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史课件word文档

西方文化史课件word文档

西方文化史课件word文档
西方文化史课件word文档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是指发端于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的那一支文化,以后这支文化在欧洲地区得到充分发展与演变,近代以后有传播到其他洲,最后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区。

“西方文化史”即西方文化发生与演变的历史。(西欧、北美)

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

欧洲于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在南欧的爱琴海地区出现了最初的奴隶制文明——爱琴文化,它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

在爱琴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现代西方文化是掺杂了大量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后形成的一种新文化。(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希伯来-犹太文化)一、欧洲史前文化

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的原始时代。我们通过考古文物所了解到的史前原始人类所

创造的文化,称为史前文化。

旧石器文化(时间、代表性的文化)

新石器文化(主要特征、代表性的文化)

二、爱琴文化

从公元前3000年代的后半期到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区域(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

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并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

文化,即爱琴文化,亦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爱琴文化的发现:(德)亨利·谢里曼、(英)阿瑟·伊文斯 克里特文化

迈锡尼文化

克里特文化

时间: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250年,约1350年。

分期:1、早期——公元前2600-前2000年;铜器青铜器,原始公社制逐步解体;陶器

2、中期——公元前2000年-前15世纪末;奴隶制国家,米诺斯王朝(前1700-前1450);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陶器、青铜器、石器;线形文字A;宗教活动;航海业发达

3、后期——前15世纪末-前1250年;衰落。爱琴文化由以克里特文化为主转入以迈锡尼文化为主的时期。

迈锡尼文化

文化中心:迈锡尼、梯伦、派罗斯

特点:建筑;坟墓;线形文字B;贸易发达

爱琴社会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航海技术,为古希腊人所继承。壁画和雕刻艺术、建筑方法到希腊古典时

代得到了广泛发展。古希腊神话在克里特-迈锡尼时代已

有了雏形。以爱琴社会为题材的《荷马史诗》对希腊精

神的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古代近东文化

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古代居民,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各族、埃及人、腓尼基人和希伯

来人,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要考察西方文化

起源,不能不追溯到古代近东文化。

(一)自然环境与古代近东文化:1大河孕育

2、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同异(同:从城邦走

向统一,形成奴隶制神权政治;宗教与神话的特殊地位

异:发展进程;文化基调;建筑风格)

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以苏美尔文化为基础,由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等加以丰富与发展而创造出

来得优秀文化。在文字(楔形文字)、文学(《吉尔伽美

什史诗》)、宗教(多神信仰、神的人格化及灵魂不死观)、

神话、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建筑(空中花园、七级

大庙塔)、数学、天文历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成就。

汉谟拉比法典

1、法典共282条,分引言、本文和结语三部分,包括诉

讼程序、盗窃处理、土地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占有、继承

与租赁,商业高利贷、债务、婚姻、处罚等,几乎涉及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法律有两个显著特点:(1)犯罪人社会地位不同,刑

罚不同。(2)同态复仇

3、评价: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进步意义(有法可依;

诉讼程序)

(三)古代埃及文化

文字:象形文字

宗教:崇拜对象、“来世说”

文学作品:类别丰富——书信、文告、祷词、诗歌、箴言、小说、寓言、神话等。

建筑:金字塔、“迷宫”、阿蒙神庙

雕塑、科技、医学

(四)、古代近东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代近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化对西方文化得两大精神祖先——希腊人和希伯来人,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方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近东文化的贡献。

四、希伯来文化

古代巴勒斯坦地区的希伯来人,在广泛吸收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得宗教文化,

其宗教-伦理思想成为现代西方宗教和伦理思想的主要源

泉。希伯来人也因此被誉为西方文化的精神始祖之一。

(一)希伯来人与犹太教

(二)《旧约圣经》

《旧约圣经》共39卷,由法律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组成,实际上是犹太教形成过程中希伯来人文献的汇编,

内容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历史记载、法律条文、先知

言行录诗歌等。

“法律书”在旧约中地位最高,是旧约的主体和核心,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

记》五部分,又称《摩西五经》。

”先知书”地位仅次于“法律书”,是从希伯来人建国至新巴比伦征服犹太王国这段时间的历史记载和先知言行录。

“圣录”的地位又次于“先知书”,内容包括“巴比伦囚虏”

至波斯统治时期的犹太历史和诗篇。

《旧约圣经》是由宗教信徒编纂的宗教经典,但它反映了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伯来人的历史,是研

究古代近东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

(三)希伯来人的宗教-伦理思想

1、坚持一神论,强调世界上只有上帝雅赫维才是唯一的

真神。

2、契约观念。相信希伯来人与雅赫维所立的约,希伯来

人是雅赫维的选民。

3、注重戒律。如摩西十戒成为希伯来人的道德规范。

4、弥赛亚和天国观念。认为弥赛亚将带领犹太人走向繁

荣和幸福,在尘世上实现天国。

希伯来人的伦理道德是与其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的。

希伯来人的宗教-伦理思想对后来的犹太人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二章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古代西方文化的发端离不开近东文化的哺育,但它在其成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并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

“古典”:第一流的、最上乘的。

古典文化:可作典范的文化。

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希腊古典文化的精髓,它造就了西方文化中的古典传统。

古代罗马承前启后,在继承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文化。法制精神。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近现代西方文化影响巨大。

一、早期希腊文化

早期希腊包括“黑暗时代”(前1100-前750)和“古风时代”

(前750-前500),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为古典时代的

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荷马史诗

(二)赫西俄德

(三)抒情诗

(四)宗教与神话

(五)早期自然哲学

荷马史诗

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这两部史诗所记载的故事都是对迈锡尼时期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和航海活动的一种神话化的渲染,是对阿卡亚人已往的英雄业迹的赞美讴歌。

史诗用古希腊语的爱奥尼亚方言写成。

神话传说是史诗的重要题材,而史诗又对早期希腊神话的整理和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早期希腊宗

教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奥林帕斯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神人同形同性

史诗反映了希腊宗教此时正处于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氏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过渡阶段。

史诗对于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

赫西俄德与《神谱》

《神谱》是一部描述当时希腊人想象开天辟地以来的诸神世系的谱系。按世系叙述了宇宙诸神和奥林帕斯诸神

的诞生,把黑暗时代的希腊诸神系统化为一个单一的世

系,从而把希腊神话纳入一个统一体。

(四)宗教与神话

紧密联系。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各种神灵信仰是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而神话传说又进

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希腊宗教。

多神信仰体系,世俗性

奥林帕斯教,俄耳甫斯教

宗教活动呈现出多样性

(五)早期自然哲学

古风时代,在一些希腊殖民城邦中产生了希腊最早的哲学:早期自然哲学。

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希腊神话和古代近东文化的影响。

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爱菲索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古典时代希腊哲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希腊哲学最初也有一个神话的起源。希腊哲学与希腊神话的根本差异在于:它采用了一些还原性和抽象性的哲

学范畴来解释万物的产生与变化,以此来取代神话中的

感性直观的神祇和扑朔迷离的“命运”。

如果说希腊最初的自然哲学是从广为流传的奥林帕斯多神教中发展出来的,那么希腊形而上学的思想渊源则可

以上溯到俄耳甫斯神秘祭。希腊第一个具有形而上学倾

向的哲学家是克罗顿城邦的毕达哥拉斯,他是俄耳甫斯

宗教的一个改革者。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前500-前338)

希腊希腊城邦从空前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一)城邦民主政治

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是希腊奴隶制文化在政治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古代希腊人在政治文化方面

对人类作出的一大贡献,它成为今天西方民主政治的渊

源。

古代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进,一般经历了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四个阶段。

到公元前5世纪,大多数希腊城邦的民主政体确立起来,并出现了民主政治的繁荣时期,其中以雅典最为典型。

雅典民主政治以梭伦改革为起点,至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时代) 斯巴达是少数贵族共和制城邦的典型代表。

雅典的政治改革

开明贵族德拉古在公元前621年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对贵族的权利进行了适当的限制;

此后,梭伦又在公元前594年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政治改革,通过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债务奴隶制,设置了四百人

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继梭伦之后,僭主庇西特拉图和民主派领袖克利斯提尼又先后进行了政治改革,基本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摧毁了传统贵族依凭的氏族秩序;

到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制使其成为希腊诸城邦中最繁盛和最强大的城邦。

(二)雅典的日常生活与习俗

1、古代雅典居民的物质生活极为简单和贫乏,而且公民

之间的经济地位差别不大,没有明显的贫富悬殊。

2、古典时代雅典妇女地位卑微。

3、认可同性恋。

4、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三)古典时代的哲学:希腊哲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古典时代,希腊哲学的中心从爱奥尼亚和南意大利移向以雅典为首的希腊本土,并且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

面。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由智者派的大师们开其先河,因苏格拉底而确定方向并由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有柏

拉图建立体系从而使之发扬光大,而亚里士多德则在批

判的基础上集之大成,写下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1、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更高形式:原子论唯物主义 留基波:原子论学派的奠基人。

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

和“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是空洞的空间,是原子运动的场所。无数的原子在

无限的虚空作无规则的运动,它们以不同的排列形式不

断分离与结合,形成宇宙万物。“影像说”。灵魂观。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他的原子论是古希腊哲学中比较完整系统的唯物主义学说,是早期希腊哲

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2、哲学探讨中心转移:自然哲学人本主义哲学——智者派、苏格拉底、

智者派

所谓“智者”,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七贤”。

但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

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前460-前410)——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强调个人主义,抨击传统的宗教观和道德观,怀疑神的存在,否认事物的存在及其可知

性。

意义:智者学派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终结,同时又为苏格拉底哲学铺平了道路,为希腊哲学

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并且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发展。

1.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399)

唯心主义哲学家。

(1)神学目的论:他认为,以往的自然哲学家都没能指出宇宙万物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服从一种目的,这种目的就是“善”的原则。

而实现这一原则的力量则是神。所以,宇宙万物是神按

照“善”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使世界成为一个和谐的有秩序

的统一整体。既然世界万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不在事物

之中而在于事物之外的神,人们也就不必要也没有能力

去研究自然界,而应该“认识你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和完

善个人品德。

(2)美德(德性)即知识:

德性(arete),指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尚的技艺。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道德的基础,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才会有符合道德的行为。而知识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与知识合二为一的道德也是如此。这种伦理观实际上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

(3)苏格拉底方法:对话

苏格拉底方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这反映了希腊人真理(a-letheia)观点一个特点。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诘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无须别人越俎代庖地教导什么是真理。

2、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

主要著作:《辩诉篇》、《裴多篇》、《理想国》、《巴门尼德篇》、《智者篇》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哲学,同时又吸收了爱利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思想,建立起了一个以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念论为核心,包括宇宙论、知识论、伦理学、

国家学说等方面的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

理念论:理念是柏拉图哲学最基本的概念。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独立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人之外,是永

恒的、绝对的和真实的存在。理念世界是物质世界的原

形,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由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

是第二性的,即先有理念,后有物质。

先验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它和理念一样先于肉体而存在,在进入肉体之前生活在理念世界里,对各种物质

的理念早就认识了,但由于灵魂投生时受到肉体的污染,

把原来认识的理念忘记了,人通过“学习”,又可把那些理

念知识“回忆”起来。所以,求知就是对头脑里固有知识的

“回忆”。

3、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公开发表的作品,这种作品只留下残篇;第二种著作是课堂讲稿,生前并

未成书,公元前1世纪时,由安德罗尼科(Andronicus)

编辑成书。这些著作构成亚里士多德全集的主体,共分

五类:

(1)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辩谬篇》六篇

论文。

(2)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

(3)自然哲学著作:《物理学》、《论灵魂》、《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史》、《论动物的部分》、《论动

物的行进》、《论动物的繁殖》、《自然小著作》。

(4)伦理学著作:《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伦理学》、《尤苔谟伦理学》、《政治学》、《城邦政制总汇》。

(5)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

主要哲学观点:

(1)实体说:个别事物实体论,把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称作第一实体,把个别事物所属的“种”或“属”即一般概念

称为第二实体。两个实体都是独立存在的,但第一实体

是最真实、最根本的。

(2)四因说:任何事物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都有四个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进一步把四

因归纳为形式与质料二因,认为任何个体都是由形式和

质料构成的,个体、形式、质料三者不可分离。形式是

积极的和先于质料的,质料是被动的和无规定性的,形

式决定质料的发展方向,只有用形式去规范质料,才能

形成个别事物。

(四)政治学说

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制》

(五)戏剧

悲剧作家及代表作:埃斯库罗斯(《被俘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格涅》、欧里庇得斯(美

狄亚)

喜剧作家及代表作: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雅典的喜剧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与解构神圣、讥讽时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阿里斯多芬在一些剧作对江河日下

的雅典民主制进行了无情的针砭。

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化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演变,即从一种崇高典雅的整体主义和本质主义向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

和现象主义的演变,从普遍性的“命运”向个体性的自我意

识的演变。而这种时代精神的演变恰恰揭示了从希腊城

邦时代到希腊化时代转化的文化实质

(六)历史学

希罗多德:《历史》,爱奥尼亚方言,创立了历史叙述体。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从人的行为中寻找历史事件的原因

色诺芬:《希腊史》、《远征记》

(七)自然科学

古代希腊的自然科学往往与哲学交织在一起,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的影响,注重抽象思

维和逻辑思维,这有利于对各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

化,但却妨碍了科学家实践和实验科学的发展。

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多克斯、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

(八)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繁荣的条件

古典时代希腊文化出现空前的繁荣并非偶然,而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

经济发展;希腊城邦制度及其民主政治与公共生活;文化背景;借鉴近东文化遗产。

雅典民主制的精神实质已经随着雅典帝国的扩张过程而丧失殆尽,因此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回光返照的民主制

