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6

毕业论文6

伊犁师范学院普通高等招生全日制(专科)

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浅论李白诗歌中的纵横家精神

姓名:李红

学号:06660201033

所在专业:伊犁师范学院文理系语文教育专业

指导教师姓名:朱丽娟

指导教师职称:

指导教师单位: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

浅谈李白诗中的纵横家精神

李红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新疆奎屯833200)

摘要: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为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而奋斗不息的坎坷的一生中,纵横家思想始终贯穿其一生,规定着他的人生理想和处事方式。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他的最大理想是大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提到的管仲和晏子皆为春秋时齐国集政治家与思想家于一体的纵横家式的人士,可见李白的雄心很大。李白自己在《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一诗中说:“才术信纵横,世途自轻掷。”他一生弃绝科场,亦道亦侠,亦商亦隐,拜谒会见过各方人士,但都未动摇他对权力核心的热情,而其结交要人、攀附权贵、实现权力梦想的方式即为纵横术。

关键词:李白纵横家纵横之术政治理念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十分复杂,但纵横家思想却始终贯穿他的一生,规定着诗人的人生理想和处事方式。李白从小是在一个思想较为自由的环境里长大的,因此,他所接受的并不是严格的正统的儒家教育,而是学习的范围相当广泛,“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并在他大约十七、八岁时拜“博学韬略,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有《长短经》的征君赵蕤为师,从学岁余。

人类本质上和动物一样,都属于权力动物,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自己的权力空间。在人类世界里,政权则是权力的最集中、最直接、最核心的体现。李白不可能放弃权力追求而别有他思。他是把权力当成理想来对待的,同时也是当成了宗教来追求的。李白身上融合了宗教热情和权力渴望,同时,他也是合两者为一体的杰出代表。于是,后人就看到了李白那种十分积极活跃的进取姿态。那么,李白的这种进取之态,进取之法,进取之道,就是古已有之的纵横术。

一、纵横家

(一)纵横家的定义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纵”指“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指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

抗秦的外交策略。“横”指“连横”,即一强连一弱以破获众弱,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

所谓“纵横家”,指鼓吹“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纵横家,其实是一类杰出的谋士和辨家,一直是战国社会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并且举足轻重,被形容为“翻手为云,覆手变雨”,操纵著战国斗争的局势。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

(二)纵横家的产生与功绩

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连六国逼秦废弃帝位;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六百里;唐雎机智勇敢,直斥秦王存孟尝封地;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未曾使赵受辱。

二、李白的纵横之术

《七略·诸子说》说:“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遭变用权,受命而不受辞。”《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顺应此说,都认为纵横家起源于“王官之学”,是“行人之官”,主要的还是“遭变用权”、“权事制宜”“明辩说,善辞令”。纵横家的特点也有三方面。第一是不安现状,追求富贵名利;第二,施才驰能,实现自身的价值;第三,唯重为用,不拘传统观念①。不言而喻,李白具备了这样的信仰和天赋。李白也一直以纵横家自居,对自己的才情很自负,他总在提醒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在《与韩荆州书》中也说:“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客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也说:“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许一弹长剑乎?”李白以毛遂、冯谖作比,以谆谆告诫权贵对他应有信心。李白的大量干谒诗都做得很有分寸,这都是他谙熟纵横术的例证。

代表李白纵横家特质的可以《赠张相镐》、《上安州裴长史书》和《上李邕》三首诗为典范。这三首诗,或以气势胜、或以才情显、或以自信力见长,无不透露出一股不同寻常的奇气。尤其是《上李邕》,再度以大鹏鸟为图腾,再现特殊境遇下的心理状态。开元八年(720年)左右,李白到渝州,拜见渝州刺史李邕。李白不拘俗礼,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颇使李邕不悦。《旧唐书·李邕传》称李邕“颇自矜”。受此怠慢,李白略生愤激之怀,写下这篇《上李邕》,以宣其志,以示回敬。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在诗中依然以纵横翱翔的大鹏自比,所以,李白忍受不了的是李邕会将他的宏大韬略轻视为所谓的“大言”而遭到耻笑,于是以圣人识拔后生事示李邕。李白对李邕这位宇内名士保持了双重的态度,既有揄揶,又有暗讽;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也盘桓数匝为自己留有后路;既显示自己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的气识和胆量,又婉转道出自己的理想,并无剑拔弩张的严厉气色。这样,诗篇就留存下了李白的少年锐气和桀骜难驯的攻击性,同时也流露出借古比今、含蓄婉转的温和之美。这正是李白的交游手段趋于成熟的表征。

