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工管

09工管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分院2012届毕业生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学生姓名: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学院:商务分院

年级: 09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三月六日

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摘要:大学生消费问题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是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提出、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且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本文的研究特色之处。第二部分是主要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阐述。对几个主要概念即消费、消费者行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等进行界定和说明;介绍了消费行为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两类:(1)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主要有:霍华德-谢恩模式;尼科西亚模式;EDK模式;影响因素模型(2)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形式,主要包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态消费理论。第三部分通过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概括出江西省大学生消费区域特色,得出当前江西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不合理的表现,从大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消费理论和实证数据,提出了解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主要对策,同时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合理消费所产生的现实意义女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于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本文在介绍女大学生日常消费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消费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女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消费群体,由于其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与男性群体在消费上有明显差异,加上女大学生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本身的变化性和复杂性,选取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女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特点社会心理学消费结构

目录

1、绪论 (4)

1.1问题的提出 (4)

1.2文献综述 (4)

1.2.1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国外研究综述 (4)

1.2.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国内研究综述 (5)

1.3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6)

1.3.1研究方法 (6)

1.3.2本研究的特色 (6)

2、消费行为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7)

2.1消费及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概述 (7)

2.1.1消费的含义及要素 (7)

2.1.2消费者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8)

2.1.3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含义及特征 (9)

2.2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 (9)

2.2.1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 (9)

2.2.2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形式 (9)

3.2江西省女大学生区域特性 (10)

3.2.1江西省女大学生消费中不合理的表现 (10)

3.3导致女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10)

3.3.1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素 (10)

3.3.2家庭传统消费影响素 (11)

3.3.3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12)

3.3.4社会的影响因素 (13)

4引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对策及其意义探析 (14)

4.1引导女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 (14)

4.1.1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14)

4.1.2发挥高校消费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5)

4.1.3应发挥社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 (15)

4.2引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所产生的现实意义 (16)

4.2.1对女大学生自身的意义 (16)

4.2.2对家庭的意义 (16)

4.2.3对社会的意义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一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对某些社会产品进行消费,成为了社会的一名消费者。因此,人类的消费行为与人类的产生是相伴而行的,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古老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消费是这一头联着经济,另一头联着文化,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甚至社会生活的联结点。“消费既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也是资本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领域。因此,消费不仅具有经营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所以,消费的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同时又是十分有意义大学生由于受教育、年龄和校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目前,大学生消费支出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较重经济负担,而完全依靠大学生自己来解决生活费用显然还不现实,因此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从总体上看,呈现健康向上、消费结构多样化的主流,但是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比如,存在着追求高档次、祟尚名牌,经常到高消费文化娱乐场所去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以及超前消费等高消费行为现象比较普遍等等。这些既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消费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稳定。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关注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培养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措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减轻部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本文选题的缘由之一。

1.2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消费的相关问题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逐渐增多,这说明了对消费问题的重视和消费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

1.2.1大学生消费行为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消费的经济学研究由来已久,且散布甚广。在最初,消费仅仅是被看作在经济领域里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被赋予了纯粹的经济和营销意义。但是,后来对它的地位、作用和研究就逐渐系统和多样化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是以消费者的偏好、理性选择和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础,在给定的一组价格变量和消费支出预算条件下,作为一

个理性消费者会从种种可行的商品组合中,选择最佳商品组合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对消费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是第一阶段,这一假说缺乏必要的微观基础;第二阶段的代表是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阿尼等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三个假说都被认为有合理的微观基础;第三阶段是收入的风险的考虑、理性预期概念以及经济计量学中对单位根过程的最新研究,其代表人物是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消费理论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最近仍较为盛行的还有预防性储蓄假说、流动性约束假说。西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开始逐渐重视对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研究。发展轨迹大致

如下:1903年,斯科特出版《广告理论》一书,标志着消费心理学的诞生。1912年,阂斯特伯格发表了《工业心理学》一书,阐述了在商品销售中,广告和橱窗陈列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问题。其他学科也逐渐渗透到消费领域研究,比如,“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刺激一反应理论,即S一R理论,揭示了消费者接受商品刺激与行为反应的关系,就被广泛地运用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由于在1929一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生产严重过剩,商品销售十分困难,使传统的卖方市场一下子变成了买方市场。刺激消费被作为一种反危机的手段提了出来,研究开始注重市场调研,预测消费趋势,刺激消费需求等方面。二战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也包括消费领域,人们对消费者的心理现象及活动有了更强的动力和更大的兴趣,很多的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转入了这一个领域的研究,并相继提出了一些理论。如,消费者群体对消费者成员的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品牌的倾向性等。20世纪70年代至今,对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论文、报告和专著不但从数量上多起来了,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这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到了消费领域的研究上来,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还有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如经济数学分析、管理学和行为学等,研究方法得到了提高,消费的研究也就更加的科学。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关消费领域行为的研究引入到了我国,我国理论界及工商企业界对消费问题予以以前从未有的关注,并且关注的重点也由宏观经济现象向微观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扩展。对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研究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

