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手术临床路径与表单(2020年版)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手术临床路径与表单(2020年版)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手术临床路径与表单(2020年版)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手术临床路径与表单(2020年版)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xxx人民医院 2016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6年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活动和医院实际,我院临床科室对以下科室开展了如下病种的临床路径:内科系统: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获得性肺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症、急性左心衰、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细菌性痢疾、小细胞肺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外科系统:腹股沟疝、剖宫产、甲状腺肿瘤、乳腺肿瘤、胆石症、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自发性气胸、股骨干骨折、慢性鼻窦炎、腮腺多形性肿瘤、大隐静脉曲张、老年性白内障、凹陷性颅骨骨折、急性阑尾炎、卵巢良性肿瘤等,全院共开展了近35中疾病。针对以上病种临床路径我院制定了实施方案,2015年1月至今,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执行临床路径规范,开展临床路径诊疗工作,按规定使用药物,如果病情变化,无法执行临床路径时,将退出临床路径,确保患者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得到正确的诊疗服务,根据疾病诊疗指南确定出院标准。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院委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

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设于医务科,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上报,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临床路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确定了15个专业,35个病种数。 三、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成果 我院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2015年全院共开展466例,完成353例,中途退出113例,完成率76%,中途退出率24%。进行比较好的病种如下: 腹股沟疝进入路径33例、退出路径病8例、平均住院天数4.63天、平均住院费用6813.21元。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81例,退出路径5例、平均住院天数6.82天、平均住院费用3600.元。 剖宫产进入路径42例、退出路径10、平均住院天数3.89天、平均住院费用6500元。 老年性白内障进入路径85例,退出路径12例,平均住院天数3.69天、平均住院费用4500元。 胎膜早破进入路径112例,退出路径18例,平均住院天数3.21天、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2016年全院第一季度共开展308例,完成239例,中途退出69例,完成率77%,中途退出率22%。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良性肿瘤(ICD-10:D16.4) 行单纯颅骨肿瘤切除术或颅骨肿瘤切除术加一期颅骨成形术(ICD-9-CM-3:02.04-0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病程较长,常偶然发现; (2)无痛或局部轻度疼痛及酸胀感包块;

(3)部分较大的内生型肿瘤可产生脑组织受压引发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癫痫发作等; (4)极少数巨大肿瘤可产生颅高压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 (5)部分位于颅底的肿瘤可产生颅神经压迫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面部感觉减退、听力减退等。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加骨窗像检查):表现为骨质增生或破坏;如侵犯颅底,必要时可行三维CT检查或冠状位扫描; (2)X线平片检查:可表现为骨质增生或骨质破坏; (3)MRI检查可了解肿瘤侵入颅内程度。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

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对于肿瘤较大而影响外观、内生型肿瘤出现颅压高或局灶性症状者应当行颅骨肿瘤切除术。术式包括单纯颅骨肿瘤切除术、颅骨肿瘤切除术加一期颅骨成形术。 2.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16.4颅骨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颅骨缺损及修补Word版

颅骨修补术 听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于脑外科的2818医生。今天通 过这个节目,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关于颅骨缺损和修补相关的医学知 识。 定义:颅骨缺损修补术是针对脑外伤及开颅手术等导致的颅骨缺损进 行修补的脑外科常见手术。 颅骨缺损病因 1.开放性颅脑创伤或火器性穿通伤。 2.不能复位的粉碎或凹陷性颅骨骨折扩创术后。 3.严重颅脑损伤或颅脑肿瘤手术因病情所需进行颅骨去除。 4.小儿生长性颅骨骨折。 5.颅骨骨髓炎等颅骨本身病变所致穿凿性颅骨破坏或切除颅骨病损的手术所致。 颅骨缺损临床表现 1.无症状 小于3cm的颅骨缺损及位于颞肌和枕肌下的颅骨缺损多无临床症状。 2.颅骨缺损综合征 较大的颅骨缺损后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肢体肌力减退、畏寒、怕震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精神症状等。 3.脑膨出和神经定位体征

