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2

高一化学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2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掌门1对1教育高中化学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知识精要 1.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1)海水提溴:溴单质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之间,因此海水提溴可以选取氯气作氧化剂。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①浓缩(富集):海水中的Br-的浓度很小,大约0.067g/L,海水晒盐剩下的苦卤中的Br-浓度较大,可作提取溴的原料。 ②氧化:向苦卤中通入氯气。Cl2+2Br-=2Cl-+Br2 ③提取粗溴:向溶有溴的苦卤中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使溴挥发而分离出来。 ④粗溴提纯:通入SO2: Br2 +SO2+2H2O 2HBr+2H2SO4,再次用Cl2氧化,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即可得高纯液溴。简单表示为:Br2 Br-Br2 。 海水提溴的流程图如下: (2)海洋植物中提取碘: ①从海洋植物中得到碘离子:将海带晒干,灼烧成灰,用水溶液浸泡,使I-进入水中, 过滤,除灰渣。 ②氧化:通入氯气,使I-转化为I2 。 ③提取碘:用四氯化碳(CCl4)萃取,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得到粗碘,利 用升华法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3)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 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分离方法叫萃取。萃取所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见右 图)。萃取剂的要求是与原溶剂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 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溶质不发生反应。 (4)分液:利用液体间不相溶解的性质,将液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 2. 溴单质和碘单质的物理性质(重点色、态、味及溶解性) 物理性质溴单质碘单质 颜色深红棕色紫黑色 状态液体固体 水中可溶;黄色到橙色难溶;黄色到浅棕色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

2.3 碘的性质和提取 川沙中学郭玉芬【教材分析】 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海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教材以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背景,学习卤素的相关性质,能使学生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中的作用,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二章第三节《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第一课时,在掌握碘单质和碘离子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学习用萃取的方法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本节内容涉及氯、碘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为下一课时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做好铺垫。除此之外,本节中出现了升华、萃取、蒸馏等分离操作,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离方法打下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学生。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化学基本功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实验-讨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以碘的溶解性、特性和碘离子的氧化反应为切入点,以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实验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碘的溶解性、碘的特性。 (2) 理解萃取的原理。 (3) 掌握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采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提纯物质。 三、教学用品 碘单质、碘水、蒸馏水、四氯化碳、酒精、淀粉、分液漏斗、氯水、碘化钾溶液、烧杯、滤纸、酒精灯、火柴、试管、铁架台。

高中化学-溴、碘的提取练习

高中化学-溴、碘的提取练习 知识点一:溴、碘的性质 1.溴(Br)与氯同属“卤族”元素,其单质在性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 Cl 2比Br 2 的活泼性强,下面是根据氯的性质对溴的性质的预测,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溴单质常温下为液态,但极容易挥发为溴蒸气 B.溴单质只具有氧化性 C.溴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1个电子,表现氧化性D.溴离子可以用AgNO 3 酸性溶液来检验 解析:溴单质的化合价为零,在反应中既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故溴单质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答案:B 2.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标有“忌高温蒸炒”,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食盐是纯净物 B.所加含碘物质受热易分解 C.食盐中加入了碘单质 D.加碘食盐难溶于水 解析:加碘食盐中加入的是无毒的KIO 3,因KIO 3 受热易分解,造成碘损失, 因此“忌高温蒸炒”,B项正确;此食盐是NaCl和KIO 3 的混合物,且加入的是 易溶性的KIO 3 盐,故A项、C项、D项均错。 答案:B 3.海水提溴过程中,将溴吹入吸收塔,使溴蒸气和吸收剂SO 2 发生作用以 达到富集的目的,化学反应为Br 2+SO 2 +2H 2 O===2HBr+H 2 SO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r 2 在反应中表现氧化性 B.SO 2 在反应中被还原 C.Br 2 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D.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1 mol电子