1.2.2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消费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商品的日益丰富而展开的,尤其是在国外消费行为研究引入到我国,消费研究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高考连续好几年的扩招,从1998年的108万到2003年的335万,平均年递增率达30%。2003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7%,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迅速壮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许多青年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学家都对大学生消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消费行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整理发现,目前对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消费总体状况研究。有关女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研究,大多数是对女大学生消费状况的一般性调查。郭奉元在《简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一文中对女大学生收入来源、支出状况、消费态度和消费方式等方面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来源首先是家庭提供经费,其次是亲友资助,最后是国家的助学贷款。卢思锋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中认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征是:物质消费水平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校园文化主导文化消费投向、品牌意识、价格意识强。但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也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奢侈之风日盛,浪费现象严重;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自强自立;诚信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不良等。李永华等(2000)对大学生的特殊消费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消费主要是:旅游消费,电脑消费,手机、CALL机消费,恋爱消费等。任翔在《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中对北京某大学进行了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消费水平和消费特点,结论是在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支出中,伙食费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通讯费和社交娱乐费,然后才是生活用

品消费和课外书籍花费。但女同学的月均服装消费比重在各项支出中居第二位,并且远高于男生用于服装的消费;大部分学生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经济支付能力有限,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只是处于温饱略有结余。这表明,我国大学生消费总体上呈现:消费结构不合理,个体消费水平差异性较大;消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家庭,依赖性较强;消费比较盲目、冲动,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理财意识有待提高等。

二、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研究。徐兰宾认为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稳定,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闫缨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引导分析》中概括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趋同”心理,即由于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使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着相互影响,并且出现趋同现象。姚建平在《青年学生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心理透视》中指出,青年人消费行为由于消费心理不同,形成以下几种类型消费:名望型消费;宣泄型消费;平衡型消费:攀比型消费;模仿型消费。刘志伟在《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中指出,在校大学生消费心理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消费需求与购买行为具有较强自主性和独立性;求实、求廉、求便与求新、求美、求名心理在大学生消费中并存;女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热衷于追随时代潮流,女大学生消费动机与行为兼有冲动和理智的成分。余展洪(2002)在调查报告中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消费倾向多元化发展,理性消费是主流,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他还提出了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女大学生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了两极分化;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恋爱支出过度。

三、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张文潮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发现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以下特点:、追求实用,理性消费;追求时尚,超前消费;追求差异,个性消费;追求虚荣,攀比消费。卢思锋、何耐铭(2003)认为大学生消费的行为特征:追求新颖、关注时尚,物质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呈现多样化,品牌意识强、价格意识也强,在饮食方面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但是在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奢侈之风日盛,浪费现象严重;过分依赖他人,缺乏自强自立;诚信意识淡薄,道德品质不良等。施应玲指出,从大学生

的消费行为看,主要可分为习惯购买型、经济购买型和理智购买型。指出,传统必须消费呈明显趋势,时尚信息型消费形势看好,而且随着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消费档次不断上升。沈小革比较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学生消费5情况后得出,消费在发生变化,主要从80年代的生存与发展的消费转向了发展和享受消费并重,尤以人际消费上升最快。

四、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王英民撰文指出,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封闭的,女大学生的消费受到现实的生活中各方面的影响,其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改变是与家庭、社会、大学生自身和思想教育薄弱和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施应玲较早地指出,现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周围环境、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及他们经常交往的相关群体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索的有机作用,才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消费群体。沙莲香的《社会心理学》指出,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的消费心理,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虚荣心,他们会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已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尊严。秦云、祝志杰等认为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家庭、

集体和社会文化、个性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传统的消费行为有了明显的不同。余展洪认为现在大学生消费上出现的无计划消费、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浪费等问题,既与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也与家庭、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引导有关。现在的大学生校园的生活与社会是全方位接触的,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消费大环境的影响;有些父母本身的消费就不合理,他们作为子女消费的最初模仿对象,容易产生误导的效果,并且多数父母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关心不够,没有较早地有意识去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习惯,家庭的消费教育比较缺失;担负着教育功能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消费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1.3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1.3.1研究方法