颅骨缺损早期因严重脑水肿、脑组织硬膜和颅骨缺损处形成蕈状膨出,并嵌顿于骨缘处,造成局部缺血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 4.骨硬化 儿童生长性骨折导致的颅骨缺损范围不断扩大,缺损周缘骨硬化形成。 检查 1.颅骨X线平片 可见颅骨缺损部位呈透亮区。 2.头颅CT及颅骨三维重建 可见颅骨缺损部位初期的脑水肿、脑组织和晚期的脑萎缩、脑室憩室和包裹性积液等表现。 诊断 1.外伤、颅骨本身病变或手术等所致的颅骨缺损病史。 2.患者查体所见。 通过上述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所见,诊断多能明确,无需鉴别。 治疗 以颅骨修补术为主要治疗策略。 1.手术适应证 (1)颅骨缺损直径>3cm。 (2)颅骨缺损直径<3cm,但位于影响美观的部位。 (3)按压缺损处可诱发癫痫者及脑膜-脑瘢痕形成伴发癫痫者。 (4)因颅骨缺损产生颅骨缺损综合征,造成精神负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修补要求者。 2.手术禁忌证 (1)颅内或切口曾有感染,治愈尚不足半年。 (2)颅内压增高症状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者。 (3)严重神经功能障碍(KPS评分<60分)或估计预后不良者。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一、颅骨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缺损(ICD-10:I62.006) 行颅骨成形术 (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临床表现: (1)明确颅脑手术后局部颅骨缺损病史; (2)头痛、头晕,癫痫,严重精神负担等; (3)局部颅骨缺损导致脑组织凹陷或者突出正常表面。 2. 辅助检查: (1)头颅CT 扫描:局部颅骨缺损,脑组织塌陷或者突出脑表面,有局部脑组织萎缩或者脑室扩张等。 (2)头颅MRI 扫描:可观察脑组织情况,有无坏死、液化,或者脑室扩张是否有间质水肿等脑积水情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 颅骨缺损诊断明确,临床出现严重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头位改变时症状加剧。有严重的精神负担,怕声响,怕震动,怕外伤等。大型颅骨缺损有损外观者,缺损区存在癫痫灶者,骨缺损直径在3CM 以上,使脑的组织保护受到影响者。需手术治疗,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 对于创伤处有感染,或者感染虽已愈合但不足1年者,仍有颅高压存在,清创不彻底,有碎骨片存留,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失常者。不建议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 2.006颅骨缺损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心电图、胸部X 光片;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 径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ICD-10:)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

(1)闭合性颅骨骨折: 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需手术治疗; 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陷骨折撬起复位术; 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不伴有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 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术治疗; 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 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 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材料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 临床路径 一、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行房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ICD-9-CM-3:35.51001/35.61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房间隔缺损(继发

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征,无禁忌征。 3.不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交叉配血、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NT-proBNP、甲状腺功能、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颅脑MR、冠脉造影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呋辛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5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县医院版

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凹陷性颅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凹陷性颅骨骨折(开放性、闭合性) (ICD-10:S02.902 ) 行开颅凹陷性颅骨骨折清除术或骨折复位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凹陷骨折清除及骨折复位术手术原则: ( 1 )闭合性颅骨骨折: ①儿童乒乓球样凹陷骨折,不伴有神经机能障碍,无 需手术治疗; ②儿童颅骨凹陷骨折较大较深,在全麻下行钻孔、凹 陷骨折撬起复位术; ③成人颅骨凹陷骨折w 5cm,深度>0.5cm,不伴有神 经缺损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 ④成人颅骨凹陷骨折>5cm,深度>1cm的患者,行手 术治疗; 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行急诊手术。

(2)开放性颅骨骨折: ①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立即手术治疗; ②颅骨骨折参考闭合性颅骨骨折适应症处理。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 2.902 )凹陷性颅骨骨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同时合并脑挫裂伤、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等患者

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 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其中临床评定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DRGs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所谓临床意义是指所有在同一项DRGs的病人,其临床表现的平均数理统计具有利用医院资源大致相同的结果。DRGs每组疾病均列有编码、疾病类别、疾病名称、权重系数(指数因子)以及住院天数。资料表明,对疾病实行DRGs的质量控制重点是医疗费用。 近几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医疗费用大有不断增长之势,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对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其管理力度。如大病统筹、社会医疗保险以及近几年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其目的就是力图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461体表巨大良性肿物临床路径