解析:溴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Br 2 在反应中表现氧化性,A正确;S元素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SO 2在反应中被氧化,B错误;Br 2 在反应中得到电子,C 错误;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2 mol电子,D错误。答案选A。 答案:A 4.实验室从含溴化氢的废液中提取溴单质,下列说法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氧化废液中的溴化氢 B.用装置乙分离CCl 4 层和水层 C.用装置丙分离CCl 4 和液溴 D.用仪器丁长期贮存液溴 解析:集气瓶中导管应长进短出,否则会将液体排除,故A错误;CCl 4 和水不互溶,可用分液分离,故B正确;温度计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相平,测量的是蒸汽的温度,故C错误;液溴能腐蚀橡胶塞,应用玻璃塞,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5.稀的碘水和溴水的颜色非常浅,近乎无色。检验稀碘水和稀溴水时,所用的最佳试剂是( ) A.淀粉溶液B.氯水 C.NaOH溶液D.NaBr溶液 解析:淀粉溶液遇碘变蓝,故可检验稀碘水和稀溴水,A正确;氯水、NaBr

高一化学教案:溴、碘的提取

溴、碘的提取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意义。 2.学会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反应原理。 3.结合反应原理分析提取溴和碘的过程,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4.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提取溴和碘的反应原理。 难点:提取溴和碘的反应原理及工业生产流程。 三、设计思路 由对比氯、溴、碘在海水中浓度的差异引出从海水中提取这些元素方法上的差异,通过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溴单质和碘单质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意义,从掌握实验室制备溴单质和碘单质方法到了解工业生产的简单流程。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回顾本专题第一节课中使用过的“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表”,可以明显发现氯、溴、碘三种元素在海水中含量的巨大差异,学生通过数据比较,分析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方法与提取氯的方法的异同,最后得出结论:从提取氯化钠后所得的母液中提取溴,从海水中富含碘元素的植物中提取碘。(PPT2-3)[过渡]溴元素和碘元素在海水中以-1价离子形式存在,需要被氧化成相应的单质才能被提炼出来,氯气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这里要大显神威了。先来看看我们在实验室中怎样用氯气制取出溴单质和碘单质。 [活动与探究1]学生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PPT4) [观察]观察操作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板书]C l2+2KBr=Br2+2KCl [阅读与思考]结合演示实验,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从海水中提取溴单质的文

字,运用反应原理解释生产流程的设置原因,并能根据“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推断出溴单质的易挥发姓。 [活动与探究2]学生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KI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CCl4,振荡,静置。(PPT5) [观察]观察操作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板书]Cl2+2KI=I2+2KCl [阅读与思考]结合演示实验,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的文字,运用反应原理解释生产流程图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并能分析每一步操作的方法、解释其中的原因。比如解决如下问题: 1.“干海带”在浸泡前是否应做适当处理? 2.实验室过滤的基本操作? 3.“提纯”的方法是什么?怎样操作? 4.怎样将提纯后得到的碘和四氯化碳(或苯)进行分离,得到碘单质? 5.生产流程能否做其他改变?(学生可讨论“氧化”和“过滤”两个流程是否可以掉换位置。) [小结]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趋利避害。 [练习](PPT5-7) 1.要除去液溴中溶解的少量Cl2,可采的方法是() A. 加入NaCl B.加入适量的NaBr C.加入适量的Cl2 D. 加入适量的Br2 答案:B。 2.为实现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 酸钾(KIO 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 - 3 可和I-发生反应:IO - 3 +5I-+6H+=3I2+3H2O, 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进行实验,证明食盐中存在IO -3 。 可供选用的物质有: 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 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 A.①③ B.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⑤⑦ 答案:A。

溴碘的提取-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设计

第3课时溴、碘的提取 目标与素养:1.了解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知道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其差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3.掌握Cl-、Br-、I-的检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一、溴、碘的提取 1.反应原理

(1)溴的提取:海水提取粗食盐后的母液,通入氯气将其中的溴离子转化为单质溴。 (2)碘的提取:海水中碘的浓度很低,工业上不直接由海水提取碘,而是以具有富集碘能力的植物如海带、海藻为原料提取碘。 3.提取流程 (1)海水提溴的工艺流程:

(2)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工艺流程: 微点拨 Cl2、Br2、I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Cl2>Br2>I2; Cl-、Br-、I-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Br->Cl-。 二、溴、碘的性质 1.单质的物理性质

