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与历史的取舍及其得失_约翰_E_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述评_赵建

逻辑与历史的取舍及其得失_约翰_E_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述评_赵建

逻辑与历史的取舍及其得失_约翰_E_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述评_赵建
逻辑与历史的取舍及其得失_约翰_E_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述评_赵建

2006年第1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06 (总第173期)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General Serial No.173逻辑与历史的取舍及其得失

X

)))约翰#E#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述评

赵建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约翰#E#罗默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表述马克思关于剥削和阶级的理论,提出了他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设想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他公开否定了马克思的劳

动价值论,力图通过阐述非劳动价值论的阶级和剥削理论,建构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这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虽然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却淡化其逻

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罗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式颇为独特,引人深思。

关键词:约翰#E#罗默;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剥削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2/0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06)01-0079-08

一、问题的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学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问题,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经常探讨的问题。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持续演进的现实检验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经济学精致完美的形式对比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称是辩证思维的逻辑体系。两个方面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提出了挑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仅是一个信念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不仅仅是将其原理应用于新的形势。

经验上证实,逻辑上自恰,这是实证主义的科学原则,也是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教授、西方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翰#E #罗默(John E.Roemer),擅长用数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他出于改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表述形式的直接用意,想要赋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同等的逻辑力量。

X收稿日期:2005-09-06

作者简介:赵建(1963-),男,湖南双峰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自从1977年I#斯蒂德曼发表5按照斯拉法方法研究马克思6以来,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接受了这样的判断:对于说明剥削、价格和利润等资本主义经济现象来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乃至剩余价值学说,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不必要的,因此,只有放弃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才有利于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当中其他尚属正确的观点。约翰#E#罗默也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关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学说是错误的;马克思经济学当中有保留价值的观点,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不平等的论述。

不过,和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完全拒斥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所不同的是,罗默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且认为阶级和剥削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这样一来,罗默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作任务,就是阐述非劳动价值论的阶级和剥削理论,进而构建起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二、可去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在5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6一书1中,罗默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抨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理论和现实中体现出的效率上的优势,使人无法再坚持说它是效率低下的。因此,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公正性的论证,探索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与相关的伦理思想之间的联系,从道德角度向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的正当性提出挑战。

那么,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道德上是不公正的呢?罗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它存在剥削。因此,系统的讨论要从对剥削的认识谈起。

罗默指出,/剥削0一词在英文中有两个含义:利用某物;不公正地利用某人。显然,马克思主义采用了后一种含义,认为剥削是一种存在于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但是,罗默认为,对剥削根源的揭示不必像马克思那样,通过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以及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来阐明,而是直接通过标准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模型就可以做到。

罗默分析的步骤一般来说是这样:第一步,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模型重新表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的技术性定义;第二步,在去掉前面模型中包含的劳动价值论成分的基础上说明剥削和阶级的真正起源;第三步,总结/阶级)财富对应原理0和/阶级)剥削对应原理0(即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并淡化剥削分析本身的理论意义;第四步,结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说明剥削的各种具体形式;最后,在财产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罗默把自己的模型称为/思想实验0。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论证过程。

思想实验1:假定一个由1000人组成的社会,其中只存在一种商品)))玉米,生产玉米要投入劳动和玉米种子。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拥有同样的技能和知识,每人每周消费1单位玉米,不多也不少。此外,每个成员都要求再生产出他一开始就拥有的玉米种子。假定整个社会初始的有形资本为500单位玉米储备,再假定有两种生产玉米的方式)))农场技术和工厂技术:

农场:3天劳动+0单位玉米种子)))1单位玉米

工厂:1天劳动+1单位玉米种子)))2单位玉米

于是,如果在两种生产方式之间转换无需成本的话,那么均衡解是每一成员总共工作2天:1/2

1关于剥削和阶级理论,罗默还有其他著作,但内容大同小异。5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6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是罗默著作中比较新和比较通俗的一本。本文有关罗默思想的转述,若无特别说明,均引自此书。

天在工厂,11/2天在农场。就是说,用1/2天和1/2单位玉米种子在工厂劳动,生产1单位玉米,其中1/2用于消费,1/2补偿玉米种子储备;个人消费所缺的1/2单位玉米则用11/2天在农场劳动生产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得到的均衡对该社会来说是自给自足的,而这一社会再生产自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social necessary labor time),就是生产一定数量玉米以及再生产所耗费的玉米种子所需的劳动总量,同时,从数量上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为在全体成员所需玉米消费总量中所包含的劳动。[1](P16-19)

