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云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

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辽阔的地域使中国注定要成为一个拥有瑰丽色彩的文学宝库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学

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了受地域影响的强烈倾向。那时,一条黄色的河流从平坦开阔的中原大地上流过,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哺育了一批性情淳朴、乐观勤劳的人们。他们的劳作、爱情、生活化为《诗经》。往南走,越过一条青色的江,那里的丛林里终年弥漫着雾气,还有神话传说一般的鸟兽花草,它们滋润着人们的想象力,也造就了先民浪漫多情的气质。楚地的山水酝酿出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楚辞》。《楚辞》和与自己气质迥异的兄弟《诗经》隔江而立,似乎预示着中国文学的未来将在由南北地域分野造成的分分合合中沉浮。

东晋末年,匈奴族入侵,在北方建立王朝,东晋退守南方,南北朝并立的局面就此

形成。迁往江南的东晋,本来就经过先进的中原文明熏陶,加之江南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一度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也成了最适宜诗人成长的温润土壤。与此同时,生活在北方的外族人民仍然用粗犷的声音歌唱着他们的草原和牛羊,文学风格的南北之分就此奠定。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它们的发展并不平衡。钱钟书引用唐代史学家李延寿的话说,南方文风文雅,清丽华美,气质柔媚婉约;北方文学文风质朴,刚直率真。南方讲究文学形式,诗歌是文学的强项,出现了鲍照、谢灵运这样的大诗人。而北方文学更注重内容,气质刚健高昂,擅长作文,文章也以实用为主。对此,钱钟书解释说,“质胜”即是“文输”,以内容和说理见长的北方文学,在文采上却显出弱势。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衡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给人带来多少美感,艺术形式的成熟往往代表了这门艺术真正的成熟。东晋的文学传统直承《诗经》而来,又经过曹氏父子、魏晋文人的努力,出现过正始、太康那样繁盛的局面,诗文发展已经达到了

相当高的水平。而还未彻底摆脱游牧生活的北方民族的诗文显然还处在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规律探索的初级阶段,甚至可以说,北朝没有自己的诗歌,北朝的诗文名家都从学习南人而来。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

北宋末年,中国再次进入了战乱和分裂的局面。文学也随之有了南北之分,但这时

已经不是北方不如南方,南方轻视北方那么简单了。著名的诗人元好问虽然是金人,却有着良好的汉民族文化教养。做过许多诗感慨身世,像宋人一样抒写亡国之痛和离乱之感,钱钟书说他的诗“情并七哀,变穷百态”。金灭亡后,山西诗人在他身边结成一派,声势强大,而当时南宋的文坛正盛行着一股意境狭窄、情感苍白的诗风。钱钟书说,这时南宋的诗派已经无法与北方抗衡了。

钱钟书认为这种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恰好说明,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无论南北相距多么遥远,在漫长的历史中都已化做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

(摘编自《听钱钟书讲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学与生俱来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而,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瑰丽色彩文学宝库的国家。

B.《诗经》是黄河两岸中原大地上孕育出来的诗集,其内容是在这个特定区域中的人们劳作、爱情、生活的艺术反映。

C.《楚辞》是具有楚地文化特点的一部瑰丽神奇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多情的气质。

D.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诗经》与《楚辞》气质迥异,隔江而立,成为中国文学南北之分的开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东晋王朝南迁,江南秀丽的风光、富饶的风物、优裕的地理气候等因素促进了东晋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南方文学的鲜明风格。

B.钱钟书认可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对于南北朝文学的评价,指出两者在文学风格、文艺气质、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

C.南北朝文学虽各有特色,但是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因为北朝文学尚处于探索初期,不如南朝文学成熟发达。

D.宋高宗的南迁,客观上造成了地域和文化上的南北之分,南北文学也一改南北朝时期北不如南的格局,表现为南宋诗派无法与北方抗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晋文学虽属南朝文学,受到南方地域因素的极大影响,并超越了北方文学,但它的成就也与北方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B.钱钟书“质胜”即是“文输”的解释,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诗文,都应该在内容上站得脚,并且在形式上也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C.中国文学的南北差异的形成原因,不仅仅有表面上看到的地域差异,也有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带来的经济文化的不同。