文献索引法。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消费者行为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需要,参阅了大量的各类相关书刊、著作、期刊杂志,如《消费行为学》、《消费心理学》、《消费社会学》等,了解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问卷调查法。根据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专门针对江西省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编制了调查问卷,并在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蓝天学院、江西经济管理学院等层次、类型不同的公办、民办高校发放了500份问卷,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得出江西省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论文的论证提供有力的证据比较分析法。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是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与各地的区域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本研究整理并分析各不同区域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状况,比较和总结出江西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针对其消费中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使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1.3.2本研究的特色

纵观这些年对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定量研究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研究的主要取向,而问卷法构成了收集资料的基本途径,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上提出了解决大学生问题消费的对策,而不太注重理论基础;同时部分学者也忽视了我国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只是概括性的得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状况,没有针对性提出解决不同区域的大学生不良消费的措施。笔者试图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探讨和突破,本文的研究特色主要在于:(1)以消费者行为一般模式为依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维度对江西省大学生消费的结构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消费调查的数据分析江西省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使论文具有较高的针对性。

(2)结合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实证的方法,对南昌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江西省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这使得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了地方性特色。

(3)突出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提出要加大学校消费教育的力度来促进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消费。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大部分大学生的消费集中在校园,因此校园消费环境的优劣对每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影响很大。校园的消费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树立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的价值观等,同时还要创立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教师、学生都进行合理的消

费,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消费环境。这样校园的消费教育就可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突出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

第二章消费行为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消费及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概述

2.1.1消费的含义及要素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类之所以要进行生产劳动,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而人们消费的满足也就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物质利益。所以,消费才是真正的目的,生产是为消费服务的,离开了消费,生产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对于消费最早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著名消费经济学家伊世杰教授对消费表述为:“人们在物质资料和劳务的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这一表述认为消费就是一个消耗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消费,另一种是生活消费,卡尔?马克思把生活消费称之为“原来意义上的消费”。生产消费是指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任何耗费一定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的活动。任何生产消费活动都会消耗一定的物质资料,虽然消耗的形式不一样,有的是一次性消耗,如原材料,燃料等;有的是多次性消耗的物质资料,如设备、厂房、工具等。在生产消费中,也要消耗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改变旧的物质资料形态,产生新的物质产品。所以,生产消费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生产资料的使用(消耗)来生产出新的产品,属于生产过程,是一种生产行为。与生产消费不同,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一般是指人们为满足消费者自身需要而使用、利用和变更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或者说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人们通过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出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卡尔?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原来意义上的消费”,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的是这种消费,即生活消费。生活消费的进行要同时具备一些基本要素。第一是消费主体,即是作为消费者的个人,或者由个人组成的集体和社会。作为消费主体的个人由于年龄、职业、性别、文化等的不同而差异性很大,同时,一些消费群体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大学生群体就具有超前性、时尚性、不很理智等特点。第二是消费客体,也可以说是消费对象,比如你要进行食物消费就必须要有食品作为消费的对象,衣着消费就必须要有穿戴的衣物及饰品等。没有消费客体是不可能进行消费的,假如你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你就不可能对非常时尚的衣物进行消费,不是没钱,而是在那里没有这种消费物品。当然,现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消费客体的数量及品种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消费也就显得越来越多元化了。第三是消费工具,为了完成消费活动所需要的用具、用品及设施设备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消费工具同时兼有消费客体的特征。比如房屋,在用来住房时就是消费对象,但是如果在房屋里进行餐饮、娱乐、健身等时,它就是消费的工具了。第四是消费环境。我们所有的消费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消费环境中进行的,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在夏天的季节里,降温的消费支出肯定就要多,相反在冬天时,用来御寒的消费支出肯定就要多起来,这是属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如不同的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文化背景就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消费,但是消费并不会自然地顺利进行,只有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消费活动才能产生。人们不会去生产大家

不需要的产品,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要有销售市场,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所以说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环节和目的,如果不是为了满足消费,我们就不会去生产,即生产就是毫无意义,所以说消费是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和进步的,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甚至起到决定的作用。

2.1.2消费者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和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多种多样,而且非常复杂,比如说不同的消费需求、偏好、价格及选择产品的方式会有不同的消费行为,即使是同一消费者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不同的陪伴者,其消费行为也会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具体来说,消费者行为包括就是消费者购买的方式、方法、过程及其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是指人们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消费行为是满足需要或欲望的手段性行为。人们的行为一般按照需要—动机—行为这个模式而产生,在这个模式中,可以将行为看成是满足需要的某种手段,消费行为是消费者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发出的。因此,消费行为中的购买、使用、评价均是满足目的的手段。