思想实验2:如果存在劳动市场,并且假定750人(H)雇佣劳动,250人(S)出卖劳动,其他不变,那么,情况会发生如下改变:出卖劳动的人首先在工厂用完自己的玉米种子,然后受雇使用那些雇佣劳动者的玉米种子,均衡的工资率是3天劳动1单位玉米,或每天1/3单位玉米实际工资。这样,1个劳动出卖者通过付出11/2天在工厂的劳动,能够用完3个雇主的有形资本,并挣得总数恰好为1/2单位玉米的工资。那些雇人在工厂工作的人则收取了1单位玉米产品,其中1/2用于补偿种子储备,还要支付受雇者1/6单位的工资,而满足自己消费所缺的2/3单位玉米只能靠自己去农场劳动2天生产出来。与自给自足的情况(思想实验1)相比,每个人现在还是一共要工作2天,再生产所需1/2单位玉米种子储备,消费1单位玉米产品。尽管在两种均衡下(即两个思想实验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恰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且,不管怎么分工,最终获得的收成也是一样的,但是,人群中出现了专门的工厂工作或农场工作这样的劳动分,也出现了雇佣劳动的人和出卖劳动的人这样的阶级结构。[1](P20-23)

通过以上分析,罗默得出了剥削的技术性定义:在既定经济中,如果某些成员必须从事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才能挣得他们所需的消费品集,而其他人以少于社会必要时间的劳动就能挣得他们的消费品集,就可以说剥削将会存在。[1](P23)以上完成了全部论证的第一步。可见,思想实验1与思想实验2的区别在于后者出现了社会分工、雇佣劳动和剥削。

思想实验3:假如这个社会对有形资本(玉米储备)的分配一开始并不是平均的,10个富人每人拥有50单位玉米种子,另外990人则没有,那么,在既定的消费、技术、可使用的资本和劳动总量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仍是不变的,所不同的是每个富人都雇佣工人使用其有形资本,支付每天1/3单位玉米的工资。这样,在市场出清或均衡时,会存在三个阶级:资本家)))他们不从事劳动而只雇佣他人劳动、可获得利润并可以积累;工人)))他们为资本家工作并挣得维持生存的工资;农民)))他们不为资本家工作但获得维持生存的付给自己的工资。结论是:剥削的产生是由于对有形资本的所有权,准确地说,是有形资本所有权的不平等分配。在这里,资本一定是相对稀缺的,所以,当资本(无论是过去生产出来的还是一种被据为己有的自然资源)成为私有财产并以不平等的方式进行分配时,分化和剥削就会通过市场过程实现。[1](P28)换句话说,技术性的剥削是一种出现于竞争的市场模型中的现象,而非欺诈或(包括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过剩人口造成的)社会强制的结果。

思想实验4:继续假定:有两个人,亚当和卡尔,一开始都拥有1/2单位玉米储备,采用和上面相同的生产技术。第一周,卡尔先在工厂劳动1/2天,利用种子生产1单位玉米,然后在农场劳动11/2天生产1/2单位玉米,所有收成(共11/2单位玉米)正好满足其消费和保留种子储备的需要。亚当则先在工厂劳动1/2天,但在农场更加勤奋地劳动了41/2天,共收获21/2单位玉米,在消费1单位玉米之后,还有1单位玉米可以积累。第二周,卡尔用自己的种子储备先在工厂劳动1/2天,然后没有去农场劳动,而是向亚当借用或租用了11/2单位玉米种子并在工厂将其用完。这样,卡尔还是劳动2天,一共生产出4单位玉米,他消费其中1单位,留下1/2单位玉米作种子,其余21/2单位玉米还给亚当。与此同时,亚当不工作,却按66.6%的利率收取玉米产品。往后各周,这种安

排可以永远继续下去。在这种格局中,卡尔没有不满意,因为他的付出和所得与以往一样。但是,假如外力强行禁止二人之间的租借交易,必然有人会受损。所以,尽管有人不劳而获,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是改善社会福利的做法。

以上完成全部论证的第二步。可见,由于资本的初始分配不同,剥削和阶级通过劳动市场出现了。而且,通过思想实验4去掉存在劳动市场的假定,我们发现可以不用劳动价值论来说明剥削和阶级。

