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收入差距增大、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多重挑战,亟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体系,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土地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土地要素,实现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价,所有土地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实现土地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标定位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核心是遵循“最优市场配置”的基本准则,建立城乡统一、自由流动、主体齐全的土地市场,通过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引导激励各类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按照供求关系自由流动,以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认可度。

2.明晰产权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

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当务之急是产权明晰,也是土地要素合法合规流动的必要前提。明确界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主体是其合法入市的前提。因此,要明晰产权的主体和客体边界,明确针对于不同程度产权的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个人等主体边界,明确不同产权对应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边界,并通过可靠的方式登记、公示并保护产权归属,通过合理的手段核算产权的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产权主体虚置与权能重叠,从而为规范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奠定基础。

3.有效保障个体土地要素财产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民法典》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务必需要保障各所

有权、资格权(承包权)、使用权(经营权)人的相关权利,明确个体土地要素财产权益的法律界定和增值收益分配模式,最大程度保障个体的土地要素财产权益。

4.建立土地要素市场监控纠偏相关机制

土地要素交易价格是反映土地供求关系的“晴雨表”,是土地市场建立的基础信息,是调节土地利用方式的有力杠杆。及时、准确地了解土地市场价格,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地价管理政策、进行地价调控、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依据;而且可以为广大的土地投资者和使用者进行土地投资、交易等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市场信息。因此,长期以来,土地要素市场动态监控始终是政府市场管理的重点工作。建立土地要素市场监控纠偏相关机制应当作为未来市场化改革的优先发展方向。

二、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任务

1.完善政府治理机制,增强规划与政策弹性

首先,明确政府治理边界。明确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为明晰土地产权管理,制定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政策,保护土地资源和规范土地市场运作,重点在于宏观调控和监督职能。其次,适度放开法律法规限制。修订《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如修改《民法典》第399条等法律条文,分阶段放开农村土地流转制约。再次,弹性规划调节供需。在需求上科学预测和确定城市多元用地数量和结构需求,在供给上统筹把握优化供地节奏、规模、结构、用途和时序,进行有效空间供给避免供给错位,科学进行住宅、商服、工业用地优化布局。最后,推进土地要素结构性联动改革。一是破解城乡土地要素结构失衡,关键是实现国有建设用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交易的主体、范围、条件和方式等方面的完全一致,真正做到“两种权利、一个市场”。二是破解城镇内部各类用地之间结构失衡,建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土地市场,同时加强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引导土地多用途复合开发利用,同时规范工业改商改居配套政策。三是破解一、二级市场之间结构失衡,强化政府一级市场供给的公益性和调节性,加强二级市场的建设,增加土地持有成本,降低土地转让成本。

2.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

完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合理运用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是建立土地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包括建立交易程序细则、交易等级备案制度和交易收益分配细则等,对可入市农地范围进行明确标示,确保入市农地指标交易的合法性,真正实现“同地同权同价”。二是完善建立中介机制,健全交易代理、地价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提供交易信息、金融服务和投资咨询,三是完善地价评估标准和基准地价体系,统一界定农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估价概念,统一差异化的农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估价标准,统一确认农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合理价格,显化农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潜在价值,实现城乡土地基准地价全覆盖,科学地反映不同地价区域的地价水平。四是建立全生命周期城乡土地要素市场

监测机制,对土地市场的波动情况进行监控,从而减少或杜绝土地要素交易活动的非公开化、非契约化现象,实现城乡土地要素市场的协调健康运行。

3.对新《土地管理法》改革政策开展实施评估与风险防范,进一步推进农村“三块地”深化改革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后,要合理评估和防范新形势下破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法律障碍后可能产生的粮食安全风险、农民失地风险、贪污腐败风险和城镇化发展成本剧增等风险,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后征地时长倍增、征地周期内区片地价可能数次调整、征地利益矛盾仍然难以调和等风险,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农民被迫失地、村庄成员结构分化、乡村社会伦理破坏等风险,进一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交易平台,构建“土地市场价格+土地增值税”的增值收益调节方式,完善地价评估标准和基准地价体系,健全交易代理、地价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制,系统推进“三块地”全面统筹和深化改革。