纵横家在古代和近代常被人称作奇人,李白身上也沾染有这种奇气。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除文韬外,尚有武略。这种气质是李白人格的保障,同时也为他的交游奠定了优良的人际基础。李白对科举一途多有排斥,即在于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路径,而希望化繁为简,通过纵横四海的纵横家举动,拜谒天下豪杰,一举成就大业。于是,他对春秋战国时期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李白在《赠钱征君少阳》中说:“如逢渭水曲,犹可帝王师。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也说,李白“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由此可见李白选择的是纵横家的处事之道,他也极想效法初唐魏征、秦叔宝那样以纵横取得功名的武人,更倾慕他的前辈人士如房琯、吕向、马周、李邕、张素玄之类人物,以纵横术博取名誉,获得功名。交际术是纵横术的基础,这在先秦和盛唐都是一统的。李白虽未达到他所理想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最大权谋目的,但是,他在和同时代最杰出的人物频繁交往的过程中却几乎是意外地获得了文化艺术的滋养,又凭借最广泛的交游,成就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体验。

李白的交游手段是先进的,不仅动力可观,而且效率尚佳。他在窦团山读书修炼阶段,已有了小范围的交游生活,初识上至豪门卿相下至渔樵野夫之技能。出蜀以后,他虽然时隐时出,但交游生活一直是他未能弃绝的生活内容。他在交游中获得了人际网络,增长了见识,巩固了学问,寻觅了机会,跌荡了才略,扩张了雄心,陶冶了情性。最值得一说的是,李白谒见地位远比他高的大人物的手段即是高明的。他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师从盛唐大纵横家赵蕤。孙光宪《北梦琐言》载,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的纵横家,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纵横天下、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二十岁以后,李白的纵横家生活略见成效,其社交的网络也初步建立。

三、李白的政治理念

唐朝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朝气蓬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使生活于其间的文人都不甘平庸沉沦,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广开言路的招贤揽能,不次擢拔的诏令令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亦不例外,从少年时期起便胸怀大志,希图有所作为,但他不愿通过科举途径,

走上政治舞台。而是在他二十六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从那时起,李白便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负,希望通过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在他二十七岁时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阐明了他的宏伟政治抱负,即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这种非常自负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事业心,一直贯穿他的一生。李白正是怀着

这样一种“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一生能在政治上大展鸿图、建功立业。他常自比战国时的苏秦,“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又自比张仪,“笑吐张仪舌,愁为庄舄吟”。又常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要效法管仲、晏婴一类在政治上有显赫成就人物,由布衣而卿相,辅佐帝王,使国家强盛,社会安定。同时,他又有功成身退的思想,这是他从历史教训得到的启示。如商鞅、吴起、文种、白起等功成不退,终招杀身之祸,而范蠡等功遂身退,逍遥五湖。“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行路难》其三)“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古风》第十八)而鲁仲连更是李白最为倾慕的人物,他曾经这样赞美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古风》第十)他反复地说:“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功成身退的思想正是对战国时纵横家的功利主义的净化和对战国时豪杰义士侠

义行为的深化。

李白常称自己“怀经济之才”(《为宋中丞自荐表》),但他又不愿走科举之路,去求小官,而是“喜谈纵横术,好语王霸略”。想步先秦纵横家后尘,由布衣而卿相,辅佐帝王。为了实现他“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在他十六年的漫游生活中,他积极采取了任侠、隐逸、求仙访道、诗文会友、干谒公卿等方式去交接各种人物。李白应召入京后不断向唐玄宗上书言政,所谓“早怀经济策,特受龙颜顾”(《赠溧阳宋少府陟》),“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书情赠蔡舍人雄》)。“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李白于宫中制《出师诏》、《和蕃书》等。虽然《出师诏》与《和蕃书》均未流传,但从《和蕃书》这个题目及李白去朝以后所写的许多反战诗篇如《战城南》、《关山月》、《北风行》、《古风》其三十四、《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登高丘而望远海》等等,可知李白是反对穷兵黩武,主张和平外交的。天宝八年(749)哥舒翰率兵十万拔石堡城;天宝九年(750),南诏攻陷姚州,杀云南郡太守张虔陀,并遣使谢罪;天宝十三年(754),唐宰相杨国忠发兵十万征讨,为南诏所败。为此,李白写了《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和《古风》其三十四,反对穷兵黩武,呼吁唐玄宗应象舜帝那样修明政治,和平解决边境争端问题。这就反映了李白纵横家思想,并且有着明显针对性的。

李白的政治理念是效法历史上像鲁仲连之类的纵横家人物,但是,李白忽略了时代的影响因素,“任何思想家、政治家的成功杰出表现,都必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才能完成的,彼时能成功的人,在此时未必能成功。战国时代,诸侯并起,以一策而得君主的赏识,由布衣而致卿相者有之。但在李白所处的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大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仍抱纵横之策致君王,已是时过境迁,幻想鲁仲连式的成功是不可能的”。②

注释:

1参见张彦修:《纵横家书:〈战国策〉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39页

②戴伟华:《唐代文学综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2页

参考文献:

[1]裴斐.李白十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3]戴伟华:《唐代文学综论》,商务印书馆,2006.

[4]周勋初:《李白评传》,商务印书馆,2005.

姓名:李红

电话:1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