决定胜负的时期; 是一个以冷战的方式结束了冷战的时期。 这难道 不是一个堪称"冷战奇迹"的时期吗?我们需要研究大国冷战时期的政治智慧和"冷战之中无 大战"的奥妙。 "冷战思维"的冷静与理智 冷战是美国对付苏联的一个战略创举, 是文明的帝国主义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一个战略 发明。 1946 年 2 月,时任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精心起草 了一封长达 8000 多字的电报,于 2 月 22 日分五次发回美国。凯南在电报中对战后苏联的" 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该采取的战略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认 为,美国和苏联的矛盾"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因为"同希特勒的德国不一 样,苏维埃政权既没有系统的规划,也不从事冒险活动。它不是按照固定的计划办事,不冒 不必要的风险。它对理智的逻辑无动于衷,但是对武力的逻辑十分敏感。因为这个缘故,当 它在任何地方遇到强大的阻力时可以轻易的退却,而且它经常这样做。因此,如果对方掌握 足够的武力,并且表明准备使用武力时,实际上几乎用不着动武。"同时,美国政府"必须努 力教育"美国人"去了解俄国形势的真相";应该不断完善美国社会,加强美国人民的自信、 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必须为其他国家规划并且提出比过去我们提出的更为积极、更具 有建设性,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样一种世界图景";"必须有勇气和自信,坚持我们自己的 方

法和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凯南的"长电报"提出了对苏联实行"遏制"的思想, 受到美国决策层的赞赏。 凯南立即被 国务院调回美国, 后来被提拔为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 海军部长福莱斯特尔下令复印该电 报作为几百名高级军官的必读文件。 后来凯南又把这封电报整理成文, 《苏联行为的根源》 以 为题,于 1947 年 7 月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进一步阐述了其内容,提出了一整套遏制 苏联的理论和政策。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冷战思维实际上是美苏两国精英们的 一种比较冷静的思维,是一种比较理智的思维,也是双方战略智慧的集中体现。冷战,是对 苏联的遏制,也是对新的世界战争的遏制。 "冷战思维"的时代已经终结 冷战作为大国竞争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与冷战前相比较的文明性, 并不能为它提供在冷 战后继续存在的合理性。冷战具有极大的对抗性、冒险性。冷战让整个世界都战战兢兢生活 在达莫克利斯的利剑之下, 把整个地球都变成了一个大炸弹, 人类在时刻都可能被毁灭的冷 和平中生存和生活,如此高昂的冷战代价是人类无法承受的。 美国和苏联之间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实质上是特殊形态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冷战,不是 大国之间的"决斗比赛",却是世界巨人之间的一场"拳击比赛"。在前两次世界大战中,角逐
世界霸权的大国,是以世界为战场,进行你死我活的残酷"决斗"。而参加冷战的,是两个世 界级的拳击手,他们以世界为自己的拳击比赛场地,进行着虽然不决死活,但是要决输赢的 比赛, 一方一定要把对方击败、 打倒。 在和平、 发展与合作成为世界潮流和时代要求的今天, "拳击式"的竞争模式, 虽然不是要对手性命的决斗, 但是也必然要像"决斗式"的竞争模式一 样被时代淘汰,为世界人类文明所不齿。 "田径"赛:中美两国文明竞争新模式 21 世纪的中美两国博弈,不可能是"决斗式",也不能采用"拳击式",只能是"田径式"。 中美"田径赛"的含义 中美"田径赛"有两层含义。 一是中美两国在 21 世纪围绕冠军国家的竞争,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文明的一场大国竞 争。它不是"决斗型"的大战竞争,也不是"拳击型"的冷战竞争,而是"田径型"的比赛竞争。 二是这场竞争是一场世纪性的竞争,是中美两国的田径比赛。它不是百米比赛,也不是 万米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大赛",是一场比魄力、比毅力、比耐力的竞赛。 因此,中美两国竞争 21 世纪的"田径赛",有两个最根本的特点:竞争的文明化和竞争 的持久性。 不必讳言"挑战"与"对手" 任何竞争性的活动,都不会没有挑战,也不会没有对手。竞争和比赛

的实质就是挑战, 就是以对手的存在为前提。 国家间竞争也会有挑战。 而冠军国家和潜在冠军国家之间更是客 观上形成的一种卫冕和夺冠之间的挑战和迎战的对手关系。所以,不必讳言挑战,不必惧怕 挑战。 根本问题,不在于是否挑战,而在于挑战的性质和方式,"决斗"性质的挑战,是你死我 活的巨大灾难;"拳击"性质的挑战,是我赢你输的沉重代价;而"田径"性质的挑战,提高的 是双方的运动成绩,这种挑战,既是正常比赛的必然形态,也是对参与竞争双方的激励和鞭 策。 不允许挑战, 就等于不允许比赛, 既是不可能的, 也不利于增加世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世界近代历史上的大国挑战, 是决斗士和拳击手的挑战, 新兴的霸权国家通过挑战老的 霸权国家确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但是经过一个阶段,实力和权力衰落,出现了一个或者多 个挑战国,又对原来的霸权国进行挑战。例如,西班牙挑战了葡萄牙;法国挑战了荷兰;法 国和德国分别挑战了英国;美国帮助英国应付了 1914-1918 年的挑战,之后,美国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中脱颖而出,成为霸权国家,美国又面临苏联的挑战。这些挑战无疑给对抗与对战 的双方甚至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灾难,是与当今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但是国际社会废除" 决斗赛"性质的挑战和"拳击赛"性质的挑战,却不能废除"田径赛"性质的挑战。国际社会, 是一个"国际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一个国家都想演好一个角色。国际舞台也是一个"国际 赛场",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运动员,作为运动员的国家和作为运动员的个人虽然有重大不 同,但是都要跑出好成绩则是共同的追求。过去的国际赛场其实是一个"国际角斗场";后来
逐步文明化,成为一个"拳击比赛场";现在则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田径比赛场"。国际社会 综合国力的奥林匹克竞争时刻都在进行。中美两国战略竞争中的所谓挑战,是"跑步赛"、" 跳高赛"中的竞争和挑战,实践的是看谁"更快、更高、更远"的奥林匹克精神。所以中国和 美国的战略竞争,将为世界进步提供巨大的活力和推动力,而不是为世界带来灾祸。 中美竞争与美苏竞争的八大区别 中美竞争与美苏竞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竞争,主要具有九个不同的战略特点,它们决 定了中美两国的竞争不会成为第二场冷战。 1.竞争的环境不同。苏联和美国的竞争,是两个社会的竞争,是一个地球、两个社会, 一个地球、两个世界。苏联组织了一个以社会主义阵营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而美国则组 织了一个所谓的自由社会,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分裂为势不两立的两个社会,国 际世界

