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考试试题分析

2019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考试试题分析

2019年河北省中考文综(政史)试题分析

2019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学科历史试题,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9年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的要求,坚持“以能力立意”和“育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地考查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考查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推动历史课程目标的贯彻实施。试题依托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素材,巧设问题情境,提炼问题视角,催生新的思考,体现了良好的甄别选拔功能。综合试题立足学科知识,直击时政热点,关注时代进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体现出立德树人的鲜明导向。

一、围绕历史发展主题性线索,开展系统性全面考查。

历史试题紧紧把握学科的主题线索和重点知识,进行全面考查。考查的主题线索有:列强侵华与中国的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历史意义、日本明治维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马歇尔计划作用、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信息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试题注重考查重点知识,内容涉及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武昌起义、李大钊与五四运动、土地革命道路、西安事变、联合国成立、工业革命、印度民族大起义、马歇尔计划、冷战、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邓小平、中美关系正常化、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李大钊、张学良、杨虎城等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强调历史进程的梳理,着重考查对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关注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仅有的14个历史题目中,涉及到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四个板块的17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面达到56.7%;考查到中国史学习主题10个、世界史学习主题7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到68个。宽广的知识覆盖面、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知识的均衡考查。扣准学科核心知识设置题目,有效地实现了系统性全面考查的目标。

二、广泛引入课程资源,增强试题的启发性。

历史学科内涵丰富,涉及知识领域广泛,历史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试题广泛选材灵活运用,以文献摘录、系列连环画、历史文物图片、数据统计表、历史线索示意图、历史著述、名人言论等形式入题,通过多角度设问,引导学生“对话”材料,感知历史的跌宕起伏。如第14题,以中华民国特派状影印件作为材料,直接佐证“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一史实,给考生提供了依托教材又超出教材的特定信息,使得近代历史上的外交场景跃然纸上。第16题通过补充1859年后英国对印度统治方式上的变化,表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深远影响,进而诠释近代印度逐步实现统一的原因。试题选材独具特色,打破学生的常规认识,内在逻辑严谨清晰,准确呈现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第19题以系列漫画的方式提出问题,形式新颖,同时试题从多个侧面切入,展现美国援助欧洲计划下中国、苏联、英国三国的不同态度,从而构建新的问题视角,立意独到,寓意丰富,使试题在常见的考点下推陈出新,启发性大大增强。

三、关注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点考查学科能力。

试题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强调通过分析史实得出结论,或提出观点寻求证据,渗透“论从史出”的原则。考查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解释历史的能力、阅读观察历史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发现并提炼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通过识别历史图表,读取并处理历史信息,进而解决有关历史问题。如第15题,通过设置“英国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统计图”,展示工业革命对英国棉手织工场和棉纺织厂发展态势的影响。试题避开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采用随年代尺变化的直线图形式呈现这一演变进程,引导学生观察图表示意、理解历史事物的内在关联、把握历史事件的转折点,从而对数据变化原因做出判断,答题过程环环相扣,能力要素彼此相关,大大增强了题目的思维含量,丰富了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梯级层次。如第20题,通过设计“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将世界现代史上四个单元的历史知识高度提炼,浓缩为简明扼要的历史结构,再引导学生追寻其中相对应的具体史实。从宏观知识结构认知到微观历史细节考查,反映出历史学习目标的多元化,体现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精细化设计。既考查了读图识图能力又考查了历史发展的主要进程,实现了教材内容整合与历史学习技能有机结合。