(2)消费行为与消费者心理是密不可分的,消费者行为是由消费者心理引起的,同时消费心理还规定了消费者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从时间序列上来说,一般是先有某种消费需要,再有因这种需要产生的消费者心理、消费动机,尔后才有受消费者心理支配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消费实践活动即消费者行为。(3)消费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过程,是消费者需要和消费者心理不断被满足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消费行为,可能是由多种消费需要引起的,也可能是与多种消费心理相关联。比如说,买一台高档的笔记本电脑,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可以满足其大范围、快捷、准确的收集信息、丰富生活、增长才干和扩大视野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显示出其家庭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是满足其比别人经济条件更优越的一种心理需要。而当消费者现有的某个消费需要得到满足后,围绕着这一消费的消费者心理就会逐渐的消弱,此时,一些新的消费需要和新的消费者心理又会产生,从而引发新的消费者行为。只要人活着就会也需要不断进行消费,消费行为在人的一生中不会停止,而且人的消费行为是呈螺旋式不断提升的,我们以前消费过的东西不会想再去消费即购买,而新出来的、更健康、高质量的物品更能刺激消费行为,这是厂家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的原因所在。

2.1.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含义及特征

大学生消费行为通常是指普通高等院校本、专科学生在其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根据其经济条件(大多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消耗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方面,很显然可以看出所谓大学生消费主要是指为了满足大学生本身需要的生活消费。大学生是从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来到美丽的高等校园,以接受高等教育为背景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与一般消费者相比,他们的特殊性体现在:首先,大学生从年龄上来看正处于属于青年阶段,其身体、思想等方面都逐渐成熟,已经具备了劳动能力。但是,由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学习,不可能进行全职的生产劳动,因而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其次,大学生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活费用有的是每学期一次性从家里带到学校,有的是每月由家中邮寄。即使收入并不宽裕的家庭也会尽力满足学生的基本消费需求。再者,

大学生大多是离开家乡的寄宿学习,生活相对独立。他们有稳定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庭父母),手中有了钱,同时身边又没有家长的约束,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费用有绝对支配权。所以,大学生的消费更能够体现出其自身的特征。

2.2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可以分为两大类: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和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形式。在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中主要有:霍华德-谢恩模式;尼科西亚模式;EDK模式和影响因素模型,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形式主要包含: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理论;生态消费理论。

2.2.1消费者行为的一般模式

消费者行为过程中到底包含了些什么因素呢?有关研究者在借鉴不同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和模型,试图来解释消费者行为。虽然这些理论还不是很成熟,不能完全有效地来解释消费者行为,但是其中还是总结出来了一些消费者行为的规律,值得我们去借鉴。消费者行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1霍华德-谢恩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霍华德先提出,再由谢恩修改完善而形成的。该模式主要通过四大因素描述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叙述如下:

(1)刺激因素。这种因素也可以说是输入变量,主要是由与企业营销部门所控制的因素,包括产品的实际刺激,如产品的质量、价格、特征和售后服务等;产品的符号刺激,如促销、广告等把产品的特征传递给消费者;社会性刺激,如家庭、同事、朋友、亲戚和相关群体等等。

(2)外在因素。这种因素也称为外在变量,主要是指在购买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因素,社会文化、群体的偏好、消费者的个性等。

(3)内在因素。这种因素是这一模式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是指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作用的因素。它说明刺激和外在因素是如何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发生作用,并最终引出结果的。

(4)产出因素。又称为结果变量,是指购买决策过程中所导致的购买行为。主要包括认识反应、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三个阶段。认识反应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和了解;情感反应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情绪体验及其形成的态度;行为反应是就是消费者公开的购买行为。

2-1霍华德-谢恩模式

霍华德-谢恩模式认为,消费者产生的购买行为是在多方面的刺激或影响之下才产生的。消费者受到刺激物和以前购买经验的影响,在接受信息之后,产生购买产品的动机,经过帅选、思考,最终形成购买的决策,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该模式可以从多方面解释大学生消费行为所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原因。

2.2.1.2尼科西亚模式

这种模式是尼科西亚在他写的《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书中提出来的。这一理论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看成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认为消费行为过程就是消费者在其特定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企业销售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存贮、筛选和反馈的过程。这一模式包括四个部分,即:从信息源到消费者态度、消费者对信息的调查和评价、购买行动、消费后的信息反馈。