三、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保障机制

1.优化更新标准规程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有一整套系统完善的标准规程支持和引导。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十分重要,对统计部门来说,标准规范便于采集相关数据,为将来市场演变做好铺垫;对用地单位而言,标准规范便于公平、公正地参与要素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中。因此,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未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旦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程,将造成土地要素自发、盲目、无序地进入土地市场,干扰正常的土地市场秩序,最终损害个人、集体和国家权益。因此,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战略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规程。《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已经进行了最新一轮的修订,《农村集体土地价格评估技术指引》在2020年4月已发布。还应尽快整合汇编涉及城乡各地类的《土地估价规程》,严格和规范土地估价的实施,加强对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指导。

2.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依托市场和土地管理经营机构,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完善的土地要素市场信息数据库,推进落实土地要素确权登记工作,涵盖土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各项信息,尤其是土地要素在市场流转过程中的权利变动、流转价款、权利变化情况,形成土地要素市场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土地要素流转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完善多级、全面、公开、透明的服务和管理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建立公共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3.健全监控反馈平台

首先,要健全土地要素价格动态监测反馈平台。通过对土地价格的实时监测和对不同时点、不同区域间地价差异的比较,能够及时判断地价与宏观经济的协调状况,分析出土地要素市场的波动变化并挖掘土地要素市场变化的真实原因。其次,要建立市场违规行为监控、管理和惩罚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投诉反馈实时平台,及时发现并叫停不正当市场行为,同时配套相应的违法违规惩罚机制,维护市场环境和交易秩序。最后要建立土地要素相关信用体系,在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过程中建立相关信用黑名单机制,将违约、违规等不诚信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相对地,对于信用良好、循规守矩的主体,也要建立白名单机制,在市场运行中优先考虑并实施相关奖励机制。