氯易液化,溴易挥发,碘易升华。溴是室温下唯一一种液态单质。 2.Br-、I-的检验 (1)试剂: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2)化学方程式:NaBr+AgNO3===AgBr↓+NaNO3,NaI+AgNO3===AgI↓+NaNO3。 (3)现象:分别出现淡黄色沉淀、黄色沉淀。 3.溴、碘及其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1)溴可用于生产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药剂。 (2)溴化银是重要的感光材料。 (3)碘是一种重要的药用元素,也应用于含碘食品的生产。 (4)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海水中提取溴的过程中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可以用淀粉溶液检验加碘食盐中的KIO3 (×) (3)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有Cl-存在 (×) (4)某无色溶液先通入Cl2,溶液变成棕黄色,再滴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又变蓝,则原溶液中有I-存在(√) 2.在盛有溴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如图所示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

【区课教案新部编本】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海带提碘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海带提碘(第二课时) 上海市曹杨二中赵炜瑜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教材简单介绍了从海带中提碘的预处理过程,对于实验设计和具体步骤没有在书中呈现,但在配套的学生练习册中有较为完整的实验内容。 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来看,已经学习了部分卤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本节课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同时本节课所接触的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以及包括萃取、分液、过滤等操作也为接下来学会自己合理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规范地进行物质分离提纯等操作打下了基础。从教学内容的功能分析,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有助于日后合理科学设计实验提供导向,掌握萃取、分液等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生活生产中做物质分离的方法和意义,通过教学的设计,在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操作之后进一步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研讨和再探究,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和反思质疑能力;分析本实验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人类从自然界提炼物质的一般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高一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学生刚刚接触以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层面已经初步掌握过滤操作、萃取操作等。学生善于思考、探究积极热情高,可以较好地通过现象分析原因,能够再引导下质疑和讨论,但对于实际探究思维还不够发散,设计实验原则和方法思维上还不够系统,大胆分析异常现象还需要加强。本节课重点围绕海带提碘中的核心反应和后处理探究,以实验为载体,融汇实验设计方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掌门1对1教育高中化学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知识精要 1.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1)海水提溴:溴单质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之间,因此海水提溴可以选取氯气作氧化剂。大体分为三个步骤: ①浓缩(富集):海水中的Br-的浓度很小,大约L,海水晒盐剩下的苦卤中的Br-浓度较大,可作提取溴的原料。 ②氧化:向苦卤中通入氯气。Cl2+2Br-=2Cl-+Br2 ③提取粗溴:向溶有溴的苦卤中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使溴挥发而分离出来。 ④粗溴提纯:通入SO2: Br2 +SO2+2H2O 2HBr+2H2SO4,再次用Cl2氧化,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即可得高纯液溴。简单表示为:Br2 Br-Br2 。 海水提溴的流程图如下: (2)海洋植物中提取碘: ①从海洋植物中得到碘离子:将海带晒干,灼烧成灰,用水溶液浸泡,使I-进入水中, 过滤,除灰渣。 ②氧化:通入氯气,使I-转化为I2 。 ③提取碘:用四氯化碳(CCl4)萃取,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再蒸馏除去四氯化碳得到粗碘,利用升华法得到纯净的碘单质 (3)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 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分离方法叫萃取。萃取所用

的仪器是分液漏斗(见右图)。萃取剂的要求是 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 与溶质不发生反应 。 (4)分液:利用液体间不相溶解的性质,将液体混合物分离的操作。 2. 溴单质和碘单质的物理性质(重点色、态、味及溶解性) 小结:① 溴、碘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② 溴是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非金属,且液溴极易挥发,保存时应盛放在棕色瓶中,表面覆盖一层水,形成水封,减少挥发。且液溴会使橡胶老化,试剂瓶不能用橡皮塞,应该用磨砂玻璃塞。 ③ 碘易升华,遇淀粉变蓝,这是碘的特性。 3. 氯、溴、碘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体现在氧化性的强弱)