只是一种徒具其表的历史闹剧而已。

雅典民众无聊习性的最后的也是最卑鄙的一个事例,就是这种虚假的民主制度对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圣贤苏格拉

底的审判和迫害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一)希腊化时代与东西文化融合

在公元前338年的喀罗尼亚战役中,希腊各城邦败于马其顿,希腊城邦时代至此结束。

前336年,亚历山大继位为马其顿国王,发动了大规模的东侵战争,建立起一个从希腊到印度河流域的大帝国。

前323年,亚历山大猝死,不久帝国分裂成三个王国:

以马其顿本土为中心的马其顿王国、以叙利亚为中心的

塞琉古王国和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国。到公元前1

世纪,这三个国家先后亡于罗马。这个时期被称为希腊

化时代(前336-前30)

在亚历山大去世前,他就在埃及和西亚等地以他的名字命名而建立了许多希腊式的城市,并且动员了大量的希

腊人来这些城市定居。这些城市后来逐渐成为各个非希

腊地区传播希腊文化的据点。

希腊化时代在文化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间的融合,希腊文明与东方被征服地区的政治、经济和

思想文化融合在一起。

希腊化时代,希腊人从城邦走向了世界,打破了狭隘的城邦界限,开阔了视野,开始把自己视为一个世界性社

会的成员,并因各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产生了种族平等观

念。

(二)自然科学成就

数学:欧几里德——《几何原本》13卷,使几何学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学科。阿基米德——奠定了现代微

积分的基础。

物理学:阿基米德——提出了关于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成为流体力学的奠基人;比重原理;杠杆原理 天文学:阿里斯塔克——太阳中心论。希帕卡斯——地球中心说

地理学:埃拉托斯特尼——《地理学概论》

(三)希腊化时代的哲学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和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

在思想方面,希腊化时代产生了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噶主义等各种哲学派别,哲学不再

把它的目光投向宇宙的本原、形而上学的本质或者现实

的国家,而是将其局限在个人自我完善的狭小圈子里,

一味沉潜于个人的幸福和解脱。

(四)文学与雕刻艺术

文学:希腊化时代,由于专制国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的衰落,反映城邦政治生活和公民思想的文学作品逐渐被

服务于宫廷的文学所取代,文学成了贵族的消遣品。提

奥克利图斯、米南德

雕刻:希腊化时代的雕刻艺术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较之古典时代更趋成熟和完善,作品构思周密,工艺完美,

取材广泛,但思想性方面不如从前。“拉奥孔群像”、太阳

神像

四、罗马古典文化

古代罗马在吸收大量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罗马文化。

罗马文化是对希腊文化的基础与发展,它在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受到希腊影响的痕迹,但

在政治、法律与建筑等方面却比希腊更胜一筹。

罗马文化把希腊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传之后世,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罗马古典文化

一、罗马政体与政治思想

与罗马社会发展及其扩张相一致,罗马政体发展先后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古代罗

马人的政治实践,给西方政治传统增添了许多新的因素。

(一)王政时代(约前753-前509)

(二)共和时代(前509-前27)

(三)帝国时代(前27-395,罗马帝国分裂

-476,西罗马灭亡)

(一)王政时代(约前753-前509)

1、罗马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政权过渡的时期。

2、王、人民大会、元老院

3、塞维·图里乌改革,完成了罗马由氏族向国家的过渡。(二)共和时代(前509-前27)

1、执政官、人民大会、元老院;保民官、监察官

2、到了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革拉古兄弟的两次改革均

以失败告终,平民与元老院之间的矛盾终于演化成不可

调和之势,激起了内战,并导致了军事独裁制的出现。

3、罗马共和政体是罗马人在其国家发展过程中政治实践

的产物,是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不断调整而臻

于完善的。

(三)帝国时代

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共和国为帝国所取代。

前3世纪,戴克里先改元首称号为君主,实现了元首制到君主制的转变。

二、罗马社会生活与习俗

1、古代罗马人的物质生活较雅典人优越,但仍较为简朴。

2、共和国时期罗马的家庭,作为家长的男主人对妻子儿

女具有绝对权威;妇女主要负责管理家务。;子女教育主

要依靠家庭。帝国时期罗马家庭发生了变化:妇女地位

有所提高;学校教育。

3、至罗马帝国晚期,人民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变化,开始

追求奢华的生活和物质享受,共和国初期简单、质朴的

生活方式被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取代。

源于希腊和东方世界的柔靡之风越来越深地侵蚀着罗马英雄主义的肌体,到了帝国时期竟成为罗马人的一种普

遍的生活态度。

公元1世纪以后,罗马每年都要从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输入大量的奢侈品。罗马人的宴会铺张得令人难

以置信。

三、早期宗教与神话

1、古代罗马人的宗教信仰最初是原始的多神教;祖先崇

拜观念强烈。

2、共和国中期,罗马宗教大量吸收希腊成分,演变为一

种希腊罗马的混合宗教,罗马神也具有了希腊神那种人

格化的特点,并且也形成一个体系。

3、祭祀集团

4、帝国后期多神教被广为流传的基督教取代。

5、神话传说

四、罗马法与法学

古代罗马人制定了比较健全和完整的法律,法学理论也非常发达,这是他们留给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罗马法指从罗马建国到查士丁尼法典完成,前后1000多年间所颁布的所有罗马法律的总称。

(一)罗马法的产生与演变

(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

(三)罗马法的意义

(一)罗马法的产生与演变

1、王政时期:习惯法,内容是宗教方面的和自然形成的

道德习惯。它是随着罗马政权的形成而产生的。

2、共和国时期:成文法、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3、帝国前期(前27-284):罗马法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同时也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4、帝国后期(284-565):法典编纂时期(衰落时期)。2、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

(1)十二表法(前449):共105条,是对以往习惯法的总结,内容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

所有权和不动产、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实质仍是维护贵族利益;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和司法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平民

利益。

罗马法的初期形式。

(2)《十二表法》之后,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下,罗马又制定了一系列成文法律:

前367,李锡尼-绥克斯图法案,确认了平民担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官吏的权利。

前287,霍腾西阿法,确认了平民大会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

(3)罗马私法中出现了市民法和万民法两个体系。

(4)前3世纪末,出现了专门从事法律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的人,法学由此产生。西塞罗

3、帝国前期

(1)市民法与万民法逐渐融合起来,罗马法开始获得世界性意义。

(2)法学家获得了公开解释法律的特权,并在意见一致时具有法律效力。法学家们非常活跃。(盖约、巴比尼安、

包鲁斯、乌阿比安、莫迪斯蒂努斯)

4、帝国后期

(1)帝国后期,由于皇帝独操立法之权,所以皇帝敕令成为罗马法唯一的渊源。

(2)法学研究中断。

(3)皇帝和法学家致力于法典的编纂。

私人编纂:《格利格里安法典》、《赫摩根尼安法典》

官方编纂:《狄奥多西法典》、《国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罗马历代皇帝敕令和元老院决议的汇编),《查

士丁尼法学总论》(又译《法学阶梯》,以盖约同名著作

为蓝本,参照其它法学家的著作改编而成),《查士丁尼

学说汇纂》(又译《法学汇编》,罗马历代法学大家著述

汇编),《新律》(内容主要涉及公法和教会法范围)(二)罗马法的基本特征

1、罗马法是人定法而不是神意法。

2、罗马法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

3、罗马私法特别发达。

(三)罗马法的意义

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也是世界法律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体系之一。

罗马法对私有制社会简单商品经济的一切本质关系均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成为近现代西方法律与法学的重

要渊源。

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对后世法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人法、物法的制度和原则奠定了后世民法的基础。公法与私法

由乌尔比安首先提出。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动和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规范;私法包括所有权、债权、婚姻家

庭与继承等方面的规范。查士丁尼《法学阶梯》:“公法

涉及罗马帝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

罗马法还明确规定了公法、私法适用的不同原则和效力。

《学说汇纂》:“公法的规范不得由个人之间的协议而变

更”,而私法的规范可以由当事人的意志而更改,“对当事

人来说…协议就是法律?”。

五、文学

1、约前7世纪,古罗马人再借鉴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

了自己的拼音字母——拉丁字母。

2、古代罗马人使用文字较早,而真正的文学作品则产生

较晚。罗马文学是在吸收和摹仿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因而也继承了其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

3、代表作家和作品:(1)共和国时代——①诗人和剧作

家:李维·安德罗尼库(为罗马诗歌和戏剧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普劳图斯(戏剧家,《商人》、《一坛金子》等),

泰伦斯(戏剧家,《婆母》、《两兄弟》)。②散文:西塞罗(2)屋大维时期: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维吉尔(《牧歌》、《农事诗》、《伊尼特》:文人史诗的开端),贺拉斯(抒情诗,《颂歌》),奥维德(爱情诗,《变形记》)

六、哲学

古代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继续和发展,除伊壁鸠鲁派、斯多噶派等学派有了新的继承者外,还出现了折衷

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等新的学派。

卢克莱修:新伊壁鸠鲁派,《物性论》,比较系统阐明古代原子论的著作。

辛尼加:新斯多噶派,宿命论、人人平等

西塞罗:折衷主义派,《论善与恶之定义》、《论神之本性》,依照自然而生活、节制欲望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和近东的神秘主义思想为基础,吸收了亚里士多德派、斯多噶派

等哲学思想而形成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太一说”。这种

神秘主义哲学已开始了从理性哲学向宗教神学过渡,成

为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渊源之一。

七、历史学

1、罗马史学是在希腊史学的影响下诞生的,继承了希腊

史学的传统。

2、历史学家和作品:(1)共和国时期——波里比阿(《通

史》),老加图(第一位用拉丁文写作的罗马史学家,《起

源》、《论农业》),凯撒(《高卢战记》)

(2)帝国时期——李维(《罗马史》),普鲁塔克(《传记集》、《《道德论集》),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演说家对话录》、《阿古利克拉传》),阿庇安(《罗马史》,西方史学中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

八、建筑与艺术

古代罗马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是对希腊建筑的继承与创新。总的说来,罗马建筑承袭了希腊建筑的柱

式体系,尤其是科林斯式对罗马影响很大,但罗马建筑

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

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

建筑。大圆柱型和拱劵结构是罗马建筑的显著特点。

古代罗马的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五类:城防建筑、宗教圣地、娱乐场所、公共设施和建筑物。

古代罗马在建筑理论方面也取得了成就:维特鲁威《论建筑》,是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专著。

九、自然科学

1、罗马由一个城邦发展为世界帝国的过程,也是罗马人

吸收帝国境内各民族先进文化成果的过程。由于罗马人

极为注重实用性,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技也

具有实用的色彩。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把原来的希腊、

埃及等古代科技文化中心囊括为一统,也有利于对这些

地区的科技成果进行综合与总结。所以古罗马的科技成

就在建筑、农艺、军事、测量、医学等应用科学方面取

得了较大成就,但在理论学科方面的创造性却比不上希

腊。

2、代表人物与作品:老普林尼(《自然史》),托勒密(《天

文学大成》),凯撒(“朱里亚历”),盖伦(《解剖过程》、

《身体各部的机能》),老加图、瓦罗、科路美拉《论农

业》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一)罗马古典文化的衰落

1、前1世纪始,罗马古典文化便显示出了它衰落的前兆:

古典宗教的衰落与罗马人的精神颓废。

2、3世纪危机使罗马人更加诉求于东方宗教以求解脱,

于是基督教在罗马境内广为传播并成为主要宗教。

3、当西罗马帝国崩溃时,充满活力的基督教会则在广大

西方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精神帝国,以其独特的文化功

能而成为维持西方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4、基督教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以理性为特征的希腊-罗马

古典文化的衰落。

(二)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1、基督教由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拿撒勒派发展而来。

2、耶稣的门徒保罗在教义方面进行了改造和发展,而且

把传教扩大到罗马境内其他非犹太民族。保罗的传教冲

破了犹太教的狭隘性,使拿撒勒派脱离犹太教发展成为

一门新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

3、基督教从一个犹太教派发展成为罗马境内的世界宗

教,是与它充分吸收古典哲学与近东神秘主义宗教中的

有用成分分不开的。它的传播过程,也是其教义不断丰

富和发展的过程。

4、“米兰敕令”;390年,狄奥多西一世进一步宣布基督

教为国教,并禁止异教传播。

(三)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与组织

1、1世纪末-4世纪:《新约圣经》——37卷,分为福音

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四部分。核心是福音

书。

2、早期基督教教义以《圣经》为依据,宣称耶和华(上

帝)是宇宙间唯一的真神,是万能的创造者和主宰,他

派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降临人间,让耶稣基督以自己为

牺牲来拯救世人,人们只要信仰上帝与耶稣基督,就能

得到拯救,死后获得永生。

3、325,尼西亚会议,“尼西亚信经”:圣父、圣子、圣灵

三位一体论。

4、组织:基督教会、修道院制度。

(四)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

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从信徒中产生了一些“护教士”,他们对教义进行宣传、解释和论证,并因其教义的权威

性而被成为“教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套关于上帝的宗

教理论即为神学,其中所包含的宗教哲学思想被称为“教

父哲学”。

罗马帝国晚期最著名的神学家和教父哲学家是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三位一体》。

奥古斯丁神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基督教西派教会“拉丁化”的完成,为日后西派教会神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

理论基础。他的预定论和教权高于王权的思想,对中世

纪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在欧洲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文化传统便是在这一时期确立

起来的;它也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今日所

谓的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西班牙文化等都诞生于这一

时期。

一、中世纪早期(5-10世纪)的西方文化

5-10世纪的西欧,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文化衰微,整个社会处于“黑暗”时期。但这一时期基督教、希腊-罗马