四、历史与现实结合,体现出学科价值引领的作用。

试题密切关注历史课程改革最新动态,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将历史知识的考查融入对时政热点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与理解之中。以主观题为例,如第26题通过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和邓小平从实际从发,解决当时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说明两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致力于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伟大事业。第27题通过“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这一史实,追溯原子能工业起步之初艰难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借以衬托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冲破外部层层封锁,克服内部重重困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默默地创造奇迹的伟大壮举,而在当前国际局势剧烈动荡的情况下,弘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显得尤为可贵。第28题第(1)(2)小题,打破教材中原有的历史发展脉络,将李大钊同志1919年5月18日发表的《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片段,和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6日发表的《告全体同胞书》的内容,组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在民族危亡之际仁人志士发出的不甘沉沦奋起抗争的呼声,从而烘托出维护民族利益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试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不仅完成了历史学习的考查,还增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对复习教学的建议

(一)树立系统复习的观念,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能将知识碎片化,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而是要把知识碎片放在客观的历史大环境下,进行知识的条理化、模块化的学习,形成对历史知识之间的正确逻辑,让学生从中体验历史思维的过程。例如,第26题(3)问“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

归纳毛泽东、邓小平毕生致力于完成的共同事业是什么”,不仅要明确两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有关史实,还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理论概括。

(二)加强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开展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准确理解试题中设问词的含义,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例如,第28题第(1)小题“概括这两个重大事件发生的各自国际背景及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各起的作用”中的设问词“国际背景”是什么意思?国际背景指国际方面对历史事件进程起到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有些学生因为弄不清国际背景的含义,站位在国内方面的角度回答,以至于答案出现错误。题中两个重大事件的作用也是指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的作用,许多考生没弄清题意指向,盲目回答,结果答非所问,离题万里,造成无谓的时间浪费。可见,学会审题才能有效做答,明确设问词的含义,才能调用已有知识从正确的角度合理解答,这应该是今后复习教学的重要导向。

(三)明确复习思路,确立正确的教学导向。

首先要有明确的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权威依据,更是教学的权威依据。建议全面掌握《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历史学科说明》的各项内容和要求。依据课标,不是只依据“内容标准”中罗列的知识点。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每个部分中都包含着大量的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需要老师们全面学习和落实。

其次,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历史思维的特征是用史实论证观点,即史论结合。史论结合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过程。如果只是知识教学,不必讲求方法,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死记硬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重在培养思维品质,教学方法要为理解历史、培养思维品质服务。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历史思维。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上考虑教学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在教学中就应当将教学立意寓于史实的铺垫之中,尽量启发学生自己认知。

其三,强化对问题的理解。强调理解是应对考试复习的钥匙,更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很多教师至今跳不出知识教学的模式,很多地方还在沿用简单机械的方法训练记忆。历史需要记忆,但记忆是在反复中,在理解中形成的。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几乎没有对应某一版本教材的表述,完全靠记忆完成的试题比例更是一降再降。面对越来越多的新情境、新角度、新问题,只有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处于主动的位置。

引领道德风尚,弘扬法治精神

以初中学生面对的不同生活领域及各种关系处理为建构基础。

以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强盛、社会进步、公民素质提高为主基调。

以全面考查学科目标素养为基本追求。

彰显学科立德树人功能,实现正确的价值引领。

——这是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整体立意。

满纸“德”意盈盈,彰显“法”力锵锵。

都云试题不难,慢品其中味道。

——这是初三一线名师对道德与法治试卷的感觉。

卷面分析

试题结构基本稳定,60分的卷面和去年是一致的。

其中12个选择题,合计26分;两个材料分析题,共7问,合计19分;一道政史综合题,道德与法治内容占3问,合计15分。

从考查内容上看,选择题部分涵盖了道德、法律、科技、环保、文化、国际关系、民族文化常识等多个方面。

24题主要考察道德与法治对社会文明与发展的影响。

25题主要考查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以及行使国家权力和维护公民权利与法治的关系。

28题道法部分的设问以“英雄榜”为小切口,体现了家国天下、民族情怀。

把握时代脉搏,助力学生理解社会生活

试卷中处处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试题情景取材于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三个层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道德、法治等不同领域。

反映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

选材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生活画卷,让考生徜徉其中,感受中国力量。

第3题体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民主;

第4、24(2)、25题反映国家法治的进步;

