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考点1】引言

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其顾客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只是其正统称谓而已。

现在两种公共政策的方法,每一种均有其自身的关注点和所强调的侧重点。第一种被称为“政策分析”;第二种是“政治性的公共政策”。政策分析通过较抽象的统计资料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问题。政治性公共政策论者更感兴趣的是公共政策的结果,成效,决定特殊事件的政治上的相互作用和政策领域而不是统计方法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都意味着,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不满并已经失去了耐心,不论对数字还是对结果的关注都被归结为对过程的关注。我们或许可以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独立的典范,并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相竞争,也可以认为是一套适用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模式的批评在于更多的运用经验性方法支持甚至取代决策,而不是更多的探讨基础性问题。管理主义模式运用经验主义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好处,但是他们理论则完全是经济学的——并通常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公共政策。

【考点2】政策分析和政治性的公共政策学派之间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帕特和斯普林格认为:“政策研究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信息来推进公共政策过程。那些从技术上看来充分有用的信息制作技能则位于政策研究过程的核心地位而无论使用何种特殊的方法论。”这个定义强调所使用的方法。

奎德也是如此定义的,他将该领域定义为:

为了对社会技术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种应用性的研究正得以实施。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该方法试图将现代科学和技术引入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对可行的行动方法进行政策分析,以获得有关运用效果和执行效果的信息并整理相关证据。奎德在政府研究领域方面运用传统的方法也是科学和统计学。在运用这些程序要求甚至做出决策时,关键在于技术和科学。

林恩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特点

林恩,所采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并且强调政治上的相互作用,而政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的定义中。公共政策可以被描述为不同个体所构成的分散过

程的产出,这些个体在一个正式组织占主导地位的小群体中相互作用。这些组织由在一个由政治制度,各种规定和措施组成的体系中运行,他们处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之下。

此定义的关键特征是:第一,公共政策是政府的“输出信号”即产出,此定义避免了某些问题,不去规定更确切的意思或指明特殊环境下的特别的产出类型。第二,此过程被描述成分散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让人难以捉摸的过程。除了通过政府内部的政治过程,没有人知道政策从何处产生的,政府中的官僚制组织与外部利益集团或政治官员一样都是政治的行动者。第三,林恩更确切地表达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它受到组织机构,利益集团的限制,甚至会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考点3】从公共行政,政治学或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来描述公共政策的方法会出现许多问题。

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的区别相当明显,公共政策更加关注于分析的方法和数字,而不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通才方法。公共行政被认为是有才华的业余者的领域,英明和有序的统治与任何一种方法和统计都无关。公共政策则比公共行政更多的偏向“政治”,并且更多地强调运用技术的,甚至数学的方法进行决策。由于公共政策的确赋予了官僚决策权和政治角色,因此比公共行政更实际。

将公共行政从政治科学中区别出来尤其困难,并且很难断定某项特殊的研究到底只属于公共行政还是属于政治学。公共政策比公共行政政治化,有更强的相关性。

公共政策与新的公共管理的关系也比较模糊,新公共管理使用经验的,但常属于经济学的模式。政策分析方法则仅仅将经济学作为多种方法中一种加以应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使用的是归纳法,而经济则使用的是演绎法。

【考点4】经验主义方法

很多人认为政策分析和政策分析人员需要掌握多种经验方法和技能。从某种观点来看,有两类技能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科学技能”,它包括三种范畴(1)信息构成技能,它可增强分析人员阐明政策思想以及与其现实事件是否相符的能力;(2)信息收集技能,提供给分析人员对人物,目标或事件进行准确观察的方法和工具;(3)信息分析技能,引导分析人员以经验的证据中得出结论。以上这些技能由于不是独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技能也与政策,计划和管理技能等所谓的“辅助性技能”有关。

在政策分析中使用的某些经验方法包括:(1)成本效益分析(在没有概率性的不相关的备择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2)决策理论在有偶然概率的方案中进行最优选择;(3)最佳水平分析(找出一种最优政策,过多或过少都不理想的;(4)

配置理论(最佳组合分析);(5)时间最优化模式(决策系统的设计使时间消耗最少)。

在将数理方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方面,内格尔可能是关键性的人物。一般而言,建立在管理科学基础的上的政策评估“似乎能够改进决策过程”。

决策更有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至少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效益。正确的政策是技术革新效益最大化所必备的条件,如果没有合适的公共政策环境,技术革新就不太可能实现。