古典文化与日耳曼文化经过相互冲突与整合,孕育出了

一种新的基督教封建文化,并出现了“加洛林文化复兴”,

由此奠定了中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则在法学、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因其对古典文化的保存和对东方文化的吸

收,在西方文化史上起了承前启后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

作用。

1、西欧社会转型与文化整合

476-8世纪查理曼帝国建立,西欧社会基本上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建立起了一种新的封建秩序。从

文化的角度看,西欧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也是罗马古典

文化、日耳曼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冲突与整

合的过程,其结果是基督教文化在其自身的封建化过程

中整合了奴隶制的罗马古典文化和带有原始性的日耳曼

文化,逐步确立起了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地位,最后,

基督教文化成为中世纪西欧的主流文化。

蛮族的皈依

公元3世纪末叶,在西哥特人居住的地区出现了最初的教会组织。

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伦巴第人等,都在入侵罗马帝国之前就先后皈依了阿里乌斯派

基督教。

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蛮族王国里,基督教会充当着一个文明教师的角色。

2、5-8世纪的西欧文化成就

5-8世纪,由日耳曼人民族大迁徙和西罗马帝国的崩溃所带来的混乱与动荡,造成了社会文化的极大破坏,城市

沦为废墟,古典文化遭到浩劫,整个西欧处于文化创造

的“黑暗”时期,学术文化活动几乎仅仅局限于修道院之

中。因此,这一时期仅有的一点文化成果也带有浓厚的

宗教色彩。

(1)整理与保存古典文化:博提乌斯(《哲学的慰藉》)、

卡西奥多罗斯(《哥特人的历史》、罗马简史《编年史》、

教会史《三部史书》)。

(2)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3)“格里高利歌调”形成,是中世纪各地教会宗教礼仪音乐的范本,对中世纪教堂音乐乃至整个欧洲的音乐发

展都有深远影响。

(4)7世纪时,英格兰诺森布里亚王国的修道院仍保留着古代学术传统,成为西欧学术活动的重要中心。(比德:

《英吉利教会史》,新的历史纪年法:公元纪年法) (5)中世纪早期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教会文学。

3、加洛林文化复兴

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统治时期(768-814),不仅通过军事扩张建立起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而

且在文化上也出现了教育与学术文化的复兴,西方学者

称之为“加洛林文化复兴”。

(1)查理曼建立“宫廷学院”:《伦巴德人史》、《劝告法官们》、《查理大帝传》;对一些宗教的和世俗的古代文献进

行了校正和修订;致力于重建各地日渐衰落的教会学校

和恢复各大修道院的学术研究。(2)“加洛林小写体”的出

现;(3)建筑与艺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加洛林文化复兴”的主要贡献不在于其文化的创造,而在于其对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与思想的拯救和保存。这次文

化复兴的规模和水平都极为有限,但它改变了中世纪早

期西欧文化衰微的面貌,标志着日耳曼人通过吸收古代

基督教与古典文化而建立自身文化体系这一历程的开

端,为12世纪的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

4、拜占庭文化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1)对罗马法的总结。

(2)拜占庭帝国境内的东正教,由于受到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影响,它所体现出来的宗教文化明显有别于西

欧,尤其在教堂建筑方面,形成了拜占庭式建筑。(圣索

菲亚大教堂)

(3)拜占庭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4)拜占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在文化上起了沟通东西的作用。拜占庭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汇合的产物,东正

教、、希腊化罗马文化与东方文化融为一体,这是拜占庭

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5)拜占庭文化在东欧广大地区有很大影响。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在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中,基督教会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取得了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支配地位,使

基督教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整个中世纪,教

会垄断了一切文化和教育,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

使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及自然科学成为神学的附庸,

妨碍了世俗文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教会对古代文化

的保存和发展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1、教皇的形成和东西教会的决裂

5世纪中叶,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开始了具有实际领导西部所有教会的无上权威,即教皇权威。

1054年,东、西部教会矛盾激化,利奥九世宣布开除君士坦丁大主教的教籍,后者则针锋相对,也宣布开除利

奥九世的教籍。这样,基督教东、西两派最终决裂,东

部自称正统,被称为东正教,西部基督教则被称为“罗马

公教”(天主教)。

2、隐修制度的改革

基督教的合法化以及教产的迅速增长很快就产生了负面效果,一部分基督徒在财富和权力的诱惑下开始堕落,

另一些较严肃的基督徒则发起了矫枉过正的修道运动。

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的观点,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

至的荒野中去苦修,结果就导致了独身、贫穷、禁欲和

修道运动的出现。

修道运动的创始者是公元3-4世纪的埃及人安东尼,他20岁时有感于耶稣让财主变卖财产分给穷人的劝勉,

弃家到尼罗河畔的德巴意旷野隐修。

西方早期修道运动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推本尼狄克(约480—550年),公元530年,本尼狄克创建了著名

的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并为该院起草了“本尼狄克教

规”。

3、罗马教廷与政教之争

(1)教阶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经过11世纪上半叶教皇利奥九世的改革,加强了天主教会自身的建设和纪律,增强了教会的独立性和罗马教廷

的权力,天主教的教阶制度也逐渐确立和完善起来。

天主教的教阶制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职,形成了教皇、宗主教、枢机主教(红衣主教)、都主教、大

主教、主教等各级;二是神品,包括司门员(一品)、诵

经员(二品)、驱魔员(三品)、襄礼员(四品)、副助祭

(五品)、助祭(六品)、司祭(七品)共七品,前四品

是小品(低级神品),后三品是大品(高级神品)。

这种教阶制度使教会组织完善起来,也有利于教皇势力的增强及其对各地的控制。

(2)政教之争

自“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以来,教皇的领地不断扩大。教皇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会君主。

1073年,格里高利七世上台,他扩大教皇权威和向各国渗透势力的行为,加剧了与西欧各国君主的矛盾,从而

引发了政教之争,核心是主教授职权之争。(“卡诺沙事

件”:表明罗马教皇已摆脱了世俗君权的控制,成为能与

之相抗衡的教会君主。)

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期(1198-1216),教皇权力达到极盛,在欧洲树立起了罗马教廷的最高统治权威。在雄厚

的经济基础之上,罗马教廷建立了完善和健全的行政组

织机构,制定了系统的教会法律体系,使它不仅在思想

文化上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统治中心和精神支柱,而且

还在经济上、政治上具有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广泛权

力,成为封建神权统治的巨大国际中心。

(中间插另外11页)

正是由于私有制的产生,人类从此便由自由平等的自然状态陷入了没有自由和平等的社会痛苦之中。然而在卢梭看来,正是由于私有制是文明社会的基础,而我们又不可能重新退回到自然状态中去,所以私有制不可能被消除,我们只能限制和约束它。(2)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

在人类中有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不平等即生理上的不平等,一种是社会不平等即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异在自然状态下是比较小的,但是

在社会状态下,不仅社会不平等,即使是自然不平等,

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社会不平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加深。社会不平等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定是第一

阶段(富人与穷人;统治与奴役,暴力和掠夺);官职的

设置是第二阶段(建立国家政权;订立社会契约,建立

公共权力和法律制度;政治腐化败坏);合法的权力变成

专制的权力是第三也是最后阶段(富人和穷人、强者和

弱者、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发展到极点;暴君被暴力所

推翻)。

(3)社会契约论

自由和平等是卢梭社会政治哲学的最高目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探讨了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

契约论》所关注的则是如何实现社会平等的问题。由于

人类不可能回归平等的自然状态,所以卢梭要解决的问

题就是“在社会秩序中,从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

情况着眼,能不能有某种合法的而又确切的政权规则”

(卢梭:《社会契约论》,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卢梭的目的是寻找一种真正合法的社会契约来取代以往以牺牲人的自由平等为代价的社会契约。

与近代政治思想家们一样,卢梭认为构成一切权利的基础的社会秩序并非源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自然与暴力都不能成为合法权利的基础,契约才是“人间

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社会契约论》,14页)。所以,

社会契约是合法权利和正常的政治制度的必要条件和前

提。

卢梭认为,合理的社会契约其要旨就在于“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社会契

约论》,23页)。

公意:公共利益的代表,它是从作为个人意志的总和的“众意”中除掉相异部分而剩下的相同部分,因而永远是公

正的。“公意”在具体政治实践中表现为法律。法律就是作

为立法者的全体人民对作为臣民的全体人民所作的规

定。所以,法律不仅保障公民的权利平等,而且是自由

的基石。

这样的契约行为产生了一个道德的和集体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而形成的公共人格,以往叫做“城邦”,

现在成为“共和国”。共和国的主权即最高权利属于全体人

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对性;人民主权不可分割)。

虽然在社会状态下人失去了许多自然的东西,但却使人们从中得到了巨大收获,从一个愚昧的局限的动物变成

一个有智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更重要的是,这样

的社会契约不但没有摧毁自然的平等,反而以道德和法

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所造成的生理上的不平等,从而实

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

人民主权的民主共和国。

卢梭关于社会的学说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省,它克服了启蒙学者盲目的社会进步观。在他看来,文明与自然、

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人类

征服自然的自由并没有带来人的自由,技能的进步并不

伴随着道德的进步。

3、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指《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该书1751年开始编辑,1771年出齐全书,共三十五卷。

“百科全书派”包括孔狄亚克、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这一派别把机械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人类知识

(包括社会、政治、历史、宗教、伦理、美学)的一切

领域,公开、彻底地反对宗教,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

百科全书派特指启蒙时期唯物主义的、战斗的无神论者。(1)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埃蒂亚纳·孔狄亚克(Etienne Condillac,1715-1780),《人类认识起源论》、《感觉论》、《体系论》等。

孔狄亚克根据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孔狄亚克提出了镜面反映原则。他认为,心灵犹如镜面,能准确地反映表象,

心中的形象能够与外物“同等地”符合;观念不是独立实

体,而只是外物的真实反映;他认为观念只有一个来源

即对外物的感觉,反省不是独立的来源,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进行的,感觉的复杂多样性可以用外物刺激的不同

强度来说明;触觉中心主义。

(2)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说

茹利安·拉美特利(1709-1751),《心灵自然史》、《人是机器》、《人是植物》。

拉美特利的出发点是笛卡尔哲学,他把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人是机器”的结论:世界万物形态不同,

但却由同样的材料构成。他使用大量的观察证据说明精

神的生理基础,把心灵的运动还原为机器的运动;大脑

也是一架机器;人的良知也可以用身体的机械作用来说

明。

拉美特利基于机械唯物论对于人的理解具有严重的局限性。首先,他否认了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和

剧烈的变化,甚至认为动物也有道德,最终把人等同于

动物。其次,他将人的身体运动全部等同于机械运动,

没有看到人体中还存在着热运动、新陈代谢、同化和异

化、遗传和变异等生物的运动形式。最后,他将人的思

想、意识活动也说成是机械运动。事实上,思想是高度

发展的物质器官——大脑的产物,思维运动是一种最高

级的运动形式,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形成的,思想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此思想并

不是像钟表一样的机械活动。

(3)狄德罗的唯物主义

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原理》等。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思辨性强,在不少方面克服了近代哲学常见的机械论的简单片面性。他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

论,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普遍联

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不可能是孤立的。狄德罗认为运

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本身就具有运动的能力。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狄德罗用物质的运动来

解释世界的质的多样性。

狄德罗提出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认为在生物进化中亦存在着矛盾运动。

狄德罗哲学代表了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水平,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17、18世纪的机械唯物论而开始向

辩证法进步,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马

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不过

我们也应该看到,狄德罗毕竟还没有达到辩证唯物主义

的水平,他的理论仍然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论的特

征。

(4)霍尔巴赫的机械决定论

保尔·霍尔巴赫(Paul Holbach,1723-1789),18世纪法国最激进、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霍尔巴赫在

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与

他同时代的人一样,霍尔巴赫亦未能逃脱机械唯物主义

的窠臼,最终走向了决定论和宿命论。

《自然的体系》、《社会体系》等。

霍尔巴赫认为,人完全受自然因果律支配。他对宗教的批评也以自然观为基础,他指出,真观念是向自然学习

得来的,假观念是对自然的无知,宗教的观念是对自然

的无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宗教和专制制度是违反自然

的错误,它们既违反了自然的法则,又违反了人的自然

本性。

在社会领域,霍尔巴赫是环境决定论者。

第六章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19世纪的西方在经过17、18世纪政治革命之后,进入全面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当时有两个重要因素支

配西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一是从英国开始的工业化扩

展;二是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

的传播。

19世纪,物质文明的丰富和贫富差距的扩大这一矛盾构成了此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西方各

国除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以缓和社会矛盾之外,思想文

化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自由经济理论、空想

社会主义的济世方案、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等都围

绕这一主题展开。

19世纪的西方文化开始呈现“多元化”特点。

19世纪的文化成就已经为20世纪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大发展、大创新奠定了基础。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一)工业发明

(二)自然科学的发展

技术科学的发明创造直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认为是“19世纪三大发现”,是这一时期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这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自然科学基

础。

(三)工业化社会的出现

工业化社会明显的特征是集中化程度提高。表现之一是人们纷纷集中到城市里。

与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不同,城市将生产、居住、服务、消费等集中在同一地域,从而产生出巨大的、前所未有

的社会效益。它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功不可没。当然,

在现代化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工业社会的集中化使得生产资本高度集中。

在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共同斗争和努力下,19世纪的西方经历了一个民主化进程。各国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

统治,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如实行普及义务教

育、文官考试制度、扩大选举权等。

工业化也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

由于19世纪西方正好处于传统与现代这样一个交接口上,该时期文化可以说流派纷呈,色彩斑斓,开始呈现

多元化的趋势。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19世纪是资本主义在西方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

