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3-06-20T09:33:17.95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3年6月供稿作者: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导读]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公众的参与。

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张一凡;乔东;来祝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当今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文章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自然观、“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和“俭朴”、“知足”的价值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智慧”的特点以及对现代城市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规划;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63-01

一、文化与城市规划

1、城市与城市文化。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了人类的文化”,人类所有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世界史就是人类的城市时代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生,并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如文化观念、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将城市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一旦形成,便与其载体空间紧密结合起来,与城市空间具有不可分性,城市空间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发展。

2、文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在于它缓慢的渗透性,其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主体,并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建造、功能布局的形式、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产生深刻的作用,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环节,构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和背景。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正是以城市空间为其研究对象的,因而,城市规划元时无刻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而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使之或发扬或湮灭,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与城市规划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许多区域和城市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城市的结构方式、建造技术、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历史沉淀,表现出人类文明应有的多元性和地域特征。然而,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在节节退化、消失、濒临“灭绝”,在城市形态上可看到的是城市地方性和历史性特征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城市面貌的千篇一律。2l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不仅体现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上,还应体现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和在其影响下的城市建设布局至今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智慧”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首先,规划必须符合“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在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人类的需求,也要考虑自然界其它生命体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作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天人互相协调。否则只强调以人类为中心,走传统的工业文明之路,结果只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加重等,人类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事实证明,为了发展经济而元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最终将摧毁经济发展本身。严峻的现实呼唤我们,必须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进行生态城市规划。

其次,应遵从“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左右提高到现今的约40%,预期2010年将达到47%,城市化已进人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的,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固有的城市问题又有了新的情况。如:城市数量的扩增欲望与城市体系的发展规律间的矛盾;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口素质、市民就业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经济发展态势与有限的城市资源承载力以及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强劲的城市社会需求与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有限的供给能力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尊重自然,走促使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自然万物复归其自然本性的道路。其三,吸收“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我们在城市规划中,既要以人为本,又要充分考虑其它生命体的利益;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又要实现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公平。在城市中,公平不仅体现在获得生存与发展权力的平等性、享受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平等性、拥有公共资源的平等性,也体现在维持公共秩序与规则、保护公共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的平等性,甚至也应体现在共同承受压力、侵害和灾难的平等性。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1、古为今用,建设城市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指以生态科学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技术群为主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价值取向,引导人们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一种自然观。传统文化中“天人一体,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生态伦理思想;天道生生,万物莫不有的生态价值思想;以民为本,无为而治的道家生态社会思想;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美学思想等,对今天建设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健全体制,确保生态文化的推行。

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城市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有关体制的保障和支撑。首先,在政策体制的建设中着力于建立引导性的环境政策,合理引导企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愿和环境行为,运用经济刺激、利益刺激和教育引导等方法促使其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其次,通过生态教育和宣传体制,培育全民生态意识。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建立面向全社会公众的生态教育体制,既包括儿童基础教育,青年高等教育,还包括广泛的会教育以及决策层的培训等。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价值观念;“以儒济世”;儒学未来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 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 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 “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 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 “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 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 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 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

城市规划中生态设计重要性

浅谈城市规划中生态设计的重要性摘要:城市规划主要是通过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空间变化来间接地对城市社会发展施加特定的影响,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生态设计可促进整个城市的空间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设计;环境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through the control of urban land use and spatial variation to indirectly specific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the use of eco-design can promot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entire urban spac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urban planning.key words: city planning; eco-desig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甚至破坏,特别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为减少或者不再存在。诸如森林面积减少、沙漠扩张、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洪水泛滥、环境污染及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环境与防治污染,必须把建立适宜的城市面积园林绿地系统列入规划之内。 1.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1.1生态环境的破坏 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大中型企业。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一些

中国传统文化习题

1【单选题】(1分) 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正确 B.错误 正确 2【单选题】(1分) 《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 A.正确 B.错误 正确 3【单选题】(1分) 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 A.正确 B.错误 4【多选题】(1分) 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A.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畴。 B.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畴。 C.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畴。 D.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畴。 一、 1【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 A.以人为尊 B.以民为贵 C.以仁为本 正确 2【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父子有亲 B.君臣有义 C.夫妇有别 D.长幼有序 E.朋友有信 3【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 C.“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正确

二、 1【单选题】(1分)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仁 B.义 C.礼 D.知 2【单选题】(1分) 颜渊问仁,子曰:()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为仁 C.仁者其言也讱 D.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谓仁矣 3【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A.博学 B.审问 C.明辨 D.自我修养 ? 4【单选题】(1分) 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所有那些答案的()中寻找 A.共性 B.个性 正确 5【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辩证逻辑 D.天人合一 正确 6【单选题】(1分) 天的涵义包括:() A.神性义 B.道德义 C.自然义 D.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正确 7【单选题】(1分)