思想实验5:假定存在劳动市场,资本的初始分配不同,并且社会成员可以从事以下三种活动之一:(1)用自己的资本自己劳动生产产品;(2)雇人劳动并付工资运用自己的资本来生产产品;(3)接受现行工资出卖劳动力生产产品。每个人基本的目标是满足生存需求。这样,这个社会可再生产的均衡,是在一定资本数量和劳动数量的约束下,使用最少劳动去获取最大效用时,确定一个价格,它既使得产品市场出清,又使得劳动市场出清。结果,所生产的产品总量必须满足所有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劳动的总供给必须等于对劳动的总需求,所使用的资本必须足够用于投入生产。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每一成员都面临约束而采取最大化行为,过程结束以后,便有不同的阶级出现。总之,在初始资本分配不同的情况下,每一个体采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必然是将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通过以上分析,罗默得出两条原理:

原理1阶级)财富对应:一个人的资本越多,他在阶级等级中的地位就/越高0。[1](P86)

原理2阶级)剥削对应:那些通过将自己置身于雇人劳动的阶级实现最优化的人是剥削者,而那些通过出卖劳动实现最优化的人是被剥削者。[1](P91,93)

而剥削的一般性定义是:如果一个成员在经济活动中花费的劳动多于包含在他能用其收入购买的任何商品集中的劳动,也就是说,如果他预算内的商品集所包含的劳动少于他花费的劳动,他就受到剥削。[1](P93)

在这里,罗默插入了一段议论。他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对马克思主义来说是重要的,因为它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助产婆,是以激进方式改变财产关系的工具。通常,人们认为导致阶级斗争的理由有三条:一是反对贫富差别,二是反对剥削,三是反对统治或强制。但是,由于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存在,工人由于受剥削而反抗资本家是不大可能的,至多是为了改善工作条件。另外,如果实现社会主义斗争的成本高于预期的社会主义收益的话,阶级斗争也开展不起来。由此,罗默认为,无论从道德研究还是从实证研究来看,技术性的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剥削,对于我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似乎都是一个不必要的附属物。[1](P99)他主张,马克思主义者的注意力要集中到资本的不平等分配上来。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之处不是关注劳动交换制度本身,而是关注作为其基础的财产关系)))生产资料的不平等的私有权。所以,罗默主张要超越传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劳动市场对于理解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无关紧要的,仅有资本市场就足以产生阶级和剥削,所不同的只是借入资本代替了出卖劳动,借出资本代替了雇佣劳动,利润表现为利息。资本市场与劳动市场具有同构性。甚至,在完善的竞争制度下,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都是无关紧要的。[1] (P106-107)罗默由此认为,从经济意义上讲,剥削是一个可以在逻辑上先于阶级而思考的概念。[1] (P114)剥削存在的决定因素是财产的初始分配,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是生产资料私有权制度,正是这种制度允许财产分配被积累为代代相传的巨大的不平等。对资本主义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对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维持。对社会主义者来说,如果财产关系是那些丑恶的基本根源,那无论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政策指的是什么,剥削都是它所要求的。[1](P118-119)

在另一处,罗默指出,剥削与否不是评判道德与否的合适的统计量。如果人们真正关注的东西是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那剥削就是一个误导的标志,似乎没有必要去关注对剥削的技术意义上的衡

量,即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剥削。作为对于不平等的一般统计量,剩余价值这一研究剥削的方法是不成功的。[1](P145)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均衡价格理论是不成功的。以对劳动消耗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较为基础的剥削理论也是不成功的。[1](P145)

以上完成全部论证的第三步。可见,资本不平等分配+个人在市场中的最大化行为=剥削和阶级。并且,剥削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并不是首要问题。

接下来,罗默这样表述他所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生产关系是经济权利的关系。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们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是适应技术发展水平的结果。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与任何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伴随的,社会可能会存在一种或几种可行的相互竞争的经济结构。并且,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相似,自然选择/偏爱0既定环境中最适于生存的变种)))相互竞争的经济结构对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适者生存。上层建筑是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它们加强了经济结构的力量。