从此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西方社会两大对立

阶级,它们的矛盾上升为社会主义矛盾。客观上决定了

该时期西方思想丰富多彩的特征,各种思潮也纷纷出现。 (一)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

(二)自由经济理论和马尔萨斯“人口论” 19世纪主要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就是自由主义主张的体现。自由主义者的经济思想来源于亚

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理论。他们认为,经济自由和政治自

由同样重要。私利和自由竞争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人们

只有看到自我利益时才会努力工作,才会创造出更多财

富,而最终受益的却是整个国家。所以,国家不应干预

个人的经济活动,不应剥夺个人财产和阻止自由竞争,

否则就会威胁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阐述这一学说的经济学家除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外,还有马尔萨斯等。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1776-1834)

英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人口原理》、《价值尺度》、《地租的性质与发展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原理》等。

马尔萨斯影响最大的理论是他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19世纪上半期,人口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逐渐发展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独立对象,形成为社会科学的

一门新的学科。

马尔萨斯:1798,《人口论》;1803,《人口原理》第2版。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中心思想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其它重要观点

评价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中心思想

1、初版人口论:

(1)三大前提:a、粮食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之品;b、两性间的情爱是必然的;c、人口生殖力远超过土地生产力。

人口若不受限制,按几何比率增加,粮食则按算术比率

增加。

(2)马尔萨斯从以上三大前提,得到三大结论:

a、人口的增加,受到粮食的限制;

b、粮食增加时,

人口必随之增加;c、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受到灾殃和罪恶的抑制,常能与粮食供给相等。

2、再版人口论

根据新的事实,采用新的排列,阐述他的观点。

(1)人口与粮食的趋势:a、人口按几何比率增加;b、粮食按算术比率增加。

(2)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农业生产,超过某种限度后,土地报酬递减。

(3)人口限制。人口限制可以分为两种:a、预防的限制,使出生率减少——道德抑制(晚婚);避孕、打胎。

b、积极的限制,如灾殃饥饿瘟疫战争,促使死亡率增加。 马尔萨斯人口学论的其它重要观点

1、维护私有财产制度

马尔萨斯根据他所阐述的人口原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穷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而

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

马尔萨斯认为,建立在财产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是受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的,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推翻的。在他看来,财产私有制是限制人口

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可以克服社会发生贫困和罪恶等

各种弊病。他还认为,财产私有制是发展人类能力和智

慧、培养和提高人类德性的最良好的制度。

2、反对济贫法

马尔萨斯认为,济贫法有害无益。他认为,贫民贫困是自身原因所致,救济的手段,在他手上,而不在于别人。

政府和社会对此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3、劳动阶级欲提高其地位与景况,唯有减少人口。

马尔萨斯认为,工人的工资同样受人口规律支配,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状况随工人人口的增减而进

退,并周而复始地反复下去。

马尔萨斯在著作中多次提到劳动基金(社会生活资料),他认为劳动贫民的安乐与工资高低完全取决于工人的人

口数量。这一理论后来一直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所沿袭并

形成为工资基金学说。

评价

1、贡献:

第一部系统的人口论著作。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地租及工资基金说,都以此为基础。

2、缺点:

(1)人口论中的几何比率与算术比率,并不可靠。

(2)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富有弹性。

(3)对食物来源分析不够全面。

(4)生物学上的道理未能辨清,未将生殖本能与情爱本能分别清楚。

(三)空想社会主义

(四)德国古典哲学

在哲学上,通常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称为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家建立了一

个个宏伟的哲学体系,包含着众多的细致的分析、周密

的概念、复杂的论辩和宏大的话语。

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 直到18世纪,德国还像中世纪时期那样,被分割为大大小小的封建城邦。18世纪中叶以后,伴随着普鲁士王国

统一德国的扩张事业的成功,德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与此同时,德国哲学家也开始在精神领域用自己的哲学

体系来综合欧洲各国的哲学。费希特的《告德意志人民

书》标志着德国民族主义精神的兴起。

与近代哲学的其它形态相比,德国哲学具有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等显著的特征。

德国古典哲学著作是最早的一批德语文献,新兴的语言形式和艰深的思想内容之间的不协调导致了这些著作艰

涩难懂。

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它在哲学史上具有超越时空的理论价值,这就是集

大成的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总结,黑格尔对以往的哲学体系的总结,都标志着西方哲学一

次大飞跃。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一

方面与德国民族追求综合统一的精神气质有关,另一方

面,也是哲学史研究积累的结果。

1、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了

一番彻底的清理,引发了蔚为壮观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

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1781年;第二版,1787年)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

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

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前批判时期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著作分哲学著作和科学著作两类。科学著作以《宇宙发展史概论》为代表,在这部书中,他

提出了科学史上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康德认为,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位置,生活在这一行星上的人类拥

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的、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表现出他逐渐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

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

1770年,《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以这

篇文章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

先验感性论

先验知性论

先验理性论

实践哲学

(先验:指关于先天的,关于先天认识形式的理论体系就是“先验哲学”。

先天的: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因而也称为“客观

的”。)

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方向是:以彻底的唯心论的态度,把先验唯心论发展为绝对唯心论。作为完整

的哲学体系,德国绝对唯心论开始于费希特和谢林,完

成于黑格尔。

2、费希特

3、谢林

4、威廉·弗利德里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黑格尔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

成为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理想,也使曾经统治西方哲学长

达2000多年之久的形而上学走向了终结。他将古典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核心和基础的哲学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以

至于后来的人们发现,除非超越黑格尔,除非扭转哲学

的方向,否则谁也无法进一步推进哲学的发展。

《精神现象学》(1807,标志着黑格尔哲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

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

1827,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特点

(1)真理是全体

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只是真理的一个环节,所有的哲学体系构成了真理全体。真理只有一个,但这一个真理是全

体,而不是任何一个部分。

黑格尔所说的真理是全体是指: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

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

保留其优点;当它被更新近的哲学体系推翻时,又以同

样的方式保留了自身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 黑格尔把历史上所有的哲学体系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个环节,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他认为这一体系就是

真理的全体,哲学史终结于他的哲学。黑格尔的真理观

归根到底是为建立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服务的。

(2)哲学无前提。

这不是说,哲学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而是说,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

应仅仅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贫乏到丰富、由低级

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哲学体系是通过这

样的动态过程被建构出来的。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

终结论,它也就最终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3)否定辩证法。

黑格尔的逻辑是辨证法。

黑格尔从费希特那里接受了辨证逻辑的三段式的形式,即正题、反题、合题的形式。他认为,无论哪一种形式

都是对前一形式的否定:反题是对正题的否定,合题是

对反题的否定;而当合题表现为正题时,它立即又会被

更高一级的反题所否定,如此螺旋式地上升,直至达到

终极目标。

黑格尔的辨证法是否定辩证法。他曾如此评价否定的原则:“对于这一原则而言,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东西是绝对神圣的,而且这否定原则能够冒一切事物的

任何危险并承担一切事物的任何损失。”(《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257页)

(4)实体就是主体。

黑格尔把传统上用以表示客观对象的实体概念与用来表示主观意识的主体概念结合在一起,得出了“实体就是主体”的论断。他认为,实体是辨证运动的主体,它的特征在于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对立面的

辨证过程中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实体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历了辨证发展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

身,它才是全面的、绝对的。

(5)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

黑格尔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

的体系。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

过程。绝对精神的辨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

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绝对精神的辨证运动在个人

意识内的表现是认识论,这是他的《精神现象学》的内

容。绝对精神在自然界的异化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内

容,它在人类精神各个领域的显现分别构成了道德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内容。

黑格尔认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个人意识,还是人类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是辨证发

展的过程。辩证法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是辨证法

的具体应用。从原则上说,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辨证

法的某一个环节相对应;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

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

的应用。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上溯18世纪末,下至20世纪初,在整个19世纪的西方,其文学思潮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批判现实主义这样一个

转变过程。文学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一嬗变多少也

映照了当时整个西方社会的变化。

(一)浪漫主义文学

与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有所不同的是,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主宰西方文化生

活的一种思潮。

浪漫主义是针对理性主义而来的。浪漫主义反映了人们不满现实、耽于幻想的社会心理和思想情绪。

受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也分消极和积极两派。消极浪漫主义在政治立场上比较保守,对

现实多半采取逃避态度;反映了封建贵族的没落、资产

阶级的妥协以及一部分小资产阶级对法国大革命的恐惧

情绪。积极浪漫主义更多地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派

的思想情绪。该派作家敢于正视现实,勇于同邪恶势力

作斗争,否定封建专制,批判资本主义的丑恶,向往美

好的未来。

浪漫主义最明显的特点是主观性、抒情性非常强。其文学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取决于作者的想象力。

浪漫主义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其次才是小说和戏剧。

1、消极浪漫主义

受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影响,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家的政治立场普遍保守,消极浪漫主义唱主角。这实质上是封

建贵族阶级的没落思想感情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

有英国的“湖畔派”诗人、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的真谛》、《阿达拉》)和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等。

消极浪漫主义重在对文艺理论的探讨。

“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不朽的征兆》《丁登寺》)、柯尔律治(《古舟子吟》、《忽必烈汗》)、骚塞(《圣女贞德》)

湖畔派强调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认为借助想象,可以达到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我的目的,可以达到物与我

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而创造出令人愉快的整

体。湖畔派的诗论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引起了一场革

命,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浪漫主义

时代。

2、积极浪漫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长于创作实践。

(1)诗歌

英国: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压制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东方叙事诗》。“拜伦式英雄”。

雪莱:《仙后麦布》、《西风颂》等。

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之一;追求自由。

德国:海涅——《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浪漫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并用)、《论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2)小说

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在小说方面。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哲学上从天主教徒转到无神论者;政治上由保皇主义转向共和

主义;文学上由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人道主义是雨果所有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

浪漫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文艺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批判现实主义开始替

代浪漫主义,很快发展成为19世纪主要的文学潮流。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即以批判的精神描述现实生活,揭露现实社会中各种弊端和丑恶现象。

批判现实主义的诞生,并非是对浪漫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其最发达的国家。

侧重直接分析社会历史经济关系,揭露资产阶级上层人

物,特别是金融资产阶级和贵族余孽的贪婪和残暴。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者。《红与黑》。

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间喜剧》:以编年史的方式,比较完整地反映了19世纪

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大仲马、小仲马、梅里美、福楼拜、莫泊桑、乔治·桑等。 自然主义:左拉

英国: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遭遇来揭示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直接

反映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狄更斯、哈代、萨克雷

等。

俄国:进入19世纪,先后有古典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等几个文学流派,2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占据主导地位;3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取而代之。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自觉意识最强,擅长细致地刻画人物内心活动。

托尔斯泰、普希金、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果戈理、契

诃夫等。

(三)美国民族文学的兴起

美国的民族文学,从启蒙到最终建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中也经历了从启蒙文学到浪漫主义这样一个发展

到成熟的过程。

浪漫主义文学:华盛顿·欧文、库帕、拉尔夫·爱默森(文学理论——《论美国学者》)霍桑、瓦尔特·惠普曼。

现实主义文学:废奴文学——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全面批判——马克·吐温。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仅在思想深度上超过了浪漫主义,而且突破了东部对文学的垄断,跳出了新英格兰作家圈

子,使得美国遍地盛开文艺之花。后来,因欧·亨利、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等杰出作家的努力,批判现实主义一直延伸到20世纪,与现代美国文学一起,跻身世界文学之林。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在19世纪的西方音乐中,浪漫乐派独领风骚,纵贯世纪始终。它形成于19世纪初,19世纪中叶达到最高峰,并持续到19世纪末。

浪漫派音乐虽在形式和技巧上继承了古典乐派的传统,但其内容和风格却大有差异。古典音乐是超民族、超个

性的。而浪漫主义音乐则自由奔放、形式上无拘无束、

喜爱抒情和描写的手法,强烈地表现个性和民族性,各

种民族音乐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音乐的语汇。浪漫主

义音乐是一种文字音乐,歌唱性旋律是其显著特点。

(一)贝多芬和舒伯特

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融合了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双重风格,体现了从古典到浪漫过渡的特点。

贝多芬(1770-1827)

西方一位承前启后、跨世纪的音乐大师。其音乐风格标志着古典音乐的终结,并预示着浪漫音乐的到来。

钢琴奏鸣曲最能体现贝多芬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 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精华部分是他的交响乐。

贝多芬作品不仅内涵极为丰富,而且外延十分广泛。除钢琴奏鸣曲和交响乐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室内乐和管弦

乐。在声乐创作方面,除抒情曲、歌谣集、民谣编曲外,他还写了一部神剧《橄榄山上的基督》,一部歌剧《费黛利奥》和弥撒曲《庄严弥撒曲》。

第一期,1792-1800,以模仿为主,具有较浓厚的古典主义风格;第二期,1801-1814,打破了传统奏鸣曲的形式,创作了《葬礼进行曲》、《月光奏鸣曲》等。这时期作品

表达了人世间的热情和心声,从古典的趣味中挣脱出来,突进到浪漫主义的表现境界;1815-1827,第三期,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每一首都有

绝对自主的形式,标志着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转变的

完成。

舒伯特(1797-1828)

舒伯特的作品非常丰富,其中既有恪守古典主义传统的,也有许多作品已走出古典主义范式,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舒伯特创作以歌曲为主,他的歌曲艺术表现力特别强,且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而他

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尤其是他的交响曲,没有

超出规范的古典主义模式。

(二)标题音乐

标题音乐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的一种特有形式,是与浪漫主义文学紧密相联的结果。