关于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们加快发展、加速赶超进位的重大战略机遇。作为环鄱经济圈的城市之一,丰城市乡镇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发展中谋求科学发展,在崛起中探索绿色崛起,全力建设生态型新城镇,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新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析。 一、建设生态型城镇的背景 当前,我们提出的“生态发展”“生态型城镇”等概念,主要源自于鄱阳湖经济区规划的生态主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它具有“三区一平台”四大发展定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批复中,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发展、文明发展”就此成为指引鄱阳

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城镇建设的主基调。 二、建设生态型城镇的要求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务院批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建设生态型城镇与传统城镇建设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要求。 和谐性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其次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其中,文化是生态城镇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镇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镇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与“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不同,生态型城镇要求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持续性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镇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整体性生态型城镇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三、建设生态型城镇的建议 推进生态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对照生态型城镇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一)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一) 内容摘要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高校,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

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

浅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浅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14T18:46:55.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作者:彭彦湄 [导读] 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 清远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摘要:生态城市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观,是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1]。然而,当前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的高效性,而忽视了生态建设和环境效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城市才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城市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全过程,极力打造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良好、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非常有必要,且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研究 前言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领,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前提,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从目前形势上看,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而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现象,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不仅阻碍了现代城市化进程,还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须强化对生态城市的认识,提高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通过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现代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本文主要对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进行研究。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目标主要包括:(1)和谐性。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可持续性。针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错误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3)高效性。这主要是改变了“高能耗”、“非循环”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相互关系的协调共生。(4)整体性。生态城市是在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效益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社会建设与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之间的整体协调。 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有:(1)城市区域规划。这需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对土地、能源、交通、绿地及水资源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实现城市区域间的资源互补,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发展的目的。(2)城市人居规划。更突出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城市生态建设,通过生态建筑、生态景观、生态产业及生态教育等方面,为城市居民打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高度和谐。 2.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 2.1大气污染 据中央气象台统计,2013年12月以来,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尤其是华北地区出现的大量雾霾天气,引发了社会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大气污染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城市中,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排放到大气层中的有毒物质越来越多,导致了大气层不断恶化,不仅给工农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破坏,甚至危害到人们身体健康。 2.2水污染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发,水环境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人口大幅度增长,工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水污染。近几年来,由于水污染导致的缺水事故不断发生,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不仅如此,地下水资源污染的形势同样不容乐观,这些都是生态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难题。 2.3噪音污染 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特别是各类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成为城市噪音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人、动物、仪器仪表以及建筑物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通过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音污染对城市居民带来的危害。 2.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城市中较为常见的污染,若不加妥善收集、处理和利用,将会对大气、水体及土壤造成污染,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被垃圾包围的城市,绝不属于生态城市。因而,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治理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3.1重视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现代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建设,主要是充分利用城市绿化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还原功能,从而改善城市居民环境,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充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绿化用地范围的科学划定;城市绿化结构的合理布局;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的综合提高;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的不断优化等[2]。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植绿、爱绿、护绿、兴绿意识,唱响“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的主旋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城市提供强有力保障。 3.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再单纯地要求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是要求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着力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3]。同时,还要加强生态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空间发展问 题就变得日益突出,例如,城市文化环境混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活 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生态城市 规划,从社会、文化、生态这三个方面构建和谐城市,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 题就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为此,本篇文章以生态城市建设的理 念和策略为出发点,简单的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几个方面,探讨了一些生 态城市建设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够给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及帮助。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策略 1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城市区域规划和人居环境规 划两个方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区域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建设功能多样化城市的目标,在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资源的基础上,丰富 城市的功能,并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将城市合理的规划出各个不同的区域,让 每个分区承担不同的功能,实现城市分区的合理有序排列。此外,在城市人居规 划过程中,就要着重关注城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城市荣誉感,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和 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加强城市生态景 观规划设计,将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的景观建 筑既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发展又能还原城市的自然风貌。