2.2.1.3 EDK模式

这一模式的创立者是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三位教授J.Engel、R.D.Blackwell 和D.T.Kollat,这种模式认为,消费者心理是一个“中央控制器”,外界的信息,

即外界因素在消费者态度、经验、个性等的作用下才可能产生一定的输出结果,做出适度的购买行为,如果外界的信息与消费者的态度、经验和个性不相符合时,消费者就不会产生购买的决策和购买的行为。所以,该模式是特别强调消费者本身的经验、个性等内在因素的,可以说是以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一个消费者购买决策分析模式,它详细表述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强调了购买决策的系列化特点。由于其中的变量过多,又过于繁琐因此不易被人们所掌握。

2.2.1.4影响因素模型

该模式是特别重视环境的作用,因为它认为环境是消费者的外部世界中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刺激因素的综合体,这其中包括各种事物、地点以及其他的消费者的影响,这些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环境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商家们精心营造的用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刺激因素。这其中包括广告、促销、各种宣传以及商场,这些都很大的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种模型的变量是很多的,但是它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所有的这些变量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

第三章大学生消费不合理因素分析

3.2.2江西省女大学生消费中不合理的表现

(一)、消费无计划,随意性很大(二)、消费简单模仿,从众行为明显(三)、注重娱乐消费,强调感官满足,忽视精神层面的消费(四)、人际交往消费偏高3.3.1女大学生自身消费观念不合理因素

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它随着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念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成绩优秀而倍受老师的偏爱和家庭的关怀,这时他们努力学习,通过学习成绩好来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但是在大学,都是天之骄子,要想获得好成绩相对较难,而且很多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兴趣。所以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课外活动都没有突出的表现。以前的优势不存在了,他们感到很失落,迷茫的心理驱使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去显示自我价值。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超前的、炫耀的、攀比的消费方式。在高中阶段,竞争激烈,目标明确,为了考取心中理想的大学而废寝忘食,生活紧张而又充实。但是大学生活压力很小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多起来了,经常不知道干什么好了,经常会感到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许多大学生刻意改变自身形象,过分讲究吃穿,在自己身上制造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异刺激,从而驱赶心灵的孤独与不安。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他人注意,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物质占有,将极度消费看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价值观念,其核心是消费之上,享受之上,将消费看作是获得个人幸福和社会认同的通道,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消费主义思想对中国消费者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作为特别活跃的消费群体,思维活跃,观念新潮,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年轻冲动,辨别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价值观念还未成熟,所以,这种消费主义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影响,使大学生在消费中产生奢侈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和一

次性浪费消费等现象,享乐主义倾向严重。

3.3.2家庭的传统消费影响因素

家庭是与大学生相连的特殊社会群体,是社会的基本消费单位。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消费观念、消费倾向、消费愿望和消费习惯,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传统消费方式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后代子女,使得青年一代在独立生活之后的消费带有原来家庭的消费烙印。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家庭传统消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1)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2)家长溺爱的不良影响。

3.3.3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影响因素

高校教育主要重视大学生文化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消27费心理了解和关心不够,缺乏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根据对“您所在学校是否进行过消费教育或其他形式的消费引导”的调查发现,选择“从没有进行”的有92.6%,而选择“经常进行”和“偶尔进行”两者总共仅占到7.4%,可见学校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及其引导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不少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陷入种种误区。高校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素质的培养,合理引导消费的教育缺失。在大学里,知识的获取和素质的提高时必要的,但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不但影响到他们现在的生活,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高校进行消费教育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光荣传统教育,使他们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同时开展一些必要的消费课程,提高他们的消费技能。。(2)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校园周边环境主要指大学校园周边的社会舆论、风气、时尚、各类设施、场所等,这是对大学生群体有渗透力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周边环境就像一座强大的磁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由于受利益的驱使,高校周围的部分村民和一些个体经商户摆摊设点,经营一些价格低廉的娱乐场所,如网吧、歌厅、舞厅和游戏室等,诱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不合理消费。(3)高校日常管理滞后。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逐渐增加,而高校在管理、后勤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显得滞后。部分大学生由于在大学里没有受到科学、系统的消费教育和生活中细微的日常管理,从而进行着盲目消费和冲动消费,对自己的消费缺乏合理的规划。同时,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经济搞活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生活阔绰是正常的;学生花的是自己的钱,只要不违法,怎么花是他们自己的事,与学校没多大联系。因而,对浪费、抽烟饮酒等现象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种管理不力,使一些大学生无所顾忌,客观上助长了他们的不良消费。高校在消费教育方面的缺失值得我们深思。

