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 ————————————————————————————————日期:

?

教学内容】

一、背景资料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基础知识

发:发,起,指被任用。

畎(quǎn)亩,田间、田地。

举:举,被举用,被选拔。

士:士,狱官。

市:市井之间。

大任:大任,重大的责任,担子。

苦: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拂:行拂,所行不顺。

乱:使动用法,使……额倒错乱。

所以: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心忍性:动和忍都是使动用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曾益:增加。曾,同“增”。

恒:恒,常。

过:犯错误,犯过失。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衡: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喻:被人了解。

拂:拂同“弼”,辅佐。

然后知生于忧患: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而死于安乐也: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三、课文精讲

(一)文章结构: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1段:用排比句列出六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经历了一番磨难之后才成就了大事业。

2段:由这六位人物的不平凡事迹归纳出一个一般规律:人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必须经受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从客观上谈,即外界条件)

3段:不但要从客观上谈,而且从主观上谈。提出“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主观上也要进行磨练,这样才能造就出真正的人才。然后由造就人才说到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大臣,国君就会胡作非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别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导出中心论点。

4段:归纳出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先论证“生于忧患”它是全文的重点。“死于安乐”只有“入则吾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证明,这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不用举例,人人自明。最后得出观点。

(二)重点问题

1.本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特点?

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简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2.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下列问题:

1、孟子的人才论是:

2、由孟子的人才观引出的治国的观点是:

3、本文的论点是:,

4、文中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是:

5、文中指出,一个人要担负重任,成就大业,必须经受怎样的一番磨练?

6、人经受磨练的好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苦其心志”其指代的内容是:

8、作者很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并据此提出什么观点?

9、作者由个人成长说到国家的兴衰,提出什么论断?

10、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是针对个人说的?哪些是针对国君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六位人物共同特点是什么?

2、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论证了作者的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3、用文中的话回答,“生于忧患”中的“忧患”指怎样的境遇?

4、“是人”指什么人?

5、第二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哪几个方面经受磨练?

6、第三段从哪几个角度论证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7、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理解?结合现实谈谈。

8、本文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全文看,其议论的重心放在哪一句上?

9结合文章谈一谈,作为中学生,为了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

10、有人认为,生活条件优越了,居安思危、肯于吃苦已经不合时宜。请你谈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现今社会的启示。

11、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请你结合事例谈一谈环境对人的影响。

12、结合现实谈谈,你认为现在的自己是否在经受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和考验?你怎样看待它们?

13、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过失?

14、“法家、拂士、敌国”对国君有哪些影响?由此你认为要想使国家强大,应从哪两个方面努力?

15、“死于安乐”告诉人们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它是:______。

16、像文章第一段所列举的那些人物,在成名之前并不为人们所知,有的甚至地位低下。你所知道的这样的人还有谁?请结合他的事例简要说明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17、请你.撰写一副对联说明逆境对一个人的重要。

18、请你根据本文的主要思想撰写一副对联。

19、有人说,苦难是一种财富。请你结合本文,谈一谈为什么这样说。

20、本文认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出师表》中

诸葛亮认为“亲小人,远贤臣”是后汉亡国的原因。这两种原因有相同的地方吗?

21、人们用“金玉良言”来比喻那些对人有益的、宝贵的话。你认为文中有这样的金玉良言吗?请把它写出来,并写出它带给你的启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略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佛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五、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排比。作用是:增强语势,为下文提出论点作论据。共同点:都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事业。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举例论证,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像第一段中名贤一样的成大业者

5、“苦其心志”写思想方面的磨练;“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写生活方面的磨练;“行拂乱其所为”写行为方面的磨练。

6、先从个人的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然后用国家往往因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而灭亡作反面论证。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如越王勾践一心消灭吴国以雪前耻,卧薪尝胆,发展国家,终于打败了对手夫差;而夫差在这期间却耽于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国亡身灭。这正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8、生于忧患。

9、思想品质、意志毅力方面谈。

10、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任何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如果发奋图强,势必走向强大;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忧患意识,安于享乐,必将被别人淘汰,成为失败者。

11、可举孟母三迁的故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他事例也可)

12、(例:)现在的初三生活,每天都学习到很晚,还要不断和失败打交道,心里的压力很大,正是筋骨受劳、所行不顺、心志受苦的时候。结合本文的道理,我知道这些磨炼是我成长中遇到的一种挑战,战胜它,我不但会增益其所不能,还能够“动心忍性”,培养坚强的意志。因此,我乐于承受这种成就一个人的挑战。

13、(例:)“人恒过,然后能改。”犯了错误并不可怕,人应该学会在过失和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过失中积累能力锻炼意志,在以后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的重演,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成长进步。

14、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使国家走向衰弱;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一方面要重用执法公正、一心为国的各类人才,一方面要有危机意识,富国强民,加快发展。

15、居安思危。

16、王冕学画荷花。或贾岛的“吟安一个字,拈断半茎须”。张海迪苦学。苏秦“悬梁刺股”(人物所遇困难要点明,用一二句话交待最重要因素。)(他们成才的主要原因或是胸怀大志,或是持之以恒,或是不畏艰难……有的学生可能就自己的事例归纳的不准确,可提醒注意。)

17、略语

18略、

19、苦难使一个人经受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的考验,最终使他“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没有这些苦难就没有他能力的增加,意志的增强,因此说,苦难是财富。

20、有相同的地方。“亲小人,远贤臣”,不重用贤者,就是“入则无法家拂士”,这样,国君就会沉迷于享乐,不去思考“敌国”对自己的威胁,不思进取,国家必将会走向衰落,直至灭亡。二者所阐发的道理是相同的。21略。

[迁移训练]

1.渡掉落立刻,马上迷惑糊涂迁徙,改变用

2.“舟已行矣”至文末。

3.契通锲,刻

4.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不能按老的思想方法去处理问题,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一事无成。

5.通过故事来讲道理,通俗易懂,而又道理深刻。

6.略

7.刻舟求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