分裂为对抗和敌对的两个世界--"自由世界"和"极权世界"。而中美两国在 21 世纪的 竞争,不是两个社会和两个世界的竞争,而是共同营造一个和平与发展的开放世界、和谐世 界。中国不是要组成一个对立和对抗美国的另一个世界,而是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 2.竞争的目标不同。苏联和美国的竞争,是世界霸权的竞争。而中国的国家特点是不 称霸。中国要"争第一",但是"不争霸"。中国要通过不争霸的道路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要建 设一个强大的世界第一号的不称霸的国家。 中国不是苏联式的"世界革命型"国家, 也不是美 国式的"输出民主型"国家。中国是和平型、友好型、特色型、防御型国家。因此,中国不需 要运用冷战的武器去应对和处理中美关系。 3.竞争的内容不同。美国和苏联的竞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双方在意识形态上 的攻伐,实际上是再版的"十字军"之战。而中美两国的 21 世纪战略竞争主要不是意识形态 之争。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美国没有什么大的战略利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对美国也没有什么战略伤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美国"无害"的社会主义。 苏联和美国的 竞争,是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比优劣。美国与中国的竞争,是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打交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争霸、不称霸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是与西方世界接轨的社会主义,是与西方利益共同体的社会主义。 所以中美之间必然是文明竞争与密切合作的统一。 4.竞争的队伍不同。苏联和美国的战略竞争是联盟之间的群体竞争,是阵营竞争,双 方都各自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阵营,即使是不在阵营内的国家,也必须有立场、有态度,要划 线、要站队。而中国和美国的战略竞争,总的来说,是属于个体竞争,双方都没有什么群体 联盟和阵营,难以向对方"群起而攻之"。 5.竞争的性质不同。苏联和美国的矛盾和竞争具有对抗性,因为苏联要打倒美国的社 会制度,而美国也要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苏联是要把十月革命变成世界革命,美国是要把 美国的民主制度变成世界的民主制度。苏联和美国的战略竞争,双方都是战略进攻,都是输 出模式,苏联要输出的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美国要输出的是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模式, 双方都要按照自己的模式去改变和塑造对手, 去改造和塑造世界。 苏联的社会主义是进攻型 的社会主义,要把红旗插遍全世界。美国的资本主义也是进攻型和扩张型的资本主义,要把 全世界都变成民主世界、自由世界。而中美两国的战略竞争则不同,

中国不输出革命,中国 坚持自己的特色,同时把自己纳入多元化的世界。
6.竞争的风险不同。美国和苏联的竞争,是时刻准备打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竞争,双 方的几次危机,都险些促成毁灭人类的大战。而中国和美国的战略竞争,在军事上可以说是 "中美无大战"、"中美无核战"的竞争。 7.竞争的原则不同。苏联和美国的战略竞争,遵循的是"你死我活"、"你衰我兴"、" 你胜我败"的零和原则。而中美竞争不是以"搞垮"、"战胜"对方为目的,从总体上来说,合 作、互利、双赢、共荣的特点突出。这个世界不能没有美国,这个地球也不能没有中国;未 来的美国离不开繁荣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也需要一个繁荣的美国。 8.竞争的结局不同。苏联和美国的战略竞争,把整个世界搞得非常紧张,代价高昂。 而中国和美国的战略竞争,将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中美两国在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外交 竞争、军事竞争等方面都会有新的创造,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特别是近代国际社会形成以 来大国竞争中最文明的竞争, 并且会创造出一种竞争的文明, 把世界大国的战略竞争推进到 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使世界更文明、更和平、更民主、更发展。中国和美国的战略竞争,将 以一种区别于两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征战式"竞争, 区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冷战式" 竞争, 以国际赛场上的"跑道式"竞争, 把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战略竞争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三阶段。国家间的战略竞争,是国际社会的一种战略秩序、战略规律、战略文化、战略文 明。美国不能用与苏联进行竞争的思维和模式,来应对与中国战略竞争的实践。 想要美国繁荣,必须让中国繁荣 决定中美两国只能走"田径比赛"这条新的竞争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双方越来越紧密 的经济利益联系, 只能共同走向繁荣的贸易规律。 当年, 英国和美国之间有紧密的贸易往来, 英国有赖于从美国进口粮食, 而美国又是英国纺织品的最大市场, 特别是英国在美国有着巨 大的投资。到 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人持有的美国政府证券超过了欧洲其他各国的总和。在 1857 年,美国七条铁路的证券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总额高达 8000 万英镑。英国首相利 物浦曾指出:任何人"想要英国繁荣,都必须让美国繁荣"。看一看最近 30 年中国和美国之 间贸易的发展和现在已经达到的规模以及未来的前景, 同样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实: 任何人 "想要美国繁荣,都必须让中国繁荣"。 曾经一度在法国网民中出现过"抵制中国货"的倡议,但是马上就有网民这样回应:"抵 制中国:我们首先要脱光衣服,把手机、鼠标、键盘

、计算机屏幕、LCD、MP3、手表、汽车 附件、摩托车等等从窗户口扔出去。各位做得到吗?"现在,全世界平均每个人每年要穿一 双中国制造的鞋,要买两米中国产的布,要穿三件中国制造的服装,西方消费者的生活中已 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用出口挣来的外汇购买的美元债券在支撑着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 如果中国经济崩溃,那将是世界的灾难,即使中国增长的速度慢下来,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 严重的后果。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构成威胁的不是中国的发展,而是中国可能发 生的曲折和出现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中国发展,美国得利,世界受益"。 中美共创"大国竞争新文化" 将冠军国家与潜在冠军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从决斗场、拳击场转移到田径场,纳入" 跑道比赛"的轨道,这是国际政治中的一场革命,是大国竞争文化的一次历史性创新。在这 方面,欧洲联盟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对于 21 世纪的中国和美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 义。
在二战以前的 1100 多年中,法国和德国之间总共进行了 200 多场战争,平均每 5 年就 开战一次。在这种千年对抗与争战中,败者是惨败,胜者是惨胜,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启迪 了它们的政治智慧。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格局的重大变化,促使由来已久的"欧洲联合"、" 欧洲统一"思潮再度盛行。早在 1942 年,丘吉尔就考虑欧洲在战后如何重振雄风,他提出建 立"欧洲合众国"的设想。1943 年 3 月,多年鼓吹"欧洲联邦主义"的理查德·库登霍夫倡导 的泛欧大会在纽约举行第五次大会,主张在战后建立欧洲联盟。1946 年 9 月,丘吉尔在苏 黎世大学发表名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说,号召"建立一种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1948 年 5 月 7 日-10 日,在海牙召开了"欧洲大会",有各国代表大约 800 人,包括丘吉尔、赫里 欧、范齐兰、阿登纳等知名人士参加。大会发表了《告欧洲人民书》,表示希望能够有一个 统一的欧洲、 一个欧洲的人权宪章和执行宪章的法庭。 联邦主义要求建立一个拥有超国家权 力的联邦政府。二战以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和法兰西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 成功化解了两个国家几百年的仇恨。 由法国和德国作为"发动机"带动起来的"欧盟"组织, 由 于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组建了共同的议会乃至军事力量,一个超强的地区联合 体横空出世。 战后欧洲的合作与发展,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奇迹。布热津斯基说:"我认为欧洲确实 是个先行者,在美国有一种小看欧洲甚至用批判的眼光看欧洲的联合,这是种误导。……欧 洲正在共识、 平等和接受的基础上