19世纪的浪漫音乐可被看作文字音乐,音乐的主体性和描写倾向非常强。有些作曲家们往往用标题或文字说明

来提示乐曲内容,赋予其音乐以诗歌、文学和图画的意

义。故有“标题音乐”之称。

最富有浪漫风格的标题音乐形式是交响诗。单乐章的交响曲。李斯特:《塔索》、《匈牙利》、《奥菲欧》、《哈姆莱特》、《前奏曲》等。

(三)民族乐派

19世纪欧洲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兴起,并很快成为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决定性力量。这一力量体现在

音乐创作上则是民族乐派的产生。民族乐派音乐具有下

列特点:以民歌或民间舞曲为基础;选择民间传说或民

族题材为主题;融音乐与民族文学于一体;以爱国主义

为宗旨。

19世纪的作曲家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形式,突出各自的民族风格。其中成就最大者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

斯基(《第六交响曲》)。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19世纪西方绘画出现了一系列艺术上的反叛,各种艺术流派争奇斗艳,在互相对抗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

前两者与政治和社会原因有密切联系,而随着印象主义

的出现,艺术家们开始潜心研究绘画的形式问题。

(一)浪漫派

浪漫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文学、音乐一样,同18世纪启蒙学说紧密联系:在政治上反对专制的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在艺术上反对因循守旧,尤其

反对束缚艺术创作的古典主义学院派。

浪漫主义画派兴起于新古典主义革命性丧失时的19世纪初,20年代到40年代是它最流行的时代,而30年代则

是它发展的鼎盛时期。该画派兴起于法国。

浪漫主义派画家:代奥多·席里柯、德拉克洛瓦、杜米埃、

米勒、柯罗。

代奥多·席里柯(1791-1824):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轻骑兵的军官》、《离开战场的负伤骑兵军官》、《梅杜萨之

筏》。席里柯表达激烈情感的画风,为浪漫主义绘画创作树立了典范。他的《梅杜萨之筏》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

先导。

德拉克洛瓦(1798-1863):其作品有历史画、壁画、风俗画、肖像、风景画、静物画和插图等9000余件,内容反映了浪漫主义的种种追求。《但丁的小舟》、《希阿岛的屠杀》、《猎狮》、《自由领导着人民前进》。

(二)现实派

库尔贝(1819-1877):描绘下层人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家乡人的生活和风景是他艺术创作的主题。《奥尔南的葬礼》、《打石工》、《浴女》、《画室》。

经过库尔贝的努力,至19世纪60年代,现实主义者题材的革新已成定局。在这个基础上,以马奈为代表的印

象派开始了新的绘画技法革命。

(三)印象派

印象派的出现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即遍布整个欧洲乃至大半个世界。印象派美术是现实主义艺术的

纵深发展。印象派美术在以现实为基本题材的基础上,

尤为注重光和色的创新。

印象派一般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马奈和莫拉为代表,后期以塞尚为代表,他们都是法国画家。

前期印象派注重自然主义描写,强调“眼见为实”,追求绝对客观。后期印象派注重主观感觉,即便连物体的造型

和自然的色彩也都具有画家个人的、独具特色的主观印

象。

前期印象派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前期印象派的先驱;《草地上的午餐》。

克洛德·莫拉(1840-1926),《日出——印象》,这幅画充分体现了印象派美术的主要特征:注重光及其对色彩的

作用。

早期印象派中十分著名的画家还有西斯莱、毕沙罗、德加、雷诺阿等。

后期印象派

保尔·塞尚(1839-1906),后期印象派中的杰出代表。除了光外,更注意“物”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

《草地上的午餐》。经过塞尚的创新,“眼见为实”的印象派传统观念动摇,表现画家的主观想象成为艺术创作的

基本依据。

凡·高和高更:注意发挥“线”的作用。

除上述各流派和画家外,19世纪占据西方画坛的还有:新古典主义的尾声;英国“拉斐尔前派运动”;英国风景画派;德国著名画家门采儿;俄国巡回画派和美国“垃圾箱画派”等。总之,19世纪的西方美术界流派纷呈,这种状况延续至20世纪,表现得更加明显。

第七章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20世纪的文化领域里,出现了十分错综复杂的现象,各种各样的主义、各种各样的学说、各种各样的流派……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人类跨进20世纪以后,在科学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从物理学革命开始。

1、爱因斯坦(1879-1955)及其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1905,《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了根本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认为时空与运动都是相对的。

质能相对性:E=mc2,这一发现成为以后发展起来的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基础。

“狭义相对论”的最基本原理:(1)“相对性原理,即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自然规律都相同”;(2)“光速不变原理,即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光速都相等。”

“狭义相对论”还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以及动量和能量的统一性。

广义相对论:

1915.11,《引力的场方程》,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完整形式,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6.3,《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全面论述了广义相对论理论。

广义相对论实质上是一种引力理论,爱因斯坦认为万有引力的产生是由于物质的存在和一定的分布状况使时间

空间性质变得不均匀(时空弯曲)所形成的。

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四维时空同物质间的统一关系,说明时间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与性

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

2、普朗克与量子论

同相对论一起在物理学领域引起一场大变革的、并促使人类科学观念革命的新理论是量子论。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另一重大理论贡献。

1900.12.14,《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辐射的发出和吸收都是量子化的。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被公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基石。

3、摩尔根的基因学说

20世纪上半叶的生物学中尤以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1866-1945)创立的基因学说最为重要。摩尔根丰富与发展了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创立了比较完善的基因学说。

孟德尔(1822-1884),1865,《植物杂交试验》:显性定律;

分离定律;独立分配定律。

20世纪初,荷兰、德国、奥地利的三位科学家分别证实了孟德尔规律的科学价值,从此,遗传与变异的知识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摩尔根的基因理论:(1)基因是实在的物质的遗传单位;

(2)基因坐落在染色体上,像一串念珠,形成连锁群;

(3)基因能再生;(4)在极少数情况下,基因会发生突变,并能保持其改变了的特性;(5)一个基因有时有多

种功能;(6)在同位染色体中,等位基因有相互吸引的

功能。

1928,摩尔根发表《基因论》一书,标志着基因学说的正式建立。

4、新技术与新生活

如果说“相对论”、“量子论”和“基因论”的出现根本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那么20世纪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则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哲学思想从基本倾向上分析,大致

可分为现代人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主义两大潮流。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叔本华(1788-1860)和丹麦的克尔凯郭尔(1813-1855)首先打出了反理性主义的旗帜,向当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理性主义挑战。他们号召人们摆

脱虚幻的外部世界,回到内心世界,去探索人和世界的

内在本性。这是一种注重“内省”的哲学思潮。这股思

潮兴起于19世纪,但在20世纪上半叶风行于西方社会,因为它适应于20世纪西方社会的土壤。

德国的尼采和法国的柏格森(1859-1941)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对传播这一思潮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一般把尼采的哲学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870年至1876年,这段时间他主要在研究希腊悲剧和哲学,批判苏格拉底,崇尚叔本华和瓦格纳;第二时期为

1877-1882年,这是他超越叔本华和瓦格纳,向着怀疑主义突进的精神彷徨期;第三时期为1883-1889,这时他的思想穿透了怀疑和虚无,重估一切价值,建立了以权力

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

《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反基督徒》、《快乐的知识》、《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权力

意志: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尝试》等。

(1)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叔本华的意志哲学是尼采哲学的起点。

尼采所重估的主要是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尼采认为理性是埋葬生命的危险的暴

力,由理性主义所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错误就

是限制和扼杀了每一个人所独特具有的非理性的生命和

本能。在尼采看来,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

督教观念的统治的产物。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实、

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扼杀人的个性、自由和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

仁。

(2)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基督教衰颓的道德观念导致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不过,虚无主义有双重意义:消极的和积极的。

后者是尼采的目标,即它可以作为强力的象征,表现权

力意志。权力意志是尼采的理论基点,它把人的生命理

解为一种冲动、冲创和创造力,一个不断自我表现、自

我创造、自我扩张的活动过程。当生命意志是表现、释

放、改善、增长内在生命力的意志时,它就是权力意志。 尼采指出,在不同等级的人当中,权力意志的表现不同。 否定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而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

在欧洲的虚无主义杀死了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之后,人就必须自我超越,成为超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

学。

2、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4、二战前的存在主义

5、马赫主义

6、逻辑实证主义

7、实用主义

现代科学主义思潮

流行于20世纪上半叶的另一思潮——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亦源于19世纪。现代科学主义又称为实证主义,它由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创立,孔德和密尔为第一

代实证主义者,马赫等人为第二代实证主义者,在某种

意义上说,马赫主义像一座桥梁,它在科学上促进了从

古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的突破,为20世纪科学革命的范式(paradigm)奠立了基础,而在哲学上则沟通了以孔德和密尔为代表的老实证主义与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

新实证主义。

1、奥古斯特·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7)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和社会学之父,他所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实证主义教程》六卷,揭开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实证主义运

动的序幕;《实证政治体系或论建立人道宗教的社会学论文》四卷,一部集孔德哲学和社会学思想之大成的百科

全书式的著作:前两卷论述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第三卷

论述社会静力学思想,第四卷论述了社会动力学思想,

全书贯穿了孔德倡导的实证主义宗教思想——人道主义

宗教或人道教。其它著作还有《论实证精神》、《实证主

义总论》、《实证教义问答》、《主观的综合》等。

(1)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

拒斥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原则:除了观察到的以事实为依据的知识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我们只能获得关于现象的相对知

识,不能获得关于现象背后的实体或第一因的绝对知识。 哲学只有作为实证哲学才有存在的权力,它的任务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综合实现统一科学的目标。

孔德所谓的实证(positive),大体包含四层意思:一是指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二是指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三

是指肯定的而不是犹疑不定的;四是指精确的而不是模

糊的。

(2)人类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孔德依据实证主义的基本精神,重新考察人

类思想或智力发展的基本历程时所发现的“一条伟大的

根本规律”。

神学阶段(约公元1300年之前)、形而上学阶段(约在1300-1800年之间)、19世纪以后进入的实证阶段。也可分别叫做虚构阶段、抽象阶段和科学阶段。这三个阶段

相继使用了三种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哲学方法:神学方

法、形而上学方法和实证方法。由此便产生了相互排斥

的三类哲学,或三种说明一切现象的总的思想体系。

神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人类思辨的第一次必然的飞跃,从各方面看它都是人类智力或思想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这一阶

段人类智慧探求万物的本原,探索各种现象的终极原因,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基本方式,即探求绝对的知识。

神学阶段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或阶段:拜物教、多神教、一神教。它为后来更为完善的人类思辨和逻辑体系做好

了准备。

形而上学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仍然主要试图解释存在物的深层本质和万事万物的起源,并解释产生所有现象的基本方式。不

同之处在于,形而上学并不使用真正的超自然因素,而

是越来越以“实体”或人格化的抽象物等“本体论”的解释

来代替神学的解释。在这种思维方式中,推理获得充分

发展,并以萌芽的方式隐约地酝酿着真正的科学运作。 实证阶段

在实证阶段,人们完全抛弃了神学的思维方法和形而上

学的思维方法,人类智慧放弃了对绝对知识的追求,而

把精力放在迅速发展起来的真实观察领域。

根据实证原则,人们只是借助观察和推理方法去发现观察可以企及的实际现象之间的规律。一切可以由经验观

察加以确证的现象才是实在的现象,一切可以由经验现

象加以确证的知识才是真正确定和可靠的知识,才是实

证的知识。在这个阶段,人类不仅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所

得的经验知识用于理解自然界,而且还将用于理解和建

立更为完善的社会。

(3)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根据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各门科学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科学分为六类,并按照历史的和学理的、科

学的和逻辑的序列把它们排列为:数学、天文学、物理

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他认为,作为第一门科学

的数学是独一无二的出发点,而最后一门科学即社会学

则是整个实证哲学的惟一基本目标。孔德提出了“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的概念和理论,以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对比方法和历史方法等实证方法研究人类社会,

试图从社会联系中把握社会的总体以及社会发展的基本

规律。

社会静力学就是静态地分析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及其关系的学说。它的目标主要是研究社会秩序。

社会动力学是指动态地研究人类社会的组织及其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的学说。孔德认为,人类社会的组织和

结构是一个有规律的演进过程。如同人类思想的发展一

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密尔

密尔(John Sturt Mill,1806-1873),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体系》、《政治经济学原理》、《论自由》、《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奥古斯特·孔德和实

证主义》、《宗教三论》等。

密尔的认识论思想继承了自巴克莱和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现象,认识现象就是认识我们自

己的感觉经验。因此,除了感觉的真实性之外,在我们

的经验中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其他任何真实性。

3、马赫主义

马赫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奥地利等欧洲一些国家的哲学流派,因其创始人马赫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赫、阿芬那留斯和彭加勒等。与第一

代实证主义有些不同,马赫主义的代表人物都是著名科

学家。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力学及其发展的历史批判概论》、

《感觉的分析》、《认识和谬误》等。

马赫主义继承了孔德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认为:实证哲学应该是科学方法的各种规则的逻辑阐释;形而上学

虽然在历史上起过作用,但是现在应该抛弃;更应抛弃

想象与虚构;承认科学知识的相对性。

马赫等人根本否定本原等问题的存在;认为只要建立科学认识的理论。总之,第二代实证主义比第一代更具有

经验论和现象论的色彩,进一步强化了实证主义中的“不可知论”的成分。

4、逻辑实证主义

20世纪20年代起,实证主义进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逻辑实证主义阶段。它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维也纳,

后来形成一场世界范围的哲学运动,成为西方唯科学思

潮中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

普、艾耶尔、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

逻辑实证主义者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经验,认为一切科学的知识均来源于经验,并受经验的证实,受经验的证

