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韩非子》浅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从《韩非子》浅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从《韩非子》浅谈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内容摘要:词类问题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作为它的一个下属课题——词类活用也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正确认识和理解词类活用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辨析

词类问题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作为它的一个下属课题——词类活用也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郭锡良先生认为:“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份有一定的分工,也就是说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职能,充当别的词类。例如《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的“水”字本是个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作谓语。……这就叫做词类的活用。正确认识和理解词类活用对我们阅读古籍、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现结合《韩非子》中有关的语法现象对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词类活用的分类

从词类活用的分类来看,大多数的古代汉语语法学论著中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之间的相互活用。从词类活用的实际用例也可看出古代汉语中虚词的活用基本没有涉及。鉴于此,笔者只围绕词类活用的类型比较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进行研究。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

名词,顾名思义,是指表示人和一切事物(包括时间、处所、方位等)名称的词。一般来说,名词经常做主语和宾语;也可做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可以受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的修饰,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但是在古代汉语里,名词还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而灵活运用,例如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古汉语中,在某些特定语言环境中,表示人和事物的名词有时处于动词的位置上转而表示与此人或事物相关的动作行为,暂时失去了名词的性质和特点,临时获得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和功能,活用为了动词。活用后的词由于词性发生了变

化,词义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中在《韩非子》中共计出现了42例。例如:

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韩非子·喻老》)

——有只鸟栖息在南方向土丘上,多年不展翅飞翔。

句中“翅”本为名词“翅膀”,然而鸟要高飞就必须展翅,此处的“翅”便活用为了动词,突出了名词“翅”本身所具有的隐性动作特征义。

2.名词的使动用法

要谈名词的使动用法,首先要确定该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了。如果该名词活用为了动词,采用一般的语义关系又翻译不通,那么再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它与宾语的关系。如果名词活用为动词做了句子的谓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了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发出与之相关的动作行为,那么它就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了。在《韩非子》中名词活用为使动词的只有3例,例如:赵简主迎而相.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赵简子迎接他并且使他当了相室。

句中有两个动词谓语,前面一个是动词“迎”,后一个是名词“相”活用为动词,但是“相”和宾语“之”的关系是使宾语“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所以这里名词“相”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做谓语的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识别名词的意动用法与识别名词的使用用法一样。首先要确定这个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了,如果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了,采用一般的动词释义又解释不通,那么就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分析该名词与宾语的关系。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使宾语怎么样”,主要表示客观上的实际行动;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是当事人主观上把宾语所表示的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是主观上的看法或意念。名词的这种用法可以表示为“以+宾语+名词”。在《韩非子》中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只有4例,例如:且足下独不闻楚将.宋觚而失政,魏相.冯离而亡其国。(《韩非子·问田》)

——况且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楚国以宋觚为大将而使楚王的政事败坏,魏国以冯离为相国而使君主的国家名存实亡了吗?

句中的“将”、“相”分别表示“以宋觚为将军”、“以冯离为相国”。名词“将”、“相”用“而”与动词“失”、“亡”相连共同做谓语,首先可以确定活用作动词,这里的动宾关系是主语“楚国”、“魏国”主观上把宾语“宋觚”、“冯离”看成是名词“将”、“相”所表示的事物,所以判定名词“将”、“相”活用作意动动词了。

(二)动词的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灵活运用,如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韩非子·存韩》)句中“患”原指“忧患”的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毛病、祸患”。例如: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韩非子·难一》)句中“耕”、“渔”原指“耕田”、“打渔”,这里指“种田的人”、“打渔的人”,由动词活用为名词,转指与该动词相关涉的人。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作名词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词类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在某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示动作、存在、变化,活动的动词失去动词的特点,其意义可以发生改变,主要不是表示动作、行为,而是活用作了名词。也就是说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了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是把它当作名词来使用的,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这个动词便活用为名词了。它的意义可以用“动词+者”或“所+动词”来表示。动词活用作名词在《韩非子》中共出现了23例,例如:

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韩非子·十过》)

——当战斗激烈的时候,楚国的司马子反口渴了要水渴。

“饮”是动词,原义为“喝”,在句中活用为名词,转而表示这个动作相关的事物,表示“所饮之物”。

(三)形容词的词类活用

古汉语中形容词的活用比较活跃,不仅体现在形容词活用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活用类别上。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古代汉语中,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形容词失去了其形容词的特点,不再表示性质状态,而是转而表示具有这种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同时也不再受副词的修饰,在句子中主要充当主语和宾语,有时该形容词前面还有“其”、“之”或数词,一般来说,该形容词已经活用为名词了,活用后的词由于词性发生了变化,词义也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它的意义可以用“形容词+者”来表示。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这种现象,在《韩非子》中共出现了16例,例如:

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

..不相信也。(《韩非子·初见秦》)。

——赵国君主和臣下不团结,大小官员相互猜疑。

句中形容词“贵”、“贱”由“贵的、贱的”这一性质状态转而表示具有这种性质状态的人了,“尊贵的人,卑贱的人”,是形容词活作名词了。

2.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古代汉语中,在某些具体语境中,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形容词有时处于动词的位置上,不再表示性质状态暂时转而表示具有这种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失去了形容词的性质特点,临时获得了动词的特点和功能,活用为了动词。活用后的词由于词性发生了变化,词义也跟着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像这样的词类活用现象在《韩非子》中共出现了17例。例如:

如此,则以韩、魏资赵假齐以固.其从。(《韩非子·存韩》)

——这样就是拿韩国、魏国去资助赵国而赵国又凭借齐国来巩固他的合纵联盟。

句中“固”后面带了宾语“其从”,意为“巩固他的合纵联盟”,由“牢固”这一性质状态转而成为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巩固”,因此是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谈到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首先要判断该形容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了,如果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做了句子的谓语,那么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就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的语法结构形式一般可以理解为“使+宾语+形容词”。形容词的这种活用现象在《韩非子》中共出现了10例,例如:

毋富.人而贷焉,毋贵.人而逼焉。(《韩非子·扬权》)

——不要使别人过分富裕而弄得自己去向他借贷,不要使别人的地位太尊贵而弄得自己受到他的威逼。

句中形容词“富”、“贵”后面有宾语“人”,意为“使人富”、“使人贵”,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具有了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形容词后有名词或代词做其宾语,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分析,首先确定该形容词活用为了动词,这时,如果意思上是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作谓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一般认为这个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了。形容词的这种意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语法结构一般可以理解为“以+宾语+(为)形容词”或者“认为+宾语+形容词”。

这种现象在《韩非子》中共出现了8例。例如:

齐桓公饮酒醉,遗冠,耻.之,三日不朝。(《韩非子·难二》)

——齐桓公喝醉了酒,丢失了帽子,他以这件事为耻辱,多日不上朝。

句中形容词“耻”后面带了宾语“之”,活用为动词,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之”具有这个形容词“耻”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之为耻”。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

一般认为,词类活用是有条件的。这里仅据上述活用现象作进一步分析,对词类活用的规律作一简要的探寻和归纳。

(一)名词的词类活用规律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概括起来,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

(1)名词用“而”与动词连接共同作谓语时。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并列或递近,但是不能连接名词。如果用连词“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词之中有一个是动词,那么与它相连的那个名词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在副词后,一般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但是一般不能加副词。例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但不能说“不人”。如果一个名词前面加了副词修饰,我们就可以认为该名词的词性已发生改变,有可能活用为动词了。

(3)名词后有名词或代词作其宾语时该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动词能做谓语,多数能带宾语;名词常做主语和宾语,一般不能带宾语,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了,并且两个名词之间也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有可能临时充当谓语或谓词性成分,临时具有了动词的功能,活用为名词了。

(4)名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是一种辅助动词。后面只能跟动词,主要是对其后的动词起评议作用。名词在能愿动词“能”、“愿”、“敢”、“当”、“可”、“足”、“欲”等词后并受其评议时一般活用为动词。

(5)名词后有介宾短语作补语时,活用为动词。

补语出现在动词后面,补语前面的中心语是谓词性词语。补语是用来说明动

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时间、处所、可能性的。如果一个名词带了补语,那么前后一定构了新的关系即动补关系,也就是说这个名词临时具有了动词词性,活用为动词了。

(6)名词位于“所”字结构中常活用为动词。

“所”字加在及物动词前面,指称动作所支配或关涉的对象,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一般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在“所”字结构中,“所”字用在了名词前,我们分析句子时就要考虑到该名词可能活用为动词了。

(7)名词位于代词(通常是“之”)之前,一般活用为动词。

代词“之”一般代替、指示上下文中的人、事、物,通常不受名词的修饰,如果“之”前面有名词与之相关涉,一般说来,该名词已活用为动词。例如: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韩非子·五蠢》)句中方位名词“外”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疏远”。

(8)名词单独位于主语之后,处在句中谓语地位上,一般活用为动词。

一个句子中充当谓语的主要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名词单独做谓语,那么这个名词常常已活用为动词。

(二)形容词的词类活用规律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

(1)形容词带了宾语

形容词能做谓语但是不能带宾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如果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二者又不是修饰关系,根据句义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思,一般情况下就活用为动词了。

(2)形容词受能愿动词修饰

能愿动词是一种辅助动词,通常用于动词之前,形容词如果在“能”、“可”、“是”、“当”、“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通常这个形容词已取得了动词的功能。(3)形容词用在代词前

在代词前面通常是动词,构成动宾结构,如果形容词放在代词的前面,那么一般情况下可以断定它活用为动词了。

(4)形容词在“所”字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所”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经常用在动词前面和动词共同组成一个

名词性的“所”字短语,指代该动词所关涉的对象。如果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组成短语,那么可以判断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

(1)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主语指的是人或事物,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2)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了动词的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如果一个形容词用在介词之后,并和该介词组成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如果一个形容词充当了定语的中心词构成名词性词组,那么这个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活用”本身就是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运用。当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是在使用这些规律时也必须根据意义灵活运用,而不能一成不变,死套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