4.协调推进相关改革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同时,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城乡融合、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等多项改革紧密相连,亟需协调推进。例如在城乡融合方面,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利用对土地要素尤其是低效用地及一二级土地市场联动提出了更多要求,乡村振兴意味着农村土地市场机制更应当兼顾萧条型和发展型村庄、一分为二地稳妥应对,城乡融合表明应进一步强调城乡土地要素的自由流转。又譬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同样紧密联系,既要强调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土地要素市场配置的协调,还要协调考虑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弹性、约束和激励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相互关联。此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更不可分割,亟需明确界定和体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和权能边界,明晰各类产权权能,彰显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价值。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战略思考 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资源环境约束收紧、收入差距增大、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等多重挑战,亟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土地要素市场体系,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推动土地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土地要素,实现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价,所有土地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实现土地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目标定位 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核心是遵循“最优市场配置”的基本准则,建立城乡统一、自由流动、主体齐全的土地市场,通过富有弹性的市场机制引导激励各类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按照供求关系自由流动,以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认可度。 2.明晰产权打通土地要素流动渠道 当前,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当务之急是产权明晰,也是土地要素合法合规流动的必要前提。明确界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主体是其合法入市的前提。因此,要明晰产权的主体和客体边界,明确针对于不同程度产权的乡镇、村、村民小组、农民个人等主体边界,明确不同产权对应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边界,并通过可靠的方式登记、公示并保护产权归属,通过合理的手段核算产权的价值,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避免产权主体虚置与权能重叠,从而为规范市场和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奠定基础。 3.有效保障个体土地要素财产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民法典》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务必需要保障各所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调查及研究 伴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农村呈现出土地资源市场化趋势,但这种市场表现为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极差的隐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呈现为随意交易、随意价格、口头协议等无秩序、不规范的格局,甚至是非法交易集体土地。其得以广泛存在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必然要大力发展土地资源配置市场。但现实中还有许多因素阻碍其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土地使用权转让非法交易土地 执笔者简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科技活动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法律思考项目组负责人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势,利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的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广东、辽宁、北京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调查。其中,我们利用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的省份的优势,对安徽、四川、陕西、江苏四省作了重点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农用地及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情况,不包括宅基地使用情况。此外我们还参阅了国家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的有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了深入分析之后,撰写此文。 一、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表现形式及现状 (一)、合法形式 1 、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 所谓转包,即承包方在承包期内将土地使用权的部分或全部转包给第三人,并与第三人确立转包关系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签订转包合同;转让是指土地承包人在土地承包期内,由第三人代替自己向发包人履行承包合同的行为;入股是指把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加联营企业行为。目前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最广泛存在的形式。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所有的调查问卷都至少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一种,其中有80%的调查问卷包含了上述五种形式的三种以上。这五种土地流转形式是我国农村土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医疗资源的配置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李玲 医疗卫生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群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医疗卫生维系着人民的健康,而健康是生产力,是无价的财富,社会发展需要健康的人力资本,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生命是无价的,资源是有限的”,如何配置有限资源,使资源的使用更有效。 首先要讨论的是医疗资源配置是由政府主导好,还是由市场主导好。 大家公认,中国经济近20年的奇迹是市场力量的结果,市场极大地释放了中国人的能量。但是,医疗服务市场的资源配置能不能由市场来解决? 市场能配置资源,是因为它有完全竞争的机制———以利润为导向、以消费者满足度为追求、供给双方在市场中博弈,最后达到均衡而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医疗市场结构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由于公共品、外部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诱导需求、垄断等引起的市场失灵,医疗卫生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中国近10年来医疗卫生发展非常快,但发展趋势是所有的资源投在了大城市、大医院和高精尖技术上,这就是市场的导向。 预防和健康教育恰恰是社会效益最高的。然而在市场机制下,预防医学可以给医院带来的收益不大,所以市场不会引导医疗资源走向预防和健康教育。 可以看看国际的经验:为什么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或者是主导或者是干预越来越多的方式?这就说明了市场是失灵的。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又读了白求恩的传记,非常有感触。白求恩出生于一个很好的家庭,受了很好的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全球少有的能做开胸手术的名医。当时也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美国,他所行医的工业重镇底特律有很多贫民,看不起病,十分悲惨。白求恩就给穷人提供免费的服务。但他一个人解决不了问题,又靠他的影响力发动医生行会给穷人提供免费服务。但是他发现,他们的努力杯水车薪,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穷人医疗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白求恩在20世纪30年代有个机会去前苏联开会,发现他那么多年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经解决了,因为前苏联是全民医疗。于是他就加入了共产党,之后来到中国。白求恩牺牲后26年,他的祖国加拿大在1965年实现了全民健保,而美国也是在1965年为穷人和老年人提供了医疗保险。 我国过去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由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场主导的体制好。 医疗卫生应成评价社会发展的第一指标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奋战五年、再造**”的总目标,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优化政府保障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要素配置方式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动态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形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地方金融、创新驱动和要素交易体制机制。到,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经过3-5年的努力,到全区力争腾退低效用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市平均,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整治行业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改革任务 (一)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1. 制定工业企业绩效综合分类管理办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经过对亩均用地税收、亩均用地增加值、单位用电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加权核算得出企业单位效益水平指数,结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区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攻坚之年。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奋战五年、再造**”的总目标,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优化政府保障公共服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着力破除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配置效能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建设长三角都市圈中清丽、富裕、乐居的现代化生态型水乡魅力之城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立足于要素配置方式向更好地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能。 ——立足于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内生动力,提升产业层次,引导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立足于政府管理方式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制度,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发展环境。 二、主要目标

2014年,健全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动态综合评价排序机制,形成要素差别化配置和“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加快建立完善地方金融、创新驱动和要素交易体制机制。到2017年,土地、能源、资金、人才、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形成集约、高效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通过3-5年的努力,到2017年全区力争腾退低效用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全市平均,新增工业用地亩均投资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投入、亩均销售和亩均税收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市下达目标,重点整治行业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三、主要改革任务 (一)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排序机制。 1. 制定工业企业绩效综合分类管理办法。坚持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理念,通过对亩均用地税收、亩均用地增加值、单位用电增加值、单位用电税收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等5项指标作为基本评价标准,根据各项指标的加权核算得出企业单位效益水平指数,结合行业地位、技术、品牌等定性指标,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排名排序,实行ABCD四类分级动态管理,建立全区企业资源产出绩效档案。推动全区资源要素向高效益优质企业流动,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是国土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政府发挥空间调控作用的有效手段。为塑造和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未来广东省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按照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优先满足国土支撑体系建设需求,加大土地利用相关工作落实力度。 1 土地供需关系紧张,统筹配置任务艰巨 [09-01]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996-2005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3.22万公顷,《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广东省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仅为1.94万公顷,与历史用地情况相比,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如按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历史的年均用地量更大,实际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增量更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要实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存量中找增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 [09-02] 耕地保护任务艰巨 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前广东还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部分地方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场机