3.3.4社会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虽然生活、学习在校园,但今日之校园是现代而又开放的,被人们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在校园里弥漫在浓郁的商业气息。今日之大学生也不是以前的秀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社会上到处活跃着在校大学生的身影,可以说现在的大学生与社会是全方位的接触。因此,社会的各种因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力度对大学生产生综合的效应。就大学生的消费影响,本文从社会的消费观念、社会的消费环境和群体消费模式三个方面分析社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

(1)社会的消费观念。在传统社会,面子是极其重要的东西,是人的道德存在的根本;失去了面子就等于失去了信誉和尊严,因此,面子有时比纯粹的经

济利益更重要。大学生身上的面子更多的是表现为虚荣,他们通过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来展示自己,以引起同龄人的关注,维护自己的面子,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据调查,一些大学生,特别是一部分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炫耀性消费。他们在公众面前摆阔亮相,试图以此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追求时尚来克服自己的自卑,是对自卑的一种超越,对面子的一种维护。如今,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层次也相应的提高了,消费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由于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攀比风气、奢侈浪费风气、享乐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消费现象,。这种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的盲目消费观念对我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深刻地不良影响。

(2)社会的消费环境。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场经济不断繁荣。这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年轻的特点使他们具有好奇的心理,各种各样的产品会使他们买些新奇但不需要的产品,从而导致消费的浪费。同时,很多商家把目光盯在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上,认为可以从这个消费群体上获得巨大的利润回报,他们说“要想富,围着学校开店铺”。因此,一些商家通过市场化作用,利用种种手段,包括广告、公关和促销手段来吸引大学生消费。从而挑起他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购物激情,诱惑大学生进行着盲目的、冲动的消费。

(3)群体示范效应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属于社会中的一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都会受到社会中其他个体和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也是如此。消费参照群体实际上是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大学生的参照群体最初指家庭、朋友等个体与之具有直接互动的群体,但随着其不断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了那些没有直接面对面接触的,但对其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群体,这些群体往往是所崇拜和喜爱的群体。例如,明星、政治领袖和其他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决策时的参考和指南。哪个喜爱的明星穿了一件新款的衣服或使用了新上市的化妆品,视为偶像的大学生就省吃俭用的仿效之。这些消费参照群体可能在空间上离大学生很遥远,但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作用,他们的消费为大学生所尊崇和模仿,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不小的影响

第四章引导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对策及其意义探析

4.1引导女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

4.1.1应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家庭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在大学期间的消费观念、消费倾向、消费习惯都带有原来家庭消费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其父母的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教育方式影响最大。因而,在家庭里从小就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教育,培养其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家庭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2、重视对大学生养成良好消费习惯的家庭教育。

3、家庭应密切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合作互动的长效机制

4.1.2发挥高校消费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不仅仅是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生产者,也应该是具有科学消费观念的理性消费者。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生产者历来都很是重视,而对于培养理性、文明的消费者的教育则明显缺失。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会理财和消费已经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必备生存素质,这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校应担负起这一重任,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和引导,培养出具有科学消费观念、健康消费心理和合理消费行为的新世纪大学生。首先,构建大学生科学、和谐的消费观。科学、和谐的消费观是指人们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平,自觉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消费,以实现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消费态度和消费观念。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高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⑴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教育。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必然地要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基本政策和政治经济学的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和科学的世界观及人生观。我们都知道,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因此,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消费观。⑵开展以科学消费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大学生消费习惯培养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倡导科学消费,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创建校园文化合理消费氛围的途径有多种形式。可以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消费知识竞赛活动,消费品的选择、鉴赏、使用、维修和保护系列讲座等,让大学生关注自己的消费问题;也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如宣传栏、校园网、校园广播、校报和学校杂志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形象的消费宣传,倡导正确合理的消费舆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还可以在高校组织青年学生到艰苦、落后地区开展社会调查、访贫问苦、科技文化服务等活动,参加抢险救灾,以及对失学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献一份爱心等,使大学生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从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继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⑶鼓励大学生勤工助学,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消费观。马克思说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教育往往有可能成为空洞无物的单纯说教,因此,完全从理论上进行消费教育是片面的,大学生们有可能左耳进、右耳出,一离开了课堂或学校,照样进行非理性的奢侈消费、超前消费,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学校应开辟社会实践的途径,广开勤工助学之路,提供更多的助教、助研、助管、助工岗位,积极组织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走自立、自强、自助的道路。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不但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这有助于大学生深刻反省自己一些不良消费行为,从而真正促进他们自觉形成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其次,为大学生开展理财教育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财商”。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清崎提出财商一词,并指出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亦是指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具有较高财商的人,他不但敢花钱,更重要的是会用钱。大学生因