第二单元 2.3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汇总

2.3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学习目标】 1.知道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基本原理,了解提取过程,认识开发利用海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2.知道溴和碘的性质。 3.掌握氯、溴、碘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认识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4.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树立“对立与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掌握Cl -、Br -、I -离子的检验方法,提高检验物质的实验技能。 6.学会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计算,会进行过量反应的计算。 【学习内容】 Ⅰ 相关知识回顾 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与电子式。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氯原子的电子式为: 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是活动性很强的非金属。 (2)氧化-还原反应(得氧与失氧)。 得到氧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失去氧的称为还原反应。 2.化学实验技能。 试管实验技能。 在没有注明用量的情况下,试管内一般用2-3毫升,加入另一试液时要逐滴滴加,滴加后需振荡,使反应液混合。滴管不要伸入试管内,以免污染试液。 3.元素化合物知识。 氯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氯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原子半径较小,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有毒。常用于自来水的消毒、杀菌。 氯气是化学活动性很强的非金属单质,易于几乎所有金属、大多数非金属、水和碱溶液等反应。 氯气的化合物性质较稳定。食盐是最常见的氯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很难变成氯气。工业上利用食盐生产氯气是在通直流电条件下进行的。 氯离子与氯分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微粒。氯化钠中存在氯离子,但不存在氯分子。氯离子是没有颜色的。 4.海水中提取食盐。 5.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很高,提取时常采用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日光、风力使其蒸发浓缩,达到饱和后进一步使食盐结晶析出。这种方法称太阳能蒸发法(即盐田法)。 Ⅱ 新知识点讲解 一、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和碘 1.从海水中提取溴。 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蕴藏在汪洋大海中,故溴还有“海洋元素”的美称。目前世界上生产的溴,80%以上是从海水中提取的。 尽管有溴是“海洋元素”之说,但海水中的溴元素的含量较少,据测定,海水中的溴含量约为65mg/L ,提取时首先将海水浓缩,再用氯气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根据溴的沸点比水低的特点,通入水蒸气将溴+17 2 8 7Cl .......

高中化学《2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从海水中提取的元...》280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海水提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知道海带提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 3、知道几种分离物质的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些过程和方法。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通过翻转课堂的模式,学生前一晚上学习和消化第一课时,第二天课堂上分小组上台展示、分析、讲解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晚修学习微课 [微课学习]:在晚修时利用20分钟学习含有第一课时内容的微课,再利用20分钟完成学案,并讨论出最终答案(不

给学生发放任何答案,全靠学生小组合作推导)。 2.课堂上组长展示讲题,老师协助解答。(40分钟) (一) 【微课内容】 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 引言: 溴在科学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用途。陆地上溴的储量只占地球上溴的总储量的1%,剩余99% 的溴分布在海洋中。溴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用量很大,然而我国溴的年产量仅数千吨,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海水提溴的研究和开发。 1) 提问溴的用途:学生回答不全面 教师总结: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溴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它可以用于生产多种药剂,例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等。 2) 介绍提溴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 早在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就发明了提取溴的传统方法(以中度卤水和苦卤为原料的空气吹出制溴工艺),这也是目前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课时)怎样检验Cl-、Br-、I-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 第4课时怎样检验Cl-、Br-、I-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Cl-、Br-、I-离子的检验方法。 (2)知道卤化银的性质。 (3)学会离子检验和排除其他离子干扰的方法。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中已学的有关氯化物的化学性质,推断其他卤化物的性质,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Cl-、Br-、I-离子的检验 2.难点 离子检验时如何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设备。 12组学生实验:氯水、四氯化碳、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硝酸银溶液、稀硝酸、食用碘盐、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管。 教师用: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碳酸钠溶液、硝酸银、稀硝酸、试管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对于本节课这类着重化学实验的教学,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以引导-探究模

