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九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初三九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初三九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初三九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初三九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压轴题(提升篇)(Word版含解析)

一、压轴题

1.已知P是⊙O上一点,过点P作不过圆心的弦PQ,在劣弧PQ和优弧PQ上分别有动点

A、B(不与P,Q重合),连接AP、BP. 若∠APQ=∠BPQ.

(1)如图1,当∠APQ=45°,AP=1,BP=22时,求⊙O的半径;

(2)如图2,选接AB,交PQ于点M,点N在线段PM上(不与P、M重合),连接ON、OP,若∠NOP+2∠OPN=90°,探究直线AB与ON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2.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3,

4),一次函数

2

3

y x b

=-+的图像与边OC、AB分别交于点D、E,并且满足OD BE

=,

M是线段DE上的一个动点

(1)求b的值;

(2)连接OM,若ODM

△的面积与四边形OAEM的面积之比为1:3,求点M的坐标;(3)设N是x轴上方平面内的一点,以O、D、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求点N的坐标.

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l:

1

6

2

y x

=-+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B、C,

且与直线2l:

1

2

y x

=交于点A.

(1)分别求出点A、B、C的坐标;

(2)若D是线段OA上的点,且COD

△的面积为12,求直线CD的函数表达式;(3)在(2)的条件下,设P是射线CD上的点,在平面内里否存在点Q,使以O、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阅读理解:

如图,在纸面上画出了直线l与⊙O,直线l与⊙O相离,P为直线l上一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PM,切点为M,连接OM、OP,当△OPM的面积最小时,称△OPM为直线l与⊙O的“最美三角形”.

解决问题:

(1)如图1,⊙A的半径为1,A(0,2) ,分别过x轴上B、O、C三点作⊙A的切线BM、OP、CQ,切点分别是M、P、Q,下列三角形中,是x轴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是.(填序号)

①ABM;②AOP;③ACQ

(2)如图2,⊙A的半径为1,A(0,2),直线y=kx(k≠0)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面积

为1

2

,求k的值.

(3)点B在x轴上,以B为圆心,3为半径画⊙B,若直线y=3x+3与⊙B的“最美三

角形”的面积小于

3

2

,请直接写出圆心B的横坐标B x的取值范围.

5.如图1:在Rt△ABC中,AB=AC,D为BC边上一点(不与点B,C重合),试探索AD,BD,CD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小明同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将线段AD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连接EC,DE.继续推理就可以使问题得到解

决.

(1)请根据小明的思路,试探索线段AD ,BD ,C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2,在Rt △ABC 中,AB =AC ,D 为△ABC 外的一点,且∠ADC =45°,线段AD ,BD ,CD 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又是如何的,请证明你的结论;

(3)如图3,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C ,D 是⊙O 上的点,且∠ADC =45°. ①若AD =6,BD =8,求弦CD 的长为 ;

②若AD+BD =14,求2

AD BD CD ???+ ? ???

的最大值,并求出此时⊙O 的半径.

6.已知:如图1,在

O 中,弦2AB =,1CD =,AD BD ⊥.直线,AD BC 相交于点

E .

(1)求E ∠的度数;

(2)如果点,C D 在O 上运动,且保持弦CD 的长度不变,那么,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是否改变?试就以下三种情况进行探究,并说明理由(图形未画完整,请你根据需要补全).

①如图2,弦AB 与弦CD 交于点F ; ②如图3,弦AB 与弦CD 不相交: ③如图4,点B 与点C 重合.

7.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矩形OABC 的顶点A ,C 的坐标分别为(2,0),(0,3),点D 是经过点B ,C 的抛物线2

y x bx c =-++的顶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E 是(1)中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求当△EAB 的周长最小时点E 的坐标; (3)平移抛物线,使抛物线的顶点始终在直线CD 上移动,若平移后的抛物线与射线..BD 只有一个公共点,直接写出平移后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m 的值或取值范围.