第1、5、6、7题展示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态文明,渗透开放、绿色、创新的发展理念;

第8、9、10、22、23题描绘社会文化生活场景,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24题关注社会文明,聚焦公共场合的不文明事件,引起对公民文明素质的反思;

第28题书写时代英雄人物故事,点亮时代英模风采,展现昂扬向上的社会风貌。

试题基于生活的设计理念,旨在体现课程的生活性,指引教学改变侧重讲授、解释教材的传统教学方式,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把德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教学根植于时代生活沃土,引导学生在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中感悟知识的生活价值。

突出能力立意,重在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侧重考查主干知识,考查方式稳中求新、求变,渗透学科核心素养。今年试题设问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全面考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突出关键能力考查。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要结合材料并在规定范围内作答,不能信马由缰,更不能照搬照抄手头资料,否则就是答非所问,得分低甚至不得分。

试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

面对具体的生活事实或现象,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选择,是德育课程必须培养的一种关键能力。

第7题,考生只有具有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理解铁路修建过程中,频频给“古树”让路做法的目的,考生答题的过程就是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对具体做法的价值判断过程。

2.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是学生认识事物必备的能力之一。

试卷中的第4、8、9、10、24(3)、25(4)、28(3)(4)题,均是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其基本的逻辑思路是,要求考生先从具体的生活现象或事实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再进一步对关键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根据问题的指向归纳概括出观点。

第25(4)“由《条例》的制定、实施看政府权力的获得、行使,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需要考生从《条例》制定、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提取出“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权有所依”等关键信息,最后归纳出“政府权力由法律授予,政府必须依法行使权力”的结论性认识,其中贯穿着对考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

3.观点论证阐释能力

观点论证阐释能力,主要是指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的归纳能力,对观点解释说明的能力,其思维含量大、思维品质要求高。

第28(5)“领会下面材料,着眼于民族振兴,阐明敬英雄的必要性。”

旨在考查对“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敬英雄”这一观点的论证阐释能力,要求考生从烈士纪念日的设立、英雄烈士保护法的制定、“时代楷模”发布活动等具体举措中领悟出这些举措都是“敬英雄”;再从敬英雄的层面,推导概括出敬英雄产生的共同影响,并据此分析出敬英雄对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所起到的作用,然后进一步转换思维,从民族振兴的层面,推论揭示出:敬英雄能为民族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激励中华儿女为民族振兴而奋斗。

考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在“敬英雄的具体举措”、“敬英雄的影响”、“传承民族精神”、“实现民族振兴”之间层层推进,或得出感悟、或综合分析、或归纳说明。

评分说明从观点正确、表述清楚、思维连贯三个方面对如何表述这一逻辑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

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对教学传递出强有力的信号: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科能力培养,真正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习得适应终身发展必需的关键能力,全面提高核心素养。

坚持价值引领,彰显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试题努力落实学科德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民族精神及个人品格要求融入情景材料及问题之中。

从对凡人善举的诠释,到对公民文明素质与社会文明关系的解读,再到对英雄价值、英雄精神的理解,一条立德树人的红线贯穿试题始终,让学生在感受善、体会美中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第2题中主动请环卫工人上车避雨的年轻人、资助贫困学生的退休老人、雨雪天为外卖小哥下单暖心食品的杭州消费者,这些凡人善举都是友善这一价值准则的鲜活体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考生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领,激发出真善美的力量;

第24题巧妙地将价值引领融入到材料与设问中去,引导考生反思发生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思考公民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的关系,体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蕴含公共精神的要求;

第28题以爱国为主题,以英雄事迹为主线,基于英雄故事设置问题,引导考生理解英雄含义、体悟英雄精神、认识英雄价值,把敬英雄、学英雄、做英雄融为一体。将“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国家强盛离不开英雄”、“民族振兴需要英雄”等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试题突出价值引领,旨在强调课程的德育性,引导教学努力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目标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