式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探索问题、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2.流程图 (1)通过提问:“现有三瓶试剂(标签:1、2、3)分别是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和碘化钾溶液,你该如何鉴别?”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前面学习的电离的知识,了解在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是离子形态,鉴别三种溶液其实就是要检验出溶质中的微粒——各种离子。 (3)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实验方案检验Cl-、Br-、I-离子、通过实验检验方案可行性”的活动。(预计学生会想出两种方案:①加新制氯水,再通过加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②加硝酸银,观察沉淀颜色。通过实验验证,会发现两种方法都可行。实验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特别是要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或提示学生思考。) (4)通过此活动,要逐渐培养学生对实验进行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5)(6)(7)通过这三个步骤:希望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开拓眼界,锻炼学生的比较事物的能力,了解检验物质时的一般规律是方便、简易和环保,最终使学生达成共识“应该用硝酸银来检验Cl-、Br-、I-离子” (8)通过这一实验,1、使学生掌握反应现象和相关化学方程式;2、让学生了解到硝酸银不仅能与氯化物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也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相同的现象;3、知道碳酸盐会对Cl-、Br-、I-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Cl-、Br-、I-离子的检验方法不完整。

师说高一苏教化学必修一练习:溴碘的提取 含答案

2.1.5 课时作业 踩点训练 知识点1溴的提取 1.溴又称为海洋元素,主要用作制取溴化物,并用于医药、农药、染料、香料、摄影材料、灭火剂、选矿、冶金、鞣革、净水等部门作为普通分析试剂和有机合成剂。从海水中可以提取溴,主要反应之一为2Br-+Cl2===2Cl-+Br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溴离子具有氧化性 B.氯气是还原剂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氯气氧化性比溴单质强 【解析】A项错误,溴离子只具有还原性;B 项错误,氯气是氧化剂;C项错误,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据氧化还原反应以强制弱的观点,D项正确。 【答案】 D 2.将适量的Cl2通入溴化钠溶液中,等反应停止后,实验室从该溶液中提取溴通常所需的主要仪器和方法是() A.蒸发皿:蒸发后灼烧 B.烧杯:冷却、结晶、过滤 C.分液漏斗:分液 D.分液漏斗:加萃取剂,振荡静置后分液 【解析】反应停止后,溶液中存在Br2、NaCl 等溶质,需采用合适的有机溶剂(如苯、CCl4等)来萃取Br2,采用分液操作来完成溴的提取。 【答案】 D

知识点2碘的提取 3.向盛有碘化钾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氯水和CCl4后,充分振荡,可观察到液体分层,其中() A.上层紫色,下层无色 B.上层近无色,下层紫色 C.上层近无色,下层棕黄色 D.上层黄绿色,下层紫色 【解析】氯气和碘化钾溶液发生如下反应:2I -+Cl2===I2+2Cl-。I2易溶于CCl4,CCl4密度比水大,所以下层呈紫红色,上层近无色。 【答案】 B 4.1820年德贝莱纳用MnO2催化分解KClO3制取氧气,发现制得的氧气中有异常的气味,使该气体通过KI淀粉溶液,溶液变蓝。则该氧气中可能混有() A.Cl2B.Br2 C.HCl D.CO2 【解析】根据MnO2和KClO3的化学式,依元素守恒排除B、C、D三项。A项正确,氯气和KI反应生成了I2:Cl2+2KI===2KCl+I2。 【答案】 A 知识点3溴碘的性质 5.下列关于I-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发生升华现象 B.能使淀粉变蓝 C.无色无毒 D.呈紫黑色

微项目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海水提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知道海带提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 3、知道几种分离物质的方法 4、认识溴、碘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通过分析、讲解、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新课过程 [情境创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的资源,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了从海洋中提取氯的方法,但海洋还有大量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 O外含量最高、最容易获虽然在海水中几乎存在所有的常见元素,海水中除了H 2 得的物质是食盐。大多数的元素含量较低。但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的两类物质已经形成产业。 分析表中数据: 一类是海水中含量较高提取容易的物质如镁、钾等; 另一类是陆地含量极少,只能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如溴、碘等。 (一)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 引言: 溴在科学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用途。陆地上溴的储量只占地球上溴的总储量的1%,剩余99% 的溴分布在海洋中。溴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用量很大,然而我国溴的年产量仅数千吨,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海水提溴的研究和开发。 1)提问溴的用途:学生回答不全面 教师总结: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溴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它可以用于生产多种药剂,例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等。 2)介绍提溴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早在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就发明了提取溴的传统方法(以中度卤水和苦卤 为原料的空气吹出制溴工艺),这也是目前工业规模海水提溴的惟一成熟方法。 2)此外,树脂法、溶剂萃取法和空心纤维法提溴新工艺正在研究中。随着新方