, 尝试创造一个超越国家的机构。 我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 世界也会这样组织起来。 ……所以欧洲的这个尝试至关重要, 这个尝试的成功对我们共同的 利益都有好处。……欧洲不是抽象的,它是国家间交往和人民生活变革的体现。"美国哈佛 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接受访谈时指出:"欧洲联盟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独 特的尝试。以前有过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联邦,就像 18 世纪的美国。但是欧洲很独 特,它们没有建立联邦,而是建立了一个比其他国际组织关系更紧密的联盟,而且各国并没 有丢失自己的国际地位。 这种形式非常好, 因为这消除了上个世纪导致欧洲国家相互斗争的 竞争关系,从而避免了破坏性的后果。现在无法想象德国和法国会发生战争。欧盟会一直存 在下去,它有益于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会一直发展下去。一些人认为它会发展成联邦,欧洲 总有一天会变成一个国家,就像美国。但是我怀疑这种可能性,我对欧洲联盟的发展是看好 的,但是我不认为它会发展成单一的联邦国家。" 欧盟统一的进程,比政治家的预测更为乐观。2009 年 11 月 3 日,欧盟通过了《里斯本 条约》。随后不久,又推举了欧盟"总统"和"外长",一个"欧盟准国家"出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欧洲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由战争竞争到联盟合作、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性 转变,如果说欧洲联盟是二战以后大国竞争的第一个伟大创造,那么中美两国今后 50 年的 战略竞争,将会有第二个创造,即创造出大国竞争新的文明模式。中美战略竞争新模式的创 造,将比欧洲联盟的创造更加伟大。因为欧洲联盟是"同质"联盟,是相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 态国家关系的创造,是在欧洲地区范围的创造,有它的局限性。而中美战略竞争新模式的成 功创造, 则是不同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两个国家, 在冠军国家和潜在冠军国家的战略位 置上所进行的具有深远全球意义的创举,必将为民主世界、合作世界、文明世界、和谐世界 的构筑做出伟大的贡献。 三、中国时代:"中国价值观"引领世界的时代
有一种说法,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价值,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三流国家输出产品 和劳力。中国时代,不仅是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时代,不仅是中国物质生产能力世界第 一的时代,而且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主旋律的时代。 "西化"变"东化" 谈到西方国家对中国推行西化、分化战略,人人义愤填膺。有人说:过去地主老财怕共 产党赤化,咱们将来能不能让"西化"变"东化",让全球化中的"美国化"变成世界性的"中国 化"呢?把

"西化"变"东化",把全球性的"美国化"变成世界性的"中国化",难道不正是今后 几代中国人的一个奋斗目标吗?不正是几十年后中国的一个进步指数吗?不正是中国作为 一个领袖国家的文化标志吗? 中华文化本来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 它不仅是世界古代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 化,而且具有征服征服者的能力。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军事失败"的记录,但是没有"文化失 败"的记录。中华民族即使在军事上一时被征服,但是在一段时间后,又总是能够在文化上 同化和征服征服者。正如美国作家蒙特罗所说:"征服中国,好像将一把剑投入海中。其抵 抗似乎很小,可是不久以后,钢铁就会生锈,而且被合并了。合并的过程非常彻底,几代之 后,就只有哲学家才知道,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了。"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被称 为不同文化的"大熔炉"。但是美国这个文化大熔炉,最头痛的还是中国文化,因为美国文化 难以同化中国文化,这甚至成为 19 世纪末期在美国发生排华浪潮的重要原因。美国在内战 后大力修筑铁路,大量华工开始移民美国。1882 年,加利福尼亚等地方主张排斥华人的压 力剧增,导致了美国颁布《排华法》,规定停止华人移民 10 年,以后又无限期延长。1889 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排华"合乎宪法,其理由就是华人属于另一人种,"他们不可能被同 化",与当地居民"格格不入,单独群居,固守其本国生活习惯"。这一"东方人入侵"若不加 限制,将会构成"对我们的文明的威胁"。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岂是几百年的美国速生文化能够同化的。当 然,中华文化在近代以来,也受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受到所谓"欧风美雨"的侵蚀。直到今天 西方世界还在推行对于中国的西化和分化战略。中国人近代以来所谓的"西风"、"西化",就 是指来自西方世界的冲击和影响。 所谓"西方"和"西方世界", 既有地理范围, 又有政治含义。 西方文明或西方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地中海阶段;二是西欧阶段;三是北大西洋阶 段。在地中海阶段和西欧阶段,就是从古代到近代,所谓"西方世界"大致就是指欧洲的西部 而言。在 15 世纪之后,欧洲人开始越过大洋向海外发展。从地理观点来看,西方世界也是 一个海洋世界。欧洲西部本来是一个大半岛,而大半岛上又伸出若干个小半岛。中国人是开 门见山,西方人是开门见海。现在的"西方"是指欧洲以及美国而言,在政治含义上,是指资 本主义文明。 几百年来,一直是西方文明"化"世界,世界在"西化"中。中国也是在"