实是该学派的根本原则,也是他们的哲学纲领。

该派特点:(1)注意的中心问题是科学论断在经验方面有没有意义,不是一个认识问题;(2)认为以往“形而上学者”提出的命题,如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等问题是无意义的,“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

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

(一)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支配地位

达四五十年之久。

马歇尔的主要著作:《工业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工业与贸易》、《货币、信用与商业》。

马歇尔将当时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节欲论等经济理论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

论”为核心的带有折中色彩的经济学体系。由于这一体

系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因而

他的学派又被称作“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也被视为该学派的创始人。

马歇尔及其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深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充分自由的基础上的。这个学派对资

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满怀信心,认为充分的

自由竞争是最理想的经济状态,这能够保证最好地利用

社会生产资源,最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他们赞

成和鼓吹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认为

不论供给(生产)高达何种水平,都不必担心需求(销

路)问题;即便生产出现局部的或偶然的失调,通过市

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也能自然恢复均衡。虽然他们也承

认资本主义社会有时会出现失业问题,但认为那是暂时

的现象。

(二)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三)凯恩斯主义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印度的通货与财政》、《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概

率论》、《货币改革论》、《自由放任主义的终结》、《货币

论》、《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1、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有效需求原理

(1)就业理论:

凯恩斯亦认为,失业问题必须通过降低实际工资水平才能解决,但他主张不能通过降低货币工资的方法,而应

该抬高物价从而降低工资的实际工资,提高利润率,增

加就业水平。

当然凯恩斯也认识到,就业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削减工资解决,因为导致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只有通过国家干预,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就业”。

(2)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用来分析失业原因的“有效需求原理”,是其理论的核心,是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凯恩斯对经济

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所谓有效需求,首先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其次,更重要的是对于决定社会就业水平而言,是指与社会总供给

一致的社会总需求。也可以简单地说,有效需求是商品

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的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厂商不仅不能按照预期的最低利润出售产品,而且也有可能出

现商品卖不出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形下,厂商就会减少

雇用的工人数量,减少产量。反之,如果总需求价格大

于总供给价格时,产品会供不应求,厂商获得利润的同

时,也会扩大生产,增雇工人。只有当总需求价格等于

总供给价格时,企业家才不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也

不会解雇工人、缩减生产,于是生产和就业就达到了均

衡。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而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又是有三个基本

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

流动偏好决定的。

2、凯恩斯主义的其他经济理论(投资乘数理论、利息理

论和工资理论、物价理论、经济危机理论)

3、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1)国家干预经济

凯恩斯提出,要摆脱经济危机和失业困境,必须扩大社会有效需求,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政府对经济实

行干预。

凯恩斯虽然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观点,但也不否认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

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张,以达到刺激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这些政策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以及对外政策三方面。

(2)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张推行赤字财政政策,突破了斯密以来的平衡预算的观点。所谓的赤字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促进

经济增长而不惜举债积极增加支出。财政出现赤字是政

府政策积极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客观的结果。政府

扩大支出,增加国家投资和国家消费,就可以增加就业,克服经济危机。

对于如何扩大政府支出,凯恩斯提出应该主要靠发行公债,而不应该依靠增加税收的办法。

(3)货币金融政策

凯恩斯提出,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央银行适当地增发货币,影响利率,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水

平。

凯恩斯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该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二者互相配合。并且他主张,在经济衰

退时期,要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

(4)对外经济政策

在凯恩斯的政策体系中,对外经济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维持国内就业有赖于大量投资,而投资来自于国内还是国外是没有区别的。贸易顺差增加就业的道理,同国内

投资可以增加就业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凯恩斯主张

政府干预国际贸易、实行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贸易政

策。

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艺术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是所谓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思潮,这种思潮发端于19世纪的下半叶,进入20世纪后充分表现出来了。现代主义思潮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反传统。现代主义者在各个文学

艺术领域内激烈地向传统的艺术原则发起进攻,从形式

到内容都显示出一种叛逆者的姿态。

文学艺术领域内的现代主义思潮表达了20世纪上半叶人们普遍存在的惶恐情绪的悲观心态。

1、西方社会的镜子——现代派文学

2、“象征主义”文学:艾略特——《荒原》

3、表现主义文学:卡夫卡

4、“意识流”文学:乔伊斯

5、海明威

6、“印象派”开创的现代绘画、雕塑

7、“野兽派”8、“立体派”与毕加索

9、抽象绘画:康定斯基、蒙德里安

10、罗丹与现代雕塑

11、布朗库西、摩尔与抽象雕塑

12、现代派音乐大师:斯特拉文斯基13、音乐变

革家:勋伯格

14、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建筑艺术15、“国际风格”

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

顺应社会潮流的变化,西方的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20世纪上半叶,西方两门社会科学的变化值得注

意,即社会学与历史学。西方社会学是19世纪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西方史学则是一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

古老学科。这两门学科在20世纪都有很大变化,从内容、方法到基本理论都有创新和变革。进入20世纪以后,这两门学科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亦显得越来越重大。

(一)社会学

一般认为西方社会学是由法国孔德奠定基础的。

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著有《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原理》等一系列社会学著作,为社会学的建立作出了很大

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又产生了两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们对社会学的完善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位是法

国人埃米尔·涂尔干,另一位是德国人马克斯·韦伯。

社会学虽发端于欧洲,但到了20世纪,美国社会学的发展特别迅速。二战前,美国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中心。

(二)历史学

1、对“兰克史学”的质疑

19世纪在西方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是兰克学派。

但是,就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兰克的“客观主义”

史学最为流行的时候,有些学者对兰克的理论与方法提

出了质疑。

2、鲁滨逊的《新史学》

詹姆斯·鲁滨逊,1912,《新史学》。

“新史学派”倡导的新观念中最突出的有三点:

(1)拓宽史学研究的领域。(2)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3)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广泛吸收其他学

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治史者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知

识。

3、文化形态史学观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阐发“文化形态史观”。

4、“年鉴学派”的兴起

吕西安·费弗尔、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办史学杂志《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西方文化史 (2)

爱琴文化的发现:P5 爱琴海区域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从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至公元前12世纪,在这一地区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并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人们称之为爱琴文化。后又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爱琴文化是在19世纪晚期才为人们所知晓的 米诺斯王朝P6 公元前2000年,在克里特岛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其中以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最为强大。公元前1700—前1450年是米诺斯王朝称霸爱琴海的鼎盛时期,也是克里特文化的辉煌时代。 米诺斯王宫: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王宫房间的墙壁上装饰着具有独特风格的绘画,其最大的特点是有许多动感的海洋动物形象,反映了克里特人的海洋生活。王宫的底层有许多储藏室,用来保存各地进贡来的农产品和工艺品。 线形文字A:大概在米诺斯王朝的黄金时代,克里特人的书写形式已从图形符号发展为线形音节文字,这些文字主要刻在泥板和陶器上,考古学家把它称为线形文字A。 迈锡尼文化:P7 古希腊作家称迈锡尼文化的创造者为阿该亚人。 阿该亚人与克里特人属不同语系的民族,但他们在与克里特人的长期交往中,吸收和借鉴了克里特人的书写艺术,创造了另一种泥板文书,考古学家称之为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B里出现了许多有关奴隶的字样,这表明迈锡尼社会已进入到奴隶制阶段,且文字也用于记录经济账目,说明文字已应用于日常生活。 迈锡尼社会也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迈锡尼文化深受克里特文化的影响,从中摄取了许多先进的文化成果。到公元前15世纪左右,迈锡尼文化发展到了全盛时期。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P11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是以苏美尔文化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优秀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楔形文字。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学作品以史诗为主,其中又以《吉尔伽美什史诗》为著名。另一方面,史诗也放映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宗教观念:多神信仰,神的人格化及灵魂不死观。 宗教与神话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建筑和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建筑中最杰出的代表有“空中花园”和“七级大庙塔”。 《旧约圣经》:P25 《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它是由宗教信徒编撰的宗教经典,但它反映了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伯来人的历史,是研究古代近东不可缺少的历史资料。同时,旧约中的传说和诗歌,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往往成为西方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荷马史诗:P29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由盲人荷马整理编撰成著名的“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迈锡尼时代晚期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荷马史诗”反映了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是研究希腊“黑暗时代”的珍贵史料,而且还可以从中窥见迈锡尼时代的某些痕迹。 “荷马史诗”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在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神话传说是“荷马史诗”的重要题材,反过来,史诗又对早期希腊神话的整理和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早期希腊宗教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奥林波斯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荷马史诗”反映了希腊宗教此时正处于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氏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过渡阶段。 “荷马史诗”的编撰,对于希腊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化史》参考书目

西方文化史课外阅读书目 (带★者为必读书目) ★1.《圣经》(和合本)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姜守明、洪霞著《西方文化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启能主编《西方历史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古希腊〉希罗多德著《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法〉伏尔泰著《风俗论》,商务印书馆,上册(梁守锵译)1996年版;中册(梁守锵等译)1997年版;下册(谢戊申等译)1997年版。 ★7.〈英〉汤因比着《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裔昭印著《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版。 ★9.王佐良等主编《欧洲文化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版。10.〈荷兰〉彼得·李伯庚著《欧洲文化史》(赵复三译),上、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郑敬高编著《欧洲文化的奥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13.〈美〉G. F. 穆尔著《基督教简史》(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4.张久宣编《圣经故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15.〈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上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6.〈苏〉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室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下册(严摩罕等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东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8.〈德〉马克斯·韦伯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19.〈美〉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20.〈美〉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21.〈德〉利奇德著《古希腊风化史》(杜之、常鸣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德〉奥托·基弗著《古罗马风化史》(姜瑞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德〉爱德华·傅克斯著《欧洲风化史·文艺复兴时代》(侯焕闳译),辽宁

《西方文化史》- 挫折时期讲义课件:第六章 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

第六章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 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社会进入了中世纪。一般认为到15世纪时中世纪结束,长度大约为1000年。 长期以来,中世纪在许多人眼中是“黑暗”的代名词,故中世纪又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承上启下、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 1、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 对于以西欧为主体的西方社会而言,中世纪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 3、被称为“欧罗巴”的独特文化特征的形成 被今人称为“西方文明”的文明终显其雏形,希腊——罗马传统、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经过近千年中世纪的

整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为西方人所集体认同的文明样式——西方文明。 3、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 中世纪还取得了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大学、银行、议会制度、哥特式艺术和市民文学无不诞生于中世纪。 4、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是中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历史:千年的进程 欧洲的动荡 从公元3世纪起,欧洲就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即历史学家所说的“蛮族的入侵”。 中世纪的欧洲在日耳曼等民族征服了罗马之后的最初两三百年中一直处于动荡和迁徙状态。

公元800年是中世纪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法兰克王查理大帝从教皇手中接过了皇冠,这一极具象征性的动作表明基督教在西欧社会占据的统治地位,以及西方第一次在罗马帝国垮台之后统一在同一个政权的权威之下。 然而,查理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各霸一方,分庭抗礼,形成了后来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的疆域,欧洲再次分裂。 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继承者时期,教皇向一切世俗统治者挑战,基督教教会的权力通过教会法达到了极限。 社会结构 中世纪最初几百年西欧(当时的东欧尚在未开化之中)的社会结构除了国王和主教外,主要由两个阶层组成:贵族(又称封建领主)和农奴。庄园制似可视为欧洲封建制度——领主制——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西方文化史问答题

西方文化史试题 一、问答题: 1、简要谈谈学习《西方文化史》课程的心得体会。 当时接到《西方文化史》这本书,是一本很厚的书;一看那名字就是有关西方知识的,感觉有点像《西方思想史》,又有点像《外国文学》,对于西方的东西,我是十分有兴趣的,而且现在是学西方文化,这样更能高层次的了解西方的文化,使自己的知识面扩大,给自己以文化上的滋润和启迪。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断的拓展着我们西方文化的思维空间,让我们了解区别于中国文化的西方文化意识,是对我们文化意识的培养,让我们真正的步入了西方的轨迹。 《西方文化史》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文艺复兴……描述了西方文化的出现、历程、内容和影响等等,内容很多,知识面很广,但老师却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把它述说出来,通过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着力讲述西方文化的起源,深入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客观分析了西方文化,使我们容易的吸收西方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用理论和视频的来介绍西方文化以进行授课,梳理了西方文化之间的表现和差异的关系,让人有时候产生共鸣的反应,这样的课趣味十足。 在课堂上,老师把西方文化的语言说得生动,描绘栩栩如生,每一节课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效果,不用的乐趣,不同的体会。这样的课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扩展我们西方文化的外延,特别是对一些热爱西方文化的同学带来了曙光,让我们知识面广,尤其对于了解西方文化渊源很有帮助,而且清晰明了,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2、我们为什么要系统学习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是一本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书籍。西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它的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西方文化史》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其内容包括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合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本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现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历史、社会形态、思想(如哲学思想、文艺思潮、文艺理论等)、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艺术等无不包含其中。阅读本书无疑将扩大视野,有助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特别的视野、高度的概括、独特的评说、精美的图片构成了《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色。 文化就是人化。在此意义上,人类文明史是一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史。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文化具有知识培养,情操陶冶,道德才华的多种功能。西方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包括哲学、思想、艺术、文学、音乐、制度、技术等领域,甚至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可以说是西方文明的概括。 西方文化中的西方,从地域上讲,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从内容上讲,其源头主要由希腊的理性和艺术,希伯来的宗教和罗马的法律组成,其流则是由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哲学思潮、现代主义、后现代……共同汇合而成,这一切构成了西方文化的源和流。 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给组成部分,是人类释疑唯一的上帝(圣经)的历史,总体上说是本质的百家争鸣言论自由的历史,因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缺少了对西方文化的历史的了解,因此需要系统地学习西方文化,这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必要的历史和背景,还能