D.尽管南北相距遥远,文学差异巨大,但已在漫长的历史中化为中华文明传统的一部分,所以,钱钟书认为文学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慧眼识英才

陈世豪

1956年8月,“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举行。这个报告会是中国数学界元老俊杰云集的群英会,能在其中占一席之地,并非易事。经华罗庚推荐,陈景润参加了会议,并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

当陈景润站在讲台上宣读他的论文时,在与会的30多位数学家的目光注视下,他

竟然不知如何是好,所有准备好的言辞,全部逃遁得无影无踪,勉强说了一二句,就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最后还是他的老师,厦门大学的李文清走上讲台,对陈景润的论文作了补充介绍。但台下的听众摇头嘀咕开了。这时,一个魁梧的身影在众人的目光中健步移上台去,喔,是华罗庚,这位中国数学界堪称泰斗的大人物,他阐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意义和不凡之处,充分评价了陈景润所取得的成果。对于陈景润的这篇论文,《人民日报》在报

道这次大会时,特别指出:“从大学毕业才三年的陈景润,在两年的业余时间里,阅读了华罗庚的大部分著作,他提出的一篇关于‘他利问题’的论文,对华罗庚的研究成果有了一些推进。”这个评价客观且不乏冷静。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

1957年9月,在华罗庚的极力推荐下,陈景润正式调到北京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华罗庚从小家境贫寒,又身患残疾,没上过大学,精湛的数学造诣和深厚的数学功底全靠自己自学。当初,只在中学任会计兼庶务,幸有唐培经、熊庆来等人对他奖掖帮助,把他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和逐步的提携,才使他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一代宗师。以已推人,华罗庚把期望寄托在仅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他曾经说过:“鸣之而通其意,正是我们热心于科学事业的职责,也正是伯乐之所以为伯乐的原因。”陈景润进京后,仍然保持

那种孤雁独翔式的科研方式,他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去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充分理解陈景润这种难以移易的独特个性,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天地。对此陈景润感

激不尽,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揭开了他生命史上最辉煌的一页。终于在1973年发表了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重大贡献的“1+2”的详细证明。

滴水之恩,必涌泉相报。陈景润在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的日子里,依然牢记着华罗庚

当年对他的厚爱之心。华罗庚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而不幸去世,陈景润闻讯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数学大师,人们在数学研究所竖起了一尊华岁庚铜像。在揭幕仪式上,已是病重住院的陈景润,坐着轮椅坚持到这里向尊敬的恩师表示了绵绵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感激之情。

(摘编自沈世豪《陈景润》,有修改)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景润在“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上被分配在数论代数分组,在其中占了一席之地,并在大会上宣读完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于是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B.《人民日报》报道了“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对陈景润的那篇论文进行了客观且不乏冷静的评价,这是陈景润的成果终于得到了公认的原因之一。

C.华罗庚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才道路,愿意像伯乐那样去发现科学研究中的“英才”,因此他把期望寄托在仅见过一面的陈景润身上。

D.陈景润的科研方式一直是孤雁独翔式,即习惯于一个人独处,习惯于单枪匹马地丢叩响科学的殿堂。华罗庚厚爱他的这些独特研究个性。

5.从“慧眼识英才”事迹中可以看出华罗庚与陈景润具有哪些重要品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6.对文章结尾一段有人认为和“慧眼识英才”关系不大,应该删去;有人则认为是必须要有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邻居们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素雅又不失

时髦。她在西街那家鲜花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而不结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画师。四十五六的人,

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莲蓬的。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

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

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雷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

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

作。

家具的布局随意且布满灰尘,缺乏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拭擦得

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邻居们,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有一天在他的隔壁出现,奇迹就是从

来没有出现。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工作室作画时,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但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一种不能言状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7.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邻居们听到郑若奎与潘雪娥的对话总是“缺乏温情的重复”都很泄气,既体现了邻居们内心的期许,又反映了中国百姓的纯真善良。

