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篇文言文翻译

21篇文言文翻译

21篇文言文翻译
21篇文言文翻译

21篇文言文翻译

中考21篇文言文翻译

(这是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很珍贵,一定要认真复习)

(1)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巍峨雄壮如同泰山耸立!”意念出现流水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汪洋恣肆如同江河奔流!”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领会的到。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十分伤感,(于是)取过琴弹了起来。最初弹奏大雨琴曲,紧接着奏出山崩的声响。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立刻完全领会其中的旨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的能力太好了。(你)体会的旨趣想象的场景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里隐藏我的心声呢?”

(2)曹刿论战《左传》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

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

仗,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到仁义的

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5)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整理 (31~60) 3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32.管鲍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3蜀贾卖药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坎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优质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

《宋史·袁甫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宋史·袁甫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 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又告于朝日:“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助费。帝亲政,迁秘书少监。入见,帝日:“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日:“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翼日,权吏部侍郎。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皆辞不拜。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 【注】度牒:由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唐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参考译文】 袁甫子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入朝奏对,论述说:“君临天下不能一日没有戒惧的心理。如今值得戒惧的是:端正贤良的人遭遇排斥,谄媚阿谀的人受任用,封闭了忠臣敢于进谏的门路,值得戒惧;战争发动以后,粮饷供应不上,国家基础一旦空虚,就会有内乱的忧患,值得戒惧……”接着请求严格把守边帅的选拔,合并大军的权力,兴修屯田的利益。调任提举江东常平。恰逢年岁大旱,紧急拿出府库的积蓄,派官员分头救济,饥民给粟米,病人给药,比较单弱的士兵,失业的市民,都加以扶持。又向朝廷报告说:“江东或者是大水之后干旱,或者干旱之后大水,加上连着几个月下雨雪,道路上饿死的百姓不断,甚至有全家一起死去。现在离麦熟还有一段时间,事势更加危急。”下诏发给一百道度牒资助用费。皇帝亲政后,迁任秘书少监。入朝觐见,皇上说:“你长期在外奔劳,一心一意的爱护民众,每次看你的陈述,都可见诚恳之情。”当时朝廷很担心边境事务,史嵩之任江西帅臣,极力主张议和。袁甫上奏说:“或许朝廷用人也太轻率了吧?”奏折送入后,没有回复。于是请求归乡,不批准。任命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弹劾袁甫做富沙守臣时贪赃六十万,汤巾等人又进行争辩,徐清叟也后悔了。没多久,改任婺州知州,没有到任。嘉熙元年,迁任中书舍人。入朝觐见,皇帝询问边防事务,袁甫奏道:“应当把长江上游的形势作为急事,议和恐怕会误事。” 当时徐清叟与袁甫同时被召见,但徐清叟未到。袁甫奏道:“台谏官根据传闻论说事情,最初有什么心思。如今人才遥远,像徐清叟应该在朝廷,他推辞躲避实在是因为臣的缘故,请催促他到朝廷。” 第二天,代理吏部侍郎。再次上奏边境事情,议和让边境忧患连续不断,奏折留在宫中没有答复。袁甫八次告病辞官,赐给一个月假,于是回乡。侍从官员联合上奏挽留他,不久任命为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都推辞不接受。改为嘉兴知府,都推辞不接受。时边防急报每天都有,袁甫条陈十件事,十分详细明白。代理兵部尚书,暂时兼吏部尚书,去世,赠官通奉大夫,谥号正肃。