西方文化史

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 1.(填空)从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至公元前12世纪,在这一地区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并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人们称之为(爱琴文化)。由于这一区域文化的中心先后出现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因此又把它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2.(填空)公元前2世纪中叶,为了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的需要,旧约被翻译成希腊文,即(《七十子希腊译本》) 3.(简答,应该不考)简述希伯来人的宗教-伦理思想: 希伯来人的伦理道德是与其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的。希伯来人认为他们是与上帝立约的民族,是上帝的“选民”,因而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负有上帝赋予他们的责任-成为人类正义行为的典范。他们认为,要履行与上帝的圣约和遵守戒律,就得正直、公正、仁慈、博爱,每个人都必须在道德上不断地自我完善。 第二章《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1.(名解,应该考)《荷马史诗》:公元前8世纪的盲诗人荷马,把黑暗时代弹唱诗人的民歌、民谣和短诗等口头流传的诗歌整理编纂成《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即著名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以迈锡尼时代晚期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反映了公元前11-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是研究希腊“黑暗时代”的珍贵史料,也是欧洲最早的文学著作,成为欧洲文学的渊源,在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填空)古代希腊有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3.(填空)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等七部 4.(填空)古代希腊的建筑艺术表现在他们的庙宇和公共建筑物上。大量采用(柱廊)是这些建筑物的一大特点。主要根据柱廊的柱子不同形式,古希腊建筑可分成(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三种形式。 5.(论述,应该不考)试论罗马法:古代罗马人制定了比较健全和完整的法律,法学理论也非常发达。罗马早在王政时代就有了习惯法,它是随着罗马政权的形成而产生的。到共和国建立之后,由于掌握司法权的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以此欺压平民,引起了平民的反对和抗争,结果迫使元老院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于公元前449年起草颁布了《十二表法》,在这之后,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下,罗马又制定了一系列成文法律。古代罗马法的这些成果,后来对近现代世界各国的立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填空)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古代罗马人在借鉴(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拼音字母-(拉丁字母) 7.(填空)(阿庇安)著有(《罗马史》),它是西方史学中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 8.(填空)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赦令”),给予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基督教从此取得合法地位。 9.(名解,应该考)《上帝之城》:公元410年,西哥特人劫掠了罗马城,人们对此惊恐万状,并把灾难归咎于基督教。在这种条件下,奥古斯丁写了《上帝之城》一书,对罗马帝国的衰亡作了解答。他从原罪说和预定论出发,认为自人类始祖背叛上帝以来,就出现了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两个国度,上帝之城是基督徒的理想国度,并且是永存的,而世俗之城(罗马)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它与基督教没有关系,也不影响基督教的伟大。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1.(填空)圣徒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影响深远,他因此被誉为(英国史学之父),比德在该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采用了新的历史纪年方法),即(以耶稣诞生之年为基准)的(“我主纪年”)计时方法。 2.(填空)法兰克国王的加洛林王朝在查理曼统治时期,不仅通过军事扩张建立起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而且在文化上也出现了教育与学术文化的复兴,西方学者称之为(“加洛林文化复兴”)。 3.(填空)东部教会以正统自居,斥责西部教会的信条与习惯为异端,1054年,双方矛盾激化,基督教东、西两派最终决裂,东部自称正统,被称为[东正教(希腊正教)],西部基督教则被称为[“罗马公教”(天主教)],这是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4.(填空)公元529年,隐修士(本尼狄克)在意大利的迦西诺山建立了一所著名的修道院,该修道院所制定的院规即“圣本尼狄克院规”,共有(72条规定)。 5.(名解,应该考)克吕尼运动:法兰西的阿奎丹公爵“虔诚者”威廉于910年在克吕尼建立了一所修道院,请神学家伯尔诺任院长。这所修道院强调修士严格遵守“圣本尼狄克院规”,重视禁欲和宗教活动,反对教会内部神职买卖和神职人员结婚等腐败现象,要求教会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克吕尼修道院的建立和主张,在西欧引起了很大反响,得到许多修道院的支持与仿效,结果在西欧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改革教会的“克吕尼运动”。这一运动有利于教会与教皇权威的提高,使修道院获得“自由”,成为封建制度中的一种自治团体。然而,该运动并未能把教会从腐化中拯救出来。 6.(填空)天主教的教阶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职),二是(神品)。 7.(填空)1140年,意大利波伦纳大学一个叫做格拉提安的修士把他搜集到的约4000篇教会法规编纂成(《格拉提安教令集》)。

西方文化史题

一、填空 1、荷马的两部伟大史诗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2、古希腊神话的根本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 3、悲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它是为了歌颂(酒神)。 4、《俄底浦斯》的作者是(索福克勒斯)。 5、喜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狂欢游行时唱的歌)。 6、哲学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爱与智慧)。哲学上的第一个问题是(本原问题)问题,它包含两个问题:(本原是什么?)和(本原生成的原因?及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问题)。 7、西方哲学的始祖是(泰勒斯),他创立了(米利都)学派,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 8、被柏拉图成为“学园之灵”的是(亚里士多德)。 9、爱非斯学派的代表是(赫拉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他第一次提出了(逻各斯)概念。 10、爱利亚学派的最大代表是(芝诺),他提出的重要哲学概念是(存在)。 11、古希腊哲学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一与多)和(动与静)。 12、原子唯物论的代表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13、普罗泰戈拉的重要命题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命题是(德性即知识,无知即罪恶),他提出的哲学方法是(问答法)和(下定义) 15、古希腊建筑的最杰出代表作是被称作处女宫的(帕特农神庙),它是为了纪念女神(雅典娜)。

16、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代表作是(米洛的维纳斯)。 17、古希腊的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是(阿里斯托芬)。 18、芝诺为反对运动,提出的四个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阿基里斯悖论)、(游行队伍悖论)和(两分法悖论)。 19、被称作历史学之父的是(希罗多德),其代表作(《希波战争史》)。 20、修昔底德的代表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1、被称作希腊化时期的哥白尼的是(阿里斯达克),他第一个提出了日心说。 22、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可看作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成就。 23、古希腊的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 24,罗马的母亲河是(苔伯河),罗马人的祖先是(拉丁人),其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 25、古希腊的三大悲剧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26、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两兄弟:(罗穆路斯)和(雷莫斯)。 27、(波吕克利特斯)与菲狄亚斯齐名,他善于用铜,而菲狄亚斯善于用石。他在《法则》一书中提出头占整个身体的(七分之一),面部占(十分之一),脚掌占(六分之一)。 28、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塑侧重表现裸体女性,(维纳斯)是艺术家最青睐的对象。 29、古希腊最早的男子雕像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一般采用(埃及)的人体构图。 30、号称古典时代希腊最辉煌的建筑群的雅典卫城,由(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提翁神庙)、(胜利女神庙)等建筑物组成。 31、按照不同的风格,我们可以把古希腊的柱子分为(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西方文化史复习总结资料

3.经院哲学是中世纪盛行的哲学。它既指一种教学和研究方法,也指一种世界观。经院哲学在12世纪出现,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期。经院哲学试图使信仰与理性协调一致,认为人通过经验和推理方式获得的知识与天启传授的知识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和理性是两个不同的手段和途径,探求的同样是真理。经院哲学实际上是希腊哲学和阿拉伯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碰撞的结果。托玛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2.文艺复兴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在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思想文化界看来,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到中世纪却衰落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但是事实上,文艺复兴并非仅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和模仿,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它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和创新。14—15世纪,在意大利各沿海城市国家首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步。资产阶级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他们认为,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同时,意大利有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古代罗马的建筑遗址,足以引发思古之幽情。而地理大发现则极大地改变了人对世界的传统观念,人们的视野扩大,思想已经无法囿于中世纪的束缚,寻找思想领域的“新世界”成为文艺复兴人们的一个生活目标。 3.马基雅维里政治学方面的主要作品是《君主论》。《君主论》主要论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马基雅维里特别重视权术,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君主要具备两种野兽的特性。他认为,争雄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遵循法律,另一种是凭借暴力。在马基雅维里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他说,即使你认为正义的一方真的战胜,那也是因为这一方拥有优势力量。他还认为在外交上也应该依靠实力,没有必要遵守信义和诺言。 4.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通过对精神病起因及其治疗的研究,弗洛伊德最终在下面三个方面有了杰出的发现:压抑及其症状的形成、俄狄浦斯情结的性质以及梦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显露在外、为人所知的意识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那些被压抑在内心深处,平常连人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精神活动。这些精神活动,弗洛伊德称之为“无意识”。它由人的各种本能冲动组成,尤其是性本能。由于受宗教、伦理、社会禁忌的影响,这些强烈而盲目的生物本能通常被排斥在思想意识之外,遭到压抑。 2.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源主要从3个方面来思考: (1)社会根源:工业革命没有使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使千百万劳动群众陷入灾难和痛苦的深渊。工人受到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社会的不公使工人逐渐觉悟,愤而起来反抗。他们团结起来,组织工会,用集体罢工、抗议、游行等方式要求增加就业的机会,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工作条件。广大劳动群众的斗争也使当时的思想家认真思考、探索和反思造成劳动群众贫困的根源,努力寻求变革社会的途径,细致描绘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他们设想将来劳动人民会从资本家手中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2012年5月 ?课程性质:自设课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第十四周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2分) 二、选择题(8分) 三、简答题(40分) 四、材料题(20分) 五、论述题(20分) 一、选择题: 1、读下图,该作品的特点是: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几何空间,由于画面颠覆了正常视觉,所以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该作品所属画派的代表人物是() A. 列宾 B. 凡高 C. 罗丹 D. 毕加索 2、《绘画与科学》中说:“19世纪后半期,随着物理学中光学知识的系统研究,以及光学和色彩学关系的发展,使人们看到了绘画崭新的面孔。”以下绘画符合该思想的是()

A. 《枪杀马德里市民》 B. 《塞莱施蒂》 C. 睡莲 D. 《晚祷》 3、现代派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下列作品属于现代派的是() 4、下图分别是西方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的代表作,这两种文学的相同点是() A. 揭露社会问题 B. 塑造英雄形象 C. 鼓吹暴力革命 D. 崇尚理性主义 5、下图这本书中薄伽丘感叹到:“谁要是想阻挡人类的天性,那可得好好儿拿点本领出来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对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费心机,到头来还要弄得头破血流。”材料反映的思想核心是() A. 专制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理性主义 D. 人文主义 6、19世纪中期欧洲有个出版社想出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为吸引读者,出版社想为小说配一些插图,插图的风格要能与小说的风格一致。以下哪幅作品最符合出版社的心意()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 1、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的城邦文明在公元前八世纪兴起。城邦中公民们的生活方式究竟怎样?这是现代人几乎不可能弄清也很难理解的。现代西方人津津乐道的是城邦在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后逐步确立起来的民主制度,还有,希腊人崇尚自由(eleutheria,不等于现代人的自由观念),他们为此与从东方来犯的波斯帝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公元前499 – 449年),伴随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的胜利,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化达到了最高的辉煌(这一时期雅典最著名的政治领袖是伯里克利),但是,雅典的帝国主义及其导致的城邦之间的内战(公元前431 – 404年)削弱了城邦的基础,公元前335年,希腊被北方的马其顿征服,不过,马其顿的征服和扩张带来的却是希腊文化的远播和征服,随后的时代在历史上就叫做希腊化时期。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征服,公元前30年,说希腊语的托勒密王国也被罗马征服了。 希腊人留给后世的典籍卷帙浩瀚、蔚为大观,其中最重要的是荷马史诗与赫西俄德的诗作,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的历史著述,以及柏拉图(公元前427 – 347年)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 322年)的哲学著述。

希腊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雅典所代表的哲学“理性”,在极大的程度上,西方哲学或者说哲学的真正内涵就是希腊哲学,哲学来自于希腊,专属于西方。历史地看,希腊哲学的理性是一种“古典的”理性,有别于现代哲学唯我独尊的“理性”,它谦逊地认可信仰的力量,承认一个城邦(政治共同体)统一稳定的根基在于其对诸神的信仰。 罗马城邦的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中期,公元前六世纪末结束王政,确立了共和制,罗马不断扩张,至公元前三世纪初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征服后,据有了整个地中海地区,势力的急剧扩张带来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引发了内战,公元前一世纪后半期,先后出现了恺撒、屋大维等的独裁统治,共和国倾覆了,罗马进入了帝国时期。罗马人以其伟力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公元二世纪是其极盛期,随后,帝国无可挽回地衰微,与此相伴的是基督教对它的逐渐征服。四世纪末,帝国最终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五世纪时,帝国多次遭到诸日耳曼蛮族从东方、北方甚至绕道南方而来的侵略与洗劫,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人作为征服者,在军事、政治,乃至法律方面无比伟大,不过,他们在文化上却是希腊的接受者、模仿者,尽管也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但无论是李维、塔西佗的史书,还是维吉尔、贺拉斯的诗文,抑或西塞罗、卢克莱修或者塞涅卡的哲学,都无法与其希腊前辈比肩,

西方文化史

西方文化史是从古希腊文化讲起的,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理性文化、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 一、欧洲史前文化 二、爱琴文化 三、古代近东文化 四、希伯来文化 第二章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早期希腊文化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四、罗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 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第四章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 二、文艺复兴运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运动 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第五章近代西方启蒙文化 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 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第六章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第七章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 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 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第八章战后西方文化 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二、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潮 三、变革中的史学与社会学 四、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 五、战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 六、战后的西方艺术 附录: 附录一参考书目 附录二世界文化史大事年表