B.郑若奎回家的时候总是带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各种各样,应有尽有,四季不断,说明他虽然不重视外表,但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

C.郑若奎总是把那只花瓶拭擦得一尘不染,被精心呵护的花瓶,是心中爱的象征,也是有爱而又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复杂心理的象征。

D.郑潘二人的对话状态与郑若奎去世后发现的真相对比,暗示了二人心灵的联系,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E.小说以“永远的门”为线索编织情节,故事虽然简单,但构思颇具匠心,人物个性鲜明,内容丰富深刻。

8.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画线部分的文字。(5分)

9.结尾写那“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却是“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有什么意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董)文用字彦材,(董)俊之第三子也。世祖在潜藩,命文用主文书,讲说帐

中,常见许重。世祖即位,建元中统。阿术奉诏伐宋,召文用为其属,文用辞曰:“新制,诸侯总兵者,其子弟勿复任兵事。今吾兄文炳以经略使总重兵镇山东,我不当行。”阿术曰:“潜邸旧臣,不得引此为说。”文用谢病不行。至元改元,召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时诸王只必铁木儿镇西方,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王怒,召文用,使左右杂问之,文用曰:“我天子命史,非汝等所当问。”王即遣其傅讯文用。文用谓之曰:“我汉人,生死不足计。所恨者,仁慈宽厚如王,以重戚镇远方,而其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伤王威名,于事体不便。”因历指其不法者数十事。其傅惊起,去白王,王即召文用谢之曰:“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自是谮不行而省府事颇立。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文用忧之曰:“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乃从转运主者言:“州县吏卒,足以备用,不必重烦吾民也。”主者曰:“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则罪将谁归!”文用即手书具官姓名保任之。民得以时耕,而运事亦不废。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宫,以文用旧臣,欲使文用授皇孙经,具奏上,以帝命命之。文用每讲说经旨,必附以朝廷故事,丁咛譬喻,反复开悟,皇孙亦特加敬礼。是岁,世祖崩,成宗将即位上都。帝在东宫时,正旦受贺,于众中见文用,召使前曰:“吾向见至尊,甚称汝贤。”辄亲取酒饮之。至是,眷赉益厚。大德元年,上章请老,六月戊寅,以疾卒,年七十有四,谥忠穆。

(节选自《元史·列传三十五》)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B.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C.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D.其下纵横需索/无算/省臣不能支/文用坐幕府/辄面折以法/其徒积忿/谮文用于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侯,古代有两个意义,一是指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一是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在文中应指前者。

B.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则成为建元。文中元世祖最初的年号是“中统”,是为建元,后改元“至元”。

C.故事,在古汉语中含义颇多,在文中指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董文用在为皇孙讲说经旨时,喜欢用朝廷旧例和已有的典章制度来开导他。

D.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成宗做太子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文用才能出众,颇受器重。他颇富才华,在世祖帐中讲说,常得称许,后来隆福太后也让他为皇孙授经,成宗也因先帝的称赞而对其青眼有加。

B.董文用恪守规制,绝不逾距。按规定,其兄董文炳统率重兵镇守山东,董文用就不能再在军中任事,阿术欲强迫他随军伐宋,董文用称病拒行。

C.董文用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只必铁木儿的手下纵横不法,董文用以法绳之,被只必铁木儿派人讯问。董文用秉持公心,历数大王下属不法行为,终得大王的道歉。

D.董文用爱护百姓,主动担责。朝廷繁重的运输任务,使民疲敝,又影响了农业生产,董文用建议使用州县吏卒承担即可,并给主管官员写下了责任担保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5分)

(2)会初得江南,图籍、金玉、财帛之运,日夜不绝于道,警卫输挽,日役数千夫。(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虞美人

宜州①见梅作②

【北宋】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③,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一带。②此词作于黄庭坚被押送宜州编管期间。③《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一句,既预示春天的来临,又是一种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之远,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

B.第二句由“梅破”写到深夜嗅到暗香,再到“晓来”发现梅花已开满枝头,表现诗人惊喜之情。

C.“夜阑风细得香迟”与“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夜阑”都是“夜将尽”“天亮”的意思。