【考点5】政策过程模式

安德森将政策环境模式分为五个阶段:问题识别和议程确定,组织,制定,采纳,实施和评估。

奎德认为的五种要素:问题的确定、探求备选方案、预测未来环境、模拟各种备选方案的影响和评估各种备选方案。

斯托克和泽克豪泽也提出了一个有五个步骤地过程。确定潜在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提供可能的选择方案;预测各种备选方案的后果;确定方案实现与否的测量标准;选择最优行动方案。

巴顿和萨维基提出一个包含六个步骤的模式:

正如他们所说,在进行政策分析方面不存在一个能够得到一致同意的方法。他们的模式只是研究特殊政策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框架之一。

第一步;核实,准确和详细说明问题,在开始研究任何政策问题之前,第一步当然是详细说明这个问题实际是什么。因为公共政策经常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步并不一定很容易确立。公共部门中的问题很难确定,政策目标也不明显或者同时有几个目标要完成,尤其在健康,福利等范围较大的领域更是如此,但如果这些问题不确定就不能制定明确的政策。因此分析人员有时应该通过将有关特定问题分解为一些能被处理的独立问题提出问题。

第二步,建立评估标准。巴顿和萨维基模式的创新之处是在早期阶段设定评估标准,在这步骤中不是一味地关注成本,而是可以考虑其他的评估标准。其他的评估标准可能包括效力,政治上的可接受性或者甚至投票结果和公正性。

第三步;确定可备选方案,在明确了目标和建立评估标准时,就有可能制定出一套实现既定目标的可提供选择的方案,努力思考可能是确定选择的方案的最有利的方法。可供选择方案也可以通过研究性的分析和实验,通过头脑风暴技术,或是情景描述的方法来确定;同时非传统的备择方案也不可忽视。

第四步;评估备选的政策,一旦确立了可供选择的政策,则每一个备选方案都是可以进行严格的评估的,可以通过对每一个可供选择的建议是支持还是反对

的立场来确定要根据情况适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另外这一阶段,我们仍需要收集很多数据,或是对那些遇到的问题重新界定。

第五步,列举并选择备选方案,评估的结果可能向顾客提出一系列备选方案,或是有倾向性的备选方案,要知道的是没有一个备选方案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要知道技术上有优势的方案和政治上可行的方案是有差别的。而方案的贯彻也发生在这一阶段,要对任务和责任进行分配,并对如何执行政策过程加以监控。

第六步;监控政策结果,对政策的关注要求在政策和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实施监控,以确保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监测它们的影响确立它们是否会产生预期的影响或者决定是否继续执行,修正还是终止它们。在分析政策时,该模式或其中有所助益。但我们更应该明白模式本身不应成为循规蹈矩的诱惑物,而应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考点6】政策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在某种程度上,政策分析是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的一大进步。像政府这样庞大的实体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其中许多都应该遵循数学方法。但这种方法在很多方面也有缺陷。

1、定量方法

数字的确是有用的,并且还能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但是公共政策对此强调得有些过多。没有人会试图将那些政策分析能起到良好效用的领域——例如有关交通问题的研究领域——与那些常常争论不休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领域——如福利领域——区分开来。但作为一套适用于所有领域的技术,若采用推销或强行推销的方式,实际上可能会降低该技术在本应有一定意义的领域中的运用效果。

2、独立的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自创立后出现了从其渊源的公共行政学分离出来的趋势,对于热心的研究者而言,这是很自然的。但学科的独立产生了其他一些影响,它在官僚组织中创立了与其他工作几乎没有共性的职业群体。在有些机构中,受过公共政策训练的人则会脱颖而出。若没有这种明显的分化,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

3、过度强调政策

政策分析并非像假定的那样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唯一的最佳结果,而是存在一系列的可能方案,每一种方案根据可接受程度有自身的成本与收益。公共政策模式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个性。从公共管理者的角度看,可能更看重与政治的和人际关系的因素。

4、没有运用或运用欠佳

没有证据表明上面提出的那些正式的方法确实已得到采纳。或者说,即使它们曾被遵循,但现在没有被遵循。事实是,“许多关于公共决策的研究都是非常概括和抽象,并远离政府的实际运作”。因为实践中并不存在“正确无误”的决策方案,而试图发现唯一的方案则等于接受了公共行政的过时的“最佳工作方式”的思想。

5、理性模式

林德布罗姆对这一理性模式做了较为充分的描述,1、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

2、理性人首先在其头脑中确定他的目的、价值或目标,继而进行分级排列或对它们加以组织;

3、然后列出实现其目标的所有可能的重要方法或政策;

4、并且调查各种备选政策所产生的所有重要的结果;

