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单元 第8课 登高

第三单元 第8课 登高

第三单元  第8课  登高
第三单元  第8课  登高

登高

课前自主预习

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

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

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

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

宗师”“诗圣”。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很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风凛冽,天高云淡,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鸟儿在空中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叶萧萧飘落,漫天无际,

不尽长江滚滚来。

望不到头的江水,奔腾而来。

层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

远离故乡悲对秋景,感慨自己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历尽艰难,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

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颓失意偏又刚刚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层解:后四句写登高所感。叙述长年作客、衰病潦倒之苦,表达悲哀之情。

1.古今异义

(1)百年

..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

..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苦和恨。

(3)万里

..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路程遥远。

(4)艰难

..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艰苦困难。

答案(1)晚年(2)极其遗憾(3)指远离故乡

(4)指一生颠沛流离

2.词类活用

(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课堂任务学习

1.有人评论“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你简要阐述一下理由。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秋叶落猿啼之悲;长年漂泊他乡之悲;衰老多病之悲;孤独无依之悲;忧国伤时之悲;因病断酒,悲愁无以排解之悲。

3.分析《登高》首联和颔联中的几个关键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所表达的感情。

答案①猿声给人凄凉感②用猿这个意象来表达悲情③漂泊的诗人却因

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让人感慨万端④与漂泊的境遇相似,更添一层羁旅生活、思念家乡的悲凉之情⑤联想到自己的生命的流逝,年过半百,而自己还未完成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4.《登高》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象:全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形象。

(2)情怀:诗人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5.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你是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的?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人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沉郁,正是感情的博大;顿挫,正是感情的深沉。

观点二:沉郁,应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应指感情抒发得深沉含蓄。如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观点三: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如《登高》,前两联意境雄浑,后两联感情深沉,正体现了沉郁的特点;全诗情感表达沉着蕴藉,正体现了顿挫的特点。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表面写景,实质写情。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其中又都暗含着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

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如《登高》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针对练笔』

请借鉴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景物或者事物,要体现出特色,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这一天我走在街上的花坛旁,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里,居然萌生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它们在春天阳光的照耀下,竟透着那么一份欣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不湿润的土地上。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啊?我索性停下脚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这样一朵小花,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中战栗不止。它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分,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的花朵,即便是捧起这样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啊!它的呈现,妩媚了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随堂任务作业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名词,水中的小洲)

B.潦倒新.停浊酒杯(副词,刚刚)

C.惟觉.时之枕席(动词,感觉)

D.势拔.五岳掩赤城(动词,超出)

答案 C

解析觉:音jiào,动词,醒。

2.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 C

解析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需要连读。

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

..飞回:盘旋飞舞

B.无边落木萧萧

..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

..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

..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答案 D

解析潦倒应指衰颓,失意。

4.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无边落木萧萧下

C.锦瑟无端五十弦D.一弦一柱思华年

答案 A

解析与例句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二、课内阅读

阅读《登高》这首诗,完成5~6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

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答案 D

解析说法相反,应是:前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后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

6.《登高》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一个“哀”字具有千斤之力,让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

必修一第三单元 本单元收录的三篇散文,都是现当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名篇,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写悲惨忧伤之事,表悲悼、愤怒和怀念之情,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先师形象,表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记念刘和珍君》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无比沉痛的悼念,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愤怒的控诉,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大义凛然的爱国女子,更让我们透过文字感受到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表达了对“文革”的控诉,使我们对那个“特殊年代”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似记事而写人。作者并未从政治家、思想家的角度去渲染先生的伟绩,而是通过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渊博的学识、洒脱的真性情。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领悟独特的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 学情分析: 1、本文写作于上世纪20年代,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要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2、本文篇幅较长,高一学生对文中内涵深刻、感情丰富的语言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鼓励学生反复诵读,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仔细揣摩。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深入了解鲁迅及其人品文品。 3、了解惨案发生的背景及原因。 4、理清文章脉络。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李广射虎》同步练习A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李广射虎》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31分) 1. (10分)看拼音,写汉字。 quē shǎo yě liàn tú dì qú dào guǎn lǐ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pū teng yíng jiēguàn gài zhēng zhárán sh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11分)把声母相同的字写在一起。 田石上土下小水山 声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声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声母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6分)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汉字) hún lǚyōu 梅花________一________________芳 zàng chóu sāi 埋________忧________________边 4.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宗—________—________ 衣—________—________ 舍—________—________ 益—________—________ 5. (5分)抄写词语 热忱朦胧由衷 6. (12分)给下面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页________ ________ 可________ ________ 是________ ________ 皮________ ________ 火________ ________ 交________ ________ 7. (2分)把本组词中不属于同一类的划掉,在横线上再选写上一个同一类的词 杜鹃小鸟猫头鹰夜莺乌鸦________ ________ 8. (4分)写出近义词 神勇—________ 警惕—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猛然—________ 9. (3分)写出反义词 警惕—________ 神勇—________ 影影绰绰—________ 10. (6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石棱(léng líng)________镇守(zhèn zhèn g) ________ 搜寻(sōu shōu) ________ 影影绰绰(cuò chuò)________扎进(zāzhā) ________出没(méi mò) ________ 11. (5分)读《塞下曲》,完成填空 ①《塞下曲》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 ②诗中“夜引弓”的“将军”就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期一位