2014中考21篇文言文

2014中考文言文阅读[共21篇] 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学士文集》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属赠序性质,古人在亲友临别之际,用作送行的文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致书以(而)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致书:取得书。这里是买到书的意思。 我幼年时就喜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天大寒,砚冰坚, 砚冰坚:砚台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 (借来)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归还。天气最冷的时候,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弗之怠:不放松。“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手指(冻僵)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完了,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期限, 以(因为)是人多以(把)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 加冠:指成年。 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读到众多的书籍。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 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古代圣贤的学说,又忧虑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乡里的前辈问难请教。德隆望尊:道德高,名望也高。 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捧着经书请教。(这位)前辈道德、声望高,弟子、学生 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辞:言辞。色:脸色。援:提出。质:询问。 们挤满了他的屋里。他一直态度严肃。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俯身倾耳以(而)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叱咄:训斥,呵责。 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的斥责,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复:还言,分辩。 一句话也不敢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获得了不少知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于]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穷冬:严冬。 当我去投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走在深山大谷里。时当深冬,刮着猛烈的寒风, 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皲裂:干燥破裂。支:通“肢”。 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没有感觉到。到了客舍,四肢冻僵不能动转。 媵人持汤沃灌,以(用)衾拥覆,久而乃和。寓[于]逆旅主人, 媵人:客舍服务人员。和:暖和。逆旅:迎接旅客。逆:迎。 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主人那里,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 一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受。同在客舍居住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 腰:挂着。容臭:香袋。烨然:光彩耀眼。 戴着饰有红缨带,镶着宝石的帽子,腰挂白玉环,左悬佩刀,右缀香袋,光彩耀眼地 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缊袍:旧棉袍。缊,旧絮。慕艳:羡慕。艳,艳羡。 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以(因为)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口体之奉:指吃穿方面的供给。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勤奋而艰苦的求学情况就像以上所说的这样。…… 内容理解: 主要内容:自述在青少年时,克服艰难,勤奋求学的经历,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坚强意志,刻苦学习的精神。作者写求学过程分为四个方面,即借书抄录之劳、从师问学之难、百里投师之苦、旅居生活之陋。 1.本文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而最终却能学有所成。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有怎样的思想认识与行为特点?(用原文词句回答)嗜学慕圣贤之道中有足乐勤且艰(思想认识,行为特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 1.解释: (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热:热情

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A.愉快、满意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D.仇恨、恼怒 答:C 31.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经典古文英文翻译

经典古文英文翻译CLASSIC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 EXTREMELY USEFUL AND HELPFUL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e wish each other a long life so as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is graceful moonlight, even though miles apart.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A lonely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I am cast, I miss my family all the more on every festive day.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The endless river eastward flows; with its huge waves are gone all those gallant heroes of bygone years.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此之谓大丈夫。 It is a true great man whom no money and rank can confuse, no poverty and hardship can shake, and no power and force can suffocate.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 huge tree that fills one’s arms grows from a tiny seedling; a nine-storied tower rises from a heap of earth; a thousand li journey starts with the first step.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Misfortune, that is where happiness depends; happiness, that is where misfortune underlies.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On seeing a man of virtue, try to become his equal; on seeing a man without virtue, examine yourself not to have the same defects.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This 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bow in homage.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Raising my hea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withdrawing my eyes, my nostalgia comes aroun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All are past and gone; we look to this age for truly great men.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The gentleman helps others to achieve their moral perfection but not their evil conduct. 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魂。 A righteous man never feels ashamed to face his shadow when standing alone and to face his soul when sleeping alone.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of virtue is light like water, yet affectionate; the friendship between men without virtue is sweet like wine, yet easily broken.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Expend the respect of the aged in one’s fa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expend the love of the young ones in one’s fa 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Propriety suggests reciprocity. It is not propriety not to give out but to receive, or vice versa.

中考语文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可编辑word)

专题二课标21篇文言文阅读 必胜题测易 题组训练一 1.古诗文诵读,首先是读准字音。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鹏之徙.(xǐ)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一则》) B.水何澹.(dàn)澹,山岛竦(sǒng)峙。(《观沧海》曹操) C.衔.(xián)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范仲淹) D.初为霖.(líng)雨之操,更造崩.(bēng)山之音。(《<列子>一则》)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诉讼事件。(《曹刿论战》) 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感到凄凉。(《小石潭记》柳宗元)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着。(《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种植。(《爱莲说》周敦颐) 题组训练二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十二章》) B.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éi)外人道也。”(《桃花源记》陶渊明)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李贺) D.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河中石兽》纪昀)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三峡》郦道元) B.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C.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卒,同“猝”,终于。(《<列子>一则》)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马说》韩愈)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B.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诸葛亮)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元史·杨奂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元史·杨奂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 岁癸已,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那?”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翁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释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筋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谧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他的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旁边一位神人将笔交给自己,不久杨奂就出生了,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文德辉耀的象征,因此给他取名为奂。金朝末年杨奂考进士落榜,于是作万言策,指摘当时的弊政,都是人们所不敢说的,没有等到策书奏上就返回家乡,在乡里教授学生。 癸已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发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到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奥就试于东平,两道者试者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康访使。杨奂即将就任,对那律楚材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误蒙破格任用,以一介书生来管理财赋,已不是我所擅长,更何况河南经过战乱灾荒之后,百姓所剩无几,老子所谓治理大国应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谨慎的比喻,正合于今日,如果着急而频加扰动,一定会糜烂。希望你给我一段时间,使得我能够安抚平息战争的创伤,作为为朝廷爱护恩养百姓的一点帮助” 耶律楚材非常赞许他。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士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巡视河南辖境以内,亲自询问盐务每月赋税多少、难易情况。有人以增加盐税进言,杨奂责备他说:“盘剥百姓欺瞒朝廷,你想要我这样做吗?”于是他减去原税额的四分之一,官府百姓两相便利不过一个月,政事已经整顿完毕,当时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以往的赋税所长官从未

