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教师资格考试用书考点速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2014教师资格考试用书考点速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严格依据最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

(小学)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小学/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12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ISBN 978-7-5100-7227-7

Ⅰ.①教…Ⅱ.①中…Ⅲ.①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资格考试-自学参考资料Ⅳ.①G45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89602号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小学

编著: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责任编辑:夏丹马玉珍

装帧设计:中公教育设计中心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人:张跃明

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37号邮编:100010

电话:64077922)

销售:各地新华书店

印刷:三河市文昌印刷装订厂

开本:880mm×1230mm 1/64

印张:7

字数:134千

版次:2014年1月第1版2014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100-7227-7 定价:18.00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2011年10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该标准发布后,教师资格考试打破了以往各地分别组织考试的形式,全国统一组织考试成为定式。

为帮助广大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考试成绩,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组织相关专家深入研究考试大纲和命题趋势,精心编写了这套《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本套教材共80本图书,包括广受考生欢迎的25本公共科目辅导用书,及55本专业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辅导用书。本套教材涵盖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所规定的所有科目,包括幼儿园系列10本,小学系列10本,中学系列60本。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携带方便记忆有伴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需求,设计了64开版面,方便考生随身携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版面设计活泼,双色印刷,彩色标注重要内容,使考生复习有伙伴,记忆有方案。

2.依据考纲突出重点

中公教育教学与研发专家以新考试大纲为根本依据,深入研究了近几年全国统考试题,总结出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使考生一书在手,重点全有,理解有思绪,作答有依据。

3.体系健全预测精选

我们细致分析了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原理和命题趋势,从考试大纲出发,以“章”“节”为基本框架,体系合理健全。章后添加“精选考题预测”,使考生做题有方向,挑战有希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各位考生在本系列图书的帮助下,一定可以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披荆斩棘,圆自己的三尺讲台之梦。

2014年1月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2

高频考点提要/ 2

高频考点速记/ 2

一、小学教育概述/ 2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3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5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23

高频考点提要/ 23

高频考点速记/ 23

一、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23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24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 26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29

高频考点提要/ 29

高频考点速记/ 29

一、教育概述/ 29

二、教育学概述/ 43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53

四、教育目的/ 56

五、教育制度/ 62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67

高频考点提要/ 67

高频考点速记/ 67

一、课程的概念/ 67

二、课程的类型/ 68

三、课程理论流派/ 71

四、课程内容/ 74

五、课程开发/ 78

六、课程评价/ 80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81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83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84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 90

高频考点提要/ 90

高频考点速记/ 90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90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91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94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96

第六节教育科学研究/ 98

高频考点提要/ 98

高频考点速记/ 98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98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00

三、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112

精选考题预测/ 116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120

高频考点提要/ 120

高频考点速记/ 120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120

二、认知过程/ 121

三、情绪情感过程/ 146

四、意志过程/ 149

五、个性心理/ 153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一般规律/ 163

高频考点提要/ 163

高频考点速记/ 163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163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8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175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181

高频考点提要/ 181

高频考点速记/ 181

一、学习的概念/ 181

二、学习理论/ 182

三、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96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99

五、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00

第四节小学德育/ 201

高频考点提要/ 201

高频考点速记/ 201

一、德育的涵义/ 201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202

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202

四、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203

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208

六、小学德育的原则/ 210

七、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214

第五节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221

高频考点提要/ 221

高频考点速记/ 221

一、小学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221

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 228

三、心理评估/ 232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 237

精选考题预测/ 240

第三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246

高频考点提要/ 246

高频考点速记/ 246

一、班级的概念/ 246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247

三、班级管理概述/ 249

四、班级管理的模式/ 251

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253

六、班级管理的方法/ 255

七、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256

八、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258

第二节班主任/ 261

高频考点提要/ 261

高频考点速记/ 261

一、班主任的概念/ 261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261

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262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263