高一化学教案:溴碘的提取苏教版必修

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第一课时溴、碘的提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化学1教材内容安排顺序看,本课时安排在学习了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将有较强的基础理论指导;同时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元素与化合物的知识,对后面的专题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有较好的借鉴作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材简析 在众多的自然资源中,海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之一。利用海水中富含的化学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溴化钠、碘化钠等,能获得活泼的非金属卤素单质。这既是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化学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重要内容。因此,编者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前提,紧扣海水资源这一线索,引出氯、溴、碘单质及其化合物,通过对这几种化学物质的系列探究实验,使学生在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同时,了解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实验探究。在介绍卤素单质的制备时,注重从工业生产实际出发,体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这一学科特点,突出学好化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活这一学习目标。 教材同时结合卤素单质的性质,巧妙地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概念;通过分析卤素单质及其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中微粒结构发生的变化,逐步揭示出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实质;并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定义了氧化剂和还原剂。 3、教学目标 (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过程,认识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2)了解工业上从海水中获取溴和海带中获取碘单质的基本方法 (3)掌握氯、溴、碘间的置换反应; (4)掌握萃取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区课教案新部编本】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海带提碘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2.3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海带提碘(第二课时) 上海市曹杨二中赵炜瑜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的第三节内容。教材简单介绍了从海带中提碘的预处理过程,对于实验设计和具体步骤没有在书中呈现,但在配套的学生练习册中有较为完整的实验内容。 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来看,已经学习了部分卤族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本节课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同时本节课所接触的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以及包括萃取、分液、过滤等操作也为接下来学会自己合理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规范地进行物质分离提纯等操作打下了基础。从教学内容的功能分析,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思路有助于日后合理科学设计实验提供导向,掌握萃取、分液等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理解人类生活生产中做物质分离的方法和意义,通过教学的设计,在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操作之后进一步围绕核心问题展开研讨和再探究,提升学生实验操作和反思质疑能力;分析本实验的流程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人类从自然界提炼物质的一般过程。(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高一年级学生为授课对象。学生刚刚接触以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层面已经初步掌握过滤操作、萃取操作等。学生善于思考、探究积极热情高,可以较好地通过现象分析原因,能够再引导下质疑和讨论,但对于实际探究思维还不够发散,设计实验原则和方法思维上还不够系统,大胆分析异常现象还需要加强。本节课重点围绕海带提碘中的核心反应和后处理探究,以实验为载体,融汇实验设计方 法,引申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以期加强学习能力、培养质疑和创新意识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 —————————————高级标题 ◇从海水、海带中提取溴和碘 ☆卤族元素 ☆氧化还原反应 ————————————— 1.海水中提取溴 ①蒸发浓缩 ②通入氯气,使溴离子氧化为单质 Cl2+2Br-→2Cl-+Br2 ③吹入热空气,得到粗溴 ④粗溴提纯:Br2→Br-→Br2 通入SO2:Br2+SO2+2H2O→2HBr+H2SO4 再次用Cl2氧化,热空气或水蒸气吹出,得到高纯液溴 2.海带中提取碘 ①将海带晒干,灼烧,用水溶解浸泡,过滤,除灰渣 ②通入氯气 ③用四氯化碳萃取,得到碘的四氯化碳溶液,蒸馏,除四氯化碳,升华法得到纯净碘单 质 ---------------------------------------------------------------------------------------------------------------------- 萃取 利用溶质在两种溶剂中溶解的的不同进行提纯分离 分液 使用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层倒出 萃取剂的选择 ①与水不相溶;②与水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③不与溶质反应; ④溶质在萃取剂和水中的溶解性有明显差异; 常见的萃取剂 CCl4,苯,甲苯,汽油 Br2在水中为棕黄色或黄色,再有机溶剂中呈橙红色 碘在水中呈棕黄色,在有机溶液中呈紫红色 溴水+苯苯层为上层,呈橙红色若+CCl4 CCl4为下层,呈橙红色 碘水+苯苯层为上层,呈紫红色若+CCl4 CCl4为下层,呈紫红色 二.卤族元素 1.溴和碘的特性

