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申论2010年国家副省级

申论2010年国家副省级

申论2010年国家副省级
申论2010年国家副省级

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副省级)真

题解析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这里的“死海”是什么意思。(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00字。

题干分析

该题是一道定义题。这里的死海是海洋污染造成的,所以这个题目的答题内容主要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渤海受到严重污染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简明”指的是语言表述要精练,因为是按点采分,所以要尽可能的搜集信息点并言简意赅的表述出来。避免过多描述性的、修饰性的语言。

参考答案

“死海”是指由于污染加剧和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渤海海域面临物种锐减、赤潮频发等海洋灾害,海洋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海洋生命力无法恢复,渔民失去以此谋生的机会,渤海丧失北部经济社会发展生命线的重要地位。

说明

这份答卷直接对死海的内涵进行详细的罗列,信息点比较全面,相较上份答卷,字数更多,虽然没有上一份凝练,但如此做的好处是,一个关键词的多种表达可以提高契合标准答案的几率。这也是我们考生需要学习的一个技巧。

【赋分说明】

本题答案主要包含: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生物、渔业、渔民的影响。采点赋分,内容8分,表达2分。共10分。

关键词有“海洋污染”、“生物绝迹(物种锐减,)”、“生态破坏”、”影响渔业发展或渔民失业”。一个关键词2分,类似表述即给分。

表达连贯、语言流畅给2分。

2.请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海洋的污染将毁灭鱼儿的家园,但让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题干解析

该题是一道概括加分析题,题干要求考生对“人类不寒而栗的毁灭绝非仅此而已”进行阐释,就是要让考生把海洋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性进行深化,只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清楚这个题目要求我们回答的主要内容是海洋污染的危害性。从形式上说我们既可以写成一段话,也可以分条作答。

题干并没有限制根据哪则材料作答,虽然这句话在材料1,但考生要根据材料1和材料3两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回答的关键是把材料3中濑户内海被污染后产生的严重危害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

1、海洋污染会影响到当地百姓的就业和收入的增加,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2、海洋污染会带来疾病,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此下去会危及人类生存。

3、海洋治理成本高,以污染会加重治理的负担,增加政府的支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海洋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减少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灭绝,给地球造成长远的不可

估量的损失。

说明

答卷2采用分条作答的形式,直观清晰,方便阅卷老师迅速抓取关键词。而且每条表述都很详尽,相较答卷1,内容更充实一些。但关键词是大体一致的。两份答卷为我们展示了相同信息的不同表达方法。总体而言,这是两份优质的案卷。

【赋分说明】

按点赋分,关键词有:1、物种减少,影响收入。2、疾病、健康。3、生态平衡破坏4、经济损失或经济发展。5、毁灭地球或毁灭人类。每条2分。顺序不限。相似表达即给分。

二、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20分)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了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

要求:分析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题干分析

启示题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的对策题。在本题中也即是让我们分析两个案例的教训或经验,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借鉴意义,可以说是对策的变形表达。本题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条理性。可以把两个案例的启示分开进行分析,最后再抓总概括。也可以整合两个案例的启示进行罗列。无论哪种,重点都是尽量的抓取信息点,保证全面性,因为从题干要求“分析全面”可知,本题是按点赋分。

参考答案1

第一,荷兰在“退耕还海”过程中,统筹考虑水道、候鸟、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启示我们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统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保护。同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意,鼓励民间组织积极参与。

第二,“退耕还湖”的案例说明,如果人类一味掠夺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因此,要增强对海洋资源的忧患意识和主动保护意识;要主动反思过度开发与掠夺自然资源、忽略环境保护的行为,勇于承认和及时纠正;要善于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积极预防自然灾害,而不是灾害后的被动应对。

第三,两个案例都说明,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处理好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避免掠夺式开发,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说明

针对荷兰和中国的案例,分别阐述它们带来的启示,针对性更强。答卷采用分总结构,逻辑性强。

参考答案2

1、在提倡“以人为本,改造自然”时,要警醒,人和自然不能对立起来,必要时,人类的利益要为自然的利益让步。

2、要多听取民间的意见,推动绿色环保组织的成长,发动群众的力量,将“环境保护”内化为群众的自觉意识。

3、要注重事前防御。由于人类认识具有有限性,所以改造自然时,行为要谨慎,在技术和方法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宁不可为之。