8.如图1(注:与图2完全相同)所示,抛物线2

12

y x bx c =-++经过B 、D 两点,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 ,与y 轴相交于点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M ,求四边形ABMC 的面积(请在图1中探索)

(3)设点Q 在y 轴上,点P 在抛物线上.要使以点A 、B 、P 、Q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 的坐标(请在图2中探索)

9.如图,抛物线2

)1

2

(0y ax x c a =-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点C .直线1

22

y x =

-经过点,B C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P 是抛物线上一动点,过P 作x 轴的垂线,交直线BC 于M .设点P 的横坐标是

t .

①当PCM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点P 的坐标;

②当点P 在点B 右侧时,存在直线l ,使点,,A C M 到该直线的距离相等,求直线解析式y kx b =+(,k b 可用含t 的式子表示).

10.如图,在⊙O 中,弦AB 、CD 相交于点E ,AC =BD ,点D 在AB 上,连接CO ,并延长CO 交线段AB 于点F ,连接OA 、OB ,且OA =5,tan ∠OBA =12

. (1)求证:∠OBA =∠OCD ;

(2)当△AOF 是直角三角形时,求EF 的长;

(3)是否存在点F ,使得S △CEF =4S △BOF ,若存在,请求EF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1.如图,在边长为5的菱形OABC 中,sin∠AOC=

4

5

,O 为坐标原点,A 点在x 轴的正半轴上,B ,C 两点都在第一象限.点P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O→A→B→C→O 运动一周,设运动时间为t (秒).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C P⊥OA 时,求t 的值;

(2)当t <10时,求点P 的坐标(结果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3)以点P 为圆心,以OP 为半径画圆,当⊙P 与菱形OABC 的一边所在直线相切时,请直接写出t 的值.

12.如图,正方形ABCD 中,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连接OC ,点P 是线段OC 上的动点,连接AP 并延长交CD 于点E ,连接DP 并延长交AB 或BC 于点F , (1)如图①,当点F 与点B 重合时,

DE

DC

等于多少; (2)如图②,当点F 是线段AB 的中点时,求DE

DC

的值; (3)如图③,若DE CF =,求

DE

DC

的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压轴题

1.(1) ☉O 的半径是3

2

;(2)AB ∥ON ,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 连接AB ,根据题意可AB 为直径,再用勾股定理即可. (2) 连接OA , OB ,

OQ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得Q 2APQ,B0Q 2BPO AO ∠=∠∠=∠,从而证出

OC AB ⊥,

延长PO 交☉0于点R ,则有2OPN QOR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OQN ∠=90?得证. 【详解】 解:(1)连接AB ,

在☉0中,

o APQ BPQ 45∠=∠=, o APB APQ BPQ 90∴∠=∠+∠=

AB ∴是☉0的直径.

Rt APB ∴?在中,22AB AP BP =+AB=3∴

∴☉0的半径是

32

(2)AB//ON

证明:连接OA , OB , OQ , 在☉0中,

AQ AQ =, BQ BQ =,

Q 2APQ,B0Q 2BPO AO ∴∠=∠∠=∠.

APQ BPQ ∠=∠,

AOQ BOQ ∴∠=∠.

在AOB ?中,OA OB =, AOQ BOQ ∠=∠,

OC AB ∴⊥,即o OCA 90∠=

连接OQ ,交AB 于点C 在☉0中,OP OQ =

OPN OQP.∴∠=∠

延长PO 交☉0于点R ,则有2OPN QOR ∠=∠

o NOP 2OPN 90∴∠+∠=,

又:o NOP NOQ QOR 180∠+∠+∠=,

NOQ 90O ∴∠=

NOQ OCA 180O ∴∠+∠= .