为生活阅历不足,往往较缺乏后者,在消费中表现为具有冲动性,缺乏理性,容易造成无端的浪费。所以,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财,是促使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来进行理财教育。⑴开设一些与消费、理财有关的课程,如《消费经济学》、《财务管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必要的消费观念、技巧和理财常识,为其四年的大学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⑵多举办一些有关金融、理财方面的讲座。请金融行业的专家来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先进的理财理念、理财方法,使大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理财知识,从而使大学生的理财活动与社会的保持同步。⑶充分发挥大学各社团的作用,根据了解到的消费、理财知识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生态消费,我们应该怎么做?”、“科学理财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消费、理财教育,逐步构建合理的消费观和理财观。⑷学生管理部门组织有关活动,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学生们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在消费、理财方面得到共同的进步。可以找一些个人理财比较科学的同学来给其他同学传授理财经验和心得体会,也可以找一些相反的案例,大家相互讨论,一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最后,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良好的消费环境,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消费意识。大学生是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的,其行为和观念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在消费上也是如此。消费的社会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校园外的环境,一个是校园内的环境。对于校园外的环境,合理的要积极接受,而一些不良的社会消费风气,如: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要坚决抵制在校园之外,使其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地使校园环境不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腐蚀。对于校园内的环境,应最大限度的净化,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要积极倡导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校园文化。把校园网、校园广播及电台、校报、各宣传栏等传播媒介利用起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这种直观形象的合理消费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消费舆论。在班级里,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适度消费、生态消费和科学消费。

4.1.3应发挥社会对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显而易见,因为高校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为了引导大学生适度、合理消费,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的外部环境。首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为了营造健康消费的社会大环境,国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物欲主义,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200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了“科学消费”年主题活动,倡议“在全社会提倡科学、合理、发展型消费,反对愚昧、颓废、短视型消费”,这就是一种在全社会打造合理消费倾向的努力。同时,高校广大教职工是大学生最近的社会人,当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消费行为中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科学消费,体现环境保护的准则,提倡文明消费、合理消费,反对铺张浪费,讲究消费效率,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消费观认为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合理需要。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起来,现在更强调消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较少强调消费本身的意义,似乎消费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这是一种误导,必须纠正过来。其实,树立科学消费观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能有效地抵制反浪费型消费倾向。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是以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要求尽可能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培养良好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确实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科学消费观。其次,培育大学生健康的消费文化。

(1)创造条件来扩大大学生消费来源。

消费经济来源是大学生消费文化的重要内涵,是在消费生活中对大学生精神生活及人格发育影响显著的因素。社会如果能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方便的短期工作机会,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较早获得融入社会的能力,而且优化了大学生消费经济来源,增加大学生的经济收入,同时通过劳动获得的金钱也将使其消费价值取向更趋合理。(2)对贫困生的消费生活及消费心理给予更多的关注。大学设立的各种针对贫困生的奖励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对贫困生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都鼓励、引发大学生积极的精神生活,改变着他们的人生。但是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仅仅局限于只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还应当采取各种方式消除贫困生容易产生的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和自立意识,从而真正避免贫困生为掩盖其自卑心理而发生的盲目高消费现象。最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近几年来,高校周围遍布着个体经商户、部分当地村民和居民开设的快餐店,歌舞厅、卡拉OK厅、网吧及各种文化娱乐场所等,可以说应有尽有、价格低廉、方便快捷。这些诱使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到校外去消费。但这却给高校周边环境问题带来一系列问题,有学校周边治安环境问题;一些不法商贩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问题等等。为此,高校应和有关部门联手下大力气对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的清理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违法经营的商贩和录像放映厅、游艺室,消除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同时,在校园规划时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并严格依法管理,使大学校园周边环境真正成为幽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

4.2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所产生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属于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它是大学生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这样,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否合理、健康就不仅对大学生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净化校园的消费环境,同时能正确地引领时代消费观念的潮流,推动社会的和谐有序的发展。下面从各个方面分别的进行论述。

4.2.1对女大学生自身的意义

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合不合理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从本质上看,消费行为是以消费观念为先导的,科学的消费观念能够促进他们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对大学生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调查分析,江西的大学生有69.8%来自农村,而只有6.9%来自大中城市。这充分说明了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占大多数,由于大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们来到城市就读,明显存在着几种不良的消费心理。