制还不完善、不健全,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耕地“重用轻养”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耕地质量退化、污染现象逐渐显现。 [09-03]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广东省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虽然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单位土地产出仅相当于日本的13.33%、韩国的15.38%、德国的18.52%。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全省有低效建设用地13.33万公顷,城镇存量土地3.5万公顷。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农村建设用地上。2005年,全省农村低效用地7.02万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量的5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1平方米/人,超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规定的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50-15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各地存在不少“超面积住宅”、“一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 [09-04] 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 2005年,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即建设用地规模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30%,为34.19%,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28.43%;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30%大于10%,分别为11.04%、15.0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98%、12.66%;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综合发展区、生态优先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10%,分别为8.21%、6.45%、4.1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41%、22.26%、12.26%。区域之间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建设用地增量长期过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 2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塑造和谐、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

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

---------------------------------------------------------------范文最新推荐------------------------------------------------------ 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创新机制,强化监督,积极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聚集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载体,搭建平台。 1、建立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规范有形建筑市场管理。于1999年成立了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实行“业主组织招标,企业自行投标,专家评标定标,中心管理监督”的运作机制,将建设工程、房屋装璜、工程监理、建材采购等统一纳入中心实行公开交易。在建设工程方面规定所有投资额在20万元以上的项目统一进中心交易,做到信息、程序、交易、结果四公开,较好地规范了有形建筑市场的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共进场交易工程335个,交易额18.6亿元,通过招投标节省造价1.8亿元,平均降低造价8.3%。 2、建立政府采购中心,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于1999年成立了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政府采购工作。制定了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对采购程序和办法等作了明确规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包括货物、工程和服务三大类共29项,基本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采购项目。政府采购中心成立以来,共实行政府采购668次,预算资金8324.12万元,节约资金 1 / 20

990.14万元,节约率达11.9%。 3、建立行政审批中心,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环境。于1999年建立了市乡两级政府办事大厅,XX年进一步整合行政审批资源,建立了市行政审批中心,搭建集中统一的审批服务平台。中心落实了“项目、人员、授权”三到位,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限时办结”的运作模式,为资源配置市场化提供优质服务。XX年,中心共受理审批服务事项30618件,办结30499件,办结率达99.87%。行政审批中心成立后,核准事项减幅53.56%,审批时限提速35.79%。据每年“双百民评调查”,群众对我市软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XX 年比XX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二)健全机制,优化配置。 1、实行“退二进三”政策,合理配置经营性资产。我市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运用“退二进三”政策杠杆,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有效解决了企业改制资金缺乏的关键问题。主要做法是:将城区第二产业退出,搬迁至工业园区生产经营,城区企业地块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发展第三产业,将有限的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结合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来获取企业改制成本。一是由政府收购国有企业全部股权,全权处置企业资产。二是将国有资产彻底退出,职工身份彻底置换。国有资产彻底退出的方式主要是将机器设备等资产进行公开竞价和将企业土地进行招拍挂,获取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先由政府垫付资金用于改制。“退二进三”政策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改制问题,而且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增加了财政收入,完善了城市规划。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的辨证关系 王静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利用和持续利用三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独立的辨证关系。 首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即两者都是以系统控制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理论、地域分异理论和地租理论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相同的,对于城市土地来讲,都是在追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实现途径比较类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调控,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形成优化的土地资源配置或集约利用模式,必须建立起国家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机制,并通过法律手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的集约利用;二是科学预测与评价;三是建立“规划、计划、利用、监督”相互制约机制,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第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涵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同样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但反过来,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不一定是集约利用的,集约利用的土地不一定实现了优化配置。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土地可持续利用即土地现状功能的持续维持和提高,其前提是土地的现状功能必须是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是静态概念,关注是一个时间截面上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动态概念,关注是在时间延续上土地资

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实 践与思考 摘要:土地配置方式实行市场化取向,是从我国“人多、地少、底子薄”的国情出发,实现土地最佳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在解决了市场公平竞争问题的同时,也使土地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加大了水龙头治腐力度。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市,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孕育较早,这为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实践;思考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腾飞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推进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透明化、符合市场交易规律的运行机制,已成为国有土地资源出让工作的重中之中。而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土地交易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国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从源头上铲除腐败土壤的重要途径。 一、福州市推进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基本情况 福州市是国家实施多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