欧风美雨"的冲击和影 响中发生变化。 因为西方在物质和文化上都处于强势地位。 现在中国依然要警惕和抵制西方 世界的西化和分化战略, 这反映了中国在文化上仍然处于"以弱胜强"的地位。 开辟中国时代, 中国不仅要创造出能够超越美国的经济力量、 物质财富, 还必须创造出比美国文化在世界上 更有影响力、更有吸引力的文化,以及不能被美国和平演变的却可以和平演变美国的文化。 当中国文化具有了和平演变美国的能力, 具有了"东化"西方世界的能力, 使美国也要抵制中
国文化对其造成的和平演变,使西方世界惊呼"西方将被东化"、"全球化就是中国化"时,才 真正是精神和文化上的"中国时代"。 当然,在中国时代,在中国具有了强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时候,中国不会对西方世 界特别是对美国推行和平演变的"东化"战略,这又是中国比美国文明的地方。但越是自然、 文明的东西,就越是能够在世界风行。所以未来世界的"东化"和"中国化",不用去推行,也 会风行,那时的美国就难免不被"和平演变",演变得比今天文明。 没有"文化旗帜"的国家,不能做世界的领袖国家 领袖国家,是世界的文化旗手。引领世界,首先是文化引领。有影响世界的大价值观, 能够把自己的文化旗帜牢牢地插到世界文化高地的国家,才能够成为世界的领袖国家。 美国就是一个善于占领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国家。 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 代表人物是杰斐逊,以后是威尔逊、富兰克林·罗斯福、克林顿,他们不仅把意识形态作为 战略手段和战略原则、战略内容,而且作为战略目标来追求。杰斐逊将美国的海外扩张与美 国民主自由的传播相联系; 威尔逊将世界和平与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相联系; 罗斯福将战后四 个大国安排与四大自由相联系;克林顿将国际秩序与民主、人权相联系。这些,都成为美国 的思想文化旗帜。 凡是世界的领袖国家,都曾经有过能够凝聚自己、影响和感召世界的大价值观。有的国 家虽然在物质财富上不是世界第一, 但是有世界第一等的文化创造, 能够举起影响世界的文 化旗帜, 由此能够对世界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 例如苏联在全世界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胜 利的旗帜。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晚上, 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就一致通过了 列宁亲自起草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平法令》,阐明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的 基本原则,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侵略政策,为实现和平、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废除 秘密外交的强烈愿望。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阐明了苏俄对外政策:苏

俄"摆脱了帝 国主义战争,在全世界面前举起了和平的旗帜、社会主义的旗帜"。 俄国苏维埃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登上世界舞台, 竭力赋予美国外交以新的面貌。 "十四点原则"是他在战后推 行的"新外交"的"世界宪章",公开外交、民族自决、国际联盟是威尔逊"新外交"的支柱和基 础。它既是针对准帝国主义旧外交的,也是用来遏制列宁主义的。 列宁和威尔逊, 作为苏俄和美国这两个国家的大政治家, 各自代表自己的国家提出了创 新性的"世界观"、"价值观",竞相在世界的文化高地上插上了自己的旗帜。这是引领世界的 旗帜,是一个国家的世界旗帜。 当然, "国家的觉悟"和政治家的认识往往是不同步的。 当一个民族在领袖世界的问题上尚且 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必要的觉悟的时候, 当一个国家引领世界的文化旗帜一时间还难以高举起 来的时候,崇高的理想往往成为悲剧。"威尔逊悲剧"就是一个典型。威尔逊作为一个高尚的 理想主义者, 他本来要为这个世界高举起美国的文化旗帜, 要把美国引领世界的文化旗帜插 到世界的文化高地上,但是他遭遇了挫折。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孔华润在《剑桥美国对外关系 史》中有如下分析:
威尔逊主义在欧洲霸权趋于结束的时刻, 为美国界定其对外关系时提出了一个框架, 它 将美国的军事力量、 经济资源和文化创新结合在一起, 要超越那种主权国家为了自己的私利 而不顾全世界利益的传统方式的世界事务: 战争和备战被当成是行为的规范; 均势成为外交 的主导。威尔逊向这些惯例和设想发出挑战,他希望每一个国家不但服务于自己的利益,也 要服务于全世界的整体利益。他说,美国应当释放自己的能量"以服务整个人类",其他国家 也应该这么做。 最终结果便是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融合, 而主权国家也只有在与整体的关 系中才有意义。 随后 10 年的"现实主义者们"指责威尔逊的国际主义是天真幼稚的理想主义。 实际上, 形成威尔逊思想的国际主义并不全是理想主义, 而是深深扎根在各国共同利益以及 世界各地超越国家边界的人们的共同志向之上的一种国际主义, 其中包括一些基本的文化动 力。在一定程度上,威尔逊主义是将文化放置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20 世纪初美国崛起 在国际舞台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它成为主要的军事和经济强国, 更因为它将文化因素引入了 世界事务,因为美国全球化已经成为 20 世纪的一个主要事件。威尔逊围绕和平条约与参议 院的对立是悲剧性的。为了取得美国人民的支持,他于 1919 年 9

月在全国开始了一场总计 8000 英里、长达 21 天的大巡游,但是在还没有能够估量该行程的效果之前,他就瘫倒在科 罗拉多, 标志此行将成为一场无法实现的梦想。 由于参议院和美国人民都还没有为威尔逊的 国际秩序做好准备,而其他国家就差距更大。美国于是没有加入国际联盟,表明美国决定停 留在其他国家的水平上。 威尔逊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威尔逊主义的消亡, 在欧洲和世界许多国 家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信奉其理想的威尔逊主义者, 在战后世界的塑造方面, 他们的影响和 传统力量的影响一样强大。 在以美国文化引领世界的问题上,威尔逊是一个先驱者,先驱者往往是悲剧者,甚至是 牺牲者。美国引领世界的文化旗帜,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插到了世界文化高地上,而 美国也走上了世界领袖国家的地位。 高举起引领和感召世界的"中国旗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威尔逊总统率先举起了"非殖民化"、"民族自决"、"集 体安全"的旗帜,为正在崛起的美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现代美国高举着"自由、民 主、人权"的旗帜,用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世界。 正在崛起的中国在全球化时代,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建设和谐世界的旗帜,使中国 价值观正在走向世界。 建设没有霸权的"民主世界", 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是中国感召和引领世界的 巨大魅力。随着世界三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建设民 主世界"成为一种共同的诉求。如果说在当今时代,建设民主国家是人心所向,那么在当今 世界建设"民主世界"就是"国心所向",是国际社会的一致呼声。民主世界的重要特征,是没 有霸权。做到世界的非霸权化,要实现三个平等:社会制度平等、发展模式平等、文化宗教 平等。 建设民主世界,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关键之举,是当务之急。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 然是腐败的权力。失去制衡和制约的国际权力,就会成为霸权。建设民主世界要解决的根本 问题,就是世界霸权的问题。霸权问题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和谐的根本问题。有了民主世界, 才有和平世界;有了民主世界,才有和谐世界;在民主世界的基础上,才有国家间真正平等 的合作。
建设民主世界的首要问题, 不是把世界上的国家都搞成美国式的民主制度, 而是在国际 社会中没有霸主,不搞霸权。世界霸主是对世界民主的最大破坏,霸权主义是对世界和平的 最大威胁。 美国提出"民主国家和平论", 中国则要提出"民主世界和平论"、 "非霸权和平论"。 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民主世界是和平的保证。 真正理想