溴: ①液溴极易挥发,一定要保存在棕色瓶中,表面覆盖一层水(水封),液溴极易使橡胶老化,不用橡皮塞 ②Br2的CCl4层显橙色 碘: ①AgI可用于人工降雨 ②I2遇淀粉变蓝色 ③I2易升华 2.卤素原子的结构 F Cl Br I 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易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 不同点: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递增,得电子能力减弱 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相似,但活泼性递减 3.卤素单质物理性质 卤素单质分子式F2Cl2Br2I2 颜色状态淡黄绿色气体, 易挥发黄绿色气体深红棕色液体, 易挥发 紫黑色固体 溶解性与水反应能溶于水微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液微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液 密度→逐渐增大 熔沸点→逐渐升高 特性--------- -------- 易挥发,强腐蚀性易升华4.卤素单质化学性质 卤素单质F2Cl2Br2I2 与H2反应 *氢化物稳定性冷暗处即爆炸 很稳定 受热或见光爆炸 比较稳定 高温下较慢化合 较不稳定 持续热缓慢化合 生成物即分解 与水反应迅速反应反应反应比氯气慢很微弱的反应置换能力 _______逐渐减弱______→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单质的氧化性强→弱 离子的还原性弱→强 氢卤酸的酸性弱→强氢氟酸为弱酸其余均为强酸 卤化银易溶于水白色固体淡黄色固体黄色固体 除AgF外难溶于水和酸见光易分解 氯化氢都极易溶于水 氢氟酸要保存于铅皿和塑料瓶 4HF+SiO2→SiF4+2H2O 制取:HF:CaF2+H2SO4(浓)_△_2HF+CaSO4 HBr:NaBr+H3PO4(浓)——HBr+NaH2PO4 HI:NaI+H3PO4(浓)-----HI+NaH2PO4 1.与金属单质反应(除金银铂外,有时需加热) ①F2,Cl2,Br2与变价金属生成高价盐 ②I2与变价金属生成低价盐 ③随氧化性减弱,反应越来越弱 2.与碱反应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从海水中提溴和碘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从海水中提溴和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溴和碘的物理性质。 (2)知道萃取的原理,学会萃取的操作。 (3)知道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原理和操作。 三.教学用品 试管、烧杯、胶头滴管、玻棒、分液漏斗、滤纸;溴、碘、新制饱和氯水、蒸馏水、酒精、甲苯、四氯化碳、碘化钾淀粉试纸、海带灰。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由于氯、溴、碘单质活泼性比较,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教学都安排在本节课之后,学生没有本节课实验设计所需要的氧化剂选择等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采用示范-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示范为学生的实践做出铺垫,以降低学生实践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在前,学生的实践在后,教师示范的效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实践,并影响学生实践的效果,所以教学中一定要提高教师示范的有效性。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1)(2)溴和碘的溶解性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落实了这个实验,也为后面的探究实验作好了操作上的准备。 教师可以出示溴和碘的样品,请同学观察他们的颜色和状态。由于溴蒸气有毒,因此溴在水中和在酒精、甲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实验由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为后面学生进行碘的溶解性实验起示范作用。 利用碘的升华性质,可以提取固体混合物中的碘。这是碘的提取方法之一。 碘的特性实验中教师可以介绍淀粉碘化钾试纸的检验原理和用途,使学生对碘的这一特性的应用有明确的理解。 (3)通过溴和碘的溶解性实验引出萃取的实验。学生掌握了萃取的原理和操作,可以为海带提碘的实验作铺垫。海带提碘的最后步骤中,液体混合物中的碘可以用萃取的方法提取。(4)溴及溴的化合物有广泛的用途,可以用于生产黑白照片底片、相纸的感光材料,红药水,镇静剂,汽油抗震剂,青霉素,杀虫剂,溴钨灯等等。而碘,同学都知道含碘食盐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寻找相关图片,用PPT展示,通过形象的图片,使学生对溴和碘的用途有直观的感受,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内容的兴趣。 (5)溴是海洋元素,茫茫的大海是溴元素的故乡。