5、在这一阶段,他能够将每一项政策的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

6、这样可以选择结果与目标最相匹配的政策。这清楚地表明了政策的目标之所在。西蒙的著作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决策,它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许多小、比较容易理解的部分,选择最令人满意的备选方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不确定性,按照适当和有效的行为标准采取行动。但“尽管个体是趋向理性的,他们的理性会市会受到有限的认知和情感能力的制约”。

政策分析的“第三阶段”往往警告人们不要过分依赖理性模式。巴顿和萨维基指出:如果理性模式能够得以遵从,则理性决策必须进行修正,因为他们缺乏政治上的可行性。一个理性的、逻辑的和技术上可行的政策可能因为政治体系的不接受而不能被采用。数据本身通常并不会讲话,好的思想也不是总会被采纳。分析人员和决策人员不断地面临着技术优越性和政治可能性之间的冲突。此处有两个问题,首先,其模式也显然类似于林德布罗姆的理性模式。其过程中的步骤是完全理性的,根据价值利益作出决定;提出备选方案并选择效用最大化的方案。他们确实考虑到价值利益的最大化,正式的理性模式也是如此。其次,由于被更为严密的经济学理性模式所超越,政策分析已经退化成一个空架子。公共管理的关键的理论基础乃是私营部门管理和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或公共选择理论。他主张的与经济效益有关的利益最大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政策,这比政策分析的理性模式更深了一步。

6、一种有缺陷的科学模式

对于政策分析所赖以立足的科学基础,人们可能存在更大的争议。公共政策分析是建立在有缺陷的或至少是老式的科学模式基础之上的。从政治科学中派生出来的经验主义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缺点主要表现在:

(1)信息分析技能指导分析人员从经验证据中得出结论,这个问题无论是在政策分析中,还是在作为其理论来源的行为主义政治科学中都是很关键的。

(2)大多数的社会科学从一开始收集数据或抽样调查就使用归纳法,即它是基于大量收集信息就能进行推理的理念。波伯等人认为,这种做法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不行的,并由此推断,建立在归纳过程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也存在严重的缺陷。

7、非民主化

(1)在遵循理性模式对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最佳的可能性结果时,这种方法常常是不民主的,除非解决方案正好与目标对象和更广泛的政治体系的需求相一致。

(2)政策分析人员典型地将技术方案运用到突发事件的解决中去,并且在此情况下,作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对技术的关注将取代对政治和道德的关注,从而标准化问题将转化为技术性问题。

(3)因为有不愿接受技术解决方案的人参加,如果不是将那些通常是不民主的技术方案强加给人们,则应该有符合民主制度要求的政治干预。

(4)政策分析的传播者很少会因为对政府,进而对民主制度的信任的低落而灰心丧气,因为民主制度如果不是通过具体的计划,也是通过程序来实现个人偏好的。

【考点7】对批评的回应

对政策分析提出批评已经存在了若干年。对这种方法的捍卫中,内格尔认为政策分析能够包容期所受到的批评之外的其他价值,而且也能消除早期曾受到的批评。他专门谈到了效能、效率和公平这“3E”的传统目标。效能指多种备选公共政策获得的利益;效率指在获得利益是保持成本的降低,其测量方法是用收益减去成本或者减去涵盖个人、群体或地区的最高成本。他认为这些亦应该通过作为高层次的目标“3P”.公共参与是指由目标群体、普通公众和其他相关的利益集团参与决策;可预测性设计决策问题,其他人遵循同一标准也能做出相类似的决策;而程序化的正当程序或程序公正意味着那些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的人有求助于其他申诉渠道的权利。

可以看出在内格尔对批评意见的回应中,比较机械的方面已经得到了改进,而传统公共行政的更多优点,例如参与,也已经被融合进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其数据处理和理性方法。由于要求它适合于所有的人,让它包括所有的内容,将导致这些强加的要求削弱它自身的能力。

无论采用何种收集方法,如果能将数据提供给决策者,这必定会对提高政策质量大有裨益。但是,如果认为数据或方法自身能够做决策,那么这种方法必然会导致失败。如果政策分析人员能够接受政策分析这种角色,并为决策者提供有

用的信息,这种角色可能就是有价值的;麻烦在于,他们倾向于承担更广泛、更重要的角色。

【考点8】政治性公共政策

林恩和德利翁等学者提出一种较灵活的方法来研究公共政策。在这种方法中

1、政策制定被视为是一种政治过程而不是一种狭隘的技术过程。林恩将公共政策看成是组织中个体的产出。这些人运行于不同的影响之下,“为了理解政策制定,有必要了解这些结构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身居特定职位的个人、团体、组织、政治体系以及更广泛的整个社会”。因此,政策制定不涉及特殊的方法论,而是涉及如何适应并学习以对政治和组织环境施加影响。