根据上述历史唯物主义,罗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财产权是渐次社会化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描述,伴随生产力发展,财产权利的演进是必然的。财产权利的演进发生在各种财产权渐次被废除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每一次革命都只是废除了那种与其特有的剥削形式相联系的财产权。[1](P152)所有财产权的范围在缩小。[1](P139)他认为,这是从效率观点所作的判断。从道德上看,则是财产权愈益平等化。

罗默认为,上述观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与每一种经济结构及其所接受的财产形式相关的,是独特类型的不平等。[1](P140)根据剥削的财产关系定义,如果一个人在与平等的生产资料初始所有权相联系的产品分配中的境况比他在现实中的产品分配中的境况更好,那他就受到了剥削。[1](P146-147)罗默依次分析了资本主义剥削:因可转让资本的分配不公平而导致的福利损失[1](P145);封建剥削:因对劳动的财产权的不公平分配而导致的福利损失[1](P150);社会主义剥削:因不同的技能和地位而导致的福利损失。[1](P154)

罗默还议论道:分配制度演进的方向是收入的社会化;改变财产关系虽然会导致微观上抑制生产的影响,但它能产生更具有重要意义的宏观上的增长效果;现实中社会主义的主要问题是无效率,而不是不公正。他提出批评说,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宣扬机会平等和按业绩付酬,但其中基于地位的剥削甚于资本剥削;可引入市场机制以削弱地位剥削。另外,就像消灭财产权不需要消灭物质性生产要素一样,社会主义暂时保留的技能剥削可以加以调节,而消灭对技能的私有权是取消其不同报酬。

引人注目的是,在这里,罗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社会必要剥削概念:与旧的剥削形式相比,暂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形式。社会必要剥削可分静态的必要剥削)))撤出一种体制加入另一体制时就立即感受到的福利,动态的必要剥削)))撤出一种体制加入另一体制时暂时没有感受到而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感受到的福利。但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如果剥削是社会必要的,那就存在反对消灭它的理由。[1](P160)换句话说,只有当经济结构转变时,财产形式的废除才具有典型意义。

以上完成全部论证的第四步。可见,伴随财产关系的改变,剥削的具体形式也在发生改变,但阶级与财产、阶级与剥削的对应关系始终没有改变。

在提出对未来社会经济结构的设想之前,罗默大致叙述了三种社会哲学:1.占有无主财产但未损害他人就可以视为公正,因此要尊重个人的首创;2.最大化最小基本善)))对社会中的弱者予以补偿;3.联合所有制)))对外部财产的公共所有权和对于内部财产的个人所有权。

在作了适当评价之后,罗默再次借助模型推论出理想的经济结构的效用可能性集合:1.帕累托最优作为分配机制的法则)))替代机制无法使任何成员享有更大效用;2.土地单调性)))增加土

地存量但不改变福利分配;3.技术单调性)))改进生产技术但不改变福利分配;4.有限的自我所有制)))允许强者多劳多得但不与弱者拉开过大差距;5.保护弱者)))在社会福利扩大时使弱者可以分享。最后的结论是:维持对应于成员之间效用可能性边界上处于效用空间内45b线上的某一点。罗默就此认为,就是公有制也要保护相应的财产权。依据他的推论,对外部财产的公共所有制将战胜对内部财产的私有制,结果是一种福利平等主义。

至此,罗默的论证全部结束。

三、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特征

在上述罗默的思想中,有一些东西是新颖的和独特的。比如,他认为劳动力不是惟一具有可剥削性的生产要素,因为人们可以采用任何商品作为价值尺度,在一定数量关系和投入产出比的条件下说明商品的相对价格以及利润等。这完全可以证明一个超越以劳动耗费衡量的广义的商品剥削定义,而剥削率可以被看作是对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的衡量。又比如,他提出社会必要剥削概念,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意义上,主张历史地看待剥削。再比如,他把个人所有制界定为个人对所拥有的劳动技能和其他能力的所有权,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家不仅在短期内无法消除劳动者这方面的差异,而且要保护这种类型的财产所有权以激励人们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针对当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不同程度地扩大私有产权的趋势,罗默认为,这必然引起社会财富、阶级和福利差距的出现。他的建议是,就像资本主义收入不能封建化一样,社会主义收入不能资本化。1