在建立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制度,执行土地交易试点工作,尤其是全面实施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公开出让等方面均走在全国的前列。1988年2月福州市即在全国率先向外资企业以拍卖方式成功出让位于“五四路”的一幅国有土地使用权,开创了全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先河,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引起了海内外各大传媒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迅速报道了这一消息。此次土地使用权的成功出让,也揭开了福州市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序幕,为福州市开辟土地市场准备了理论先导,突破了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禁区。1993年5月,为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改变土地交易“有市无场”的状况,福州市建立了全国首家地产交易市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曾亲临地产市场视察并题词:“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地产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地产市场,繁荣国民经济建设事业”,高度肯定福州市这一作法。XX年6月,福州市停止了所有经营性房地产项目协议出让方式,所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通过招拍挂方式在土地有形市场出让,逐步实现土地交易的“阳光工程”。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整顿和规范土地交易市场。XX年5月,在原有地产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人力、物力等各方面资源优势,福州市成立了福州市土地矿产交易中心,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招拍挂出让工作;负责土地市场日常管理;收集、汇总、发布土地交易信

关于构建新形势下市场化治安防范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新形势下市场化治安防范机制的 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在治安防范方面推行了多种尝试,诸如有偿护款业务、实行治安承包制、保安服务业市场化等,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市场化治安防范机制,是指把治安防范从行政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则移植到治安防范中来,让市场机制调节治安防范的供求与资源配置,建立起以市场为依托、以产业为载体、以防范为核心的治安防范工作系统。这是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公安工作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就新形势下市场化治安防范机制特征、重要意义及其建设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市场化治安防范机制的基本特征 治安防范运作市场化。一是责、权、利关系的市场化。即通过治安防范责、权、利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走向契约化、职业化、货币化、市场化,形成以经济杠杆调节社会治安防范能力的新格局。二是遵循市场经济法则。用市场的法则去思考问题,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对安全服务行业的管理与引导,让市场机制调节治安防范管理的部分供求和资源配置。三是讲究“双赢”原则。实行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能满足人们“出钱买平安”的心理企求,达到“双赢”的目的。 治安防范管理企业化。市场化治安防范机制采取企业化管理,强调以最少的投入、最低的成本、最优的服务去获得最大的效益。一是实行目标管理。首先确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并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计划一经批准后,做到严格按计划去执行,从而避免了实践中存在的“拍脑袋决策”和想当然的做法。二是实行成本管理。开展治安防范的每一项工作,在资金成本上事先都要精打细算,把人、财、物、时间、精力的投入与工作目标和工作效果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力争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效益。三是实行质量管理。每一项治安防范工作都建立质量标准,细化质量指标,形成考核体系,进行严格考核。达到质量标准的,给予肯定评价和相应报酬;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或“返工”再做,或给予必要的惩罚。四是实行全程管理。把治安防范工作实行全程管理,从决策、计划、实施到结果,都进行有效监督。 治安防范服务社会化。一是防范经费筹措于社会。经费是保障防范工作正常运作的基础,除了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由政府将综合治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补贴外,其主要的经费还是通过社会筹集。二是从业人员来源于社会。主要通过招聘的方式向社会吸收从业人员。三是防范服务于社会。防范受益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一、土地优化配置的需求 1.挥和建立土地资源优势的需要。土地资源在适宜性上具有空间差异,然而除了不可利用土地之外,每一种土地资源的适宜方向便代表了一种优势,在地域优化配置中要首先将它发挥出来。尽管土地资源位置固定,不能流动,但土地的质量和性能是可以改变的。例如可通过调水工程改进干旱地区的水土匹配,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提高土地的区位度等。要通过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使现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扬长避短,主动创造新的土地利用优势。 2.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土地利用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方面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目前国外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一是城市化、农业发展与土地优化配置的机理研究;二是湿地、废弃地及居住地等特殊地段土地配置研究。(2)我国从80年代后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阶段。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伴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深化改革,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途径、目标模式和区位配置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指导城市土地配置决策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二是为适应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土地配置系统分析及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型的研究蓬勃开展;三是gis 支持区域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优化决策的研究广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土地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 优化配置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过程的干预,可产生两种完全相反的土地演替结果。一种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人类的干预与调控给系统输入“负墒流”,促使土地利用系统朝着有序化方向发展,功能不断增强,并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持系统的持续性;另一种是违背自然生态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系统发生退化性演替,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系统功能衰减,不仅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难以保持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相辅相成。(1)要用可持续理论指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是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措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表现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使用、治理、保护,并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实现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为达到土地的科学利用和生态经济目标,依据土地的特性,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向,在时空尺度上分层次进行安排、设计、组合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土地生态系统维持相对平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并将其理论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以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资源调控新模式 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政府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本该由市场调节和配置的资源,没有很好地兼顾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树立统筹集约用地的思想,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国有土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是要依靠有效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土地资源配里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行政配置和市场配置。所谓行政配置是指土地资源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安排各种用地类型的比例以及以何种代价提供给用地者。而市场配置则是各类用地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相关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价格为指针,供求关系相调节,各类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成本和收益状况确定用地区位和面积。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纯粹以行政方式或者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较为少见,通常是以某种方式为主,以其他方式为辅。一般说来,一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通常、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也有一定程度的干预和调节。而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则土地通常以行政配置为主,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也逐渐转向市场配置为主。以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能够真实地反映土地使用的实际成本,用地主体根据市场价格水平的高低选择适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区位,对于协调各用地主体的利益关系较为有效,也容易达成公平的土地资源配置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特殊商品,必然趋向市场化,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必然趋势。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运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房地