西方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美索不达米亚文化 1诞生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苏美尔文化为基础2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文学作品以史诗为主,以《吉尔加美什史诗》最为著名——最古老的英雄史诗3古巴比伦的《汉莫拉比法典》—第一部完整成文法典,古巴比伦人制定了最早的历法《汉谟拉比法典》两个显著特点:根据犯罪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处以不同的刑罚;法典保留了原始的“同态复仇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4埃及发展过程: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国→第一中间期→中王国→第二中间期→新王朝→第三中间期→后王朝→托勒密埃及时期5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 5。19世纪外交官亨利罗林森成功释读了“贝希斯敦铭文”。6.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7.巴尼拔图书馆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书籍最齐全的现存图书馆。 二、埃及文化 1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破译罗塞达石碑2金字塔修建于古王国时期,神庙、纪念碑修建于新王国时期3两种崇拜(宗教崇拜)最初是图腾崇拜,以动物或植物为崇拜对象,后为对自然的崇拜,太阳神在古埃及居于最高地位,为崇拜对象4.上埃及:莲花、秃鹫下埃及:纸莎草、眼镜蛇5.规模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三、希伯来文化 1约公元前2000年代初期,亚伯拉罕率领希伯来人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徙到迦南,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为逃避旱灾和饥荒,迁到埃及,受到奴役,公元前13世纪末,摩西率领离开埃及,回到迦南2希伯来人宗教思想核心内容之一:摩西十诫—契约观的体现3国王扫罗→大卫→所罗门,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北部以色列(与神摔跤的人)撒玛利亚为都城,南部为犹太(渡过河而来的人),耶路撒冷为都城4所罗门修建雅赫维神庙:第一圣殿时期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犹太王国,摧毁神庙,俘虏犹太人,“巴比伦囚徒”公元前538年,波斯人攻陷巴比伦,犹太人重建神庙—第二圣殿时期 5犹太教:前摩西阶段→全民族→神崇拜的形成期(摩西带领至所罗门统治)→先知改革阶段(所罗门去世至希伯来人被囚巴比伦)→后放逐阶段6犹太教的基本特点:一神论、契约观念、注重戒律、弥赛亚和天国观念7 腓尼基的贡献:商业精神、拼音字母7.《旧约圣经》是犹太教的经典,由法律书、先知书、圣录组成 四、古希腊文化 1爱琴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爱琴海区域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2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600—前1250,线形文字A未破译,迈锡尼文化创造者阿该亚人,线形文字B,1953年英国文特里斯破译3“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史诗整理而成,以迈锡尼时代晚期的特洛伊战争为题材,反映了公元前11—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状况4黑暗时代、荷马时代、英雄时代公元前1100-前750年5 《神谱》赫西俄德,完成对奥林帕斯教诸神谱系的整理,为该教提供了系统的教义6希腊神话传说:特洛伊木马、阿喀琉斯之踵、潘多拉之盒、普罗米修斯7希腊神话特点:神高度人格化、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思想性和艺术性相当高8奥林帕斯教十二主神:众神之父、雷电之神—宙斯,王后、婚姻女神—赫拉,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农业女神—德墨忒尔,战神—阿瑞斯,火神、工匠神—淮斯托斯,商旅神—赫尔墨斯,灶神—赫斯提亚,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民间流传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崇拜。9公元前3000年后半期在爱琴海区域出现了最初的奴隶制文明---爱琴文明,它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10.古代希伯来人与古代希腊人被称为西方文化的精神祖先。 五、城邦文化1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前338)2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是希腊奴隶制文化在政治上的一大特色,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3古代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演进: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儹主政治、民主政治4雅典民主政治以梭伦改革为起点,至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5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恢复债务奴隶的

西方文化史复习题

《西方文化概论》 1、西方文化概论是什么样的一门课程? 是关于西方文化基本原理的研究,是对于西方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本质特性与发展规律的提示。 是对西方文化历史过程的理性观照,将西方的文化与文明作为一个整体,从文化原理与发展规律角度进行的研究。 2、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西方文化有如下主要特点: 1,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2,理性精神。3,个人本位。4,罪感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天人合一与顺天应物。2,家族与伦理本位。3,贵和尚中。 梁漱溟:中国是伦理型文化,以讲五伦,互以对方为主;希腊是科学型文化,突出科学精神,强调科学与理性;罗马是政治型文化,表现为罗马法的制度与应用,罗马的扩张等 庞朴:希腊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文化较注重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中东及印度则较注重人与神的关系等 其他: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东方是静的文明。 西方文明是自然对立型、自然掠夺型的父性物质文明,东方文明是自然顺从型、自然循环型、自然共生型的母性精神文明。 3、欧洲的语言文字包括哪些?有什么特点? 印欧语系是世界最古老的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闪含语系多种语言的交叉使用超过了世界其他地区;拉丁文字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也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字 4、、欧洲的种族和民族有什么特点? 种族主要是白种人,即欧罗巴或称高加索人种 欧洲人的种族分布于4个大的区域:大西洋、地中海人、白海人与高加索人 欧洲共有160多个民族,俄罗斯人口最多,达1亿以上;另有13个民族达千万以上;还有50个民族超过1万人。 特点:民族国家,一个民族为一个国家 5、什么是文化现象、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 文化现象:是指文化的发生或起源、功能和社会历史定位、形态和构成、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等。 文化模式:特定民族或特定时代人们普遍认同的,由内在的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价值取向、习俗、伦理规范等构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基本的生存方式。 文化危机: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范问题,即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作用和规范作用开始失灵,从文化模式的常规期和稳定期进入到它的怀疑期和紊乱期,或称作冲突期和混乱期。 文化转型:文化模式的剧变期或革命期,即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的时期。 6、西方文化逻辑脉络经过哪三个阶段?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阶段、中世纪神学的经院哲学阶段、现代哲学对于理性和逻辑的争论7、为什么说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黑格尔? 因为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性: 欧罗巴的传说、从地理环境上看两河流域文化地图。从历史上看希腊文明圈、希腊拼音字母来自东方的腓尼基文字、东方文化对希腊学者的影响

西方文化史

1、文艺复兴时期的后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2、希伯来文明的核心被称为“犹太教”的部分,其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一神论、契约论、未世论。 3、古希腊文学历史悠久,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组成的荷马史诗是希腊文学的先声 4、两个给罗马深厚影响的海外民族是埃特鲁里亚和希腊。 5、名画《维纳斯的诞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波提切利的作品。 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是《堂吉诃(hē)德》。 7、关于巴洛克这一术语的来源,一般人认为出自葡萄牙语,意为“不合常规”,最初特指畸形的珍珠,在中世纪拉丁文中,其含义为:荒谬的思想。 8、卢梭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启蒙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中。 9、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劳伦斯、伍尔夫、乔伊斯、艾略特等,其中著名女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品包括《达洛卫夫人》和《一间自己的屋子》。 10、在艺术领域,没有哪一年代像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那样涌现了众多的流派主义,这些流派主义独立存在的时间都不长,长的5—6年,短的只有1—2年,试举出三个现代主义流派:印象派、野兽派和立体派。 11、古希腊文明史的最初发源地是受爱琴海及邻近的希腊半岛,根据文明出现的地理位置,这一时期被称作爱琴文明的时期。 12、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认为,理想的国家应有三个阶层,居统治地位的应有哲学家担任,军人是第二阶级,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第三阶层由社会生产者组成。 13、作为国家的罗马史通常分为两个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 14、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麦克白》。 15、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罗马教廷1517年在德国推行的赎罪券。 16、贝尼尼著名雕像作品《大卫》、《阿波罗和达芙妮》。 17、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作者登上法国文坛代表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那边》。 18、在把夏多不里昂称作“法国年轻的浪漫主义教父”的同时,别林斯基把斯塔尔夫人形象地喻为浪漫主义的“产婆” 19、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作家是以拜伦、雪莱、和济慈为代表。 20、查理生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的书信体小说《帕米拉》和《克莱丽莎》 21、希伯来人在族长(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前往被视为“应许之地”。 22、希伯来人的称谓中“希伯来”一词的含义为“自河那边过来的人”此处所称的河流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3、在克里特岛诞生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记录和反映这一文明的是一种类似埃及象形文字,被称为:线性文字A的文字。 24、柏拉图最著名学说理念论。他认为人们感觉到的现象世界的后面存在着一个理念世界,一个比日常经验的世界更高级的世界。 25、公元前27年被史学家视为是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的开端,因为在这一年屋大维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 26、宗教改革运动由德国基督教修士马丁路德掀起。 27、笛福是英国启蒙文学的第一个,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作家,他的名著《鲁宾逊漂流记》影响极其深远。 28、法国三级会议的体制和构成是法国旧的封建秩序的社会结构制定的,天主教的僧侣组成

西方文化史

多利亚式:帕特农神庙(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最灿烂的建筑之一)其特点是:阳刚之气,粗狂纯朴 基督教:是指信仰耶和华上帝为全能的和独一无二的神,信奉耶稣为“救世主”,信仰新旧约全书为基本经典,以及信仰“三位一体”说为基本的各个教源的统称而基督教的形成,骑士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插曲,①对近代欧洲人的精神及价值取向产生一定影响②制度包括:宗教,道德,礼节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③一骑士为主的贵族文化:骑士爱情,骑士风度,骑士精神,代表骑士的理想生活方式。④骑士精神:正义、忠诚、荣誉、谦恭、豪侠,崇尚和为真理而献身等,是骑士精神的灵魂,对绅士风度有一定影响。 雅典娜:是希腊人文明的象征,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乔托:他是佛罗伦萨艺术家,是欧洲现实和足以绘画的奠基人,他的传世之作有《逃亡埃及》《犹太之吻》等对文艺复兴时期世俗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古典艺术:美学家温克尔曼将新古典主义原则定为:和谐,比例,平衡,节奏。风格在客观上反应了18世纪未启蒙主义思想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洛可可艺术:追求轻巧奢华,起源于法国,泛指18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对贝壳,岩石,钟乳等的模范艺术。以追求奢华生活为中心。

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哲学诗剧,浮现内心的冲突是生命存在的必然现象,给人的启示:人类只要存在着,他们就必然地处于永无止境的矛盾和冲突中,并在其中进行探索,创造,并获得发展。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黑格尔: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他的认识论是客观唯心主义,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精神现复学》中,在《逻辑学》中充分表达了其哲学包含着的“合理的内核”及辩证法思想,“真理与谬误,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原因与结果”个人收集整理 简述希腊神话传说的主要特点: 根本特征:神人同化,同性,神的拟人化。 第一特征:强烈的世俗性 第二特征:强烈的人本色彩 第三特征:深刻的哲理性,乐观主义,利己主义 第四特征:带有原始崇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痕迹 论述犹太民族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 基督教是指信仰耶和华上帝为全能的和独一无二的神,信奉耶稣为“救世主”,信仰新旧约全书为基本经典,以及信仰“三位一体”说为基本的各个教源的统称而基督教的形成,而基督教的形成基本是基于犹太民族的文化上。在公元前1900年到586年间,犹太民族创造了世界第一个神的宗教--

西方文化史

1.爱琴文化也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2.为了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的需要,旧约被翻译成希腊文,即(《七十子希腊译本》) 3.《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两部史诗塑造的主人公分别是阿喀琉斯和奥德修斯。 4.西方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是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的(罗马史) 5.英国历史学家圣徒比德,即英国史学之父,的《英吉利教会史》影响深远,在该著作中,他采用了新的历史纪年方法,即(公元纪年法) 6.天主教的教阶制度主要表现在神职和(神品)两个方面。 7.基督教哲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的教父哲学和后期的(经院哲学)经院哲学两个基本流派:唯名论和唯实论 8.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文学领域,佛罗伦萨的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被称为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 9.1555年,德皇查理五世与路德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和约),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路德宗的合法地位由此得到确认。 10.(夸美纽斯)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和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奠基者,“近代教育科学之父” 1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阐述的“公意”是指(公共利益的代表) 12.17、18世纪新的艺术风格风靡欧洲,即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和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 13.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并且互相制衡。 14.使经验论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家是(英)国哲学家洛克。 15.英国政治思想家马斯·莫尔的(《乌托邦》)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黑暗。 16.亨德尔的(《弥赛亚》)于1742年首演,这部清唱剧被认为是最有名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作品。 17.爱因斯坦1915年11月发表论文(引力的场方程)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完整形式,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18.最早出现的“意识流”小说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19.英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是(马尔萨斯) 20.1962年,列维·斯特劳斯出版了(《野性的思维》)一书,标志法国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 1.公元前3000年代后半期至公元前12世纪,在爱琴海地区出现了爱琴文明,其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 2悲剧在古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山羊之歌),它是为了歌颂酒神(狄奥尼索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作品。 古代希腊有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希腊“ 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 戏剧艺术的荷马)和(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索福克勒斯作品:《俄狄普通斯王》、《安提格涅》 索福克勒斯作品:《美狄亚》最早提出了妇女问题。 . 3.古代希腊的建筑艺术表现在他们的庙宇和公共建筑物上,大量采用柱廊是这些建筑物的一大特点,根据柱子的不同形式,古希腊建筑可分成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三种形式。 4.约前7世纪,古罗马人在借鉴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拼音字母,那就是(拉丁字母)。 5.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颁布“(米兰敕令)”,给予基督教徒以信仰自由,基督教徒从此取得合法地位。 6.法兰克王国在查理曼统治时期,在文化上出现了教育与学术文化的复兴,西方学者称之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7.公元(1054)年,基督教内的东西方矛盾激发,教皇利奥九世与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互相宣布开除对方教籍,基督教第一次分裂,东部教会自称东正教,西部教会被称为天主教。 8.公元530年,本尼狄克创建了著名的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并为该院起草了“(圣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