对罗默的剥削和阶级理论,人们可以提出以下评论。第一,相比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直接用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来说明收入差异的论证方式来说,罗默的论证方式是/迂回的0和/误导的0。第二,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有确切含义的,而罗默混淆了作为商品交换价值基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体现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前者是社会再生产的条件,而后者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第三,罗默把商品交换中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价值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转移,与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实际占有混淆了,事实上前一种是价值的让渡,后一种是非交易的直接攫取。就是说,罗默已经完全修改了马克思的剥削概念。第四,罗默认为商品经济必然出现贫富分化。这一点倒是符合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价值规律自发起作用时造成既定生产方式解体的结果。但是,罗默重视的是资本的初始分配的数量差异,几乎不提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样的本质差别的重要历史事实。第五,罗默认为劳动者有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这一点不符合历史事实和唯物史观)))阶级和剥削的出现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试想,在就业压力下,连生存都成问题,劳动者个人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第六,罗默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有关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的关系的观点变得清晰和明白)))分配关系不过是生产关系的另一面,但是仅此而已。第七,罗默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也就颠覆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再说马克思本来并不是要从道德上谴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罗默得出的几个基本结论马克思早有论述,并且几乎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比如,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具有解体作用,并以原始社会氏族之间的交换反过来影响氏族内部的公有制,以及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商业运动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特别是农业与手工业的联系等为例。再比如,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伴随资本积

1在另一著作5社会主义的未来6中,罗默提出了/息票经济(a coupon economy)0式的市场社会主义。

累,平等的商品所有权会转变为不平等的对剩余价值的实际占有权。

严格地说,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仅仅看作是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是对它的误解。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目的在于揭示它的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在论及剩余价值源泉时,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剥削,并且用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的比率来说明资本主义剥削的程度。实际上,马克思认为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剥削是所有阶级社会的共性,而其一般根源是剥削者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也就是私有制。[3](P244)资本主义剥削的特点,在于它掩盖在劳动力买卖平等交换的现象之下。但是,剥削并没有违反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恰恰相反,它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运动的必然结果。在这一点上,并不是资本家个人主观努力有什么作用,而是社会发展在资本主义阶段的自然历史形式。再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角度来看,雇佣工人遭受剥削也并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原因,消除资本主义剥削也不是社会主义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是它高度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存在制度性的剥削是这种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一种体现。就人类最终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摆脱自然约束和人为约束的趋势而言,剥削、阶级和资本主义一样,都是历史现象。

现在,罗默重新表述了马克思的上述观点,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除了突出地强调财产所有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外,其主要的、有意识的成果是否定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它不仅在说明相对价格现象上是错误的,在说明剥削和阶级现象上也是多余的和误导的。这样看来,除了一套均衡分析的话语而外,罗默对马克思已有的思想发展不足却否定有余。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迎合当代知识界对新古典经济学模式的偏爱,他不惜抛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

那么,劳动价值论真是多余或误导的吗?或许,人们可以这样来思考问题:马克思在写作5资本论6时,有多种现成的价值论可以选择,但为什么他却坚持劳动价值论并用辩证法将其完善呢?推测起来,可能有四个理由:其一,劳动价值论适合用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其二,劳动价值论是当时在马克思看来是最为先进的;其三,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唯物史观相一致;其四,劳动价值论可以用来达到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目的。在这四点当中,最有说服力的是第三点: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一脉相承。马克思是在5莱茵报6当记者时开始思考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经过怀疑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而转向考察市民社会,得到了确定的唯物史观。在所参与的工人运动暂告失败的间歇里,他退回书斋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其研究的结果主要就是5资本论6。早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马克思就认为私有财产和资本乃至资本家都是劳动异化的产物。在5雇佣劳动与资本6的演讲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剩余劳动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中,他认为社会须臾不能离开生产劳动,这是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实。就其研究方法(包括叙述方法)而言,马克思认为那就是辩证法,只不过不像黑格尔的辩证法那样是头脚倒立的)))认为历史是逻辑在时空中的展现,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发现客观规律;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历史与逻辑的一致0。在5资本论6中,人们到处可以看到这一点。比如,在5资本论6开篇的起点,马克思既不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也不是假想一个鲁滨孙所在的孤岛,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存在的现象)))商品出发。又如,马克思指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论及商品交换的等同性,但他没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因为各种劳动的共性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充分展现出来。比如,商品的价值形式,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开始,经过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再到货币形式。商品交换的过程就是货币形成的过程,或者说,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再如,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协作开始,经过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有科学的发明和应用,又包含对技术进步的资本主义利用。一系列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过程处处反映了历史的演进。当然,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也不是机械地精确对应的。比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既有内在的逻辑联结,又有表面的相互关系。就是说,有的经济范畴并不与历史亦步亦趋,仅仅