2.3-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4课时-怎样检验Cl-、Br-、I-

2.3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 第4课时怎样检验Cl-、Br-、I-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Cl-、Br-、I-离子的检验方法。 (2)知道卤化银的性质。 (3)学会离子检验和排除其他离子干扰的方法。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中已学的有关氯化物的化学性质,推断其他卤化物的性质,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Cl-、Br-、I-离子的检验 2.难点 离子检验时如何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设备。 12组学生实验:氯水、四氯化碳、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硝酸银溶液、稀硝酸、食用碘盐、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管。 教师用: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碳酸钠溶液、硝酸银、稀硝酸、试管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

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对于本节课这类着重化学实验的教学,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以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探索问题、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2.流程图 (1)通过提问:“现有三瓶试剂(标签:1、2、3)分别是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和碘化钾溶液,你该如何鉴别?”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前面学习的电离的知识,了解在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是离子形态,鉴别三种溶液其实就是要检验出溶质中的微粒——各种离子。 (3)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实验方案检验Cl-、Br-、I-离子、通过实验检验方案可行性”的活动。(预计学生会想出两种方案:①加新制氯水,再通过加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②加硝酸银,观察沉淀颜色。通过实验验证,会发现两种方法都可行。实验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特别是要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或提示学生思考。) (4)通过此活动,要逐渐培养学生对实验进行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5)(6)(7)通过这三个步骤:希望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开拓眼界,锻炼学生的比较事物的能力,了解检验物质时的一般规律是方便、简易和环保,最终使学生达成共识“应该用硝酸银来检验Cl-、Br-、I -离子” (8)通过这一实验,1、使学生掌握反应现象和相关化学方程式;2、让学生了解到硝酸银不仅能与氯化物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也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相同的现象;3、知道碳酸盐会对Cl-、Br-、I-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提纲)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一、卤族元素 卤素包括:氟、氯、溴、碘、砹 F Cl Br I At 它们的结构特点为:①最外层都是7个电子。(相同点) ②电子层数不同,逐渐变多。(不同点) ∴它们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性质) 1、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元素元素单质常温下颜色溶解性密度沸点熔点毒性 名称符号分子式状态 氟 F F2气浅黄绿色 / 1.69g/L -188.1 -219.6 剧毒 氯 Cl Cl2气黄绿色能溶于水 3.17g/L -34.6 -101 毒 溴 Br Br2液棕红色溶解性小 3.11g/cm3 58.78 -7.2 毒 碘 I I2 固紫蓝色溶解性小 4.93g/cm3 184.4 113.5 毒注意:①氟在通常情况下,氟气是一种几乎无色的气体,只有在厚层时才显出很淡的黄绿色,F2也有刺激性气味(F2、Cl2、Br2、 I2单质均有刺激性气味)。F2有剧毒,其毒性比氯气更强。由 于F2遇水即爆炸,所以不能讨论F2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 ②溴蒸气有毒,且液溴滴在皮肤上会引起严重灼伤,所以要小 心使用液溴。 ③观察溴与碘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溴比碘的溶解性稍大些,但 都比较小。 ④在溴水、碘水中加入CCl4,我们可以看到CCl4沉入水底, 且水与CCl4间有了明显的界面,说明CCl4不溶于水,且比 水重。振荡后,溴水、碘水的颜色变浅,而原来无色的CCl4 变成橙色和紫红色,这证明了溴和碘易溶于CCl4中。 ∴溴、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中。 上述这种用CCl4来使溴水、碘水中溴、碘提取出来的方法叫萃取。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的性质,用 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 提取出来的方法,叫萃取。 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分离物质的方法。 注意:①用于萃取的溶剂必须与水不相溶。 ②用于萃取的溶剂必须与水有较大的溶解度差异。 ③萃取方法:用分液漏斗,反复振荡后,静置后,下层从下口 先放出,再从上口倒掉上层。 ④分离液体与液体用分液漏斗。 2、卤素单质的特性 (1)氟(F2) F2与H2、H2O在黑暗或低温下相遇即发生爆炸。在一定条 件下,稀有气体氙也能和氟气反应。 2F2 + 2H2O—暗、冷→4HF + O2 F2 + H2—暗、冷→ 2H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