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

23篇经典文言文翻译练习及答案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七里之郭②,环⑨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④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⑥民不以封疆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固国不以山溪⑦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畔⑧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郭]外城; 3[池]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5[委]放弃; 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7[山溪]地势; 8[畔]通“叛”:背叛; 9[环]包围 10[至]极点 11[天时]指天然的时运,自然形成的时机,机会;一说天气和时令。 12[地利]地理优势。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含答案及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项训练21篇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 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 ③故欲杀之 ④天下无冤狱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 1. 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 每题1分,共4分。 2.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每句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假冒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痛恨被选拔的人当中很多有欺诈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称赞戴胄)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字转换器 古文翻译_文字转换器

古文字在线转换器网址 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袖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 近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 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也有未变。 用笔有圆有带长方的,那种字当时又称之为何名?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从秦昭襄王时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初(秦云梦简到汉马王堆帛书,还有笔法变化一方面的区别,例如∶生(篆)、上(变笔法未变结构),虽有些变化,在当时——在字体初变时一般人肯定还不太严格的,那种“蝙蝠式”的字形,决非单论结构,其他相似的情况也很不少,可以类推,可是到汉初,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也同样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作为学术上篆、隶的不同定名的分野,自然是很值得重视的。

不过我现在还有两个问题想要问,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 我估计区别问题,是否有些矛盾了呢?事实上结构之变,光讲象形不象形,定然不够全面、之(笔法结构全变),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但并不太大,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仅仅是破坏象形而已。 二,今天看到的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发现其中字的结构有变篆体。 ”(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吴先生经过仔细排比研究,得出那样的科学论据来,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不待列举),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肯定那种

精典文言文翻译

译文:有一天,晋平公同著名的音乐家师旷闲谈。晋平公叹了口气说:“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 “说:“哪有身为臣子而取笑君主的呢?” 师旷连忙起身下拜,谢罪道:“臣下怎敢取笑大王?我听人家说,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阳气充沛;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还很强烈;老年时好学,只像蜡烛照明一样。但是,点亮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 说得好。”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的年纪大了,您的子孙中间有没有可以派去寻找好马的呢” 伯乐回答说:“我的子孙都是些下等之才,有个叫九方皋的人,他识别好马的本领,决不在我以下,可以告诉他识别天下最好的马的方法。请让我引见他” 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去寻找好马。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我已经在沙丘 找到好马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说:“是匹黄色的母马。” 秦穆公派人去把那匹马牵来,一看,却是匹纯黑色的公马。报知秦穆公,秦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找来对他说:“您所推荐的那个找好马的人,毛色公母都不知道,又怎么能懂得什么是天下最好的马呢?”伯乐说道:“九方皋他所观察的是马的天赋的内在素质,深得它的精妙,而忘记了它的粗糙之处;明悉它的内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九方皋只看见所需要看见的,看不见他所不需要看见的;只视察他所需要视察的,而遗漏了他所不需要观察的。”等到把那匹马牵回驯养使用,它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的好马。 魏郑公(魏征)进谏劝阻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说:“如今有一个人,患病十年,经过治疗将要痊愈。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却想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肯定做不到。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止是十年的时间,陛下作为天下良医,百姓的疾苦虽然已经解除,但还不很富裕。要祭祀天地(向它)报告大功完成,我心里还是有疑虑。”唐太宗无言反驳。 当初,范文正公(范仲淹)被贬到饶州,朝廷正纠治朋党,士大夫都不敢前去告别,只有待制顾质独自抱病在国都城门(为范仲淹)饯行,大臣们责怪他说:“你,是长者,为什么要把自己搅进朋党里面去?”顾质说:“范先生是天下的贤人,我哪敢和他比,如果让我做了范先生的朋党,那我感到太荣幸了。”听到的人都惭愧得缩脖子。 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刘瞻的父亲是个贫寒的读书人,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郑纟因身旁管理笔墨砚台等书房用具。十八九岁的时候,郑纟因当上了御史,前往荆部商山巡视,中途在亭子里休息,俯瞰山水。当时刚刚雨过天晴,山峦秀美岩石奇丽,泉水山石分外好看。郑纟因坐了很久,起来走了五六里地,说:“如此美景,却没有作诗,就是观赏到天黑又有什么关系?”于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题一首诗。他忽然发现亭子上已经题了一首绝句,墨迹还没有干。郑纟因惊讶于这首诗作得出色。而当时南北方向又都没有行人。随行的人对郑纟因说:“刚才只有刘景落在后面二三里地。”郑纟因同刘景开玩笑说:“莫非是你题的吗?”刘景拜了拜说:

21篇文言文翻译

21篇文言文翻译

中考21篇文言文翻译 (这是一个字一个字打上去的,很珍贵,一定要认真复习) (1)伯牙善鼓琴《列子》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巍峨雄壮如同泰山耸立!”意念出现流水的景象,钟子期说:“好啊!汪洋恣肆如同江河奔流!”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领会的到。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十分伤感,(于是)取过琴弹了起来。最初弹奏大雨琴曲,紧接着奏出山崩的声响。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立刻完全领会其中的旨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的能力太好了。(你)体会的旨趣想象的场景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里隐藏我的心声呢?” (2)曹刿论战《左传》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

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20052218125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少负奇才,植大节,更危险,无所惧。于书无所不窥,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年十六,补弟子员,旋中天启①元年副榜。兴化司李佘昌得其文,争元□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日:“须后作元也。”典闽试者,争欲物色之为重。 甲申②后,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不见客。征书累下,固谢却之。凡守、令、监司、镇将至其门者,罕能一识面。闽中拥唐王监国③,用大学士黄道周荐,征拜翰林博士,辞不赴。尝上书道周,感愤时事。及道周殉节,上《褒恤孤忠疏》,时恤问其孤嫠。 顺治初,师入闽,帅遣某生移书,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祸不测,”世熊复之日:“死生有命,岂遂悬于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疑谤旋亦释。 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名大震。辛卯、壬辰间,建昌溃贼黄希孕剽掠过宁化,有卒摘其园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驻马园侧,视卒尽过口行。粤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园,贼魁刘大胜遣卒扑救之,曰:“奈何坏李公居?”当时虽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积垒块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写其牢骚不平之概。尝诣西江,交魏禧、魏礼、彭士望诸子,相与泛彭蠡,登庐山绝顶。耿精忠反,遣伪使敦聘,世熊严拒之。自春徂冬,坚卧不起,乃得免。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有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年八十五,卒于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遗子女,抚育装遣之。馈遗其亲戚终身。又独建祖祠,修祖墓,编述九世以来宗谱。凡祭祀,必亲必谨。父墨量遇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清史稿·李世熊传》,有删节) ①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②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号。此年发生了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事变。 ③1646年,明皇族后裔唐王朱聿键在建宁(今福建建瓯)称监国。二十天后,朱聿键在福州称帝。 【参考译文】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从小就有特别的才华,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经历过危险,但没有害怕的时候。在读书方面没有不贯通研究的,然而特别喜好韩非、屈原、韩愈的文章。十六岁的时候,补弟子员,不久就中了天启元年的副榜,兴化司李佘昌获得了他的文章,在主考面前替他争第一,没有办成,带走他的文章时说:“待以后再做第一名吧!”连在闽主持典试的官员,也争相以得到他的文章为重。 甲申后,自号寒支道人,归隐不见外客。征召他为官的书信连续不断,他坚决辞谢推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