AB//ON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道综合题,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1)b=3;(2)点M 坐标为7(1,)3;(3)93(,)42-或3654(,)1313

【解析】 【分析】

(1)首先在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中令x=0,即可求得D 的坐标,则OD=b ,则E 的坐标即可利用b 表示出来,然后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即可得到关于b 的方程,求得b 的值;

(2)首先求得四边形OAED 的面积,则△ODM 的面积即可求得,设出M 的横坐标,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得M 的横坐标,进而求得M 的坐标;

(3)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四边形OMDN 是菱形时,M 是OD 的中垂线与DE 的交点,M 关于OD 的对称点就是N ;②四边形OMND 是菱形,OM=OD ,M 在直线DE 上,设出M 的坐标,根据OM=OD 即可求得M 的坐标,则根据OD ∥MN,且OD=MN 即可求得N 的坐标. 【详解】

(1)在2

3

y x b =-+中,令x=0,解得y=b , 则D 的坐标是(0,b),OD=b , ∵OD=BE ,

∴BE=b ,则点E 坐标为(3,4-b ),

将点E 代入2

3

y x b =-+中,得:4-b=2+b,

解得:b=3; (2)如图,∵OAED S 四边形=

11

()(31)3622

OD AE OA +=?+?=, ∵三角形ODM 的面积与四边形OAEM 的面积之比为1:3, ∴13

=42

ODM OAED S S ?=

四边形 设M 的横坐标是a ,则13

322

a ?=, 解得:1a =, 将1x a ==代入2

33

y x =-

+中,得: 27333

y =-?+=

则点M 坐标为7

(1,)3

(3)依题意,有两种情况:

①当四边形OMDN 是菱形时,如图(1),M 的纵坐标是

32

把32y =

代入2

33

y x =-+中,得: 23332x -+=,解得:94

x =, ∴点M 坐标为93

(,)42

, 点N 坐标为93(,)42

-;

②当四边形OMND 是菱形时,如图(2),OM =OD =3, 设M 的坐标2

(,3)3

m m -

+, 由OM=OD 得:2

22

(3)93

m m +-+=, 解得:36

13

m =

或m=0(舍去), 则点M 坐标为3615(

,)1313, 又MN ∥OD ,MN=OD=3, ∴点N 的坐标为3654(

,)1313

, 综上,满足条件的点N 坐标为93(,)42-或3654(

,)1313

【点睛】

本题考查一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涉及待定系数法、图形的面积计算、菱形的性质、方程等知识,解答的关键是认真审题,找出相关知识的联系点,运用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法、分类讨论法等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思路,进而推理、探究、发现和计算.

3.(1)A(6,3),B(12,0),C(0,6);(2)y=-x+6;(3)满足条件的Q点坐标为:(-3,3)或

)或(6,6).

【解析】

【分析】

(1)根据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可求出B,C两点坐标.两个函数解析式联立形成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确定A点坐标.(2)根据坐标特点和已知条件,采用待定系数法,即可作答.(3)在(2)的条件下,设P是射线CD上的点,在平面内存在点Q,使以O、C、P、2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如图所示,分三种情况考虑:①当四边形OP1Q1C为菱形时,由∠COP1=90°,得到四边形OP1Q1C为正方形;②当四边形OP2CQ2为菱形时;③当四边形OQ3P3C为菱形时;分别求出Q坐标即可.

【详解】

解:(1)由题意得

1

6

2

1

2

y x

y x

?

=-+??

?

?=

??

解得

6

3 x

y

=?

?

=?

∴A(6,3)

在y=-1

6

2

x+中,当y=0时,x=12,

∴B(12,0)

当x=0时,y=6,

∴C(0,6).

(2)∵点D在线段OA上,

∴设D(x,1

2

x) (0≤x≤6)

∵S△COD=12

∴1

2

×6x=12

x=4

∴D(4,2),

设直线CD的表达式为y=kx+b,

把(10,6)与D(4,2)代入得

6

24

b

k b

=

?

?

=+?

解得

1

6 k

b

=-?

?

=

?

直线CD的表达式为y=-x+6

(3) 存在点2,使以O、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如图所示,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当四边形OP1Q1C为菱形时OC==OP1,由∠COP1=90°,得到四边形OP1Q1C为正方形,此时Q1P1=OP1=OC=6,即Q:(6,6);

②当四边形OP2CQ2为菱形时,OP2=CP2,由C坐标为(0,6),得到Q2纵坐标为3,把y=3代入直线OQ2解析式y=-x中,得:x=-3,此时Q2(-3,3);

③当四边形0Q3P3C为菱形时,OC=CP3,则有OQ3=OC=CP3=P3Q3=6,设坐标为(x,-x+6),∵OC=CP3

∴x2+x2= CP32= OC2=62

解得,2P的坐标为2,2)

此时Q322).