2、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应该认识到在实践中特定政策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发生做用的;这必将注意力集中在决策制定和数理方法方面更为广泛。林恩认为,政策制定“不仅包括目标设置、决策制定和政治战略的建构,而且也包括对决策计划的监督、资源分配、运作管理、项目评估以及沟通、论证、说服等工作”。

3、公共政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政治考虑高于一切的过程:林恩将其称为“公共政策的管理者”——会受到利用任何方式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其所处的外部政治环境施加的限制:其所在的组织施加的限制;以及由其自我个性和认知方式施加的限制。”有效的公共政策管理者不是技术专家,而是为其组织活动确定可理解的前提;对重要的战略性问题有深刻理解;确认并集中关注那些对组织雇员有意义的活动;始终关注并充分利用所有的机会以促进目标的实现,无论这种机会是有意识创造的还是意外获得的;有意识地将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领导和施加影响的工具;在各人资源的经济构架中实施管理,以控制目标的努力程度和目标的实现程度。

【考点9】霍格伍德和冈恩关于调和两种公共政策视角的基本观点

霍格伍德和冈恩认为这两种公共政策的观点是可以交叉的,分析可以被看作是“对政策过程较明显的政治方面的补充,而不是去替代它们”,他们对政策过程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步骤的方法,并认为这种方法是“混合型”的,也就是说,他们既可以用于描述,也可以用于规定。其模式认为:1、决定作出决策(问题搜索、议程设定)2、决定如何决策3、问题的定义4、预测5、设定目标和重点6、选择性分析7、政策实施、监督和控制8、评估和检查9、政策维持延续和终止。

这一模式不是典型的模式。虽然其根源可能是理性模式,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已跨越了两种早期建立的政策类型。霍格伍德和冈恩确实认为他们的方式是混合型的,关注的是“技术的运用和政治过程两个方面”。他们认为,“以过程为中心的方法比技术导向的方法更合适于政策分析”。分析主要是“通过辅助性和结论

性的实际的技术技巧”确定所分析问题的特征及问题的组织和政治背景。这比看作是“对政策过程较明显的政治方面的补充,而不是去替代它们”。因此,他们的模式可能更加现实和有用。

两种公共政策视角的主要的差异在于其赋予政治过程的作用不同。政策分析是从一系列的选择中寻找最佳答案,并且可在进行选择是运用一系列的统计工具,政治性公共政策从“倡导”的作用来看待信息;也就是说,它意识到从诸多的观点中可以得出使人信服的例证,并将这些例证纳入政治的过程中。

西蒙则在某种程度上更推出了一步:没有单一的“最好的”答案,答案只存在于政治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是在公共政策方面持不同意见的各方面的政策专家间的抗辩过程。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工资就是薪酬”。(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

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不能缺少)

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主体部分)

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②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③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公共财政相关理论,论述收入分配领域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阐释“公共财政”的定义,阐释公共财政的职能,市场失灵理论,并详细阐述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二,分析目前“患不均”,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4-5条。

第三,结合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提出化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政策主张。

【论述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紧扣理论。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这是主要的部分)

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给出一段描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材料。请运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失灵,是否存在政府失灵?运用什么政策工具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第一,明确案例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然后阐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表现,阐释政策工具的定义和种类。

第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为什么在房地产市场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以及运用什么政策工具。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名师结语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及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

2016考研独家专业课复习经验指导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一)择校预备阶段(1月初——3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

础上。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1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1月底):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

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2月中旬):

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

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

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涅槃重生的过程,提高答题能力。建议一定要让权威的有经验的专业课辅导老师批改试卷,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六)考前冲刺阶段(12月中旬——考试):

关键词:保持复习热度、调节最佳身心状态、查漏补缺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经过前面5个阶段的复习,效果已经基本定型,在最后的5-10天内,要保持每天8小时的复习,保持专业课和公共课复习热度。这一阶段的复习要跳出来,不要纠缠于知识点的细枝末节,要敢抓敢放,抓大放小,整体通览,查漏补缺。此外,调节最佳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

要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比如考试是上午考英语,那么现在的复习也应该是上午复习英语;要注意饮食健康,充足睡眠;要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输入考研正能量。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完美的知识储备,优秀的答题能力,强健的身心状态也很关键。赢在终点,笑到最后。

此资料由易研教育名师团队独家整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