4、开发过程中人类要不断自省,知错即改。当意识到由于过度开发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时,要敢于承认和及时纠正。

5、要有预见性,有长远的目光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而谋取过度开发。

说明

这份答卷整合两个案例带来的启示,分条作答,方便采点。按照启示从小到大的顺序展现,有层次感。两份答卷的内容大体相同,但呈现形式和语言表述有所不同,通过这两份优质答卷希望考生可以领会和揣摩整合信息和语言表述的技巧和方法。

【赋分说明】内容18分,表达2分。内容按点赋分,关键词有:

1、生态文明或让步自然。(3分)

2、民间意见、环保组织。(4分)

3、事前防御(或科学预防)、环保意识。(4分)

4、知错就改(或纠正、补救)。(3分)

5、可持续发展。(或统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保护)(4分)

顺序不限。相近意思即给分。

表述清晰、语言流畅、逻辑清楚即给2分表达分。

三、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例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题干解析

本题以公文写作形式命题,但考察的重点是报告的内容而非格式,根据报告的性质,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特征、现存问题、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行性。本题的作答依据是材料2,这段材料提供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完整信息,不仅反映问题,而且蕴藏对策。

参考答案

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内容要点)(1分)目前,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诸侯经济造成重复建设和海岸线资源的浪费严重;各地方缺乏大局意识,排污随意、各自为政已造成了经济和环保效益的双损失。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紧迫性和可行性。(2分)

1、要打破该省存在的重复建设和海岸线资源浪费严重的“诸侯经济”等障碍,迫切需要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3分)

2、战略定位符合中央海洋发展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为以海洋、海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这符合胡锦涛总书记“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战略要求。(4分)

3、其成功打造将成为黄河流域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将拉动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4分)

4、半岛蓝色经济区将集中集约用海,增加投资,采用高新技术,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4分)

【赋分说明】

内容18分,表达2分。内容按点赋分,关键词有:

现状和问题部分给2分。意思相近即给分。迫切性和可行性、必要性的每条分值分配如下:

1、打破重复建设、“诸侯经济”等障碍共3分。

2、为以海洋、海港、涉海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共3分。总书记讲话1分

3、经济引擎、隆起带、枢纽、先行区1个关键词1分。

4、高新技术、开发与保护,1个关键词2分。

表述清晰、语言流畅、逻辑清楚即给2分表达分。

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题干解析

海洋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很宽泛的题目,这个题干是一个非常开放式是题干。题干要求我们自选角度,我们可以写海洋的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谈海洋保护与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论述海洋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比如可以根据材料里面的规划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话,以及最后一段材料关于海岛的案例,可以确定“统筹保护开发,打造蓝色经济”的论点。

题干中要求思想深刻,怎么才能做到思想深刻?要么是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要么能够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看问题,要么加强文章的说理部分,将具体问题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与深度。比如本题可以联系: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两型社会等等。

参考范文1

解决海洋问题应重视民间的力量

——从为鸟让地谈起

去年,荷兰内阁批准一项“退耕还海”方案,让几十户农民迁出100多年前围海造田得来的家园,让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平方公里“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这项“退耕还海”计划是对西斯海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补偿”。荷兰政府的做法赢得了普遍的赞赏,即便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今天,为了动物的生存让人迁徙也是非常罕见的。荷兰政府为什么这么自觉,考虑问题如此周全?这和环保组织锲而不舍的抗争是分不开的。

透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在海洋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上不同力量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作为靠海吃海的个人和企业来说,当然是希望海洋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到大限度的挖掘。以这个事件为例,参与西斯海尔德水道疏浚工程的企业和能在这个水道中获利的企业,它们肯定是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开通水道的。至于水道的开通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它们往往是视而不见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退耕还海的计划的实施才需要环保组织的争取和斗争。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环保组织往往站在个人和企业的对立面。一些个人和企业往往只关注自身的、当前的利益,而环保组织关注的往往是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个人和企业考虑问题的时候是利益先行,环保组织考虑问题往往是道义优先。他们各自不同立场决定了他们看问题必然存在冲突。在这个冲突中,环保组织往往处于弱势,一方面是因为环保组织往往缺乏经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比起企业来环保组织往往显得更加松散。环保组织除了有一张嘴,一支笔之外,其它的资源并不多,争取政府的支持成为能否角逐成功的关键。