三年级奥数第8讲 算式谜

第8讲 算式谜 一、知识要点 一个完整的算式,缺少几个数字,那就成了一道算式谜。 解算式谜,就是要将算式中缺少的数字补齐,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算式。 解算式谜的思考方法是推理加上尝试,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特征,由推理能确定的数先填上;不能确定的,要分几种情况,逐一尝试。分析时要认真分析已知数字与所缺数字的关系,抓准解题的突破口。 二、精讲精练 【例题1】在下面算式的□内,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答案: 【思路导航】已知被乘数个位是8,积的个位是2,可推出乘数可能是4或9,但积的百位上是7,因而乘数只能是4,被乘数百位是1,那么十位上只能是9。(算式见右上) 练习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例题2】□里填哪些数字,可使这道除法算式成为一道完整的算式? 【思路导航】已知除数和商的某些位上的数,求被除数,可以从商的末位上的数与除数相乘的积想起,5630?=,可知被除数个位为0,再想商十位上的数与6的乘积为一位数,这个数只能是1,这样确定商的十位为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369+=。 练习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例题3】在下面竖式的□里,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答案: 06 5 93003056 61160 6 50300330030解题思路: 5 60 750 (2)(1) 0487 1 70 7174982882 7173912112 1 4414827 170

【思路导航】要求□里填哪些数,我们可以先想被除数的十位上的数是多少。容易知道,被除数的十位数字比7大,只可能是8或9。如果十位数字是8,那么商的个位只能是2;如果十位数字是9,那么商的个位是3或4。所以,这道题有三种填法(见上页)。 练习3: □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例题4】在下面竖式的□里,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答案: 【思路导航】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由于余数是7,则除数必须比7大,且被除数个位上应填7;由于商是4时是除尽的,所以被除数十位上应为2,同时 3412 , 84=32?=?,因而除数可能是3或8,可是除数必须比7大,因而除数只能 是8,因而被除数百位上是3,而商的百位上为0,商的千位是8或3,所以一共有两种填法(见上)。 练习4:在下面竖式的□里,各填入一个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 【例题5】在下面□中填入适当的数,使算式成立。 答案: 【思路导航】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商的个位8与除数的乘积是48,由此可求出除数为6。再根据商的千位与6的乘积是二十几,于是可求出商的千位是4,因而被除数的万位是2,千位是4,然后可求出商的百位是0,十位是2,被除数的百位是1,十位是6,个位是8。(填法见上) (2) 4 2 81 8 (1) 4 427 7 4 430068 64278232 332 32372428 200 344 7 (2)52 9 6250 4(1)48 8 2 2120448164 6 8 61424 880 221

第三单元 第8课 登高

登高 课前自主预习 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两次约见李白,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备受颠沛流离之苦,最后 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唐代宗大历 五年,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 作品 代表作《蜀相》《客至》《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春望》《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 收河南河北》《月夜》《旅夜书怀》,“三吏”“三别”等。 评价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 杜”。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 宗师”“诗圣”。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为了抒发心中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形成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八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格,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①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②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交互的原则处理。 ④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为工对、宽对等。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2.悲秋 对萧瑟秋景而伤感。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中国诗人很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秋风凛冽,天高云淡,猿猴的啼叫声显得十分悲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鸟儿在空中盘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叶萧萧飘落,漫天无际, 不尽长江滚滚来。 望不到头的江水,奔腾而来。 层解: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万里悲秋常作客, 远离故乡悲对秋景,感慨自己长期漂泊他乡,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8课第1框