D.“平生个里愿杯深”意为诗人想多喝酒,以此排遣内心的忧愤之情。

E.“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一句在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增添了一份沧桑感,同时也透出诗人失意后的一种无奈。

15.诗人是如何围绕梅花来抒发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阿房官赋》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比较的句子是

“,多于市人之言语”。

(2)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那些经不住名利诱惑而搞学术造假的所谓专家教授,一旦造假之事败露,他们就将身败名裂。只有那些淡泊名利,信念坚定的学者方可抗颜为师。

②之前“百花奖”意外地把男配角奖颁发给李易峰,殊不知,得奖之后的他,遭到的是各种舆论的围攻,就目前来看,他的演艺道路走得不瘟不火。

③在人们无可挽回地远离往昔的温馨时,发黄的老照片能留给人们一些吉光片羽,慰藉人们怀旧的内心。

④国与国之间也拉帮结派,就当今国际形势来看,其阵营由两派构成:一派是西方派,另一派是新兴派。当然两派成员之间也不乏私下联谊,暗通款曲。

⑤在圣地亚哥的一个高尔夫球训练基地,当天气温高达华氏108度,在这种流金铄石的气温下,那些在球场上训练的孩子们仍然干劲十足,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

⑥天宫二号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但它的实验能力和美国的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一时难以赶超。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钛酸锂电池有四大突出性能,之所以没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大规模应用,是因为其能量密度不高,会热膨胀,使用时间长之后漏气等问题。

B.“超级城市群”需要中心城市不仅具有强大的金融实办,还需要卫星城拥有足够强劲的经济实力,以有效共享并支持整个城市群的经济活动。

C.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不懂互联网、不善于运用互联网,就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用网、学网、懂网,积极引导、谋划、推动互联网发展。

D.大陆明年会否加大对台施压力道,以推促台湾的两岸政策朝“同属一中”方向调整?对此,香港中评社29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这取决于民进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以往一些文学作品①对哲学家的沉思报以怀疑和讥笑。②,哲学家们的沉思有时看起来滑稽可笑,③却是十分可爱的。据记载,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屋檐下思考哲学问题,有时候④动不动地在那里站了一天一夜!哲学家金岳霖完成了《知识论》后,正好遇到空袭,他抱着书稿躲进了防空洞。空袭过后,他还未从哲学沉思中完全摆脱出来,走的时候忘记带走书稿。⑤他想起来再去找时,这部书稿早就没了。后来,他根据回忆,重新把这部70多万字的书稿写了出来!哲学家的生活中总是伴随着一些古怪故事,⑥,他们深入思索的正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重点大学大三学生小牛最近陷入了纠结。

学校推出了新政策:大学生可休学创业,五年内可以随时返校完成学业。小牛因家

境不太好,一直有创业的想法,但又舍不得离开自己喜爱并有所建树的专业。小牛将自己的想法跟家人、好友和老师做了沟通,但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好友大多鼓励他创业,认为经济基础是一切生活的前提。家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创业有风险,还是学好知识将来更有保障。老师则希望小牛多加权衡,想想自己上大学的意义,即便要休学,也应避免创业的盲目性。

面对“创业”与“学业”,小牛不知何去何从?请你写篇文章,给小牛拿个主意,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1.(3分)D 【解析】不是“长江使中国文学有了南北地域的差异”,根据文意,应是长江南北的地域因素造成的。“成为中国文学南北之分的开端”亦无根据,两部作品只是早期南北文学差异的代表,而非“开端”。

2.(3分)C 【解析】“南方文人对北朝文学是看不起的”错,原文说“南方文学和文人从此有了傲视江北的理由”,“有理由”不代表一定有“看不起”的态度。

3.(3分)D 【解析】是“南北文学各领风骚的局面”说明“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据文意,“各领风骚的局面”源自南北方文学相互学习、不断融合的情况,“并没有真正的南北之分”即是此意。

