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法语文化意识培养摘要:大学法语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更促使全球化的普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法语教师开始注重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大学法语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已经提上日程。

一直以来,由于研究生考试的原因,众多高校更注重于法语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法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语言、轻文化的普遍现象存在已久,从而忽视了法语的人文性及对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早在20 世纪70 年代,跨文化交际理论已经形成。在大学教育中设置大学法语是为了借鉴与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与文化,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而不是单纯为了修学分、拿级考证。大学法语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发展更促使全球化的普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08 年奥运会,中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的外国人,这使得中外的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同时法语作为第三官方语言,更向我们印证了法国文化及法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法语教师开始注重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那么如何在大学法语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大学法语的学习现状而言,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或者方式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讲授范围基本上是围绕课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高校非法语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大学法语教材涉猎的范围较为广泛,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再通过教师的扩展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无论从风俗、饮食、道德标准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同时学生缺少与文章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文章理解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其产生困惑。

大学法语教材在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可扩展和练习,涉及法国国家的地理、人文、经济、文化、艺术、风俗、制度及宗教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以上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上的主导作用,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进一步挖掘文章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并对其进行拓展,从而将其有效纳入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上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其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法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对大学法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绝大多数时间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统领全局,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式,通过恰当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是零起点,并且教学内容较多,从发音开始直到详尽的语法,学生是很难自己独立学习的。同时课本对于文化知识的介绍不是十分详尽,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想获得以上知识,很多的时候就依赖教师的积累。在大学法语的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多的时候还是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教师不仅是文化内容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促进者,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法语文化知识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大学法语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与时俱进,正确地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对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在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中存在的难点与盲点了然于心。只有教师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才能更好、更深、更广地理解和分析中法文化的差异,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将会存在的问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通过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大学其他学科的教育中,但是在高校的大学法语教学上应用并不是十分广泛。法国文化知识的讲述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的描述和讲授与电视、短片、电影等相比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不如以上几种方式生动逼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文章相关的短片来进行导入,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法语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课文的内容,摘录和整理一些涉及相关文化知识的图片、音乐、电影等声像资料,有针对性展示法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交场景,把现实生活中的法语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实际交际中法语口语及书面语的使用方法,从而对法语国家丰富的社会文化得以加深和理解。

互联网教学在当今已被广泛地使用,在大学法语的日常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去体会和学习法国文化。通过网上聊天练习口语及社会交流,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观看经典影片,了解外国文化及西方的风土人情、交际礼仪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质量,对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使用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应是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高度协调的有机整体。大学法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 1]胡文忠.文化与交际.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 3]王玲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科技咨询,2009,(14).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0d3498482.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d3498482.html, 谈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 作者:都业振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24期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因 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英语教学问题与对策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能在交流中用英语简单介绍中国文化,拓展视野,提升文化鉴别能力和交际能力。下面我将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1] 一、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存在的现实问题 1.初中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教科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以外研社版七年级教材目录为例,课文涉及的内容具有时代性、知识性、和真实性。教材中谈论着生活和学习以及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西方文化有很大程度的了解。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少之又少。这样的选材让英语与传统文化形成了明显的鸿沟,使学生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也就逐渐失去了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2] 2.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与学,二者相互依存并且都以文化为载体。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词汇和语言输出能力,把重点放在“应试”上。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则认为是语文学科的范畴。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教授英语基本知识,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运用英语更好地进行表达和交流。不但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对语言输出的要求而且能进一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It is uni versally ack no wledged that Chin ese culture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 n two thousa nd years, which once had great in flue nee on the world. Although China risks copying the Western lifestyle ' s worst aspects, especially of unhealthy eating and drinking, Which once gave rise to many problems. Fort un ately, Chi nese begi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e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uch examples might be given easil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added into our CET4and CET6,which help us get hold of it better. All in all, Chin ese traditi onal culture accompa nies our growth all the time, which has already deeply rooted in our daily lives. As a Chinese, What we ought to do is to transmit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nly with these efforts adopted can we en sure that Chi 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be leaded to a brilliant future. The passage mainly tells us the importa nee of protect ing traditi onal Chin ese culture, which is challenged or facing extinction because of the developing society and cha nging lifestyle. Besides, China is n ati on wide spari ng no efforts to do it.(36 words)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and folk cul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ee to Chines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also to the harm onious developme nt betwee n local econo mic and social developme nt. In my opinion,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tect traditional culture 1 / 21 / 2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谢静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指出了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文化的经典定义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complex whole),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Bronilsaw Malinowski)则认为:“文化显然是完整的全体(integral whole),其中包括器具与消费货物,各种社群的宪章,人们的思想与工艺,信仰与习惯等。”这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了狭义文化观和广义文化观。文化包括许多层次和方面,如信仰、习惯、艺术、法律、道德、人情风俗、历史事件等等,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而具有广泛性、历史性和多维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