在产业资本占据了统治地位以后,才将历史上较早出现的范畴纳入自身的逻辑体系作为内在的环节。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其整个体系中不是单纯的统计意义上的工具集,而是分析社会经济关系的方法论。试想,如果马克思不进行劳动价值论的分析,相对价格乃至利润或许能够说明,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经济关系也就同时被掩盖了。马克思生前仅亲自校对出版了5资本论6第一卷,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花了大量时间去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来说,这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它也部分说明了5资本论6为什么具有坚韧强劲的逻辑力量。马克思的研究是在历史中求证,决不是因某种冲动而凭空想象,也不是为了逻辑的单纯和一致而精巧构思。特别是,就剥削问题而言,马克思十分注意区别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剥削的不同特点,这已充分说明了马克思超强的历史感。相对于谴责资本主义的不公正性而言,马克思更多的是指证其历史局限性。

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曾对罗默的剥削和阶级理论提出批评,认为他滥用最大化假设,忽视现实中存在的社会强制;过于重视资本的初始分配,忽视了资本家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他们甚至认为,罗默将结论建立在无时间和非历史的模型上,必然导致对问题的误解[2](P97);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模式推演,用数学的形式主义代替社会因素,是一种/分析癖0,等等。[4](P223)马克思的剥削和阶级理论远比罗默的丰富,这一点连罗默本人也是承认的。[1](P194)问题是,如何继承和弘扬马克思所开创的事业。一般地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好的办法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但是,这一原则具体落实起来却很不容易。像罗默,他保留了对私有制的批判,坚持了公有制的理想,但是却放弃了劳动价值论。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没有别的路径了吗?罗默的苦衷也许是:在总体上、名义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在结构上、细节上重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追求逻辑自恰,诉诸数理方法,谋求与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相容。应该说,这样的用意是好的。但是,是不是走错了大方向,为了逻辑而阉割掉历史、用了数学而忽略了辩证思维呢?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理论研究中经常面临或是全面但有缺陷,或是无缺陷但很片面的状况,左右为难无法取舍。就其认识论上的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书斋论道,脱离实践。相形之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契机就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比如,罗默在其提出的理想经济结构中,建议把对物质资本的公共所有权与对劳动能力或人力资本的个人所有权结合起来,在福利分配中既不要挫伤强者的积极性,又要对弱者加以保护等等,被认为是市场机制与公有制相结合的重要原则。而在邓小平理论中,/发展是硬道理0,/效率优先,兼顾公平0,/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0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0;合理拉开分配差距,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最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以及最近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0等,则都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思想路线。

参考文献:

[1]约翰#E#罗默.在自由中丧失)))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罗伯特#韦尔,凯#丹尼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叶颖玫] (英文摘要下转第102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

[J].经济研究,2003,(8).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开放中的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4,(4).

[8]刘国光.关于当前经济形势[J].经济学动态,2003,(12).

[9]吴敬琏.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人民论坛,2004,(1).

[10]李建伟,米建国.当前我国投资增长的主要特征、原因及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4,(3).

[1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2]HASHE N,M.PESARAN,YONGCHEOL.Structural Analysis of Vector Error Correctin Models wi th Exogenous I(1)Var-i

able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7,(2).

[责任编辑:叶颖玫] Dynamic A nalyses of the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on Prices

QIAN Zheng-ming,GUO Peng-hui,LI Zhi

Abstract: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factors in price fluctuations in curren t economic operations and thei r related prob-lems in China.It proposes that i t is possible to analyze quantitatively the dynamic impact of major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on prices by creating the VAR model and i ts Impulse Response Functi on(IRF)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VD).T he results show that each economic variable influences the price in its own way,and that there exists a lagged effect to some degree.It is sugges t-ed that various regulatory measures be taken in different periods to maintain price stability and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 ment.