的"民主世界", 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种"民主世界"包括三个含义: 一是让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成为"民主国家",当然是有各国特色的民主国家,是多样化的民主国家, 不能只是西方式的民主国家,更不能只是美国式的民主国家。民主国家的标准,不能只由美 国来定;民主国家的裁判,不能只是由美国来当。二是让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作为平等的 主权国家来享有国家主权, 能够有效地监督制约和制裁想搞霸权的国家。 三是世界上的领袖 国家不能只是一个国家垄断,世界领导权也要实行任期制。衰落了,就要隐退。这是世界民 主制、国际民主制的重要方面。 有人说:"维护人权,是美国的政治核武器。而反对霸权,则是中国的政治核武器。" 也有人说:"建设民主国家,是美国攻击中国的一个突破口,而建设民主世界,则是中 国攻击美国的一个突破口。" 其实,维护人权,建设民主国家,也是中国文化旗帜的重要内容,而在美国的文化旗帜 上,没有反对世界霸权、建设非霸权化的民主世界的内容。所以中国的文化旗帜是插在比美 国更高的文化高地上,中国旗帜比美国旗帜对世界具有更好的引领作用。 领袖国家的文化旗帜,是由民族国家高举着的世界旗帜,能够引起跨越国界的共鸣。这 是领袖国家最大的软实力,是领袖国家的文化标志和精神品牌。中国的文化旗帜,展示的是 中国的国际情操和胸怀,表达的是世界的共同利益和期盼,因此,中国旗帜是立足中国、面 向世界的旗帜,是能够凝聚本国也能够激动世界的旗帜。 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精神" 世界领袖国家,必须是世界的精神领袖。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领袖国家,离不开" 美国精神"。美国精神既引领了美国的崛起,也影响了世界。 中国要成为世界领袖国家,也必须有"中国精神"。中国历来是一个精神大国,有几千年 形成的传统精神, 有几十年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 也有最近 30 年形成的改革开放精神。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把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世界精神", 看成是对未来世界产生重要影 响的历史遗产。但是也无须讳言,"文革"后的 30 年,在一些地方,在一些人中,是一个物 质年代,是一个实惠年代,一些人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以物质利益为牵引,一些人用 经济头脑拆迁了精神家园,一些中国人在物质财富上成为大款,成为新的"有产"阶级,但是 在精神财富和文化生活上反而陷于贫困,他们在精神上离"小康"的目标很远。 西方人说,没有教堂的市场经济是可怕的市场经济,会成为魔鬼经济。在西方世界的市 场经济中,是市场加教堂,以便限制利

美国梦与中国梦有何区别

美国梦与中国梦有何区别? 来源:郎仁斌的日志 美国梦是希望之梦、成功之梦、平等之梦、幸福之梦。 据有关学者的归纳:“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藉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

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 美国梦的核心是:“ 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有:爱迪生、洛克菲勒、福特、比尔盖茨、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杨致远、赵小兰、朱棣文、施瓦辛格、林肯、罗斯福、里根、肯尼迪、克林顿、奥巴马…数不胜数。 而中国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中国梦,例如现在,大家的梦想就是“我爸是李刚”和“中五百万”大奖。这些梦想都是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收获,不要付出的梦想。 如果要找出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达到的目标的话,就是“升官发财”。追求权力和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当今的“一切向钱看”,无不始终贯穿着权力和金钱占有欲,而丝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中国梦和美国梦

II. What American values does the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reflect? And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nswer: Through the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expressed the main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and the core value--individualism--it proposals self-hardworking and diligence to change one’s life letting them become the protagonists of their own life. The individualism has emphasized the American as a self-reliant, self-dependent individual, controlling his own life, and being responsible for anything he does. And the orientation to action which is the key point of Americans, effort, optimism, motivation and measurable achievement are also presented in the movi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merican Dream means "Life should be better, richer and fuller, with opportunity for each one". And it varies with the change of epoch. Nowadays, people are looking toward a new American Dream with less focus on financial gains and more emphasis on living a simple and fulfilling life. In a word,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pursuit of democracy, liberty, equality and happiness. Chinese people used to pursue their dreams in US years ago, of course, it is still going on--travel across Pacific Ocean and come to US. But now, most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begin to pursue their dreams in China.The common people’s Chinese dreams may includes a big house, an expensive car, a big fortune, a happy marriage, a harmonious family and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while the big Chinese dreams perhaps refers to super power, a stable societ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 economy. It is obvious that the important reasons why American and Chinese Dreams are induced is triggered by social changes and economic factors. Whether you refer to the phenomenon as an American Dream or Chinese Dream, its meaning is enriched by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From the initial pursuit of freedom, to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satisfaction, resulting in being successful in the eyes of others,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Chinese Dream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means that achieve the same end.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总觉得我是一个很俗的人,谈起梦想总让我觉得很矫情,也很少去深思这个问题。谈到我的中国梦,总觉得离我很遥远,却犹记得小学课本上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我记得当年我还很热血的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每每读起,总觉得热血沸腾,而现在,早已没有了那种热血,这算是成熟吗?我不知道。我常常在想也许被我们丢弃的那种热血却恰恰是最宝贵的。 生活在一个国家通常能深刻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而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觉得缺失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快速传播,使得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也有人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

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常常有人感叹,现在的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在现在而言好像已经沦落为一种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知道该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还是人性的毁灭,我

不知道,常常看到这些现象,我总是会觉得很心痛,可是我自己那点绵薄之力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去实践。 其实从前提起传统文化,我也嗤之以鼻,总觉得那是那些文化腐朽人的盲目追求。高二假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传统文化论坛。有时候,一次偶然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次论坛,我受益颇多,以致我的人生观也因此而有所改变。记忆最深的,还是前辈语重心长的那一句:“老祖宗不会骗你的”我这才明白,我一直觉得所缺失的那一部分重要东西,就是传统文化。 古人常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有次序之分的,“修身”是这项宏伟蓝图的基础。人,立于世,必以德服人,而“老祖宗”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 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恢复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开始一样,欲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高远、丰富、精彩,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 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甚至没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