综上,点Q的坐标是(-3,3)或2,2)或(6,6).

【点睛】

本题是一次函数、勾股定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综合应用,是一道压轴题,在考试中第一问必须作答,二三问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

4.(1)②;(2)±1;(3)23<B x 373

3

-<B x<23

-

【解析】

【分析】

(1)本题先利用切线的性质,结合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将面积最值转化为线段最值,了解最美三角形的定义,根据圆心到直线距离最短原则解答本题.

(2)本题根据k的正负分类讨论,作图后根据最美三角形的定义求解EF,利用勾股定理求解AF,进一步确定∠AOF度数,最后利用勾股定理确定点F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k.

(3)本题根据⊙B在直线两侧不同位置分类讨论,利用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确定

∠NDB的度数,继而按照最美三角形的定义,分别以△BND,△BMN为媒介计算BD长度,最后与OD相减求解点B的横坐标范围.

【详解】

(1)如下图所示:

∵PM 是⊙O 的切线, ∴∠PMO=90°,

当⊙O 的半径OM 是定值时,22PM OP OM =-, ∵1=2

PMO

S

PM OM ??, ∴要使PMO △面积最小,则PM 最小,即OP 最小即可,当OP ⊥l 时,OP 最小,符合最美三角形定义.

故在图1三个三角形中,因为AO ⊥x 轴,故△AOP 为⊙A 与x 轴的最美三角形. 故选:②.

(2)①当k <0时,按题意要求作图并在此基础作FM ⊥x 轴,如下所示:

按题意可得:△AEF 是直线y=kx 与⊙A 的最美三角形,故△AEF 为直角三角形且AF ⊥OF . 则由已知可得:111=1222

AEF

S

AE EF EF ??=??=,故EF=1. 在△AEF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AF AE ==

∵A(0,2),即OA=2,

∴在直角△AFO 中,22=2OF OA AF AF -==, ∴∠AOF=45°,即∠FOM=45°,

故根据勾股定理可得:MF=MO=1,故F(-1,1), 将F 点代入y=kx 可得:1k =-. ②当k >0时,同理可得k=1. 故综上:1k =±.

(3)记直线33y x =+与x 、y 轴的交点为点D 、C ,则(3,0)D ,(0,3)C , ①当⊙B 在直线CD 右侧时,如下图所示:

在直角△COD 中,有3OC =,3OD =tan 3OC

ODC OD

∠=

=ODC=60°. ∵△BMN 是直线33y x =+与⊙B 的最美三角形, ∴MN ⊥BM ,BN ⊥CD ,即∠BND=90°, 在直角△BDN 中,sin BN

BDN BD

∠=, 故23

=

sin sin 60?BN BN BD BN BDN =∠.

∵⊙B 3, ∴3BM =.

当直线CD 与⊙B 相切时,3BN BM ==

因为直线CD 与⊙B 相离,故BN 3BD >2,所以OB=BD-OD >23. 由已知得:113

=3222BMN

S

MN BM MN MN ??=?=3MN <1. 在直角△BMN 中,2223BN MN BM MN =+=+1+3=2,此时可利用勾股定理算得BD <

33,OB BD OD =- <333-33

, 则23<B x <

3

3

. ②当⊙B 在直线CD 左侧时,同理可得:73B x

<23- 故综上:23<B x 3733

-<B x <23- 【点睛】

本题考查圆与直线的综合问题,属于创新题目,此类型题目解题关键在于了解题干所给示例,涉及动点问题时必须分类讨论,保证不重不漏,题目若出现最值问题,需要利用转化思想将面积或周长最值转化为线段最值以降低解题难度,求解几何线段时勾股定理极为常见.