产一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市场结构的优化、土地供应总量与需求的平衡、公平竞争的保护等。当前的核心是通过征收土地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的机制调节土地资源的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于建立完善的土地价格体系,以市场供求为基准合理确定地价标准。但是,由于土地资抓配置对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至关重要,因而政府仍然必须积极干预,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更多相关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0d2787263.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d2787263.html,

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

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 【摘要】关于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研究一直深受我国重视,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本文以宁波加工出口区为例,探究区域资源要素配置的改革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区域资源配置改革方向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中共中央?P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2016~2020年期间,“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浙江省是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省份。2009年以来,浙江省围绕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2015年9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31号),在全

省全面推进资源要素改革。主要包括:一是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建立健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建立区域性要素交易综合平台。建立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二是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建立“三位一体”的项目投资准入制度。建立以“四换三名”为核心的企业分类指导制度。建立“五化联动”的企业自主创新服务机制。2015年11月底前将综合改革方案报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底前启动实施综合改革。 二、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发展特点及资源要素配置现状分析 (一)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发展概况 1992年11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2002年6月,宁波出口加工区获批成立。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为主体功能,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层次最高、自由度最大的对外开放区域。根据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十三五”期间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区域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推进方案。 (二)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产业发展现状 保税区在功能政策和监管模式上最接近于国外自由贸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性、高成本性、高冲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场而土地本身又具有固定性的特点,这样,一旦一个经济社会确定了某种土地资源配置形态以后,如果其后要调整配置格局,就需要耗.费巨额的协调·成本,也会毁损大量的物质财富。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 性”,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就会被这种决策“锁定”,其后调整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由此可见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极其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需要 城市土地是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如何节约利用土地,发挥其最大效能,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达到充分利用、集约利用的目的。(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节省社会成本 在我国,由于原来初始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原来城市规划中将住宅区与工业区交织布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就业人员的交通费用,但环境污染严重:,日常生活环境恶化一,相关医疗和污染防治成本居高不下,当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只能采取搬迁的办法,带来巨额的振迁成本。被迫搬迁除了造成原有厂房、机器设备的损失外,还需要支出异地建设成本。此外,搬迁往往造成迁出企业和机构原有社会关系断裂,间接成本支出也相当庞大。又如,某些城市在地铁沿线过度开发住宅,造成地铁的交通承载能力超负荷,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出行和就业,造成

巨大的社会成本。这种情况同时还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经·济活动的商务成本提高,造成投资外流,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潜力,反过来损害了土地资源本身的价值。因此,只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才能从整体上节省社会成本。 (三)土地资源配里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的基础性条件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各类产业、行业和交通、道路等设施都需要用地。因此要使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先决条件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以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土地资诬合理配置是发挥城市集聚效应所必需的前提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很容易使城市过度拥挤,呈平面化、粗放式发展,城市集聚经济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会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同等条件下,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和企业数量偏小,无法达到最优土地利用水平。例如,城市中会出现某些区域过度集中、拥挤,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无法及时有效地疏散,交通拥塞严重等。另一方面,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围扩展,城市范围的粗放式扩张加剧了部分区域拥挤,例如居住区向郊区延伸,延长了居民就业的交通距离,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主干道拥挤程度。由此,城市所具有的通过集聚节约成本的倾向被大大抵消。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五)土地资源配I合理化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要求 人口大食集中在城市必然会带来新的杜会问题,而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使这些问题更趋严重。城市化过程使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首