第三单元第八课第1框 一、选择题 1.自2014年12月13日开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年内第二次上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等成品油消费税。此次成品油消费税上调旨在() ①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②控制油品供应,稳定油品市场秩序 ③积极增加财政收入,发挥财政杠杆作用 ④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②“控制油品供应”的表述错误,排除;成品油消费税上调并不一定会增加财政收入,因此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信息,①④符合题意,应选。 2.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改革的内容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公开和监督等各个方面。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 ①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②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④规范地方债务管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作答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这有利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①②符合题意,应选;③“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④和题意无关,故排除。 3.近年来,某地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费用由政府承担80%,农户承担20%。在保险期间,因暴雨、干旱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产品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根据受灾程度给予农民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 A.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B.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C.完善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降低生产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答案] D [解析]政府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民遭受自然灾害时可以减少损失,降低生产风险,D项符合题意。这一政策并没有降低生产成本,也不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A项夸大了这一政策的作用。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资源配置、初次分配没有关系,B、C两项与材料无关。 4.在开放型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扩张性财政政策→①对原材料的进口增加 ②进口成本上升,生产成本增加 ③经济建设支出增加 ④生产扩张,总需求增加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就会增加,所以首先是③,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增加之后,会导致生产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所以下一步是④,生产的扩张,会导致对生产资料需求量的增加,这会使得原材料进口量的增加,下一步是①,对进口原材料需求量的增加,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最后一步是②,故选C项。 5.按照“十二五”医改规划的要求,2015年将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这表明财政() A.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B.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D.主要功能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答案] C [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医改规划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与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无关,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计算,表明财政促进社会公平,并没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必然性(原因):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 原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意义:(1)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2)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大,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2、我国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1)根本: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4)(国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3、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4、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什么?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怎样处理二者关系)?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2)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也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1 / 8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2 / 8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专题复习第8讲:分数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专题复习第8讲:分数的初步认识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1 . 400米的是米;比24吨多是吨. 2 .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____)(____)(____)(____) 3 . 12是6的(_____)倍,6是12的(____)(填几分之几)。 4 . 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 5 . 分针走一大格就是走了一圈的,分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就是走了一圈的. 6 . 里面有(____)个,5个(____)是。 7 .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大小 (1)()○()

(2)()○() (3)()○() (4)()○() 8 . 5个是(______),是(______)个。 9 . 的分子是(_____),分母是(_____),读作(____________)。 10 . 一堆煤的是吨,这堆煤重________吨。 11 . 看图写出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 (_____) (____) (____)

(_____) 12 . 比较大小 1 . 二、判断题 13 . 把一根绳子分成5份,每份的长占这根绳长的.() 14 . 把一个分成4份,3份就是它的.(______) 15 . 1米的是1厘米。(____) 16 . 大于而小于的分数只有2个.(判断对错) 17 . 一个分数的分子不变,分母扩大3倍,分数的值就扩大3倍。() 18 . 六(1)班学生数学及格率是90%,不及格人数占及格人数的2%。(____) 19 . 图中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____) 三、计算题 20 . 直接写出得数。

【高考调研】高考政治第三单元第8课财政与税收随堂演练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调研】高三政治第三单元第8课财政与税收随堂演练 新人教版必修1 1.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20 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全国财政收入81 亿元,同比增长%。材料表明( ) A.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B.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 C.保持财政收支平衡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 D.税收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答案 B 解析材料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同期增长,这说明经济发展是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A、C错误,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下列属于积极财政政策内容的是( ) ①下调存贷款利率②减少税收 ③增加经济建设支出④增加税收 ⑤扩大政府公共投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①属于货币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积极财政政策是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④不符合题意。 3.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这要求公民( ) ①都应成为税款的征收者,维护国家利益 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③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④消费时应索要发票,为国家的税收作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税款的征收者是国家税务工作人员,①错误。