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精忠报国。为什么?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就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今天能让我们骄傲的本钱;100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30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 读到一篇解释中国梦与美国梦不同的文章,其中提到,二者的不同是“是价值观上的差别”,“要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然奉行集体价值,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集体的整体利益;相反,美国梦奉行个人价值,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说,中国梦有着家国情怀的特征,而美国梦则更多个人奋斗的色彩。”这种看法似乎正在成为理解眼下“中国梦”的基调。 德国神学家,被称为德国教会良知的反纳粹宗教人士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说过,“人们在比较自己与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时,特别容易高估自己的成就。”美国梦真的只是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吗?真的就没有与共同体有关的“情怀”? “美国梦”最早由历史学家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1931)中提出,成为一个流行的说法。他写道,“上个世纪,那个将千百万人从别的国家吸引到我们国家来的美国梦,并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丰富(尽管这也非常重要),而是要远远超过这个。这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梦,这个梦要摧毁的是那些在老旧世界中竖起的壁垒,……要颠覆的是那些只是为某些阶级自私利益服务的社会秩序。”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千千万万人从“老旧世界”到美国这个“新世界”来追寻他们在自己“祖国”不能实现的希望。每个国家都有可能的梦想机会,但只有美国才是给外来者提供梦想机会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梦是很难在其他国家复制的。 美国吸引许多别的国家人们来寻梦和圆梦,首先是因为它拥有许多人向往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价值观。例如,德意志1848年革命在军事镇压下失败,数千名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走,大多去了美国。对这个没有贵族特权等级,没有专制政府权力的国家,其中一位如此写道,“德国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家,那里没有专制权力,没有建立在垄断、苛捐杂税上的特权秩序,没有对信仰和良心的钳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到处旅行、定居。不需要身份证,没有警察来干涉他的私事或监视他的行踪。……任何人只要尽职和能干,就能得到荣誉。穷人和富人都是平等的,学者一点也不比最贫寒的工匠身份高。随便干哪一行都不用觉得丢人。……拥有财富和房产的人,一点也不比最穷的公民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没有贵族,没有特权阶级,没有军队在肉体和精神上镇压人民,没有大批不干事的官僚吮吸人民的血汗。更重要的是,没有君主和腐败的法庭,……在这样的国家里,一个人只要有才能,精力旺盛,坚韧不拔,就能得到远远超过在君主制国家里的机会”。 并非每一个到美国来寻梦和圆梦的人都能成功地如愿以偿,但美国梦却一直还是一种有力的召唤力量,为什么是这样呢?亚当斯解释说,那是因为美国梦代表的是一种关于社会秩序的公正理想,“一直就有这样一个美国梦: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好,更富足,每个人都能以他的努力和成就找到自己的机会。欧洲的上层阶级很难恰当地理解这个梦,而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厌倦了或不再信任这个梦。这不只是一个关于汽车、房子或高工资的梦,而且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梦。在这个社会秩序里,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凭借自己的内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尊重,不论出身是贫贱还是富贵,可以一样受到他人的承认。”

“美国梦”的形成及与“中国梦”的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按照美国历史分期,对“美国梦”的孕育、发展、形成过程和内涵变化进行了论述,进而分析了其与“中国梦”在提出时间、内涵、持有者、层面、包容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最后指明,“中国梦”有“美国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美国梦”;“中国梦”;内涵变化;对比 一、引言 二、“美国梦”形成历时研究 我们按照美国国务院出版的《美国历史纲要》(outline of u.s. history),对早期“美国梦”的形成与内涵发展进行分段分析研究。分期主要按照“美国梦”术语提出之前的重要历史事件为分隔点。 1. 美洲早期(1492―1600)――发现生存之梦 早期的美洲大陆还没有“美国梦”。在欧洲人特别是英国人到来之前,居住在北美的是原住民。他们形成几百个部落、种族,靠采集狩猎为生。以游猎为主的部落常年迁徙,居无定所,不同种族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也主要是为食物和牧场的争夺。这些原住民对土地感情深厚,其表现就是把对自然和环境的认同与崇拜融入到他们的文化信仰当中。如基奥瓦人对太阳的崇拜。(momaday, 1976)因此,美洲早期原住民的梦想,无非就是在自己崇拜的神灵保佑下,获得足够的食物和完好的能遮风挡雨的住处以供生存。 北美对于欧洲人而言则是一系列的发现梦。到达北美的有据可考的第一人,应该是1001年曾到过加拿大东北海岸的挪威人红魔埃里克的儿子雷夫。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年后登陆纽芬兰。1513年,由胡安?庞塞?德莱昂带领的一个船队在佛罗里达海岸现今的圣奥古斯丁市附近登陆,拉开了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陆探险的序幕。1539年,埃尔南多?德?索托率远征队在佛罗里达登陆,深入今天的美国东南部探宝,最远到达密西西比河。1540年,另一名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科罗纳多到了大峡谷和堪萨斯。法国人雅克?卡蒂埃沿圣劳伦斯河的远征,奠定了法国在北美拥有的主权。从墨西哥、加勒比和秘鲁的殖民地流向西班牙的巨大财富,激起了其他欧洲大国的强烈兴趣。1585年,沃尔特?罗利在北卡罗来纳沿海的罗阿诺克岛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但它后来被放弃了。 从以上分析可知,美洲早期内部居民即原住居民的梦想就是生存梦;而外部世界对于北美的梦想则是发现梦。这两个梦想表面没有关联,本质上却为以后旧世界与新世界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原住居民的生存梦主要是自给之需,种族间虽有冲突,但战胜后生存无碍,争夺即止。外部世界的发现梦,却是要探险掠奇、获取财富,因此争夺永无休止。 2. 殖民时期(1600―1733)――个人自由之梦 到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初,北美大陆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欧洲人的世界和印第安人的世界开始正面接触。以往间歇性来北美探查、捕鱼、贸易的欧洲人在北美永远定居下来。1607年5月英国伦敦公司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永久居留地,后来发展为弗吉尼亚州。约翰?史密斯于1614年对切萨皮克湾以北、圣劳伦斯河以南的地区进行了考察,并将它命名为“新英格兰”。1620年“五月花”号抵达普利茅斯。此后的一百多年,美国最初13个州的早期殖民地相继建立。主动来到这片土地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探险家和百姓;另一类是为了逃避国内政治和宗教迫害的人,如英国的清教徒。发财致富的人也有不同的身份:有钱的业主;自由的贫穷者;契约奴。不管哪种身份,来北美发财、获得物质自由是他们的梦想。这个梦想也得到了欧洲国家的支持,同时也深深吸引着所有欧洲人。开拓殖民地,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是欧洲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共同特征。欧洲各国的“新大陆梦”本身强化了移民来北美发财的梦想。这个梦想贯穿着整个殖民时期。1600到1680年间,英国是移民的主要来源。此后,苏格兰人和北爱尔兰人成为主要源泉。追寻自由的移民主要是英国清教徒和1680年后逃避战乱和压迫来北美的西北欧人。当然,当他们来到