中国资源配置系统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资源配置系统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艰难探索,现在已进入了构造市场资源配置系统的深层次改革阶段。深层改革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寻求解决若干个别具体的改革难题的办法,更需要一种能够系统解决这些难题的战略思路。 本文试图说明:深层次改革应选择以拓展资本产业为中心,建立市场资源配置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战略。 一 正确的深层改革战略,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作为改革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系统结构科学而准确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因此,有必要对市场经济体制系统结构进行再认识。 对成熟健全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新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动配置经济资源、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学生活的自组织系统,从总体构架上考察,是由三个内部子系统构成的。它们分别是:(1)商品生产系统;(2)资本配置系统;(3)金融服务系统。此外,这三个内部系统分别与相应的外部系统相联系。它们分别是:(1)与商品生产系统相联系的生活消费系统;(2)与资本配置相联系的自然资源系统;(3)与金融服务系统相联系的政府货币发行与管理系统。 上述三个内部子系统与三个关联的外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自组织系统。此外,为弥补市场自组织系统的功能缺陷,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还需要在该自组织系统之外存在相应的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作为该系统存在和有效运作的外部条件。 市场经济结构内部的三个子系统不仅各自有其内部独立的结构,而且各有其特殊的生产过程,从而可以将它们分别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 在资本配置系统中存在的是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企业。其中大部分以投资集团的形式存在,这些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是投资活动,所以可称之为投资企业。这些企业的总和,我们称之为资本产业。这是我们在企业的资本经营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在金融服务系统中存在的是专门从事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企业事实上包括两个性质和职能不同日金融企业。其一是专门从事信贷业务和资金融通的金融企业,其典型形式是商业银行与信托投资公司。其二是专门从事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其典型形式是投资银行。按照我们的分类,后一类金融企业属于资本产业,处于资源配置之中,只有前一类金融企业属于金融产业,处于金融服务系统之中。在金融服务系统中专门从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经验交流发言稿

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经验交流发言稿 人才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高。人才市场已在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人才市场已成为加快人才资本转变的重要载体,各类人才已基本实现由静态的原始要素向动态的可增资本转变,用人单位实现由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在人才市场,通过人才与人才对用人单位的激烈竞争,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激烈竞争,竞出了活力,竞出了成效。***年***月***人才市场正式挂牌成立以来, 我们围绕人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 1、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在目前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与所属的人才市场关系未彻底断开的情况下,县级人才市场的绝大多数业务仍然需依靠行政行为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仍然需要加大对市场的扶持、指导和规范力度,把市场作为人事部门的一个主要产业来抓,并努力做大做强。只要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都应委托人才市场经营。 2、瞄准人才市场发展的主攻方向。以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努力拓展新业务,特别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用人自主的企业。 二、坚持人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

1、理念创新。我们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着力推行两个转变:从行政管理人才资源向市场化配置资源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我们坚持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服务经济、服务基层为宗旨,努力办好人才市场,给求才单位和求职个人提供一个双向选择的好场所,为识才、重才、用才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一是增强服务意识,由“开门”、“等上门来”的服务向“登门”、“送上门去”的服务转变,使各类人才信息由被动索取变主动发送。二是增强管理意识,树立“人本管理”观念,以群众之需为落脚点,以热心、热情服务为宗旨,防止群众办事要等的职工缺位现象。三是增强经营意识,摆脱行政干预,树立“经营人才”的市场观念,依靠市场行为,创新市场化改革配套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人才市场逐步市场化。 2、工作创新。第一是大力拓展业务。***年以来,***人才市场积极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把过去单纯的毕业生人事档案代理拓展到社会中介机构、企事业单位、辞职辞退等流动人员的各种人事关系代理。截止今年**月**号,县人才市场共保存档案***卷,进行各类人员人事代理***人次,集体人事关系代理***家,为企业发布招聘人员信息***条,向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人。 二是在人才市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人才市场供求主体需要,积极为用人单位引进人才,为求职者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年引进本科毕业生***人,***年通过人才市场从各高等院校引进师范