4.在市场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顾客问,能否优惠一点?售货员答,不要发票就优惠。发票是确定买卖双方权利义务的合法凭证,是计算税收的依据,商店不开发票( ) A.是欠税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B.表明企业具有经营自主权 C.消费者将得到实惠,最终有利于消费者 D.是偷逃国家税款——营业税的行为 答案 D 解析不开发票是偷税行为,是违法行为,不属于经营自主权的范围,B说法错误,D 项正确;不开发票,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缺少必要的证据,不利于消费者维权,C项说法错误。 5.2011年我国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国财政赤字达9 000亿元。我国中央财政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 ) A.不否定我国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 B.意味着财政支出依靠借债来维持 C.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 D.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 答案 D 解析财政赤字与财政收支平衡是不同的,A错误。财政赤字过大,意味着财政支出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导致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B、C不符合题意。 6.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与税收特征有联系的是( ) A.税收的强制性B.税收的无偿性 C.税收的固定性D.税收体现国家意志 答案 A 解析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B、C、D都不符合题意。 7.下面漫画反映的是( )

第三单元第八课国家收入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第八课国家收入分配教案Unit 3 Lesson 8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teaching plan 编订:JinTai College

第三单元第八课国家收入分配教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内容标准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 支平衡、财政赤字理解:正确运用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所给财政图表、数字的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和简单评价政府报告中财政工作报告;联系当前国家继续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财政收入与支出。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可评议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建设项目,也可评议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财政支出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

作,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家建设为重,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通过财政作用的教学,教育学生明确:财政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我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国财政的巨大作用表明,我国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利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知识纵横: (1)财政的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掌握财 政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财政的内容、财政的特点和财政的本质。概括地说,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财政预算与决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 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的财政实际执行情况,称作国家决算。 (3)财政收入。 ①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一个方面。 ②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就是财政收入 ③财政收入的形式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

第三单元 第八课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是() A.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B.通过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D.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答案 C 解析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C正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情况,排除A;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内容,但不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排除B;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总会有差别,D错误。选C。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 答案 A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A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B 错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而不是居住的地方,D错误。选A。 3.全国扶贫援藏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十三五”扶贫援藏工作,并与西藏各地市受援方签署扶贫援藏协议。做好扶贫援藏工作有利于

() ①为西藏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②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充分行使自治权③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④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扶贫援藏工作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做好扶贫援藏工作为西藏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非政治基础,①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行使自治权的问题,②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4.70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83件,批准设区的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132件,批准三个自治旗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36件。由此可见() A.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B.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拥有地方立法权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 D.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答案 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A正确;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只有自治区和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拥有地方立法权,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问题,C不符合题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D错误。故选A。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经济自治、立法自治和文化自治能为少数民族挡风遮雨。由此可见,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①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发展②有利于确立新型的民族关系③有利于扩大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④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三年级升四年级--第8讲-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三年级升四年级第8讲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例题5 两个书架所存书的本数相等,如果从第一个书架里取出200本书,而第二个书架再放入40本书,那么第二个书架的本数是第一个书架的3倍。问两个书架原来各存书多少本 练习五:1,两个仓库所存粮食重量相等,如果从第一个仓库里取出2000千克,而第二个仓库再存入400千克,那么第二个仓库的粮食重量就是第一个仓库的7倍。两个仓库原来各存粮食多少千克 ¥ 2,小红和小明的铅笔枝数相等,如果奶奶再给小红16枝铅笔,给小明2枝铅笔,那么小红的铅笔枝数就是小明的3倍。原来小红和小明各有铅笔多少枝 3,商店有数量相等的英语本和算术本,英语本卖出160本,算术本卖出420本后,余下的英语本数是算术本的3倍。两种本子原来各有多少本 — 例题1 有两袋玉米,大袋比小袋多56千克,如果将小袋的玉米吃掉4千克,这时大袋的玉米重量是小袋的4倍。两袋玉米原来各重量多少千克练习一:1,有两箱玩具,第一盒比第二盒多60只。如果从第二盒中取出3只,这时第一盒的只数是第二盒的8倍。求两箱玩具原来各有多少只 " 2,一个书架上放着一些书,第二层比第一层多12本。如果从第一层中拿走6本,这时第二层的本数是第一层的4倍。求第一、第二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3,甲、乙两桶油各有油若干千克,甲桶的油比乙桶少20千克,如果从甲桶倒出5千克放入5千克,这时乙桶内油的重量是甲桶的4倍。甲、乙两桶原来各有油多少千克 … 例题2 有甲、乙两桶色拉油,如果向甲桶中倒入8千克,则两桶色拉油就一样重;如果向乙桶中倒入12千克,乙桶的色拉油就是甲桶的5倍。甲、乙两桶原来各有色拉油多少千克 练习二:1,有甲、乙两桶水,如果向甲桶中倒入10千克水,两桶水就一样多;如果向乙桶中倒入4千克水,乙桶的水就是甲桶的3倍。原来甲、乙两桶各有多少千克水 |