5.(1)CD 2+BD 2=2AD 2,见解析;(2)BD 2=CD 2+2AD 2,见解析;(3)①2,②最大

值为

4414,半径为4

【解析】 【分析】

(1)先判断出∠BAD =CAE ,进而得出△ABD ≌△ACE ,得出BD =CE ,∠B =∠ACE ,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DE 2=CD 2+CE 2=CD 2+BD 2,在Rt △ADE 中,DE 2=AD 2+AE 2=2AD 2,即可得出结论;

(2)同(1)的方法得,ABD ≌△ACE (SAS ),得出BD =CE ,再用勾股定理的出DE 2=2AD 2,CE 2=CD 2+DE 2=CD 2+2AD 2,即可得出结论;

(3)先根据勾股定理的出DE 2=CD 2+CE 2=2CD 2,再判断出△ACE ≌△BCD (SAS ),得出AE =BD ,

①将AD =6,BD =8代入DE 2=2CD 2中,即可得出结论;

②先求出CD =,再将AD+BD =14,CD =代入AD BD ??? ? ???

,化简得出﹣(AD ﹣

212)2+441

4

,进而求出AD ,最后用勾股定理求出AB 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1)CD 2+BD 2=2AD 2,

理由:由旋转知,AD =AE ,∠DAE =90°=∠BAC , ∴∠BAD =∠CAE , ∵AB =AC ,

∴△ABD ≌△ACE (SAS ), ∴BD =CE ,∠B =∠ACE , 在Rt △ABC 中,AB =AC , ∴∠B =∠ACB =45°, ∴∠ACE =45°,

∴∠DCE =∠ACB+∠ACE =90°,

根据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CD 2+BD 2, 在Rt △ADE 中,DE 2=AD 2+AE 2=2AD 2, ∴CD 2+BD 2=2AD 2; (2)BD 2=CD 2+2AD 2, 理由:如图2,

将线段AD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E ,连接EC ,DE , 同(1)的方法得,ABD ≌△ACE (SAS ), ∴BD =CE ,在Rt △ADE 中,AD =AE , ∴∠ADE =45°, ∴DE 2=2AD 2, ∵∠ADC =45°,

∴∠CDE =∠ADC+∠ADE =90°,

根据勾股定理得,CE 2=CD 2+DE 2=CD 2+2AD 2, 即:BD 2=CD 2+2AD 2;

(3)如图3,过点C 作CE ⊥CD 交DA 的延长线于E , ∴∠DCE =90°, ∵∠ADC =45°,

∴∠E =90°﹣∠ADC =45°=∠ADC , ∴CD =CE ,

根据勾股定理得,DE 2=CD 2+CE 2=2CD 2, 连接AC ,BC , ∵AB 是⊙O 的直径, ∴∠ACB =∠ADB =90°, ∵∠ADC =45°, ∴∠BDC =45°=∠ADC , ∴AC =BC ,

∵∠DCE =∠ACB =90°, ∴∠ACE =∠BCD , ∴△ACE ≌△BCD (SAS ), ∴AE =BD , ①AD =6,BD =8, ∴DE =AD+AE =AD+BD =14, ∴2CD 2=142,

∴CD =

故答案为; ②∵AD+BD =14,

∴CD =

∴2AD BD ???+ ? ???

=AD?(BD+2)=AD?(BD+7) =AD?BD+7AD =AD (14﹣AD )+7AD =﹣AD 2+21AD =﹣(AD ﹣212)2+441

4

∴当AD =

212时,AD BD ??? ? ???

的最大值为441

4, ∵AD+BD =14, ∴BD =14﹣

212=7

2

在Rt △ABD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 =

∴⊙O 的半径为OA =

12AB .

【点睛】

本题考查圆与三角形的结合,关键在于熟记圆的性质和三角形的性质.