土地资源配置及其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研究

土地资源配置及其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3T15:48:06.2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7期作者:王凯[导读] 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丽水市金阳土地规划测绘有限公司 323000 摘要: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土地资源作为房地产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基础部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需要从土地资源应用数量、应用结构、应用质量和功能建设等层面上为房地产市场工程建设提供土地资源,保证房地产最终建设成果符合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和目标。 关键词:土地资源;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影响研究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实际状况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单单体现在房地产企业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而是更多体现在土地资源应用基础上现代化房屋工程建设体系的构建和落实。对于房地产的发展而言,土地是作为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重要资源,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房地产市场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力和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房地产市场在扩展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市场的建设与城市用地制度的落实和用地政策的支撑等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基于当前城市用地矛盾突出的当下,立足于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关系探究分析 房地产市场从建设之初到现今的繁荣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应用资源则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状况与土地市场价格波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土地价格的波动进而影响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发展制定策略。而房地产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逃脱市场经济调节盲目性的特征,导致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的波动性较大,尤其是以往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泡沫化的发展状况,严重危害了房地产市场发展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获得。而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土地资源、资金支撑、市场居住需求等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各级政府认识到了土地资源与房地产市场之间发展的重要关系,并且基于房地产市场对于GDP的贡献率,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构建和政策支撑,促使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与土地资源应用、储备之间始终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层面上,土地资源在优化配置基础上,降低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出现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此外,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而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波动处理市场内需变化之外,土地价格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各级政府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进行稳定,在强化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挖掘土地资源潜力,合理存储土地、强化土地市场经营运行规范化的基础上,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以此不但保证房地产市场获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效益,且对于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发挥有效的贡献作用。 整体上而言,在积极阴影土地资源促进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前期工作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最佳宏观调控,主要从两个方面践行。一方面,构建专门的土地储备机构,明确土地储备机构职能和责任义务,在严格根据地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获得分析的基础上,保证土地储备的合理化,不可过多储备土地导致实际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土地资源不足,也不可过多的划拨储备土地,从而导致我国土地储备战略资源减少,对于保障我国国土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合理储备土地是当前一个需要多方面、综合考虑的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土地储备规模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建设和发展现状、房地产市场供应时间段、供应结构以及对制约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因素进行全方面分析,尤其是对土地资源配置状况对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影响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一切从实际出发,保证土地资源管理调整工作能够切实为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土地资源配置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影响具体分析 1.土地储备影响 土地储备规模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储备规模决定参与到土地市场中的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以此将会影响房地产市场建设发展中专门供应土地资源是否满足,如果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将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房地产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如果供过于求,那么房地产市场价格或维持不变,所以,合理的规划土地储备规模对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土地储备和土地供应中,不免存在随机性特点,影响了土地市场供应平稳发展,导致出现土地供应不足,影响房地产市场。合理构建安全的土地储备规模,需要在根据房地产房屋建设需求量基础上,确定容积率范围,以此划定土地需求量范围。此外,房地产市场的存货比也影响了土地供应需求,房地产企业企业存货价值比率上升,将会增加房地产建设需求量,导致土地资源应用数量和规模上升。但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基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政府和市场调控应积极促使房地产企业存量充分释放,降低企业偿债风险和成本投入水平,在有效满足房地产土地需求基础上,做好土地储备工作,促使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获得。 2、土地通过土地储备机构向土地市场推送的时间。确定土地合 理供应时机应对以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土地储备资金成本及机会成本。获得土地资金耗费量巨大,如只是用于储备,供应到房地产市场量不足的情况,将大大增加资金成本。同时经过储备的土地,将大大制约其用途,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土地资源在进行土地储备后机会成本耗量大。基于此,在对土地供应时间确定后,应对土地资金成本、机会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2)土地供应时机影响土地供应时机对房地产均衡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供应与房地产对土地需求处于同一个周期内,则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产生有利作用。如果土地供应错过了房地产市场对土地的需求,而房地产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两者调整无法实现协调匹配,以此同样容易导致房地产供不应求。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问题。实际状况中,土地供应量的调整应在根据房地产发展波动周期内进行,房地产具有明显的波动周期,如果在低潮期,则适当减少土地共性,以此提高房屋建设利用率,避免大量闲置房屋的存在,不但损害了房地产企业利益,而且浪费了土地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