第三节班级活动/ 268

高频考点提要/ 268

高频考点速记/ 268

一、班级活动的概念/ 268

二、班级活动的功能/ 269

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270

第四节班队活动/ 272

高频考点提要/ 272

高频考点速记/ 272

一、班队活动的含义/ 272

二、班队活动的原则/ 272

三、班队活动的类型/ 274

第五节课外活动/ 277

高频考点提要/ 277

高频考点速记/ 277

一、课外活动概述/ 277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281

精选考题预测/ 282

第四章学科知识

第一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90

高频考点提要/ 290

高频考点速记/ 290

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90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290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 292

第二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02

高频考点提要/ 302

高频考点速记/ 302

一、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 302

二、小学数学课程学段目标/ 304

三、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目标/ 307

精选考题预测/ 318

第五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326

高频考点提要/ 326

高频考点速记/ 326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326

二、教学设计的原则/ 327

三、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327

第二节教案设计与编写/ 330

高频考点提要/ 330

高频考点速记/ 330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与设计类型/ 330

二、教学目标设计/ 332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338

四、教学过程设计/ 339

五、作业布置/ 341

六、板书设计/ 342

第三节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343

高频考点提要/ 343

高频考点速记/ 343

一、综合课程/ 343

二、综合实践活动/ 344

精选考题预测/ 345

第六章教学实施

第一节教学概述/ 350

高频考点提要/ 350

高频考点速记/ 350

一、教学的概念/ 350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350

三、教学的意义/ 351

第二节教学过程/ 352

高频考点提要/ 352

高频考点速记/ 352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352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53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56

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 357

高频考点提要/ 357

高频考点速记/ 357

一、教学原则/ 357

二、教学方法/ 365

第四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373

高频考点提要/ 373

高频考点速记/ 373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373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374

第五节课堂教学的实施/ 378

高频考点提要/ 378

高频考点速记/ 378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378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380

第六节学习动机/ 382

高频考点提要/ 382

高频考点速记/ 382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382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382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384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384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386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387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392

第七节学习方式/ 394

高频考点提要/ 394

高频考点速记/ 394

一、学习策略/ 394

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397

精选考题预测/ 403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教学评价/ 410

高频考点提要/ 410

高频考点速记/ 410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410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410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411

第二节教学反思/ 415

高频考点提要/ 415

高频考点速记/ 415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415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415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416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 418

五、教学反思的类型/ 419

六、教学反思的原则/ 422

七、教学反思的方法/ 423

精选考题预测/ 425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431

第一章教育基础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考生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等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高频考点提要

1.小学教育的概念、任务;

2.小学教育发展特点;

3.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素质。

高频考点速记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小学教育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至12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现分为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以及实验小学五种类型。

(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

(一)古代的小学教育

1.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学校名称教育内容特点

商庠、序、校文字的读、

写和数的

计算。

目的在于培养尊神、重孝、

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西周国学、乡

学(塾、

庠、洲、

乡)

德行、书

数、射御、

礼乐。

(1)以官学教育为主;

(2)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3)“官师合一”。

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教育的等级性体现在统治者掌控着政权,社会地位决定了是否能接受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不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第三,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教育过程中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对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二)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B。解析: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壬寅学制,而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故选B。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解析:1922年,民国政府制定了新的学制,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该学制参照美国实行“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49年。故选D。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该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见下表:

近现代的小学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第二,教育内容世俗化,课程的设置更为科学;

第三,教育对象普及化,女孩逐渐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第四,注重开展科学的教育实验,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同时注重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第五,教育体系更为科学化,幼稚园纳入初等教育体系,幼小得到更好的衔接。

(三)当代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科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更加注

重儿童的身心发展;

(2)教育对象更为普及,义务教育在许多地方得到全面实施;

(3)重视教师的发展,教师制度逐渐规范化;

(4)教育实验涉及的方面更广泛。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①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

②刚入学的儿童感知觉都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精选考题预测,感知觉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一定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系统性。小学生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发展较好,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