461体表巨大良性肿物临床路径

体表巨大良性肿物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体表巨大良性肿物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体表良性肿物(ICD-10:D17.0~D17.3,M885~M888/0;D22,M872~M879/0;D23.3~D23.9) 行肿物切除术+皮片移植术或/和局部皮瓣移植术。 1. 皮肤肿物切除/扩大切除术(ICD-9:86.3~86.4) 2. 皮片移植术(ICD-9:86.6) 3. 局部皮瓣移植术(ICD-9:86.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整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1. 体表(包括头、面、颈、躯干及四肢)的皮肤病变、皮肤附属器官病变或皮下浅筋膜层的良性病变。

2. 病理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基本除外恶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整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选择皮肤肿物切除/扩大切除术+皮片移植术或/和局部皮瓣移植术,其适应证为: 1. 诊断明确(包括病理诊断)的体表良性肿物; 2. 病变切除后创面无法直接拉拢缝合; 3. 患者全身状况可耐受手术,无明显手术禁忌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体表良性肿物(ICD-10:D17.0~D17.3,M885~M888/0;D22,M872~M879/0;D23.3~D23.9)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脑挫裂伤临床路径.doc

脑挫裂伤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 年版) 一、脑挫裂伤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挫裂伤() 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病史:头部有加速性损伤或减速性损伤外伤史。 2.体格检查:根据脑内挫伤灶的部位和范围可出现一些相应的临 床症状和体征,如: ( 1)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烦躁); ( 2)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呕吐,定向力障碍); ( 3)定位症状(挫伤灶位于脑功能区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单纯性失语,局灶性癫痫); (4)瞳孔改变(如对称性缩小,并有脑膜刺激征及发热常为合并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如瞳孔针尖样缩小,则可能合并有桥脑损伤, 如单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逐渐消失,合并锥体束征,则提示中脑受 压,可能并发颅内血肿或者严重脑水肿);

(5)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双侧瞳孔缩小,发热 等症状); (6)精神症状 ( 额颞叶脑挫伤可有情绪不稳,烦躁,淡漠等症状 ) 。 3辅助检查: (1)颅骨 X 线平片:多数患者可发现颅骨骨折; (2)腰椎穿刺:脑脊液呈血性,颅压正常或轻度偏高; (3)头颅 CT:脑挫伤灶呈片状高密度或者高低混杂密度,重度挫 伤可合并有脑水肿或脑肿胀,脑室结构等受压变形; (4)头颅 MRI: 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不好确诊的小挫伤灶。 (三)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 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已有一侧瞳孔散大的脑疝表现; 3.在脱水等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 天。 (五)进入路径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挫裂伤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症,无手术禁忌症。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房间隔缺损经皮封堵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1)。 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ICD-9-CM-3:3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无症状,也可有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皮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封堵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1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介入治疗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不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大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3天内。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和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 除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培训考试题答案.doc

坊子区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考试题 科室:姓名:分数: 一、定义:(每题5分,共10分) 1、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 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2、单病种质量管理: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改进与完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的重耍措施,也是综合医院治疗评价的重耍指标Z-o 二、问答:(第1-7题,每题10分,第8题20分,共90分) 1、进入路径病历的选择要求有哪些? 答:⑴诊断明确,⑵无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病,⑶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⑷诊 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2、临床路径的工作冃标是什么? 答: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T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3、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工作冃标是什么? 答:通过学习和实践七个单病种的临床诊疗常规和质量控制指标,逐步掌握如何应用医院优化服务管理丁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提高医院服务质量和T作效率,规范单病种的临床医疗行为。 4、什么情况下临床路径退出? 1、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入其它科室实施治疗; 2、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患者要出院、转院或改变治疗方式而不得不中止临床路径诊疗流程; 3、由于入院前检查检验结果报告不准确或其它原因,导致入院第一诊断有误而进入临床路径诊疗流程的患者。 5、请写出本科室某一个临床路径的出院标准?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总结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一、颅骨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缺损(ICD-10:I62.006) 行颅骨成形术(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颅脑手术后局部颅骨缺损病史; (2)头痛、头晕,癫痫,严重精神负担等; (3)局部颅骨缺损导致脑组织凹陷或者突出正常表面。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局部颅骨缺损,脑组织塌陷或者突出脑表面,有局部脑组织萎缩或者脑室扩张等。 (2)头颅MRI扫描:可观察脑组织情况,有无坏死、液化,或者脑室扩张是否有间质水肿等脑积水情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