6.(1)60E ∠=?(2)①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证明过程见详解.②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证明过程见详解.③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证明过程见详解. 【解析】 【分析】

(1)根据AD BD ⊥得到AB 是直径,连接OC 、OD ,发现等边三角形,再根据圆周角定理求得30EBD ∠=?,再进一步求得E ∠的度数;

(2)分别画出三种图形,图2中,根据圆周角定理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可以求得;图3中,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圆周角定理可以求得;图4中,根据切线的性质发现直角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求得. 【详解】

解:(1)连接OC 、OD ,如图:

∵AD BD ⊥ ∴AB 是直径

∴1OC OD CD === ∴OCD 是等边三角形 ∴60COD ∠=? ∴30DBE ∠=? ∴60E ∠=?

(2)①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 证明:连接OD 、OC 、AC ,如图:

∵1OD OC CD === ∴OCD 为等边三角形 ∴60COD ∠=? ∴30DAC ∠=? ∴30EBD ∠=? ∵90ADB ∠=? ∴903060E ∠=?-?=?

②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 证明:连接OC 、OD ,如图:

∵AD BD ⊥ ∴AB 是直径 ∴1OC OD CD === ∴OCD 是等边三角形 ∴60COD ∠=? ∴30DBE ∠=?

∴903060BED ∠=?-?=?

③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 证明:如图:

∵当点B 与点C 重合时,则直线BE 与O 只有一个公共点

∴EB 恰为

O 的切线

∴90ABE ∠=?

∵90ADB ∠=?,1CD =,2AD = ∴30A ∠=? ∴60E ∠=?.

故答案是:(1)60E ∠=?(2)①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证明过程见详解.②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证明过程见详解.③结论:直线AD 、BC 相交所成锐角的大小不发生改变,依然是60?;证明过程见详解.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周角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此题主要是能够根据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发现AB 是直径,进一步发现等边COD △,从而根据圆周角定理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求解.

7.(1)2y x 2x 3=-++;(2)3(1,)2;(3)14m <≤或78

m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可得出点B 的坐标,将点B 、C 的坐标分别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求出b 、c 的值即可.

(2)在对称轴上取一点E ,连接EC 、EB 、EA ,要使得EAB 的周长最小,即要使EB+EA 的值最小,即要使EA+EC 的值最小,当点C 、E 、A 三点共线时,EA+EC 最小,求出直线AC 的解析式,最后求出直线AC 与对称轴的交点坐标即可.

(3)求出直线CD 以及射线BD 的解析式,即可得出平移后顶点的坐标,写出二次函数顶点式解析式,分类讨论,如图:①当抛物线经过点B 时,将点B 的坐标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求出m 的值,写出m 的范围即可;②当抛物线与射线恰好只有一个公共点H 时,将抛物线解析式与射线解析式联立可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要使平移后的抛物线与射线BD 只有一个公共点,即要使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0?=,列式求出m 的值即可. 【详解】 (1)

矩形OABC ,

∴OC=AB ,

A(2,0),C(0,3),

∴OA=2,OC=3,

∴B(2,3),

将点B ,C 的坐标分别代入二次函数解析式,

423

3b c c -++=??

=?

, ∴2

3

b c =??

=?, ∴抛物线解析式为:2y x 2x 3=-++.

(2)如图,在对称轴上取一点E ,连接EC 、EB 、EA ,当点C 、E 、A 三点共线时,EA+EC 最小,即EAB 的周长最小, 设直线解析式为:y =kx +b , 将点A 、C 的坐标代入可得:

20

3

k b b +=??

=?, 解得:323

k b ?=-?

??=?,

∴一次函数解析式为:3

=32

y x -

+.

2y x 2x 3=-++=2(1)4x -+-, ∴D(1,4),

令x =1,y =332-

+=32

. ∴E(1,

32

).

(3)设直线CD解析式为:y=kx+b,C(0,3),D(1,4),

4

3

k b

b

+=?

?

=

?

,

解得

1

3 k

b

=

?

?

=

?

∴直线CD解析式为:y=x+3,

同理求出射线BD的解析式为:y=-x+5(x≤2),

设平移后的顶点坐标为(m,m+3),

则抛物线解析式为:y=-(x-m)2+m+3,

①如图,当抛物线经过点B时,

-(2-m)2+m+3=3,

解得m=1或4,

∴当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