Key words:Macroeconomic operation,Price fluctnating,VAR model,IRF,VD

(上接第86页)

Gains and Losses of Logic and Hostory:A Review of Roemer.s Marxist Economic Philosophy

ZHAO Jian

Abstract:J.E.Roemer reworded Marx.s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by drawing on neo-classical models of economics, developed his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 tation and class,and proposed an ideal socio-economic structure.He frankly refu ted Marx. s labor theory of value,tried showing the logic between exploitation and class without appealing to labor theory of value,and theo-rized a new M arxist economic philosophy.As an analytical economist,he emphasize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format of Marxist e-conomics and de-emphasized its characteristic of consistence between log ic and history.How J.E.Roemer adhered to and deve-l oped Marx i st economics is quite particular and worthy of serious considerations.

Key words:J.E.Roemer,Western M arxist economics,theory of exploi tation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 题及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d5908927.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院、系:年级:专业:

答案: 福建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修) 考试时间:2004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1.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答:对。(2分) 生产力是在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社会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形成和运动虽然离不开人的精神因素,但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运动变化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既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又成为后人进行实践的既定前提。因此,人们无法自由地选择生产力。(2分)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错。(2分) 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从辩证矛盾的含义可以看出,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2分) 3.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对。(2分)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它也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根据。(2分)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分)任何运动都有它的物质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没有的。(2分)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物质从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由外部力量的推动而引起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唯心主义则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2分)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库答案

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C 4、C 5、C 6、C 7、D 8、C 9、C 10、B 二、多选题 1、ABC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 6、ACD 7、CD 8、CDE 9、CE 10、ABCDE 三、名词解释 1、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 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2、理性认识:(1)使认得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 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关系和整体的认识。(2)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3)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社会进步:是对社会进步发展的总概括,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本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社会基本领域的变化和变革。 四、判断说明: 1、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形式。 答:(1)此命题是错误的 (2)社会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看,可以区分为社会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水平的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态则是高水 平的社会意识 (3)只有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才是社会意识形态。

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答:(1)错误 (2)这是正确的前提发引了错误的结论 (3)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它能指导实践、改造客观对象 (4)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即真理”是实用主义真理观 五、简答题 1、简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其辩证关系。 (1)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 条件的状况等等。 (2)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成果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 面: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改造方面。 (3)二者关系: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一定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b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物质 文明的正确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2、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 大多数,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和社会集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题

第二章 1.怎样理解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怎样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3.社会实践有哪些基本特点和基本方式? 答: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历史性。 基本方式:第一,社会实践是客观物质活动;第二,社会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4.为什么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 答:第一,劳动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第二,实践是人类特殊本质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5.劳动在意识形态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第二劳动促使思维外壳——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脑。 第二,第四,劳动为意思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提高意识反映的能力。 6.意识本质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影响。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7.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条件? 答:??? 作用:一是意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二是意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8.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答: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关于物质世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做到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3、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 A、哲学是世界观的基础 B、哲学是世界观的表现 C、哲学就是世界观 D、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杰出人物是 A、专指无产阶级政治家和思想家 B、专指被压迫阶级的政治领袖 C、对历史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人物 D、专指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5、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6、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A、社会革命 B、社会改革 C、科学发展 D、教育普及 【】7、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标准 D、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8、下列选项中,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是 A、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监听则明,偏信则暗 【】9、把感觉经验当成世界的本源,这是的观点。 A、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根本的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分析与综合 C .归纳与演绎 D.历史与逻辑的方法 17.从( )上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A.创造者 B.继承者 C.主要内容 D.阶级属性 18.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 19.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 20.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 )的统一。 A.科学性与革命性 B.世界观与方法论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政治与经济 2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通俗哲学》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从客观的物质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2、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 A、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B、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5、某先生病了,家人给他端来香蕉和苹果,他却说,医生让他吃“水果”,不是吃这些。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夸大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 C、忽视了共性与个性的转化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6、“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之所以是错误的,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违背了发展的观点 C、违背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7、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 宿命论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2.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科学技术 B 生产力 C 经济基础 D 阶级斗争状况 3.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 如何进行产品的分配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4.“时势造英雄”这一命题属于() A 历史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 自然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 5.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献出自己的血清,用于其他治疗,这说明,人的价值() A 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 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 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 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基本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昼夜交替 B 寒来暑往 C 摩擦生热 D 电闪雷鸣 11.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一度在世界各国生产、使用,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后来在使用中发现DDT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人们的认识() A 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 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D 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12.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唯物辩证法。 A 高于 B 扬弃了 C 丰富了 D 代替了 1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看到事物发展的直线性 B否定了事物发展是曲折性与直线性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