4.(3分)B 【解析】A项对文中“占了一席之地”解说理解错误,“读完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表述也不符合原文,0分;B项准确解说原文相关句,3分;C项“华罗庚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才道路”解说在文中没有根据,介绍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和成才道路的是作者,0分;D项将文中“厚爱之心”与“充分理解”混淆错误,0分。5.(4分)①华罗庚的乐于发掘提携新人的无私厚爱精神和尊重不同科研习惯的容人之心;②陈景润的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知恩善报的感恩之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6.(5分)认为应该删去。①文章谈的是“慧眼识英才”,结尾则表达的是“英才”感恩“慧眼”,不合主题;②华罗庚和陈景润的事迹及性格塑造在最后一段前就已经塑造完成,因此最后一段就可以删去;③最后一段的感恩情节可以简要地在前面文字中体现而没有必要单独成为结尾段,有了最后一段反而在情感表达上和前面的出现不一致,应该删去。

认为必须要有。①“慧眼识英才”,结尾以“英才”感恩“慧眼”,升华了主题“慧眼”是独具慧眼,“英才”更有德才;②华罗庚和陈景润的事迹及性格通过最后一段表现了他们鞠躬尽瘁与知恩善报的一面,将两人之间的事迹叙述表达完整,使人物形象丰满真实;

③最后一段的感恩情节成为“慧眼识英才”重要升华,华罗庚影响了无数人,也深深留在陈景润心中,表现了陈景润对华罗庚情感的真挚深沉,升华了人物感情。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答对即可)

7.(4分)D(2分)C(2分)

【解析】A.“反映了中国百姓的纯真善良”不妥;B.“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概括不当;E.线索分析错误。

8.(5分)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分)描写了头发焦黄蓬乱,脸、肩、手的瘦削,写出了郑若奎没有女主人的打理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2分)虽然外貌似乎不讲究还有些瘦削,但眼睛有光有渴望,表现了他内心有爱有期许有梦想。(2分)

9.(5分)“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却是“一扇画在墙上的门”,象征打开爱情大门的期许和强烈的愿望;(2分)象征着不敢或不能打开的爱之门或永远打不开的爱之门。(3分)

10.(3分)C

11.(3分)A 【解析】在文中应指后者。

12.(3分)C 【解析】“以法绳之”错。原文是“面折以法”,意思是“当面用国法来批评教育他们”。

13.(10分)翻译:

(1)(5分)若非郎中,我还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这样的忠心侍奉朝廷,请勿懈怠。(“非”“殆”“事”各1分,语意畅顺2分)

(2)(5分)正逢刚刚占领江南,图册文书、金玉、财帛的运输,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卫和运送物资,每天就要役使数千人。(“会”“日夜不绝于道”(状语后置)“输挽”各1分,语意畅顺2分)

14.(5分)A(3分),E(2分),B(1分)

【解析】B项,“梅花已开满枝头”理解含有分歧。C项,“天亮”错。D项,“愿杯深”代言兴致好,诗人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才能尽兴。

15.(6分)①上片中,诗人首先抓住江南信使——梅的“破”“香”“开”三个特点,抒发了一个被贬他乡,身处异地,天涯见梅之人的惊喜之情。(2分)②下片“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一句,巧妙地将旧典翻出新意,既突出了梅花的美,又赋予了梅花一种浪漫情调,将喜梅之情推向高潮。(2分)③面对这样的梅花,诗人说自己“平生个里愿杯深”,此时却因“去国十年”,宦海沉沦的现实,“老尽少年心”,失却了酣饮赏梅的兴致。前面渲染的“喜梅”之情,在此形成反跌,衬出了诗人复杂深沉的内心情感。(2分)

16.(每空1分,共5分)

(1)管弦呕哑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易错字】(1)呕(2)瞬(3)烂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17.(3分)B 【解析】①“抗颜为师”指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符合语境。②句语境强调李某某事业因绯闻缠身,事业发展受到影响,“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使用“不瘟不火”显然错误。③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此句语境强调的是老照片,使用“吉光片羽”显然错误。④“暗通款曲”指为了隐瞒别人,私下进行沟通和接触。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⑤“流金铄石”指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快要熔化。符合语境,使用正确。⑥“望其项背”指能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不符合语境。