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颅骨缺损诊断明确,临床出现严重的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头位改变时症状加剧。有严重的精神负担,怕声响,怕震动,怕外伤等。大型颅骨缺损有损外观者,缺损区存在癫痫灶者,骨缺损直径在3CM以上,使脑的组织保护受到影响者。需手术治疗,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对于创伤处有感染,或者感染虽已愈合但不足1年者,仍有颅高压存在,清创不彻底,有碎骨片存留,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失常者。不建议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 2.006颅骨缺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2011年版) 一、房间隔缺损经皮封堵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1)。行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ICD-9-CM-3:35.5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无症状,也可有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中华医心血管外科学分册》-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经皮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封堵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1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介入治疗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不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大便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可以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0.5小时,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总预防性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3天内。

出现房间隔缺损的病因是什么

出现房间隔缺损的病因是什么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是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发育不全,遗留缺损造成血流可相通的先天性畸形。房间隔缺损根据胚胎发育可分为继发孔型及原发孔型缺损两大类,前者居多数。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心病的10~15%。男女之比为1∶2。 出现房间隔缺损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请看具体介绍: 一、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这又称部分心内膜垫缺损或房室管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内膜垫发育缺陷所致,形成一个半月形的大型房间隔缺损位,在冠状静脉窦的前下方缺损下缘邻近二尖瓣环常伴有二尖瓣裂。 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由于正常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着压力阶差左房的氧合血经缺损分流至右房体循环血流量减少,可引起患儿发育迟缓,体力活动受到一定限制,部分患者亦可无明显症状,氧合血进入肺循环后,可引起肺小血管内膜增生,及中层肥厚等病变,导致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升高,但其进程较缓慢多出现在成人患者。 三、遗传因素 约15%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易位(chromosomaltranslocation)与畸变(三体综合征,trisomysyndrome);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 四、环境因素 宫内感染(TORCH)、放射线接触、代谢紊乱性疾病、缺氧、药物等。感染:妊娠前三个月患病毒或细菌感染,尤其是风疹病毒,其次是柯萨奇病毒,其出生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其它:如羊膜的病变,胎儿受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糖尿病、苯酮尿、高血钙,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在妊娠早期的应用,母亲年龄过大等均有使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五、其他因素 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在高原地区较多,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显著的男女性别间发病差异,说明出生地海拔高度和性别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能查到病因的是极少数,但加强对孕妇的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和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切因素,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具有积极意义。 温馨提示:房间隔缺损的危害很大,房间隔缺损存在时,血液自左向右分路流,右心血

儿童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2010年版)

儿童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房间隔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02)行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 35.71),年龄在18岁以下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 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02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不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大便常规、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缝合术)临床路径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缝合术)临床路径 一、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缝合术)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ICD-10:Q21.1) 行房间隔缺损缝合术(ICD-9-CM-3:35.710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心脏杂音,活动后心悸、气促等。 2.体征:可以出现胸骨左缘2-3肋间收缩期柔和杂音,第二心音固定分裂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直视修补术(ICD-9-CM-3:35.51/35.61/35.71)。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21.1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疾病编码。 2.有适应征,无禁忌征。 3.不合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的患

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不超过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 2.根据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大便常规、心肌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增强CT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可使用二代头孢类抗菌素,如头孢呋辛钠,术前0.5-1小时静脉注射。 (八)手术日一般在入院5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体外循环辅助。 3.手术植入物:缺损补片材料、胸骨固定钢丝等。 4.术中用药:麻醉和体外循环常规用药。 5.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3-10天。 1.术后转监护病房,持续监测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