另外,在城市中大力推广 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构筑环境友好型城市也是城市 绿色生态发展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最后,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广泛运用生态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将绿色环保生态的城市规划理念渗 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在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城市文化 的建设,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2生态城市规划理念 2.1共生设计理念 在自然界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各个物种和生态要素之间 是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被我们称为共生关系。每一个系统都 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绿色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要参照系统和部分之间的这种关系,明确生 态城市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城市之间的各个部分既能相互联系保证绿 色生态城市内部的动态平衡,又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各部分有着独特的 功能,从而相互协作,带动城市共同发展。 2.2整体性设计理念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整体性这个城市特征,综合协调好城 市社会、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三者和谐统一发展。因此,我们在生 态城市的建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统筹好城市建设中整体和局部之间 的关系,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要首先明确城市各个区域的生态特点,统筹兼顾,避免出现城市区域功能冲突,生态环境不和谐造成的资源浪费。这样既能保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 发表时间:2018-11-14T17:09:39.0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作者:李思华[导读] 城市规划要具有生态观,从而确保城市化进程不断继续。文章认为,城市规划要以生态视角去做好城市规划,强调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 李思华 郓城县规划局山东郓城 274700 摘要: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城市规划要具有生态观,从而确保城市化进程不断继续。文章认为,城市规划要以生态视角去做好城市规划,强调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视角;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群众对所居城市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城市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不过,也要看到,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提高人民群众城市生态观,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从生态视角做好城市规划,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工作重点。 一、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内涵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生态规划,坚持生态与城市规划并向而行,具体说来: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从人类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充分认识到人口数量与结构应符合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严格控制大型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减轻“城市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实现人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目标;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有足够的自我调节余地,在可接受范围内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建设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统一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内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编制原则 第一,制定远景发展原则城市远景发展原则的制定,前提在于要合理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进行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时,充分考虑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需要。规划的编制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开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为此,规划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在编制城市规划时,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人均用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建设指标和定额指标,都应与国家和地方的财力、物力。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第二,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是政治、文化的枢纽,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规划要强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应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第三,促进生产、方便生活、加快流通、提升经济、提高科技文教事业。规划既包含硬件规划,也包括软件规划。城市规划要全方位才能对于城市发展起到有力推进作用;第四,合理、节约用用地。我国人均用地资源有限。城市化对土地需求量越来越大,应珍惜每一寸土地,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作用。 三、生态城市规划注意的问题 应当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周边围绕着更多的企业,它们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能源和原材料。因此,需要加大力度控制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现阶段。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森林砍伐、物种灭绝、湖泊缩小、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废渣堆放、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影响了预期经济指标的实现。造成生态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工业化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基数庞大,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人们围湖造田、毁坏森林、过度开采等,超出了自然系统的支付能力与承载力;我国工业化发展层次不高,加工业为主,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各种短期经济行为屡见不鲜,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部分企业忽视社会与生态效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众多生态问题。 四、科学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1、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城市规划部门要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加强城市上风方向、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堵住污染源头,城市规划思维超前。 2、合理规划城市交通交通是城市动脉,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规划部门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 3、科学规划城市环境城市规划部门要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规划建设。 4、构建生态评价体系人与自然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城市发展与周围环境有密切联系。规划部门要建构起科学的生态评价体系,要涵盖城市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指标,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所居城市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城市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要提高人民群众城市生态观,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从生态视角做好城市规划,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J].城市规划,2014,S2:77-83. [2]赵长亮.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128.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论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并分析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然性,并对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提出了发展构想,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并阐述了创建绿色生态城市的有关观点和手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资源的减少,工业化的大量生产,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以人口、资源、环境为重点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土地的大量开发,在山河壮丽的祖国大地上,令人痛心疾首的那些恣意开山毁林、削石、拓直路、填河塘、掘古树、破坏自然环境的事件时有发生,在钢筋混凝土的从林里蜗居“鸽笼”,在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空间里惶恐于“城市病”的人们心底的声音呼唤着返朴归真,寻求协调经济发展、资源供应、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城市规划人员的伟大使命。 ? 一、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必须性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战略,在当今世界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人类享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的生活权利,但在发展中应坚持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凭借人们手中的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经济的发展,当代人的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当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相平等,不能允许当代人一味片面的追求短期的超高速发展与消费而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机会。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能得有效使用,城乡发展有序推进。由此可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学习资料

如何看待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在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互相交织、相互激荡的局面,以仁爱、孝悌、忠信、和

平、谦恭、中庸、因循、团聚、勤俭、自强等为美德的统治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思想,民间道义,和祖祖辈辈沉淀的文化素质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呢?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砥柱,我们的所作所为关乎国家的命运。 首先要做到包容,而非排外。应以开放,宽容的文化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我国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华文化不该排斥其他的文化,而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例如西方的许多节日,感恩节,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同学们接受,是他们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我们也看到,中国更重视自己的中秋节,七夕节,和除夕夜了。在物质精神同样受重视的今天,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许正对传统文化起到补充的作用。 另外,要保护传统文化。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形态,但不可改变的是文化的精髓。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当人们用怀疑的眼光看80后时,看到的是天安门前挺拔的受检身姿,“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