在包括海洋的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政府是第三方。企业和有利可图的个人偏重于对海洋的开发,甚至只想开发不想保护。环保组织则相反,他们很多人只谈保护,不谈开发。作为政府来说,对海洋的开发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就业等民生问题,海洋的保护则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利益。政府既不可能完全站在企业的一边,也不可能只管环境不管经济,它需要做的是协调这当中的种种矛盾和关系。荷兰政府以农田换水道的做法就是很好的地协调了这些的关系。

荷兰的例子让我们感到很汗颜。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和企业站在一起,忽略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我国所属海域的鱼类大量减少,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等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

此外我国的民间环保组织力量薄弱和发展不足亦是有目共睹,这些力量的结构性失调成为我国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希望荷兰的为鸟让地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是严肃、认证、深入细致的思考,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件趣闻。我们要通过这个事件看到我们与国外的差距,端正政府对待海洋问题的态度,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大力的扶持民间组织的发展,从而使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之间在对待海洋的问题上保持良性的互动。(1100)

参考范文2

范文“争”还是“让”

——论对待海洋的态度

“与海争地还让路,向山要粮山听遣”,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某地大搞围海造田时的口号。这个口号是多么的豪迈,多么的坚定,多么的不容置疑!就是在这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的号召下,上万士兵和大学生用了四年时间开垦出了10多万平方公里的军垦农场。但是好景不长,在7年之后的一场台风不仅吞噬了这片土地,还吞噬了创造和耕耘它的人的生命。

通过这个悲壮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面对海洋,仅仅是有“争”的精神是不行的,还应该有“让”的态度。对待包括海洋在内的自然,我们首先应该有一种敬畏感。人类只是自然的一员,是被创造者,是自然规律的服从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尽管历史上有如此惨痛的教训,但是今天的围海造田的事件却不比上个世纪少。是什么让人如此胆大妄为,一个是由于人类太健忘,另一个是我们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很强大,已经今非昔比了。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的自信心在不停的地膨胀,对自然的敬畏感在日趋减少甚至消失。但是我们很少注意到,以我们现在对的技术和力量,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渺小。以日本为例,作为科技在各方面都非常领先的发达国家,为了治理一个污染了10年的小小的濑户内海,用了整整30多年的时间。这30年日本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牺牲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只知道“争”不懂得尊敬和谦让是野蛮和鲁莽的,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面对海洋的时候我们只能远观,只能望洋兴叹呢?历史上的“争”失败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争”的精神,摆出一副“与海无争”的逍遥态度呢?如果谁这样认为他就是在对人类发展可能性的否认,是一种消极厌世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态度。人类社会要发展,必然要和海洋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出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有“争”的精神。不过这里的“争”不是去争谁对海洋掠夺得快,掠夺得多,我们应该去争取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应该去争取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开发的海洋发展模式。“争”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我们奋发向前的动力,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争”的精神,调整“争”的内容和方法,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方式去“争”。

在面对海洋的问题上,“让”与“争”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让”是为了“争”得更多,这真是老子所言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争”是为了给让创造条件,只有“争”得了才有让的空间和资本。以荷兰为例,这个围海造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的国家可谓是与海“争”得最多的国家。但是他们的“争”不仅没有造成家毁人亡的惨剧,而且还通过适度的退耕还海维护了海洋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荷兰之所以能够退耕还海恰恰是因为他们有了围海造田这个争的基础。

面对海洋我们是该“让”还是该“争”这是个问题,需要我们以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握好让与争的辩证关系,从而达到“争”与“让”的高度统一。

【评分标准】

本题40分,按档给分。

一类文:(33-40),坚持海洋既要开发、又要保护,并且能选择新颖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观点鲜明;能恰当联系实际,说理充分;条理清楚,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二类文:(24-32),坚持海洋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观点比较鲜明;说理比较充分,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流畅。

三类文:(15-23),扣题,观点不够明确,没有突出要对海洋加强保护、合理开发的核

心观点。结构不合理或不完整(叙述过多,论证不足,论证逻辑不清),语言不流畅;文章内容与材料有关,与“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关联不尽合理,表达比较清楚,结构基本合理,语言比较通顺。

四类文:(0-14),文章与材料有关,但没有整体关照“开发和保护”,只是片面谈保护或者开发,立场错误;完全跑题;体裁错误;大段抄材料;思路混乱;结构严重不完整;语言表达差。

无标题,扣2分;标题无“家底”,扣2分;不足800字,扣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