18.(3分)D 【解析】A项谓语残缺,应在“因为其”后加“有”或“存在”。B 项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仅”应置于“需要”之前。C项语序不当,应为“学网、懂网、用网”、“谋划、推动、引导”。

19.(3分)B

20.(5分)①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僻是两回事

②后者,是因为精神上的超群卓绝

③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

(填对三个5分,两个3分,一个1分)

21.(6分)会徽为一朵五色(五瓣)莲花的形象图案;(1分)五种颜色(五片花瓣)分别代表金砖五国;(1分)中心花蕊形状与双手合十问候“你好”的手势相似(极具印度文化特色)。(1分)五色寓意金砖五国各具活力特色,(1分)五色莲叶合一象征金砖五国的团结合作精神。(2分)

【红色代表中国(China),绿色代表巴西(Brazil),橙色代表东道主印度(India),黄色代表南非(South Africa),蓝色代表俄罗斯(Russia);BRICS既是金砖五国英文字母的缩写,也是这次峰会的主题“打造有效、包容、共同的解决方案(Building Responsive,Inclusive and Collective Solutions)”的英文字母缩写。INDIA 2016 表明这次会议的举办国和时间,精心设计。(此点为拓展讲解,不计入答案)】22.(60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董文用,字彦材,董俊之第三子。世祖为王侯时,命董文用主管文书,在世祖帐中讲说,常得称许。世祖即位,建立年号中统。阿术奉诏伐宋,召董文用做他的属官,董文用推辞说:“新制规定,统兵的诸侯,其子弟不能再担任军中职务。现在我的兄长董文炳以经略使的官职统领重兵镇守山东,我不应当随你出行。”阿术说:“你是皇上即位前的旧臣,不能引用这个规定作为理由。”董文用只好称病谢绝,没有随军出行。至元元年,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当时诸王只必铁木儿坐镇西部,其下属横行无忌,无限度地向行省索取,行省无法应付。董文用把这帮人召到幕府来,当面用国法来教育他们。这些人恼怒,去向诸王只必铁木儿说董文用的坏话。王怒,召来董文用,派左右人来质问他,董文用说:“我是天子任命的官员,不是你们有资格质问的。”王即遣其老师来讯问董文用。董文用对他说:“我是汉人,生死置之度外。但遗憾的是,王本是个仁慈宽厚的人,且以皇室贵戚来坐镇远方,但其下人毒害百姓,欺凌官府,损害王的威名,对王来说也不体面。”接着历数王的下属做的数十件不法的事。这位老师惊讶起身,回去禀告于王,王即召董文用来表示道歉:“若非郎中,我还完全不知道呢。郎中秉持这样的忠心侍奉朝廷,请勿懈怠。”从此以后,谗言再不起作用了,行省的事也好办了。正逢刚刚占领江南,图册文书、金玉、财帛的运输,在路上日夜不息,警戒保卫和运送物资,每天就要役使数千人。董文用担忧这件事,说:“我的百姓疲敝啊,而且这又妨碍了耕作,这大概是不行的啊。”于是对主管转运的官员说:“州县的吏卒,足够备用了,不必再烦扰我的百姓。”主管官员说:“你说的确实是这样,万一有不虞之罪,那由谁来承担呢?”董文用马上就手书了官职姓名来担保这件事。老百姓得以按农时耕种,而朝廷运输之事也没有受到影响。至元二十七年,隆福太后在东宫,因董文用是旧臣,欲使他为皇孙讲经,把这事上奏皇帝,以皇帝的命令让他做这件事。董文用每讲说经书中主旨时,必以朝廷先例和典制,作为比喻来反复开导,皇孙对他也十分尊敬。这年,世祖去世,成宗将在上都继位。成宗做太子时,正月初一接受道贺,在众人中看见董文用,就把他召到跟前,说:

“我以前与皇上见面,皇上很是称赞你的贤能。”就亲自取酒给他喝。到成宗继位后,董文用受到的眷爱和赏赐更加丰厚。大德元年,董文用上奏章请求退休,六月的戊寅日,因病去世,时年七十四岁,谥号忠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