第三单元 第八课 第一课时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课时国家财政 一、财政及其作用 1.财政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与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国家预算和决算 (1)国家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 (2)国家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3.财政的作用(b)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图示财政对经济调控的过程 提示:快速辨别财政的三个作用的技巧 (1)凡是看到国家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如社会保障类的材料,基本上都可以认定材料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凡是看到工程建设类的材料,基本上都可以认定材料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凡是看到增加或减少税收类的材料,基本上都可以认定材料体现了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判一判下列关于财政及其作用的说法是否正确。 (1)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财政在资源合理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b)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主要来源: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财政支出(a)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分类: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状况(a)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支完全相等,或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 (3)财政赤字。 连一连 [知识归纳] 一、财政的作用 [探究导引]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她想给自己暖和(huo he)一下。”人们说。 2.喷(pēn pèn)香的烤鹅,馋得人直流口水。 3.她没有挣(zhènɡzhēnɡ)到一个钱。 4.她的一双小手几(jījǐ)乎冻僵了。 二、看拼音,写词语。 guāi qiǎo chú chuāng yìng bìwéi qún ()()()() 三、选择句中破折号的用法。(只填序号) A.表示递进。 B.表示声音的延长。 C.表示转折。 D.用在事项列举的各个分项的前面。 E.表示解释说明。 1.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2.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3.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四、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兜”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__,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兜”字在造字法上属于________字。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小女孩说:“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改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大年夜里,谁能买她的火柴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女孩死了。小女孩摆脱了寒冷、饥饿和痛苦。(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填入序号。“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说小女孩() A.和奶奶到了一个幸福的地方。 B.幻想飞到天堂。 C.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 七、课内阅读。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8讲:美丽富饶的祖国

第八讲壮丽的祖国山河 知识归纳: 一、生字词 化妆楚江帆船披甲威武挑拣富饶懒洋洋 岛屿山崖鱼卵栖息融汇葱茏浸入软绵绵 利剑刮过舔着欣赏倒映视线献出一缕 二、近义词 瑰丽——美丽庞大——巨大栖息——休息茂密——茂盛 欣赏——观赏融化——溶化闪耀——闪烁 三、反义词 富饶——贫穷茂密——稀疏庞大——微小清澈——浑浊 短暂——慢长热情——冷淡嫩——老浓——淡肥—瘦四、多音字 参:sēn 海参划:huá划船栖:qī栖息cān 参加huà划分xī栖栖 cēn 参差不齐 舍:shè宿舍盛:shèng 盛开藏:zàng 西藏Shě舍不得chéng 盛饭cáng 躲藏

五、资料书屋 李白生平简介:(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宁西南)。他的一生,绝大部分 在漫游中度过。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三年, 就弃官而去,继续他那漂泊四方的流浪生活。 苏轼生平简介:(1073-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七、多义词 深:①从表面到底的距离。②久,时间长 封:①量词,用于装封套的东西。②密闭,使跟外面隔绝。 八、同音词 “融化”、“溶化”、“熔化”都有由固体变成液体的意思,区别在于:“融化”指冰、雪等变成水;“溶化”指固体溶解;“熔化”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成液体。 考点分析(题型分析) 1.怎么样按总—分—总的方式安排结构。 按总分总的安排结构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的一个写作特点。 (1)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2)具体地多方位、多角度来描述这个特点。 (3)加以总结。例如:写海底的鱼,先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再分别叙述鱼的样子,最后总结鱼多。 2.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或时令特点描写景物。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日之内昼夜早晚,季节不同,景色不同。不同时节要体现不同的景物特征。要想抓住景物特点或时令的特点来描写景物,我们必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1)造纸术【合作探究】1: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指导学生阅读导言)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或是难以保留,或是难于书写,或是太贵重。 【合作探究】2: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哪一时期的?造纸术后来如何改进的?(1)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2)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纸的发展历程关注中国造纸业的现状 1、数字化时代还用纸张吗? PaperCom高级董事Bob McLean说:“纸张继续受到欢迎有许多原因。它们价钱不贵,便于携带,重量小,容易阅读而且不需要特别的设备或是电源装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后拓展作业附答案解析第3单元 第8课

第三单元第8课小狗包弟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使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______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______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______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______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C.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