英文美国和中国梦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merica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s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ll the people are seeking to freedom, equality and happiness. On the land, people have American Dream, for this dream,they are working hard and Struggling. What’s more, American Dream inspires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America, for achieving the American Dream. As is known to us, American Dream is the idea that life should be better, richer and fuller, with opportunity for each one. First of all, history about American Dream .America Dream began in the discovery of North America, it was due to opening of the sea lanes and discovery of the new continent, so there were great number of settlers and immigrants pour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y offered premise condition to American culture. It was formed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formulation and everybody had equal rights becam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t was developed in the rise of capitalism. What’s more, Westward Movement promoted American Dream to zenith and it became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pirit. In addition, people about American Dream. We will never forget Andrew Carnegie, Abraham Lincoln,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Obama and so on. They are very great, because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Dream. However, 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today? It is including space explor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ree leading ways to instant wealth.

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 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可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修齐治平的理念,孕育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热爱祖国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价值追求,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无数国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显然是不易达成的。这正是我们倡扬传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优秀的文化基因今天得以继承并被不断强调。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张扬的正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风貌,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疑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会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也就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与当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并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这样的生态伦理思想让我们更加重视环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我们逐梦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特质,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具有相当正面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就产生了通过个人修养以求得和谐的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而对个人修养的强调,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位置。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正是这样的修养方式。这样的人生修养途径,注重个人道德的养成,对于当下出现的一些价值观混乱现象有相当好的校正作用。 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建设

中国梦与中国文化建设 沈阳理工大学胡世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道路的坚持、精神的弘扬、力量的凝聚,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都需要文化提供动力源泉。因此可以说,中国梦也是文化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 文化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要在深刻理解中国梦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中国梦的文化精神及其实践要求,准确把握,坚持中国道路,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和舆论导向,准确把握,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文化方向,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为此,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也是需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以高度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严格文化自律,努力当好中国梦的书写者。 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就不可能实现。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凝聚起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我们一定要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只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增长点上面,文化单位更加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争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和书写者,而做为一名大学生更要做生态文明的努力推进者,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努力而奋斗!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

如何理解“美国梦”,“中国梦”?两者有何异同?举例说明。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 11月8日的晚上,在图书馆报告厅里,我第一次聆听了关于“中国梦”的解读。当时,83岁的荣开明教授满怀激情和心寄希望地给湖经的莘莘学子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荣开明老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给我们做了一次政治报告,这个类似政治思想课的讲座却道出了不一样的心声,传递出了不一样的正能量。 而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认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的确,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历经了170多年的沧桑岁月的中国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在彰显着“中国梦”的伟大力量。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在一直延伸。此时的我们,整个中国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只因心中有梦,有着中国梦和自己的梦。 11月11日,当再次观看“中国合伙人”,看到“新梦想”在时代的发展中革故鼎新,因势利导,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向全世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梦想带给人的精神动力。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中国现行的一个缩影,而合伙人就是广大的中华人民,新“梦想”是人民需要奋斗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人民一直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打拼、在奋斗。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人们继承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共同努力着,即便有困难,也是通过团队和集体的力量去共同寻找出路。 而在不久前,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美国梦”。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自由女神雕像向我们阐述了最为明显的“美国梦”——平等、自由、民主。这是每一个美国人心之向往的东西,他们坚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了解到了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拥有物质财富和权利地位是美国人仰慕的对象。但是盖茨比最终的悲惨遭遇却有告诉了我:看似仰慕他的人有着“同而不和”的思想理念,关注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他所拥有的财富。虽然他们共享派对,但是无不羡慕着盖茨比的金钱和地位,而当盖茨比失去了这一切时,没有一个人会在意他曾经的辉煌。 所以从这两部电影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而这些都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一个国家的富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而美国梦事个人的财富,建国以来美国从未受到他国的侵略征服,所以,美国人民可以不顾国之忧,专心去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振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民族之间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中华民族才能在振兴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而“美国梦”是个人的成功,大量的移民和黑白人种对立的局面让我们了解到民族的依存感难以在此生根发芽。”中国梦“是和谐幸福的群体,”家和万事兴“告诉了我,任何一个大家幸福了,那么自己才有可能快乐和幸福;而"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美国梦与中国梦讲解稿

American dreams and Chinese dreams Good afternoon,ladies and gentlemen.I am honored to stand here and represent my group to show my presentation .First,Let's think about a question:What is dream? Dream is our goal to avoid getting lost in the pursuit of our life.Dream is our beacon when we have a long and lonely voyage at sea. Dream is a word showing the strongest desire of someone’s inner heart . Today,our theme i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American dreams and Chinese dreams .Now, let’s start with the American dreams first. The term American dream was first mentioned by James Truslow Adams in his book 《The Epic of American》which was written in 1931.He states in his book :“the American Dream is a dream of land,each person has a better, richer and more fulfilling life,and those who have the ability or achievement are always full of opportunities.” So what is the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s? I think most of you have your own conception. Is it FREEDOM,or EQUALITY.Is it INDINVDUALISM or MOBILITY,and what about DEMOCRACY? Yeah,we can conclude six basic beliefs from American dreams: individual freedom self-relianc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competition material wealth hard work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dream of a land where all people can succeed through hard work. It is also an idea that suggests that all people have the potential to live happy, successful lives.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自习总书记提出以来,诸多专家、学者给予我们不同解读,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专家眼中也有一千个中国梦,但是这些专家、学者们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梦的落脚点”! 浩瀚苍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文明和历史,中华民族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传承给了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以强大的生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成就了多少伟丈夫、大英雄。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历史。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更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在近十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努力地学习、积极地生活、深深地感恩,这类传承着中华美德的简单行为,却在学生中渐渐被忽略了。有的荒废学业、耽于玩