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美国的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时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 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 "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0d3498482.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意识的作用教案 (2)

第五课第二框题 意识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意识的作用,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及意识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意识和本质原理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与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这与动物纯粹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3)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既包括感觉,也包括思维,而且更重要的是思维。人的意识,既可以感知外部世界,即反映客观事物外在的具体形象,更可以通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抽象出其本质性的东西,把握其规律。 (4)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预见到在哪些情况和条件下,应该出现哪些现象,人类就可以预先提出计划和方案,采取措施,防范不良情况,利用有利情况,造福自身。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又总是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的。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正在迅速增加。人类应当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自豪,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而英语词汇是构成英语的基本要素,它被深深打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英语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其交流的顺畅。本文就从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差异 一、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词汇运用能力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教师的难点,词汇教学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处于传统理念和传统模式之下,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领读、理解表面意思,然后再给出几个例句。这种传统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为只有在理解词汇的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还搞清它的文化

内涵,这样在实际交流中才不会形成障碍,才不会犯错误,要改变词汇教学模式为领读、理解表面意思、介绍文化内涵,然后再给出例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领悟词汇的四个维度,也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词汇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 二、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 1.教师要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 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为语言赋予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 2.采用直接介绍法 我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他们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适合通过直接介绍法把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讲解给学生听,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尤其可以把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进行比较,在教室里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直接介绍法并且营造真实语境,既增加了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意识的作用 三水华侨中学李少平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五 课第二课时。 二.教学思路 教学理念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课标要求 了解意识活动的特性;掌握 意识的作用;运用一切从实 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主 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 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 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意识的作用》,本课是对前

面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它从意识的特征讲解了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特点,接着引入意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意识的认识;那意识是否就无所不能,其实意识仍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人们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意识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学情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意识的客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意识这种神奇的现象,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里上的基础;同时,本堂课的知识并不难,学生应能很好的掌握,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及学生自己的思索,只要学生融入课堂、融入知识,便能学好知识,也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1)意识活动的特性(2)意识的作用(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能力目标: (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 问题的能力 (2)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 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学习,从理论上提高理解能 力,从实践上提高分析能力,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的角度提高对哲学的学习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

英语教学中进行 “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英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实施策略”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是我们的民族之根,中学生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他们。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由于教材本身很少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所以,我认为,英语教师我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带进英语课堂,使英语课堂不只是学习外语的地方,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学生大部分是90后或者00后,他们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新鲜事物,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因此在中学生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和课堂气氛的调整。中学生大部分都不擅长英语,有些同学26个字母也认不下来,所以英语可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头疼,很多同学坐不住就开始说话,课堂纪律有些混乱,但是在英语课堂上增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调整课堂气氛,避免英语课堂的单调。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讲究的“尊师重道”,“孝道”,又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他们对于自己违反纪律的行为又有一定的限制。

二、英语课堂中实施传统文化的策略 教材内容的调整。目前使用的中学英语教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为了更好的使同学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务必需要多增加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单词到短语再到文章。 首先,可以多增加一些表述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的英语词汇,比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饺子,龙舟,屈原,孔子,孟子,孔融等等。 其次,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作为阅读内容,现在的中学教材,大部分的文章是英语文化的文章,学习英语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对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更加重要,在中学英语教材中,可以加入比如《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卧病求鲤》等这样的内容,这样,同学们不但学习了英语知识,同时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最后,在考虑到西方文化知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同时,可以通过国学经典的英语翻译,将中国的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渗透其中,在为同学们增加跨文化交际材料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

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

高三一轮复习《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意识的作用》教学设计【设想意图】 以“抗击疫情”为主题,以武汉疫情作为主线场景,进行该框题的教学。围绕考点,结合时政,唤起学生对理论的回忆。同时,试图突破一轮复习关于“意识作用”这一考点如何用?以现实的素材引起学生共鸣,形成理性认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3)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意识作用,让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能够对意识作用有理性的认识,明白意识作用的发挥需要符合唯物论总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把科学精神与革命热情有机结合。3、情感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世界客观性的认识,初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活动,深刻体会意识的作用。

(3)通过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学生明确积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重点: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难点: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知识运用中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流程】 检查学生编写的[提纲] [教法学法指导] (一)教法 教学过程中重在启发式教学,渗透辩证思维方法的教育。通过列举事例、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明确知识 导入 课前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引入话题——抗疫情精神【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师】那么意识是不是毫无用处呢?显然不是。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那么意识有什么作用呢?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2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仙桃四中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 (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 ,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内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告别、打电话、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doc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0d3498482.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 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

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0d3498482.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 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意识的本质教学设计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 一、教材分析 《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意识的本质 四、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 五、教学方法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实在。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意识的本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 1、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2、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生物的反应形式 3、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4、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5、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内容,并思考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 教师点评:总之从意识产生的基础、前提还有产生过程来看,都充分的说明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究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第一个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

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doczj.com/doc/0d3498482.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