①虚荣心理。面对城市里琳琅满目的各种产品,又能够独立支配自己的经。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自己,他们不顾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过度的追求高档的生活用品、衣物和其他耐用品,甚至举借外债来装饰自己,这种“让自己享福,爹妈受

罪”,相互攀比,以牺牲浪费资源为代价的消费是在虚荣心理支配下的不合理消费行为。②攀比心理。虽然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但是由于远离家庭,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间不了解,为了不输给他人,他们明争暗斗,相互攀比,用来维护自己那可怜的面子和尊严。③超前消费心理。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心理上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加上媒体广告的大势宣传和商家的花样翻新的促销活动,他们极易疯狂购物,把一个月生活费一周就用完。这种超前消费,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甚至一些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酿成了悲剧。针对这些不良的消费心理所产生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很有必要加以及时的疏导和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拓宽健康消费的教育内容,增加消费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完整、稳定的教育观念,使他们不受制于群体和外界的压力和影响,自觉调整好消费心态,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养成更加健康的消费态度和更加理性的消费行为习惯,合理消费,更快地适应新环境。2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友爱、和睦的同学关系消费从表面上看是个人的私事,但在本质上是主体用消费资料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社会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消费行为,它就具有互动性,一方面受他人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他人的消费又产生诱导和示范作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处于较小的校园环境之中,其主要关系是同学之间,尤其是室友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同一寝室里的同学日夜生活在一起,各自的消费都较了解,容易产生相互攀比的现象。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消费水平的差异性会有一定的差距。那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盲目地追求高消费、赶时髦心理以及重体面,赶排场的风气潜移默化地给他人造成压力,而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同学看到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演变成嫉妒心理,这会导致同学之间不平等,形成相互猜疑和互相攻击,破坏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平等、互助的关系,甚至会使一些同学产生犯罪行为。37

4.2.2对家庭的意义

大学生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他们要消费却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家庭父母的资助。因此,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能够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对于江西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显得重要。同时,大学生合理的消费是对父母体谅的一种表现,能密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增进长辈与晚辈之间亲情,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1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2营造欢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4.2.3对社会的意义

1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2有利于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结论:

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的多元化。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必然趋于多元化。因此,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选择何种消费方式,持何种消费观念是可自由选择的,但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材,有必要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进行理智的消费行为,从而更好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从大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家庭的传统消费与教育、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多个因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

应该采取的方法和对策将那些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通过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留给我的是久久的思索,面对象牙塔里的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主流是让人欣慰的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健康、积极、多样的主流。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体尚属于合理的消费范围之内,求知成才是消费的主要方向,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主导着其精神文化消费的倾向。故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大学生消费的未来定会更趋向于合理化,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将不仅向时代主流靠拢,而且也会更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

出版社,1792年版:93.

[2]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60.

[3]王宁.消费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6.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中国百科全书?经济学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78.

[6]伊世杰主编:当代消费经济词典[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7.

[7]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6.

[8]【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九州出版社,2003:

[9]【美】德尔I.霍金斯,戴维L.马瑟斯博,罗杰J.贝斯特著.消费者行

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98-106

[10]【法】多米尼克·夏代尔(Dominique Xardel),【印】拉祖(M.S.Raju)著

消费者行为学--概念、应用和案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232

[1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28.

[12]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3.

[13]周中之.消费伦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4.

[14]叶敏,张波等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6

[15]唐赤华,戴克商编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07:21-28

[16]尹世杰蔡德容编著.消费经济学原理(修订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0,86-93

[17]帅勇著.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约·梅·凯恩斯[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

社2001,163

[18]李东进编著.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8.

[19]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159

[20]生态消费理论.https://www.doczj.com/doc/0d6287465.html,/Article/Archive

[21]林晓健.西方消费理论及其制度约束对我国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3,1942

[22]朱国林.消费理论最新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2,62

[23]申静等.大学生消费行为浅析[J].价格与市场,2001,19一20

[24]陈晓文,谈教育经济[J],2003年第十期,5一7

[25]郭奉元.简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J].消费经济.1998:23

[26]卢思锋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3,29

[27]李永华、都庆丰.大学生活奢侈吗?一武汉高校大学生“特殊”消费情况

调查[J].2000年第6期,26一33页

[28]任翔.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1(l),39

[29]徐兰宾曾光敏.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谈高校后勤市场的经营对策[J].赣南

师范学院学报,2002,27

[30]闰缨等.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引导分析[J].昆明大学学报.2004(l),46

[31]姚建平.青年学生不健康消费行为的心理透视[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1(3),35

[32]刘志伟.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及企业营销策略[J].商业研

究.200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