,在这些孩子扭曲的价值观里,就是要及时行乐,讲究吃穿、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将父母的期望和辛劳抛之脑后;有的虽然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却漠视他人,甚至对父母都漠不关心,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总是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每每看到这些孩子们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总是倍感痛心地想,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衣食无忧、吃穿不缺,他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痛定思痛,我发现,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教授课本上的专业技术知识!却不曾教授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我们教过吗?我们没有啊!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呀!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我们单位职工在立足本职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通过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应具备“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教授学生赏析唐诗宋词的风韵、琴棋书画的艺术;提高学生宽容仁爱的修养。我们告诫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通过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学生由原来的逼着学逐步向我要学的方向发展,全校已经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这些改变都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旗帜指引下,开展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实践的巨大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如何建立文化强国 杨倬电气2118班 一个社会的发展,既植根于物质基础,也取决于精神品质。诸如食品安全等问题,固然是监管问题,但同时也是良心考题;一些改革难题的背后,固然有利益纠葛,同时也有观念掣肘、勇气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我们强调“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然而身处这样一个急行军时代,我们的精神家园应当如何安放? “心累”或许是当今许多人的集体感受。有时是生活的压力让人难以喘息,更多时候则是这样的自我诘问:“天天这么忙碌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为什么?我们所为之奋斗的高学历到底是为什么?升官发财是否就是成功的唯一出口?当身体向着欲望一路狂奔,望尘莫及的精神又将经历怎样的挣扎? 应当说,在中国人重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精神家园的观照自始相随,只不过始终未成主调。当“小悦悦事件”令人悲痛震惊、问题奶粉使得人人自危,当诚信、善良、安全感成为稀缺资源,今天的国人已不愿是“道德贫困”的旁观者。将这种集体焦虑上升为国家行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命题,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和充足的民意基础。 西方学者所描述的“现代化后果”,同样是当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从血缘关系到公民国家,这种急剧的变化转型,释放了压抑的物质欲望,也带来了物质主义的膨胀;促进了

社会的自由流动,却尚未形成新的公共意识;发展了现代化大生产的格局,但还没有建立新的信用体系。转型期的文化坚守、道德重构和灵魂安顿,并不比发展经济轻松多少。 然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时期我们应如何建立一个文化强国来进行文化坚守、道德重构和灵魂安顿呢? 首先,我们应进行文化坚守也就是注重文化安全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文化安全是前提和必然要求。苏联的解体应当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面对西方的所谓“和平演变”战略,戈尔巴乔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在苏联国内大搞和平演变,殊不知“和平演变”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侵略。因此我们应该足够重视文化安全,维护文化安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国家根本制度安全。国家根本制度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保障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维护国家根本制度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维护国家安定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宪法》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应当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 引起社会振荡的因素仍然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安全在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意识形态安全。即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受威胁与侵害,能够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如果放弃了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必将导致该国既有政治和经济制度衰落甚至毁灭。当前,国内外敌对势力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不断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和颠覆:在经济上宣扬自由市场经济和私有化,在政治上企图颠覆我国国体、政体与政党制度,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摘自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 ——摘自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的美国《独立宣言》 对于热点“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以上两句很好的体现出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这是因为中美两国的价值观、政体、道德观念、科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最终拉开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发展方向。 A.价值观。我国自古奉行先社会而后个人的价值取向,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价值融于民族价值、社会价值之中。而美国则遵循先个人而后社会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的价值、利益是最重要的,不实现个人利益,就谈不上实现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所以说,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美国梦是个人的发达成功。 B.政体。大家都了解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以君主专制为本的中央集权制,所以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有等级差别的,因此,中国梦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幸福。而美国的历史文化是保证自由、民主、平等,强调人权,追求绝对的自由、民主、平等,所以,美国梦是强调个人主义的享受。 C.道德观念。我国崇尚合作,反对欺负弱小,视扶贫助弱为美德;不崇尚武力,崇尚“礼之用,和为贵”;处事时讲究人际关系,重人伦感情而不重视法治,中国崇尚人治。而美国,却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认为弱肉强食是天经地义的行为准则,重视国家的法治建设,不重视人伦感情,处理问题走极端,不像中国考虑人际关系等等。——摘自《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作者:崔永东 D.科教信仰。我国比较重视“四书五经”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这种途径教授出来的学生一般都“知书达理,循规蹈矩”,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很差。而西方尤其是美国则重视科学教育,尤其重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性科学技术的教育,通过开办各种专业学校、学院、大学培养出各种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敢于打破陈规,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E.思维方式。我国比较喜欢直观,偏好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不注重严密的论证,并习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所以习近平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而美国,一般偏好逻辑思维和归纳分析思维,注重严密论证即经验事实的验证,并习惯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整体的思维方法。。“美国梦”就像《独立宣言》强调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以上是我对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分析,最后总结一下:美国梦是固定的“个人梦”,二中国梦是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以,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有梦想脚踏实地,一定可以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

他山之石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 总有一些巧合让人们特别关注。2012年底,奥巴马的胜选感言是《为了永远的美国梦》,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也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很显然,两个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国家梦,都在本国国民中产生共鸣。为什么要有国家梦,梦想中蕴含着什么,我们该怎样理解和推进中国梦,这是每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同时关心自己命运者都必须思考的命题。 一、为什么将中国梦与美国梦作比较 中国梦因习近平的提倡而热,这一提法富于亲和力,贴近平民话语系统,因此拉近了主流和主导价值与平民价值追求的距离。他的每一重大思想,甚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执政理念,关系到一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注定受到高度关注。 理论界与广大民众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梦与美国梦进行比较,主要缘于四个方面。首先,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带来比较的意义和价值。中国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政治制度,虽然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一般不会再出现从前的敌对程度和形式,但斗争性并没有完全根除,毕竟二者属于异质体。这种异质,使两种梦想分别奠基于各自的价值坐标和文化基础,故而具有深度比较的条件。其次,世界政治生态和大国博弈状态决定了比较的意义和价值。

因意识形态导致的半个世纪的假想敌与战略对手,为对比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和心理、情感支持。再次,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发展状况和国民心态强化了比较的意义和价值。第四,思想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梦作为一个精神载体,要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首先看舆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而舆论宣传必然奠基于理论研究的深入,将美国梦引入进来,就是加深理论研究的一个维度,或者说一个重要途径。 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上述分析判断并非问题的核心,我们更为关注的是揭示其本质,即通过比较两种梦想的差异,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最佳思路和道路。 第一,两种梦想存在着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的差异。400年前,当102名清教徒签下《五月花号公约》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他们把英国《大宪章》精神或理念带到新大陆。再加上后来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欧洲文化充分传播于美国。由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奠基于或复兴古希腊文明,因而美国文化可谓古希腊文明的现代化。古希腊的文明拥有许多异于农耕文明的特质。从地理和环境条件上讲,古希腊处于地中海的东部,也就是今天的土耳其的小亚西亚和爱琴海一带,历史上这里不适宜于农耕,所以海外贸易早早发展起来,而贸易的最大特点是平等主体自由交换,同时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文化必然张扬个性、重视私权。 中国的文化奠基于农耕或小农经济,这种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个体无法抵御自然的力量,必须依靠家族和乡里,再加上封建王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保甲制等方式把人紧紧地拴在土地上,再加上儒家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