小学生的道德感较为模糊,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处于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相对不稳定、尚未定型的阶段,这是小学阶段成为受外界教育影响的良好时期,也是具有最大发展可能性的时期。小学教育使得小学生发展的可能性逐渐变成现实性,使他们逐渐变成社会化的人。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比学龄前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主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产生了新的兴趣和动机。儿童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在不断的积极活动中主动进取,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①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②小学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2)小学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的作用体现在道德品质、认知水平、人格品质和身体发展等各方面,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形成基本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形成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儿童走上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

小学教育内容都是基本的价值观念、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的社会活动技能与生活行为规范,这些构成了整个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基础部分。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义务包括:

(1)国家有设立学校以及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

(2)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就学的义务;

(3)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指的是,对于每一个特定个体而言,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保证他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和谐发展。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我国小学教育的全面性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

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全面发展绝不意味着每个学生的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包含着其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既包括面向全体的统一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使得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到最大化的和谐发展。

(二)小学教师的特点

1.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不仅有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的付出,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复杂性体现在:首先,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其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最后,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的“教育机智”三个方面。(3)示范性。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长期性。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6)系统性。教师劳动的系统性是由教育的系统性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决定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例如化学实验事故)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答案】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首先,因材施教;其次,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最后,教师的“教育机智”。故选C。

2.小学教师的素质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对待事业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要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待集体要团结协作;对待自己要做到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

(3)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自我调控与反思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4)教师的心理素养

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关爱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

A.政治素养

B.职业道德素养

C.知识素养

D.能力素养

【答案】B。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教师对待学生应做到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故选B。

第二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高频考点提要

1.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2.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3.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

高频考点速记

一、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包括制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计划;抓好班主任工作;上好政治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及校外教育机关的联系,并要求他们密切配合。

教务行政管理是指教导处的具体业务工作,主要有招生、编班、排课表、学籍管理与成绩统计、管理图书仪器和编制教务表册等。

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抓好教学组织工作、领导好教研组工作、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总务工作管理包括校舍的建设、维修和设备的购置、管理以及生活福利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

A.教务行政管理

B.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C.教学工作管理

D.总务工作管理

【答案】C。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常见的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

1.直线型

直线型结构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学校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型结构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上下级关系明确,责任分明,联系简捷。其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职能都由一人承担,往往难于应付。

2.职能型

职能型组织机构模式是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能管理的业务,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其优点是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缺点是容易破坏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

3.直线-职能型

直线-职能型也被称作是直线-参谋型或者U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又称直线指挥部门),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直线部门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决定权,对其所属下级的工作实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而职能部门和人员被称作直线主管的参谋,在特定的范围对下级机构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或者受直线主管的委托在特许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指挥权。

4.矩阵型

矩阵型结构是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任务系统。其优点是将组织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及时沟通情况,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能够根据特定需要和环境动态的变化;有利于把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攻克各种复杂的难题。缺点是在资源管理和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复杂性。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

1.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是校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校长办公室的职责包括:负责学校的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和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管理学校文件收发和归档;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报表统计;收集和分析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反馈信息;安排校长的重要日程;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2.教务处

教务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教务处的职责包括: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同时兼管学校中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

3.政教处

政教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的职责包括:组织和设计各种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各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

4.总务处

总务处是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经费、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总务处的主要职责包括:安排和管理学校各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维护校舍和各项设施,组织和安排教职工的福利,配合校长办公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兼管学校食堂、宿舍、医疗室和校办工厂等。

5.教研室

教研室是由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组成的学校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教研室的职责包括: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学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安排教学培训等。

6.年级组

年级组是由同一年级各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年级组的职责包括:协调班主任与各科任课教师间的关系,组织本年级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组织本年级学生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等。

第三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教育的属性;

3.教育的起源及发展;

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5.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

家及其著作、观点;6.教育与社会的发展;7.教育目的;8.教育制度;9.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

①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③社会教育④自我教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解析: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态,故本题选C。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初生婴儿吸奶是人的生存本能,并非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故不属于教育现象,故选B。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